红色传奇征文范例6篇

红色传奇征文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1

一、民间美术色彩语言的形成

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是广大劳动者,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色彩观受中国原始阴阳哲学的“五行”色彩观念的影响而形成,所以作品中多使用鲜艳、饱和的五行色,以赋予作品原始的生命活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与其对应的五色为白、青、黑、赤、黄。五色即为“正色”,其中的白,在中国人的眼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自古以来丧事多用白色,亦有“白事”之称,象征着凶丧;另外白色使人联想到白云、白雪,则有真理、纯真的象征意义。青,在现代一般指绿色,而《说文解字》有:“蓝,染青草也”,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统称蓝色为青色,蓝色代表天空和海洋,具有冷静、理智的意象。黑,也有两面,在历史上它曾为社会的主流色,被认为是庄重、高贵的代表,但更多时候,黑色具有贬义色彩,带有阴谋、险恶等含义。赤,亦称朱,为正红色,是中国的代表色,象征着喜庆、热情。黄,代表大地之色,象征金色的秋天、丰收。在我国古代,黄色专用于皇族,赋予了其权利、富贵、光明的象征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由正色混合而产生的“间色”也开始广泛使用,常用的有紫、绿、红。由赤和青调和而成的紫,给人高贵、神秘之感。青和黄混合而来的绿,象征自由和希望。赤和白调和所得的红,起初指浅红色,后来代替赤,泛指各种红色。至此,五行色彩体系逐渐形成,并直接影响着民间百姓的色彩审美观念。

二、民间美术色彩语言在角色设计的运用

民间美术色彩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将其融入动画角色中,可以使形象更具感染力,我国近代动画中有许多典范,对我们进行角色设计深具借鉴意义。在此分别以颜色来分析民间美术色彩在动画角色中的运用。

(一)红色

《天书奇谭》主角蛋生运用了年画大头娃娃的造型特点,腮旁的两团红晕,显得整个脸庞非常可爱,扎着红色的缎带、腰带,鞋子也衬着红色的图案,设色中巧妙地融入了红色,表现他的热情活泼,并带有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

袁公有着微红的肤色、火红的眉须,整个面部设计酷似京剧中的关公,在京剧脸谱中红色多表现正义、忠勇的人物,袁公的面部设计巧妙地结合了红色的象征意义,突出表现了其正直无畏的性格。

蛋生和袁公额头都有红色月牙状的印记,设计上运用了脸谱纹饰用色的对应性、象征性,既暗示了两人间的师徒关系,又凸显了两人的正直勇敢。

红色还大量运用在官服的设计中,如《哪吒闹海》的李靖,穿着一身大红官袍,色彩华丽稳重。

(二)黄色

《大闹天宫》中的玉帝整体造型以黄色为主,在服饰中加入少量的红,应和了“红配黄,亮晃晃”的色彩搭配口诀,凸显其权势、地位。微黄略胖的脸颊上两团腮红,很显富态,表明了他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

二郎神面部设色采用京剧脸谱中象征神佛的金色,同时偏黄的色调又运用了黄色在脸谱中的象征寓意,暗示了其凶暴的性格特征。

(三)蓝色

染色剪纸动画《猴子捞月》中起领头作用的大猴子,其整体色调为灰蓝色,显示他的沉稳睿智,拼色剪纸动画《猴子钓鱼》里的蓝色猴子同样扮演了沉着睿智的角色,虽然造型采用不同的形式,一个圆润饱满,一个棱角分明,但颜色却赋予了他们相似的性格特征。

(四)黑色

《天书奇谭》的黑狐狸一对大大的黑眼圈在白脸上非常突出,头发呈银灰色,额头是多用于老人的褐色,身着一身黑色道袍,却尽做坑蒙拐骗之事。大面积黑色的运用,暗示了其阴险狡猾的特点。

《九色鹿》中的玩蛇人一开始肤色为棕色,后来他忘恩负义,向国王告密,这时他的肤色变为灰黑色,此变化暗示了其性格的转变,凸显了其丑恶嘴脸。

(五)白色

白色在动画角色设色上的运用有两面性,其一是象征纯洁。如《猴子钓鱼》中的小白猴,白色的身体与粉色的脸,配上娇小的个子,大面积的白色运用凸显了它机灵可爱的性格特点。《天书奇谭》的袁公一身飘逸的白衣,表现了其性格的正直无私。

