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范例6篇

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1

[关键词] 网络 信息资源管理 资源数据库

众所周知,由于因特网的信息流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得全球的信息资源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和方式在全世界的范围流通,它已经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信息集合,使人类步入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新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我国政府特别构建了由“知识生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信息应用系统”四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知识传播体系,已经被纳入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创新体系当中。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急剧增长,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空前关注的重要领域。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对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浩如烟海的信息,而是要使得海量的信息资源能方便有效地为教育与教学服务。如何使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管理和充分共享,如何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信息资源通常是指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和存取,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各类信息的集合。目前,学术界关于对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范畴,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信息数据资源或各种媒体信息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仅限于信息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范畴,认为信息资源就是可以获得的各种有用性信息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了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与信息相关的工作人员、仪器设备和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那么网络信息资源可则可概述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得的各种有用性信息要素的总称。它主要是使用数字化形式记录,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表达,而文件存储在磁或光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整合。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各种局域网、城域网上和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范围、载体形态和传递方式等,都显示出无法比拟的特点。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凝集着人类的智慧,积累着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网络信息资源把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使信息的存储、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比印刷品价格便宜。不仅能提供信息线索和著录,还能提供有关信息的全文和原稿。

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的形式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集成式地提供信息,除文本信息外,还有图表、图形、图象、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另外,它还提供了获取非出版信息机会。,即在主流出版物渠道之外的文献,包括研究报告、调查采访、研讨会发言、笔记、项目计划报告、政策方针等。它们反映了许多研究成果背后的原始数据或第一手资料,或者是因为其内容过于新颖和专业而未被纳入正式文献交流渠道

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和磁盘等传统介质,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状态展示的。这必然扩大了人际交流的范围,提供了更多的直接交流机会。还可在许多学者、研究人员、咨询专家的个人网页上发现其研究心得、教学演讲用的资料,这些颇具特长的知识库,其参考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13日在在京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同时,随着3G时代(The 3rd 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而在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的同时,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型应用的使用率则呈现下行趋势,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

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了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能传递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提供了正式出版和发表渠道之外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使得大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放信息,因而为新观点、不成熟的观点、未成定论的理论、假说、概念等提供了发表的园地。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构架

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是资源数据库。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高系统反应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资源数据库是通过规范的符号体系和表达关系把现实的网络资源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建立对应的数字映像。所有针对资源的查询、统计、调度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都是通过资源管理应用软件对数据库中的资源映像数据进行运算来实现的。世界提供服务的大型数据库有上万个,总记录数高达数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向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大中院校、公司及个人提供各类相关信息等。就目前来看,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得非常匮乏,现有可供社会调取的信息资源只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在这方面还需待迎头赶上。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尽如人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数据库。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该社在1999年推出的“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所包含的各类专题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更是将我国的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各地和各行业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的建立等都成为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中的亮点。

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构架

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1998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时并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信息管理的基本问题归结为五点:存―理―传―找―用。存即保存、存留;理即整理、加工;传即传播、传递;找即查找,检索;用即利用、使用。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管理模式,其管理对象主要是信息活动中的各种三种是基本要素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它们是对应于信息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与新的利用方式;对应于信息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对应于信息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

从技术管理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技术背景,研究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信息管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综合管理,危害管理,网络建设,新的信息系统和系统设计思想等,对于有效实施信息资源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传统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转变为现代的信息收集整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将信息管理推向智能阶段。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在质量和内容上的极大提高,使人们身处于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网络中,在经历了分散管理,系统管理之后,网络管理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革命使信息资源的共享,数字化,快速传递与检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高速网络信息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的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网络信息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因此有必要按照和遵循经济规律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良性引导。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是以智力、无形资产和软产品为第一要素,然而知识和信息不服从供求关系的原理,其纯粹的交换是不可能的;同时,由于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使用价值的时效性和信息使用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等特点,决定了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网络为基础的市场的独特机制,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运作需要新的游戏规则。

从人文管理角度来看,人是信息活动和信息管理的主体,由人控制和满足人的信息需求是信息管理的永恒的核心问题。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依靠技术的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克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均衡与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人文管理把法治的力量、行政的力量和精神文明三种力量结合起来,为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奠定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造就健康、和谐、理性的信息伦理乃至信息文化的必要条件。

五、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性

在新世纪全世界绝大多数计算机都将通过因特网联接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专门防御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通的防御。当人类步入21世纪这一网络信息社会的时候,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它致力于解决例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管理网络信息资源,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信息流的高速传输需要信息技术做支撑,也需要技术支持。目前,应该加快研制各种安全系统和安全产品,主要是杀毒软件、防火墙、认证授权、加密技术等,以强化防范的手段和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是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系统规划的角度上去考虑它,从技术上、产业上、策上来发展它。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信息安全的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部分,而且还应该看到它是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该看到它对我国未来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正走向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新时代,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信息水平或信息能力的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某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那么它必然是一个信息发达国家,反之亦然。信息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信息状态和科学状态能够满足可能提出的种种要求,那就有最大的安全”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其价值的发挥,而这要靠信息资源管理来获取和提升。总之,互联网是信息爆炸的典范,丰富而繁杂的信息既给我们带来方便,又给我们带来麻烦。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信息时代的工具,是培养新一代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甚至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互联网便会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参考文献:

[1]柯平,高洁.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胡昌平.论我国科技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与利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5):26.

[3]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管理含义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4]高春玲.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考.现代情报,2003,(12).

[5]邵波.用户接受: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因素.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2

家长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持者,是学生的重要影响者。家长对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方式的认可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利益诉求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二、同行和社会学习者

同行和社会学习者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持者和服务对象。他们的认可度关乎网络教育资源能否得到除本校师生外的有效推广,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同行和社会学习者的利益诉求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有使用或借鉴价值;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网络环境方便自己使用;希望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版权等纠纷问题。政府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推动者、倡导者,是网络资源顺利开发实施的保障者。政府的财政支持,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网络教育资源的进行提供了财政和法律保障。政府的利益诉求是: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共享、资源成果能够推广,提升院校的教学水平;完善教育规划,提高办学质量;财政拨款用到实处,切实提高院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能力。

三、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利益相关者影响权重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受到各主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影响,这些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若处理得好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反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平衡好的话,将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到阻碍作用。各利益主体的权重分配是一个平衡各利益主体的重要指标。以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来作为层次分析法的准则层,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利益主体的影响权重。层次分析法[6](AHP)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也是对人们主观判断做出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方法。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在决策思维过程中进行分解、判断、综合的基本特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一种实用决策方法。具体分析方法如下:第一步,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三个层次,最上层目标层(O):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中间层为准则层(C):合法性(C1)、影响力(C2)、紧迫性(C3);最下层为方案层(P):学校管理者(P1)、教师(P2)、家长(P3)、学生(P4)、政府(P5)、同行和社会学习者(P6)。各层元素间的关系用相连的直线表示。如图1所示。第二步,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第三步,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和教师的权重最高(同为24%左右),这说明政府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框架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方,它的政策制定、法律保障以及财政支持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作为人力资本的教师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次之,权重计算结果为22.17%,这说明了作为组织和管理者,学校管理者的贡献举足轻重,学校管理者制定的组织和管理方案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学生的权重为18.45%,这充分说明了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同行与社会学习者、家长所占比重分别为7.19%、4.30%,说明了其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推广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进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相关的组织和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两个利益相关者。本文来自于《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四、启示与建议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3

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也包括其链接模式,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操作等操作行为、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一、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农业、生物、化学、数学、天文学、航天、气象、地理、计算机、医疗和保险、历史、法律、音乐和电影等几乎所有专业领域,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文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一下特点:

1、数量大,类型多传播范围广。网络信息类型多样,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2、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3、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信息更新快,寿命短,管理相对困难。信息自由,来源广泛,内容混杂,质量不一,控制也比较困难。

4、以网站为信息活动的单位,以网页为信息和收集的单元。

5、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6、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二、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一)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DMQL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类似于SQL语言的语法,因此很容易与SQL关系查询语言集成,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由Imielinski和Virmani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的语法和SQL原语,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提出了被称作GetRule和SelctRule的原语。

