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征文范例6篇

科学征文

科学征文范文1

人或动物的生存与植物的关系

不久前,我们家搬入了现在的新房子。刚搬完家,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老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科学征文范文2

【摘 要】学科文化是为无形学院中的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它以知识为本原,以学科为载体,以学者为主体。学科文化具有强烈的学术性,显然的身份性,它在本质上就是学术信念。

关键词 学科;学科文化;信念

一、学科的重要性

学科是学术的组织基础。在学科发展日益制度化的今天,学术活动基本上都以学科为载体,学科成了学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归宿,“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 “在国际学术界,学科就是产品线,院校即为地理中心。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科为中心,但它必须聚集于事业单位。”所以,大学学科是高等教育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是承载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平台,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二、学科文化及其特征

国内外学者关于学科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刘慧玲认为,学科文化是“人们在探索、研究、发展学科知识过程中积累并传播独有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庞青山认为,学科文化是“在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特有的语言、学科理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伦理规范等”。邹晓东把学科作为组织看待,把学科文化等同于学科组织文化,认为学科文化是“学科组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和行为方式等”。

国外对“学科文化”也没有明确定义。伯顿·R·克拉克从组织的观点出发,认为高等教育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它既是一种社会结构,又是一种文化存在。而学术文化(学术信念)是其组织特质和基本要素,其中学科文化是学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学科文化根植于学科,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每门学科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信念,拥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念、学术精神等,这些正是学科文化的组成部分。托尼·比彻在《学术部落和领地》中把学科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部落”(academic tribes),每个部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具有认可的身份和特别的文化属性。虽然学科文化中先天地就存在着差异,“各种不同的群体有着自己特定的利益和信念,甚至有其自身的神话和游戏规则。”但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文化又体现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特征,它表现为学者们属于跨越院校、地域甚至国家边界的学科共同体——“无形学院”。综观国内外有关“学科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学科文化包含着三个共同要素——知识、学科和学者。

知识是大学学科文化的本原。本文所称的知识是基于伯顿·R·克拉克对知识的理解,指的是一种高深而特殊的理智材料,具有专门化、自主性和累积性等特点。这种特殊的理智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是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知识是大学学科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大学学科文化的最初根源。

学科是大学学科文化的载体。关于“学科”,我国研究者通常从学问的分支、教学的科目、学术的组织三方面进行界定。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界定,学科也是大学学科文化的载体,原因是学者主要是因为相同的学科而不是学校和高等教育系统等其他因素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学科文化主要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本的文化。

学者,是大学学科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实践和创造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大学学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也是人创造的,而大学学科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创造这一文化的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学者,学者是形成大学学科文化的主体。

三、学科文化的本质

(一)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强烈的学术性

大学学科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强烈的学术性,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学学科文化以知识为本原、以学科为载体。大学中的知识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专门化知识,其本质特征就是学术性。其次,大学学科文化是由经过系统学习、掌握有关学科知识、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学者创造的,与一般文化的主体有所区别。

(二)大学学科文化具有显然的身份性

首先,学者都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其身份基础的,学科文化对其成员有规训作用。“在每一学科领域里,都有一种新成员要逐步养成的生活方式,在发达的系统中尤其如此。刚刚进入不同学术专业的人,实际上进入了不同的文化宫,在那里,他们分享有关理论、方法论、技术和问题的信念。一个范例是一个科学团体的成员共享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团体是由共享一个范例的人们组成的。”

(三)大学学科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学科信念

根据独特的理智任务,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学科文化。如数学的基本风格是优雅和精确的结合,而与数学家非常接近的物理学家则更关心现实。圈内的人们可以用“说话”交流,“在系统中的人受自身观念的指导解释社会趋势的意义,决定合适的反应方式”。正是这种学科信念使得学科文化就像一种粘合剂一样把同类学科成员凝聚在一起,对学科成员的行为进行着规训和激励,导致其对学科的承诺和忠诚。

参考文献

[1]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和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3]樊平军.论大学学科文化的知识基础[J].江苏高教,2007,6.

[4]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43.

[5]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2,(2):72.

