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例6篇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音乐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正确审美观和创新精神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对新时期音乐教育质量和音乐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谈谈个人看法。

1 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当前,信息社化会的到来导致了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日益加快。据西德学者哈根?拜因豪尔统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正如《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由于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过程强调各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因此,对音乐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育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的差距。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该区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3.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9.06万人。2007年秋季突破10万人。然而,在学生猛增的同时,各个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普遍没有及时跟上,音乐教师增加得更少,现有教师素质不能完全胜任当前职业教育越来越高的实践能力要求。据笔者调查,万州区职业学校师资中有80%以上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学科结构上,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在学历结构上,专科和中专学历多,本科学历少;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的多,30岁以下的少;亟待加强继续教育。

2 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继续教育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有的学校,音乐教师工作负荷较重,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在继续教育的机会、时间和精力方面非常有限。因此,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从内容、形式和保障三方面着手,搞好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2.1 丰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注重针对性

音乐教师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工作者或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他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与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因此,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首先,提高思想修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工作中,有的音乐教师往往把业务能力看得比较重,而忽视师德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提高文化修养。有的音乐教师认为,只要有了音乐专业知识就能够做好一个好老师,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仅仅有单一的、狭隘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应该在“大艺术观”的指导下培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除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美学、文学、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科学方法论以及历史、地理、外语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戏剧、曲艺、舞蹈、影视、美术、书法等与音乐艺术有密切关系的姐妹艺术,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第二,全面综合的音乐学科专业修养。首先,夯实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音乐教师应当掌握全面、综合的音乐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在掌握音乐学科的主体性知识和技能,比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器乐演奏技巧、声乐演唱技巧、舞蹈、律动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其次,兼顾“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 在音乐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中,“一专多能”要在单一的基础上求全,而“多能一专”则是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体现了新世纪对音乐教师的高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技能方面应该提倡某种特长,但是这个特长是音乐教育专业范围内的特长,也就是说这个特长要更加有利于音乐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具备某一较高水平的专业特长,对音乐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首先,掌握音乐教育理论。当前,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不高,对于学习研究这门理论也不够重视。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必须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育教学等基本音乐教学理论,并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培养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和多种形式辅导能力。音乐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表现为教师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备课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传身教能力等,再次,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既有教学的能力,又有进行科研的能力。音乐教师要不断增强科研的意识,把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和音乐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学习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试验,以科研带动教学工作。

2.2 创新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增强实效性

第一,建立多元、开放、互动的培训体系。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面授培训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采取脱产学习、攻读学位、科研教改、编写教材、学术交流、示范教学、网络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自主学习等形式灵活、途径多样的形式,切实提高继续教育效果。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当体现鲜明的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目标和未来发展对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帮助音乐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备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开拓创新意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音乐教育动态和前言信息,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策略、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讲,可以开设8门课程:中外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心理学基础、国外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现代科技与音乐教学、音乐鉴赏与音乐文化、音乐专题系列讲座。这8门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涉及到以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意义、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大框架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审美心理与生理基础、音乐学习心理基本理论;国外著名音乐教学体系及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评价;教育及心理统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与技巧;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音乐软件与音乐教学及音乐作品分析;合唱指挥;乐队排练;学校文艺演出的创意与设计等。

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校要转变以前只重学历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培训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建立名师工作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强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音乐教师的视野和素养,增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吻合度,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促进校企合作,开展人、财、物的合作与对接,生产与教学要素的有效互动,实现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的九个融合,即学校与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

2.3 完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突出全面性

第一,转变观念,科学规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摈弃短视意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情操养成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转变“音乐教师接不接受继续教育无所谓”的思想观念,把音乐教师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制定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详细合理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列入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定期进行专题调研。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接受解决师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教育部制订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逐年增加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4:1降至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1:1降至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的比例达到25%。学校领导要有长远的眼光,出台激励政策,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既要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指标,又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教师培养规划,满足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给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一定的培训时间并且减轻其教学任务,切实保障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加强监控,规范管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除了通过培训、研讨、会议或者外部顾问帮助等手段外,学校工作环境也是提高教师知识水平的一个潜在的丰富资源。有的学校并不缺乏教师培养管理的政策,但遗憾的是在落实过程中大量存在只有表面文件传达而没有跟踪管理的现象。学校要实行教师继续教育责任制、督查制、证书制和档案袋制,对教师研修的目的、安排、过程、效果进行监控,避免随意性,推进规范化和制度化,规范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完善继续教育档案,作为聘用、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政府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师继续教育投入,改变过去继续教育费用由政府和学校包揽的做法,实行政府、学校、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推动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2

