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教育范例6篇

戏曲艺术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1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转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 戏曲艺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传播者,只有在高校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目前,在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之所以把戏曲艺术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有益探索,其意义在于:它的隐性教育的方式可以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果说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显性教育的典型方式的话,戏曲艺术则由于自身艺术形态的存在,成为一种非常典型的隐性教育形式。[1]一方面,戏曲没有包含明显直接的教化意图,没有采取灌输和强制的教育方式,更不会呆板生硬,不会导致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传播和渗透戏曲艺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增强其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可以使德育更富有实效性。

一、戏曲艺术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当今时代,戏曲艺术能有效配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传播优良的道德风尚,宣传和谐理念,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补充。戏曲故事的内容在题材上包括:

(一)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在《王昭君》《杨门女将》《风波亭》等传统戏曲中,都大力颂扬爱国主义思想,宣扬国家统一,歌咏和宣传民族英雄人物,虽然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封建忠君思想和大汉民族本位主义,但瑕不掩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却能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二)充满反抗压迫的激情

《铡美案》《逼上梁山》《十五贯》等戏曲,题材取材多样化,有良好的群众情感基础,最能反映人民群众渴望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其中有时也宣扬“好皇帝”“清官”以及“因果报应”等那个特定年代根植于人的头脑中的糟粕思想,但其充分反映了人民敢于抵制强权、反抗封建政治迫害、渴盼官吏清明、冤案的美好追求。

(三)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为媒》《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戏曲中,宣传着一些为人所称道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也赞美着一些不唯命是从的叛逆女性。表现出人们对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反映出强烈的争取婚姻自主、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迫害的群众呼声。

总的来说,戏曲艺术的题材,更多的是在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了“扬善惩恶”的思想,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2]所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方针,汲取中国传统戏曲中积极的、有益的、健康的东西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戏曲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博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因而,戏曲艺术对于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效地传播道德理念、突出德育教学的互动性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摸索。戏曲艺术在高校中的推广,必将成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的有益尝试。

二、在高校中推广戏曲艺术的实践

当前要深入搞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就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搞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并依据这一规程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简称《方案》),作为指导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涉及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若干方向。现在全国已经有80多所全日制高等学校设立了戏曲艺术的选修课,授课的内容包括曲艺的基本理论、行腔走韵的表演技巧、文学鉴赏等知识,在戏曲课堂上,大学生们能非常系统地涉猎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蕴涵。在高校中开展戏曲艺术教学和鉴赏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们对戏曲教育课程的喜爱也昭显了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由于影视剧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兴趣爱好,人们似乎遗忘了传统戏曲艺术,致使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情况:许多地方剧的演员青黄不接,地方剧团效益下滑。戏曲一唱三叹、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作风存在差异,还有青年一代普遍欠缺艺术审美修养,他们不了解、不接受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里,不重视宣扬戏曲艺术的相关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们不关心戏曲艺术的传承问题。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有学科建设和就业导向等一些现实因素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戏曲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为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倡议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文化部、教育部以及财政部相继联合推出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3]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中国京剧院为主要力量的“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其每到一处,都赢得满堂喝彩。“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十余载,大学生已经成为这个推广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型活动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培养自己的才能美,塑造良好的人格美,铸造健康的行为美,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此,要不断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理念,把在高等学校中普及戏曲艺术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甚至是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向去探索。

三、在高校推广戏曲艺术的途径探索

(一)科学组织戏曲艺术的教学活动

纵观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呈现出单一的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局面,普遍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与戏曲音乐对学生的熏陶,音乐课上多是中外名曲的审美欣赏,传统艺术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对缺乏。一些学生对西方音乐非常感兴趣,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施特劳斯的大名对他们来说是如雷贯耳,而他们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成果却非常陌生,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一些年轻人甚至对著名的戏曲名剧如《窦娥冤》《沙家浜》《白蛇传》《白毛女》《桃花扇》《西厢记》等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极大挑战。[2]

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显现的,所以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大工程。传承和推广戏曲艺术,也需要立足于教育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戏曲艺术教育实践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着教育发展规划,规范地编写标准教材。应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为宗旨,结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入浅出地组织好课堂,真正让学生认识到祖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使戏曲艺术的精华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从而爱上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戏曲艺术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戏曲发展的历史及艺术特征,尤其重要的是,紧密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与素质培养的同时,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自觉地受到德育教育。因而,在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在评价教育效果时,也不能把理论考核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而应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科学地实施评价,将评价贯彻于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

