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屋观课报告范例6篇

音乐小屋观课报告

音乐小屋观课报告范文1

十一年没变的路,十一年不断的情。

我的钢琴梦起始于一个中秋夜,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小学。我只记得,当时妈妈问我想不想学乐器,并向我举了几种,她说到钢琴时,我好奇地顿了顿:“钢琴?”见我感兴趣,妈妈的眼睛闪着光。其实我对学钢琴没有什么概念,不过还是迷糊地踏上了这条路。

我换过几个琴师,她们不是在小区的幼儿园里教音乐的老师,就是邻居家业余学琴考过级的大姐姐。上课时,我总是心不在焉,学无长进。妈妈和大姐姐时常互相对视,眼中流露出无奈的神情,看到这,我甚至会窃窃地笑,直到我遇见杨老师。

第一次到杨老师家里拜访时,我就被屋里艺术气氛甚浓的装潢吸引了。杨老师还在上课,她拉开琴房的门走出来,招呼我们先坐下等候。记得那天在等候时,我调皮地跑到摆放在客厅的三角琴前,上面盖着一层丝绒布。我惊叹着,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摸摸它华丽的线条――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钢琴。三角琴挨着一堵照片墙,杨老师周游列国,她用许多有趣的照片把旅程记录下来,挂在了墙上。杨老师还有很多外国唱片、雕塑、精美工艺品、红酒……这些美妙的事物是我在幼儿园的小教室或者大姐姐的书房里从未见到过的。于是,本来只是来拜访和试上一节课的我,便决心要再到这个美妙的童话一般的屋子里来。

不知道是受环境的影响,还是为了杨老师准备好在琴椅下的小礼物,我开始认真起来。杨老师总是很懂孩子,直到现在我还是那么觉得。中国的学生一般都讨厌中国式的教育,不止是因为它很死板,更大的原因还在于那些为了升学率不懂得诱导和鼓励学生的老师们。而杨老师不一样,她去过很多国家,甚至有些地方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她开放,总是笑,很耐心,语调富有激情,任何人都会被她的热情感染。

学《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的时候,杨老师会让我们在五线谱下填上自己的歌词,然后让大家自弹自唱。她还会拍着手,跟着唱。有时候,她只是在一旁和着你的旋律哼唱,用脚打着节拍,她的这些小举动让你倍感亲切,你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就流露了出来,心也会跟着荡漾、起伏,指尖也不自觉地在键盘上起舞。即使每一节课都只有小小的进步,但杨老师总是不断夸奖,毫不吝啬地发放她的小礼物,使我们这些孩子充满了喜悦。有一句话说得好:“It should be in times with little steps.(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慢慢来)”

我想我喜欢的不仅是杨老师家那美妙的环境,更是她和蔼可亲的教学风格。

每半年,总有那么一天,杨老师家里会十分热闹。杨老师坚持半年一度举行小型音乐会,她邀请学生和家长参加,把客厅清空,摆满塑料小凳子,让大家就坐,每个学生自行报幕、演奏。她还会准备画有五线谱的小卡片,选几位家长当评审,在我们演奏完后随机抽取小卡片考考我们简单的乐理知识,气氛活泼热烈。那时的我胆小,总是很害怕,害怕说错话,害怕弹错音,害怕答错问题。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音乐会时的情景。我打扮得像个小公主,双腿微微颤抖地走到台中间,说出我练习了上百遍的报幕内容:“大家好,我叫吴东鸿,今年五岁半,学琴三个月。今天我要为大家演奏的是……”我记忆犹新,自己说第一首曲目时还伸出了一只手指,然后两只……当我报完幕,一下子松了一口气,杨老师说话了:“东东呀,报幕再来一次好吗?你前面说得真好,可后面却听不见了。再来一次,大声点,清楚点。”她比划着“大”的手势,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眼神。我鼓足勇气,深吸一口气,豁了出去,报幕特别响亮,台下有一位观众带头鼓起掌来。

