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子线路论文范例6篇

通信电子线路论文

通信电子线路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发表了看法。旨在通过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从事通信、电子等相关领域研究开发人员必须了解的基本知识[1]。因此,学好高频电子线路不仅对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起到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就业也大有裨益。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又与实践密切相关,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宽泛,难于掌握。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1 理论教学

1.1 把握整体

《高频电子线路》以无线通信系统为主线,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各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只是几种电路,而对这些电路与通信系统的关系却很惘然,因此为了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个整体的认识,应在绪论部分详细介绍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各部分电路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够把握住整体,在学习后续章节时有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使各个章节之间各自独立。

1.2 突出重点难点

《高频电子线路》所涉及的内容很是广泛,为了便于学生抓住本课程的要领,教学中要总结出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反复强调,认真分析,注重练习,将重点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例如,调制与解调是《高频电子线路》中的重要内容。在介绍本部分内容时应通过浅显易懂的例子使学生先掌握调制与解调的概念,然后再介绍调制与解调的原理,最后再是具体的调制与解调电路。整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乘法器的非线性特性来讲述调制与解调的特性。但分析乘法器的非线性特性只是其中的工具,重点不应放在如何分析乘法器的非线性特性上,关键在于学生对调制与解调概念的理解以及原理的掌握,在介绍调制与解调电路时也要与原理相对照,更便于学生认识调制与解调电路的工作过程。

另外,在分析各部分电路的性能指标时,应适当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避免讲述具体电路时夹杂繁琐的数学计算,减轻学生的负担,突出各部分的重点。

1.3 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以其生动、直观、活泼等特点,给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来讲,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使其中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课堂也会变得生机盎然。例如,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再结合动画,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信号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该过程的认识。但是对重要公式、关键电路分析等内容,应通过板书边写边讲,避免幻灯片给学生造成的视觉疲劳。

各种EDA软件的出现也为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2]。如PROTEL,ORCAD,PSPICE,MATLAB等,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搭建试验平台,通过仿真将各部分电路的波形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也可以使电路以及参数的变更更加灵活,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参数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对电路分析与设计的兴趣。

课堂教学之余,也要结合课后答疑及作业情况来进一步调整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也是丰富教学手段的一种形式。

总之,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4 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以分立元件为基础的电路教学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设备中小信号谐振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角度调制与解调等都已集成化,因此在高频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简单典型的分立元件电路来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但在结合实际时应增加新技术的介绍以及典型的集成电路模块的分析等内容,将分立元件电路的教学服务于集成电路的应用,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其知识范畴[3]。

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许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必须借助实践才能获得更清晰的、更深入的理解,而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也会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

2.1 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目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普遍采用高频电子线路整机实验箱,实验箱中都是已经设计好的模块电路,主要是配合理论课程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的任务只是连接电路、测量输入输出,结果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做实验时敷衍了事[4]。因此,除了验证性实验,应在实验课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例如,调幅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实验中调制信号是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若改用音频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在解调电路的输出端接入扬声器,通过扬声器的输出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实验结果,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除了基础性的实验课程之外,在实践环节中还应该加入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等内容。例如,组装一台简易的收音机套件或无线对讲套件,看似简单,但通过组装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把套件中的各部分电路与高频电子理论课中涉及的电路相对应,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会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在学生掌握了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高频电路设计,如小功率的调频发射机设计、调频接收机设计等[5]。使学生学会将高频单元电路组合起来实现满足工程实际要求的整机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电路的能力。

从实际效果和今后发展趋势来看,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将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和创新的能力。

3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作为专业任课教师应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环节综合思考,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武海艳.谈谈高频电子线路教学[J].科技信息,2006(10).

