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1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一般而言,所谓的“大众文化”指的是共同的文化,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大部分人们共同拥有的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狂欢、聚会以及娱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大众文化的界定相当于我们说的“民间文化”。它源于日常生活,是依据文化传统而形成的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被当作是工业、媒体、消费、娱乐等加以理解,这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文化概念理解与其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文化工业”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指的是科学技术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以大规模机械的生产单一性、标准化的大众文化产品为手段,通过新兴传播媒介将文化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这种借助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间的虚假文化,满足了人们文化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所论述的大众文化就是这种与民间流传的大众文化不同的文化,是一种以文化工业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形成的,供大众消费的商品性文化。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指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的产品具有商品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区分。人们不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重点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商品本身的性质和质量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在这种演变中,商品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失去了产品和人之间的人性化沟通,成为单纯获得利润的物件,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大众文化上,大众文化因此成为商品性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直接而肯定的论述,大众文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性的存在。马尔库塞也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大众文化,它的交换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中被忽略,“纯粹的使用价值,肯定已经被完全的交换价值所取代。”这样来说,阿多尔诺仿佛取消了大众文化的使用价值而完全肯定了其交换价值。阿多尔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因为,在他看来,大众文化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在于其满足人的文化审美的需要。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所激发的人类对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财富的需要不是对人的积极肯定,一个具有自身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的人是不需要这些的。所以说,这种文化使用价值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积极的肯定,而是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积极性、本质的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完全否定了人的本质,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是完完全全地沦为商品,因此,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就有了批判的必要。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成为纯粹的利润工具,利润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一件文化的商品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获取金钱的数量多少。大众文化和社会上所有的盈利物品一样,不具有任何区别意义,只要是盈利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的价值是和文化一致的。这样,文化自身的本质创造性和积极性被泯灭。大众把文化作为一般消费品的这种行为,使得文化的自身价值遭到了否定,文化在社会中的这种特殊型产品的属性也被否定。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和这些产品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文化和所有的产品都被看成是人类为自身价值追求和金钱追求的过程中的一种承担物,它们都是单纯的商品。文化已经失去了自身具有的高压性和神圣性,失去了对自身精神的提升作用,成为仅仅是给人类带来短暂兴奋的商品。文化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在自身的活动中发挥自身作用,还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渗透。不仅仅单纯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工业赚钱的工具,其附带的相关产业也成为社会牟取暴利的媒介。不仅仅是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成为获取利润的物件,其相关的印刷品、无线电视等大众媒介也成为牟取相关利润的手段。文化的商品性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一切娱乐活动中,大众文化体系成为无处不在的盈利工具。

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不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而是成为对效率的追求。人们关心的是产品能不能为自己获取利益和社会地位,不再问其是什么,而是关注其能够交换什么。人们关心的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这种对文化自身使用价值的否定,使得大众文化完全成为商品性的产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今社会大众文化仍然占据着大众娱乐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文化的商品化和标准化仍然存在,甚至说更加深入,大众文化在生产和传播中要严格地遵守着市场规律和商业操作,所以当今社会的部分文化同样存在着商品化程度高、艺术性较差的特点,单纯地追求文化的娱乐性,因此单一化、批量化的大众文化仍充斥于市场中,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还是随时可见的。这种文化性和大众性同时存在的文化现状,使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明确这种代价的不可避免性,参考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尽最大的可能性降低这种代价的程度。在对中国大众文化现代性建构上,要明确社会基本状况和需要,创造出既能满足大众需求又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之路独具中国特色。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交往开放化、审美品位多元化、成长道路个性化。大众文化作为流行现象,以某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具有消解神圣、解放思想、提倡个性的作用,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开拓了思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解放。现在的学生个性意识强,敢说敢做,有怀疑批判精神、充满自信。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科技财经新闻、娱乐动态等,都先于老师知道、先于老师思考,对社会,他们不乏深刻的洞察力、不乏真知灼见。因此,语文教育要正视大众文化带来的冲击。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待大众文化,既不能只看到其消极影响,视之为洪水猛兽,望而却步;也不能不加选择,欣欣然全盘接受,语文教师应认真筛选、过滤,选择优秀的大众文化、正确引导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语文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对接。生活中,大众媒介无孔不入,大众文化无处不在,学生钟情大众文化有目共睹。