我总会想起这个片段,它是我很重要的第一次。

2006年4月让我记忆深刻,杨老师的师生音乐会“彩色钢琴梦”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我和另一个女孩四手联弹《Doremi》。为第一次参加那么隆重的音乐会,我做了很多努力。当我站到真正的舞台上,那可比杨老师家的客厅要大无数倍,面对黑压压的观众,我的心犹如狂奔的小鹿,快跳到嗓子眼了。同伴也很紧张,我们拉着的小手湿漉漉的直冒汗。此刻,我听见幕后杨老师的声音,她轻轻地向我们喊道:“加油!加油!”我俩一下子信心倍增,向黑暗里的观众鞠了一躬,优雅地走到巨大的三角钢琴前,端正地坐下,顺利漂亮地完成了演奏。演奏结束后,我们再一次向台下鼓掌的观众鞠躬。其实,我心里最想向杨老师鞠躬,感谢她给我这么多锻炼的机会,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的培养和鼓励。

只要想到杨老师的目光,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

杨老师很会讲故事。在我稍稍长大后,她就将许多美妙的故事讲给我听。她给我讲肖邦、门德尔松、舒曼、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故事;讲圆舞曲、小奏鸣曲、奏鸣曲、巴赫创意曲的特点;讲古典乐到现代乐的历史;她还给我介绍好看的音乐剧,甚至和我谈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她讲故事时眉飞色舞,眼里尽是对音乐的热爱,她总是会打动我的好奇心,点亮我的钢琴梦。

在杨老师的鼓舞下,学琴三年,我考了三级,然后是四级、六级、八级。直到去年,我过了九级。我有很多学乐器的朋友,我们有很多话题,我会自豪地告诉他们自己是钢琴学龄十一年的人,我会把杨老师讲给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偶尔在学校里听到老师说起钢琴,我会停下笔记,抬起头,注意地听。

音乐小屋观课报告范文2

【关键词】音乐课堂;安静;一年级新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98-01

一、安静地学习,享受生活秩序的美好

音乐课通常是在专门的音乐教室授课,孩子们要从本来的班级出来整好队,再由音乐老师带领,进入音乐教室。看似两分钟不到的路程,如果任由孩子行走,估计整幢教学大楼都要颤抖。开学第一天,我用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提出了要求:“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不要学那小螃蟹,横冲直撞真糟糕。”上下楼梯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脚步,生怕发出了声音。进入音乐室后,五颜六色的凳子让孩子们满心欢喜,有些孩子一坐上去就迫不及待地东摇西晃,我立即提出了坐立的要求:“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不要学那大青虾,驼起背儿弯着腰。”音乐课本是配套的循环使用的教材,一本书往往要用上好几年,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不爱惜,那么整个学校的循环教材将会破烂不堪,所以孩子们一拿到书,我就会告诉他们“轻轻翻,静静看,爱护图书人人赞!”孩子们的童声是稚嫩的,如果最初的歌唱训练教师就忽略对声音的要求,对他们的喊叫视而不见,那么孩子们成年之后也很难发出动听悦耳的歌声。于是我继续用儿歌提醒孩子“唱歌要学百灵鸟,迎着春风多美妙;不要学那小乌鸦,张开嘴巴哇哇哇。”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证明“能自律的孩子比较幸福”。我想,所谓“自律”,就是在自热而然中遵守生活的秩序。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像铺路一样,将教养的每个细节,天天做、时时做,孩子一定会体验到宁静带来的精致之美。

二、安静地思索,享受心灵自处的美好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审美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聆听。以一节音乐课来说,孩子们完成歌曲的学唱后还要完成欣赏、创作等多种教学任务,如果我们因为有限的时间而一味催赶,那么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安静思索的滋味的。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先仔细聆听,再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表达。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创造,我们要期待那个小心灵自己发声、自己表白。

“动”与“静”是活动的一体两面,不是说通过比赛或者表演才能确认成就感,只要全身心地参与活动,拥有心灵自处的空间,就能在“静”中体会,享受到“动”的启发、美感和力量。

三、安静地等待,享受人格魅力的美好

曼谷国际学校的老师有这样一种本领:无需声嘶力竭,就能让一百多个孩子从混乱到安静。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么多孩子在一两秒钟内瞬间安静下来?其实答案很简单:只需要一个轻轻的口哨声或是一个小敲击声。这是从小训练起来的默契。大家之所以跟着老师做手势,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等待,他们懂得“安静地听别人讲话是一种必要的‘尊重’”。

