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验交流材料范例6篇

科研经验交流材料

科研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1)材料组成以及结构和性能。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涉及到材料在生命周期之中的基础性问题,在对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节能和高性能。

2)材料加工和制造。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与制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高效性以及节能型,因此,要在低能耗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对材料和产品进行生产[1]。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产品性能优化技术还有低负荷生产技术等。

3)材料寿命。实验室要对材料耐久性和寿命进行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理论以及方法,使其寿命得以延长,对其耐久性机理以及方法等进行研究。

4)检测方法。实验室要对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材料评价模型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相关检测仪器与软件等。

2实验室建设

1)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细化,将运行管理办法制定出来,并制定开放基金指南和相关管理条例,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保证实验室的正常建设和运行[2]。

2)建设人才队伍。实验室需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较高以及结构合理的队伍,引进高级人才。在对队伍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坚持精悍和竞争的原则,选择学术性和产业型的相关人才。

3)开展学术活动。实验室要坚持开放以及交流和合作等原则,吸引比较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合作或者是开展研究。另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研究平台,开展国际交流,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交流,不仅达到合作交流效果,也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3发展措施

1)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实验室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大型以及中型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之间进行深入合作,构建一种战略性的关系,并开展学术研讨会,对企业的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从而组织相关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使企业在对建材进行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实验室要结合国家经济和行业形势,和大型企业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沟通,邀请企业的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之中对实际状况和企业关键需求进行及时了解。另外,实验室还要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协助这些企业将自己的技术难题解决掉,从而提升其竞争力。还要及时实验室的各种研究成果,使得成果转化过程缩短,另外,还要吸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鼓励企业的研究人员以及进修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确保科研和生产之间的有效结合。另外,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关标准,促进产业不断发展。

2)和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促进成果的及时转化。实验室中的科研骨干以及带头人要和相关领域的各个高校和学术专家等进行长期合作,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验室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需求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和转化。实验室要对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之中高校理论成果的关键性问题,在高校理论研究直至用反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原创科研成果的实现,减少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时间。另外,在高校中还可以构建各个分实验室,对行业中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还有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重要的建材技术研究平台。

3)加强国际交流。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国际上的大型建筑材料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其发展战略一般都是长期化和本土化,此外,我国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进步。因此,实验室要依据自己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关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国际市场中去,并把国际市场上对于技术的需求向实验室进行反馈,使得实验室能够和国际上的先进科研成果进行挂钩,结合国际市场上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具体技术需求,确保实验室能够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同时,在国际科研和企业市场中有着一定的竞争力,构建良好的绿色建筑材料科研和创新平台。依托企业构建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是对科技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将企业当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给该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原型,并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发展,同时使产业结构实现有效的升级。所以,在对实验室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要不断解决行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打造技术较高的团队,构建良好科研平台,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以及集成创新,对标准和专利进行重视,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并努力培养一批素质比较高的创新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骨干[3]。实验室要依托企业进行构建,是和别的实验室存在较大的区别的,具有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以及组织能力比较强的特点,需要将行业中的科技资源组织起来,和企业以及高校与研究院所等之间进行合作和联系,尽快构建良好的学研平台,使科技成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转化,使实验室发挥自己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不断发展,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各种关键性问题解决掉,促进绿色建筑材料的不断研究和进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4结语

科研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 部级精品课程 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道路建筑材料》部级精品课程(2010)资助。

引言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工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推进高效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对于工科类精品课程而言,实验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很强的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

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实施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对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经过多年建设,长安大学“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实验是该课程的一大亮点。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课程实验建设的一些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果。

课程简介

“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传统的重要前导性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从最初单一的课堂讲授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现场实习、网络教学等环节的互相配合,现在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反响良好的经典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建设,2006年本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相应的实验部分是为以上专业开设的一门配套实验技术课,包括石料与集料、无机结合料(水泥)、有机结合料(沥青)及相应的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合料等,因此该实验课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实验教学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为目标,结合时代需要和学校实际,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满足具有创新型工程应用与研究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实验教学建设

