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故事范例6篇

品德故事

品德故事范文1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发挥故事资源的作用,或偏离目标,教育价值错位;或平铺直叙,情感缺失;或蜻蜓点水,缺少剖析。这样简单的处理故事资源,使品德教学浮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只有致力于课前故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并在课堂上加以巧妙的利用,才能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情感,心灵受到教育,获得真正的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故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一、利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一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学生最喜欢的课余活动分别是:看故事书、看电视和其他。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里“故事屋”或“记录故事”中有许多绘本故事并配置相应的插图加以文本说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文本中的故事或场景,让学生全面领会图意,他们的内心情感也受到激发。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问号”之歌》这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讲完后发现学生对于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过后笔者又开始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笔者事先预设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个故事的整个内容,并要求学生自己会把故事复述下来。这样从故事中去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让孩子感受快乐,在故事中让孩子领悟、感染某种道德,这种道德的获取比灌输式来得更直接有效。

二、引用其他学科的文本故事,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可以与语文、音乐、美术、班队活动等其他课程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要素,把握品德教材和其他学科内容的关系,以广阔的视角和思维来组织与处理教材,与其他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努力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教学时可适时引用其他学科的故事资源,拓展课程空间,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让教育浸润在欢声笑语中。如:三年级上册《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课,教师可以引用二年级语文中《一分钟》的故事,圆圆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明理的事情,教师引领填空:你们还记得二年级语文中《一分钟》的故事吗?圆圆只多睡了( )分钟,却迟到了( )分钟。为什么只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呢?孩子自然回忆起故事中的情节,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感悟自然深刻。像这样,各科整合引用一个故事,从语文书中走出来,变成一个鲜活生动的画面走进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使教学目标轻松达成,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善用孩子身边的生活故事,震撼学生的懵懂心灵

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点燃课堂的激情,丰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震撼学生的懵懂心灵,在孩子心灵的品德课堂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成为孩子生活中最有效的教育渠道。

生活故事在每个孩子身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善于点拨,善于煽情,让孩子说出身边的故事,倾听伙伴的故事,就能让孩子从生活故事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播放深情的乐曲,用低沉的言语引导,“当下雨时,父母撑着伞在学校门口焦急等待;冬天到了,寒风呼呼地刮着,夏天到了,烈日炎炎,为了我的学习,父母几年来,一天都不断,坚持每天接送我上下学。当我感冒了,父母……”深情的音乐继续着,孩子们沉浸于往日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此时父母的身影就在他们的眼前,父母的爱就在他们的心里。“孩子们,说出父母和你之间的故事吧!”一个孩子说出的故事,其他孩子也感同身受,一个孩子的故事就是其他孩子共有的故事,一个孩子流出的泪水,就是大家的泪水。此时,整个课堂已情意浓浓,感恩父母之心也早已在孩子内心深处烙下了印记。

四、活用有价值的社会故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品德与社会标准》指出: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教师要挖掘有价值的社会故事资源,让孩子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教学中,教师或是学生总会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获取大量的社会新闻等信息资料,而很多是鲜活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如果将这些信息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社会故事,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意义。曾听一位教师在执教浙教版三下《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篇课文时,教材以香港、澳门和台湾这祖国领土上三颗璀璨的明珠为主线,让学生“感受香港”“走进澳门”“遥望台湾”。这位教师把活动重点放在“遥望台湾”这一板块,增加了“两岸互助,升华感情”的环节:大陆女孩小霞因为患了白血病而失去应有的灿烂笑容和蓬勃朝气,中华骨髓库里不仅库存少而且配对率也极低,此时海峡对岸的一位台湾男孩愿意把骨髓捐献给这位女孩。教师引用这个真实又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体会到虽然两岸人民隔海相望,但心却始终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用真情搭起了一座跨越时间的生命桥,帮助孩子们理解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心情。而这些新认知、新情感体验就是源于学生对这些社会故事的深刻感知。

品德故事范文2

一、故事教学的价值

1、故事教学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容易模仿故事人物的言行,这符合他们的记忆特点和思维特点。故事的美,不仅在于情节、语言,更在于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故事,可以触碰心灵的最深处,对小学生一生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故事蕴含的哲理,往往成为小学生言行的指南。教学实践证明,寓教育于故事之中,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接受道德观念,受到健康思想的具体感染,达到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养成良好品德的目的,教学效果往往比冗长的论述好得多。

2、故事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渐渐完善,心理渐渐成熟,思维活泼富有表现力。简单的情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较长的阅读材料对他们来说又稍显枯燥乏味。故事材料,内容有趣,语言活泼,又不失深意,正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3、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善于运用种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能保持注意的持久性。教学中穿插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会避免课堂的单一、机械、枯燥乏味,会激发兴趣和热情,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爱迪生说:“没有热情,就创造不出伟绩。”故事教学就是点燃热情的火焰,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活力。每当我讲故事的时候,是学生最认真听讲的时候。寓抽象的道德观念于具体的、形象的故事教学之中,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常见的教学方法。