一、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课程观包括课的设置和课的进程两方面。课程改革要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能力提高贯穿教学全过程,要以培养“音乐+教师+人”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反馈结合起来。

(一)调整课程设置

现有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除学校基础课程外,专业课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三大块,其中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教育方面的课程仅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科教学论,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30。即使加上教育实习6个学分,也只占1/15,因此,应增加音乐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如中学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案例分析、中学音乐教育思想(史)、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等,将教育与音乐教育学科方面的学分调至18-25学分,使其占总比例的1/10-1/7。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部分,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学校及本土的文化特色,切实保障学生有选修的机会。如通过整合湖湘艺术文化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设湖南民间、民族音乐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充分利用湖南师范大学综合性和师范性的优势,整合系列与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如文艺评论学、歌词写作、中外教育思想(史)、音乐哲学等课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课的讲授法和技法课的指导训练法,教学显得过于单一、陈旧。新的理论课程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重要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课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任务。技法课程的教学,要突出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讲究实效性。要学会运用缄默知识理论来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要将教与学的过程转化成师生平等交流、教学互补的共同探索过程。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改革过去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方法,形成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统一,诊断性评价与成就评价相结合,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印证,平时考察、纸笔测验与表演评分互为补充的适合现代评价理论和适应现实需要的评价体系。如理论课应在闭卷考试外,还要让学生提交论文、报告或心得体会,将平时表现、考试成绩与论文(报告、心得体会)水平综合起来进行评分。技能课不但要评价其表演技能,还要评价其二度创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

二、构建“采、编、练、演、录”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实践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参加竞赛或协助演出活动的多,自己组织的社会演出活动少;少数优秀学生的实践机会多,绝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活动少;模仿别人的演出多,有自身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和演出极少;模仿表演流行曲目和外国作品多,表演民间、民族的曲目少。将学生音乐实践纳入教学环节,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并达到相应的要求才算完成此门学业,其本身就富有实践意义。为了将学生艺术实践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保护、传承和发扬湖南民间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挖掘、整理、编创、表演等方面的创新知识和能力,增强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推出“采风、编创、排练、表演、录制”一体化的实践过程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采风”就是组织学生在民间或少数民族区域去搜集、挖掘民间、民族音乐,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厂、学校、农村去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收集社会音响资料。“编创”是要求学生将采风所得的音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改编或创编成艺术作品。“排练表演”就是组织学生对编创的作品进行学习、排练,并到社会去演出,特别是去民间或少数民族地区表演。“录制”是利用现有的先进录音、录像条件,对表演作品进行录音或录像,制成音像成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水平,自选参加“一体化”实践过程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评价学生的方式既要看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也要看艺术实践成果。

三、推行创新型教育实习模式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3

在开幕式上,湖南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圣辉方丈代表组委会向参加盛会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敬意。他提到,此次研讨会因缘殊胜。《维摩诘经》云:“以音声语言而做佛事”。佛教音乐对人心、社会的影响作用,是佛教徒用来表达佛教慈悲、平等、和谐、和平精神的声音。它不仅是佛教徒日常修行的功课,也是佛教普度众生、广结善缘的法门。

国家宗教局外事司司长郭伟在以“巍巍昭山出梵音、泱泱五洲奏和乐”为题的致辞中说道,近几年来,通过音乐界,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宗教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佛教音乐的收集整理、挖掘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本次佛教音乐研讨会很好地契合了佛教修学所提倡的“欢悦和同”的践行理念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要求。

开幕式之后,“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静芳教授致开幕词。来自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历时3天(11月25—27日),对中、韩佛教音乐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讨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佛教音乐历史文献、派别的考察和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佛教音乐发展特征;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作用力;佛教世俗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佛教音乐在历史中的变迁现象等。如:袁静芳的《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吴学源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王馗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杨久盛的《千山佛教经韵——兼谈北方经韵与民间音乐关系》;周耘的《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佛乐研究之中日交流合作的前景》、吴晓萍的《京都北韵禅乐》、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张乔的《对20世纪以来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的研究》等。