调查显示,在高中以上学生中,手机渐趋普及,电脑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随时上网,获得越来越多的资讯。他们是喜欢的是时尚明星:范冰冰、文章、杨幂,他们脱口而出的是网络新名词: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他们看的是网络小说:步步惊心、宫锁心玉、花千骨。他们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极其敏感。然而,由于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埋头教学,没时间学习充电,常常想和学生交流却跟不上节拍,常常用陈词滥调去上课,师生间心理距离无形中被拉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必须转变观念,主动接触学众文化,拓宽自身文化知识面。教师应反过来向学生学习,课余能和学生一起聊聊流行音乐、谈谈网络文化,探讨一下《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一定会和学生产生共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师更接地气,在学生面前展现博识的一面,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语文教师要具有大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作为课程资源,大众文化值得开发。大众文化中,有许多雅俗共赏、内涵深刻的优秀文本,虽以通俗为形式,但其内核却是精英价值观。开发大众文化时,要注意与主流精英文化相结合,语文课程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职能,应及时引进大众文化的新鲜血液与语文教育融合。当然,大众文化中有精品,也有糟粕,可谓泥沙俱下,语文课程引入大众文化,教师一定要认真筛选,正确引导,否则,只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语文教材文本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起着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长久以来,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很大程度上与媚俗的大众文化格格不入。以经典文本作为教材的主体无可厚非,但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合理引进优秀大众文化的内容。在新课标背景下,一些语文教材已经开始尝试。如金庸的《天龙八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入选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弯弯的月亮》、《长江之歌》等歌曲入选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诗歌单元;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入选了上海中学生歌曲和中学生德育教材;杨利伟航天员香港行被编入香港中小学教材……这些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的入选,打破了精英文化一统语文教材的神话。在名人效应下,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一些经典由于年代久远,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隔膜,在传承其文化精髓的同时,教师应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引入当代大众文化对它们的通俗化解读。让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对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如在阅读《三国演义》选文时,可引入易中天的《品三国》、袁腾飞的《汉末三国》;阅读《论语》选篇时,可引入于丹的《论语心得》;阅读《水浒传》选段时,可引入周思源等人在《百家讲坛》的读解。有些流行歌曲是根据古典诗词意境改编的,教师可创设情境,挖掘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如毛宁的《涛声依旧》引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的意象;徐小凤的《别亦难》改编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通过诗歌与诗词意境的比较可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文化内涵。大众文化形式多样(如网络文学、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等)、内容更新快、快餐化、碎片化,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娱乐性强的特点,符合现代青年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节奏,符合他们好新鲜、好参与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开放性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文本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教授小说、戏剧等体裁时,可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融入文本。如,手机是学生日常必备通讯工具,教师可通过开展“手机短信欣赏与写作”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学生现在流行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可以通过与“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的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具有深度广度。语文教学中,也可向孔子学习,根据文本内容需要,把课堂搬出教室。如到池塘边、大树下、草坪上等地方上课,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在新鲜的学习场所中得到收获。总之,面对大众文化浪潮,语文教育深受影响。引入大众文化,优化课堂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那嘉伟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土家族,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应对

一.大众文化对鄂西土家族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的特性使其在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越来越显出重要性和潜力,但是它对鄂西土家族的民间文化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大众文化的泛滥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时尚性的外表,商业社会的物质利益原则、消费原则、交换原则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商业价值与大众传媒价值的结合使大众文化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因而,以往相对稳定,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则被日益泛滥的大众文化步步紧逼,走向了逐步流失的尴尬境地。当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在唱着“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的流行歌曲的时候,曾经打动了无数代土家儿女的“满园竹子挑一根,百人里头挑一人,爱穿爱戴我不选,爱姐勤快又聪明……”的情歌却丧失了“市场”。除此之外,吸引着族人团聚的悠悠哭嫁歌,被西洋乐器演奏出的婚礼进行曲所取代;生子打喜时,风摆柳般的花鼓戏也被城里来的乐团以一首首“你情我爱”的流行歌曲逐出了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到了数九隆冬时节,众人围着火垅吃着烤山芋,听着南曲的温馨场景更是被新时代的膨化食品和电视里热播的韩剧比了下去。这些昔日丰富着土家人民生活,表达着土家儿女缠绵绵的情义的传统民间文化被日益泛滥的大众文化充斥着,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根基。如今,只有在地区文化馆、民俗文化村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商业性表演活动中才能较完整的看到土家族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

