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报范例6篇

历史小报

历史小报范文1

文/徐宪江

国家的事务何其复杂,有些事情只许皇上知道,不能公开言传。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只能由皇帝知晓的奏折,因奏折的折面、折内标明“密奏”、“密折”字样,故称为密奏或密折。

秘密奏折最早出现在顺治朝。康熙继位后,密折的作用越发重要,康熙认为使用密奏能使“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故予以推行。现存有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系由百余人所呈,说明密奏的运用比顺治时更广泛。

雍正登位后,为了直接了解下情,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密奏,并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制度。同时,雍正朝有密折权的官僚队伍较康熙朝大幅度扩大。据统计,康熙朝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100多人,而雍正朝短短13年便发展到1200多人。此外,雍正朝密折制度已经程序化,还设立了专门转呈、接受密折的机构――奏事处。

凡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官员都是雍正帝安插在百僚中的“耳目”,而奏事人自己又受其他一个或几个奏事人的秘密监督,形成互相监视的局面。这样,人人都处于受监视的境地,所有人的行为都受到约束。雍正帝就是通过密折制度,来控制百官、监督考查百官,选拔和任用官吏。

康熙时,朱批后的密奏发还具奏人后,就一直任其保存,不予收归,以至于一些有关王朝各方面的机密扩散于外。雍正鉴于这一教训,在登位的当月就下令,凡内外文武官员保存有康熙朝朱批密奏的,一律密封上缴,不准留匿、焚弃;紧接着又下令,凡自己朱批的密奏,也得上缴,不准抄写存留,并不准将密奏中的朱批写入题本作为奏事的依据,如有违犯者,予以重办。

密奏制度的产生使皇帝直接处理庶务,加强了皇权。此外,密奏不经通政使司、内阁等机构,能够直达皇帝。因此,事情往往可以很快确定下来,指示,交各地官员直接实施,这就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除了上述两点好处外,密奏制度还使地方大员彼此制约、不敢违法擅权,有利于整肃吏治。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缉令

文/菜丛

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肩水金关旧址出土的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里面记录了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

这个被通缉的人,是一个与广陵王刘胥“诅祝案”有牵连的,一个名字叫做“外人”的妇女。刘胥为汉武帝(刘彻)的第四子,因不满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入继大统,便利用女巫李女须多次搞“诅祝”活动,祈求鬼神加祸害于宣帝。

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诅祝阴谋活动被人揭发,刘胥被迫自杀。此事被朝廷视为要案,于是大力搜查余党,曾参与此事而畏罪潜逃的“外人”,便成了通缉的对象。

“通缉令”的前半部分介绍了通缉犯的姓名、性别、形貌等基本情况,并责令郡守“严教属县官令以下啬夫(乡官,职掌听讼、收取赋税)、吏正、父老”,详加侦察询问。后半部分记载了通缉令在张掖郡居延地区层层下移的情况,最后下移至肩水金关。

历史小报范文2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历史活动的开展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编演历史情景剧

如自编自导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短剧,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短剧分成四部:“少年文成公主”“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一部,由小组长具体负责。然后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历史资料。任务布置后,全班学生开始收集、整理资料,编写剧本,熟悉和排练剧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的活动形式,将书本“死”的历史知识变为“活”的实践演出,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和迁移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举办历史故事演讲活动

平时上历史课,学生最喜欢老师能穿插讲一两个历史小故事,他们听得认真、听得入神,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讲故事。如:布置学生收集、编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举办历史故事演讲活动。通过历史故事演讲活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举办历史手抄报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做历史手抄报。如:在纪念长征七十周年的活动中,布置以“纪念长征”为主题的历史手抄报活动。通过做手抄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能力和设计手抄报版面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和审美的能力。

四、召开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让学生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如,在中国古代史中讲述《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课时,可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主题组织讨论会;在世界近代史中讲述《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一课时,可以“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为主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到看本质的能力。