二、故事教学的实践

故事教学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前选择故事,课中如何演绎,课后对整个教学的思考等等,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实践中值得培养的素养和能力。

1、故事收集的内容和重点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要注意收集和记录,形成自己的故事宝库和教学体系,这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没有充分认识故事教学价值的人是很难持之以恒的。收集要全面,包括不同专题、不同类型、适合不同年龄的故事等等。积累多了容易杂乱,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才能信手拈来,以备所用。收集的重点应根据教材体系和自己的兴趣。我喜欢收集一些新奇有趣的故事。如《风中抽烟》:曾经有一个烟民,下决心要戒烟。有一天,天刮大风,他走在路上,烟瘾又上来了。他掏出一根火柴,迎着风,一边划一边给自己立下规定:“点烟不过三,过三不点烟。”三根火柴划完了,烟没有点着。于是,他又大声地说:“抽烟不过七,过七我不吸。”接着,他又划了四根火柴,烟还是没有点着。他控制不了烟瘾,转而轻轻安慰自己:“管他三七二十一,啥时点着啥时吸。”

2、故事教学的选材和选时

故事要依据教材而选编,为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学方向明确,有所遵循,克服随意性。同时,以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过程,以例明理、上下贯通,能准确把握道德认知点、行为能力点,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故事《风中抽烟》就可应用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坚持,我成功》中,作为反例,与文中正面例子一起全面阐述了“成功需要坚持,需要毅力”的主题。故事教学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千万不能甩开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故事中要以丰富的情节予以展现出来,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故事教学法还要注意选时,如发现学生爱为自己行为找理由、上课控制不住自己时,也可灵活运用故事《风中抽烟》来说理。如果没有把握时机,掌握不好节奏,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3、故事展现的手段和方式

语言文字,图片漫画,卡通动画,视频电影都是展现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把故事深刻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故事在课堂上的呈现也是多样的,可由教师讲述,也可由学生讲述,可以大家一起阅读,也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还可以让学生走进故事,即根据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如故事《风中抽烟》可制成优美的课件,也可让学生续写改编。

4、故事教学的激情和技巧

故事教学不仅是故事内容的演绎,更是两个生命体之间情感的对话。面对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教师应充满激情,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只有感染学生的情感,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只有情感丰富的老师,才能为屈原抱屈,为窦娥鸣冤,为杜十娘不平,才能真正从心灵上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师要精彩地讲述故事,是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讲述技巧。课前对故事的精心预设,并针对班级实际编排,课堂上投入自身情感,绘声绘色,运用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就会将故事中的人或物活生生地带到学生面前,必要时还可和学生一起表演,将学生带进故事。教师要根据自身优势,锻炼自己语言功夫和创造能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故事作用充分渗透到教学之中。这需要教师博览群书,扩充知识储备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故事的选材才越灵活,编写更得心应手,演绎也更有感染力。

5、故事教学的点题和留白

品德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故事留白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22

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应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教学,逐渐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故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故事留白”则是教师采用该教学方式时对所讲故事有所保留,并在留给学生足够时间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为了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应尽可能避免任意干扰。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故事留白”教学方式,可有效改善传统教条式讲解方式给小学生带来的厌烦心理,可避免对其思维造成禁锢,可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自我完善思想品德。

1 课堂中于故事的“真”处留白,感化学生的心灵

故事是人们表达理想和道德追求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故事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真”以真实人物为原形,反映人物特定的人性观和历史事实,见证了人类光辉的历史。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选择真实历史事件和人们对人性的真诚追求作为教学案例以体现故事的“真”。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实现价值模仿和心灵感化,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故事时应在故事的“真”处留白。例如,教师在讲雷锋的故事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真实事件和意义。雷锋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作为普通的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教师在讲这一故事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真”,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体现的人性“真”,即雷锋为什么要帮助那么多的人?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物身上具有的大爱胸怀、忘我精神。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讲授故事的“真”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风格,在讲完后应在故事的“真”处留白,以便于学生能够不断反思和感悟人性的“真”,有效达到实现教育价值的目的。