1.教学队伍建设

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不断努力,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3]。以老教师为首,引入博士、硕士,提高整体实力,并鼓励教师进修,继续深造(如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研修、进行博士后研究及访问学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

课程建设过程重视并扶持青年教师成长。教学团队支持青年教师申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培养学科方向带头人;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全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学术和教学骨干;通过教学督导制、研究生副导师制,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学术和实验教学交流与合作,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公派出国、人员考试、赴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拓展其国际化视野,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教学队伍中,目前已有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进行赴美国普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研修。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在21名教师中,有19名具有博士学位,学历结构高是本课程教学团队的特色,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9名,讲师9名。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12名,35-50岁的教师6名,50岁以上的教师3名,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教学队伍的学缘结构有着良好的学缘交叉,教师分别毕业于长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外单位获得学位或有过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共9名。

2.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1)硬件:更新、完善教学设备。借助于“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路面结构与材料交通部重点实验室所提供的先进实验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验室设备先进,占地面积近5000平米,待建面积3000平米。其中,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设施,包括电液伺服闭合循环万能实验机、英国“ELE”自动马歇尔仪、日本“三荣”公司车辙仪、石料加速磨光机(意大利)、核磁共振分析仪(美国)、SHEAP全套设备等;拥有国内较完整的“磨损实验”、“腐蚀实验”、“表面涂层制备”等实验设备和手段。此外,还成立了校级材料分析及测试中心,更新了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仪器。这些为实施开放式教学,开设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2)软件:提倡和要求博士进实验室。由于高校目前条件所限,实验室专职教师较少。为了保证和充实实验教学,提倡、鼓励和要求留校博士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实验教学得到充分保证;另一方面,进一步锻炼博士的实验教学与动手能力。

3.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及学生自己操作加教师辅导的方式,这种传统方法主要针对基础实验。针对传统的基础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着重加深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了解及操作规范的掌握。

(2)结合多媒体:Flas。实验教学中,可把已经制作好的实验动画放在课程的网页中。学生可课前或课后观看,以达到提前预习与课后加强的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自学环境,教师针对每个实验给出配套的实验指导,并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

(3)引入工程实际应用。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室内实验的讲授应联系工程实际应用,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倡导“教学需要研究”的理念。坚持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同时把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改革考试方法,实验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考试方法和内容是对学生学习重点和方法的导向。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中,加入20%-30%的实验成绩作为总成绩。在传统的考试方法中,常常是仅对理论课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核,而实验课仅仅只是完成实验报告,并未作为相关的考核依据。这使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理论教材中,而忽视对实验的掌握,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此,我们改革考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实验课的重视。

实验教学改革

1.结合本科创新型实验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内容、方法、材料,独立完成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和开发能力。从而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相结合、实验内容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获奖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与信心,也大大激发了其他同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目前,已有多个作品获得陕西省与部级挑战杯竞赛的奖项。

2.结合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投入时间较多,因此可较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相关实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创造了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一批学生的优秀论文脱颖而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同时,这也是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紧密结合专业实际使其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3.开设现代道路建筑材料系列讲座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实验室保持对外开放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了多方位的学习交流,承办及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目前,已承办了中国——泛俄地区交通铺面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水泥混凝土加外剂学术会议等。

4.结合工程案例,与实践紧密联系

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例讲授该实验的操作和实际应用情况,可以让学生真实体会工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为将来的工作实践作好准备。

结论

1.部级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有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吸引学术精英骨干参与实验教学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而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从设施和人员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提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友宝,王厚军,古天祥.国家精品课程《电子测量原理》的实验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55-56,63.

[2]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1-33.

