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范例6篇

楹联故事

楹联故事范文1

一、坚持着眼长远,楹联教育传承国粹

一是理念到位。楹联教育延续历史,弘扬国粹,传承文明,是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田、把民族精神注融于学生血脉的系统工程,是为学生夯基固本、树魂立根的智慧工程,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工程。二是组织到位。学校以校委会为核心组成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有文化底蕴的联教领导组,从人力、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大力支持,为学校楹联教育扎实、深入、持续地开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和组织保障。三是目标到位。学校借鉴全国楹联基地的先进经验,制定了切实可行、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楹联兴趣,传承祖国文化》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楹联教育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活动方式和奋斗目标,使学校楹联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坚持文化育人,楹联教育浸润校园

该校以“营造楹联的海洋”为主题,精心设计了楹联校园文化,做到了“两注重。两突出”。一是注重环境熏陶,突出楹联特色。走进校园,校门口悬挂的标志性楹联“不为金杯遮望眼,敢教伟业耀中华”,激励师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校园内悬挂“早立强国志,常怀济世心”“壮志关天下,丹心报祖国”等40余副爱国主义名联;各楼道悬挂“五伦亲为首,百善孝为先”“爱众心常惬,亲仁品自高”等百副根据《弟子规》内容创作的楹联。各处室、班级都有雅称,对门的雅称又皆成对联。如办公室和政教处的雅称分别为:聚力、凝心。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办公室雅称分别是:时雨、春泥。极富个陛和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氛围,使全体师生每天置身于楹联的海洋,醉染古典楹联文化的艺术精华。二是注重阵地建设,突出双重引领。开辟了集练字与创作楹联为一体的教师练功台,老师每周编写一副四字楹联,规范地书写在练功台上,对全校同学起到了学习楹联和规范书写双重示范与引导作用;开辟了每周一期的“联海拾贝”专栏,主要刊登丰富的楹联知识、生动的楹联故事和趣对妙联,激发了师生学习、欣赏、创作楹联的浓厚兴趣。

三、坚持师资提升,楹联教育焕发活力

不断提升联教队伍师资水平,建设一支爱楹联、懂楹联、通楹联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楹联教育的基本保障。该校做到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培训提高。学校编印了《联友》杂志、《楹联基础知识讲稿》,印发了中楹会叶子彤《联律通则》辅导材料、《联律通则》问答100题,购买了《联律通则导读》《声律启蒙》《楹联故事300篇》等七种书籍资料,给全体教师学习提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楹联知识方面的人才资源,由校长和多名语文教师对全校老师进行了多次专题培训,并进行了严格的闭卷考试,使教师对联律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又邀请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柴建国,运城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廉宗颇,县楹联学会薛胜保、黄江贵、周长胜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楹联专题讲座;邀请“银杏杯”首届全国楹联公开课一等奖、二等奖得主关玲芳、杨彩凤莅临学校,奉献楹联示范课,教师们的楹联知识与教学水平迅速提升。二是强化交流展示。学校通过开展楹联听讲评课、楹联课赛讲、“怎样上好楹联课”教师论坛等活动,确定了“听、赏、诵、悟”和“故事串引”“联例授知”“课件激趣”等愉快教学法;确定了“一目标五环节”教学模式,即:一个楹联知识目标,一般要通过发现、印证、巩固、深化、引用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促使教师们互相交流,加强合作,反复探究,不断实践,共同提高。三是强化典型带动。学校在每个年级语文组树立一至两名骨干教师,作为楹联教学典型,间周给全体语文教师上一节观摩课或示范课。在他们的带动下,语文教师很快掌握了楹联教学的多种课型、多种模式、多种方法,全体语文教师的楹联课都能上得各具特色,情趣盎然。全校涌现出了5名全国优秀楹联教师;在全国楹联课堂教学大赛中,该校两名参赛教师全部获奖;在全县“课改杯”征联竞赛中,该校4名领导和24名语文教师参赛,全部获奖。

