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范例6篇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1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 xbrl;推广;问题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对财务数据进行特定的识别和分类,并对财务信息提供更加强大的解释和分析平台。xbrl应用于财务报告除了不断提高商业报告的透明度外,还通过加强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流的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xbrl同时是一种用于软件的开放性免版税规范,该规范利用xml数据标记来描述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以及其他机构的商业和财务信息。xbrl 通过利用一种基于标准的方法,使信息供应链上所有成员受益。用户可利用该方法准备、交换、分析和各种格式的商业和财务报表及其包含的信息。具体概括起来有如下功效:改进了财务报告的可用性;改善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数据质量;其资源可用于数据分析;压缩了数据的时间;降低了获取数据的成本;灵活,可扩展的和全面的数据收集;数据可重复使用;自动交换数据;标准开放,许可权免费。这些功效已经被一些领域重视,特别是在金融业的应用中逐步发挥出来。

一、xbrl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

xbrl国际组织自1998年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xbrl语言的建立以及促进和支持它的发展。xbrl 国际指导委员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德勤、安永和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微软、ibm、j.d.edwards、sap 以及其它技术与金融公司资助。随着xbrl在证券领域的应用,xbrl方便、快捷的优势日渐显现,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更多领域。2001年12月,美国银行成功地把xbrl应用于客户资料整理,开启了xbrl在银行领域的应用篇章;2002年2月,澳大利亚谨慎性原则管理委员会(apra)宣布使用xbrl对保险公司等的数据收集进行检查,开启了xbrl在保险领域的应用篇章。截止到2008年9月, xbrl国际组织拥有的成员数已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了近五百五十家,其中包括:专业服务和咨询公司、金融服务和信息提供商、软件和其它技术供应商、政府(监管及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和贸易组织。

在推广xbrl发展的过程中,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会计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关系到诸多方面的切身利益。不同的财务报告目的需要不同的分类标准,每个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会计法规情况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到2008年9月,已有加拿大、中国、爱尔兰、以色列、日本、韩国、新西兰、西班牙、泰国、英国及美国共十一个国家的财务报告的分类标准获得xbrl国际组织的认可(acknowledged)或批准(approved)。

世界上的一些政府机构已经在使用xbrl对其报告过程进行标准化,也有许多著名的国际公司在为之做努力,如:微软、纳斯达克、普华永道这三家公司正在共同开展企业利用xbrl提供财务报表的推广工作。由于xbrl 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透明度,同时能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能力,因此xbrl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际上许多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服务与信息供应商等机构已采用或准备采用该项标准和技术,如东京交易所的 td net 系统采用了 xbrl 技术报送财务数据;德国德意志银行将 xbrl 用于处理贷款信息并使其信用分析过程更加流畅。目前,纳斯达克上共有21家企业提供了过去5年的xbrl财务报告;英国税务局于2003年3月开始电子申报纳税工作,并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接受xbrl标准的税务电子文件。该税务局与英国xbrl组织合作,制订了符合英国税务特征的xbrl taxonomy,是采用xbrl技术的主要政府部门;荷兰税务监督厅、中央银行和统计局目前也正在研究xbrl标准;韩国证券交易所和kosdaq已经开发了xbrl信息披露系统,目前在kasdaq上市的多数企业已经采用xbrl相关的信息;日本国税厅已从2004年2月起正式开始采用xbrl进行企业的税务申报,首先在日本国税厅所属的名古屋国税分局内采用。

二、xbrl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情况

中国对xbrl的研究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1月,深交所了“上市公司定期制作系统1.0”,实现了历次定期的报告制作和数据上报工作,这一举措掀开了我国应用xbrl历程的第一页。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于xbrl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xbrl研究主导权由学术界转向了企业应用联盟(xbrl应用联盟、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国资委、纪检委、税务总局、审计局),应用联盟随着应用范围和行业分类标准的扩展而扩展。