(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redictiveModelMarkupLanguage),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不需要独自开发,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是一种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利用XML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使用标准的XML解析器对PMML解析,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主要由:标题(header)、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数据流(dataflow)、挖掘模型(miningschema)、数据转换(Derived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预言模型(TreeModel、NaiveBayes、GeneralRegression、RegressionModel、Sequences、GeneralStructure、AsscocationRules、NeuralNetwork、CenterandDistributionbasedClustering)、模型组合定义(ensemblesofmodels)、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rulesforselectingandcombiningmodelsandensemblesofmodels)、异常处理的规则(rulesforexceptionhandling)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是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三)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DBfor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既能定义模型,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DBfor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扩充了SQL语言语法,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DBfor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DataMiningModel,DMM):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PredicationJoinOperation):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操作,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recordset)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SchemaRowsets):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例如:可利用的挖掘服务、挖掘模型、挖掘列和模型内容等。

三、网络信息挖掘的类型

根据挖掘的对象不同,网络信息挖掘一般可分为三类:网络内容挖掘(Webcontentmining)、网络结构挖掘(Webconstructmining)和网络用法挖掘(Webusagemining)。

(一)网络内容挖掘

网络内容挖掘是指从网络的内容/、掘内容挖掘语言。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据挖掘任务,数据/文档中发现有用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众多,目前WWW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体,Internet出现之前的Gopher、FTP、Usenet资源逐渐隐藏到WWW形式之后,但这些资源仍可以通过Web进行访问。然而除了大量的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抓取、建立索引、实现检索服务的资源之外,一些网络信息是“隐藏”着的数据,如由用户的提问而动态生成的结果,或是存放在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或是那些私人数据,它们无法被索引,从而无法提供对它们有效的检索方式。以上是从网络信息源的角度探讨,若从资源形式看,网络信息内容是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元数据等等形式的数据组成的,因而我们所说的网络内容挖掘将是一种多媒体数据挖掘形式。

(二)网络结构挖掘

网络结构挖掘是从WWW的组织结构、Web文档结构及其链接关系中推导知识。主要是针对Web潜在的链接结构,通过网页链接找到隐藏在页面之后的链接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挖掘的目的是发现Web和页面的结构及其蕴含在这些结构中的有用模式,对页面及其链接进行分类和聚类,由此获得有关不同网页间相似度及关联度的信息,有助于用户找到相关主题的权威站点,并且可以通过浏览权威网站企业可以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了解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发现Web文档自身的结构,这种结构用于用户的浏览,也利于对网页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三)网络用法挖掘

通过网络用法挖掘,可以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所具有的意义。网络内容挖掘、网络结构挖掘的对象是网上的原始数据,而网络用法挖掘则不同于前两者,它面对的是在用户和网络交互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的第二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网络服务器访问记录、服务器日志记录、浏览器日志记录、用户简介、注册信息、用户对话或交易信息、用户提问式等。

四、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的应用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网络信息挖掘,可以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竞争对手、供求、客户等有关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改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网络信息挖掘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例如:

1、科学研究。随着先进的科学数据收集工具的使用,如观测卫星、遥感器、生物信息技术等,所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无能为力,网络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强大的智能型自动数据分析工具得以广泛应用。

2、市场营销。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顾客购买取向和兴趣的信息,从而为商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金融投资。由于金融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进行投资决策是,更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处理,找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模式进行合理的预测。

4、产品制造。数据挖掘对产品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对改进产品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提出信息的更高效的控制模式,从而为制造厂家带来更多的回报。

5、教学管理。如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资源发现,分析教学网站的结构组织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规律、教学评价等。教学评价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将数据与挖掘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价之中,可以提高教些评价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6、Internet或其他通信网络管理等的应用。

下面主要介绍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竞争情报中的应用。

(一)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络,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电子商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挖掘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由于Web的易用性、实用性,它很快占据了网络信息主导地位,目前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最有前途的信息传播技术。电子商务中产生的数据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数据挖掘技术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结合,选用适合电子商务数据的挖掘方法,可以提供数据挖掘的效率,让数据挖掘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是以网络技术和Web数据库技术为支持的,其中,Web数据库技术是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Web数据库的发展成为新的热点和难题。Web数据库能将数据库技术与Web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数据库系统成为Web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无缝有机结合。客户是数据挖掘研究的对象之一,它能发现客户的共性和个性、必然和偶然、独立和关联、现实和预测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如客户消费的心理、能力、动机、需求等作出比较客观的统计和准确的分析,为电子商务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电子商务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访问网络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对产品、客户、合作伙伴和进程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站在企业商贸领域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网络信息挖掘主要用于商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分析,以辅助制定市场策略,还可以用来分析购物模式,预测销售行情等。

2、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

(1)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销售商可以获知访问者的个人爱好更加充分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根据各个细节市场,甚至是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了使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更好地应用,商家必须记录访问者的特征及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某网站时,有关访问者的数据便会逐渐积累起来。

(2)发现潜在客户

对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来说,了解、关注在册客户全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从众多的访问者中发现潜在客户群体也同样非常关键。如果发现某些客户为潜在客户群体,就可以对这类客户实施一定的策略,使他们尽快成为在册客户群体。在对客户访问记录的挖掘中,利于分类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潜在客户。先对已经存在的访问者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三种:新来访者、偶然来访者和常客。对于新来访者,通过分类发现,识别出这个客户与已经分类的老客户的一些公共属性,从而对这个新客户进行正确的归类。然后根据归类判断,决定是否要把这个新来访者作为潜在的客户来对待。

(3)挽留老顾客

二八定律表明企业80%的业务收入来自于20%的客户,而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要6倍于向现有的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通过Web数据挖掘,可发现什么样的顾客群在网站上购买了什么商品,哪些是网站的忠诚客户,以便对其进行个性化营销和人性化关怀。

(4)延长客户的驻留时间

为了使客户在自己的网站上驻留更长的时间,就应该了解客户的浏览行为,知道客户的兴趣及需求所在,动态地调整Web页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通过对客户访问信息的挖掘,就能知道客户的浏览行为,从而了解客户的兴趣及需求,并根据需求动态地向客户推荐页面,提供特有的一些商品信息和广告,以使客户能继续保持访问站点的兴趣。

(5)改进站点设计

站点上页面内容的安排就如超级市场中物品在货架上的摆设一样,把具有一定支持度和信任度的相关联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有助于销售,利用关联规则发现可以针对客户动态调整站点的结构,使客户访问的有关联的文件间的链接能够比较直接,让客户更容易访问到想访问的页面。网站如果具有这样的便利性,就能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增加了下次访问的几率。对Web站点链接结构的优化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通过对Web日志的挖掘,发现用户访问页面的相关性,从而在密切联系的网页之间增加链接,方便用户的使用。二是通过对Web日志挖掘,发现用户的期望位置。如果在期望位置的访问频率高于对实际位置的访问频率,可考虑在期望位置和实际位置之间建立链接,从而实现对Web站点的优化。

(6)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就向客户推荐商品或提供信息来引导客户购买什么商品。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其他客户的信息或此客户的信息,模拟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完成购买过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的形式包括向客户推荐商品,提供个性化的商品信息等。推荐系统具有如下作用:(1)将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有时人们只是看看网站的内容而没有购买的意思。推荐系统可以帮客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愿意买的商品。(2)增加交叉销售。基于用户已经购买的商品,推荐客户购买一些相关的商品。(3)建立忠诚度。客户往往愿意到那些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网站购物。

3、实例:顾客行为模式分析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一般不是在线创建模型,因此首先要将诸如会员基本信息、会员在线消费文档、会员在线行为文档\服务器认证日志等所有的相关数据从服务器上下载下来,并按照以下步骤处理这些数据。