另外,在京剧脸谱中白色脸多为奸诈人物,在角色设计中也采用了此象征寓意。如《天书奇谭》中黑狐狸惨白的脸,不仅与黑色眼圈形成鲜明对比,更暗示了其狡诈的性格特点。

(六)粉、绿、紫

《天书奇谭》中粉狐狸吸收了年画美人的造型特点,整体设计以粉色系展现出一个艳丽、妩媚的少女形象。蛋生绿色的腰带增加了活泼可爱之感,并暗示他给人们带来希望。府尹一袭紫色的官服,昭示了他的身份地位。

(七)对比色、互补色

《骄傲的将军》里的将军,脸部设计借鉴了京剧脸谱中的净角形象,黄色皮肤上,蓝色眼眶搭配红色脸颊,与黑色的浓眉、络腮胡形成鲜明的对比,红黄蓝三色的象征性运用,暗示了将军自信、固执、武断的性格特征。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脸谱互补色及对比色运用巧妙,整个脸谱为倒置的仙桃,红色的桃心镶在白色的猴形脸上,与黄色的眼睑、绿色的眉毛形成强烈的对比,既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活泼,又暗示了人物爱憎分明的个性。

《猴子钓鱼》中主角色彩选用了五行色中的青、白、赤、黄,用对比强烈的四种颜色进行区分,不仅凸显了个性差异,并且增强了整体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片中猴子几何状的身体上,加入红绿互补色的纹样,既增加了装饰感,又体现了民间美术的生殖繁衍和生命崇拜观念。

三、运用与实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间美术色彩融入到动画角色设计中既能深化人物性格,又加快了人物性格信息的传递。在设计图一《壮家灰姑娘》角色时,我加入了民间美术色彩的元素,试以此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魅力。

主角岱依服装大面积选用蓝色,表现她沉稳安静的性格,少许粉色给人清新可爱的感觉,加上衣服上的灰色补丁,一位美好乐观、吃苦耐劳的少女形象便展现眼前。

妹妹岱娜有着胖胖的身材、大大的鼻子、厚厚的嘴唇以及满脸的雀斑,虽然身着紫粉色的衣服,却衬托了她的娇蛮任性。继母的服装以灰黑色为主,凸显了其性格的狡猾奸诈。两人服装上都有少许黄色点缀,暗示了其衣食无忧,与岱依形成强烈对比。

土司少爷身着白衣白帽,凸显了其正直善良的性格,一袭金黄色披风暗示了他高贵的身份地位。家仆墨绿色的服装,隐约露出红色的腰带,给人沉稳又不失活泼的感觉,点缀的黄色纹样暗示了他与少爷亲密的伙伴关系。

五个角色中都融入了红绿、黄绿、蓝橙等互补色、对比色,尤其是花叶纹样的设计,这样不仅丰富了角色形象,亦体现了民间生殖繁衍的观念。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2

[关键词]“红色经典”;艺术特质;表现形态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456004)。

近年来,“红色经典”一词可谓是无处不在。2004年中国广电总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中对“红色经典”的界定是:“即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其实在学术界,广义的红色经典是指所有以革命年代为背景,以英雄事迹或英雄人物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态,包括1942年到1976年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如《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还包括1990年以后产生的以红色经典母本为基础的各种衍生文本如《亮剑》等影视剧和“红太阳”等红色歌曲,甚至包括红色旅游、“红色经典”动漫游戏、“红色经典”主题餐厅、“红色经典”戏剧、“红色经典”绘画、“红色经典”频道等,“红色经典”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视野中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固化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红色经典”文本的艺术特质

(一)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

“红色经典”作品都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记述了那个特殊时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塑造了一大批不畏艰难、舍身救国、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早期红色经典的作者们用手中的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并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财富。《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就曾经说过,书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冯德英也说《苦菜花》是以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写成的,有些情节几乎完全是真实事件的写照。红色经典文本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文献,然而其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体现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