中国证监会从2002年5月开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于2003年底经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该标准最终确定采用 xbrl的技术规范,充分利用xbrl良好的扩展性,达到与国际接轨。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的目的。从2002年底开始,中国证监会组织沪深证券交易所和相关软件公司的人员对国际商业报告领域出现 的xbrl标准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该规范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进行 xbrl的报告披露有了合法、统一的规范。2005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这是我国以单位身份加入xbrl 国际组织的第一例,此举有力地推动了xbrl在中国的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开始了xbrl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已有几十家上市公司使用 xbrl 技术提交公司年报。

要想真正实现xbrl的实质推广,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就是分类信息标准(taxonomy)的开发。分类信息标准就是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电子文档数据项之间找到对应关系,国际xbrl组织把这项内容开放给了各国使用者,其自身只负责分类标准的认证工作。我国对xbrl的分类信息标准的研究开发高度重视,财政部下发了“中国xbrl分类标准问题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xbrl分类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目前,中国分类标准得到xbrl国际组织认可的有:2005年7月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草案”、2006年7月的“中国基金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草案”、2008年2月通过的“金融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

虽然在我国推广 xbrl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因其是新生事物,由于国情缘故,在推行该标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提高行业信息化程度,并促进国际交往和信息交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存在的问题

1.xbrl软件工具的开发问题。

在使用xbrl进行财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有应用软件的支持。xbrl报告的供应方和使用方的应用程序是应用xbrl的另外两个必备条件。这方面,已经有许多xbrl的成员公司(如富土通fujitsu、日立hitachi、微软microsoft)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以帮助生成xbrl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软件公司介入开发xbrl的软件工具。虽然xbrl无许可证限制,任何财务信息供应链上的人都能免费、自由地准备、获得、交换并分析财务信息,然而这一切是要建立在一个软件处理平台上的。目前我国关注xbrl的群体主要是财务界人士,财务人员是使用xbrl的人群,可是这一切首先需要有软件业的支持。

2.存储问题。

xbrl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存储技术的支持,众所周知,xbrl由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发展而来,xml直译为“可扩展的标记语言”,这意味着它有丰富的数据结构表现、能自行定义标签,但也意味着它对存储技术的要求更高。如果xbrl数据存储安全性低下、存取效率不高,也会影响xbrl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对xbrl的应用采用的存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1)存储于文件系统中;(2)存储于关系型数据库中;(3)存储于原生xml数据库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存储,都有相对的优势和局限:文件系统的方式无法保证文档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但是对xbrl实例文档内部所含的数据信息和层级信息保存完好,虽然没有造成数据失真,但是不利于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挖掘,难于直接导入数据挖掘工具中生成有用信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基本上和采用文件系统方式进行存储相类似,但这种方式保证了文档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但损失了文档及文档间的查询性能,是一种“受了保护”的文件系统存储;采用原生xml数据库存储完好保护了xbrl文档内的数据含义,并且对xbrl文档的存取速度快,但在文档间的横向查询速度较慢,目前来看不适合于频繁的数据对比分析的场合使用。

尽管还没有找到一种十全十美的存储方式,但目前国际上的存储技术方面却有了很大的进步。日前,数据传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可实现每秒钟超过100万次的持续输入/输出(i/o)——且响应时间不到1毫秒,与业界基准测试速度最快的磁盘系统相比,性能提升了2.5倍,响应时间不足以前的1/20,占地空间只有以前的1/5,所需电力和制冷能耗也只有前者 的55%。如此巨幅的性能提升对于xbrl的发展可谓影响重大,我国在这样的环境下,应抓住机遇自主研发xbrl的存储方案与技术,还是采用“拿来主义”?

3.协调组织问题。

从xbrl应用的国际环境上看,目前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均已加入了xbrl标准化组织。随着外资企业,特别是外资银行、保险企业的进入,xbrl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我国目前政府主导尚未真正到位,未有部级的xbrl组织参加国际组织,未形成完善合理的研发链、应用链和产业链,再加上专家和研究资金的缺乏,形成了我国推广 xbrl的瓶颈。

三、进一步推进xbrl应用的建议

我国目前还没有软件公司介入开发xbrl的软件工具,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应该组织国内大的会计软件供应商,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公司的积极配合下合作、开发出适用的应用程序。如果我国能自主开发出中文的xbrl软件处理工具,将大大促进xbrl在我国的应用速度,必将会有更多的各界专业人士及企业加入到推动xbrl的发展进程中来。