科研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佩戴一副略显老成的黑框眼镜,掩盖不了他的青春气质。在贵州大学校园遇到刘飞,你可能会误以为他是一名大学生,或者是一名经过历练、说话得体的学生会干部。

事实上,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今年33岁。他还是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中国化工学会专家库专家、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省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省化工与清洁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前不久,刘飞获评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和省人社厅组织开展评选的第十三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同时,被贵州省推荐参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不喜欢重复”

“生命的美好,在于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并在探索中享受快乐。”透过眼镜片,能感受到刘飞眼神的自信。

不安现状,讨厌重复,勇于挑战,探索未知。这是刘飞三十多年的人生之旅一以贯之的性格习惯。

当年,成绩优异的贵州兴义八中高三学生刘飞,高考前夕一场意外导致胳膊受伤,在考场上手臂一直渗血,发挥失常的他与全国名牌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了贵州工业大学(后并入贵州大学)。

当年亲朋曾经劝他复读一年再考,但他却选择了就读贵州工业大学材料学。“复读就是重复,我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

这只是“不喜欢重复”的刘飞做出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接下来,刘飞的很多选择都在不断挑战自我。本科毕业,他选择了读研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他又继续选择了到华南理工大学读博。

2010年,博士毕业的刘飞,评上了贵州大学副教授。这时候,对于那个年龄段来说,一定程度上似乎“功成名就”了,“但我却反而比以前更加迷茫,难道我从此就在大学里按部就班地从事教学吗?”刘飞问自己。

刘飞说,在大学当老师,往往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纯粹地教书;一种是教书之余帮助企业撰写各类评价报告,这可带来不菲收入;还有一种是教书之余从事科研工作,这既枯燥又寂寞,被人称为“坐冷板凳”。

最终,刘飞选择了“坐冷板凳”。事实上,那个时候,结婚不久的刘飞急需钱购房,不少朋友劝他“经济建设才是硬道理”。

“活着的意义难道主要是为了钱吗?”刘飞反复思考。在刘飞看来,撰写各类评价报告虽然挣钱很快,但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撰写评价类报告本质上是重复单调的过程,缺少探索未知带来的乐趣。”

一开始,家人也有抱怨,因为痴迷科研的刘飞无暇顾及家庭,慢慢地,深谙其个性的家人从不解变成支持了。

“冷板凳”上熬出“热材料”

3月3日,走进刘飞的实验室,我们看到了摆放着的一堆实验成果样品――瓷砖和涂料。

“这可不是普通的瓷砖和涂料。”刘飞如数家珍道,这是他和团队历尽辛苦研制出来的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多孔保温隔热材料”,主要用途是在建筑方面,功能为“防止热量外流,保持室内温度”。

为何选择从事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在广东读博士,是选择进入这一科研领域的关键。”刘飞说,广东拥有很多从事开发功能性较强的材料的企业,如生活陶瓷、艺术陶瓷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企业较为传统,大多生产化工材料,如水泥、玻璃等传统材料。刘飞决定利用读博所学知识,学习广东的先进经验,结合贵州资源特点,在贵州研发功能性较强的材料。

从此,刘飞踏上艰难的科研之旅。遴选原材料、建立检测方法、分析讨论数据……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他都参与。

他创新开发了固体废弃物预处理制备纳米硅酸钙保温隔热功能材料;开展资源催化转化利用的研究工作,掌握了相关多孔功能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能源清洁开发。

科研伴随风险。有一次,正在做实验,突然出现硫化氢泄露,而当时设备出现问题无法关闭,刘飞和团队成员只好赶紧把设备抬到空旷的地方。

为检测研制材料的性能,刘飞选择了在温差较大的哈尔滨漠河进行测试。这意味着,刘飞常常奔波于贵阳与哈尔滨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数年不懈努力,刘飞研制出了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多孔保温隔热材料”,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忙于科研的刘飞,教学工作并未懈怠,成绩同样出色。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他的课生动风趣,他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奖。

教学和科研的不俗,2012年30岁的刘飞评上教授,成为当时贵州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为贵州发展尽一份力”

最近,结束牛津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之旅,刘飞回到了贵州大学。事实上,刘飞有在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