从“红色经典”文本的整体结构看,《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红岩》等作品不但运用了长卷式的宏大结构和展现宏阔生活画面的全景式描写,并且把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紧密结合,塑造出高大的英雄形象,奠定了英雄主义的文学基调,展现了革命战争的独特魅力,造就了一批达到高超艺术境界的宏大史诗性作品。深入到作品里边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形象表现出的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创业史》中的父子情、《保卫延安》中的战友情、《红日》中的军民情,让读者处处能感受到情的温暖。红色经典作品虽然表达的是伟大的革命主题,塑造的是高大的英雄形象,但是所有的伟大与高大都是以世俗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红旗谱》《山乡巨变》《三家巷》等作品中对百姓日常生活以及当地文化风俗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作品和读者的距离。红色经典作品宏大的史诗性、淳朴的人性美与浓厚的生活气息,都是红色经典文本现实主义审美原则的体现。

(二)通俗文学的特质

“红色经典”作品是对革命历史时期的反映,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然而文学的传承性又使作者们借鉴和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学中通俗文学的特质。“红色经典”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传奇性特征,《林海雪原》《红岩》《红日》《青春之歌》《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城春秋》等文本既讲述了革命斗争的传奇故事,又塑造了杨子荣、江姐、双枪老太婆等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甚至使用神话传说营造神秘气氛,使整个作品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基调,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与感染力。爱情往往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近代翻译家林纾曾言“小说之足以动情者,无若男女之情”。 “红色经典”作品的主要写作目的虽然是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然而有人处即有情感。“红色经典”作品中对于爱情的描写同样是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红旗谱》中运涛与春兰之间的爱情,《山乡巨变》中陈大春与盛淑君的爱情,《林海雪原》中少剑波和白茹之间的爱情等都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爱情的含蓄、细腻、纯洁、朴素等特性。文本中对于爱情的描摹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仍旧能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崇高与美好。“红色经典”作品集成了传统文学中通俗文学的特质,满足了受众审美娱乐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作品的欣赏性,为红色经典作品走向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色经典”多样化的表现形态

“红色经典”作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主题,与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发挥着教育民众,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另外,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抓住了“红色经典”作品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与通俗文学的特质,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和改造,既可以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又可以满足民众的精神审美与娱乐需求。因此,“红色经典”出现了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如“红色经典”影视剧、红色旅游、“红色经典”主题餐厅、“红色经典”歌剧、“红色经典”绘画、“红色经典”舞蹈等。本文只就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两种表现形态进行论述。

(一)从文字到光影的嬗变——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

“红色经典”作为反映中华民族革命历程与民族精神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最初是以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红旗谱》《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小兵张嘎》《保卫延安》等红色经典小说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体现着信仰的力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90年代之后,“红色经典”作品出现了两次出版高潮,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民众的热切期待和大众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的“红色经典”作品被出版、重印和再版。现代影视传播媒介又把红色经典作品从文字的平面空间发展到有着光与影美妙结合的立体视觉空间,被影像化了的红色经典以崭新的面目走向观众,适应了大众文化的需求,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影视剧因其形象性与直观性,成为现今红色经典传播的最佳媒介

影视剧将画面、音响、色彩、特写、三维动画等多种现代科技因素结合起来,充分表现出传播媒介的现场性与直观性特征,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极大地丰富了观众认知社会、感受生活的方式方法,增强了“红色经典”的传播力度。影视剧采用立体的声光影像以及蒙太奇、长镜头、特写等特有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对故事的讲述,给观众的脑海和心理留下深刻的烙印,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已“是一件不同的东西”。

2.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满足了受众的怀旧心理,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对红色经典的改编与再造,是新语境下对革命历史与价值的新诠释。21世纪的电影人对红色经典的再创造掀起了阵阵高潮,《建国大业》《风声》《南京! 南京!》《天安门》《惊天动地》《沂蒙六姐妹》等力作都是成功的典型。电影人们把握主流社会的共同心理,用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创作团队,将一部部红的制作转化成一个个万众瞩目的文化媒介和时尚事件。为电影事业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营销方法和推广方式。“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更是商业化浪潮中对红色原典的激活和重建,随着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深入普通百姓家,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被影像化,成为大众文化市场上的一个消费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根据“红色经典”文本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有:《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红旗谱》《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苦菜花》《敌后武工队》《沙家洪》《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等几十部。改编后的红色经典把流行文化的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强大的明星阵容、镜头的感官刺激、情节的离奇怪诞等,从市场化的角度对红色经典母本进行了全方位的再创造。虽然民间和学术界对于“戏说经典”褒贬不一,但总体看来,衍生文本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要求,有效地加快了红色经典的传播进程。