本人刚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任教一年级,刚开始在面对一群吵吵闹闹的孩子时,想到的方法就是用音量来镇压。但是“镇压”完后,孩子们却在下一轮蠢蠢欲动的蓄积后爆发出更有威力的震撼。一段时间下来,我的嗓子哑了,孩子们还是喊着说话。我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所以总在试探自己也要停留在那个高音中。我很痛心我们亏欠孩子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已经是一个反向的拉力。这种“下马威”似的怒吼无法改变一个孩子真正的行为,只会让环境更加喧闹。要想让孩子心态平和,教师首先应该拥有稳定、愉快的情绪,喜爱自己的工作。再次,在跟孩子们相处时,要用温柔、关注的眼神看着他们,这比声音还重要,孩子们会用更热烈的目光回报我们的真诚。我和孩子们约定了一个暗号,当我拿出一根食指放在嘴边时,孩子们就停止说话,安静地等待我的动作,我会根据音乐课拍出相应的节奏,同学们在听到后立即拍出来。此时班上静悄悄的,我尝试着放慢速度,用柔和的声音对他们说话,孩子们也体会到了“轻声讲话更动听”的内涵。

教师示范一种稳定、安详的生活态度,是带领孩子感受安静的好方法,只有我们的心情安静下来了,才会有引导的力量。当我们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孩子,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的身上会有我们的身影,交叠在他们所焕发的平和稳定中。

参考文献:

音乐小屋观课报告范文3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之人。

【教学重、难点】

感受秋天的声、色、韵……在听说读写中表达对秋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过程】

一、再现记忆里的秋

1.谈话:孩子们,走在秋天里,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走在秋天里,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欣赏一组秋景图。

2.诗文引背《秋天》。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情境,产生真切感。课伊始,将图片、音乐这些直观的艺术形式与教学语言的描绘相结合,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秋,以及关乎秋的那些美好诗文的记忆,使之欣欣然张开欣赏的眼,自然而然进入文本情境。

二、赏读诗文里的秋

板块一:聚焦画面,领略秋色绚丽

1.看,徐徐吹来的是――《秋天的风》。(出示《秋天的风》)课前我们已经读过诗歌了,谁来读给我们听听?

2.出示活动一的第1条。谁来读一读?

活动一

1.秋风是位勤奋的画家。细细品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儿?(自己先用心读,细细品,再在小组内交流)

(1)自主阅读思考,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3.读一首诗,赏一幅画。(板书:赏秋色)读着读着,这绚丽的秋色就入了我们的眼,醉了我们的心。读到这里,大家有什么发现?

4.秋风可是位勤奋的画家,(音乐起,图片出)它挥动着画笔,到处涂写色彩,一幅幅迷人的画卷铺展在我们眼前。看――田野变了,果园变了,山林变了,天空变了,校园变了……(音乐渐止)

秋风又画了什么?

5.孩子们,秋风徐徐地吹着,这画上的色彩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灿烂,仿照诗歌的样子接下去写一段话。

(1)出示活动一的第2条。

活动一

1.秋风是位勤奋的画家。细细品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儿?

2.秋风徐徐地吹来,到处涂写色彩。秋风还画了什么画儿呢?仿照诗歌的样子接下去写一段话吧!(写出颜色写出颜色的变化语言富有诗意)

(2)学生自主练笔。

(3)组织交流。谁来展示展示?

6.小结:带着发现的眼睛走进秋天,秋天就是那么绚丽,就是那么灿烂,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赞叹,啊!――(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设计意图:情境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境地感知文本,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发展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在入境朗读后,借助图片唤醒已有认知,通过想象写话发展言语能力,旨在实现“读写结合”的目标。

板块二:入耳入心,聆听秋声烂漫

1.听――(音乐出)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2.诗人毕国瑛写了哪些声音呢?(出示:《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读!(指名分段读)

3.出示活动二(前半部分),情境对话,入境朗读。

活动二

你听到了秋的什么声音?它们在告诉我们什么?

4.太美妙了,这秋的声音!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听――(出示第5节)你听到了吗?

叶子“ ”

小花“ ”

汗水“ ”

谷粒“ ”

…………

从它们的声音里你又听懂了什么呢?(出示活动二)

活动二

你听到了秋的什么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听懂什么了?

听听

秋的声音

(1)小组集体讨论,推荐发言人汇报。

(2)组织交流。

5.孩子们,用心聆听,这烂漫的秋声(板书:听秋声)就入了我们的耳,暖了我们的心。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一板块,在情境中先引导学生听到秋声,进而听懂秋声,入耳再入心,渐次深入,充分勾连,实现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的结合,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秋声烂漫。

板块三:拥抱秋天,留住秋韵悠远

1.孩子们,这么美的秋天,你想把什么带回你的小屋?