历史小报范文3

历史档案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集中贮存具有永久价值的档案的地方。该馆成立于1972年,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唯一档案馆,专责鉴定、管理和保存特区政府的历史档案??,以及提供参考和利用档案服务予公众人士。历史档案馆互联网网址为:grs.gov.hk/ws/sc/org_pro.htm。本文旨在介绍历史档案馆的职责、馆藏和香港历史档案大楼的设施。

历史档案馆的职责

历史档案馆的职能,大致可分成下列各项:

鉴定及著录

根据政府内部行政规定,所有政策局和部门凡要销毁档案,都需要通知政府档案处,经过鉴定和审批,才可销毁档案。在这过程中被评定为具历史价值的档案,则会移交至历史档案馆做永久保存。

在实体保管上,历史档案馆会按照档案的媒体和机密级别而保管在不同的档案库中。在知性(内容)保管上,档案馆是根据“来源”(provenance)和“原来次序”(original order) 两大原则去整理历史档案;换句话说,来自不同的政府单位、私人机构或个人的档案是不会混合在一起,而产生机构或个人在利用档案时的原来次序在档案馆整理档案时亦会严格地维持。

在档案著录工作方面,历史档案馆会根据《历史档案著录国际通用标准》把历史档案著录和编制藏品清单及检索工具。在上述整理和著录后,馆藏会划分成不同的全宗、档案类别、移交组、案卷和文件,各自有其基本的描述及相关的参照联系,方便公众人士了解档案的脉络和内容,以做出适当的检索。现时公众人士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已开放的档案,以及查阅部分档案和其他数据的内容(网址:grs.gov.hk/ws/sc/ps_online_cata_ar.htm)。

除政府档案外,历史档案馆亦存有私人档案;民间机构或个人如果希望档案馆代保管其档案,历史档案馆会因应有关档案的历史价值和对外开放限制,而决定是否代为保管。现时私人档案只占档案馆总馆藏不到百分之一。

政府刊物中央保存图书馆

历史档案馆于2001年成立“政府刊物中央保存图书馆”,专责搜集、保存政府出版和印刷刊物,以及提供参考服务。该图书馆现收藏有政府各局和部门自1840年迄今出版的刊物、报告、委员会文件、小册子、照片、海报和地图等藏品。公众人士可透过“政府刊物中央保存图书馆的在线目录”(网址:grs.gov.hk/ws/sc/ps_online_cata_lc.htm) 检索有关馆藏。

公众咨询、参考及研究

使用历史档案馆服务的人士除了研究历史的学者,也有来自不同专科的研究人员、政府人员、律师、教师、学生、新闻从业员、广播制片人员、宗谱学者、一般市民,甚至外国游客,馆藏为着他们各自的工作,如学术研究、研究司法和行政问题、追寻契据或证明文件、预备教材、撰写论文、撰写新闻稿件和电影剧本、追溯家族史等都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一手材料。

现时大部分历史档案在封存30年后可开放予公众人士查阅。如要查阅封存少于30年的档案,公众人士可向历史档案馆申请,档案馆会将申请转介有关的档案产生或移交部门考虑。公众人士只需亲临档案馆申请阅览证,便可实时使用档案服务。为妥善保护历史档案,公众人士只可在历史档案馆的阅览室的范围内使用馆藏。此外,历史档案馆亦有提供收费的影印和档案核证服务及为身处香港以外的查询者进行简单的数据查阅和研究工作。

公众推广

为加强市民对香港历史数据记录的认识和更多地使用这些数据,从而增加对香港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历史档案馆不时举办展览、研讨会、工作坊、团体参观和其他教育活动,其中部分是与本地的大学、专业团体、博物馆和其他档案馆合办的。

