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文化论文范例6篇

合作文化论文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摘 要:目前,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本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以影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古老的传统文学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这种文化现象的现状,分析此文化现象的成因,从而预测文学的发展趋势。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民众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市场经济社会带来的各种新鲜事物,其中正面临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扰,即伦理道德、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的急剧变化的问题。

我们应当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市场经济和功利心态的引导下,人们放弃了以传统精英文化为代表的深度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以此时此刻为关切中心的消费文化,即大众文化。以下就此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作具体分析,透过这种现象来探求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层原因。

一、影视文化中文学作品改编的现状

“从小说到影视”是一个常说常新、屡谈不厌的重要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借鉴和改编,带来了影视剧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别是当代生活内容、生活观念及生活状态的丰富多彩,使影视剧的改编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从内容到主题涉及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影视艺术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思想,畅销小说中的动人情节,成为不同导演所钟情的改编对象。[1]经过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不仅在当代影视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大奖的评选中不同凡响。德国施隆多夫的《锡鼓》,美国的《克莱默夫妇》,我国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由此可见,即使在影视技术与艺术走向成熟的今天,改编仍然方兴未艾,正继续创造着一个个动人的“银幕神话”。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向我们招手,吸引我们深入其中,探究一二。

目前影视改编创作呈现以下几种状态:

(一)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最繁盛的明清时代,已聚集了众多改编者的目光。四大名著被首先请上银屏,一饱国人眼福。此外,《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三言二拍》等一系列古典名著也不甘落后地在银屏上创造着各自的世俗神话。不难看出,观众对其喜爱程度和观赏热情远远超过了根据外国名著和现当代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从这一方面恰恰可以看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二)对历史题材的改编

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部古典名著被逐一品尝后,改编者开始逐个朝代寻找可供改编的历史素材。于是接踵而来的《末代皇帝》、《秦始皇》、《唐明皇》、《康熙大帝》等历史剧争相出台,它们多以长篇电视连续剧的面孔出现,极尽述说之能事,由点及面,极力铺陈。从当今上映和正在拍摄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来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而且每一部都在数十集以上。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改编者可谓“溯洄从之”,没有一个朝代不曾被涉猎。

(三)对当代畅销小说的改编

畅销小说一直是影视剧改编所钟情的对象。“畅销”意味着通俗,流行,意味着被当时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和欢迎,意味着有较高的商品价值。这一切都是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本身所需要的。因此,影视剧和畅销小说似乎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对畅销小说的改编往往使影视剧更为畅销,而且经常会产生国际影坛的扛鼎之作。如《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托马斯·肯尼利同名纪实体小说改编),《侏罗纪公园》(根据迈克尔·克赖顿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阿甘正传》(根据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二、改编热潮的深层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文化转型不可逆转的趋势呢?

本雅明曾把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传统的乡村社会,资本主义阶段以及二十世纪高科技社会,对应着的分别是故事——现代主义语言与诗歌——传播媒体。这一观点说明了文学艺术从讲故事的口传方式,经过特别的文学写作发展到机器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2]

因此,在当下,以大众媒体为核心的电子媒介必将对文学秩序产生强烈冲击。正如有学者认为,在高度信息化、技术化、商业化语境中,世纪之交的社会已从“读写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影视即为“读图时代”的典型代表。究其原因:

其一:文学隐藏在单一的语言载体中,而影视是把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的诸因素综合起来,故事和戏剧情节是图像的动态,音乐伴随着图像,图像隐含了思想,反映着生活。[3]读文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看电影、电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图像,听到的是声音。因此,“读图时代”的来临也标志着社会文化由文学主体转变为影视主体。

其二:文化主体两个向度的变化,无疑给由传统延伸而来的文艺受众带来接受方式的改变,而最直接的改变,就是由欣赏型转化为消费型。[4]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心态是90年代文艺受众的最主要的艺术意识方式,“消费”已成为话语中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日益凸显,“看不见的消费之手”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制导因素,更直接渗透到文学的组织、生产、流通与接受过程中。纯文学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经济时代的文学从写作到出版再到评审,已经越来越难以抵抗商业化与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