(二)红色经典多种表现形态的高度融合——红色旅游的兴起

红色旅游是作为内涵的“红色”和作为载体的“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旅游产业观念的结晶。

1.多种表现形态的高度融合,推进了红色旅游产品多层次体验塑造的进程

红色旅游既要突出“红色”特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只有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把单一、平面、静态的展示变为多样化、立体化、动态化的表现,充分体现红色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与参与性,才能把潜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来。利用现代科技翻新旅游产品,如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革命历史事件,变静为动,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在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主题文艺演出,如在西柏坡,省政府就专门成立西柏坡实景演出领导小组,进行演艺策划和组织筹备工作。另外,运用现代科技设计游客参与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历史与革命精神。比如结合红色景区所特有的革命故事与题材,设置当年革命战士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让游客去切身感受,邯郸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就策划了“当一天八路军”等参与性较强的系列活动,很受大家欢迎。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具备开展战争旅游体验的有利资源,只要精心组织策划,就会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实现把潜在客源变为现实市场的目的。

2.优化配置多种红色经典资源,追求人文、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红色经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只有将本地域的革命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结合,追求人文与自然、经济的和谐共生,才能把多种资源相结合并转化成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革命老区自然风光秀美、环境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以抗战文学为代表的丰富的河北历史与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革命主题,围绕《小兵张嘎》和《地道战》等文学文艺作品,将红色、绿色、农耕等多种文化互相融合,为河北“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蓝色海洋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相组合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从而大大增强了河北“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如红色老区西柏坡与部级4A级旅游区天桂山、驼梁相连,又与岗南水库毗邻,多种旅游资源相组合形成大西柏坡旅游区,优越的地理条件与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利用多种资源叠加的优势,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使游客既受到了红色教育,又欣赏了优美风景,真正体现了红色经典资源思想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多种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明霞.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2] 张宗伟.传承·重构·再造——红色经典电影简论[J].当代电影,2011(07).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3

国产游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就人物造型方面分析分为Q版和写实风格。由网易自行开发的《梦幻西游》,其游戏角色的风格定位为Q版,人物造型圆润可爱,与中国的古典建筑的结合以及色彩明亮鲜艳的美工手绘,如英武神勇的神天兵、潇洒飘逸的剑侠客、憨厚可爱的虎头怪等,其外形都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之上加以塑造。在写实风格浓墨重彩的网络游戏设计者的思维中:“浓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嘴”等都是“中国美”人物角色的典型特征。例如在《仙剑奇侠传五前传》中,“瑕”的形象就极具传统神韵:轻盈飘逸的峨眉之下,有一双明亮的丹凤眼,一袭青丝沿着额头垂直而落,嘴角微翘,似笑非笑,率真中不失可爱。中国大多以传统故事为题材的游戏中,在人物设计方面都给他们穿上中国传统服装。由于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再加上五千年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服饰涉及各民族服装、佩饰、图腾图案等加上网游的夸张、虚幻,其唯美的因素也可以在网游中极尽的体现:秦汉的简洁大气、魏晋的超凡潇洒、唐的浪漫飘逸、宋的淡雅恬静、明的朴素庄重、清的富丽繁冗再。三国版游戏是很多游戏的使用题材———《三国志10》、《名将三国》、《梦想帝王》。