(1)数据聚合与过滤

在这一步中,从不同的文档聚集所有数据汇成一组基本数据记录,在聚集的处理过程中,这些信息中有错误和漏掉的部分都需要得到修正。例如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遇到购买为零时会导致空白,因此需填充缺省值来处理空白。然后将与该模式无关紧要的栏消去。例如,消去顾客的ID栏,因为它自始至终对于顾客行为模式没有任何作用。

(2)数据整合

预处理过的数据才可被挖掘工具进行整合。要注意数据挖掘工具只能处理数字,因此文字数据就要提前处理转化出来。不同的数据挖掘工具可能采用不同的挖掘技术,如有的可利用遗传算法,有的则可采用神经网络技术等等。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因为数据整合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别。以下是两个实例,表4-1是提取和过滤过的会员数据,表4-2是分析的顾客行为模式。

(二)网络信息挖掘在网络广告分析中的应用

网络广告是指在Internet站点上的,数字化格式的各种经营性广告。网络广告一般是指多媒体广告,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种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感受商品或服务。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广告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对于网站来说,它必须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网络广告不仅仅找到一个业主,为它放上一个超链接这么简单,要想让广告主看到成效、增加宣传费,除了网站要完善自身建设,扩大用户群外,还应主动向广告主提供用户信息,由于点击广告的用户基本上是对此产品有兴趣的潜在顾客,因此,广告主也愿意付出较高的费用。网站要想长期大量的而拥有广告主的投资,利用数据文件技术为广告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文件算法的日趋成熟,都为网站提供这种服务创造了条件。

网络信息挖掘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就数据准备而言,网络广告主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的背景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登记表;而另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点击流,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行为表现。人们在访问某网站的同时,便提供了个人对网站内容的反馈信息:点击了哪一个链接,在哪里浏览时间最多,用了哪个搜索项、总体浏览时间、个人姓名和住址等。所有这些信息都被保存在一个数据库中,生成大量的记录文件和登记表,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购买模式,不仅可以使网站设计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页,增加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广告主提出行之有效的广告方案,实现商家渴望的个性化市场营销。在数据准备阶段一定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这是数据挖掘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肯定有多种算法。目前有很多厂商正在开发专门用于网站挖掘的软件,可以根据网络用户浏览广告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利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概率知识库和模糊知识库,对信息进行概率分析,通过对广告访问者潜在的信息特征进行模糊划分,判断哪些网络用户是本产品的真正客户,而不是一般性的浏览访问者,从而为厂家组织生产和商家营销计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利用网络数据挖掘,广告主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用户信息,有的放矢地发送广告。可见网络公司在已有的条件下,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个广告主的宣传都是有利策略。当然,数据挖掘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要想获得最佳的网络广告效果,不仅与网络广告投放的位置,所选网站的日常浏览量,广告自身的视觉效果等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而且,就数据挖掘而言,也不应把它看得过分神秘,认为只要有了一个数据挖掘工具,就能自动挖掘初所需要的信息,能更好地进行企业、商业运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要想真正做好数据挖掘,工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企业、企业业务的深入了解和数据分析经验。无论是企业还是网站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有些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在同其他部门协调,才能做到量身定做广告。

(三)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作用

竞争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信息。互联网为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网络信息挖掘工具很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企业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谁忽视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已经失去了领先的机会。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取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网络信息挖掘技术的实现流程来看,网络信息挖掘不仅仅是像网络信息检索那样只是把符合查询要求的记录返回给用户,这样得到的结果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包括很多不相关信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WW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它还能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这对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搜集和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通过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完整、彼此关系不明确的敏感信息中找出隐含的和事先未知的有用信息,揭示数据内在的复杂性,帮助情报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1)充分获取、开发和利用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

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eb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能够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购买行为,发现顾客购买模式趋势。

(2)挖掘Web日志记录来发现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

通过分析和研究Web日志记录中的规律,可以识别电子商务潜在客户,增强对最终用户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质量,并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

(3)网络信息挖掘在反竞争情报子系统中的应用

反竞争情报子系统是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低估竞争对手搜集竞争情报的能力势必导致企业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Web站点是企业与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获取竞争情报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因此,对它进行监控是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的重要途径。在竞争情报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Web挖掘技术,通过运用分析访问者的Ip地址、客户端所属域、访问路径分析等Web监控技术、统计敏感信息访问率等方法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防范,以达到识别竞争对手保护企业敏感信息的目的。

结论

网络信息挖掘是网络信息处理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是指在大量训练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间的内在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在网络资源中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网络信息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冯艳.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上的应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19(2):125-126.

[2]郝先臣.数据挖掘工具和应用中的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2001,22(2):183-186.

[3]董慧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6-187.

[4]王娜.网络信息资源挖掘研究概述[J].图书馆学刊.2007(1):123-124.

[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网络信息采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6-88.

[6]李村合.网络信息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2,20(11):1212-1214.

[7]宋瑞祺.Web文本数据挖掘关键技术及其在网络检索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1):95-96.

[8]陈萍丽.Web挖掘及其在竞争情报系统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3,21(9):998-1001.

[9]陈敏.数据采掘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2):27-34.

[10]张燕.浅谈网络信息挖掘[J].情报探索.2000(4):34-36.

[11]徐宝文,张卫丰.数据挖掘技术在Web预取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1,24(4):430-436.

[12]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59-213.

[13]姜东琳.网络信息挖掘技术及应用[J].计算机技术.2005(3):52-58.

[14]柯平,高洁.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0-62.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4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网络分析;网络识别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06

〔中图分类号〕G203;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033-07

The Network Analysis on Stakeholders of the

Copyright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Li Chan1Xu Longshun1Zhang Wende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2.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propertie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the correlated stakeholders were demarcated and analyzed.Then,the stakeholders relationship and their network between transmitters and copyrighters,transmitters and users,copyrighters and users were identified.At last,a series countermeasure were proposed to build a reasonable interest relationship network to ensure a balance of interests among stakeholders and social benefits max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law,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copyright;interest relationship;stakeholders;network analysis;network identifi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无地域性等复杂属性,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侵犯拥有著作权法保护的具有专有性和地域性等属性的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因此,著作权等相关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犯罪学家、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1-2]。Karla等[3]指出网络时代的音乐、文学、影视等著作都存在着较高的侵权风险;Susan[4]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著作权侵权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并主张应用著作权法来解决侵权问题。我们通过对“北大法律信息网”2006-2015年收录和公布的侵权案件整理发现,近年来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和侵权纠纷大幅度增长(见图1)。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但是如何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合理界定和保障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平衡网络信息资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均衡已成为当今网络著作权研究的焦点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以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为研究对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关系网络的识别与构建,力求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均衡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网络著作权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析

1.1网络著作权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作品在网络传播中所享有的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专有权利[5]。随着因特网的诞生,网络著作权作品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的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每个使用者手中,因此,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发展与扩张对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的界定和保护乃至著作权法律、法规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6]。自20世纪末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来,其研究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定性走向定量。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院开始受理网络著作权的相关案件且案件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事件更是频发[7-8],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信息资源属性界定模糊并且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侵权风险。因此,下面分别从网络信息资源属性界定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进行分析。

1网络信息资源属性界定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以虚拟的数字化形式而存在的物品,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物品而存在,必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属性之分。萨缪尔森[9]在其《经济学》著作中指出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属性;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属性。基于萨缪尔森的观点,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多数人的使用而有所减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竞争性,此外公共网络信息资源不受著作权的专有保护,可以实现自由共享,体现了非排他性的特点,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属性”。但是,著作权作为保护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专属权利,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著作权人作品是公开的,但著作权是垄断的,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私人属性”,其信息的共享只能是合理使用、法定许可范围内的共享。

1.1.2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是指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切侵犯著作权人权利行为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因素的总和[10]。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传递、存储等每个阶段和环节都会涉及著作权的问题,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具有较大的侵权风险。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著作权侵权更是屡屡发生。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创作者的合法收益以及最大限度地规避或降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权损失,侵权相关方必须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发生的根源及传播过程[11]。