[2] 曾兴雯.高频电子线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沈伟慈.通信电路(第二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通信电子线路论文范文2

在我国开展认证电子产品的工作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子通信设备在接地性能的方面。接地,就是对电子通信设备在进行工作时有一个常规的保证。接地在将电子设备稳定工作性能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对操作设备的人员安全予以保障。此外,有效处理接地,将提高设备电磁的兼容性能。

一、接地的概念论文联盟

在电子通信设备中,其地线为等电位,内部无电压,电流也不会从中通过。然而事实上,信号源进行回流必经之处就是地线,所以,要想实现上述目标状态一定要理想。在客观方面看来,地线概念为:流回信号源中信号电流所的低阻抗路径。在地线中有阻抗存在,不同点位将会出现在相应的点上,如果接地的方式出错,那么地线电位就会出现明显的偏差,对电路进行常规运转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技术人员务必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将切实可行的手段予以有效利用,使地线中等电位得以保障。

二、抗干扰接地的方式

1. 将地线自身阻抗减少

电阻与电感两部分构成了地线阻抗,通常状态中,电阻在低频电路的作用十分关键。在直流电下,地线电阻的公式是:rdc=ρs/a。ρ代表导体电阻率,s代表电流在导体中所通过的长度,a代表地线中横截面积。根据公式可得出,若地线与材料在长度方面一致,对地线横截面积扩大将使地线电阻降低。交流电中,由于趋肤效应因素,电流在导体的表面集中,减小了导体的实际横截面积,进而增加了电阻。这种状态下,电阻阻值是:rac=0.076γ∫1/2rdc,γ代表导线半径,∫代表导线所经过的电流频率。合并计算以上两个公式可得出,将导线横截面积增加,可以有效将导线电阻降低。

在高频电路下,其主导因素为电感。地线长度直接决定着电感值,圆截面的导线中电感值的公式是:l=0.2s[?(4.5/d)-1],片状导体公式是:l=0.2s[?(2s/w)+0.5+0.2s/w],在以上两个公式中,d代表圆导线直径,s代表导线长度,w代表片状导线宽度。通过以上公式可以得出,导线截面积相同,圆截面导线电感值比片状导线大,也就是截面积为定值时,圆截面的导线周长比片状导线的截面周长大,所以片状导线表面积与高频下的电阻值成反比。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在高频状态下,要想将地线阻抗得以有效降低,就应该将导线长度予以缩短。同时,在进行施工时,将铜片当作电路系统地线,在降低阻抗方面同样起作用。详细操作方式为接地方式尽量利用多点接地,确保系统全部接地点顺利通过接地线在最近距离的接地平面进行连接,从而将接地线长度予以有效缩短。

2. 尽量将电路系统下地环路减少,降低地环路干扰

上述的多点接地的方式,尽管在对地线阻抗上能够有效降低,然而利用这种方式可出现一些地环路。同时,由于在接地平面与电路元器件间有很多分布电容存在,电流从分

布电容经过

时将出现接

地回路。详

见图1。

从上图中,可发现当通过地线电流的时候,在地线上将产生电压,地环路的结构特点在交变电磁场较强的情况下,电磁感应定律将会对其产生影响,在进行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压,在磁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增大回路面积将会加强感应电压,这将威胁到相应电路或者全台设备电磁的兼容性。

转贴于论文联盟

将地环路干扰降低,在电路中可利用共模扼流圈以及光电耦合器等对地环路的电流进行切断或抑制,在低频电路下,还能利用平论文联盟衡电路方式。此外,地环路的干扰以及接地点所处位置与接地点数量方面的关系密切。所以,在设计接地的时候,有关工作者在对接地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

细。如图2所示为

电路信号源和放大

器连接。

通信电子线路论文范文3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学中,对本门课程整体的教学思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改进,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主脉,以系统为主导

系统性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重要特点之一,因而从教和学两方面必须从系统上对这门课程进行把握。整体的教学思路必须以系统为主导,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a.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要求出发,要使学生从课程设置的系统整体上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程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即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包含传感器、模拟(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和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就是将以上几门课程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信息的无线发送接收功能,见图1。b.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内容较多[1],主要包括高频电路基础与系统问题、高频谐振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频率调制与解调等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章节内容单纯罗列、逐步讲解,这势必导致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教材中简单罗列的章节内容按照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来组织,以整个无线通信的系统组成为主线,将高频电子线路按照功能分成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如图1中实线框所示,a.振荡器:载波振荡器、本地振荡器;b.放大器:激励放大、输出功率放大、高频放大、中频放大与滤波;c.变频器:变频器、混频器;d.调制与解调器:振幅、频率、相位的调制与解调。再对各个功能的实际电路采用相应的模块化,分阶段教学,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过程随之条理化清晰化,从而便于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本门课程整体内容框架。