另外,目前情况下,要想进一步推进xbrl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参与,这样才使之具有权威性。由政府部门指导和监控我国 xbrl研发的整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平台,加强理论和实务研究、充分调动上市公司的积极性,扩大xbrl信息供给,在增加信息供给的同时也能提高对xbrl信息的需求,两者互为促进。同时,国内大学也应该加紧开设xbrl课程,将其作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再开发一系列社会培训课程,让更多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乃至其他相关从业人员了解、掌握有关xbrl的知识,同时,加强国家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将我国目前无序发展的xbrl的研发纳入到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天西. 网络财务报告——论xbrl的理论框架和技术.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沈颖玲. 网络财务报告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 杨周南,吴沁红,续慧泓. 中国xbrl研讨会综述[j]. 会计研究,2006,(8):86-89.

[4] tim reason, ready or not, xbrl is coming, cfo. com, 4. 2006.

[5] bobschneider , amidsummer review ofrecent xbrl developments, august, 2008.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多用户系统;负载测试软件;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负载测试软件的背景

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完善已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推广的背景之下,计算机安全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计算机的安全性逐渐随着它的广泛应用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而且当前网络的在向多用户、复杂型用户系统的方向发展,网络安全的问题更加重要。负载测试软件正是基于此方面而研发出来的软件。

另外,首先在现实生活中,达到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小到校园网等,所应用的都是相对复杂的多用户系统,多客户端意味着服务器的工作效率必须要全面提升,系统的性能是服务器工作效率的前提,负载测试是属于系统性能安全稳定测试的检测之一,它是系统安全的一个有效的检测手段;其次,从多用户系统上考虑还有不仅仅只是系统性能因素,还要考虑到它的工作效率,客户端人数众多使得系统的数据处理量大副度提高,它的处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单凭系统自身的能力是不太现实的,借助负载测试软件能大大减少系统的工作量,节省人力和物力。多用户系统给服务器提出的新的高的要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行速度要快,一是运行效率要高。运行速度要快是指在连接的时间上应该没有限制,运行效率高是从多用户多次连接方面说的。

还有一个方面是假如软件公司研发出来的软件和应用程序没有经过检测就投入市场,很有可能会发生软件运行漏洞和运行故障,这对用户的信息安全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用户的个人权益的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对大型用户来说,意味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同时还付出泄露安全信息的代价去配置没有安全保障的软件和硬件,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对于多用户系统来说,客户端数量的庞大是检测的重大阻碍,若一一进行人为检测的话,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也是难以估量的,而且在某种角度说,检测的效率和正确率无法保障,高强度、自动化、高度模拟的负载测试软件的研制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负载测试软件成了目前测试软件的热门。

二、负载测试软件的设计与研究

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关于负载测试软件。

首先,负载测试软件的结构。

负载测试软件包含四个组成部分:a.记录软件b.报告软件c.监控软件d.负载发生器。这是基本的四个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各自独立运行,并且可以作为单独的个体软件进行程序运行操作。负载测试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通过自动化工具来编写访问服务器的简单脚本,而相对复杂的脚本则通过记录软件生成,然后通过负载发生器执行脚本,而之后的运行是在监控软件的监控之下进行的,运行结束之后,软件中的报告软件会生成标准报告。这就是四个方面的相对独立的但是总体上却又是整体运作的整个过程。

具体到每一个方面的分析上,我们来逐个介绍。关于脚本的生成,从类型上有两种脚本,一是简单的脚本模式,这种脚本只需通过程序本身的自动化工具就能实现由自动化提供的编辑环境功能来进行编写,而复杂的编写就需要本文的关于负载测试软件的构成要素之一记录软件,它通过对用户活动生成最初的脚本后,继续在这些前提下进行用于支持多用户功能的脚本修改工作。负载发生器的作用是脚本运行的载体,可以说它是一个对脚本进行加工运行的初始工人,对脚本进行最初的模拟,然后再数量时间等各方面进行设置,最后分配到计算机的多用户上。监控软件的作用好比产品流水线上的检测机器,不过它不负责处理,它实际上也相当于一个记录作用,不过会加上错对分析,也就是选择性地记录并且归类分析。最后整部电脑的运行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处理,报告软件就是做最后的处理工作,生出分析报告才是最后负载测试软件的结束。