科学征文范文3

科技论文中表格是记录数据、对事物分类的有效表达方式。三线表是科技论文中最常用的表格,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将实验的结果、记录的数据及分类的事物整合于三线之中,既简洁流畅,又奥妙无穷,催动着人们的对科学内涵无尽探求,调动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三线表从形式到内容给人以真实、和谐的美的体验。

精粹凝练的真实美

三线表所表达的内容是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在实验室仪器旁的守候,日复一日的观察记录,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研究结果的高度凝炼。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都是科学研究的真实表达。三线表占据了研究过程的全部数据资源,科技工作者把最精华的部分,以最简洁的方式奉献给了社会及需要这些信息的读者,他们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至真、至善、至美。

科学性的描述。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求客观世界的本质。从某种意义来说科学即真、科学即美。科学美既有经验形态的,又有思辨形态的,它与两种意义的“真”皆有密切关系。不管哪种形态的科学美“真”都是它的灵魂,它的内容,美可以说是真的形式。三线表的科学性表现在他的真实,无论是对事物分类的描述,还是数据的记录、统计的处理都是应用科学的方法,体现着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作者以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作为理论的基础,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解释科学的本质。

辛勤劳动的结晶。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选题立项到实验设计、实验方法的完善,从实验过程的坚守,到每一个数字的等待及分析。没有挥汗如雨的壮烈,却有绞尽脑汁的积虑和茅塞顿开的醒悟。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创造凝结成数字、符号,驻足于三绂之间,劳动者的美尽显其中。

简洁自明的形式美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和比例”。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她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物质组合原则。三线表具备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简洁朴实的形式美。

线条。线条美是最基本的美学要素,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是对人们所感知的形状最直接和最具体的再现。科技论文的三线表亦即三条线组成的表格,特殊情况下可增加一条或两条辅线,但仍称其为三线表。三条水平线横亘于文中,昭示着科研人员勇往直前、永远追求的信念,给人以稳定、安宁的踏实感,应合了表内数据的真实可靠和研究过程的严谨。

整齐一律。整齐一律能体现一种统一有序的洁净美和严肃美,给人以单纯感、庄重感和规整感,还能表现出一定的气势。科技论文中的三线表在大多数科技期刊表达形式都是一致的,即均由表序与表题,标目栏、表身及表注元素组成,可谓重复一致,整齐划一。一个清晰、明确的三线表可有暂时撇开正文内容而通过表格系统本身就能反映其所包含正文内容的功能,体现出简洁白明的特点。表题是表格的名称,能确切反映表格的特定内容。标目栏反映了表身中该栏信息的特征和属性。三线表标目的设置均有明确的规定和含义,从形式上看,每张表都有横标目和纵标目,从内容上看都有主语和谓语。主语指被研究的事物,通常列在表的左侧,谓语指说明主语的各项指标,通常列在表的右侧。标目设置合理的三线表主谓分明,左侧标目(主语)与右侧标目(谓语)具有严格的语言逻辑关系,主语和谓语连贯起来能读成一个完整而通顺的句子。表身是表格的主体,容纳了部分或大部分科研信息,表身的内容整齐划一,阡陌有序,令读者凝视、思索。表注将表中不能表达或表达不完全的内容进行注释、补充,或对表格进行总体说明。三线表中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使表格表达完整、全面。

比较。三线表科学价值的核心体现就是比较,通过比较得出有科学意义的结果。比较是把有对比关系的因素统一起来,相互映衬,从而更加突出各自的特征,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科研设计中多采用分组实验,以探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方法对达到预期结果的影响,其分组的目的就在于比较。三线表中比较及比较结果的表达,无需过多的文字叙述,只用符号和标注便能自明。表格中一组组数据罗列是沉闷和乏味的,但经过“”或“*”的点缀便有了灵性和意义,这是一个比较的标记,她的美在于“点睛”,在于将研究的成果轻松而自然地昭示于读者。

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之美

科学征文范文4

1.依据语文基础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应侧重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培养

旅游业是一个文化含量非常高的行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旅游工作中,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有所涉及,因此,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首先要重视相关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培养。普高语文教学一般以文体为模块,对文本进行字、词、句、段、篇分析;职高语文教学是为其专业教学服务的,因而不能照搬这一模式,需因“专”施教。根据旅游专业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挖掘蕴含在语文资源中的旅游知识。如讲魏晋南北朝文学时,结合曹操讲酒文化;讲唐代文学时,结合李白的诗歌讲峨眉山名胜,结合杜甫诗歌介绍泰山古迹、景点典故;讲宋代散文、明清小说时,依据课文内容讲赤壁古迹、苏州园林、故宫建筑、明代长城等。总之,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并非单纯的字、词、句、篇的分析,而应是古今中外、人文地理等各类旅游知识的赏析、聚焦、积累及文化素养的沉淀。