2.大众文化的涌入使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逐渐丧失了民族化特色。经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覃娟(1981— )女 土家族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 兰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民俗学

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西方的“麦当劳文化”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日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追逐喜爱的大众文化也冲击着土家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一个与汉族毗邻而居的民族,自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之后,就受到了汉族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男女“以歌为媒”的自由婚姻变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今天,虽然土家族地区已经实现了婚姻自由,但是以往极富民族特色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等婚俗也都被人们所淡忘、忽略。土家姑娘们舍弃了美丽的西兰卡普,穿上了公主裙、吊带衫;小伙子们也换上了西装,穿上了皮鞋。不可否认,这些现象证明了土家族人民逐步告别了贫穷,走向了富裕。然而传统民俗民间文化虽然不够纯粹,但毕竟仍部分保留着本族人民的根本精神,它质朴、通俗、自然、单纯,它不追求个人风格的刻意表达,重在反映富有活力的民间群体生活。而现代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尽管时时揣想着大众,试图以此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但它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③大众文化以消遣性、娱乐性为目的的特征,更使告别了传统生活方式,走向了富裕的土家族人民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去消费大众文化的产品,以达到消遣娱乐的目的。这也就不得不迫使曾让他们引以为荣的体现着土家儿女精神,反映着历代土家族人民生活的民间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二.大众文化对鄂西土家族民间文化的正面影响

1.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解构功能打破了土家族地区僵化的文化格局。与西方不同,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许多人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并没有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化一样彻底的完成启蒙和现代化作用。而大众文化以其多元性和开放性打破了僵化的文化格局,对封建文化的余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解构。②这种冲击和解构同样影响着鄂西土家族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最突出的是以“仁”学为核心的理性结构,它处处以礼来制约人的情感欲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性极致,都强调仁的本质在于有理性。由于各种因素的积累,理性的过度发达已对人形成了钳制。此时大众文化的适时出现,使人们从僵化的封建文化格局中解放了出来。大众文化以对感性、世俗欲望的肯定和满足,把人们所具有的感性力量的无限活力释放了出来,它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土家儿女的心中,打破了他们心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道德。大众文化还提倡自由和平等,并吹响了个性独立的号角。

2.大众文化打破了土家族人们甘于贫穷、盲目服从命运安排的落后思想。大众文化向土家儿女讲述的是通过努力每个人都会走向成功、走向富裕的神话,传达给土家族儿女的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的思想极大的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因此,对于受封建思想钳制了几百年的土家儿女来说,大众文化具有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禁锢,实现生命欲望的正当性意义。在大众文化这种强大的解构和吞噬功能下,生活在21世纪的土家族人民价值理念和文化观念与过去封闭状态下的土家族人民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大众文化推动了土家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现代转型。大众文化为人们积极地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提供了精神上的有效指导和舆论支持。土家族特定民俗民间文化反映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随着这些传统民俗民间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消亡状态的产生,土家族的文艺工作者们也做出了与时代接轨的文化保护活动,实现了民俗民间文化的现代转型。1994年,长期生活在长阳土家族山乡的文艺工作者陈洪,以土家婚俗为素材创作了摸灰、骂媒、织锦、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共8章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由宜昌市歌舞剧团演出后,荣获了全国第四届“五个一工程” 奖,并在北京、上海、香港、厦门、兰州、苏州、深圳等地演出了180余场。④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人覃发池还通过改革创新土家族民间古老的“跳丧舞”而发展起了一种群众自娱性的集体广场舞蹈“巴山舞”。它不仅没有使传统的“跳丧”习俗消亡,反而使这种具有土家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和传承。