在国产三国游戏中的关羽形象,无论游戏术语Q版风格还是写实类风格,其角色的服饰特征要尽量符合时代的特色,不论头身如何改变,服饰特征也要符合汉代服饰的特点:勾丹凤眼,大髯口,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两耳垂白飘带、头戴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以及着绿蟒、黄丝穗。相比之下,日本网游《真三国无双5》却给予关羽雷震子式的发型,虽依旧有一袭长须,却在颠覆了传统之上创造出了日本浪人的形象。现在的国产游戏中角色的服装设计尝试各传统元素的叠加,融合现代服装的造型以及古典服装的设计。对于忠实于游戏中时代背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傲世OL》作为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一款国产网络游戏,其大将的窥见并不安全按照汉代的款式设计,而是选用了游戏画面装饰性更强的唐、宋、元时期的盔甲形式,融合典型的汉代纹饰,使着装效果更佳威武的同时又不失华丽。与此同时,女性的着装以现代审美出发,着装讲究线条美。美丽的装饰工艺对于服饰装扮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游戏人物角色的服饰设计完成以后,往往会添加一些配件收拾来作为点缀,而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结、中国传统配饰以及代表中国特色的各种物品若能在游戏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这在中国的游戏人物角色的设计上无疑是一大亮点。中国本土开发的经典游戏《仙剑奇侠传四》佩饰设计中融入了祥云图案、国画牡丹、凤凰和香包的应用,让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除了获得审美感受外还平添了对游戏的亲切感。角色的色彩设定在游戏制作过程中具有最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国红在中国文化中是最基本的崇尚色,象征着喜庆、美丽和活泼,在游戏的人物角色设计中,以游戏整体的风格基调和人物的性别、性格为基础,配合着场景的设定,相应的采用中国红的色彩。于此同时,还有很多彩色都极具中华韵味,黄色是帝王角色和权力主宰的象征;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纯洁和不食烟火的代表,甚至在武侠世界中白色也被活用至“世外高人”的人物形象;黑色是中国由古至今崇拜最长的单色,有着神秘之感:一边象征着严肃和正义,另一面又象征着阴森和恐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紫色是红色的极色,代表着祥瑞与高贵。以《仙剑奇侠传四》的人物设计为例:柳梦璃,为官家千金出身高贵;性格温婉可人,蕙质兰心;她的美揉合在高贵的身份和性格中,是中国古典美人的典型代表,有着庄重和典雅之感,因此对她的色彩设定采用紫色基调。韩菱纱,是江湖盗墓世家,性格活泼俏皮,时而火辣,采用红色为她的人物主色调,突出她的性格特征并与其名字“纱”来源相结合,“朱砂”点出女孩多变的内心,一如韩菱纱“外刚内柔”的情怀。

二、 结语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4

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强大动力,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战胜艰难险阻,就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将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铸成一种摧不垮、压不倒的巨大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样需要树立这一坚强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既无后方依托,又无物质保障的条件下,红军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克服了困难,扭转了危局。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出现挫折。比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企业的改制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等问题仍然困绕着我们,犹如一道道无形的封锁线,考验着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人。克服这些困难要有一种精神,要像当年红军那样,满怀信心,勇于拼搏,去夺取胜利。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5

很荣幸能参加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我是2014年12月26日在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加入的中国共产党,2020年9月份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作为支部书记,我感觉自己在理论学习方面还有所欠缺,希望在党委理论中心组能向各位领导多多学习。同时,我也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争取理论水平上一个台阶,更好的引导支部党员不断取得新进步。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年注定不平凡。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道:“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存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学习党史正当其时,也非常有必要。

我的家乡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2020年5月20日,赴江西考察调研。上午,他到了位于赣州市区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午的行程则集中在了赣州于都县。于都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也是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

时光倒流85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中央红军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连续多天架设临时浮桥,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被一些研究者称赞为奇迹。当年,为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群众倾尽家中木材,捐出门板、床板甚至棺木的不在少数,最终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6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和9位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见面。总书记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用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培育形成了“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以“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为基本内涵的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作为党支部书记,要教育教导广大学生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做苏区精神传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才是硬道理。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6

[关键词]张爱玲;服饰情结;传奇

衣服是远古的遮身蔽体之物,而现代服饰更多的是对人体轮廓的烘云托月。正如张爱玲所说:“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在现代文学史上,敏于思而讷于言的张爱玲不仅以身世与才情“夺”人,更以奇装异服“炫”人!服饰不仅是张爱玲个人情感世界的微观显现和建构女性艺术世界的叙事视角,同时也是孤僻自闭的她与时代对话的物质纽带。“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张爱玲的传奇不仅是身世与才情的传奇,同时也是服饰的传奇。我们可以从其“服饰情结”的形成、文本表现和生活体现等三方面来看由张爱玲所演绎的这个花枝招展的“传奇”。

所谓情结(complex),又称情意综,是指发端于早年的被压抑而持续在潜意识里的心理矛盾症结,是一种不受自我控制的冲突性情感反应模式。就张爱玲而言,大家族的衰败沉沦,家庭关系的磕磕碰碰,女孩爱美天性的被忽视,这些早年压抑性的体验和经历是其服饰情结形成的重要因素。