1.2网络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属性界定

自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经理在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及公司要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至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以来,利益相关者便在企业中广泛应用[12]。Freeman[13]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其影响的个人或团体。1965年,美国学者Ansoff首次将利益相关者引入学术界,自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迅速发展[14]。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领域,以此解决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著作权保护的均衡问题。

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必然存在着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文参考Freeman[13]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划分方法(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社会利益3个角度划分企业利益相关者),同时结合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各利益主体自身属性,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著作权人、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和使用者3类。

1.2.1著作权人

著作权人作品是公开的,但著作权是垄断的。著作权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创作出的作品,拥有对作品的专属权利,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垄断身份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和回报。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下的外部性,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着著作权侵权风险和侵权事件。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界定产权为解决外部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方法,在科斯定理的指导下,各国逐渐制定了与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激励创作者的创作激情,推动科技、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1.2.2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

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是以上传、复制、排版、转载等方式对作品进行传播的个体或群体。网j信息资源传播者是著作权法律中一重要的利益分享者,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充当着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利益均衡的桥梁作用。“无传播也就无权利”,正是由于传播者的存在才体现和成就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和使用者的便利。传播者在网络共享平台传播大量的信息资源,其中有些信息资源是著作权人的私有财产,因此在信息资源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侵权风险,容易出现侵权行为,导致著作权侵权纠纷,给著作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自身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负面影响。

1.2.3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据量大、获取便捷、内容丰富等特性,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用者对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更多和更高的需求。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复杂的法律属性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为了支出最少的成本实现使用资源的最大化,存在着直接或间接侵权行为。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是著作权人作品的最终受用者,网络信息资源在使用者之间共享可以实现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利益在社会资产流动中带来的利益增值[14]。

2网络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识别

传统的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主要是调节著作权人和社会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主要涉及两个利益相关者,因此,著作权的保护以及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识别较容易。而今,与传统的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不同,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法律属性较复杂,且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主体,其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则是著作权人、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和使用者。因此,为了理清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分别从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著作权人、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使用者以及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两两之间的关系网络进行识别。

2.1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著作权人关系网络识别

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著作权人作为理性人而存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避免不了合作与竞争。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作为利益桥梁的连接者,在调节和疏通各方利益的同时,其行为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在与著作权人的关系网络中追求自身利益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

1)途径一:授权许可、合法途径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著作权产品本身不具有价值而具有使用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的商品需要赋予一定的价格,这样才能符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而实现在市场的上自由流动与交换。法律为了保障自由流动的有序性,就必须对流动模式加以规范,从而使著作权人在此过程中获得应有的补偿和收益,因而诞生了著作权法律与制度,在著作权法律与制度的约束下,著作权作品可以通过著作权人授权许可等合法途径转让给传播者,实现利益分享。虽然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制度的保护以及自身可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有偿消费,但是面对复杂的网络技术和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广泛的社会需求,著作权人单独与社会公众直接交易,不仅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而且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著作权人需要委托信息资源传播者,将自己的作品传播至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偿共享和社会公众的便捷获取。其实,著作权人和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是一种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著作权人利用人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强大的技术管理能力获得经济补偿,同时提高作品影响力。作为人的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利用委托人的优秀作品,通过自身的营销和传播,有偿提供给广大消费者,获得经济收益,并通过合理的付费机制分享收益,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2)途径二:未经许可、非法途径

利益驱动下的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许可,擅自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信息资源,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侵权行为存在有意和无意之分:其一,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法律属性复杂等特性,传播者在缺乏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的意识下把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信息资源传播至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而获取经济收益,无意的侵权行为从而导致侵权纠纷;其二,虽然著作权人作品享有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由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监督体系尚不完善以及侵权成本较低,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传播者会进行违法操作,从而获得非法收益,直接故意侵权。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著作权人关系网络可以构建为如图2所示。

2.2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使用者关系网络识别

一般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使用者是信息资源的直接供需方和直接利益相关者。作为委托人的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创建共享平台,实现使用者的付费共享,从而获得支付报酬;而在信息资源爆炸的网络时代,使用者没有渠道和信息去有偿支付著作权人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所以使用者和著作权人单独的交易很难进行,使用者通过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提供的共享平台可以及时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因此信息资源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契合。

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以营利为目的,在营利情况下要为使用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文化需求。W络信息资源传播者获得的净收益=(销售单价-支付单价)销售数量,因此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要综合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适时地调节销售单价。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在满足自身需求情况下,也会要求最大限度的获取免费或较低支付费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因此信息资源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博弈。

通过上述分析,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使用者关系网络可以按图3方式构建。

2.3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关系网络识别

外部环境风险是导致著作权侵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使用者素养、著作权保护力度以及信息网络环境等。因此,在国家著作保护权制度尚不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管理体系尚不全面、网络环境尚不安全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信息资源使用权,非法采集、改编、上传、传递、应用信息资源,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了著作权人的署名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发行权、出租权、改编权等权利,最终引起著作权侵权纠纷。同时,使用者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直接或间接侵权的可能性。因此,考虑各个主要因素的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关系网络可以构建为如图4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著作权人、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使用者关系网络复杂,利益诉求各异,合作之中存在博弈。因此,精准识别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精确构建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网络,是实现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良性运作的关键。结合前述的两两分析的关系网络,从而可以识别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关系网络如图5所示。

3完善网络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的对策与建议随着社会公众信息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更加尖锐,著作权利益冲突更为复杂,利益格局严重失衡[15]。如果三者之间各自为营、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利益矛盾则会愈演愈烈,也不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创新和应用。因此著作权人利益如何保护、范围如何界定,社会公众利益如何维护,关系网络如何构建等一系列问题是实现帕累托最优和社会总效益最大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构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和谐的关系网络,实现利益均衡,本文综合国内外对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相关研究,分别从公共政策、法律、管理与经济学四个视角构建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

3.1从公共政策视角构建网络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公共政策是为弥补法律的滞后性缺陷而存在的一种制度形式,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构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图5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关系网络识别过程

相关者关系网络必然涉及公共利益,而著作权制度又是以保护著作权人私人利益为核心目标。因此,平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基本利益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利益均衡,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基础。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著作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1制定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具体政策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与传统意义的著作权保护不同,而是随着新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著作权保护。由于法律的制定、形成至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技术就需要制定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具体行动步骤与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刑事司法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与引领作用。在遵循元政策价值判断标准与基本政策目标导航标准的前提下,依靠科学的著作权具体政策,合理协调新局势下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均衡是公共政策的一大优势。

3.1.2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监督机制

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滥用,因此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在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以及传播著作权人作品时,必须接受政府监督机关、著作权人等法律主体的监督。但是,目前我国著作权方面的监督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监督体制迫在眉睫,以公共政策的法律属性弥补现有法律监督体系的不足,约束信息资源传播者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对违反公共政策行为规范和非法操作网络信息资源行为者的惩罚力度,形成行业自律,逐渐实现由被动监督向主动遵守的质的转变。

3.1.3将信息资源共享监督体系纳入政府决策机制

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监督体系置于国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监督体系的大环境下,纳入政府信息化决策的战略中考量,充分应用国家信息管理技术与决策机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充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同时也不要以牺牲著作权人的利益为代价。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纳入政府信息资源决策有利于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

3.2从法律视角规范网络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著作权法是平衡著作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做出的制度设计[16],其基本宗旨是维护著作权人与信息资源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网络。著作权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鼓励创作和知识创新,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知识资源利用率。

著作权法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合适的时期制定出适时的著作权法律法规。著作权法在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前提下,也要合理规范其权利范围,赋予其合理的权利使用空间。在界定著作权合理使用范围时,其权利的扩张还是缩小并非一概而论的,而是针对著作权中不同的权利做出不同的考察,其中复制权是著作权人最基本的权利,随着复制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复制地隐蔽性和简易性,社会公众的自主复制代替了原有的消费复制,对著作权人财产权利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急需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但是,网络复制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也要对著作权人的“绝对排他权”设定界限或加以适度节缩,因为绝对的共享或绝对的限制都不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创作和传播。