馆藏内容

政府历史档案

产生自政府各个政策局或部门的档案,经鉴定后移交历史档案馆,是为政府历史档案。现时馆藏政府历史档案逾80万件,来自300多个政府单位,按档案的产生单位、功能、性质、内容等划分成约1000个档案类别,总藏量约10000米,贮存于不同载体,包括纸张案卷、钉装本、地图、图则、照片、影带、缩微胶卷等。

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香港曾被日军占领,绝大部分战前档案于其时被销毁和散佚。可幸的是,历史档案馆仍保存有少量战前档案,当中有些甚至可追溯至19世纪,它们是了解香港早期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这些档案较多与土地事宜有关,例如1853―1983年的“差饷征收册”、1843―1960年的“官地地税册”、1856―1960年的“村地地税册”、1846―1975年的“官地地契登记册”和1866―1940年的“布政司署有关土地事宜的来往公文”等。此外,为了弥补战前档案不足,历史档案馆亦自英国公共档案馆 (现称国家档案馆) 购买了1842― 1951年的港督与英国殖民地部大臣通信(CO129)的复制缩微胶卷,并且编制了这套文件的简介目录及索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战前档案的不足。

馆藏战时档案方面,包括由日军政府编制的“屋契、地契及契据摘要”、“房屋登记册”和“房屋按揭纪录”等;其他有“英籍和外籍人士伤亡、战俘及被囚人士临时名单”和“赤柱集中营医疗纪录”等,都是反映战时香港社会状况及追寻家族历史的珍贵材料。

战后档案是档案馆藏品的主体,它们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计有金融、贸易、交通、地区发展、建筑物、环境、工业、法律和社会等。

民间历史档案及私人手稿

历史档案馆的私人档案来自民间机构和私人捐赠,机构档案较重要的有“圣约翰座堂的婚姻、出生和殡葬纪录”(1839―1975)、“香港总商会会议纪录”(1861―1896)和“中华总商会会议纪录”(1905―1965) 等。这些会议纪录反映了商人对于影响营商环境的政策以至社会事务的关心,也提供了解当时商业活动的模式以及商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涉等方面的数据。

私人手稿方面,有“庄士敦 (Alexander Robert Johnston) 书信”(1831―1852)、“佛雷・凯利?? (Fred Kelly) 日记”(1942―1945) 和“施其乐牧师 (Rev Carl Smith) 资料集”等。这些手稿的原作者都是在香港有特殊身份或见证重要大事的人物(如庄士敦 (Johnston) 在香港开埠初期曾任政府护督和主责贸易官员,凯利 (Kelly) 则是一位战时被拘禁于赤柱拘留营的警官),尤其是施其乐牧师,他是一位著名本地史家,档案馆把他花了近30年时间抄录的14多万张数据卡制作成为一庞大资料集,内容网罗港澳和中国沿海城市的人物、田土和机关组织等数据。该集已经全部数码化及编订索引,对于有兴趣研究本地史的学者和市民是一套非常方便的入门材料。现时公众人士可透过馆内的计算机系统查阅施牧师资料集, 也可以在历史档案馆的互联网网页,查阅该藏品集的索引,网址如下:grs.gov.hk/pro/srch/english/sys_carlsmith.jsp?language=chinese

政府刊物

历史档案馆的政府刊物中央保存图书馆收藏了多个政府决策局和部门自1840年代迄今出版的刊物,当中包括近乎齐备的《政府宪报》、《蓝皮书》、《立法局会议文件》和《立法局议事录》、《香港法例》、《香港年鉴》,以及部门的年报。顺带一提,馆藏还包括不少本地商业年鉴、街道索引、善本书籍 (例如出版于1848年的游记《在中国的五年:由1842―1847》(Five Years in China: (1842―1847))和一些始于19世纪现时已停刊的报章,都是研究香港史的上佳辅助材料。

照片及地图

历史档案馆还收集了约5000张自1860年以来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大部分在香港拍摄,是印证香港外貌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珍贵纪录。其中尤以梅含理爵士在1912―1919年出任香港总督期间拍摄的630张梅含理照片集最为珍贵。