四、坚持校本开发,楹联教育唱响课堂

校本课程是楹联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楹联教育的第一阵地。在具体实践中,该校做到了“两个结合”“两个创新”。两个结合,一是知识性与阶段性、趣味性相结合。学校结合《声律启蒙》、中楹会《楹联》教材和《联律通则》知识,充分利用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将《联律通则》规定的六条基本规则科学分解为6册96课时,根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编写成了校本楹联教材,供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和使用,为学校楹联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材保障。同时,教材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插入了60个盎然有趣的楹联故事,使教材既有了知识性,又充满了童趣性。二是注重积累与思维开发相结合。校本楹联教材专门编写了“积累”内容,将对韵歌260组、经典春联、惜时笃学联、修身励志联、写景状物联、《弟子规》联400余副列入其中,让学生在楹联课上大量的诵对歌、背经典、记名句,开阔思路,提升素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两个创新,一是把联教和德育融为一体。该校创编了40余副爱国主义楹联悬挂于校园,让学生口吟目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把《弟子规》内容编写成100副楹联纳入楹联教材,让学生背诵积累,培养学生的孝心、爱心、仁心,规范学生的行为,使联教和德育水融,浑然一体。二是让联教与美育、体育珠联璧合。为了让学生喜欢楹联,乐学楹联,学校和县楹联学会把《联律通则》规定的六条基本规则、作联三忌、楹联发展简史创造性地编成《联律三字歌》,又把《联律三字歌》创编成一百多个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动作,请专家作曲,配上悠扬婉转、典雅优美的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联律操”。全体师生每天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反复听、反复练、反复熟悉联律规则,反复领悟联律知识,既受到文化和音乐的熏陶,又锻炼了身体,使楹联教育同艺术教育、阳光体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五、坚持诗联合一,楹联教育奠基人生

该校坚持“给每个孩子一辈子受益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小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活跃、记忆力强等认知特点,精心选择极富禅意、极富哲理、对学生一生发展都极富启迪的名诗佳联,编印了《一周一诗一联》读本,扎实开展了“一周一诗一联”实验。具体做法是:每次的周末要把下周要背的一首诗和一副联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双休日背会;新的一周每节课的课前课后都要背诵上周末布置的“一诗一联”。这样,“一诗一联”学生至少每天背6遍,每周30遍,每学年按40周计算,小学6年便可积累300余首古诗、300余副对联,给学生学习和创作楹联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了丰厚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诵诗育人与背联育人的双重效果。2007年9月,中国楹联学会来校考察验收时,中国楹联学会孟会长依据学校处在唐代鼓楼、乐楼、钟楼三楼脚下的特点,即兴吟出“校在三楼下”让小学生当场作对。不到3分钟,小学生便对出了“花开九月间”“名扬万世间”“花香四季中”等十几副下联。孟老对学生敏捷的才思、巧妙的对句赞叹不已,并挥毫题赠墨宝“绛州联花红”。

楹联故事范文2

据《丹噶尔厅志》、《湟源县志》、《湟源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国湟源楹联大家渐起,人才济济,其中艺术水准最高,墨迹传布最广,其影响最大的有杨继魁、杨治平、石殿峰、祁维义、林桂荣等。

杨继魁,字梅斋,一作墨则,湟源县城关人氏,父祖山西,母籍湟源。聪明慧敏,参加清室科举制最后一次光绪丙辰科乡试(省试),举丙辰俊元,能文善书,随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楹联炉火纯青,遍布庙宇,走进湟源商贾大家,平民百姓,爱不释手。笔者家中保存继魁先生墨迹二幅。凡到寒舍之人,无不啧啧称赞,可惜烧于年代。

杨治平,字景升,号痴屏,晚号潜园老人,湟源县城关镇人。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同治年间,兵荒马乱,治平的祖父、父亲先后去世,家中留有他的母亲和幼弟三人,孤儿寡母,凄苦伶仃,其母以替人晒羊毛、拣毛渣、洗衣缝补,维持生活。光绪初年,家道虽极艰苦,其母仍送治平从师求学,取得邑廪生资格。二十五岁左右,在丹城设馆授课,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考取贡生,本应保送礼部深造,但9家境贫寒,未能去京师国子监就读,遂在家研读著述。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和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候用知县靳学书推荐于厅同知,两度编撰《丹噶尔厅志》,声誉鹊起。

治平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于湟源故居,享年七十。杨治平逝世后,在县城隍庙举行了有省党政代表参加的三千多人的追悼会,后经湟源县政府呈请,青海省政府批准,被列入省乡贤祠。