三.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大众文化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各个民族的民俗民间文化之中。对待民俗民间文化而言,面对大众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做到以下几点:

1.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文化的民族性表现为纵向上不断自我更新、横向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的动态进化过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化为自身文化因子;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被外来文化所移植、消解和同化。一个民族的有优秀文化总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只有保存民族特征的文化,才能更好的阐释本民族的优秀历史和特性。

2.土家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流行。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本着与其他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精神。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要采取“和而不同”的观点,主动吸取和融合大众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动摇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必须坚守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身也必须发展和创新。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而且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发扬光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前途,乃至民族的地位。要保持民族自身的存续和兴旺,就必须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于此同时,在大众文化和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必须创新,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 吴加才 《论大众文化的特征》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第4期

② 洪晓 《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广西社会科学 2007.第3期

③ 朱云涛 《断裂还是延续-----论现代大众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历史关联》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第6期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众文化;湖南卫视;基本特征;未来走向

中国的大众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从政治时间上来看,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经济上看,它根植于市场经济的沃土。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同时,很多学者就三者之间的关系给予了关注和划分。总体来说,三者这件有密切的联系,但却更有着各自独特的区别。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因为精英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不同于官方的主流文化,因为它更具有“民主”性、大众导向;当然也不能将它简单理解为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而在大众文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几年间伴随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湖南卫视,或者说湖南卫视为推动大众文化迅速发展起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可以看出,在21世纪及未来的世纪里,电子科技和传媒(新媒体)等将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篇就电视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向做一个大致的概括。

一、湖南卫视在发展中体现出的“大众文化”特点

根据《社会学词典》:“大众文化”广义指在一定时期多数人所拥有的共同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转变为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可供消费的、即时性的文化形态。通俗性、流行性、商业性、娱乐性和传媒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1.通俗性。所谓的通俗性特点,就是指“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湖南卫视1997年7月播出了《快乐大本营》这一综艺娱乐节目,也标志这它的受众群体明确的定位。传媒事业蓬勃发展使得整个受众市场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受众群体的变化。相对于旧模式的要求满足各阶层的观众群不同的是,个性化要求日益突出。湖南卫视以敏锐的眼光着眼于具有普遍性的青年人,这与它整个频道的运转十分协调的,这也从内容上达到了与整个频道的风格特色的一致即“青春,前卫,积极向上”.如《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娱乐无极限》以及广受争议的《超级女声》等节目基本上是以青年人为核心的,富有浓郁独特的青春气息。除了烩制年轻人的佐餐,湖南卫视开辟的海外韩剧泰剧剧场,也为其扩大受众群立下不俗功绩。

2.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2004年,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如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其口号“快乐的人要看快乐大本营,不快乐的人更要看快乐大本营”深深影响了一代,并正在影响新的一代人。并且居高不下的数据和傲视群雄的排名如实的反映了湖南卫视的高人气和流行性。

3.商业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大众文化实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迅速成长的,这也决定了大众文化其中的商业性。湖南卫视在运营上霸气外露:“2006 年湖南卫视上星十周年,广告创收突破10亿,同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创收超过3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国内单一电视活动营销的最高记录!”06年以后,湖南卫视在广告上表现出更大的野心,颇受争议的是其自制青春剧中,见缝插针的广告营销模式,以至于网友纷纷表示在看一部冗长的广告。但这并不阻碍湖南卫视在商业上的好胃口,除了广告收益,湖南卫视积极开拓综艺节目其后的周边产品。

4.流行性。“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自2004年,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热情,前卫,积极向上的湖南卫视制作人不负众望,打造了一档接一档有口皆碑的娱乐节目,除了上面多次提到的《快》和《超女》外,他们还借鉴多个其他频道的成功节目,如《挑战麦克风》、《背后的故事》、《舞动奇迹》等。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的评价:“湖南电视节目将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明星娱乐大众;发展到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大众自娱自乐的时代”,而像《挑》和《舞》都将娱乐扩展到普通民众和明星两个阶层。从各大卫视的跟风情况来看,湖南卫视成功做到了“娱乐无极限”。