其三:在文学中,形象和思想通过文字这一载体间接地表现出来,而形象和思想又源于作者的心灵,可以说文学的白纸黑字始终是由心灵来灌注的。而电影、电视都是以一种技术力量在改变着文学所依托的那种自古而来的观念体系,在影视文化中,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已经不同于心灵活动的微妙,不同于文学表现的诗意,而是一种能“看”得见的图像,它带来了新的时空观和本质观。在影视中,图像是主体,任何人都可以看图像,而在文学中,只有识字的人才能读文学。

三、改编热潮的发展趋势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影视艺术创作要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必须通过观众的欣赏。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话,那么它的审美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也就没有任何美学意义。欣赏它的观众,层次越宽广,人数越多,它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文学作品也是如此。[5]因此,在当前社会,不论文学家还是影视编剧或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大众的喜欢,自然而然,他们就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作品的美学追求。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理解“雅”和“俗”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理解的“雅”是指符合艺术审美特点的规律,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深意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我们理解的“俗”是指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高雅之作其优点是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缺点是可能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通俗之作其优点是能为广大群众欣赏,缺点是可能浅显,缺乏深意,甚至流为低俗。因此,最好是能使二者结合,各取其长去其短,既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这就是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总论

现代文学艺术由于其日渐显露的商品化形式,使得现代艺术、现代科技与工商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文学作品为代表的高雅文学在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的“大众化”过程中,也放下了“正统”的架子,不断地向普及教育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工作之外享受到一些轻松、愉快,而影视文化也在做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的普及工作。高雅文学主动向大众文化靠拢,而大众文化主动向高雅文化提升,这两种“主动”就是现在文学最清楚的格局。我们说大众文学也好,高雅文学也罢,其目的是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众文化已初见端倪这一事实,通过良性地引导高雅文学(以传统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和大众文学(以影视文化为代表)的整合,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深处挖掘和培育出现代化的人文精神。

注释:

[1]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页。

[2]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4—315页。

[3]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师文化;教师合作;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85-02

当前,诸多高校都在进行内涵建设,内涵的提高必然涉及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方式转变,教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的,环境中独特的“小气候”和“氛围”,构成独特的教师文化。内涵的提高必然涉及新旧教师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因此,寻求构建良好的教师文化,形成教师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加强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合作型教师文化的界定

(一)文化与教师文化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按其涵盖的范围看,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的或观念性的东西,是指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可见,文化首先是属于群体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亚文化,它是特定群体的特定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其次,文化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再次,文化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最后,文化无处不在,具有弥漫性,而且精神文化具有内隐性,它比外在的显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更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人类的活动无不受文化的影响,无不深深地烙上文化的印记。

高校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独特的职业群体,由于其相对特殊的工作方式和职业角色,使得教师的思想、态度、行为、价值取向等都会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特征,由此而形成相对独特的高校教师文化。它是高校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构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对教师个体具有内在的约束力,是解释教师行为的重要参考。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不深深打上高校教师文化的烙印。

(二)合作型教师文化

基于教师文化的内容都是通过关系的若干形态表现出来的这一认识,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从“形式”的视角将教师文化分为“个人主义、派别主义、人为合作和真正合作的教师文化。”[1] 在这四种亚文化中,他特别推崇合作的教师文化,他认为,“合作的教师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 [2] 即这种合作是深层次的、个人的和持久的,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中心部分,它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是教师之间自发的、自然而然的合作。

合作型教师文化具有五个特征:第一,自发性,即合作关系非外力诱发,而是教师之间自发地形成的;第二,自愿性,即合作关系是一起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其实践既非义务也非强制;第三,发展取向性,即合作是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第四,超越时空性,教师相互交往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可以充分地进行;第五,不可预测性,即合作的结果不一定表现为成果,因而不能简单地预期。