治平一生著述颇丰,编辑《丹噶尔厅志》八卷,首次完整翔实地记载了湟源的地理、历史、军事、政治、民族、宗教、经济、文化、习俗等情,为研究青海历史、湟源历史的重要文献。另有其他著述尚多,民国二十五年成立以石殿峰为首的“杨治平先生遣著整理委员会”。当年七日三日编出遗著草目,共列遗著六十四种(近二百册),其中楹联一册精华荟萃,多在湟源城乡入户,人皆喜爱,遍及千家万户,后由石殿峰运交省图书馆保存,不幸均毁于1951年图书馆大火之中,现仅存《丹噶尔厅志》及《丹邑新志》二种。

石殿峰,字蓉九,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少年时就学于杨治平门下,为杨的得意门生,1920年毕业于甘省第四师范,成绩优异,回到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教务主任、校长。1938年后任省政府秘书,省职校校长,省合作办事处长,省政府顾问,长期担任昆仑中学、西宁中学、西宁国立师范的国文教师。同时是马继援等后来青海军政要员的国文导师。

石殿峰是著名的诗、词、联、文的大家,所作四季歌词,“誉满全国,走红海外”、“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日月齐光,天地共存”等楹联,灿烂绚丽,历久弥新,故中国著名学者于佑仁赠联日:“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兽”。足见石殿峰,才华横溢,笃伦敦本,可谓“天生此君人宠爱,只身占有独高处。”祁维义,字友仁,湟源县塔湾乡人。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光绪末年受业于杨治平先生,考取群文天地·2ol1年第11期了清末最后一期地方秀才。民国初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任教于西宁市属高等小学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任湟源县北庄小学校长,在任校长期间,他在致力于学校教育之余,坚持勤奋自学,博通经史,善于写作,对楹联颇有研究,并不惜精力广为荟存,心狡瘁加,乏书法著称,笔法严谨,苍劲有力,自成一家,故楹联书法为人们所喜爱。

林桂荣,字仁则,别号更生。湟源县城关镇人,祖籍湟中县多巴乡,世业制鞋。光绪初年举家迁来湟源,改行务农。桂荣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幼年时入私塾读书,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考入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校,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毕业,被聘为西宁第五高级小学校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湟源第一高等小学在县知事陈泽藩、绅缙李耀庭、朱绣、杨治平等的支持下,创建成功,聘请桂荣为首任校长。“身安茅屋稳,心定菜根香”等楹联比比皆是,叹为观止。

除此以外民国时期湟源就读高等学校的约一百多人,就读湟川i、昆仑中学和国立师范的达200余人。社会公认的楹联大家还有湟源著名诗人芸志儒、题词家侯补知县靳事书、贡生赵文蔚、贺生华、靳柏龄、宁涵智、杨文茂等。不过在这些楹联大家中从未看到闫氏影子,他生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就读于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是杨治平、石殿峰、林桂荣执教下的学生,后来在乡村初级小学任教,在十多年中轶事遗闻对楹联做了一些抄本收录而已。可算个或未排列的“小字辈”,湟源楹联榜上无名也就尘埃落定。

其次,从清末以来流传至今的湟源楹联举不胜举。

笔者如数家珍略摘几对,与此相比从中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的水平高低。

湟源庙宇楹联中有:

文庙,也称孔子庙,是民国八年修建,是青海民国时期修建的唯一祭孔庙宇,其联云:先师贤于尧舜远;至成可与天地参。

民国十五年峻工城隍庙鉴心殿,前沿柱楹联,典故颇多,丰腴饱满,气势磅礴,讴歌丹地一呼三叹:地连青海,听胡笳羌笛,四夷来王;宇枕丹山,看蒲酒滕杯,万家生佛。

青海,主指历史上的西海,仙海,胡笳,鼓声;四夷即南蛮、东夷、北狄、西戎。丹山,主指日月山、南北华石山。蒲酒滕杯;从西域进口的大酒器滕杯盛满蒲叶的美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酒。

