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设计模式课程探讨

软件工程专业设计模式课程探讨

摘要:新工科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应对软件工程专业中的大型软件设计和开发。在软件工程专业中,设置设计模式课程是基于编程基础课程而进行的拓展延伸。然而,现阶段高校的设计模式课程中,编程开发的实战应用案例资源较少,学生的知识理论迁移水平较弱,并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使得设计模式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该文以金陵科技学院与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合作办学为例,对设计模式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开设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设计模式;中外合作办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研究

自2017年2月以来,国家教育部实施开展并积极推进了新工科建设[1]。新工科旨在培养高精尖创新型应用人才,是传统工科中,具有前瞻性和时代特点的学科。同时,新工科区别于传统工科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此外,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是根据华盛顿协议通用工程认证标准进行认证,具有法定性、权威性、唯一性等重要价值。工程认证能够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提供驱动力,为新工科软件工程学科发展助力。现阶段,在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开展过程中,设计模式课程属于高级软件开发课程。一方面,这门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较高要求,在课程教学方面更要求结合高级软件程序开发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它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而言,需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然而,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具备完善的教学资源,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掌握通常关注在理论层次,而缺乏软件的开发应用实战案例,以提供学习、参考。因此,现阶段的软件工程专业设计模式,作为学生专业理论和实战要求较强的课程,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金陵科技学院与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方和外方能够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互补进行阐述,讨论中外合作教学下,中外文化融合、国际化专业语言导入和丰富的实战教育资源,进而能够为设计模式课程带来的改变和提升。由此,本文对设计模式课程现状问题的改善,以及课程的实际开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软件工程专业设计模式课程的现状与挑战

1.1设计模式课程的定义与组成

1)定义设计模式课程属于高级软件开发课程,是在编程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和应用。设计模式是一套可以反复使用,经过大量编程开发、算法设计的经验总结。通过设计模式的实践,可以使得程序编程中的重用代码,更容易被其他开发者理解,从而提高编程代码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因此,设计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共享性的设计经验和技术。2)组成当前,设计模式课程主要的组成要素包括:软件研发设计模式、重构、软件架构模式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中应强调通过关键词的方式,对24种软件设计模式进行简单描述,便于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将原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描述,进而更好地确定模式所应对的环境和应用动机。重构主要通过调整代码段,对软件的性能和质量进行优化,将设计模式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2]。软件架构模式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模式课程中尤为重要,需要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构建,完善基础软件的开发搭设框架,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型软件的设计、开发。设计模式在特定环境下,采用通用模版软件设计,对问题提供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通过该方案将问题对象和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反应。以上这些教学内容,均需要学生进一步对程序原理进行掌握,从而在对大型软件工程的实战开发中得到更好的能力发挥。

1.2设计模式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现阶段的高校设计模式课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技术和开源软件的兴起,设计模式研究无疑是软件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对于这些新兴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掌握的还比较少,实战教学缺乏教育资源,致使设计模式课程的教学实践大大降低,这就导致了软件工程的设计模式课程较难得到发展及提升。同时,对于国外的软件工程而言,在高新技术和前沿科技为驱动力的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能够用于设计模式专业的教学和应用研究之中。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中,以实战为重点的设计模式课程间存在的差距逐渐加大,这也是设计模式课程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当今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优质开发人员的需求较大,但是根据近年来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3],能够进入到大型软件,或高级软件开发设计开发企业的学生占比较少。这就使得设计模式等高级软件研发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压力,这些高级课程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和加强。以上问题和挑战的成因,主要是来自学校教师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点讲解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新兴技术的推陈出新,需要尽快跟上步伐,并收集各类软件实践资料。

2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互补

2.1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越性

1)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两国或多国的文化交融而言,中国学生可以通过与国外学生,及教师间的相互接触。对这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学生可以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出国学习交流活动,还能够进一步体验到国外高校的学习环境,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度和见识度提升,具有重要帮助。2)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将专业中国际化的语言进行导入,规范学生的学科言论,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易于被其他人理解和接受。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贯彻更加权威、准确、国际化的专业理论知识[4],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具系统、全面的学科理论与知识技能。3)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特点是,能够享受到大量丰富的国外教育资源。在这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外方教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讨论式、研究式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分析能力;中方教师倾向课堂深度教学和单一知识点强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通过在双方学院之间,举办软件开发比赛,学生能够将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的专业能力,并应用于实战开发比赛来挑战、证明自己。

2.2中外合作办学实例研究

金陵科技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使得软件工程专业编程原则、设计模式等课程的现状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5],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在金陵科技学院的本科三年学习,能够打牢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技术基础,具备过硬的学科理论素养。然后,通过为期一年在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习,则能够进一步弥补对国内缺失的教育资源的学习,提高专业的实战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将能够获取到由金陵科技学院和昆士兰科技大学所颁发的学历证明。该认证证明符合华盛顿协议标准,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能够满足于软件信息服务行业,以及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金陵科技学院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合作教育项目中,还提出了让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这对于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而言,无疑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创新。

3设计模式课程实际开设的探讨

3.1合作办学管理体系的优化

由于中方和外方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不同,针对设计模式课程所开设的课程时间和教学内容编排,应该由双方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和编排。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双方学院的管理特点和办学特点,及时对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双方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以及教育资源动态信息的。

3.2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融合

设计模式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构建起新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双方教学的优势互补,中方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应注重设计模式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点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出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的学生。在外方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方面,则需要从软件开发实战教学出发,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实践开发,培养出具有熟练专业应用能力、大型软件研发实战能力的学生。

3.3课程设置的优化

中外合作办学下的设计模式课程,在实际开设中还应注重与软件工程的专业相结合。在设计模式课程开设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双方学院应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沟通,针对合作办学项目,来实施新的软件工程专业规划。如此,使得设计模式课程与双方学院的专业课程更好的匹配,从而完善现有课程规划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4教学方法的提升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而言,教学方法应着重进行考虑和提升。例如,语言交流上,课程学习中应采取外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因此,需要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使得外方教师能够参与、配合到中方的课程教学之中。如此,还能够更为准确、科学的将学科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解释。同时,优化中方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中式课堂向国外课堂过度,避免学生将来在国外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现象[6]。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对以实战为重点的软件工程专业,在设计模式课程教学上的欠缺问题,可以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以有效的改善其中存在的不足。中外联合办学背景下的设计模式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需要做好双方教师的沟通交流、前期规划,进而促进设计模式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得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侯翠红,胡国勤,任保增,等.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融合培养卓越化工人才[J].河南化工,2017,34(12):47-49.

[2]刘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代码重构的引入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124-125.

[3]李璐.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4]董颖男,李珊珊,毕孝国,等.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国际化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经济师,2015(5):198-199.

[5]谭郁.浙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6]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陈文君 王蓁蓁 沈奇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