作为贵族豪门之后,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既是其古老家族余荫的延续,也和女孩的爱美天性有关。虽然大家族繁华谢去,风光不再,但昔日的余荫多多少少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作为一种人生背景和底色的有关家族日常衣食文化的记忆,其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给了早慧、聪颖的张爱玲最初的人生记忆与生活印象。“老太太总是给三爷穿得花红柳绿的、满帮花的花鞋。”而儿时在母亲身边的耳濡目染也使她对服饰美有了相当的欲求和敏感。她曾在《童年无忌》中说:“我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我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7岁时就因欣羡母亲的装扮“简直等不及长大”,产生了“8岁我要梳爱司头,10岁我要穿高跟鞋”的愿望;梦想着“比林语堂还出风头,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这些日常生活记忆的碎片经过岁月的过滤后形成独特的心理积淀,从而无形中影响了张爱玲感悟人生、透视人性、把握世界的方式。

其次,张爱玲的服饰情结与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她父亲是封建遗少,娶妻纳妾抽大烟,而作为新派女性的母亲,在张爱玲4岁那年就因不满丈夫的堕落而出国留学。离多聚少、若即若离的母女关系也因此成了她一生永远的遗憾。也许时时无法满足的母求感让她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服饰上,只有服饰带给她的与满足才能填补母爱的空缺。回国后母亲坚持要把她从私塾转入中学接受新式教育,让孩子学绘画、钢琴、英文,进行淑女训练。“我母亲还告诉我画图的背景最得避忌红色,背景看上去应当有相当的距离。”这些举措系统地培养了早年张爱玲对于色彩美的捕捉能力,也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搭配理念――参差对照:“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但因生母经济拮据,所以美丽的衣裳梦无法得以充分实现。

如果说生母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促成了张爱玲独特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的形成,那么父母离异后的继母则以“赠衣”的方式压抑了少女的爱美天性,造成了她心灵的伤痛和自闭反叛的性格。“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色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这些陈旧的、不合身的装束对正在贵族学校求学的张爱玲所造成的伤害、自卑和羞辱是无法估量的。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后母赠衣造成一种特殊的心理,以致后来一度clothes-crazy(嗜衣狂)”。而遇到舅母说等翻箱倒柜时找点表姐们的旧衣服接济她时,她一面红了脸流着泪一面拒绝。透过衣服,我们可以看到其早年艰辛的生长环境以及孤僻冷漠性格的来由。

张爱玲少女时代对美(具体为服饰)的欲望受到压抑,这种欲望受到压抑后造成的心灵伤痛和心理能量从反向强化了其美丽的衣裳梦,由此而形成了影响她一生的“服饰情结”。 出于补偿心理,在以后的岁月中最终又发展为一个“花枝招展”的传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展为“clothes-crazy(嗜衣狂)”。这个传奇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写作中对服饰的详尽描写,一是日常生活中恣意的自我装扮。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些“clothes-crazy(嗜衣狂)”的表现都是那种潜藏欲望的变相宣泄方式和改头换面的替代手段。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指出:张爱玲在《传奇》这世界里面的“房屋、家具、服装等等都整齐而完备……至少她的女角所穿的衣服,差不多每个人都经过她详细描写,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一番写实的功夫”。她在精心为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打造时,倚重的往往不是人物外貌的描写,而是竭尽全力地描绘人物的服饰及其变化,甚至有点“耽溺”其中“流连忘返”。具体说来,她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服饰的质地体现了人物一定的等级和身份。衣服从古至今都是地位和贵贱的标识,如棉布就是底层人穿的,而绫罗绸缎则是富贵的象征。《封锁》中的董培芝家境清寒却心怀鬼胎,在电车上穿的是“含有僧尼气息的灰布长衫”,颇似“一个吃苦耐劳、守身如玉的青年”。《琉璃瓦》中姚家生了七个美丽的女儿,“手头并不宽裕”的姚先生为了自己“极周到的计划”,于是就在女儿们的服饰上花心思撑门面了。大女儿铮铮回门时外面穿青狐大衣,里面则是泥金缎短袖旗袍;二女儿曲曲和心上人王俊业在家会面时穿的是乳白冰纹绉的单袍子;三女儿心心相亲时穿的则是藕色镂花纱旗袍。而稀有动物的毛皮则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了,“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目为暴发户”。而《创世纪》中卖皮子的情节,则从反面展示了一个贵族豪门的破落和无奈,即将易手的毛皮和大孙女潆珠身上的蓝布罩袍、黑大衣共同成了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表征。