由于教师职业特性的封闭模式、高校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以及专业的隔离,当前的高校的教师文化通常表现为个人主义的文化,教师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哪怕是人为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教师的专业工作处于一种独自奋斗的状态。

二、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马卡连柯曾说:“无论哪一个教师单独地进行工作,都不可能作为个人冒险,不能要求个人负责,而应该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 [3] 一个学校有几十位教师,他们的教育对象相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教育方向的统一性、教育要求的统一性、教育活动的协调性,教师之间必须合作,否则就会“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正确的对待儿童的方法……任何的教育过程。” [4]

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劳动是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出现的,然而,培养学生成长的任务不是一个教师能单独完成的,而是整个教师集体乃至所有教职员工协同努力的结果。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教师群体应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从而保障教师群体之间的德业相劝、相互鼓励与欣赏。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这为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以及教师间的相互帮助和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已有的研究也显示,“教师的反思意愿和能力不可能只是个体地形成的,而且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尤其是教师文化的支撑。”[2]

美国学者李特尔认为,教师最大的援助来自其他教师。教师之间在家庭背景、求学历程、认知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等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

1999年,都斯尔特曾对1 110名加拿大教师进行测定,发现孤独和压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长期以来,由于竞争而导致的错误的评价导向,使得教师之间形成不健康的竞争,从而造成相互之间“消极的互依关系”,这种“消极的互依关系”又导致彼此“对抗性的互动”或“破坏性的对抗”。在消极的互动中,个体既关注自己的成功,又要防止任何人比自己更成功。教师竞争的结果造就了“胜利者”和“失败者”,教师普遍没有归属感,进而造成教师工作的封闭性、“单位主义”、“个人主义”。

在中国部分高校也存在类似现象,功利主义的学校考评导致教师关注自己的短期成功,进而导致教师之间紧张的人际关系,互相攻击,互相离间,互相猜疑,甚至内斗的事屡见不鲜。这就导致教师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通过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可以促使教师之间自发合作,在合作中进行情感交流,进而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

三、合作型教师文化创建的途径

创建合作型的教师文化,是一项系统的活动。为此,要从大环境入手,配合制度性的校本教研,更要激发教师合作的积极性。

(一)塑造积极的学校文化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师文化的母文化,学校文化这个“大气候”对教师文化这个“小环境”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学校管理者要创建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使学校的全体教师在体现差异的基础上获得共同的发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教师的合作与对话。通过鼓励教师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之间教学技能和专长的分享、学习和提高,能够形成教师共同的意志、信念,形成彼此分享价值、沟通意见的日常行事风格。

比如,各项活动或决策,领导能主动咨询教师的意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对学校工作的建议等等。教师领导身处教师群体中,与教师共同备课、教研等。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不要被表面的教师合作所迷惑,当合作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和行事风格,成为自然状态下的教师的无意识习惯行为时,才代表真正教师文化的形成。

(二)建立开放的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校本教研分为同学科的教研和跨学科的教研,同学科的教研圈子较小,难于形成教师间真正的合作。“开放的校本教研是指学校内跨越学科界限的教研,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进行研讨和交流,促进教师团体的共同进步。”[5]

校本教研需要学校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开放的组织气氛和教研组织制度。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学校教师打破同一学科组和年级组的界限,积极参加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围绕着共同的研究主题重新建立起新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从多学科的视角以平等对话、开放、合作的组织方式研究、设计、实施校本课程体系,这种组织气氛和教研组织制度能够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持续性、发展性。在开放的校本教研中教师之间的自然合作,可促使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三)激发教师合作的积极性

教师文化的改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转变,即自我更新,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职业价值观的更新。

首先,提升教师个人的主体意识。教师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对学生发展就抱有越多的责任感,对教师职业会有更多的执著感和责任感,在职业生涯中也就越有主动性。为此,必须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其次,用“共同愿景”激发教师合作。哈佛大学教育学者巴特认为,“共同愿景”是一种精神理想,它让学校每位成员不仅看到学校现在的样子,还可以想象它的未来。可见,“共同愿景”是一个团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是一个团队贯穿始终的精神追求,也是组织成员前行的一种动力。为此,在提出愿景时,应考虑到每位教职员工都有自己的信念和愿望,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学校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一经提出,应及时进行宣传,使愿景成为众心所向。在实施愿景时应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引领教师齐心协力予以完成。

参考文献:

[1]Hargreaves.A.Cultures of Teaching: A Focus forChanges [G]// in Hargreaves,A.& Fullan,M.G.(eds.) UnderstandingTeacherDevelopment

Cas-sell,1992.