5.传媒性。“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湖南卫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金鹰网”的网络平台上与观众分享、传播、互动芒果卫视的产品和理念,除了专门的域名网外,湖南卫视还在各大门户网站一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旗下产品。

二、湖南卫视“将‘大众文化’进行到底”的几个发展走向

1.人文化。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5

1.1大众文化的商品化背离了文化艺术的本质。马尔库塞指出自由与超越是文化艺术的本质,“自从自由意识觉醒以来,真正的艺术品无不揭示了这种原型的内容,即否定非自由”。艺术品是人们自由自主的创造,体现着人们的主体性,而面对着不自由束缚着人们的一切因素时必然要否定和革新,超越现实不合适的存在。随着文化工业的到来,文化成为一种工业模式,已不再是人们自由的创造,而是像工业产品一样在市场上销售强加给人们,被商品价值化。从而文化艺术与商业密切相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受到商品价值规律的控制。因此,文化艺术失去了自由与超越的本质。

1.2批判大众文化对民众的欺骗和控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文化工业通过其产品的消费、文化传播和娱乐活动等形式来满足大众物质精神的幸福感需求,但这只是暂时的满足,人们为了需求更多的满足不断吸食文化工业所带来的文化产品,人们最本质的需求“自由”受到文化工业的控制,人们内心是很空虚的,人们精神生活开始和现实生活相异化,这是一种看似合理而自由的不自由。文化工业的操纵弥漫了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从时间空间上对大众的思维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控制了大众的文化意识形态。

1.3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异化了人的主体性。在理论看来,人在社会生活中自由自在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主体性建构了主体,所以主体性使人成为人。而“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因为根据商品的市场规律,在文化工业的社会中,大众文化通过现代化的传媒强制的被商品生产的模式所束缚,把文化定义为商品推销给大众,人的社会活动收到文化工业产品的胁迫。法兰克福学派现代的后继者哈贝马斯也认为艺术已经退化为可供宣传的、商业性的大众文化产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蛊惑沉迷于文化工业所营造的崇拜物质安于享乐的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受到消解,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影响和控制,所以大众文化制造的娱乐消遣品的商品化倾向使得整个大众文化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最终使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性具有压抑人的主体意识的功能,人处于异化状态。

二、对于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2.1文化建设需要学众文化批判理论。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后工业社会思想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电脑、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模式的广泛应用,还表现为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也在中国扎根发芽。凭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单一低俗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确立了娱乐享受为主的价值理念,所以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严重阻碍着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步追求。面对大众文化后期的消极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积极的进行了研究和批判,所以中国需要学众文化批判理论,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环境的不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某些观点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了。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否定和批判大众文化,但能把大众文化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说明其具有开放的学术思维和严谨的研究精神,而面对大众文化对我们文化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者不理解大众文化的危害,受到侵蚀或者不看大众文化的产品单纯的否定,更谈不上对其研究,即忽略了事实的客观研究,又缺乏开放的学术胸怀,如果继续不重视研究大众文化我国的文化发展建设就会受到西方社会文化的腐蚀。

2.2文化建设需要强化大众文化的教育与教化功能。大众文化也可以是一把双刃剑,而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大众文化主要是其过于商品化,其产品主要用于娱乐和享受,宣传腐朽的思想,异化了人的主体性,弱化了文化的教育价值。大众文化在初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艺术生活,但其天生的劣根性也消解了人的主体性比如社会发展需要人们的艺术活动,理性思考等实践,而现有文化工业的感性腐蚀着理性,使文化的教育与教化功能被错误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受到了大众文化的蒙蔽。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需要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与批判,有利于强化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引导人们走出大众文化商品化的阴霾,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能够成为教育民众、鼓舞民众的精神动力源泉。