此外,完善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对于著作权法所设定的合理使用标准要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同时要借鉴国外著作权法的先进经验进行价值选择和利益考量。

3.3从管理视角完善网络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

3.3.1完善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将权利授权给集体管理组织或机构进行管理,集体管理机构有权与使用者洽谈,对作品使用授权、监视以及对获得的利益在著作权人之间分配[17]。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单独的著作权有偿授权许可并不现实,因此著作权人将著作权委托给集体管理组织,借助集体管理组织的技术、专业优势达到维权的目的。为了更合理地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需要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

首先,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性质直接决定了其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综合世界上实行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国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各不相同,主要有民间性质、半官方性质和官方性质。由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初期,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半官方性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政府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并进行有效监督;后期,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还原为民间性的社团法人,更好的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其次,明确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利益分割范围,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授权职责、监督职责、检查职责、收费职责、诉讼职责以及费用的分配机制等都需要在前期的协议中给予明确规定。

3.3.2网络环境下新管理模式探索

1)知识共享协议(CC)

知识共享协议是网络环境下“保留部分权利”的版权声明方式代替传统的“保留所有权利”的著作权管理模式。自2003年我国引进知识共享协议以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我国的知识共享协议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加以完善[18]。

首先,加快版本升级。我国现用的是2013年升级后的3.0版本,而国际共享协议4.0版本已正式,相较于3.0版本,4.0版本具有授权更全球化、协议文本更精简等优势,因此加速我国知识共享协议版本升级是当务之急。其次,制定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包括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优先目标、团队建设等在内的短期和长期宏观规划路线图。再次,加强与政府合作。加强我国知识共享组织与政府机关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协议在政府信息资源传播中的应用,得到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最后,成立独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知识共享组织作为附属机构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韩国知识共享协会模式,成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负责知识共享协议的发展。

2)著作权自助协议(SCA)

版权自助协议是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的互联网时代新型多样化著作权许可模式协议,包括仅保留署名权、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放弃获酬权、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留获酬权、许可信息W络传播权-许可演绎权-要求相同方式许可-放弃获酬权、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演绎权-保留获酬权5种模式可供著作权人自主选择[19]。SCA协议是基于利益平衡的基础上而建立的,为著作权法的完善提供了新思路,但是该协议的使用和传播还需要我国著作权法的完善给予保障。

3.4从经济学视角创新网络著作权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因此如何协调好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利益均衡与效益之和最大化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我们主要从公共信托理论和卡尔多――希克斯补偿理论两方面来阐述。

3.4.1公共信托理论下的经济学分析

公共信托理论萌芽于罗马法,伴随着英国普通法传入美国,经过一些普通法判例实践得以确立,所谓公共信托理论是指以公共信托的名义,保护社会公众在特定自然资源上所享有的公共权利[20]。根据公共信托理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公共信托资源的法律属性,公众(使用者)在信息资源中享有一定的合法权益。首先,对于公共网络信息资源,社会受众有权利进行复制、转载、传播等;其次,对于私有网络信息资源,公众有权利最大限度的免费共享,因为著作权人同样是基于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积累与创作。因此,公共信托理论主张维护社会公众享有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主张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将公共信托理论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著作权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4.2卡尔多――希克斯补偿理论下的经济学分析

实现著作权人、网络信息资源传播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最优”是著作权保护和共享的最终目标。但是,现实中很难实现理想的“帕累托最优”,因此潜在的帕累托最优,即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是值得考虑的方案。卡尔多――希克斯补偿理论是指通过补偿机制实现次优的平衡方案[16]。我们可以根据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理构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补偿关系网络以及制定相应的补偿金制度。在进行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效率问题。使用者的支付费用要大于著作权人的经济损失,从总体来看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和社会总福利的增加。不能出现得不偿失的情况,这也是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最基本的原则。第二,著作权资产评估问题。首先是评估标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资产评估标准必须综合考虑作品经济价值、著作权人声誉价值、社会收益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其次是评估方法,可以采用收益现成法和收益提成法进行评估。第三,规范补偿交易流程。构建第三方交易平台、制定利益补偿交易合同机制、规范交易流程,同时交易合同中明确规定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与义务。

4总结

著作权在本质上是一种私权,代表着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但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发展,著作权利益相关主体日趋多样和复杂,而过度强调排他性的垄断私权而忽视共享性的社会公权已不合时宜。因此,第一,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的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利益关系网络整体结构性强,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情况下给出相对满意而又稳定的解,从而成功规避著作权侵权风险,减少著作权侵权损失和潜在危害。第二,本文构建的利益关系网络结构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当今社会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的现状,为政府著作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一系列的风险规避研究提供新思路。第三,除考虑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源、风险传导路径、风险传导载体等风险要素外,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倾向,从而进一步补充了相关衡量指标和数据,增强了结果的可靠性和现实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识别各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结构脉络,寻找最大利益契合点,并从完善具体政策与监督机制、优化利益补偿机制、依法规范著作权保护范围、创新著作权管理模式等多个视角构建均衡的利益关系网络,从而降低博弈成本、规避侵权损失,实现利益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Borja K,Dieringer S,Daw J.The effect of music streaming services on music pi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5:69-76.

[2]Morris R G,Higgins G E.Criminological theory in the digital age:The case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digital piracy[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10,38(4):470-480.

[3]Borja K,Dieringer S.Streaming or stealing?The complementary features between music streaming and music piracy[J].Journal of Retailing & Consumer Services,2016,32:86-95.

[4]Corbett S.Videogames and their clones-How copyright law might address the problem[J].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2016,32(4):615-622.

[5]郑英龙.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J].编辑学报,2013,(3):216-219.

[6]Aoki K.(Intellectual)Property and Sovereignty:Notes toward a Cultural Geography of Authorship[J].Stanford Law Review,1996,48(5):1293.

[7]Akbulut,Y.Explor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of digital piracy through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4,78:294-305.

[8]芮松艳.网络著作权案件综述[J].电子知识产权,2010,(1):15-22.

[9]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0]曾永梅,张文德.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分析[J].F代情报,2016,(7):41-44.

[11]李婵,张文德,蓝以信.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传导研究[J].情报学报,2014,(10):1046-1056.

[12]Mitchell,Ronald K.Book review:stakeholder theory:impact and prospects[J].Organization Studies,2012,33(10):1407-1411.

[13]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4]Tunca T I,Wu Q.Fighting Fire with Fire:Commercial Piracy and the Role of File Sharing on Copyright Protection Policy for Digital Good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3,24(2):436-453.

[15]曾斯平.从“三振出局”及“补偿金制度”看网络共享平台上著作权利益的平衡[J].电子知识产权,2012,(4):66-71.

[16]陈伟斌.基于利益平衡的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补偿原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9:92-96.

[17]Odion O J,Oriakhogba O D.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in Nigeria:resolving the locus standi conundrum[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 Practice,2015,10(7):518.