[2]绕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1):12-13.

[3]张庆远,宋载铭.班主任大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115.

[4]刘福国.班主任工作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71.

[5]马玉宾,熊梅.教师文化的变革与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3.

The Construction on Teacher Cooperative Cul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NG Ming-jiang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3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百兴集团合作开办5个“百兴班”的过程是由浅层次的“订单培养”向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深层合作的过程。“百兴班”是依托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组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培养面向江苏省制造业,从事工业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及其作业单元的的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维修、营销策划、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常州和苏南地区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中国百兴集团选择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正是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间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开办“百兴班”也提高了中国百兴集团直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中国百兴集团从人才、技术、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全面支持学院,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组建“百兴班”的实践探索

“百兴班”主要是根据中国百兴集团的岗位需求而进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主要由中国百兴集团提出意见: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为主,加入材料加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课程。学校主要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为学生离校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奠定理论基础。企业主要承担实际岗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具体操作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08级和10级百兴班采用这种运行模式,学生主要来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校企双方经缜密协商,就省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基础上,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并突出个性化要求。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突出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和强调实践环节等特定内容。按照车间储备管理人才、车间质量管理人员、车间设备维修人员、车间先进设备操作人员的培养标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技能要求,都有明晰的课题进行考核。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图:第二种模式,09级、11级和12级百兴班采用这种运行模式,学生来自于机电一体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市场营销等专业。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根据百兴集团提出的具体岗位要求,在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轻工工程系、经管系等学生中广泛宣传。在企业和学校的双管齐下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技能结构的学生,为企业培养既可以面向车间,又可以面向产品销售等其他岗位的优秀人才。

(二)校企合作育人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百兴班”是学院与中国百兴集团合作育人的一项有益尝试,培养模式是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融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为一体,旨在加强学生服务岗位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校企共同塑造优良班集体。企业配备专门人员,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学院在管理中按照“百兴文化”的要求,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候,学校安排班主任经常到企业走访,并了解学生的表现,及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将百兴集团“纳百川之势,兴恒久伟业”的理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这些举措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2.校企合作练就学生过硬本领。根据合作要求,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环节,明确阶段性实习课题目标、课时分配等,学院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质量考核。需在百兴集团岗位上才能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由百兴集团派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配合完成。3.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竞争意识。为了让百兴班学生有竞争压力,百兴集团明确规定,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考核优秀的学生,实行“百兴”奖学金制度,并由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周加清亲自颁发,以资鼓励。对学习不认真,实习不努力,表现较差的学生一经发现即采取一对一督促,帮助其进步。经过四年来的实践,“百兴班”学生的竞争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人格修养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普通班级。

(三)校企合作就业

校企合作订单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可以促进学生和企业的交流,增进感情,有助于企业下一步的招聘工作。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生活,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企业,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总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和高职院校合作一起培养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吸引人才,为他们今后选拔、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百兴班”是中国百兴集团订单培养的产物,每一届“百兴班”学生的培养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的。比如,11级“百兴班”全部培养的是产品销售方面的人才。这个班在组建的时候就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在电子电气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宣讲,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就业岗位为产品销售的班级。对没有营销专业知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专门加了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类课程模块,对有市场营销知识的管理系同学则开设了材料加工基础课程模块。正在企业顶岗实习的12级“百兴班”则主要面向生产车间的运行和管理进行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要求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一旦进入实习期,直接到中国百兴集团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签订协议者就业月薪达到3000元以上,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校企合作发展