“一方面,是贵州大学培养了我,我不能忘本;另一方面,我有浓厚的家乡情怀,希望利用所学知识为贵州发展尽一份力。”刘飞说。

“外国的科研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实验室一个电灯坏了,立即有专人来维修。但在我们这里,大概一个星期都难以引起重视。”刘飞说,要缩短差距,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访学归来,刘飞带来了外国的先进理念。他带头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尽量缩短与世界一流学府的差距: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层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学科主流发展方向;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团队管理模式……

科研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提升服务的切入点

纺织服装检测机构与纺织品生产企业的交流途径有两个:一是客户送样检测,这对于我们检测机构来说是一个被动的交流途径,来办理送样工作的往往是企业的具体办事人员,而且现在快递业发达,检测机构直接与企业负责人的交往和交流越来越少。可以说,检测机构目前与企业存在着交流上的代沟。二是定期监督抽查和各种专项抽查,这是一个检测机构主动到企业进行检查检测的行为。由于定期监督抽查和专项抽查,往往需要企业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公章以及各种经营和经济数据,这就给了检测机构与企业负责人或者品控负责人一个极好的交流机会和平台。

以定期监督抽查为例:一年四个季度,从化纤到脱脂纱布,从床上用品到校服,从袜子到西服,产品类型涵盖全省各个纺织品生产领域。检测机构至少要直接接触上千家的纺织品生产企业。这就给了监督检验机构一个很好的交流切入点。

监督抽查既是联系企业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帮助企业转型的一个很好的手段。监督抽查对于很多诚信经营的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有助于考核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保持自身生产经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对于一些不规范生产的企业来说,将会导致其被迫转产或者关闭。对于同行业来说,产品竞争希望是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监督抽查有助于净化市场,优胜劣汰,避免不法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对于质量意识淡薄的企业,监督抽查有助于经营管理者认清自身的意识差距和经营差距,在监督检测机构的帮助下规范生产和经营,从粗放型生产转型至规范化生产。以监督抽查作为检测机构服务于企业的切入点,以日常检验业务为检测机构维系企业的主线,将是我们深入服务于企业的主导模式。

提升服务的内容

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在规范市场管理的基础上,其服务要深入到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当前企业转型,形式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原有企业产品的质量升级,二是原来的外贸型企业转型或部分转型为内销企业,三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扩展产品的种类。

对于第一种转型类型,即对原有企业产品的质量升级,主要表现为产品原料、工艺和设备上的升级换代,对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行提升。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各种检测标准的认真解读解释,提供给企业诸如优等品与合格品之间的质量、技术和工艺的差别;提供同一产品品种中优质产品进行质量技术交流等切实有效的建议。

现在有一些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的质量状况比较重视,会购买一些比较简单的检测设备对产品部分常规项目进行自检,以此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对于检测的原理和方法不是很了解,会购买一些不切合检测要求的检测仪器,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作为监督检验机构,可以从培训入手,对这些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检测方法和原理培训,帮助企业了解项目检测的原理和手段,从而间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的提升。

对于第二种企业转型,即外贸型企业转型或部分转型为内销企业的转型形式,主要是危机“倒逼”之下,纺织企业纷纷采取“两条腿”走路,“以外养内”,转战国内市场,选择自主品牌引领的内销策略。而这些企业由于靠外贸起家,长期从事外贸加工和销售,对国内产品的标准不熟悉。进入国内市场时,仍然盲目按照原来的外贸工艺和要求进行生产销售,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对于外贸来说这些产品是合格产品,专为内销后,产品由于不符合国内检测标准而成为不合格产品。监督检验机构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主要应该采取帮扶的做法,做好内销外销产品质量标准的区别讲解服务,帮助这些企业转型为内销企业。

对于第三种转型类型,即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扩展产品种类的企业,主要表现为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种类的转变或扩展。甚至还包括原来不是纺织品生产企业,转型或扩大产品线到纺织品生产的企业。这种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对新的市场开拓和生产尝试。作为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重点对这些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监控和做好技术咨询服务。