袁静芳在《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中认为,明成祖朱棣主持编辑的佛教音乐歌曲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研究价值;汇集了唐、宋、元及明永乐年间的优秀音乐品种以及当时社会流通的世俗乐曲、少数民族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后世佛教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它是一部总结性、开创性的文化工程,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论文统计了其中的曲牌、曲名及目录,体现出其所收佛教歌曲的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认为,对于佛教而言仅仅用“汉传”来概括中国的佛教特征显然是不够的。在整体环境下,佛教仪式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梅州客家文化区域中,任何一个群体、信仰、历史变迁的细节、音符都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文章以现存11部瑜伽焰口仪式文本为基础,从咒语、手印、神祇的运用和仪式整体框架等层面分析了各版本之间存在的异同,展现了瑜伽焰口仪式在历史中随社会、人文、环境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

二、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

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是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之一。其中韩国佛教音乐的研究较为侧重音乐本体研究。如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的《韩国的巫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习合》,分析了韩国东海岸佛教文化圈内巫仪式音乐中所包含的众多佛教音乐要素,民众的民谣音乐不仅影响了巫仪式音乐,同时也渗透到佛教音乐梵呗中。

韩国古音盘研究会会长李辅亨的《北方佛教音乐诵经和七言律诗偈颂的节拍特征》,从散文统节诵经不规则节拍、七言律诗偈颂的固定拍节两个角度分析了韩国的南方佛教、中国、蒙古、韩国和日本佛教音乐中的诵经和吟唱方式,对他们的节拍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在中国和蒙古国,七言律诗偈颂以相对快速的固定牌子构成章节形式,韩国和日本则以缓慢、自由的节拍方式形成音乐性较强的吟唱方式。诵经在全球化传播中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固定节拍,二七言律诗偈颂则发生了融合当地文化,出现了丰富多变的本土化特征。

会上宣讲的论文还有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崔昍教授撰写的《和请 旋律 拍子》、全北大学林美善教授的《全北地域礼佛仪式音乐》、韩国古典翻译院金世钟研究员的《韩国梵呗旋律中出现的母音变化样相》、庆星大学郑永进教授的《关于单声的音乐特征研究》、釜山大学伊昭喜女士的《韩国的现行朝夕礼佛问和韩语化》、首尔大学讲师孙仁爱的《京制梵呗中受容的开城地域梵呗》、釜山大学朴贞莲的《妙法莲华经中“偈”的演行形态》、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教授的《世俗化的韩国佛教音乐特点研究》等。

在中国汉传、藏传佛教方面,学者较多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关注佛教仪式及其音乐的相互关系。如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多杰仁宗先生的《青海东部藏区宁玛派与苯教的宗教仪式及其音乐比较研究(上)》,作者认为两种宗教尽管存有很大差异,但由于藏族原始宗教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两者在宗教修持、仪式内容、仪式行为及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民族艺术研究所格桑曲杰研究员的《雄色寺“绝”仪轨与绝鲁音乐、绝羌姆综述》,文章考察了雄色寺的历史、宗教传承体系、绝诵经音乐的结构、仪轨、社会功能等;中央民族大学嘉雍群培教授的《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描述了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的历史背景、表演场所以及其主要仪式内容;原青海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满当烈研究员的《塔尔寺花架音乐的抢救与研究》研究了青海塔尔寺音乐具有的多元化、多风格相溶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佛教音乐的功能研究

此次研讨会有多位学者就佛教音乐的功能展开探讨。如台湾弥勒内院监院法成法师的《佛教梵呗对人间的影响》解释了佛教音乐梵呗的来历以及传入中国后发生、发展的情况,指出梵呗不仅能够止息喧乱、而且能够让演唱者去除一切杂念,以清静之心虔诚至志而体悟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研究部傅暮蓉的《“华严字母”佛教意义的研究》认为,华严字母是用来演唱的咒语,是一切陀罗尼的根本,它的组合方式揭示了人类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佛陀为了让学佛之人不迷惑在语音、语义、字形上,用每个字所对应的“空”、“无”境界进行修证。慈云佛学院客座讲师释若宽法师提交论文《探析佛教音乐源流及其在修行中的实质》阐释了佛教内部非乐思想和对音乐的需求,以及佛教音乐与修行的关系,并对佛教音乐的走向进行反思。韩国大韩民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50号修传者张完淳(行梵)的《用梵呗音律减少精神压力引起的不安感的方案研究》通过现场唱诵梵呗的方式使与会学者亲身体验到梵呗不同唱诵的特点以及对听者内心的作用。台湾音声研究中心田运富先生在研讨会上也就佛教音乐对人心理、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从图像学角度看佛教音乐