2.郭沫若先生带回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听一听他的《山茶花》。

活动三

静静地听《山茶花》,看看郭沫若先生带回了什么? (静心听,留心看,答案就在诗行里)

3.交流:他带什么回来了?

(出示: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多明快的韵律!一起读!

他把秋天请进自己的小屋,他带回了秋的绚烂。(出示: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他带回了秋的芬芳。(出示: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好一个“漾”啊,那缕缕淡淡的香都送进我们的心里了,再读一遍,轻一点,柔一点。

这就是秋的韵味啊!(板书:悟秋韵)

4.郭沫若先生为什么要带回这些?

一壶山茶醉清秋!他是为了把这清秋永远留在心底啊!怪不得作者在文末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结尾句)仅仅是活在壶里吗?清秋更活在我们――心里呀!

三、留住永恒里的秋

1.小结:发现了吗?孩子,走进秋的怀抱,(板书:入秋怀抱)善于观察,乐于倾听,懂得感受……我们就能拥秋入怀,(板书:拥秋入怀)留住秋天的美好!就像诗里所写的那样――(出示:课文《秋天》最后一段)走在秋天,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是的,捡一片黄叶――(引读)

2.布置n后活动。

1.继续品读《山茶花》,感悟郭沫若先生笔下秋的韵味。

2.收集关于秋天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品一品。

设计意图:走进秋的怀抱,我们可以全身心地去欣赏,去聆听,去感悟秋的美好,我们也可以像郭沫若那样,拥秋入怀,感悟秋韵悠远,让秋天活在我们心中。郭沫若的文字,别有一番韵味,入情入境的诗音画和情境诵读,将这份韵致留在孩子的心间。作业的设计将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课后,以期实现“文与道”“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板书:

秋天,秋天

听秋声

音乐小屋观课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教材文本

高考题中除了诗句填空五分外,的确没有哪一个文段直接来自课本。但是我认为语文课本知识,无论在高考还是日常应用,它的主导作用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课本蕴含的知识储备犹如建高楼的钢筋,也是学子们夺得高分的敲门砖。高考试题由语言基础、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而具备这些知识能力,都离不开文本。字音形的辨别、成语的运用、病句的分析等考查。只要平时注重文本,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读准字音,明确字形,读出语感,悟出含义,日积月累,答题时心中自有成竹。2005年高考题,辨认“悬梁刺骨”这个词的字形时,如果平时能养成习惯,揣摩其含义,想象古人读书时的勤奋,想出头低则扯痛,屁股坐则被刺的情形,马上就能辨别出“骨”的错误。就是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却难倒不少考生。我们在读文本看注释时,一定要扎扎实实,切忌走马观花。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应反复诵读认真体会,从审美中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有的学生觉得背诵几十首诗,高考也就只五分不合算。实际上,收获不是用分数能计算的,读诗给我们带来的是感官享受,从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来看,语文文本中囊括了所有的知识内容。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赏析方法,归类整理,如同开锁般轻而易举。纵观文本诗歌,从思想情感看,忧国伤时的代表作品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建功报国的有陆游的《书愤》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报国无门的悲伤;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表达了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杜甫的《兵车行》,思乡怀人的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寄情于山水田园的悠闲的《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昔盛今衰的感慨的《扬州慢》;借古抒怀的《石头城》《蜀相》;依依不舍留恋的《雨霖铃》。从抒情方式来看有直接抒情的“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借景抒情,景为情生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有触景生情的《登岳阳楼》。从表现手法和修辞上看,或用典或反衬,或虚实相生或动静结合,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或对偶,或对比或反问,分别体现在不同的诗歌中。

古文学习时文本更为重要,根据大纲要求,读懂的前提是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的活用、常见虚词、五种特殊句式都要牢记在心,就能运用自如。这些知识都源自文本。《劝学》中需掌握三个通假字“生”通“性”、“有”通“又”“知”通“智”,两个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水,名词做动词)两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之”的用法,两个特殊的文言句式,状语或介词结构后置和定语后置。只要我们平时善于思考,勤于积累,锲而不舍,阅读文言文是不成问题的,考题答题也不在话下。

高考作文占整个卷面分值的五分之二,语文课本是写作素材的源泉。不论是名言诗句,还是论据材料都能从课本中得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之心……这些诗句信手入文却又韵味无穷。

作为论据也不乏内容,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将相合欢的故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之美谈;困境中自励发愤著《史记》的司马迁,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投汨罗江的屈原。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哪一个故事不令人感动?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得来全不费功夫。