(三)宣传机构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各类报纸杂志、影视媒体等宣传机构应当恪守职业准则,发挥好其舆论导向的作用,不仅要杜绝宣传各种悲观厌世、低迷消沉和放纵宿命等精神垃圾,更应着眼于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将引导和教育青年一代作为己任。社会媒体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参与到传承优秀戏曲艺术的活动中去,为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增加声势。

(四)“戏曲进校园”与“戏曲出校园”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积极组建学生剧团,开展校园票友演出活动,有组织地定期开展以戏曲艺术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在校际间开展大学生剧团的交流互访活动;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为大学生戏曲艺术爱好者走出校园创造条件,使其在社会大舞台中充分展现自己,参与戏曲艺术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民众的支持,更需要其自身的不断创新。如今,以京剧为代表的大量现代戏的创作成果非常丰厚,如,京剧传统伴奏样式与管弦乐队成功合作的交响诗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著名钢琴家殷承忠先生钢琴伴奏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习惯和情趣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校园戏曲传播方面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对传统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创新,使其适应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现实需求,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从而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新的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 赵景勃.从戏曲自身开掘德育的资源[J].中国戏剧,2006(09).

[2] 王建平.论中国戏曲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作用[J].甘肃文化,2007(07).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戏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教学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然而曾令国人骄傲的戏曲,在当代青少年心中,常常是排不上号的。这不是说中国的戏曲不美,而是戏曲不亲近青少年。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中小学艺术教育忽略了戏曲知识的传播和对戏曲音乐、戏曲脸谱等方面的渗透。青少年无机会感受戏曲之美,他们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何。对历代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知之甚微;对中国的剧作大师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佳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缺乏了解。 

一、戏曲艺术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视觉,还包括戏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戏曲素有“高台教化”的作用,绝大多剧目表现的是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团结互助、惩恶扬善等故事,教人做人立身。让戏曲进校园,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艺术和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首先,戏曲艺术与学校的美术教学、音乐教学要求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教学通过对传统戏曲直观的品味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操作活动,自觉地将美德作为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 

其次,戏曲艺术擅长表现人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戏曲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再者,戏曲艺术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高。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在戏曲活动区内通过手脑并用,完成绘画脸谱、制作服装、表演动作等活动,在对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戏曲教学理论及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认为学习就是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有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吸收、加工、存储和提取。据此,我们得知戏曲教学应是系统性、科学性的,且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使之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得到发展。这就要遵循以下三个教育理论: 

(一)树立戏曲欣赏教学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戏曲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服务的。它不仅能为全体学生所享受,且是一种融德、智、美为一体的教育,以知识传授、形体、情感态度和自然表现培养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纯艺术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戏曲教学具有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现代化素质发展的功用。 

(二)强化教师戏曲欣赏教学技能 

深化教学改革,渗透戏曲文化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若是对我国的传统戏曲了解甚少,是不可能担负得起戏曲教学重任的。了解和学唱戏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措施是:让部分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拜戏曲艺术家为师,感受外界戏曲艺术的魅力,开阔眼界,提高认知,增强戏曲欣赏教学的技能。 

(三)提高戏曲欣赏教学质量 

教师要处理好戏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强调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因为,戏曲教学是一项需要有成果支撑的艺术活动。 

三、戏曲教学的具体实施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必须从感知——动作开始,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才能使外界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目标的戏曲教学,做到“形式为目标服务,目标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兴趣的影响较多,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决定了兴趣在戏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以语言表述揭示作品的个性及特色,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1.认识脸谱与服饰 

学生初次接触脸谱与服装时

[1] [2] [3] 

,老师可提出诸如“为什么脸谱有不同颜色?”等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可以告诉学生: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例如:红色:象征忠烈正义,勇敢耿直和赤胆忠心;粉色:可表现忠勇之人年老后的血气渐衰。这种颜色表现性格的手法,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行构思,创造新奇的艺术形象。 

戏装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俗。可从具体的“官衣”“褶子”“茶衣”等戏服介绍服装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衣着戏服,戴上脸谱,尽展标志性服饰所能表现的人物神情和动作。教学的具体化、游戏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欣赏曲段与动作 