其次,负载软件的设计与研究。

负载测试软件的设计与研究是与负载软件的组成部分相联系的,对于它的设计研究的讨论也是围绕这四个部分进行的。现在,我们就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实现原理进行简单阐述。

a.记录软件。上文简单说过,记录软件的目的是生成负载试用例的脚本,也就是通常情况下所说的虚拟用户脚本。记录软件的在测试用户的使用习惯的目的下生成的一个软件。通过记录软件,可以记录用户向测试软件发出的所有指令和信息,并且加以保存。那么在这个记录软件的设计中,在Reconder子系统下,关键技术是键盘的捕获。键盘捕获技术很多,在这里采用的是基于内核的劫持函数技术。劫持的意义是在于保存函数,然后再次重置内容,最后进行receive buff的转换。

b.监控软件。监控软件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关键时刻,同时读取来自测试系统的反馈数据,以此来监测负载软件系统的运行状况。具体的监控组件包括客户端控制、防火墙控制和数据库服务器的监控等,在对系统实行监控之后,它还会主动生成动态的报告表,如web事务故障图等。与普通的监控软件相比,监控软件的数据库的处理相对较强。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关于数据库的设计。监控软件的数据库一般来说不仅数据量大,而且数据库的数量多。选好数据库目前来说普遍采用Informix等大型关系型数据库。

c.报告软件。报告软件是监控软件的补充,它负责最后系统的运行情况的分析,通过生出的报告表来分析判断系统的负载风之和性能瓶颈。一般来说,当负载测试操作停止之后,报告软件会自动生成,监控模版会将实时记录的各种相关数据发送给报告软件,然后由报告软件经过综合分析得出运行报告。

d.负载发生器。负载发生器是负载测试系统中的最关键部分,作用是产生虚拟用户。它在设计上的关键点是要让它更适应多系统和多环节测试。在该软件中,可以通过建立模板,编写模版中的参数,从而实现自定义测试。虚拟用户的产生自然是核心要素。虚拟用户通过完成一些典型的处理过程来模拟真实操作过程,产生虚拟用户的基本原理是在脚本执行系统中,设置基于系统情况的n个进程。

三、小结

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是计算机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负载测试软件是从软件测试的基础上来通过自动化测试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相关性测试,它是预测系统性能以及实现系统瓶颈定位的重要方式。这款软件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由于系统测试而产生的人力和物力的付出,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性,这就为计算机产品在市场的推广方面增加了客户信任度,有利于公司效益的提高。

负载软件的业务在欧美各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历史,目前市场上流行多款负载测试软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这些软件应用广泛,反响甚好。但是,负载软件的设计和推出依然处在行业的初始阶段,它在客户的应用上依然有着缺乏网络环境的真实性特点,导致客户的感受偏差,这是新型软件在设计上的不足,还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积累才能更加完善。我们可以在负载测试软件的跟进服务上做一些文章,通过对软件使用的状况,对用户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负载测试软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4

媒体策划者喜欢在移动应用软件中购买广告,那么应用软件真的是移动广告的“宠儿”吗?

应用软件的确在移动广告领域获得了关注,因为跟网页浏览器比,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平均来看还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跟应用软件“打交道”上。当你再深入发掘背后的数字时,你就会发现,应用软件中包含了用户目前最为时尚前沿的消费行为,如游戏,图片分享和社交网络等。

但是,要说起新闻和信息的消费,这些“触摸屏”用户明显还是亲睐于网页浏览器。根据2012年Pew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2012年使用移动浏览器阅读新闻内容的人群占比高达60%,而2011年这一数字为40%,仅拥有了一年的时间就增长了50%。

那么移动广告市场的“两分天下”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这对于广告主做移动广告决策时有非常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用户在应用软件和网页浏览器中的做着不同事情,因此在两种不同环境下制定不同类型的广告也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对于广告主来说,有何借鉴意义呢?