2 课堂中在故事的“善”处留白,把握善的内涵

采用故事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发展小学生的良好品格,增加对善的情感依赖性,还可以引导其向往善的行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善”这一抽象名词,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用讲故事方式让他们体会,等到了高年级之后就能理解故事中“善”的含义,进而在实际活动中实践“善”[2]。学生在对“善”进行把握时会对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化,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同使得把握程度出现一定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善”的德育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故事中“善”的因素,应在“善”处巧妙地留白,让其在实践思考中自行掌握。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时应选择具有很高价值引领作用的故事,注意引导“善”的讲究性和艺术性,尽可能避免采用强迫灌输方式让学生理解“善”的行为和意义,“善”这一抽象概念应通过学生的自我领悟去理解。教师在讲了故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心灵的感悟。通过“故事留白”可以让学生产生“善”的向往动力或对故事外的“善”进行模仿。例如,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用“王泰让枣”的故事作为例子,由于学生年龄与故事中的人物年龄相仿,他们通常会不自觉地与其进行对比,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进,进而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免夸大宣传故事中的“善”行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为实现“善”处留白的实践与思考,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角色扮演,有效地将“善”表达出来,从容能加深“善”的体验和内心感悟。

3 课堂中为故事的“美”处留白,体会心灵美的意义

每个小学生对于美的感悟和理解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关于美的德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等,在恰当的课堂时间选择适宜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故事留白”实践及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导学生从善向美的目的。在很多的德育故事中都包含有“美”的元素,所以教师在采用故事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要在故事内容体现美的地方留白。例如教师在讲《张海迪》的故事时,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因高位截瘫而无法上学,所以只能在家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张海迪15岁时与父母到聊城农村,在给当地孩子教书的同时还自学针灸医术免费为村民们治疗。她面对疾病的挑战并没有沮丧,用坚强的毅力和恒心经受住了考验,并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实现了“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目标,从此成为了道德的力量。这就是张海迪,通过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以高尚的品格向社会和人民服务,成为了千万青年人的骄傲。教师在采用这个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掌握好引导力度在恰当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含义和心灵美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足够的时间里结合美和善,提高自身从善向美的美德。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故事留白”中应尽可能体现出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插入相应的故事。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把握了“故事留白”时间,在故事中向学生流露出了真、善、美的意义。教学中采取“故事留白”策略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积极自主地探究故事的价值,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并对彰显和完善人格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凌云,杨福毅.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教师,2012,(9):57.

品德故事范文4

【关键词】 经典故事 思想品德课 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新的课程设置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同时也给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全面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经典故事,深入浅出,恰当地运用生动鲜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典故事,寓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于经典之中,使抽象、枯燥理论趋于趣味化、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深刻问题变得通俗。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经典故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目标。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经典故事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是点燃学生思想智慧和道德品德的火焰。

1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鲜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恰到好处的经典故事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揭示授课内容,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拓展。例如,在讲到关于挫折这一问题时,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挫折,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但课任老师运用经典故事――《战胜残疾的巴雷尼》来教学,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什么是挫折,以此对学生心灵进行感悟与熏染,达到教学的目的。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帮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这个故事就是对挫折的最好解释。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关键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巴雷尼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2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情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情境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刻板、枯燥的内容会使课堂气氛死板沉闷,学生难免会望而生厌,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故事必须生动、活泼、新鲜、有趣,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生活需求。例如在讲到教材中关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时,可以恰当的运用《凭空想象出的灾难》和《卓别林的故事》等经典故事。《凭空想象出的灾难》讲述了一天晚上,在漆黑偏远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轮胎爆了,这个年轻人下车翻遍了工具箱,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忽然,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于是决定去那户人家碰碰运气。在路上,年轻人不停地在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该怎么办?”……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谁稀罕你那千斤顶?”弄得主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这么一段路上,这个年轻人走进了一种常见的“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处在消极情绪之中,经过不停的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及至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地破口大骂了。《卓别林的故事》中谈到天才艺术家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知道处于弱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但他要求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们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我们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大哥,我跟你商量一下,拜托您在我帽子上打两枪,证明我遭打劫了。”歹徒心想,有了这笔巨款,子弹钱算便宜了,于是便对着帽子连射两枪。卓别林再次恳求:“大哥,可否在我的衣服、裤子再各补一枪,让我的老板深信不疑。”头脑简单、被钱冲昏头的劫匪通通照做,于是六发子弹全射光了,这时卓别林一拳挥去,打昏了歹徒,取回钱包,笑嘻嘻地走了。通过这两个经典故事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明白了消极情绪会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保持积极情绪的人,当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化险为夷。