随着五届“百兴班”的举办,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百兴集团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的合作领域逐步拓宽,从合作办学、员工培训、师资互聘、设立企业基金、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课题申报到专利开发等,校企合作正一步步向纵深推进。“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多赢”,“百兴班”的发展满足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求,也符合政府大力倡导的“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策。同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上,因为有企业相关的人才、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专业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通过下企业,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真正实现了多赢。

二、成效与反响

(一)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院校事业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双方商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的成效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所需技术人员的知识接轨,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所需员工的专业技能接轨,学生所形成的专业素养和企业对员工的素养要求接轨。由此才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和市场接轨,实现充分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其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教师与百兴合作开发的“轻工自动机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课程13年获部级精品资源课程立项。

(二)校企合作办学,促进企业进一步壮大

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氛围相对浓厚,人力资源较丰富,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让高职院校师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校企共同研究科学项目、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有助于企业提高科研水平,提升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百兴集团完成员工培训上百人次,同时协助企业完成省级工程中心的检查验收,并为企业申报专利提供帮助,这些合作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三)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大学生接受多种优秀文化熏陶。通过合作平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学校文化与中国百兴集团“诚信、责任、求精、创新”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对于学生而言,既感受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的培育,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百兴”班的同学而言,校企合作使他们提早接触到企业、生产,提高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08“百兴班”的卞奇同学,进入中国百兴集团实习和就业期间,因为表现突出,已担任公司薄膜事业部车间主任助理、生产班长,深受公司领导赏识;09“百兴班”的刘亚军同学,在公司从事EVA材料的销售,短短两年内,即成长为企业的销售新星,拥有固定客户多人,业绩骄人;10“百兴班”的高士强同学,岗位是车间维修电工,负责电器设备的正常维护和排故,被安排到新车间,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三、政策建议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4

采购从狭义上讲是买东西,就是企业根据需求提出采购计划、审核计划、选好供应商﹑经过商务谈判确定价格和交货条件,最终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广义的采购是指除了以购买的方式占有物品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取得物品的使用权,来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采购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构成中,采购的原材料及零部件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平均水平在60%以上。采购过程从广义上讲,是指从物资需求分析开始到物资验收入库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从狭义上讲,采购的过程是采购方正确选择合适的采购模式和采购方式,将采购订单交付给供应商的过程。

一、采购模式概述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同、管理水平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会造成物料需求状态的不同。但综合目前的生产需求方式,基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采购方法:

(一)订货点采购。它是根据需求的变化和订货提前期的大小,精确确定订货点、订货批量或订货周期、最高库存水准等,建立起连续的订货启动、操作机制和库存控制机制,达到既满足需求又使库存总成本最小的目的。

(二)MRP采购。MRP采购主要应用于生产企业。它是生产企业根据主生产计划和主产品的结构以及库存情况逐步推导出生产主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原材料等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的过程。

(三)JIT采购。JIT采购也叫准时化采购,是一种完全以满足需求为依据的采购方法。要求供应商恰好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将合适的品种﹑合适的数量送到用户需求的地点。

(四)供应链采购。它是一种供应链机制下的采购模式。采购者把自己的需求信息及库存信息向供应商连续及时地传递,供应商则根据自己产品的消耗情况不断、及时、小批量地补充库存,保证采购者既满足需要又使总库存量最小。

(五)电子商务采购。电子商务采购也就是网上采购,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在网上寻找供应商、寻找品种、网上洽谈贸易、网上订货甚至网上支付货款,但在网下送货、进货。

二、招标采购方式概述

招标采购是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购买信息,说明拟采购物品或项目的交易条件,邀请供应商或承包商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报价,经过比较分析后,按既定标准选择最优的投标人并与其签订采购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有关采购法律、规则都规定了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议标等三种招标投标方式。招标采购的一般程序包括策划、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定标。