创建相关的移动广告体验

营销者最希望获得目标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向投放正确的广告。如果广告主能知道用户在哪里更愿意接受你的广告信息,那么他们就会获得更好的机会。为了创造广告的相关性,广告主就需要了解用户在应用软件和网页浏览器中的消费行为。像《愤怒的小鸟》和《割绳子(Cut the Rope)》这类流行休闲游戏,就不是触及到世界500强CEO最佳场所。因此,为了能获得真确的广告投放决策,广告主知道用户愿意接受广告信息的场所(网页浏览器上的新闻或者移动应用软件上的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The Pew研究显示,60%的平板电脑用户使用浏览器来阅读新闻,只有23%的用户通过应用软件来阅读新闻,16%的用户同时采用两种渠道。除了Twitter和Flipboard之外,几乎没有那款应用还能创造出跟网页浏览器一样的新闻阅读体验。网页浏览器可以使平板用户在不同的新闻栏目中切换选择。

我们可以推断,用户平常是不会在应用软件中去设置个性化的新闻和信息流。正如Pew所指出的一样,现在他们主要阅读新闻渠道还是依赖于网页浏览器。

移动广告的未来

移动广告市场风云变化。在美国前50位广告主中,有80%的广告主计划在未来1年到1年半的时间中增加他们的移动广告预算。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拥有更高用户参与度和更多流量的在线平台,对媒体公司来说是一个挑战。

回到2009年,那是很少有公司去考虑优化他们的移动阅读体验。这些公司大多忙于开发移动应用软件而非优化器移动网站,从而忽略了用户的网页体验。如果移动网站未被优化,那么就无法获得流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于他们的移动网页体验。他们在广告内容上放置广告,从而在广告和内容之间建立一种“平行”关系,将他们彼此分离。因此,对于品牌广告商来说,寻找广告和网页体验高度整合的广告摊位也是一种挑战。

在一个完全可视化的环境下,需要在特点的移动网页体验中创造一种广告相关性。这种“平衡力量”(指内容好广告的平衡)正在促使移动浏览器成为一种可以让广告主通过广告投放获得回报的地方。因此,在移动浏览器环境下,创造内容和广告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

时机就是“现在”

移动用户亲睐于浏览器,这是因为它能够在一个地方提供用户要的内容。用户不需要在不同应用间进行切换,来获取零碎化的信息。他们只需要一个好的网页阅读体验,就能获得他们想要的所有内容。这样的结果就是,移动广告主将从中获益,因为网页浏览器是他们获得快速增长且非常有利可图平板电脑的用户的绝佳场所。(来源:搜狐IT)

关于《2011-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系列专题调研报告》征订的通知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5

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作者:廖艳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

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软件会计会计准则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软件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全球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2%,是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5倍以上。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把软件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软件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但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迄今已初见规模。2003年我国软件产业的销售额比2002年增长22.86%,2004年1~10月份,我国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5%,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提供就业、促进GDP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软件产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软件产品的特点主要是本地化和较低的价格,这是它的竞争优势,但从长期来看,这优势恰恰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影响到它的国际竞争力;软件产业对我省GDP的贡献还比较低;软件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总之,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它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政府与软件企业有关的税收政策问题;对产业投入的不足与融资渠道的不畅;软件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人才激励机制亟需建立;软件企业规模较小还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软件盗版困扰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发展软件产业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等。

实务和理论界在其原因的分析上一直都很多观点,然而从会计的角度对软件产业的分析几乎没有。软件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生产模式有别于普通工业,那么现行的会计方法是否适应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回答是肯定的,软件产业才能进一步的健康发展。软件企业不仅要涉及研究开发,还有风险管理、成本预测等多个方面;从投资者的角度,需要关注企业的收益率,需要对企业进行必要的业绩评价。因此,无论从生产者或投资者都要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然而,理论界对于软件产品成本的会计处理还缺乏共同的认识,没有一套适当的处理方法可资遵循,这就导致了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缺乏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会计是商业语言,是企业间沟通的必要方式,而处于经济发展战略性地位的软件产业,却没有一种可供交流的规范的共同语言。这是一种悲哀,无论是对于软件企业和产业,还是对会计系统而言。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个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试从会计方法的角度,谈谈目前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