2.依据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特征,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应侧重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在语言修养上,即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且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拥有渊博知识却不善于表达的旅游从业人员面对游客时会出现怎样尴尬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训练。语文教学中,可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讲述家乡的名人轶事、推介家乡的特产、介绍~山的一处名胜古迹、唱一首家乡歌谣或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等;课文讲解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朗读、复述、讨论、故事续编等;口语交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走进~山、宣传~山,全班模拟组成几个旅游团,分别让学生扮演导游和游客,大家一起畅游八角寨、辣椒峰、骆驼峰、牛鼻寨等景点,旅游中训练口语,培养能力,游览后讨论、评比。这样,通过互动交流,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进一步积累了旅游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依据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特征,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应侧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性,逻辑思维能力是靠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对~山景区遇仙巷景点进行讲解时,会涉及丹霞地貌的形成、遇仙巷的传说、遇仙巷中竹子的来历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说了半天也没有介绍清楚,这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有问题,即使他熟知遇仙巷的相关知识、典故及来历,但没有办法让大家理解。想象、联想、观察、比较、综合、分析、推理等都属于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旅游专业口语交际教学时可带学生探访~山文化遗址,通过观察、想象、联想,感受~山文化的奇特韵味,领略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人情地理;或考察~山的地貌结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山亿万年前地壳的变化、演绎,领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造访夫夷古城区、西村坊古民居,在观察、综合、分析中感悟盛衰无常的人生哲理。写作训练教学时,可依据不同文体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写应用文,须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明白不同应用文的特征和固定的写作模式;写议论文则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分析、推理、谋篇布局;而写说明文就须观察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方位,这都要在比较、分析中进行。只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训练、磨合,才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使学生介绍景点时逻辑清晰、思维敏捷。

4.依据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应侧重对学生进行旅游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的培养

旅游行业属服务行业,其职业思想就是服务思想,职业精神就是服务精神。如顾客第一、用爱心服务、从小事做起的服务思想,服务好他人就等于服务好自己的服务精神等旅游专业固有的职业特点与语文学科特征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文学经典中孔孟的“仁爱、谦让”,墨子的“非攻、众生平等”等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旅游专业的职业思想、道德及精神的具体内化。因此职高语文的教学应充分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他们在将来从事的职业中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品位。

科学征文范文5

一条大河,历经几千年,流淌的尽是汉字。

甲骨文的波纹、金文的涟漪、篆书的漩涡、隶书的浪花……沿路讲述着仓颉造字的传说,传颂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

汉字起源于中原,但汉字没有国界边陲。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越南的本国文字——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创制出来的;韩国至今使用的还是汉字和韩字(即谚文)的混合体文字;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目前仍保留有1945个简体汉字。将汉文化和汉字象种子一样撒向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其功绩莫过于张骞两通西域、唐朝“对外开放”,以及郑和七下西洋。

国兴则汉字热,国衰则汉字冷。新中国成立后,汉字饱尝“世态炎凉”,才又开始活跃起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日益强盛,经济实力排名世界第三,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四,汉文化和汉字也随之风靡世界。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到目前,全世界已有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世界著名大学中有44所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150多个学校和机构已经提出申请设立孔子学院,到20xx年孔子学院将多达500所。同时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美国3年前只有200所学校开汉语课,到现在已经发展到1000多所,并提出了到2015年5%的高中生要学汉语的目标。作为英语发源地的英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开设了汉语课;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数量,已从20xx年的57所增加到目前的近500所。

随着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等科学考察站的相继建立,汉字便同五星红旗一起在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极地落户。从此,地球的每片土地上都生长着汉字。

活字印刷让汉字广泛传播。但汉字在科技世界的游刃有余,则是在新中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1975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748工程的启动,推动和产生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操作系统、汉字应用软件和各种汉字输入输出设备,彻底扫除了“中文不适于信息处理”的障碍。从1981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样机研制成功到后来的广泛使用,我国的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时代,汉字活力与日俱增。随着汉字操作系统、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汉字识别系统、手写汉字输入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的不断创新和换代,汉字在计算机的王国里进出自由,没有。

遨游太空,是汉字不懈的追求和梦想。“中华”星、北京星、张衡星、沈括星、钱学森星、袁隆平星,一颗颗行星以中国的地名和人名命名,让汉字借助天文学在茫茫宇宙中熠熠生辉。

科学征文范文6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 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 ”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背景、特征及对政策学的影响 尽管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问,是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元社会科学),但是政策科学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它主要是关于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学问。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范式或新途径的出现,即“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政策科学,就不能离开公共部门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该学科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学可以说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形成于本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诺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六大信条:(1 )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以及将政治与行政分开的假定;(2)强调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即采用官僚体制模式);(3)公务员的终身受雇和政府组织的稳定性;(4 )以文官制度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5)对文官的控制(外部规制);(6)要求结果的公平。 早期公共行政学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它将政治与行政(即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绝然分开,忽视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它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效率的标准则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价值因素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被忽

上一篇阅读征文

下一篇资助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