重视服务内容的综合性

纺织产品生产企业的转型基本上都可以归于以上三个类型。监督检验机构在纺企转型过程中应该以纺织产品质量检验为点,逐渐衍生到纺织原材料、成品、标准、人员、设备和理念整个纺织层面进行综合。对于不同转型升级需求的纺企,监督检验机构必须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服务内容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纺织品检测标准的宣贯;2.简单检测设备的方法和人员培训;3.国内外检测标准的差异化解读;4.纺织品生产企业纺织原材料合格供应商的筛选;5.纺织产品质量规划和监督管理。

1.技术化服务。在纺织行业,对于纺织技术的研究以前主要集中在纺织工艺的改进和纺织设备更新上,对纺织产业的链条首端――纤维材料和链条尾端――纺织品能实现的功能性作用的涉猎不多,而国际上越来越多地体现纺织产业水平的恰恰就是纺织材料的创新和纺织品功能性的实现。随着材料学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不断涌现,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珍珠纤维、竹炭纤维等等新型纤维不断出现并应用在各类纺织产品中。除了新型纺织材料的运用,各种以开发新型功能性纺织品为目标的新型成纱技术也是很多具备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们重点研究纤维和纺织用功能助剂及功能纺织品染整加工理论和技术,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仿生技术、微乳化技术等技术领域的新型技术应用在研究开发各类功能性纺织品上,并在形状记忆整理、免烫织物整理等领域进行研究。新型纺织材料的运用和功能性纺织品的出现将大大提高纺织品的附加价值。

当前全球经济状况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行业的纺织业只靠廉价已经难以具备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已经转换经营思路,以高科技含量的纺织品来博取市场,获得利润。在这个运用传统纺织纤维材料的使用到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的使用再到纺织品功能性开发的转型过程中,没有规范的市场监督检验机制将导致消费市场的混乱。监督检验机构在这种大的行业性的转型过程中应该转换思路,在做好传统的常规项目检测的同时,从源头抓起,做好各种具有科技含量的技术型服务,帮助纺织企业顺利平稳转型,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对这种科技型的企业转型。

提升服务的着力点

监督检验机构提供服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分析实验室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和分析实验室往往是各类尖端仪器设备和精英人才的集中地。作为国家科研项目的密集型产出地,国家每年都投入很大的财力来支持高校购置各种高精尖仪器。浙江省的几家综合型高校都建立了自身的分析测试平台,由于综合型高校的学科交叉配置,使得各类分析测试仪器种类比较全面,其仪器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较为先进。同时,高校集中了各学科的精英人才,对于当前科研的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信息掌握量和技术研究水平,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甚至直接参与或主导了新型纺织纤维的研制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开发。与高校的科研机构和分析测试平台合作,将拓宽监督检测机构的视野和思路,加速对于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的提升。对于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的提高,使得一些依靠科技提升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纺企有可靠保障依据,有助于规范纺织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全国监督检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纺织产业的发展较为不均衡,往往是纺织行业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企业技术提升与产品转型,率先应用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在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和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后,纺织行业较为落后的地区的纺织企业才进行引进和效仿。而且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各地纺企往往开发和研制符合当地地域特点的新型纺材。这就使得各地的监督检验机构对于新型纺材的检测能力产生了差异,不利于整个转型期内纺企的发展。加强全国监督检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使得各检测实验室及时获得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最新应用进展和检测方法,互通有无,促进全行业纺企的健康转型和发展。

三是作为桥梁,进行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开发:高校虽然具备高度的研发能力,但是往往只局限于技术的研发,与市场脱节。纺织企业注重市场,但把高校的研发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时,经常会出现不被国家检测标准所认可的情况。作为国家监督检测机构,在高校具有研发能力、企业有技术转型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发挥自身对国家检测标准熟悉、专业检测能力强的特点,做好桥梁,统筹兼顾,既参与高校的技术研发,又帮助企业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符合国家各项检测技术要求的产品,贯彻落实国家对产学研的扶持政策,促使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当务之急的准备工作