二、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的缺陷

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之所以会不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因为该产业有着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性。因此,首先了解软件产业和产品的特殊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软件产业的概念及其特殊性

1、软件产业的概念

按照国际惯例,软件产业包括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两大部分。根据这个定义,软件产业是直接从事软件产品制造或软件服务活动的企业集合。软件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具有不同性能、形式和内容的新的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和需求领域。作为一个动态性很强的概念,软件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软件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信息产品或服务又是很难区分,确切的定义计算机软件产品或软件服务并不容易。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计算机软件产品是能被计算机存储和读入并指示计算机从事特定工作的编码程序,主要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三大类;计算机软件服务是指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与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工程化培训等。软件产业则是直接生产经营据此定义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从目前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软件已经跨越传统计算机领域,形成了支撑各行各业的独立产业。

2、软件产业的特殊性

软件产业的特殊性,从微观来看,就是软件产品的特殊性。而软件产品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工作流程和构成要素。

软件产品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母版的研制,研制周期长;二是子版的批量复制,生产周期短、工艺简单。具体而言,需要经过以下步骤实现: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测试——撰写系统说明及指导书——批量复制。从软件产品的工作流程来看,母版的研制是关键,也就是说,批量生产之前的工作才是其顺利进入市场的关键。然而,普通工业产品的生产,其重点往往是批量生产这一过程,没有其他程序或者其他程序不发挥核心作用。

软件产品的构成要素有两种,一种是数码元素,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逻辑数码;另一种是物质元素,是数码元素的载体,如磁性介质或激光读写介质等。软件产品虽然是由两种要素共同构成,软件产品的主体是数码元素,物质元素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载体,数码元素的重要性大大的超过了物质元素。数码元素是由人员编写的逻辑数码,涉及到对人的投入和其他设施的投入。研究开发投入优化了研发的环境,最终又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发挥,使得软件从研制过程顺利进入批量复制过程,从而成功投入市场。而普通工业产品的主体是物质元素。

由此可知,软件产品与普通工业产品的区别,除了体现在工作流程,还在于软件产品的构成元素。但实际上,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数码元素的形成是源于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对其母版研制过程中的投入,软件的批量复制过程只是增加了物质元素,使其母版最终进入销售领域。

(二)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的缺陷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软件产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数码元素,那么会计就理应体现这一特殊。然而传统会计在操作上并没有注意到软件产品与普通产品的这一显著差别。因此,将传统会计方法运用于软件产业,就使其财务信息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缺陷之一:不能披露软件企业的核心资源

由于软件产品的特殊性,使得软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研发投入。研发对产品而言,是生命力所在;对企业而言,是竞争力所在。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就是其中一部分,真正有创造性的资源只能是人。软件产品数码元素的形成离不开人,软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软件企业而言,只有人才是第一资源。

但是目前,外部信息使用者从会计资料中却无法了解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笔者查阅部分上市的软件企业的会计报告,包括浙江的软件企业,结果发现他们2001年年度报告和2002年中报、季报中,没有一家企业对于在人力资源上的资金投入进行任何形式的披露,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软件成本信息的真实核算与披露。

源于工业经济时代对物质资源的重视和对人力资源的忽略,传统会计体系对在人员方面的资金投入,或是以工资的形式进入产品成本,或是以其他形式进入当期费用,总之,是将这类支出划归收益性支出(费用化)而非资本性支出。但软件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使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在软件研究开发中发挥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软件的知识含量和竞争力,而且软件的开发研制到批量生产往往是要跨期才能完成的,所以这些支出是以在未来的服务期取得高额回报为目的的。然而费用化的会计处理会使当期损益表的净收益削减,投资收益率偏低,可能使企业经营者误以为增加人力资源投资造成净收益减少,因此,为了短期业绩他们可能会减少或取消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传统会计不反映软件企业核心资源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会计是为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助于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如果会计不能给人们提供相关的信息,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2、缺陷之二:不能真实披露软件产品的成本信息