三、中原油田分公司采购过程管理研究

(一)中原油田分公司采购管理现状。中原油田分公司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第二大油田,主要承担着其所属区域的油气开发、生产和销售任务。首先,分公司现有的物资采购流程中,从采购计划的编制、定期审批,到与供应商谈判或组织招标,通常需要几周时间,从而导致采购准备时间长,对需求的响应速度慢。同时,一份采购计划的实施,按照管理权限,通常需要科长、业务副处长、处长三级审批;一份采购合同的签订,一般须经价格、合同和资源市场等部门的审核,导致审批环节多,办事程序复杂。其次,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缺少信息共享平台。分公司物资系统和供应处内部缺乏信息平台,各部门容易做到信息流的单面、正向传递,难以实现反馈和逆向传递。最后,现有的采购流程是根据油田内部业务流程设计的,缺乏对供应商等外部资源的考虑。此外,公司主要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进行物资采购,采购价格主要通过历史价格、招标价和挂牌价三种方式确定。采购人员通常把这三种价格作为确定采购价格的依据,通过与供应商博弈来确定一个较低的价格作为采购价格。

(二)对重要物资采取JIT采购模式。重要类物资一般具有采购金额大、对供应商依赖程度高的特点,比如石油专用管材、钻采配件、石油专用设备等。重要类物资品种少,占有采购资金的份额比较大,通常来说,此类物资采购的难度和对油田生产建设的影响程度比较大。因此,在采购实践中,应对重要类物资采取JIT采购模式。

1、实施条件分析。(1)能够与供应商建立互利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对油田而言,JIT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水平,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对供应商而言,油田有着稳定和较大的产品销售市场,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油田的物资市场对供应商有着较强的吸引力;(2)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随着社会物流的发展,油田和供应商利用第三方物流能够很好地解决运输的及时性问题;(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供应商提供综合的、稳定的生产计划和作业数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电子数据交换(EDI)、持续补货系统(CRP)、电子订货系统(EOS),油田与供应商之间可以充分地实现预测协同、库存信息协同、采购计划协同和采购订单协同,双方能够高度地共享信息资源。

2、实施重要物资JIT采购模式的措施。(1)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估,减少供应商的数量;(2)实施小批量采购。通过与供应商的预测协同提高油田物资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实行小批量多批次采购,实时满足油田生产的物资需求;(3)选择安全快捷的运输方式。通过专门的承包运输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送货,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搜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供应商的小批量物料,及时按量送到油田生产线上;(4)保证采购质量。通过加强对供应商地认证审核可以从源头上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5)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双方可以充分实现油田生产作用计划、库存信息、采购计划信息等数据交换,从而大幅度增强油田供应商交货变更的响应性。

3、实行重要物资JIT采购的意义。(1)大幅度的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2)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3)有利于采购效率的提高。重要物资品种少,供应商的数目少,有利于油田采购部门进行集中采购。同时,由于油田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能够有效地避免采购过程中繁多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采购管理的效率;(4)降低采购物资的价格。由于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以及内部规模效益与长期订货,再加上消除了采购过程中的一些浪费,就使得采购物资的价格大大降低。

(三)确定合理的采购方式

1、规范物资采购招标活动。(1)合理选择招标方式。根据采购物资料性、金额和采购任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2)减少招标次数。油田采购部门应通过加强对物资需求的准确预测,增加招标标的的金额,减少重复性的对同一物资的招标采购次数,提高招标采购的管理效率;(3)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标规则;(4)做好招标活动的组织工作。油田要遵守招标的程序,做好各环节的管理,确保招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2、明确比价谈判采购的适用条件。比价谈判采购是油田传统的采购方式。但过分地压低采购物资的价格,不能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美国著名采购学者亨瑞芝给出了比价谈判采购的适用条件,为油田采购部门选择招标采购还是比价谈判采购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亨瑞芝认为,在下列条件谈判采购较之招标采购更能满足采购的目标:(1)采购设备独特而又复杂,以前不曾采购过,且很少有成本信息;(2)当某类产品的价格因惯例、公开贸易或供应商共谋而固定时。如果在某一领域有许多供应商,良好的谈判策略通常能成功的促使希望获得合同的供应商进行让步;(3)当在某一领域供应商数量很少或只有一个供应商,但拟购的产品可以由采购方自己的JIT生产,或者可以国外采购,或者有替代产品时;(4)当有几个供应商竞争提供该产品,但没有一个报价十分满意时;(5)当现有合同变更时。以上五个条件,对于油田采购部门选择比价采购方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四、结论