关帝庙联:赤面表赤心;青灯观青史。

伊斯兰清真寺联:至正至真至尊至大;无方无相无嗅天声。

千年古刹扎藏寺联:一峰高过千山顶;二龙戏珠绝境腾。

北极山庙有联:千里云烟皆过眼;万家灯火最关·心。

湟源名胜景点联中有:光绪三十年,湟源标志性建筑火祖阁联:紫气东来,金门旭日;阳春西耀,玉地祥光。

华夏名山日月山联:日为宝镜天天照;月作明灯夜夜光。

号为“天门峡”中佛尔崖,海藏寺联:法力无涯,海藏咽喉工蒙庇泽;太平有象,湟水源头泰清宁。

华夏景联中“响河尔”联:滩浪高抛,犹如三军应战;水流湍急,势若万马奔腾。三军:指古代步、骑、车兵。

湟源古迹遗存联中:唐代边陲国门石堡城联:昔日三军雄镇地;今却衰草遍城荫。土埋白骨血溅革;月冷黄昏鬼守门。

《山海经》中腕山翠水联: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址,放能就其高。

湟源村村修建《山神庙》联:远追虎狼千里外;近保村民万家乐。常来清风细雨;保佑丹城万民。保一方顺调雨顺;佑四时国秦民安。

湟源人物联中:赴藏谈判的北洋政府特使、甘肃政务代表团代表朱绣不幸于民国十八年血溅莲花台,后人有联:生是英雄,威震华夏;死为烈士,名垂域中。

湟源民俗联中:青海海青,风调雨顺;湟水水湟,人寿年丰。鸾凤和呜莲花并蒂;麒麟瑞叶玉树连枝。今日安门根基固;明朝财源与日增。门迎彭祖千年寿;户纳石崇万贯财。

彭祖:传说中仙人,据说长寿活到800岁。石崇:西晋富商,当时家中财产相当于西晋全年赋税。家产超过百万。

上述楹联中《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有吗?笔者翻阅几多所谓“名珠”,不见一例。然而湟源上述楹联中有的被遴选“华夏楹联”,有的记入地方史册,有的走进圣域庙堂。民俗楹联还大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湟源文3的一道风景,广为万民喜阅乐用,爱不释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虽说抄收录1400多条,好比芝麻摊了一场,真正具有湟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民俗特色的却挂一漏万,无一抄订,收录其中。故说它“大全”令人哑然失笑,说它“明珠”令人芒剌汗颜。“程文”称《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精心编辑誊录,并将湟源的楹联和自己创作的楹联加入。珠联璧合,遂成一部秦晋文化与湟源文化相结合、特色独具的楹联大全。”这样评价,笔者以为,言过其实,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却。”那么《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程文”说:“相当一部分楹联是土生土长的湟源货,集中反映了湟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说“所到三十余种商铺,似为湟源所有,如盐店、靴店、马市、车马店、陈醋店等”。这样冠名,令人百思不解,“程文”所指盐店,湟源实无所指,清末民国盐被湟源盐务局统管统卖,私人不允许经营,偶尔有一两家小商摆摊经销茶、盐,但不称“盐店”;湟源盛名制作藏靴,有十三家靴匠,是小作坊,不称“靴店”,新中国成立后有“藏靴合作社”;“马市”,湟源没有单独马市,在丰盛街设有“骡马市场”;“宰杀行”湟源称“屠家”;据《湟源县志》记载:湟源有四大醋房,即马醋房、陈醋房、王醋房、简醋房,但不称“店”;“车马店”有的叫果子店、轿车店、杨家尕店等都在笔者的家乡光华村,而湟源商店文盛合,三元店、洋东店、洋西店都分布在这里。却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无所问津“土生土长的湟源货”连商铺名子都叫不对了,著名的又被遗忘“那有土味”湟源货!“程文”还说“不同宗教的寺庙林立,这在楹联中也有所反映,如牛王、马王、牛马王、龙王、水神、药王等庙观楹联。”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在不同宗教寺庙林立中只有汉族民俗庙观楹联,但也寥寥无几,差漏太多,不足以反映湟源一百七十多处不同宗教庙观的文化景象。

湟源地处边陲,历史上是崇文尚武的地方,关帝庙l3处,菩萨庙8处、全神庙5处、财神庙4处、文庙3处、城隍庙2处、无量庙2处,还有禹王庙、玉皇庙、吕祖庙、福神庙、三清殿、三官庙、魁星阁、火祖阁、火神庙、龙王庙、文昌庙、结义祠、中山堂等,中原有的湟源也无处不有。然而奇怪的是《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上东方文化述庙宇隐姓埋名子虚乌有,却提出湟源本来没有的“寿鸡、井神、牛马王、水神”湟源地处蒙、藏、汉、回民族交融地方,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法幢寺、扎藏寺、东科寺、居士林、观音奄、金佛寺、清真寺、福音堂遍布城乡。