历史档案馆存有两类地图,一类是收自官方或其他来源约4000幅的各种地图和图则,另一类是由地政总署测绘处绘制约有1300幅的标准地图。此外,历史档案馆亦藏有一些香港早期著名建筑物的平面图和立视图。

报章

图书馆收藏的13份本地英文报章,可以说是最珍贵及最常借阅的参考数据。英文报章包括《中国之友》(香港其中一份最早期的报章)、《德臣西报》、《香港剌沙西报》、《士蔑新闻》、《香港周报》、《进时编录》(日军占领香港时期发行的报章)和《南华早报》。至于中文报章,计有《循环日报》、《有所谓报》、《工商日报》、《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华商报》和《华商报晚刊》。

图书馆亦藏有好几集专题剪报,例如在1945―1974年间报章上发表有关香港公共建设工程的特选文章。

视像资料

香港历史档案馆藏有近400项有关香港历史和事物的视像资料,当中除有香港电台制作的节目外,也有政府新闻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摄制的宣传片。它们包括了关于打击贪污、预防疾病、清洁香港、公共房屋、长洲包山节、龙舟竞赛和农展会等,反映了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概况。

基础设施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是本港第一座专为档案而建的大楼。大楼规划工作由一个内有建筑署和政府档案处人员组成的专责小组负责。该小组于1995年到海外考察有关的建筑和设施,同年5月提交了兴建大楼的计划书。大楼的建筑工程于1996年1月开始,至1997年6月完成。该大楼于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前开幕,象征着保存了香港百多年历史的一份文化遗产连同香港一并回归祖国。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楼高十层,楼面总实用面积约共3200平方米。为方便公众人士利用历史档案,以及配合历史档案馆的教育及推广活动,大楼的地下、一楼和二楼辟作公共服务及推广活动用途,相应设施包括采用分隔设计的阅览室、政府刊物中央保存图书馆、访客休息室、演讲室和展览厅。

大楼的六至九楼全是档案库。库房以无柱、分隔密封式设计,辅以温湿调适设计分别贮存纸张、缩微胶片、图像和电子档案等不同载体的档案。

大楼的五楼和十楼是档案保护和修复的地方。五楼设有黑房、缩微胶片工作室和修复工作室。十楼设有实验室和文件消毒室,以及先进的氮气文件消毒系统。

为使档案得到最佳的保护,阅览室的所有窗户都装上双层的,具隔滤紫外光作用的玻璃。同时,档案库和大楼内的公众地方都采用了隔滤紫外光的照明系统。大楼内的档案库是采用无窗的建筑方法,加上厚达350毫米的墙壁,可以有效地隔绝外来环境对档案产生的不良影响。大楼所装置的一套精密空调系统,它每日24小时不停运作,会因应各库房贮存不同档案的需要来维持一个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标准。此外,这系统可隔滤不少于百分之九十五的大气尘埃粒子和其他污染物,使大楼和档案库内的空气污染物可减至最少。

在大楼的防火系统方面,所有档案房都装置了可抗火4小时的墙壁及大门。除烟雾和热能感应器外,每个档案库还装置一套独立的、以无毒的七氟丙烷气体作为灭火媒介的自动气体喷洒系统。所有阅览室和大楼的其他设施,都由一套中央计算机系统24小时监控着。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无论在设计、建筑和设备方面,都力求符合各种有关保护历史档案的国际标准,以及环保和职业安全的要求,使大楼内的历史档案、工作人员和档案使用者都有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在1997年,香港历史档案大楼荣获香港建筑物能源效益奖,就是对这座大楼的其中一项肯定。

展望

2007年除了是香港回归10周年,亦是香港历史档案大楼建成10周年。我们会致力保存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丰富馆藏,为各界人士提供有效率的服务,使更多人可以利用到这些珍贵的文献遗产。