软件产品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是停留在对批量生产阶段的资金投入的核算,恰恰忽视了形成软件产品最重要的阶段——研发阶段;从成本核算的对象来说,传统会计关注的是某个产品的料、工、费,由于软件产品的特殊性和目前理论及制度的局限,软件产品被关注的仅是其物质元素的料、工、费的核算,而它更重要的组成要素——数码元素的料、工、费却被忽略了。

从笔者查阅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反映,软件成本普遍都比较低,因此软件企业报表中的软件销售毛利率比较高,一般都大大高于普通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的毛利率。

笔者又向新中大软件公司和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了解了一些情况。即将上市的新中大软件公司,其报表反映的销售成本相对于销售收入来说,比较低,据该公司财务人员反映,软件销售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成本,是指复制软件母版成本、建立软件文件和软件产品包装等费用;二是服务费用,指的是软件维护费和软件支持费等。目前我国软件业根据行业的高科技、高风险及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特征,将软件开发成本均视作科研费用,并采用“科技开发成本”账户归集科研费用,于成本发生当期列入费用处理,造成了期间费用高,产品成本低的现状。对于这一点,笔者从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得到了证实,目前,软件企业的软件成本构成的现状基本上就是这样。

笔者认为,这一现状与软件产品成本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我们都知道,软件企业都设有研发部门,非常重视研发,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最终都形成了软件产品的成本,而材料等物质元素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非常低的。软件研发成本的费用化会计处理虽然符合稳健原则,但最终导致软件成本的构成仅含批量复制成本,使得单位软件产品成本的内容忽略了前期软件开发成本费用的摊销,而导致成本的构成不完整,严重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相关性的原则。因此,这样的成本核算势必会带来对软件产品成本很大程度上的误解,带来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三、传统会计方法对软件产业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的缺陷,归根结底是传统会计方法不适应软件这个新兴产业,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会计理论在其目标、假设定位上的狭隘

会计理论是指会计的基础观念,主要由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概念构成。会计目标是会计研究的起点,会计假设是会计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会计实务中遵循的会计原则就是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日常工作中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则又建立在会计原则基础之上。

传统会计理论是以工业经济时代作为背景的。工业经济时代,原料、机器是企业的命脉,而人的作用只是协助生产。那么,基于这种环境所建立的会计理论就要求财务报告必须反映企业对原料、机器等这类能影响企业生存状态的经济资源的占有情况,而对人的资金投入只是形成了一项费用,在财务报告上,它仅是在反映企业本期经营状况方面发挥着一点作用。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竞争的焦点已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转向人力资源。软件产业的兴起正是源于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从软件产品体现两方面的特殊性看,不论是研发过程或是数码元素,都离不开“人”。但目前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会计理论。传统会计理论忽视了人的作用,将“人”排除在企业资源之外,这是理论与现实最根本性的冲突。将传统会计理论运用于具体领域,特别是软件产业,产生了种种不适应性。最根本的当然就是会计体系中的方向盘——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将呈报财务报表的总体目标界定为提供有关企业经济资源和义务的可靠财务信息,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集(ARSNo.10)谈到了会计目标,其中就包括:计量特定企业主体的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目标也作了概括:“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

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主要的资源是物质资源,知识劳动者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主力军。当时,信息需求者所需要的还是建立在物质资源基础上的企业信息,企业只需要反映其物质资源的变动情况。而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软件产业里,人力资源往往成为决定一个软件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没有人才,企业生产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软件产品。在这个时候,传统的会计目标没有随之进行修正,那么会计体系就更谈不上给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使之做出合理决策。从这一点上说,传统会计目标在定位上的狭隘已经不再适应实务的发展。

正因为会计理论中最基础的部分——会计目标的定位还没有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传统会计方法对软件产业的不适应。