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教师通过欣赏戏曲片段,以单独判断、小组议论等形式,让学生区别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其流传地区。如黄梅戏《天仙配》、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等。由此再引伸到传统艺术变革与创新的新事物——戏歌,并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戏歌作为重点曲目,引导学生感受戏歌在演唱、配器方面的创新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促使学生热爱戏曲,培养良好的情感 

在教学中使学生目睹其情、耳闻其声,心感其情,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1.体验情感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知戏曲的历史以及其地位。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渗透思想内容,激起学生对正面人物的热爱;其次,在认知基础上,让学生能听懂戏曲的唱段。例如: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等;体现除恶扬善精神的剧目《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等。将“剧情”通过“师情”来唤起“生情”,“三情”统一,激发学生对剧情人物及戏曲思想的热爱之情,提高其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2.创设环境 

环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可以设立专门的戏曲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立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操作。例如:设计有关京剧脸谱的宣传板画,渲染出浓烈的弘扬戏曲文化资源的氛围。环境的创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物质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活跃于环境之中。

3.投入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要将“爱”作为纽带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剧本、评价人物性格时,须带有明确的情感倾向,褒贬态度分明,以求达到情感共鸣。戏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倾注爱心,让学生感到学习戏曲是一种快乐。 

(三)加强戏曲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l.音乐课——音乐教学的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戏曲也是如此。例如京剧唱腔中,西皮旋律起伏变化,节奏紧凑;二簧凝重浓厚,伴奏粗犷,给人以力度与阳刚之美,能诱发学生的开朗豁达,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学唱京剧唱段,可给当下通俗音乐盛行的气氛,注入一股新鲜空气。通过欣赏和学唱,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及艺术素养,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树立高尚情操。 

2.美术课——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能从直观形象中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如学画京剧脸谱,体现了美术教学的选材原则,充分发扬我国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体育课——京剧艺术中的身段训练是形体美的极好教材。男角的动作造型充满阳刚气息,女角身段充分表现了人的自然美和技艺美。让学生学会一些京剧形体,能使其身体各部份匀称协调,动作端庄俊逸,从而焕发出美的神韵。 

4.语文课——普及戏曲知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中的许多教学素材可通过戏曲教育来完成。如在语文课上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折子戏表演,使教学人物化、形象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外,语文教学的精神与戏曲艺术教育是统一的。如在学习《苏武牧羊》同时,穿插这出京剧的影象,将视觉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这一伟人人格气质之美。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之初便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外界事物、表达内心情感、创造表达情感之形式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

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人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周代,统治者就将包括“艺”(即“艺术”)在内的“六艺”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而到近现代,作为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仍将“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历史的车轮将我们载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党中央更是将“美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之上。

作为一名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工作者来说,笔者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更深知它对于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那么,笔者就从传统戏曲这一点切人,来侄释它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不可取代的价值。

一、保存传统音乐

作为一种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的真正形成较中国其它民间音乐形式要晚。但正由于此,才使它能够广泛吸收各种音乐艺术成果,并且将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由于时代的更迭与人们审美趣味的变更,我们今人已经很难再听到早期戏曲形式—元杂剧和南戏的音乐了。但是,作为南戏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支脉—昆曲与弋阳腔,却依然能让我们聆听到600多年前先人们所欣赏的音乐。那一首首细腻、婉转的(醉扶归)、〔步步娇〕,不正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吗?还有那一阵阵燎亮的锣声,那一段段豪迈的唱腔,不也是在向我们诉说当时平民百姓的娱乐形式与情感宣泄方式吗?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保存下来的戏曲品种带进课堂,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得到传统戏曲音乐的熏陶,这也许是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较好的途径吧!