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有关美妙音乐的描写,启发学生联想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联想到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的演唱,联想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听唱的描写,再联想到巴金的《家》中觉新吹箫的描写。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当读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提问:“李白一生‘爱月’,想象明月是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甚至可以解孤独、寄乡愁,请背诵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明月’的诗句。”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通过以上多种多样的方法,就把有形、有限的课堂,变为无形、无限的课堂,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理想。

文本知识不仅在应考中有很大作用,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上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明辨真善美假恶丑。轮椅上的史铁生那熠熠生辉的文笔告诉他们要战胜自我,欧阳修笔下伶官的故事告诫我们“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易水诀别的悲壮让人懂得什么是忠诚,侯生北向自刎告诉他们什么是知恩图报……课本里很多故事会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只要重视文本,很多知识就在掌握之中。

【参考文献】

[1]马祥.语文课本四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09).

[2]包兴文.应该正确认识语文课本[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08).

[3]尚尔广.我说你猜[J].小学生作文向导.2002,,(12).

[4]孙承欢.两个应当修改的句子[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07).

[5]何世英,陈斌.高中语文课本注释榷疑三则[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8,,(03).

[6]琦琦.语文课[J].素质教育博览.2002,(02).

[7]白莲花.写一张照片的故事[J].小学生作文向导.2002,(12).

音乐小屋观课报告范文5

清早,雨伴着风在天地间肆意挥洒,薇拉拉望着窗外的雨,稍稍停顿,撑起伞,走进了雨中。

这天是周末,薇拉拉去上绘画课。赶到文化宫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到了,还有同学陆续冒雨而来,上课时间到了,薇拉拉望着自己旁边空空的座位,心里说:“这李昊,娇气病又犯了!”

薇拉拉和李昊是同学,同在初二(5)班。

李昊是家中的“掌中宝”,比大熊猫都金贵,六个大人争着宠他、爱他,那待遇,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平日里上学,一遇到天气不好,在教室里一准看不到他的身影。

这样的“娇娃娃”,能长成男子汉吗?薇拉拉轻轻地摇摇头。

这节课是素描课,老师让薇拉拉告诉李昊:即使不来上课,也要在家练习,并让薇拉拉把课堂笔记和作业带给他。

放学的时候雨还没有停,薇拉拉撑着伞,先来到李昊家的楼下,按响门铃:“喂,李昊在家吗?”

“在家,你是谁啊?”一听就是李昊的奶奶。

“奶奶,我是李昊的同学薇拉拉,老师让我给李昊带了课堂笔记。”门开了,薇拉拉收起雨伞,向楼上走去。

幸福的李昊正坐在电视前看电视。见到薇拉拉,李昊有些不好意思。薇拉拉悄悄地说:“李昊,你想摆脱家人的‘围观’吗?”李昊说:“当然,上学关在教室里,不上学被关在‘笼子’里,我早就不想过这种‘痛苦的幸福生活’了。”

薇拉拉把嘴巴凑到李昊耳朵边,一阵窃窃私语,李昊笑了,薇拉拉也笑了。

爷爷没有接到李昊!李昊失踪了!这消息像一颗重型炸弹在李昊家炸开了,把李昊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炸得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正当一家人情绪稳定下来想要报警的时候,李昊妈妈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陌生号码,信息是这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们不要着急,我现在很安全,不用担心我,等我回来的时候,我就不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了,而是一只自由翱翔的鹰!等我回来!”

李昊妈妈按照发信息的手机号拨过去,语音提示已经关机。家人仔细斟酌着那条短信,确定李昊是安全的,便都宽了心,各自散去。

小镇的某个敬老院里,李昊正用力地压水,薇拉拉在一旁洗衣服,她看着满头是汗的李昊,问:“累吗?”

“不累,流汗真痛快!”看得出,李昊很开心。

“明天我带你去乡下。”“好啊,我还从没去过乡下呢!”

“可是,我口袋里的钱都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买东西了。不够钱买车票,咱们怎么去乡下呢?”薇拉拉面露难色。

“别担心,我有办法!”李昊的眼里闪着智慧的光。

第二天,李昊和薇拉拉搜遍口袋,用剩下的钱买了两管鞋油,一个毛刷,一块棉手巾。走到车站,他便挨个问旅客需不需要擦鞋,别说,还真有生意。

车进站的时候,他们擦鞋挣的钱居然买了车票还有剩余。坐在车上,薇拉拉说:“看不出,你还挺有头脑的,我以为你足不出户,不懂生计的呢。”

“你是不是以为我是个笨蛋啊?”