[18]杨惠玲,冯超.论我国知识共享协议许可制度的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5,(8):79-87.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5

   

1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中情报的有效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减,利用率逐步降低。这与传统文献的老化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情报学家M.劳恩曾说过:“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资源的增长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 角度反映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众所周知,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极其惊人。以我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 总数为157,091,220个,字节总数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311,864,590个, 字节总数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就达到了650,682,300个,字节总数增长到 20,537,214,718KB,与2003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8.6%和238%[3]。

    (2)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数据组织方式、网址等外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所含知识和情报在内容上的变化。 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对信息计量学领域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个月内近50%的网页发生了变化[4];而 Wallace Koehler的观察结果更为显著,他发现97%的网站6个月内会发生变化,如观察时间为1年,则比例上升为99%。对于网页而言,这组数据分别为 98.3%和99.1%[5]。应该指出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并没有引起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增长。

    (3)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被从系统中删除,不能再被访问和利用。文献[4]表明,68%的网页1 年内将被从网上移除;而文献[5]发现,有12.2%的网站和20.5%的网页6个月后不能再被访问到。1年后,分别上升到17.7%和31.8%。并 且,每周有0.5%的网页和网站消失。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减少。

    (4)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运动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识不断被完善和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信息需求的 共同推动,网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知识和情报被包含在新的知识和情报之中,因而,原来不完善、不全面的陈旧信息资源逐渐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网 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中,蕴含新知识和情报的信息的出现和信息总量的增长。

    (5)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的事物,相 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老化遵循负指数函数关系。进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长速率变小,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当对该事物的认识积 累到一定程度,将出现质的飞跃,相关信息的增长进入新一轮的指数增长阶段,相应的,老化曲线也恢复成负指数曲线。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受关注程度。对于网络 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而言,受关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知识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而言,其受关注程度遵循 “Winner takes all”法则,受关注程度越高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说信息更新越快,质量和数量也稳步提升。

   

1.2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非累积性。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续性,即使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和情报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它也不会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与更新、 替代信息的生产以及新信息的产生必须依靠新的载体。因此,传统文献资源从数量上来说,总是不断增长的。而网络信息资源则不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是介于产生 后永续存在与即刻消失两种状态之间的第三类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常态。在网络环境下,新信息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总量的增长,而且, 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丧失其使用价值之后会彻底消失,引起信息总量的减少,呈现负增长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累积性,这表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老 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难以系统地回溯其历史状态。

    (2)动态性。动态性与非累积性是内在统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态与所含内容的统一体。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信息资源的外在形态,而内容, 即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报才是核心。传统文献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积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 此,在网络信息资源载体的形态、信息组织方式、网址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内容可以不断更新,甚至删除,这就体现为它的非累积性。众所周知,半衰期、普赖斯 指数的测定都是依据特定领域文献资源的被利用情况,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老化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对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传统文献,的生产和传播是受控的,由相关机构统一审核和管理。因此,在传统文献资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范围一般相当清晰,在数量上也 是可数的。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不完全性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 息的基本上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因此,任何研究者都无法确知网络信息资源的精确构成和分布状况,在研究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时,也就不可能准确地划 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数量。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非累积性和动态性造成了研究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难以系统地回溯研究对象的历史状态。

2 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建立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老化状况,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两项指标衡量。

   

2.1.1 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学领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我们借用这一概念,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定义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 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根据是否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量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为静态半衰期和动态半衰期。

    (1)静态半衰期。静态半衰期是指在不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含消失)的时间。例如,以网页为基本构成元素,考察 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假设网站A有10000个网页,每个月有1000个不同的网页发生变化,并且有100个网页消失。根据上述定义,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 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动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是在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中较新的一半产生于多长时间内。例如,在上例的基础上,假设网站A每个月 新增500个网页。根据动态半衰期的定义,网站A的动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 0.32(年)。

    当然,半衰期的计算在实际研究中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网页不会匀速地发生变化、消失和增长;其次,一个网页可能连续多次发生变化,由于我们考察的基本元 素是网页,因此只能将其计为一次;第三,在计算动态半衰期时必须认识到,新增网页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能会选择在信息组织上比网页 粒度更细的单元作为基本构成元素,譬如知识单元、网络链接、单词等。

2.1.2 生存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网络信息资源的URL存续时间。如同人的遗传密码一样,URL是区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因此,我们认为URL是判 定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据。根据该定义,只要URL保持不变,无论内容如何变化,都视为同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在极端情况下,特定URL所对应的网 络信息资源内容甚至可以为空反之,即使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要URL被改动,我们就视为原信息资源“生命”的终结和新网络信息资源的诞生。当然,如果 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及其URL同时被删除,同样也意味着该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的终止。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的计量依据是其被利用的状况,这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献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为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论文的半 衰期。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半衰期是指引用这篇论文的全部其他论文的二 分之一是在这篇后的多长时间内发表的。需要强调的是,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相对于被引文献而言,而论文的半衰期是相对于引用文献而言的[6]。与此 相对应,我们仍然以“半衰期”为指标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并按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

    (1)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根据学科文献半衰期的概念,我们将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定义为某主题领域网络信息资源所含链接的链宿所指资源中较新的一 半是在多长时间内产生的。例如,如果我们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们进行统计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网上的网络信息计 量学文献中的链接所指资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内发表的。

    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与文献的被引文献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因此,在借鉴其研究思路 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必须明确链接的目的,也就是链源与链宿之间的关系;第二,当链宿的发 布时间晚于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时应当如何计算;第三,是应该采用网络信息资源中所有的链接,还是只考察出链;第四,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需要获 得该主题领域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结果可能与客观实际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2)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参照论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该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部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 长时间内出现的。例如,网上某文档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着该文档所获得入链的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50%出现于其后的1.5年内。

    与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少。根据上述定义,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链,并且基 本不会出现入链的链源所在资源的时间早于研究对象出现时间这样的情况。因此,需要考虑的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或尽量缩小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尽 管有研究表明,网络链接的使用动机与文献引用动机存在巨大差异,但笔者认为,无论处于何种动机,网络信息资源获得入链就意味着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我们在计 量其半衰期时不必做过多的区分[7]。

   

3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展望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分布与利用研究共同构成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对丰富与完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才刚刚起步,所见文献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报理论与实践》第4期所发表的《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 问题》一文[8]。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借鉴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所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 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老化规律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html/Dir/2003/11/22/1393.htm

    2 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 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 Bar-Ilan, Peritz B.C.The life span of a specific topic on the Web: the case of "informatric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1999, 46(3):371-382

    5 Wallace Koehler. An Analysis of Web Page and Web Site Constancy and Perman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 50(2).

    6 邱均平编著.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6

[关键字] 资源建设; 用户参与; 信息资源; 资源再生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何向阳(1978—),男,湖北黄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E-mail:。

一、引 言

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从以印刷媒体和视听媒体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信息资源阶段,经历了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教育信息资源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以Web2.0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动态发展阶段。在传统教育信息资源阶段,信息资源具有单向独占性,一份资源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提供给一个用户使用,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资源而不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反馈。在数字教育信息资源阶段,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教育信息资源独占性的问题,同一份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共享使用而互不影响,但是资源利用者依然只能单向获取教育信息资源,难以对信息资源形成有效反馈,用户如果有更好的资源也无法补充到原始资源中供其他人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之间相对分离,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处于用户群体之外,建设者只管建设,使用者只管使用的“静态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是当今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主流模式。

在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阶段,用户不仅可以同步共享网络信息资源,还可以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双向动态发展。[1]与Web1.0的数据为王不同,Web2.0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Web2.0允许用户参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Web2.0允许用户在网络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用户发表自己的微博和博客,允许用户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补充,允许用户通过维基实现协作编写等。由于Web2.0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依赖于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强调自、交互和合作,因此其工作模式被描述为“协作网”和“读写网”。[2]基于Web2.0的这些特点,用户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当中来,用户所生成的信息资源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用户生成内容的流量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比例达50.7%,网站专业制作内容产生的流量只占互联网流量的47.3%,用户生成内容的流量超过了网站专业制作的内容流量。[3]

在Web2.0中,我们将由专门人员专业制作的信息资源定义为原始资源,由用户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所生成的新资源定义为再生资源,用户在浏览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产生新资源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网络信息资源再生。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过程是信息资源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是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过程。在网络信息资源再生的过程中,资源利用者生成的再生资源通常与原始资源结合在一起,例如网络新闻后的用户评论,对博客和微博进行转发时的评论,共同参与网络百科的编写等。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再生不仅使普通资源利用者可以参与到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当中,更是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者们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过程。分析用户生成的再生资源的特点和类型,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基本过程与一般规律,有利于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效果,促进网络再生资源的利用,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

二、模型建构依据

(一)网络中的长尾效应

管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二八定律”强调“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Vital Few and Trivial Many Rule)”,[4]即在一个机构或者系统中,大部分的绩效是由小部分个体来完成的,因此应当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最关键的那部分而放弃其他部分。网络的出现对传统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的长尾理论颠覆了“二八定律”。“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条件下,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5]对于长尾理论来说,其实现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富饶经济时代,即所能够提供的资源极度丰富,包括资源类型极度丰富和资源数量的极度丰富;二是边际成本的降低,即存储和流通所花费的成本所占比例要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不会因为存储和流通而造成成本的大幅提升。