2仿真实验—理论教学—实际试验立体化教学

专业性和工程性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重要特点。在充分把握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需要围绕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组成对各个模块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考虑到本课程的专业性和工程性,在对每个电路功能模块的讲解中有必要充分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和实际动手试验,并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相结合,构成“仿真实验—理论教学—实际试验”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验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实际实验中由于高频信号本身的不稳定性及某些电子元件的损坏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而直接进行理论教学势必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推导[2],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学枯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电路仿真设计软件也日趋成熟,例如MultiSim、PSPICE、Cadence等。这些仿真软件界面直观,具有丰富的元器件库,在仿真中能够更方便地对电路中的参数进行调整,而且都提供了各种分析手段,能够更加直观的对电路进行分析设计。引入电子仿真实验的目的主要体现在: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前就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电路组成的功能,直观地观察到试验过程和现象。b.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在仿真设计软件中能够对具体功能电路中各个点的电流电压关系、波形进行直观分析。c.可以在仿真软件中通过调整电路中某些器件参数值,分析其对电路功能的影响,通过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基本电路模块组成及功能。例如对于LC振荡电路,通过仿真中可以通过改变电感或者电容的值,可以直观观测到输出端正弦波的频率变化。考虑到本课程的工程性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仿真实验和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就必须加入实际的动手实验[3],将仿真设计的电路和理论知识实体化,这就需要通过实际的高频信号源、高频电路、测试仪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一步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功能和分析方法,并且充分认识到实际实验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现象以及问题,从而为学生后续对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具体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通过将一些课程内容实例化,将具体的实例以任务的形式下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课堂理论内容,进行研究设计,通过这种实例化的任务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在这个实际的具体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知识实例化的效果,而且每解决一个小问题学生都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探索—再学习—再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本学期的课程讲授中,将2014年TI杯竞赛陕西赛区的F题“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略作简化后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首先,它可以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学习不只是纯理论那么枯燥,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系统学习,最终可以用相应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探索,基于仿真实验、理论分析、实际实验等途径,自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教师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把与课堂相关的理论内容抽象出来,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讲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这些实例,除了会使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内容掌握之外,还会激发学生对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发射部分主要包括了高频电子线路中典型的振荡器电路和微波技术与天线中天线设计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的内容。

结束语

通信电子线路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孔令荣(1983-),男,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46-02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不仅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重要基础课,而且又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等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这些基础理论和知识对促进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衔接与交融,对学生在今后进一步汲取和学习新知识起到打基础的作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由于高频电子线路具有内容多、数学推导繁琐、实验依附性较大等特点,是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类专业比较难学的课程,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一定的高频专业基础。南京理工大学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大纲和课程教材

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确立是在多次和长时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而确立的: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测试方法是该课程需要掌握的。对于这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除了给学生讲授一定的理论课程之外,还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程的学时,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和项目,并立足教学的应用性和生活性,使学生同时能够了解其在各种电子及通信设备中的应用。并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使用各种高频电子线路测量仪器。围绕这个目标,提出该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的结合,强调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内容选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尤其加强实验内容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其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制订适合应用型和时代性本科教育的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

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方面,其内容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也要用以发展和灵活为中心。经过讨论和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

1.突出基础和认知循序渐进,以强调重点和难点贯穿始终

对高频电子线路广泛应用的理论知识点和一些重要的难点,要善于总结,对这些高频课程的精髓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反复强调,对前后相关的、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分析比较,同时对学生要加强训练,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点和一些应用广泛的理论知识点要加强训练,以突出基础和认知循序渐进、强调重点和难点贯穿始终。