山神庙又称“扎扎”,大约有一百多个,可说村村都有。

这些庙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里却销声匿迹。

楹联故事范文3

文 潘启雯张艳霞(山西)

1.对联 如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是普遍的称谓。

2.对对联的简称。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

3.对语 取上下语句相对之意。如缪艮、吴梅村都有《四书对语》。

4.联对联的简称。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

5.联句 这与古人作诗方法的“联句”名同实异,是对联别称。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林兆恩、清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6.联对 对联的倒语。如王文儒的《联对大全》。

7.联偶 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8.联语 对联别称。如王壬秋《湘绮楼联语》。

9.连语 当为联语的别写。近人章太炎有联书名《■汉大师连语》。

10.楹联 这是雅称,本指楹柱联,后泛指对联。楹,即房柱或门柱。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11.楹语 为楹联的变称。如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江峰青有《里居楹语录》。

12.楹句 犹楹句、联句。如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有《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13.楹帖 如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

14.帖子 如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15.俪语 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

16.俪言 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17.偶句 如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18.应对 对联的口头形式,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对下句。禹门三击红先胜

幽默与笑话

爷爷年满花甲要做60大寿,孙子好奇地问:“为什么把60岁叫做花甲呢?”

爷爷说:“这样叫吉利。”

过了两天,孙子数学考试,爷爷问他考了多少分,孙子回答:“大吉大利,考了一个花甲!”

地理课,老师讲道:“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这时看见小明正在瞌睡,粉笔一丢:“小明,老师刚才讲了些什么?”

小明随口答道:“你家那块破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破布!”

这里是灯塔

时间:1996年10月。

地点:加拿大海域内。

事件:美国海军与加拿大人对话。

美国人:请改变你的航向,向北偏15度,以免相撞。

加拿大人(语气温和):建议你向南改变航向15度,以免相撞。

美国人(语气强硬):这是美国军舰的舰长在说话,我再说一遍,改变你的航向。

加拿大人:我再说一遍,改变你的航向。

美国人(怒):这里是美国海军火力强大的航空母舰编队,命令你马上改变航道!

楹联故事范文4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性格的体现,是这个民族骨子里汩汩流淌的血液。同样,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进程中稳定的驱动力,它能培养一种理念,传承一种精神;它时时刻刻在感染人,熏陶人。所以说,学校特色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品质,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

临沂双月湖小学历经几十年的沉淀、总结和提升,已逐渐形成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颇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并以此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其中,楹联书法教育的影响最大。

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联语,又称对子、对联、楹贴,以上下两联相对而得出。字数相等,对仗严谨,音韵协调,意境完美,读之畅达,而观赏楹联书法作品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是书写中国文字的方法,它具有审美性和观赏性。楹联与书法共同根植于华夏沃土,成为举世无双的传统艺术。楹联依书法而传承,书法借楹联而远播,二者肝胆相照,相依而生,又各得其所,自立门庭。若二者融为一体,联墨合璧,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艺术―楹联书法艺术。楹联书法艺术又称联墨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楹联书法教育是着眼未来,功在当代的文化教育工程,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根基的中国人”,我校积极开拓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响应楹联家学会关于“开展对联教育,普及对联知识,确保新世纪楹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楹联进校园”的号召,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楹联书法教育活动。

首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于2012年创建了楹联文化广场,广场精心遴选了古今名联近百副,内容则励志劝学,寄意抒怀,赠答劝勉,写景状物,诙谐益智……搜罗甚广。设立了楹联文化展室,展室设有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史、古今名联、对联故事等版面,还收集了部分师生的优秀对联书法作品,供师生参观学习。

其次,学校利用楹联书法广场资源,开设了“联墨双修”校本课程,并强力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设置计划,每周在1―6年级开设一节《楹联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联诵读、唐诗宋词诵、硬笔、软笔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楹联文化的喜爱之情。

第三,“每周一联”重积累。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在黑板的右边开设“每周一联”栏目,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楹联学习规律,低、中、高年级的对联推荐各有侧重。

第四,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书法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一笔一划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教育学生“工工整整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们要求教师不断加强书法技能,教师坚持每天早上练习书法20分钟。学校还聘请了市楹联协会会员、国学知识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教师。