3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经典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熟悉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图景,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解释各种问题,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八年级《礼貌显魅力》一节时,我们可以借助“微笑的魅力”这个经典故事来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提升。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顾客,指着他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小姐!你过来!你过来!”……“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真对不起!”服务小姐赔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跟前一杯一个样,旁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姐把它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有人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一点颜色?”“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每个人都点头笑了,对这餐馆增加了许多好感。往后的日子,他们每次见到这位服务小姐,都会想起她“理直气和”的理论,也用他们的眼睛证明了这小姐的话有多么正确――他们常看到,那位粗鲁的客人,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暄。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老师可以针对这个故事的情节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第一,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人交往做到有礼貌了吗?第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有礼貌?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得热烈积极,最后,每个小组都总结出了很好的意见,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4 寓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于经典经典之中,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在教学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典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及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在讲到教材关于《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个问题时,可以借助于经典故事――“水煮青蛙”来展开教学。这个故事是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实验,把一只青蛙投进盛满沸水的铁锅里,结果那只青蛙就像被电击似的立马跳了出来,得以生还。然而,科学家又换了一种方法,在同样的一只锅里盛满常温的水,这时,再把青蛙放进去,慢慢地加热,青蛙觉得很舒服,就在“温泉”里游泳,可是,后来,等它觉得烫时,它已没有力量跳出锅外,最后被煮熟在锅里。讲完后,很多同学都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契机提出问题并能总结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同学们,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温柔的陷阱’,开始时它会让你感觉很舒服、很滋润,但是,等你意识到危险时,已经不能自拔了。面对这些‘温柔的陷阱’时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希望大家不要做那只死在锅里的青蛙。”通过最后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分辨不良诱惑以及怎样拒绝不良诱惑,更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

参考文献

品德故事范文5

关键词:故事;问题;讨论;作用

故事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启发参与式教学,在教学时,选取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故事,在故事展开过程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把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以八年级下册第十课《自觉维护正义》为例进行说明。本课的重点是能够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养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正义感,努力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在教授时我选取了“单行侠”的故事,把故事分为四段进行教学。

第一段:青年小陈手里拎着一个红色的小包向公交车站走去。突然一辆摩托车从她身后呼啸而来,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的劫匪瞬间把包抢走。小陈大喊“抢劫啦”,并朝着歹徒逃跑的方向追去。劫匪属于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什么危害?你看到劫匪抢包有什么感受?这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明白了非正义行为的含义、危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段:这时,正骑着自行车的郭小亮听到呼喊声后,急刹车停了下来,他迅速跳下自行车把自行车提在手里,等劫匪驱车快到自己身边时,双手举起自行车,砸向疾驰而去的摩托车,摩托车瞬间翻倒在地,拖出一串火花,连人带车打出了好几个滚,小亮随即向倒地的歹徒冲了过去。郭小亮实施的是什么性质的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影响?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假如采取消极的态度,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他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正义行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感悟正义。

第三段:劫匪当时摔晕了,但他们一瞬间就醒过神来,从地上爬起来,并掏出刀子,扑向郭小亮,郭小亮一看不好,转身逃跑并搬来“救兵”,他们合力擒下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并迅速报警。后来小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咱打不过就跑,如果造成自己受伤那好事就变坏事。小亮的行为和话对我们有何启示?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这两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反省和思考,并明白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巧为,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第四段:他被网民称为“单车侠”,网民们说“哥砸的不是自行车,是正义”。“扔车的那一瞬帅呆了!太man了!”。小亮后来又获得“治安荣誉奖章”,“五一劳动奖章”。小亮被授予荣誉称号,被众多网民亲切地称为“单车侠”,给我们哪些启示?

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懂得社会尊重有正义感的人,应弘扬正义行为。学生受到感染,坚定做一个正义感的人。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讨论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故事讨论教学方法的作用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故事的层层展开,学生的积极讨论,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

生活离不开思考,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思考。只有在学会了对生活的自觉的反思后,一个人才开始自觉地把握生活。因此,由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最后引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道理来,学生会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故事所展示的现实背景、具体场景、细节不仅具有感性而且具有理性,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同时在重点、难点和思维盲点处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作出自己的决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品德故事范文6

第三实验小学二年(6)班 林晓玉

指导老师 梁秀春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当今的国学著作,无一不将“孝”视为一种美德。关心身边的老人,尊敬老人,我们能做的事很多:早晨起床、放学归来,都主动向长辈问好;尊敬长辈,听他们的话;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爷爷、奶奶做事。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等等。

我的爷爷和奶奶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妈妈爸爸也都有三十多岁了,可是我们一家人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太奶奶,从不嫌她脏、嫌她老。提起我们家孝敬老人的事,左邻右舍总是啧啧称赞。

我的太奶奶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她年轻的时候,在她另一个儿子家帮忙。后来,她老了,便来到了我爷爷这里。爷爷奶奶并没有因为太奶奶没帮她们照料家而怠慢她,他们为她腾出了一个房间,让她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放在里面。而太奶奶也不愿意闲着,总喜欢帮这帮那的。

上一篇楹联故事

下一篇播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