(1)对线性和非线性的交叉要理顺思路。高频电子线路的线性和非线性就像城市的一条主干道贯穿一座城市一样,电路的线性和非线性也始终贯穿于高频课程的整个内容,应该理顺思路,掌握和理解线性范畴和非线性范畴到底各自应用在什么样的概念和工作情况下,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受那些参数的影响,又是由哪些指标来衡量,比如为什么在讨论混频器的时候都要涉及到这两个概念。

(2)模拟电路的特征。模拟电路难学是大多数学生反映的一个情况。其实,造成模拟电路难学的一个原因主要是由于模拟电路受电路的偏置、器件的应用状态、工作条件、端口的阻抗匹配等情况的影响、指标要求自然也不一样。所以,学习模拟电路需要抓住一定的技巧,加强不同参数和条件下的对比性。

2.强调重要概念,及时复习前期课程

由于高频电子线路的变化并不多,而且前面内容又是后面内容的一个铺垫,有很强的连贯性,只要学生能够对概念理解得扎实,并且搞清楚每个元件的功能和作用就能举一反三。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要及时复习用到的前修课程的内容,如预习和回顾“模拟电子线路课程”里的工作点、同相放大、反相放大及差分电路等知识点。

三、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是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频电子线路学习的打靶场,其对提高学生高频电子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该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的要求,我们以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分析能力培养作为改革实验内容的主导思想。高频实验属于基础实验,应注重于高频电子线路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应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由此根据上述改革思路,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加强实验内容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

经过走访、参观和查阅,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发现现在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有好多内容是比较陈旧的,许多内容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电子产品和技术不断应运而生,所以需要对传统高频实验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删去陈旧和应用较少的内容,增加新器件和仪器的应用等新技术内容,尽量使实验内容与现代电子技术结合起来,保持实验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2.突出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专业职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例如专业基础水平、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和从事工程的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基本技能的学习,动手能力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对实验报告的分析停留在“书本复制”的水平上,学生创造和思考的积极性不高,也缺少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常常发生多个同学不参与小组实验,只靠别人来完成。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对基本技能和试验实践的认识不够,造成学生进行电子实践和实验的时间比较少,练习不够,分析能力的培养缺少。另一方面是学校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验和实践,实验和实践内容和仪器还是老一套,没有发展和更新。我们从问题的实际出发,结合高频电子线路的特点,总结出以突出高频电子线路的重点为主线,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方法,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实践的动手能力,对高频实验内容采用分段的形式,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安排上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加强基本内容的教学,对典型实验可以具体操作示范,并且进行抽查考核,做到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实验;增加仪器仪表使用练习,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的仪器,把学习电子仪器的使用及测试方法贯穿于各个实验中,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另外,加强每次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3.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将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互相结合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理论是实践的风向标,学习理论对实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实践又是理论的源泉,对理论能够加深理解,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实验课中的调试、电路的设计方法、常见故障的分析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必须要结合理论课的内容,使两者能够互相衔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要给予指导和一定的辅助,注重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在动手又在思考和分析。

4.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有所不同,自身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基础技能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上就不能一味地按传统的施教方法呆板地进行施教,而高频教材及实验内容的准备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有助于因材施教的。课堂上的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课堂的效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互动和效率成为课堂的灵魂。例如可对高频课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辩论等,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回答一个问题可以对其平时分多加一分,提高平时分占学期本课程总分的比例。再例如,在高频电路的实验课上,实验方法要灵活,实验内容要丰富,像调频电路的实验可以采用集成压控振荡器和变容二极管等可以组装调试和电路设计等。加强基础内容的实验,同时也要拓宽一些实验内容,打好基础,培养高技能,拓宽训练面,努力培养高技能学生。教学和实验中鼓励基础、动手能力好的同学帮助相对而言比较差的学生,鼓励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激烈地讨论,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