注释

历史小报范文4

追溯历史是人类的本能,思考人性是人类的智慧,要想在历史人物教学中体会历史的“真”滋味,就要站在人性的平台上,用心灵体验历史,关注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人性动因,才能让历史课堂散发“人性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体验到历史的智慧和鲜活的人性。

例如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权者判处了死罪,其罪名是传播异说、败坏风俗、反对民主等。当权者没有采取绞死他的方式,也没有采取砍下他脑袋的方式,而是让他喝下一杯毒参汤,让他体面而无痛苦地死去。行刑之前,一个女人突然跑到他跟前,哭泣道:“我真伤心,你什么罪也没犯,可他们就要处死你了。”而苏格拉底却笑着说:“傻大姐,难道你希望我犯罪,做一个真正的罪犯死去才值得吗?”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如此幽默坦然地面对死亡?

有人说因思想而被判刑定罪,是思想家们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但从另一角度说,也是思想家们的骄傲,因为他们肯定最深刻地触动了专制者的利益。

又如在中,关于谭嗣同之死的问题,也很值得探究。轰轰烈烈的最后在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中惨烈收场。六君子中,谭嗣同之死最为震撼人心。本来谭嗣同是有机会逃走的。那天,谭嗣同亲自把梁启超送到日本使馆,并把自己的书稿委托给梁,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梁启超避居日本使馆之后让谭嗣同避难日本,但谭嗣同回答:“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入狱后,镇定自若,并写下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就义。临终时,谭嗣同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有人说谭嗣同之所以赴死是因为对维新变法失败后的悲观,是逃避现实的懦夫,也有人说他是视死如归的英杰,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终有一死,死是人类最原始和本能的恐惧。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问题呢?通过比照和思考历史上其他的名人之死,如瞿秋白的潇洒从容之死,孙中山的为革命奔走积劳成疾之死,张自忠的战死沙场,甘地的遇刺而死,还有自绝而死的顾城……让学生认识到也许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最能洞察内心深处的人性,揭示人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历史人物探究教学中要体会历史的“真”滋味,就要学会搜集历史人物的许多精彩细节,抛弃陈旧的脸谱式的人物和口号式的说教。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对人物的细节进行多方面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使学生获得全面和深刻的历史感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欣赏、感悟的能力,也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意义。

例如三国时期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争论最大的历史人物曹操,如何全面了解和认识他?如果从民间、小说、戏剧中去了解的话,很显然大都是反面形象,如性格狡诈、残忍,杀人如麻,并说过“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的话语,再有就是奸臣贼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真正史书上也较多记载了曹操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文学才华,如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在北方进行屯田,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后统一北方;还写下许多著名的诗词,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其实对历史人物的观察既需要“望远镜”,又需要“显微镜”。“望远镜”是把历史人物置于历史发展的宏大场景,宏观上认识其主要的历史功绩和过失,“显微镜”指关注历史的细节和碎片,见微知著。通过历史细节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历史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和公正地评价历史。

在历史人物探究教学中要呈现相对“本色”的历史而不做评论,让个人体悟、见仁见智。其实世上没有真正本色客观史料,也许正如老子所说的,大道无形,返璞归真而近于道。

不要总是把大量的历史结论灌输给学生,不要让学生消极被动地记忆已有的结论。长期被动学习的状态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退化,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日益萎缩。

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史无定论和论从史出原则。史无定论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世界观。历史事实不可改变,但历史结论并不唯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史料的出现,历史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下面举胡适先生生活中的一个自警的小例子来说明有些事情看似有理有据的推理和考据的结果也会被。胡适家订有《字林西报》,一般早上七点之前送到。一天,已经八点半了,还没有见到《字林西报》。胡适于是设想了三种可能:(一)送报的人遗漏了;(二)报费满期了;(三)今日本无报。胡适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因为《字林西报》是英国报,可能循例放“银行假期”。胡适细检日历和大字典,“银行假期”果然在八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而昨日正是八月第一个星期一。于是,“昨日放假,今日无报”的假设被证实了。但中午时分,仆人王妈把《字林西报》送上楼来。原来,送报人把报纸隔着篱笆抛进来,落在了小树底下,家里人都没有看见。于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假设又被更强的新证据完全了。