“我可没这么说,是你自己承认的。”薇拉拉冲李昊做了一个鬼脸。

“我很久没去乡下看爷爷了,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我?”薇拉拉说。

“你的爷爷怎么会不记得你呢?”

“不是,他不是我的亲爷爷,是那年我们去乡下遇到下雨,在他家避雨认识的。”

真是巧,他们刚下车,天上就飘起了雨。薇拉拉和李昊迎着雨奔跑起来,终于,薇拉拉看到了那座小屋。

跑到小屋前,爷爷正坐在门口抽着旱烟袋。

“这不是拉拉吗?你怎么来了?”

“爷爷,我是特意来看您的,我天天想您呢!”薇拉拉用爷爷递过来的毛巾擦着脸上的雨水。

起风了,雨点潲进屋里,爷爷也不躲避,还说:“多快乐的雨孩子啊,你看,她在跳舞给我们看呢!”

“爷爷,上次我在您家避雨的时候,您说‘有风的雨才会飞’,您还记得吗?”

“嗯,没有风的雨下得太没情调了。”爷爷的旱烟袋一闪一闪,仿佛藏满了哲理。

“有风的雨才会飞?”李昊充满了惊奇。

“是的,你看,不刮风的时候,雨是静止的,就那么毫无意外地落入地里,多没意思;你看那些在风里飞舞的雨滴多么开心啊,她们借着风,飞翔着,见识了不同的风景,心灵变得丰富了,即使最后落入地里,也是充实的,对不对?”

李昊望着屋外的雨,雨随着风快乐地起舞,落地的声音都充满了笑意。

李昊告诉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那句“有风的雨才会飞”,还有他外出这几天的快乐。全家人都陷入了沉思。

又是一个雨天,薇拉拉看着空空的座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快到上课时间了,破天荒的,李昊满脸雨水地冲进教室,薇拉拉看到他,笑了。李昊也笑了。

李昊说:“有风的雨才会飞,我想我们一定能飞得更高!”

音乐小屋观课报告范文6

邓小岚: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当我回到这里,看到小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的时候,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我觉得小孩子是最应该有音乐作伴了!所以我的出发点就是想教他们唱歌。当时并没有想着要做一番扶贫的慈善事业,我就是想要给他们享受音乐的机会。

本刊记者:是什么支撑着您一坚持就是八年?

邓小岚:教孩子们唱歌,他们会唱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日子就在这种快乐的传递和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人们现在对我说坚持了八年,我才意识到:哦!已经八年了!(笑)

本刊记者:您最初接触孩子们,他们的性格和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么?

邓小岚:其实他们是不怎么爱讲话的,可能是与人接触得少的缘故。特别是在教课的时候,我就说“你不讲话我怎么知道你学会了没有阿?你得告诉我听懂了没,因为如果你没听懂我就要再讲一遍。”我也是在慢慢培养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然后,差不多半年后,跟我学习的小孩子们就慢慢就爱说话了。

本刊记者:您真的是非常耐心的老师。您的很多小学生在接受我的采访时都说:“邓老师特别和蔼亲切。”

邓小岚:(笑)其实我凶他们的时候也挺厉害的。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子,当他们惹人家小女孩儿哭啊或者互相打架的时候,我就会很严厉地说他们。但还好,他们还听得进去。(笑)

本刊记者:您对这次音乐会上马兰小乐队孩子们的演出有什么评价?

邓小岚:相对而言,我们农村的孩子在表现能力方面还是略微欠缺。你看那些县城的小孩子在舞台上就很会笑,这种笑不是假笑,是情绪被感染了后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我们的孩子们吧,就是平时高兴的时候也不怎么笑。所以好多朋友都下来跟我说,您平时应该多训练他们在台上要微笑阿!(笑)其实我也常对他们说这些,我说:你们唱这些歌的时候不高兴么?你们不喜欢小岚老师么?他们就笑了。我说啊对了,就是要这样笑。(笑)

本刊记者:最初孩子们对这场森林音乐会有什么样期待?

邓小岚:当时,孩子们会问我:老师,这次有明星来么?我说:这次我们不邀请明星来,但是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明星。我们这场音乐会就是满天星。然后他们就很开心、很自豪。

本刊记者:您对孩子们在音乐上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许?音乐学习和课业学习会相互冲突么?