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来看,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遵循的是“二八定律”,即主要建设满足80%用户需要的那20%的大众化信息资源,而忽视对剩余的80%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随着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和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用户却难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情景化的信息资源。“我们淹没在信息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这不仅是用户信息素养缺乏的写照,同时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反映,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却难掩特色信息资源的匮乏。与实物资源的存储与流通不同,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流通成本基本上不受距离和所处位置的影响,信息资源的流通也不会因为服务对象的分散而给资源提供商增加额外的负担;虽然有些信息资源的受众占据一个相对较小的份额,但是在庞大的网络用户基数的基础上,其收益依然可观。按照长尾理论,利用网络提供小众化的、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效益甚至会超过那些大众化信息资源。

(二)分布式认知与社会网络

经典认知理论重视对个体认知的研究,认为认知过程发生在个体内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Hutchins等人提出的分布式认知理论扩大了对认知发生范围的理解,认为认知过程不仅发生在个体内,还分布于媒介、文化环境、社会中并且随时间分布,[6]人际网络的建立将是个体认知的拓展和延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个知识与信息共享的过程。在Web2.0时代,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与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社会交际,参与虚拟社区形成社会网络关系,将人际关系从现实生活发展到网络环境中。网络环境不仅是信息资源的存储地,同时还是个体搜寻知识、发展认知的路径和平台。[7]

基于Web2.0的社会网络关系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与专人制作的原始资源不同,用户生成的再生资源中蕴藏的信息与知识具有情景化、内隐性和动态发展的特点,更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Web2.0中用户为王,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或弱或强的社会关系,在用户与用户的社会关系,以及由用户关系组成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所蕴含的信息与知识更能贴近用户的需求。例如,基于网络协作的网络百科与网络问答平台为大家提供了查找信息和寻求帮助的绝佳平台,用户不需要掌握高超的网络搜索技巧,就能够通过网络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网络文化能够帮助资源利用者遵循虚拟社区中的行为规范,这也是一种认知过程。Web2.0中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和基于此之上的网络社会体系结构,为网络用户的分布式认知提供了条件,为网络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三)Web2.0的技术特点

Web2.0的软件环境具有轻量化编程模型、用户中心和永远的测试版等特点,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再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Web2.0支持轻量化编程模型,用户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技巧,用户的准入门槛更低,可以有更多的用户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利用Web2.0服务的相关组件可以很快组建出自己所需要的程序与服务,资源利用者在开发相应服务的过程中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关注编程过程,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提供最佳用户服务体验上。Web2.0强调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一方面资源利用者能够轻松接受新的服务,并将自己已有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引入到新的服务中去;另一方面,用户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来迁就网络服务,而是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定义网络服务的操作规则,获得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最后,以用户为中心在理念上将用户作为网络服务的核心,鼓励用户参与网络活动,而充分利用网络用户产生的再生信息资源在Web2.0中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Web2.0中服务始终是永远的测试版,因此Web2.0可以随时更改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当用户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提出新的需求时,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可以很快地修改自己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正是由于Web2.0在技术环境上具有上述这些特点,可以满足用户参与网络信息资源再生的各种需求,为基于网络的用户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模型建构

基于Web2.0的网络环境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了反馈功能:资源使用者在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可以通过Web2.0平台对资源进行评论和补充,形成新的再生资源。在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利用者的不断补充和评论,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内容上变得更加丰富,一个个零碎的再生信息碎片逐渐聚合成二次再生资源、三次再生资源并循环下去。对用户产生的再生资源的利用形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对于后续的资源使用者来说,不仅可以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前期资源使用者所补充的再生资源,其知识面更加开阔,更有利于资源利用者对相关网络信息的理解。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一般模型如图1所示。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者来说,在他们利用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加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并不是资源利用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资源利用者不仅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内化,还需要结合利用者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一些信息与知识被内化到用户的认知结构中,同时用户可能对网络信息资源有一些反馈与补充信息,利用Web2.0服务所提供的反馈功能,用户可以对原始资源以补充和评论的方式进行反馈,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和内容的丰富。在后续资源利用者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利用的不仅有原始资源,还有前期资源利用者产生的再生资源。后续资源利用者比前期资源利用者接受的资源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因此后续资源利用者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反思之前,还需要利用自己的信息素养,对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判断,分析原始资源与再生资源的差别。

图1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一般模型

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过程中,由于用户的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质量上不断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网络信息资源逐渐由原始资源进化为2次资源、3次资源……直至N次资源并不断延续下去。在网络信息资源各个版本中不仅包括了原始资源,还包括了在资源进化过程中生成的再生资源。图1中从原始资源到2次资源,最后到N次资源之间用两条虚线括起,两条线之间的宽度代表了信息资源的数量和内容的多寡,两条虚线宽度随版本的发展而不断变宽代表了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内容的不断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在网络信息资源增长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内容的增加主要是再生资源内容的增加,资源再生体现在再生资源的发展上。因此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信息资源再生过程中原始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再生资源内容却得到显著增长。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过程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却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因此在模型中就以2次资源、3次资源……N次资源的方式来表示其阶段性。首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再生次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资源被利用的次数受外部事件制约,资源利用次数在时间分布上并不是平均分配,通常由于社会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在一定时期被浏览和利用的次数很多,而在其他时期被利用的次数就少。而且信息资源的利用符合创新扩散理论,其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涌现现象,具有高峰期和低谷期。资源再生量与资源被利用的次数相关,由于资源利用的阶段性,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也形成了明显的平稳期与高峰期。再生资源通过数量的积累实现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形成网络信息资源增长的阶段性。其次,在再生资源的增长过程中通常有些新增资源具有标志性影响,如提出独特的新观点或提出关键性的新证据等,其出现会引发再生资源内容的结构性变化,实现网络信息资源质的发展,进入资源发展与利用的新阶段。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再生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但是依据资源增长次数与质量提升过程,我们可以大致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再生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与模型中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阶段性理论相符合。

四、资源再生的实例分析

(一)基于网络论坛的实例分析

网络论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应用开始时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布告栏系统)。作为网络用户进行交流与讨论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论坛强调用户的参与,论坛用户的数量与参与度直接影响着论坛的成败。在网络论坛中,论坛管理员一般不参与论坛的讨论,只负责论坛的日常维护与秩序管理,例如论坛版块的设置,论坛版主的任命,在论坛中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信息时对违规信息和违规用户进行处理等。在网络论坛讨论的过程中,随着论坛发帖和回帖量的增加,论坛的信息在数量上得到增长,在内容上得到丰富。可以说,网络论坛中信息资源的增加过程就是用户参与讨论的过程。

笔者从猫扑、网易和新浪等三个网站的十一个频道中选取回帖量不少于50个回帖的550个帖子样本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网络论坛中这些帖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需要用户的积极参与。在所选取的样本中大部分的帖子都有足够的网络用户参与到资源的建设过程当中来,例如,样本中共有22654位注册用户参与回帖,单个帖子的用户最多达到305个,平均达到56.80个。二是用户的积极参与带来了回帖数量的丰富。所有样本中共有回帖50943个,平均回帖数为92.62个,单个帖子最大回帖数达到313个。三是帖子的质量比较好。虽然只是普通的网络论坛,但是帖子中补充新内容、提出建议、对发帖者进行提问和提示的数量比例达到了23.99%,而重复他人观点、添加无具体信息内容和无关广告的只有20.84%,有用信息的数量明显多于无用信息的数量。更有一些帖子的回帖中补充新内容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用户的参与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与内容的丰富,虽然网络论坛由于出现时间较早不属于Web2.0标志,但是其运作模式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基于百度知道的实例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并且杂乱无序,利用机器引擎搜索信息不仅受用户分词等搜索技巧影响,而且由于搜索引擎处理自然语言能力不足等问题,用户搜索不到自己所需资源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部分人转而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基于人力搜索的信息收集方式:互动式网络问答。目前中文环境中应用最广泛的互动式网络问答平台有“百度知道”、雅虎的“奇摩知识+” 和腾讯SOSO。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将机器搜索与互动式网络问答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信息发展和利用的方式。[8]百度知道于2005年6月21日,据百度知道自己统计,目前百度知道已累计解决问题189百万项以上。