台北教育大学赵琴教授作了《从敦煌壁画看当代乐舞发展——以飞天伎乐为例》的报告,文中例举了大量敦煌石窟壁画的图片,提出佛教“石窟”对中国乐舞发展影响深远,其中留下了大量的乐舞形象,它们反映了佛教自印度东传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从云冈石窟雕塑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佛教音声理念的思考和研究,他认为“佛教音乐”这一称谓不仅不能概括“佛教音声”,而且有悖佛教戒律。文章探讨了神圣与世俗、声明与供养、改梵为秦与改梵为鲜卑、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寺院中音声供养人的身份,认为西域音乐进入中土的方式并不能笼统地归结为佛教的缘由。

总的来看,“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是自2003年“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以来参会学者最多、学术水平较高的一次盛会。早在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于1997年在“台湾慈济慈善文化事业基金会”的支持下,曾组织学者完成十余项佛教音乐的专题考察研究,对一些濒临消亡的佛教音乐进行抢救整理。2003年,“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合作,每年在中、韩两国(第五届在台湾高雄,由佛光山承办)轮流召开“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现定名为“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这七届佛教音乐文化研讨会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韩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工作,代表了当前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前沿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 传统音乐 音乐教育 课程设置

一、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周总理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 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人才素养

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 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 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是一种人文的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高校把音乐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3.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这是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人人参与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使它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这里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体制、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同一所大学,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因素,使之既符合共性又针对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个性,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三、课程设置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对各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2+1”模式便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2+1”模式就是以校级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为主,加上课外活动模块为补充,三个模块结合互补,共同组合成三个系列:一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三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系列,形成三个模块三个系列的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保证每人至少能接受两个以上学分的音乐教育。

1.选修课模块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一般比较有吸引力,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

2.限定选修课模块

限定选修课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就目前而言,将音乐课开成全校性的限定选修课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地位。二是全部开成限定选修课,内容太单一,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只能是针对具体专业开设限定选修课。如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5

总结我国几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现状:全国性的非遗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一个覆盖全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名录体系正在筹划;非遗传承人正在传承学习中;专门的非遗保护区和非遗博物馆,已经被有关方面所重视。我们要利用非遗资源,促进非遗发展。必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交流,扩大非遗影响力。2004年,我国加入《非遗公约》,在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我国民间不少文化艺术种类被忽视,出现消亡现象。但是,最近几年,按照保护和抢救的方针,逐步建立非遗保护体系。2006年,少数民族非遗产保护的活动上,对我非遗学科建设提出了发展日程。将非遗“有形化”和“以人为本”,等十项保护原则,作为非遗保护的具体手法。在具体保护手段的引导下,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理论研究,加强非遗宣传教育。

2非遗和音乐课程结合的意义

我国高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千万学生成长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教育是人文化艺术传承。优秀艺术作品表现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进步。是人类智慧结晶的沉淀。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在传承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来看,高校地方音乐课程有种子意义。不仅对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启发作用。当学生走进社会,参加工作,将更加深远因想到本专业课的教学。高校地方音乐课程的具有特殊性。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能通过对学生的反复传授,以几何裂变扩散。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地方音乐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流,在高校的地方音乐教育中,大力推广。激发学生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随着工业社会影响,传媒技术迅猛发展。在多元文化并存下,保持民族音乐文化,就成一项严峻的课题。但是,当前的学生音乐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文化为重点,古朴的民歌、器乐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小。非遗中的地方音乐设置更是寥寥无几。优秀的传统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内聚力,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把本民族音乐放在重要位置。例如,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之上,亲自为孩子们创作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歌。鼓励学生使用民族器乐。具有浓郁地方音乐课程教学,将民族音乐扎根于心田。开设以非遗题材地方音乐课程,一方面满足了音乐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3进入地方音乐课程途径

加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地方特色的因为课程为载体,具体的操作途径使什么呢?