其实,上述做法在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曲学大师吴梅就应聘去东吴大学堂(今苏州大学)讲授词曲,首先把昆曲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开了戏曲进大学的风气之先。”而在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们可以选修赣剧以获得学分,其学习“课程内容包括弋阳腔和赣剧的历史、戏曲基础理论、戏曲表演等。”川而“对已经公演并延续演出的赣剧《牡丹亭》,则“按工种(唱腔、乐队、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化妆、表演等)招收学生,由专业老师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苏州大学周秦教授在学校“开设了‘诗词写作与吟唱’选修课,讲授诗词格律和昆腔字格,教学昆唱词曲和曲笛。还有“昆曲艺术”选修课,讲授昆腔发展史和曲律曲论,教唱昆腔南北曲名段,并传授曲笛技艺。”“同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自己的戏曲社团”。

上述不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对于戏曲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上的学生能够身临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桥梁与途径。

二、保存传统戏剧文学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构成的。传统戏剧文学也不例外。说到它,就不能不谈到戏剧文学的体裁样式与题材内容这两个方面。

自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国度。不论是魏晋南北朝之前,以《诗经》、《楚辞》和乐府为代表的古体诗,还是唐代以来,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新体诗,它们所取得的成就都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高度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戏曲正是在这座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放出来的奇葩。从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元杂剧,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对于戏曲艺术的滋养。那四句一段的定场诗,那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的曲牌形式,都成为戏曲艺术丰富表现力的一个因素。

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赏析,就不仅仅是培养高校大学生聆听传统音乐的耳朵,而且还使他们进一步贴近了古人,贴近了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

下面再来探讨一下传统戏曲所表现的内容。

传统戏曲是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作为其创作的素材来源的。而“作为人文学科文学类的一个领域,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到清代,名家辈出,佳作涌现,涉及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几乎囊括了人文学科的所有内容。……而且蕴含着先进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在汉魏六朝、唐代之时,出现的小戏样式还多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日常小事,情节还较为简单、冲突缺乏戏剧性的话,那么元代杂剧和南戏之所以成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剧本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古典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它更多地是在向我们展示人、展示时代、展示社会,当然这里的人是剧作者借以呈现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的一种途径与媒介,“人”是传达特定时代与社会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形象。

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嘈的形象、《荆钗记》中不弃糟糠之妻的王十朋形象与《秦香莲》中不认前妻的陈世美,这都是中国传统戏曲塑造的典型形象的代表,以致于到现今还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看似三种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造成了三种不同的婚姻状况,但是其实它们都是中国官僚体制、婚姻模式和普遍信奉的封建道德标准等文化背景的具体产物。

这种类型的戏曲,在令观众欣赏戏曲音乐的同时,还呈现了一幅封建主义社会百姓的生活图。图中的景致不仅形式丰富,而且其中的韵味也耐人回味。我们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的正是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全景图,我们可以使高校大学生在其中一幕幕的悲欢离合中接近历史、感悟传统。 三、保存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主要从价值观与审美观两方面切入。

1.传统价值观

我国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孔子至淮南子的“子学时代”和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的“经学时代”。其中,前者的“百家争鸣”时期历时四百余年,而后者的“独尊儒术”时期则历时二千余年,在时间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可以体会到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而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宣传与利用,无数文人对它的进一步引申与深化,以及在其“忠、孝、节、义”的封建礼制观念影响下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礼制的顺从与效仿,都使得儒家所宣扬的“德”与封建统治者所渴求的普通民众的“德”在上至宫廷下至)’一大群众的社会各个阶层中得到空前的重视,使得中国历史上具有“德行”之人不仅被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被宗教所大肆利用与宣扬,成为教育与同化民众的楷模。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这种“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给广大人民观众的一个最为核心的观念。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关羽可谓是忠和义的统一。他追随刘备兴复汉室,表示与刘备“誓以共死”,始终不渝,既表现出他对蜀先主刘备的忠,又表现出他对“恩若兄弟”的刘备的义。现存最早的关公戏剧本当是关汉卿的《单刀会》和《双赴梦》(此剧同时写张飞)。此后,关公形象则被人们不厌其烦地称颂,相继出现了《关羽显圣》、《千里独行》、《单刀赴会》等等多出表现其英武与忠义的戏曲剧目。

此外,《精忠记》中岳飞对大宋国君的“忠”,《琵琶记》中赵五娘对于公婆的“孝”,《杀狗记》中手足之间的“义”,还有《白兔记》中李三娘的“节”,都可以说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典范之作。它们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久演不衰,不仅仅反映了戏剧文学本身的魅力,更加体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对于“德”的推崇。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宣扬的“封建礼教”等观念有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传统价值观念中也不乏爱国、忠义、节操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我们当代商品经济时代恐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在高校中开设传统戏曲的赏析课,选择宣扬高尚品格的精品剧目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感染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2传统审美观