物流第三利润源说,被企业所重视并逐步把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作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中原油田作为中石化的第二大油田,物资采购规模巨大。因而,促使物资采购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提高物资采购效率,对于提高油田经济效益、改进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分公司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原油田分公司的物资采购过程管理进行了研究。对油田重要类物资实施JIT采购模式,改进完善物资采购的方式方法,如规范物资招标活动和明确比价谈判采购适用的条件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采购管理的效率,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熊青主编.企业物流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职能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产生,它保持了农民产权的相对独立性,又实现了生产的专业与联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市场主体寻求降低交易费用与抵御市场风险的结果。国外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早,已在组织形式、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农村仍以单个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难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保护并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并在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国家应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的我国,探讨如何理顺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找到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的准确位置,合理评价政府行为。

1.政府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1.1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让许多人至今“谈合色变”,就农民来说他们担心当前的合作经济组织会重蹈当年的覆辙,带来的灾难大于既得利益,而对其他一部分人而言,他们认为不能再以政治力量压制市场经济,因而主张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要完全放开,给予合作经济组织“绝对自由”,政府只作“旁观者”。事实上以上两种认识仍未把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区分明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的是合作经济道路,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自发产生组织联合的动机和愿望的结果。而依据我国国情,农民缺乏自我组织的能力和经验,经济、政治的客观环境还在许多方面限制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客观上都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支持,而不是竭力地弱化、消除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进行合理有效地扶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护农民利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维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依托微观经济主体来实现宏观层面的管理与规划。

1.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纽带”效应。在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中,部分人还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成功,那其目标最终是否伸向政治领域而发展壮大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政府又该如何控制?由此他们主张政府加大干预力度,牢牢握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了。的确,当前西方国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长的政策环境是宽松的,而且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有力地推动政策立法,保护成员免受损失。但目前我国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多,越往高层次,无论是纵向的或横向的联合都较少,更谈不上政治力量。再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政府进行良好地沟通与合作。一方面,它对外牟利,对内维护成员的利益,可作为政府在对外贸易谈判时的得力助手甚至是主要执行者,向政府反映并竭力谋求本组织成员的利益;一方面,政府的许多农业方面的政策方针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来制定和实施,间接地使农民受到引导,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实现建设“和谐农村”的目标。因此,政府也应该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连结效应”和“纽带功能”。

1.3国外示例。综观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技术的等多方面的扶助措施,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政府的支持与保护为这些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和支持政策,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以日本为例,其各级政府与各级农协是一种联合协作的关系,不具有行政命令权,政府制定了如《农业协同组合法》等法律条款,明确界定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名称、目标、章程等问题,为合作组织运行提供可靠法律保障,政府还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了如各种税收信贷优惠、财政补贴支持、教育技术支持等扶持措施。而合作组织则在政府提供的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为其成员提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方便和服务,组织成员之间开展互助。

1.4小结。综上所述,结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和当前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对合作组织进行“全力扶持、适当干预”,既不可完全放手,又不宜粗涉。在职权范围内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规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即可。笔者在云南省勐海县调查实践时,从部分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那里也了解了他们对于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看法。他们中多数认为,以当地实际为前提,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关键是转变职能、转变观念,提供良好服务,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2.政府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浅议

明确了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者间的关系和政府对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清政府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找到相关政府行为的合理依据。

2.1因地制宜,更新观念,找到合理的发展原则。这属于意识层面和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要想认真地为百姓做事,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好、发展好,必须先从意识和制度上有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和发展原则。