3.1重视地方音乐课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最普通的教育手段,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传承效果,可以使学生明白,传统音乐的内涵。当前,大学的专业音乐课程,主要是西洋音乐理论,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西洋乐课程比较多。对于传统音乐概论课程的开设,可以填补我国在传统音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空白。但是,在这种音乐课程需要逐步扩大推广,如果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那么就远远忽视了这种音乐课程设置对非遗保护作用。应当把它上升为与乐理。成为声乐,钢琴等同等重要必修课。除此之外,还应开设中国传统乐理课程,配合民族乐器的教学,在多个方面,使民族音乐知识在学生中充分掌握,传统音乐欣赏水平得到提高。

3.2主修课程中设置传统音乐欣赏。

如果将这门课程的设置中,中国传统音乐历史就会在广大学生群体中的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在民族音乐丰富的内容中,通过多彩的形式,感受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音乐感受中,培养热爱我们的传统音乐的民族自信心。

3.3开设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传统音乐品种。例如,我国每年的青歌赛中,不少来自我国偏远地府的原生态歌手,进行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演唱,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如果只是政府专门机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这时候,就需要大学研究发挥作用。不少地方大学开始本地音乐研究。但是,大部分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如何传承、发展,没有效的办法提出。如果,本地大学拥有本地音乐课程,在全国就形成一个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在传统音乐的保护、研究中意义重大。

3.4传统音乐学习模式的打破。

传统音乐的学习,因为内容上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进行现场观摩,跟随文化的传承人进行传授接受。传统音乐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整理。美术有写生课,在大自然中去发现美。音乐教学也应该有一种采风的制度,就是收集民歌。每学年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去搜集传统音乐资料。组织现场观摩。在剧场,在庙会,在传统音乐品种中传播。通过传统艺人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措施下,广泛了解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实现自觉地保护传统音乐。

3.5发展学生社团,为传承的平台。

大学的社团在大学中普遍寻在,是传播传统音乐的良好舞台。例如,民乐社。、加入社团,就相当于参加票友组织,学生集体感受传统音乐,接受熏陶和训练。发挥学生传统音乐能动性,促使学生去关注音乐,保护推广传统音乐。社团中,专业教师的辅导,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知识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在传统音乐知识传播的时候,能够有序传播。使文化的传承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4结语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6

他姓金,在中国甚至世界音乐的历史上,他也是一块熠熠生辉的足金。他就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

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李丹阳、吕继宏、戴玉强、张也、吴碧霞、董文华、刘玉婉、牟玄甫、祖海、王丽达、张迈、吕薇、黄华丽、刘斌、铁金、程桂兰、黄华丽、李晖、汤灿、张燕、吴春燕等等等,这些在观众看来绝对是超级明星的歌唱家,在金铁霖的眼里,全部是学生。从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彭丽媛算起,金铁霖教授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和青年优秀演员研究生班学员40余名。

金铁霖最早师从于音乐教育家沈湘——————这位通晓五门外语,22岁就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大家。金铁霖挑选徒弟的条件是:声音条件、咬字、悟性、表演能力、艺术修养好,形象好,总结成七字诀就是“声、情、字、味、表、养、相”。在多年的教学中,金铁霖推出了一套适合民族唱法的教学方法——“金式唱法”。得益于金铁霖独特的教学方法,金铁霖的学生们,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的经典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个在六十九年的人生岁月里造就了几十位歌唱名家、几百位歌唱新秀、上千名亲传弟子的声乐教头,年龄的印象早已被荣誉所淡化,被历史所遗忘了。人们想到的似乎永远是他铁证如山的成就和甘当人梯的贡献。金铁霖说:“音乐是我的生命,声乐教学就是我生命的支点。坐在钢琴前,就像坐在了生命的支点上。”

金铁霖曾不远万里赶到悉尼,为宋祖英做演出前的充电式辅导,结合宋祖英的演唱风格,在曲目和演唱细节上进行巧妙地调整。金铁霖说:我这样辛苦,不仅是为了一个青年歌唱家的成功去保驾护航,更是为了她要演唱的中国歌曲负责任,在那时候,宋祖英她们就是那个陌生世界里的中国形象,她们的歌声要传达出中国民族声乐的魂魄,要让那些已经习惯西方音乐体系的权威们用全新的目光和惊讶的赞美来评价中国歌声的独特魅力。宋祖英等多位学生的成功,不仅是他的科学教学体系的成功,更是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征服世界的良好开端。

金铁霖身为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却从不脱离教学一线,现在,金铁霖年逾古稀,还有四十多位民族声乐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跟他上课,假如由于会议或公务耽搁了课程,他一定会挤时间给学生们把课程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