历史小报范文5

一、探究式教学应用的优点

1.符合历史新课改的要求。

历史新课改理念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更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十分吻合的。从目前的历史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划分来看,也是非常适合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

2.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可把历史教材中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时,让学生思考创设的探究式问题:详述德、英、美三个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然后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最后形成答案。在学生都有了答案后,可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后分组向老师进行汇报,老师在听完汇报后可进行点评和指导,以使学生找出自己答案中错误的地方,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利于培养探索意识和思维品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根据学习需要,独立自主地通过互联网或到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后,提取对所学知识有用的信息,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或历史规律。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策略

1.分组进行探究的策略。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根据教材中的某一个专题进行探究。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按照探究的分工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比如有的成员负责收集资料、有的成员负责分类整理、有的成员负责专题报告的写作等,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后,形成最终的专题报告。各组在完成专题报告后,采用全班参与的形式,向老师进行专题汇报,以使全班学生了解不同小组的专题报告内容,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我的认识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利用问题进行探究的策略。

问题探究法是探究式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探究模式,这种策略主要有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或老师创设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主要是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探究,以解决疑问使自己获得知识和探究的能力。老师创设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是历史老师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创设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查找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老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和对知识的感悟能力。

3.以历史事件为导向的实践探究策略。

历史小报范文6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特征给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订好课题,并诱导学生顺利进入研究性学习。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要以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的、确实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便拉近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学生在获取知识、体验社会及人生、培养能力等方面的自主权和自我价值。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年俗调查、历史文物仿制、描绘历史图画、制作历史浮雕、创作历史手抄报、编演历史小剧等一系列专题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1.指导学生如何采访调查

    引导学生根据小组调查的内容选择好调查的地点,约好调查的时间,带好所需的调查工具,如相机、笔和本等。要准备好访问的提纲,做好计划准备工作,指导学生记录第一手资料。

    2.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

    要求学生先确定要查找的内容,如年俗的起源、古今的变化等。再选择到哪里找,书还是电脑。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随时记录、收集各种资料。查到的东西不能照抄,要有选择的做摘要,还要把资料的来源记录下来。通过比较、分析,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存放。

    3.指导学生整理汇报

    在各小组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指导他们从活动的结果中整理和提炼要汇报的内容,设计展示汇报的形式,如演讲、小品、制作课件、制作dv 录像等。这样使得每个小组的汇报内容更精彩,汇报的形式更丰富,提高展示课的效果。 

    4.指导学生交流展示成果

    各小组通过各种方式汇报小组成果,每小组汇报完要组织学生对他们小组进行评价,目的是通过提问、建议、评比等方式进行交流,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的目的。

v

   5.指导学生撰写报告

    学生把自己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活动的认识,正确评价自己,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6.总结与评价

    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自评与互评,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从多角度评价学生。最后把所有评价结果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

    三、综合实践活动使历史课堂焕发青春活

    1.促进教与学观念的转变,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身边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将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完整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双方都受益匪浅。

    2.历史课堂在与实践活动的整合中获得新生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实践成果引入课堂之后,原来的“一潭死水”马上开始涌动,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感,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畅谈自己的活动感受,同学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成功和收获。学生由原来的课堂接受者,变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有生命力了。

    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从杜威那里,我们知道了“教育即生活”;从陶行知那里,我们又知道了“生活即是教育”。且不说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至少他们都看到了至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育与生活的多么密切。实践活动被引入课堂,既优化了校本课程结构,丰富了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又拉近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上一篇供职报告

下一篇最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