5.提高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随着电子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想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必须要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实验内容的选择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活中的高频电子领域应用,必须与现代高频技术应用相结合,可从生活中寻找实验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实验内容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实验项目和训练,应多从身边和生活中发现实验内容,注重实验不能脱离实际和时展,还需要尽可能提供实验设备,如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像引用仿真实验等。另外,在实验内容安排上注意多样性,同一类型的实验有几种电路和方法,可以用实验电路板进行测试,也可以用面包板组装或印制电路板焊接;不仅有单个电路的测试,还要有单元电路甚至较复杂的小系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在这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要引导学生主要总结记录和分析;有独立自主完成的实验,也有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实验。

四、结语

以上是对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对此课程的改革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张肃文,陆兆熊.高频电子线路[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汤元信.电子工艺及电子工程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卫东,傅佑麟.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顾宝良.通信电子线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通信电子线路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通信下程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早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口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子高度重视。

1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作为一门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例如,电路分析、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等。所以,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若想达到预期口标,就必须将上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从口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甚至还有此学科会被忽略。近几年,我国无线通信的通信体制、下作频段和调制编码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要重新对电路设计进行优化与完善,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以新知识的融入作为基础,当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该课程的实用性,不能实现学以致用。

1.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由于缺少启发和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过于浅显,无法形象的理解某此概念和下作原理。这样一来,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就会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尽人意。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完善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高频电子线路的学科特点,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一法,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提ru学习效率。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尤其对于高频电子线路这种操作性较高的学科而言,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必要的教学环节,但最终效果却仍显得有此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理论与实现有机结合十分重要。

2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来看,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在线路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电子线路得到了持续优化,以往教材中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已经不再应用,所以,需要将这此内容从教材中删除,只保留经典电子线路内容。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整体性的系统把握。为了实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可以将该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模块,即发送设备、信道传输和接收设备。每一模块都有其对应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三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和下程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丰富教学方法

可以应用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提问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教学法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的合理搜集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掌握更多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知识。由此可见,实现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旨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普遍采用高频电子线路整机实验箱,实际操作中学生只需完成电路连接、测量输入输出两项任务即可,学生提不起来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此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如说,调幅信号的调制与调解实验中调制信号是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若将调制信号改为音频信号,在调解电路的输出端接入扬声器,通过扬声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模式不仅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口的,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早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口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子高度重视。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成为了各级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下作。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也成为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介绍的仅仅是《高频电子线路》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下作,同样应该受到学校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晶.《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o16}os>.

[2]张洁,刘波粒,段再超.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10).

通信电子线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8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2009年,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与之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支柱,作为信息社会支撑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产业基础和高新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工程必须以理论为支撑,同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三、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了大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具有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本文探讨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

(一)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的目标,高校应当把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可以是师资交流、现场参观、区域论坛、管理沙龙、拓展训练等,主要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强理解并切身体会,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认识,为专业实跋打下基础。

专业实践包括电工电子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电子产品整机组装、电子综合实践等,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将所学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中,同时针对工程需要有目的、有方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技术研究能力方面,包括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

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

导师指导包括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和方法。校外导师指导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团队创新能力方面,包括创新训练和创新设计。

创新训练主要是通过创新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

创新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独创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和自身实际,探索了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如图2。

1.工程中心提供工程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省部级基地近距离元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组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立足于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面向全国通信信息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联结了校外诸多实习基地,工程硕士可以在实习基地获得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工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工程中心得到转化。

2.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提高学生技术研究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拥有省部级基地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新申请项目六十多项,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可以在学院重大项目下开展子课程研究,将所学用于研究当中,提高研究能力。

3.重点团队提供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模拟电路与系统教研组、数字电路与系统教研组、通信与广播电视教研组、通信与信息处理教研组、物理光电子教研组、微电子教研组等;拥有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所、功率电子研究所、生物电子研究所、光电子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所、工业电子与精密仪器研究所、射频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微型遥控飞行中继与遥感探测技术研究所、电路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所。

电子与信息学院还拥有部级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三个学院共建),培训科目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电路、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多媒体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结构、数字电视、通信加密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系统、高级算法语言、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flab控制系统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与PLG、计算机控制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等。

各研究团队可根据项目自由组合,专业学位硕士跟着团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验,在导师和教学中心共同指导下提高团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