邓小岚:我对孩子们学音乐没有苛刻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在音乐中得到快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所以,在我这里学习音乐并不会给他们带来课业上的负担。不但没有负担,学习音乐本身就是对孩子们智力的一种开发。音乐和智力的开发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邓小岚与马兰

邓小岚,《晋察冀日报》总编、《人民日报》第一任社长邓拓之女。1943年冬天,日寇针对晋察冀边区的秋季扫荡过后,出生在河北阜平易家庄,后转移到麻棚村和马兰村,在当地的老乡的掩护和抚育下长大。邓小岚对童年的故乡有着非常深沉的感情,她能回忆起夏日屋顶的枣树,河岸光滑的鹅卵石和父亲骑马来看她时高大的身影。

2002年,邓拓诞辰90周年,邓小岚随保定电视台再次回到马兰探访乡亲,从那时起,她安排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子女,一人对口资助一个孩子完成学业,直到几年前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杂费全部免除。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决定为在“马兰惨案”中牺牲的19位村民立碑,承担这项工作筹备任务的就是邓小岚。

组建马兰小乐队

自2004年起,为了帮助马兰村的建设和普及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年近古稀的邓小岚老师上百次地往返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一直以来,村民和邓老师的亲朋友好友们都非常心疼她坐着公交车长途跋涉的辛苦,但她在接受采访时却笑着对记者说:“其实我就是到马兰玩去嘛!我自己不晕车,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到了学校,马上又可以开始活动,我不觉得劳累。”邓小岚老师就是这样不知疲惫地坚持为马兰村的小朋友们带来音乐与艺术的启蒙教育,并在2006年为马兰村的孩子们组建了“马兰小乐队”。

刚开始,村子里没有条件学音乐,邓小岚老师就自掏腰包,修建了校舍,更换了桌椅黑板,并动员朋友们捐助乐器,她将家里的小提琴、从书店买的音乐教科书,莫扎特、冼星海等音乐家的画像,以及由家里的旧挂历改造成的乐谱挂图全部搬到马兰村。由此,邓小岚开始将整个的音乐世界搬到马兰村,音乐将偏远闭塞的马兰村与外界联系到了一起。

爱心齐聚马兰村

在很多人专注于自己的得失时,刚退休的邓小岚却选择默默往返于北京和偏远的马兰村之间,把她对马兰的感情与音乐的理想交融在一起,把一颗真诚朴实的心连同自己的音乐才华,无私给予了马兰的孩子们。最早把邓小岚默默无闻扶贫助教的故事见诸媒体的是北京电台97.4《音乐周刊》,之后音乐人阿里等制作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在网络上走红,时任北京电台总编的席伟航在建党60周年时发现了邓小岚的故事。随之组织、联手北京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网等强势媒体广泛介入,对邓小岚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常年到乡村进行义务扶贫助教的事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广。更多的人知道了邓小岚和她的山村小乐队,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这个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的小村庄。马兰村的“音乐小世界”也在各方的帮助下焕发活力,本次音乐节,北京电台策划中心全程承担了演出组织工作。97.4《音乐周刊》派出骨干组成马兰音乐节专题报道组,从组织策划到采访报道,更是义不容辞。

有媒体统计过,这支乡村小乐队,总共用过6把小提琴、3个手风琴、3把吉他、10个电子琴。马兰的孩子们在全国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下,也收获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喜悦和感动。邓小岚老师坚持为孩子们带来各种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乐曲和乐器的学习和体验。在邓小岚的一份笔记中,记录着马兰村小乐队到2011年5月份学会的30多首歌曲,既有《送别》、《雪绒花》、《山楂树》这样的中外民歌,也有巴记者的赫、波切里尼的《小步舞曲》这样的古典音乐。在今年的7月15日,来自波兰与乌克兰的三人组Dagadana 乐队在北京外语广播带领下特别来到马兰村,为孩子们进行现场表演,并和孩子们在家门口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音乐会。

马兰的歌声受到关注

2006年,邓小岚老师选拔6个成员组建马兰小乐队。

2008年,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为《晋察冀日报》的老前辈们表演。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马兰小乐队受邀在阜平县里庆祝大会演出。

2010年8月,在全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上,马兰小乐队作为嘉宾进行了表演,马兰小乐队再一次走出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