我国各个地区在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组织能力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不同。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规范和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寻求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尤其在初始阶段,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需要和创造精神,引导其多领域、多形式地互助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我国发展历程并不长,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时间还远不能达到其发展的成熟阶段。正如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其发展总要经历发育、成长、成熟、壮大的过程。因此,政府部门应多研究并遵循经济规律,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时机成熟时当然及时引导,若时机未到则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发展中寻找或创造出机遇,而切不可盲目定指标,随意使用行政命令,有条件的可先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

2.2继续推进法制建设,保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其行为应得到有效规范,利益需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其在法定活动范围内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依法管理农民合作组织也是各国的共同特征。如日本的《农业协同合作法》,德国的组织法、税收法、竞争法和基本法等,都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管理原则、机构设置、分配、解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给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首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将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也可以作为我国合作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了。然而,我国其他的法律法规没有或很少涉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问题,现行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尚在零乱状态,不成体系,人们较为关注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支持方面也是仅有条文而缺乏可操作性。由此也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模糊,运行机制不规范,与非农合作组织混淆。单是设立和登记一项,登记部门就有工商局、民政局、科协及其他农业行政部门多个。

因此,加强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成为组织自身发展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双重需要。具备了鲜明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发挥组织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作用。在此,笔者对将要正式施行的《合作社法》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这部法律基本规定了与合作社发展相关的从登记到解散的内容,基本参照并符合国际合作社的相关准则。部分内容如成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等还是较为详细的。而涉及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时仍稍显得笼统概括,缺少实际操作内容。二是既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就不应对如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其他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视而不见,对它们也应及时出台相应法规进行规范。当然,我国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探索。

3.落实扶持政策,做好服务工作

3.1合理运用经济杠杆,给予有效资金支持。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受到不小的冲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方式,可毕竟发展还很不完善,力量相对弱小。因此,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积极扶持,给予必要的照顾。可安排相应资金以项目形式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鼓励甚至是强制性地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相关金融部门获得所需贷款,结合合作金融的改革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税收方面,尽可能减轻农机组织的税负,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2规范市场环境。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防损害农民利益的垄断经营行为,同时,坚决查处农业生产资料的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加快建设农村农产品、信息、人才、技术等市场,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3完善农地制度,搞活土地流转。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进行创新,引导农民实行以土地入股合作。应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其法律建设,建立相应的价格评估、地籍管理制度及中介机构,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也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土地要素市场。

3.4进行教育和培训,拓展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观念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和运作过程,转变观念,运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农民群众始终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批有经验、懂技术、善管理、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3.5提高科技转化率,加强农技推广。科技兴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让科技真正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继续探索农技推广部门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为农民群众及时获取市场、技术等的信息传递与指导提供方便,也为科技转化的成果得以实现创造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路还很漫长,政府应对此有长远规划,努力形成扶持引导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地“惠农”。

参考文献

[1]李成贵.《建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2]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一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3]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6

要想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为他们进行合理地分组,保证每位成员在小组学习当中都能够学到知识,做到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小组之间交流频率的增加,对于学生化学能力的强化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性格以及个人爱好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分组,也要尊重学生本身的意愿,让学生跟自己关系不错的同学在一组。坚持这样的分组原则,会让小组内部更加和谐,也有利于学生交流质量的提高。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明确小组当中每个成员的角色,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合作当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出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人数在4~6人,而且每个小组当中都要有一两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起到引领作用。教师要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出自己的组长、小组讨论员以及记录员,并要求学生定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角色的变换。合理的小组安排是合作学习当中的重要保证。

(二)明确小组的学习主题

明确的学习主题,对于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应当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只有科学合理的学习主题,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化。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来制订学习主题,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只有合理的、紧贴课本和生活的知识主题,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化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在确定了学习主题后,教师还要为小组内的学生分工,根据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互动当中,让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轻松。比如,在讲解“水的净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水净化的方法与意义”作为合作学习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性探究。一些学生说可以用渗透法进行水的净化,水的净化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进行水的净化,水的净化可以杀菌。这样的主题可以让初中学生在思考之后有观点可以表达,促进初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会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评估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