其次,她喜欢用色彩浓烈的字眼,并将犯冲的服饰色调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给人一种惊愕、突兀之感,以造成参差对照的效果。她在早年的《天才梦》中就曾说:“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如《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穿着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的潮湿的绿色……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这里“鲜辣潮湿的绿色”和“深粉红”就是犯冲的颜色,但正是这种极不协调衬托出王娇蕊如红玫瑰般热情奔放的天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并暗示振保被其撩拨和诱惑而产生了非分之想。又如《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出场:“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这里的“银红”对“雪青闪蓝”也给人一种突兀生动的感觉,从而衬托出曹七巧泼辣、蛮横和阴鸷的个性。

再次,她擅长用具体可感、新颖别致的服饰意象来暗示、传达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与情绪。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碰见娇蕊后落魄痛苦的心情就像“风吹着两片落叶踏啦踏啦仿佛没人穿的破鞋”。在《色・戒》中佳芝久等邝先生不至时“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悄悄往上爬”。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对梁太太的描写:“一身墨黑,草帽檐上垂下绿色的面网,面网上扣着一粒指甲大小的绿宝石蜘蛛。”一身的神秘色彩让人看不到光亮,觉得压抑,这似乎也预示了薇龙以后的人生。从意象上说,面网上的绿宝石蜘蛛就如同是梁太太的化身,以捕获猎物(薇龙)而饱腹。

最后,她还善于用服饰的变化来预言人物命运、设置矛盾冲突和推进情节发展。《十八春》里曼璐出场时“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这只黑手隐喻的不仅是外界的现实环境,更是人性的残酷和本能的自私,曼璐的一生好像就是在这只无形的黑手操纵下苟活着。在《金锁记》里,长安的衣裳从苹果绿乔琪沙旗袍到有着浅黄的雏菊的藏青长袖旗袍,也象征了长安爱情的始末。绿是希望的开始,黄却是希望的幻灭。

当然,与写作中的表现相比,她在日常生活中所显露的服饰情结丝毫也不逊色,成年后对服饰近乎痴迷的狂热与执著使她成了现代文坛上唯一的“恋衣狂”。

张爱玲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孤傲,言谈极少, 而穿衣打扮则新旧搭配、土洋结合,个性偏执得完全不管别人观感。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给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是“奇装炫人”。因少女时代的“衣裳梦”屡遭压抑,长大后就只有加倍弥补。

她穿着奇装异服去苏青家,结果整条巷子为之轰动,她走前面,后面追满了看热闹的小孩子,一面追,一面叫。为出版《传奇》她到印刷所去校稿样,其另类装扮使整个印刷所工人停了工。一个朋友的哥哥结婚,她穿了一套前清老样子绣花的袄裤去道喜,满座宾客为之惊奇不止。话剧《倾城之恋》公演前,柯灵介绍剧团的主持人周剑云和她认识,见多识广的周竟被她给镇住了,居然有几分拘谨,一半是因为她的文名,一半是因为她的独表孤高的服饰打扮。1950年张爱玲出席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她坐在后排,在一片灰蓝中山装的代表中,她身着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显得格外抢眼和突兀,与大环境格格不入。总之,犯冲的色彩,出人意料的搭配,别出心裁的样式,这就是她个性十足、声名远扬的日常服饰风格。

面对非议,张爱玲坦言:“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的起别人的注意?”她还在《更衣记》里说:中国“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但男装谨严黯淡,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比女装不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不愿做男子,就为了享受穿红着绿的乐趣。透过这些我行我素的言行表象,我们看到的是其在深层起驱动作用的“服饰情结”, 看到该情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义无反顾地展现与肆意的宣泄。

张爱玲的服饰传奇与她的传奇身世密不可分,同样也联系着她过人的文学才华。身着奇装异服的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虽如昙花一现,却给我们留下了华丽、高贵而又自怜自爱的永恒印象。生于豪门却又生逢乱世,看多了政权交替与瞬息京华,张爱玲宁可依偎在庸俗的生活里,渴求人生安稳的一面,以便 “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

在衣服的天地里,张爱玲是特立独行的,同时也是自主自足的!张爱玲的服饰传奇既是一部由盛到衰的家族变迁史,见证了豪门后代的荣辱与悲欢,彰显了人性的颓败和时代的不安,同时也是一部曲折坎坷的个人成长史,饱含着她与父母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映现出她前世的飞扬和后世的苍凉。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M].刘绍铭译.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