科研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以“方法与过程”为中心,在经历“方法与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同时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程的育人新标准,更符合学生第一的原则。

正是因为有以上的启发和感悟,所以笔者想起了在《科学课》杂志上朱小雪的文章中提到的:“美国的科学课课堂教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的地方。”(在这里不谈崇洋,但至少应该做点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尝试。)

在美国,上科学课,学生先听从教师布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分头活动。两个学生一组,一边轻声商量,一边操作实验,一边记录。偶尔有学生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其他组织的研究情况;偶尔会听到他们轻声交流、争辩的声音;偶尔还会看到他们轻声欢呼的情景。活动持续20多分钟后,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有条不紊地收拾好自己组的研究器材,进入到交流讨论环节之中。当教师指名一个学生发表观点时,其他学生都能认真地听,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插嘴,教师也是一直在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教师还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发言的学生。这不仅是一个公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与他人进行思维交流。课堂上折射出的和谐合作、投入研究、倾听、积极交流、尊重他人的可贵品质,实在值得借鉴:思维的开放,行为的规范,习惯的养成,品质的高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美国,教师不搞“一言堂”,不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教师只是“组织者”,积极组织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去经历科学探索过程;教师只是“引导者”,热情引导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去明晰科学原理与概念;教师不是“权威”。对科学教师的定位高度是:热情、投入、不给学生答案的教师才是最好的科学教师。

在美国,科学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师用书上设计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组织研讨,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不需要对教材进行改编、创新,或采用其他材料进行教学。实验材料是由专门的材料中心配给的,材料中心每学期初会把科学课要用到的一些仪器材料,包括分组实验用的材料,观察用的一些植物种子、活体小动物等,装箱运到每个学校。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材的处理与器材的准备。这样,教师更有精力去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鉴于此,笔者有些不成熟的设想,列举几条,仅供有关权威专家同志参考。

1)虽不可能照搬硬套美国的科学课教学的模式,但可以借鉴他们的那种悉心、热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且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搞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真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各版本的科学课教学研究室,能否也专门在《教师用书》中编写设计出各年级的演示与分组两类实验计划,内容包括每个实验的实验类别、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与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以便减轻科学课教师分析教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的工作负担。这样就使科学课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设计流程,以利于课堂教学层次清晰;去设计预案,以防突发现象发生;去筹备实验,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锦上添花;去关注学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都得到发展,从实处促进体现科学教师的主导地位。

3)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力有待于增强,虽不能马上筹建材料中心,但能马上做到整理现有的实验室,补充足够的实验器材与材料,确保科学教师充分完成各项实验计划。再专门配备数量相适应的称职的实验教师,以便于指导、协助、督导科学课教师完成各年级、各学年的实验计划,确保实验开出率100%,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现象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质的提高。

科研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教材分析

《在实验中探秘》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动手研究。

教材分三部分:计划与组织、实验、分析与总结。

教材的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分组拟订实验方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重要手段,在分组拟订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材给了三点提示,这些提示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但不能要求学生生搬硬套。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根据研究的问题,分组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分析与总结。组织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形成结论,产生新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时安排

本课建议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二部分为第一课时,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探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意图: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内容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是无依据的想象。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意图: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重要手段,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意图: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意图: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意图: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意图: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意图: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你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意图: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意图:实验材料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开展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装置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意图: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分析与总结

一、汇报交流

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同学们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意图: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让学生把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意图: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做的事情,小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也应该如此。应当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种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谈话: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教学意图: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为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教学反思

1.力求体现以探究为核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教学着力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确定研究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方案、按照方案实验、交流实验结果、获取实验结论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投入到学习的各环节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方案的制定以及动手实践,都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先想办法、再动手实践;先观察现象,再全班研讨”,重点研讨实验方法,通过对一个小组的方案进行深入研讨辨析,让各组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在完善方案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实验时,会发现方案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本组的学习进行反思,对其他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