第五,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观节日里的喜庆对联,商业广告、匾额、书法展览、风景区的书法碑刻,以及家居中的书法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春节送对联到农家。把学生学习书法和书写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为了给楹联书法教育不断注入活水,我们一直在探索课程推广的途径与方法,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体系,同时通过教科研促进教师这支队伍的成长,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群体水准,为学校的发展增强后劲。

一年来,通过《楹联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丰富了全体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1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授牌为“书法教育实验学校”,2013年春被中国楹联学会确立为“全国楹联教育基地”。

楹联故事范文5

名山胜迹附近的酒店、饭庄常见文人雅士的楹联。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爱松竹,他写在青城山天师洞饭堂的楹联就很有意思:“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九华山的一家饭店有一副门联:”游九华何必匆匆而至;拜天台岂能辘辘饥肠。”看了这副“广告联”,人们倒真想进店先吃上一顿。

在镇江,百年老店宴春酒楼的门厅,有一副开业时老板写的佳联:“宴开桃李园一觞一咏;春在金焦山宜雨宜晴。”酒楼的名字取上下联的头一个字,意味深长。这家酒楼还贴有另一副对联:“豪华宴客迎嘉宾;雅座茗茶会知己。”多年来,宴春楼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或许与此联有关。一枝春素菜馆店堂里也有两副佳联,是镇江“焦山”主持茗山法师和“金山”主持慈舟法师所写。一副是:“一席琼技能益寿;满堂嘉宾似逢春。”一副是:“古迹尚存三昭洞;名厨最数一枝春。”

在山西太原,有几副名人所题的门联也很有趣。如“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太原面食店门联,老舍题)“温故知新八珍具备;开业继往十亿欣尝。”(太原宫膳饭店楹联,溥杰题)“指动尝羹供上客;香飘御膳款嘉宾。”(太原御膳坊楹联)

苏州太监弄是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饭店林立,美食甚佳,门联也美。王四酒家的门联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写:“异地明厨远来近悦;琼楼玉宇醉日飞觞。”在观前街,一家百年老店叶授和饭庄有一副广告型门联也很讲究:“精制荤素细点脍炙熏鱼肉松;拣选香水瓜子滋养果汁名糖。”

在江苏海安,有两副关于美食的趣联写得也很实在。一副是“朋友常临可修食膳;高朋雅会任选山珍。”另一副是:到来尽是弱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楹联故事范文6

【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用于哀悼死者的楹联,例: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灯联】指贴挂在灯上的联语。例: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言志联】悬于书房、卧堂等环境表示主人家抱负等楹联。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名胜联】指专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冷泉亭)

【行业联】专为行业特点所撰写的楹联,起着行业广告的作用。例: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

【交际联】指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书画联】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根据画面上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

例:未出竹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

【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1.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例句:天、子、万、福,详情请参考王力《诗词格律》)

2.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句:妈、麻、马、骂)

【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

1.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

2.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当。

例:黑/白长/短男/女天/地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3.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四至十一字的联语

【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各达十二字或以上的联语

【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同时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菓“又是药名

【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有两重意思:

1.指对联在技巧上用词上空前绝后的好,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

2.谓之联中的出句奇巧新颖到无人对出的地步,常被人称为绝对(或称片玉)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句: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例:碧/翠,白/素红/赤孤/独中国/神州

【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例:[山]静似太古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例:花重[锦]官城[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例:报得[三春晖][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例:推窗[引月卧]

【重字】联律禁忌之一,分为几点说明

1.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例:“法[界]“对“世[界]“

2.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3.异位互重: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

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4.虚字相重:允许适当虚字相重(如之乎者也)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切】楹联写作专用术语,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例: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居庸关联/切地)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济南趵突泉/切景)

【叠字法】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方法。

例: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反复法】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重复运用的方法。

例: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复叠法】指同一联语中,既用复字又用叠字的方法。

例: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指上下联为复句的联中,每句句尾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词,如同串珠。

1.句与句联珠:例:水[车][车]水

2.词与词联珠:例:水车车[水],[水]随车

【拆拼法】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拼的方法。

1.分拆:将汉字形体依顺序分拆成若干字。例句:[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

2.合拼:将字与字或字与偏旁部首组合成其他字。例句:(八刀)[分]米]/[千里][重[金]