(二)会计准则限制了研发支出进入软件产品的成本领域

现行会计准则的缺陷,体现在:没有对研究开发支出进行资本化,从而无法进一步分摊成本至软件产品,阻碍了软件产品成本的真实核算及披露。

研究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简称R&D)费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1)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的薪金和其他与聘用人员有关的费用;(2)用于研究和开发活动中消耗材料和劳务费用;(3)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4)与研究开发有关的间接费用;(5)其它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IASC)第38号支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资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当期确认为损失。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资产,因而某些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具体而言,只有当企业可以证明以下所有各项内容时,开发产生的资产才能确认:(1)从技术上讲,可以完成该无形资产,并是其使用或销售;(2)有意向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项无形资产是否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5)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已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无形资产;(6)对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IASC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上,属于有条件的资本化,但并不是将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区别对待。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中规定:为研究与开发的所有支出均列入费用。但是,对于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费用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6号指出: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的属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直到所开发的产品建立了技术可行性为止。该种方法大体上是依据了谨慎性原则,持该法的人认为尽管发生研究开发费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资产,带来未来收益。但是研究和开发工作本身是否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按谨慎性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可见,FASB在对软件的研究开发方面,实际上做出了特别规定。

我国香港地区的有关准则对这方面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

英国的标准会计事务公告业对此进行了规范。总体上,实行的是倾向费用化的会计政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第13条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指出:“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做无形资产入账,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费用”。《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来已经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除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支出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之外,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对研究开发支出都是进行了费用化的处理。

费用化处理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谨慎,同时使企业取得了税收优惠。但是这样的处理,忽略了软件的研制成本,使最终的会计报表不能反映软件的真实成本。以前,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较少,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实践上可以把它作为当期管理费用处理,但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人们认识到它对经济的巨大作用,企业纷纷增加了研究开发支出,特别是软件企业,研究开发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将其费用化显然是不合理的。

费用化的处理也违反了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凡支出的效益与本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软件企业的研发活动,目的是让企业在未来充满竞争力,有更好的发展,与未来各期的收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开支出的效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即在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后,如果是对于从事应用软件的企业,其效果要经过几年才能体现出来,对于从事操作系统的企业来说,时间更长。随着每年R&D支出的不断增加,R&D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将其全部费用化,就会将在未来可能产生效益的巨额支出排除在资产之外,并对各期净收益产生直接影响,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现行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化处理的规定,运用于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其不适应性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我国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支出的披露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虽然这一点并不直接影响软件产品成本核算,但它却影响到企业对成本正确核算与真实披露的意识。

大多数国家要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一般在报表附注里)披露R&D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数额。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符合一定条件项目的R&D支出予以资本化,同时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1)对研究开发成本采用的会计政策;(2)当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开发成本;(3)使用的摊销方法,包括使用期和摊销率;(4)本期摊销开发成本的详细信息:期初余额,确认为资产的开发成本,确认为费用的开发成本,分配到其他资产账户的开发成本,转回的开发成本及期末余额。

但目前我国准则没有对研究开发支出披露做出规定。“在查阅1995-1996年上市公司年报摘要时,我们发现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其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研究与开发的具体信息,查阅部分99年公司的年报正文,也没有发现一家公司披露每年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具体金额”,“R&D支出目前还没有成为企业信息披露的范围。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当前还没有关于R&D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要求有关”(薛云奎等,《会计研究》,2001)。笔者查阅了2001年度会计报告,只有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研究开发费用的金额及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显然,从满足信息需求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披露现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财务报告中缺少足够的关于R&D方面的信息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革新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软件成本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说,就无法使信息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产品的成本信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会计因素包括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对软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也许目前,会计方面的制约对于软件产业而言,还不是最主要的,但是软件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却离不开他们共同语言——会计的发展。会计的滞后将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上述观点仅是一家之言。现行会计方法对软件产业的制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它的研究需要广大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晓峰,杨朝军:《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1。

[2]刘松华:《关于计算机软件业软件成本的科学确定》,《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

[3]原毅军,姜运政:《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

[4]龚晓峰:《软件产业的春天》,《软件世界》,2000。

[5]郝宝爱:《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初探》,《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0。

[6]陈金龙:《建立我国计算机软件成本核算准则的思考》,《会计之友》,1999。

[7]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8]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