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初始阶段,就具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不可扼制的生命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即把握生命活动的形式冲动。人的任何行为究其根源,都是出自于这两种冲动。中国写性的艺术向来被认为偏向感性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基于现实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适当的想象与抽象,从而以虚拟的手法,再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这一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画家常通过写意手法来借物抒情,戏曲通过写意来纵横时空、塑造典型,而诗歌则通过写意来寄情山水、“造景”喻情。

这里笔者将从戏曲的人物塑造、时空转换、舞台装置三方面来略论传统戏曲艺术对于“写意”手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人物塑造,其中还包括人物造型与人物性格这两个方面。

戏曲的造型是“写意”的。如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青面虎的绿脸,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因为这种“写意”性的脸谱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是现实情况的艺术升华,为戏剧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其次是时空转换。戏曲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艺术,它主要是借助于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来表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因此,舞台一方面为作家与观众感受世间万象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展示情境的无限性造成了局限。而传统戏曲却通过写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可以使观众“一日三秋”、“一日千里”,在时空转换上达到自由与无限。如演员在台上通过打吨、抬头、揉眼、伸腰等动作表示日夜的更替。这些做法都明白无误地向观众展示了剧情的延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无限想像的空间,使“情”与“景”的交融在“形”“神”的互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最后来谈谈舞台装置。舞台装置主要包括表演道具、舞台美术与装饰等。

就道具来说,戏曲的最突出特点莫过于“无马而日行千里,无舟而舟行水上”。这种特殊效果的形成仰仗于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例如川剧《秋江》中硝公仅凭一桨舞蹈便舟行碧波荡漾之中,而京剧《悦来店》十三妹凭马鞭挥动即呈现了她骑马疾行的形象。此外,刀枪剑戟的形象化运用、舞台上幕布的多样性设计等等都为剧情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感与历史感。

“写意”的手法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为其特点的深层根源,也是我们能够承中国艺术的关键。中国传统戏曲通过几千年的凝铸与锤炼,已经将这种观念深深地融入到自身的肌体之中。如果我们能通过它来使高校学生感受传统、接近传统、认识传统,那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6

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欣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进行渗透,特别是通过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从戏曲文化中的服装设计、化妆特点、舞蹈形式、表演手法、以及武术、杂技等传统民族元素的引入,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融而为一,从而增强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经典的戏曲名段是有生命的,如“花木兰”所表达的用于承担、自强自立的精神、“小放牛”所营造的诙谐幽默的生活观,更是对学生从体验中来获得良好的情操和修养。还有“小姑贤”、“小女婿”等曲目,让学生能够从戏曲文化中领略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历史戏曲将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充分表现,特别是戏曲艺术风格的渐进发展中,名家梅兰芳、叶少兰、马连良等,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能,赢得了世人对戏曲文化的赞誉。我们从课堂赏析和学唱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从音视频资料中来听、看;另一方面从引入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鼓励学生组织戏曲表演实践活动,从被动感知到真切体验,是戏曲文化真正走近学生生活。如对于京剧《沙家浜》,从“智斗”戏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并从中来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魅力。

二、借助于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改革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借助于戏曲文化艺术,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还能够从戏曲文化艺术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如我们分析李铁梅,我们讲解杨子荣,我们谈谈郭建光,其艺术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当前社会需要格外关注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在戏曲教学中,对于传统戏曲中的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杨门女将》等曲目,具有较好的德育功能,从《赵氏孤儿》、《铡美案》、《赤桑镇》等曲目中有助于体现社会正义,惩恶扬善;从《打渔杀家》、《将相和》、《打龙袍》等曲目中来融入历史名著和典故;从《打金枝》、《井台会》、《茶瓶计》等曲目中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戏曲教育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其作用是深远的,而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三、推进中职音乐教育中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结合中职音乐教育实际,从戏曲艺术与文化知识的选择与推广上,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戏曲基础知识点渗透和推广,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教学实践;二是注重戏曲欣赏教学,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曲目来介绍剧情、理解剧中人物角色,激发学生对戏曲人物的认知,特别是经典唱段的学习和欣赏;三是结合实际推广戏曲知识竞赛,或歌唱比赛,营造戏曲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爱上戏曲艺术;四是结合当前戏曲教学实践,积极拓展戏曲教育方式,如开展戏曲交流,促进戏曲的宣传与普及。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