百度知道在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过程中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增长。选取部分百度知道的问题样本进行分析,发现百度知道在信息资源增长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响应时间短、回答集中。在所选取的百度知道样本中,问题回答持续时间最少为1天,平均才2.98天。每一个问题的回答的个数最少才1个,平均为2.94个,而且问题的各个回答之间几乎没有重复。绝大部分问题的回答个数不到5个,这说明在百度知道中,一般只需要有5个回答就可以涵盖问题的各个方面。二是问题回答质量高。以5分制对百度知道的最佳回答从创新性和针对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统计得到回答的准确度平均值为4.43,其中得分为4分或5分的达到了85.2%;回答的创新性度平均值为4.31,其中得分为4分或5分的达到了82.9%。三是最佳答案随机分布。最佳答案的出现序号呈现随机出现的状态,最佳答案有可能是第一个回答,中间的一个回答,也有可能是最后一个回答。百度知道在资源增长上具有时间间断性,不会进行持续发展,但是却是通过他人帮助来获取信息的一种典型方式,其对于理解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三)基于维基百科的实例分析

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的全球性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同时也是基于WIKI的互联网上最成功的网络百科全书网站。WIKI提供共同创作环境,在WIKI平台中每一个用户就是资源的编辑者,用户通过协作共同对主题进行扩展或研讨,用户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可以修改其上面的错误,或者补充新的信息。目前维基百科(Wikipedia) 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名的WIKI 系统,是一个多语种的网络百科全书,所有内容都是由世界各地的人们志愿创建并免费共享。截至2012年1月,维基百科英文版已有385万个条目,全球所有282种语言的条目已经突破2100万个,总登记用户超过3200万人,总编辑次数更是超越12亿次。2005年,《自然》杂志将维基百科与《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进行了比较评估,抽查结果表明,维基百科所存在的错误明显小于《大英百科全书》,而且专业人员对维基百科持有一种更加肯定的态度。[9]

毫无疑问,维基百科也是基于用户参与的资源发展方式,但是与前两种资源利用与再生模式相比,依赖于成熟的版本控制策略,维基百科的资源质量更加可靠。但是在维基百科中以词条作为基本单位,内容与原始资源一样,属于比较中立客观的内容,在信息的情景性和信息的个性化方面略显不足。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维基百科在基于协作的用户参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五、影响与意义

(一)资源利用者的角色转换

相对于传统的“静态资源”,Web2.0支持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普通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增加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为突破网络信息资源限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作出了贡献。其次,资源利用者角色的转变扩大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用户对资源的话语权,不仅让用户的需求能够直接传递到资源建设者,促进资源建设者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组织;同时网络资源建设不再是某些个人或团体的专利,网络面前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网络中更能听到普通大众的声音。基于用户参与的服务,例如维基百科,甚至可以成为与专业出版相抗衡的权威作品。最后,网络资源利用者角色的转变也促发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建设者角色的转变,传统的资源建设者将逐渐转化为资源建设的设计者、框架搭建者、资源发展过程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将工作重点转换到资源发展的支持与服务上,为资源利用者参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服务。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再生可能从此改变教育资源的建设思路和模式。余胜泉教授提出学习资源在设计上应当关注学习的泛在性、情境性、社会性、个性化和非正式性。[10]在传统信息资源静态建设模式中,信息资源依靠专业人士生成,信息资源处于开发者创设的虚拟环境中,资源建设任务重,压力大。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无法还原真实情景,无法真正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情景化与个性化的要求。与传统的静态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不同,网络信息资源再生使资源在被利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补充与完善,利用与建设过程紧密结合,实现了知识与信息的自我增长和动态发展。不同用户的立场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学习与研究的经历不同,因此由资源利用者共同建设的再生资源内容更加丰富,符合个性化、情景化的特点。基于Web2.0的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模型将资源的发展与用户关系相结合,利用网络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形成的社会网络实现资源发展,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0)中基于用户生成信息利用的Engaging Learning和Empowering Learning两种学习模式相吻合,是未来学习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11]

(二)对资源共享和互换的影响

知识可以实现共享主要是因为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12]因此共享知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不会影响原有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使用。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具有知识编码和知识网络化的功能,因此成为解决知识共享问题的首要手段。[13]Web2.0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资源利用者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对原始资源进行反馈,反馈的过程中提供新的资源素材是资源的共享与互换过程,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反馈到网络中去也是一种资源的共享过程。相对于素材资源的共享,共享个人思想与观点是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资源共享模式,同时也是资源动态发展过程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共享过程。

按照Davenport的理论,知识共享是知识转移过程和知识吸收过程的有机统一, Eriksson则认为人们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出新的知识。[14]通过网络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是资源利用者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用户首先必须掌握网络中已有资源和自己准备添加的资源才能将新资源以资源再生的方式进行共享,这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吸收的统一。资源利用者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思想与观点,甚至得出新的结论,这是信息资源利用与创造的统一。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过程中,知识转移、知识吸收与知识创造等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换。

(三)对后续资源利用者的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再生对后续资源利用者的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过程中,后期资源利用者不仅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大量前期用户评论和补充的再生资源。由于资源利用者在学习经历、立场与所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与原始资源相比,再生资源视角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与前期资源利用者相比,后续资源利用者能够获得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信息,这有利于后续资源利用者对资源更加全面的理解,能够形成更加成熟的认识。与前期资源利用者相比,后期资源利用者能够选择的资源更多,这更有利于其理解信息资源,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中。

但是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大量的再生资源可能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后续资源利用者对原始资源的理解,这对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与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方式不同,网络信息资源再生过程中媒介把关人的角色发生转变,网络再生信息资源质量难以控制。后续资源利用者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如果不同资源之间的观点存在对立,或者用户补充的资源中存在虚假信息,那么后续资源利用者如何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量的信息会不会将用户带入信息超载的境地,这些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六、结论及后续研究

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模型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利用Web2.0服务的反馈功能,资源使用者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可以对资源进行补充,形成资源的再生。对于后续的资源使用者来说,不仅可以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前期资源使用者所补充的再生资源,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形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

第二,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在理论上有长尾效应与分布式认知理论作为理论支持, Web2.0软件环境的轻量化编程模型、用户中心和永远的测试版是技术基础,网络论坛、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是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典型代表。

第三,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促进了用户从单纯的利用者向资源利用者与建设者双重角色的转化;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换,是知识转移、知识吸收与知识创造等三个过程的统一;再生资源可以加深后续资源利用者对原始资源的理解,也可能对后续资源利用者理解原始资源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在资源利用与再生的过程中,资源如何实现共同增长和自动进化,如何控制再生资源对后续资源利用者的消极影响等,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丽君,熊才平,何向阳.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5):83~88.

[2] Richardson,W..The Educator’s Guide to the Read/Write Web[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6,63(4):24~27.

[3]用户产生内容流量首超专业制作,Web2.0仍受困盈利模式不清晰[DB/OL].[2011-9-5] http://.cn/roll/20100728/07588376339.shtml.

[4] 徐剑,黄秋月.“二八定律”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106~108.

[5] 张海荣. 基于长尾理论的数字档案馆建设[J]. 兰台世界,2011,(2):15~16.

[6] 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7] 王越.组织内社会网络的知识传导及成本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8):74~77,97.

[8] 何向阳,熊才平,夏秀明.网络信息资源发展利用研究——以“百度知道”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6~71.

[9] 王辉,陈玲. 国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发展综述[J].情报科学,2005,(5):792~295.

[10] 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3~15.

[11] 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发展的趋势、框架和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0,(2):69~75.

[12] Rudd, A.. Optimal Selection of Passive Portfolios[J].Financial Management,1980, 9(1):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