2.3文化建设要避免商品化现象,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我国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与经济一样呈上升化趋势,大众文化的产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告等传媒方式潜移默化地推销给大众,正是在不断地被动享受这些产品中,才异化了大众文化需求,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却被强加了生产出来的欲望。因此,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以人为本,听取大众的精神诉求,提高文化深度和厚度,发挥人们的主体作用,创造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变大众文化引导人们的需求为人们创造属于大众的文化,使人们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三、总结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视文化 娱乐化 忧思与应对

受大众文化的影响,电视传媒也越来越迎合公众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所以有人说:“电视娱乐节目是高度物化的社会的一种集体性的宣泄,是在高科技年代的一种纯粹娱乐,是在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们在似真似幻之间对现实逃避,是与高技术生活相对应的情感补偿。”由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消费主义观念蔓延,人们的政治热情与宏大理想开始被轻松愉快的文化体验和诉求所淹没。电视文化的这一变化,既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也有其某些令人担忧的成分,值得好好分析。

人们往往沉浸在电视创造的色彩斑斓的图像世界里,“视觉媒介为人们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因为其和人们情感的需要,以梦幻的快乐让人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极具诱惑力和欺骗性”当人们沉溺于电视传媒所展现的生活时,已经很少有人考虑这种生活的真实性。他们误以为这就是现实生活本身,而电视传媒为了制造出快乐梦幻的表象,常常有意回避现实生活的艰难。电视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神话”和现今社会最具支配力、影响力的文化力量。

在大众文化时代,人们本着消遣休闲的需求收看娱乐节目理所当然。“娱乐、放松、无目的玩耍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说是保证旺盛精力、刺激和强化活动能力所必需的。”电视大众文化极力迎合公众的流行情趣,表现大众的生活愿望,利用轻松快意甚至带恶作剧式的搞笑形式,为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身心疲惫的人们带来丝丝快慰和调节。

电视大众文化在呈现娱乐化倾向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引人深思。形式雷同,仿造成风。近年来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形式雷同,缺乏创意,这股抄袭之风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而且也损害了电视文化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受众的多元文化诉求,难以树立优质的栏目品牌。媚俗化倾向。为了赚取观众注意力,一些主持人对时尚的渲染与夸张、对逗笑的刻意追求、明星的作秀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尤其会对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在节目收视率和市场效益的驱动下,一些娱乐节目片面追求新、奇、闹,淡漠了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人文关怀。全民狂欢娱乐的混乱局面使得有些节目格调低下,审美意趣淡化,人文精神缺失。这些低俗之举带给大众的只是一时的感官刺激,长此以往,不仅会弱化大众的审美能力,而且还会影响格调高雅的电视节目的发展空间。

在虚假繁荣的表象背后,娱乐节目所表现出诸多弊端令人忧心忡忡,这就要求电视人与时俱进,具备媒介生态和媒介竞争意识。建立受众与节目互动的反馈机制。娱乐节目本质上在于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在受众积极参与娱乐节目时,节目创作主体也应该与之建立全方位的交流机制,从而形成“受众—媒体”的互动传播模式,更好地提升节目的品质。而《开心辞典》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加强人文内涵。当前的娱乐节目迫切需要将纯粹的娱乐追求和文化内涵的培植结合起来,不要为娱乐而娱乐,而要在娱乐中增长智慧,提高修养,充满人文关怀精神。在这方面《非常6+1》值得称道。平衡市场利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娱乐节目需要坚持娱乐性与引导性的统一,以渗透着鲜明的精神特质和蕴含着富有建设力量的娱乐,自觉抵制简单、低级、庸俗、功利化的劣质娱乐节目,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电视传媒为大众制造了一个减轻现实生活压力的欢乐世界,同时日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又为社会大众构筑了一个追逐自我愿望的平台,充分满足人的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从这一点看,它的娱乐化倾向无可厚非,然而它应在充分满足大众情感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人们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大众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文化批评界不应放弃自己的冷峻批判责任,应引导公众警惕其可能携带的文化消极因素,做明智地抵制性欣赏,既有肯定又有批判。这也应成为我们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所应持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朱羽君 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J].现代传播,2001(1).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