3.复合:将分拆与合拼同时使用的技巧例:孔子,孟子,(二人)皆者也

【加减法】将某副楹联出于特殊需要增加或减去一些字词或笔划组成新的楹联方法

1.加字:例: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2.减字:例: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挽联)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婚联)

【设问法】一种将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楹联方法

1.设问作答:例: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2.设问求答:例: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居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3.设问不答:例:磨砺以顺,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谐音法】一种利用字词同音的特点,便联语语意双关,能作出表面意思与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

例: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利用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利用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

【多音法】利用汉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一个字在联中音调变化的方法

例:好[hao上声]读书不好[hao去声]读书/好[hao去声]读书不好[hao上声]读书

例: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长[chang阳平]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

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行[hang阳平]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

【同音异字】把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运用于联语中的一种方法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例:[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例:[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3.同音异字间用:例: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漏字法】在特定场合下,在联语创作中故意漏写某字,借助漏写的字表达创作主旨的一种方法

例: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故意隐吉,生二字,来嘲讽叫吉生的庸医]

【制谜法】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图,在楹联中不直说而隐寓于上下联语的方法

1.联中隐物:例:万顷波涛乘骑过/不胜将军弃甲逃[上意指“海马”,下意指败将(酱)]

2.联中隐事:例: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耙[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意指开门大发]

3.联中隐物指事:例:数声吹起湘江月/一枕招来巫峡云[上指笛、下指梦]

【两读法】一种利用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经过精心构思,造成两种读法不同,联意相反的方法

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注: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店主人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因而大为不悦,祝微笑对他说你读错了,应该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回文法】使联语上下顺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的一种写作方法。

1.上下联都可以顺读、倒读、联意不变:例:处处红花红处处/翩翩绿叶绿翩翩

2.上下联顺读、倒读,联意不一:例:风送红香花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3.下联是上联的倒读: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集引法】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成语等等构成新的意境的创联方法

1.集诗句:例: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前为王维诗,后为李白诗]

2.集词句:例: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前句为南唐冯正中词,后句北宋苏轼词]

3.集格言:例:久病始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

4.集成语:例:沧海横流,云蒸霞蔚/春风得意,人寿年丰

5.集书名:例:《虎符》《孔雀胆》/《龙种》《凤凰城》

6.集人名:例:孙行者/祖冲之

7.集药名:例:[白头翁][牵牛]耕[熟地]/[女贞子][打马]过[淮山]

【借代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例:家有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千金代指一女,万金即十女,女婿算“半个子“则十女有五子]

【双关法】以一个词语同时关顺着两种不同事物的制联方法叫双关法。

例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竹器店联,虚心、劲节皆双关]

例2:不历几番锻炼/怎成一段锋芒[刀具店对联]

【比喻法】用打比方法去制作楹联,最为人们所熟知乐用

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拟人法】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现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的语言或行为,借物抒情的方法

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映衬法】创作主题不用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旁的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鼠因粮绝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一书生表示家贫如洗之联]

【夸张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言过其实,以达到某种形象的艺术效果的作联方法

例: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镶嵌法】指将特定的汉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上下联语中的方法

注: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不再细论

A.整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

例:[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四大金刚)

B.横嵌:将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的方式

C.坚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分别嵌于上、下联中的格式。举十例如下: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例: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镶人名小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的位置

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镶人名玉云]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张]琴[镶人名张三,李四]

D.递嵌:将一个名称顺序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

例:[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E.叠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

例:[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亦然

F.暗嵌:指将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镶省,钦二字]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G.对嵌: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

例:[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H.单嵌:顾名思义,就是只嵌名称于上联或者下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镶富民)

I.顺嵌:指将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黄州][镶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

J.反嵌:指将名称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

例:[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题韩江酒楼联

注: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

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

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综合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殊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的作联方法,特别见于长联使用

1.用典与镶嵌的综合运用:例: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注:上联的“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袁世凯在称帝前,杨度等六君子拥他为王,下联的“二陈汤”也是中药汤头名,实际上又指陈树藩、陈宦原为袁亲信,后见大势不妙。又“独立”成了袁的“送终药”。

2.漏字与谐音的综合运用例:一二三四五 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注:清朝某中堂大人当过明朝官,后投李自成,李失败后又摇身一变,为清朝官吏,时人写一联讽之

上一篇中年人生

下一篇品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