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制度论文范例6篇

农业信贷制度论文

农业信贷制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村信货;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贷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有资金需求时,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并约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到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行为,主要应用于三农生活、生产、经营、周转、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信贷资金。

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信贷补贴理论一直在农村信贷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农业自身的局限,农户的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主要客户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的主张主要有:第一,发展农村信贷的前提是保持稳定的经济形势。第二,保持并好控制利率的波动。第三,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第四,合理使用担保、保险及互助合作等形式来改善信贷。第五,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收。

二、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

我国建立的是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农商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组织为补充的农村信贷组织体系。具体现状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村信贷需求量大,银行信贷约束条件多。我国农村正规借款需求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农户信贷满足率却并不高。第二,对农村家庭信贷的认识较少。由于农民对金融知识认识不足,对相关信贷政策缺乏理解,我国农村居民向正规银行借贷的意识较差,习惯通过自己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而不敢向银行伸手。第三,农村信贷的方向存在着偏离r户、农业的问题。我国农村信贷还是主要用于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给了非农户口。农户贷款的渠道不断改善,而农业贷款不断后退。

2.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主体功能弱化。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主要吸收存款,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少之又少。第二,农村信贷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国农信社的体制障碍不仅仅在于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还有其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安排。第三,非正规信贷活动隐含较大风险,农村信贷中存在很多的居民间的借贷活动,非正规信贷现象较多。

三、我国农村信贷现状的问题分析

1.二元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归根于二元经济。农业金融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农村信贷的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也局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自身特性的制约

农业本身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的供给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如此。

3.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第一,贷款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农户觉得贷款的主要障碍在于手续繁琐。而金融机构又纷纷转型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到城市。第二,担保与抵押制度是制约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主要制度障碍。首先商业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贷款抵押物、信用担保等农户难以提供。其次,农村也缺少其他可提供第三方担保的途径。再者,一些信贷员使申请贷款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相当多的农户反映“不走后门贷不到款”。第三,利率管制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大多数农户生产性贷款需求往往金额小、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即使农户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各种苛刻条件,商业银行发放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却要付出比工商业贷款更高的管理成本,同时利率官定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

四、完善我国农村信贷的对策

美国农村信贷的需求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农业、农村住房、消费、农村小企业和农村社区发展。美国农村的信贷来源和金融市场支持包括零售贷款人、二级市场和信用增级项目。在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相关好的做法,完善农村信贷。

第一,政府应加强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比如:增加农村信贷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引导并规范民间信贷等非正规信贷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优惠等。第二,强化金融机构相关职能,完善农村信贷体制。比如: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金融组织。第三,加强并完善相关保险制度的建设。比如:进行信用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村信贷保险体系、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体系等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险功能。第四,放松管制,创造更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在美国,其农村金融市场有为数众多的直接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直接促进了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发展,而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较少,发展比较缓慢,所以中国应放松管制,让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第五,保持合作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多年来,美国的农场信贷管理局一直强调经营分权、抵制经营和人员任命方面的政治压力。第六,政府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援助。美国就是如此,只要农村信贷陷入困境,美国政府都会对其提供援助。当然,这些援助资金以后都必须还本付息,这样可以规避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刘海英,温铁军.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2).

[2]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鞠荣华,何广文.美国农村信贷供给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1).

[4]任元芬,江山.发展农村信贷市场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22).

作者简介:阮小平(1981-),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农业信贷制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村信贷 Engel-Granger 两步法 互动效应

一、引言

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重要的金融活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属传统的农业省,农业人口和农业产业比重较大。2007年,贵州省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之一,农业保费快速增长,保险保障范围和险种涉及到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水稻、等产业。截止至2014年,贵州省农业保费已达4.3亿元。目前,贵州省已形成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2014年末,贵州省涉农贷款余额已达4850亿元,且呈现年年攀升趋势。2009年中央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这为推动农村金融合作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理论界普遍认为: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应存在一定协同关系。实践中,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之间是否已经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呢?为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实证研究贵州省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互动效果。

二、文献评述

发达国家保险业起步较早,关于保险影响信贷等其他金融活动的理论研究也较多。Binswanger&Hazell[1](1980)认为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人的风险预期有削弱作用,而对收益预期有增长作用。另外Zou和Adam[2](2006)保险和银行服务间具有共生关系,保险因其独具转移风险和补偿的优势,可扩大银行的贷款额。国内学者大多数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有助于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顾银宽[3](2009)认为农业保险业务的缩小不利于农村信贷规模的扩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而方首军[4](2012)等利用1985至2009的农业贷款和农业保费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未发现两个变量的协同关系。叶明华、卫h[5](2015)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波动与农业贷款波动间的VAR模型,发现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在短期增长方面已初步实现协同发展效应,但是互动程度还需提升。

本文针对上述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本问题提出以下假设:贵州省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二者之间存在互相协同的良性互动机制。本文取长补短,选取贵州省2005~2014年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实证结论,对贵州省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之间的互动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三、贵州省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市场互动效应实证检验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以贵州省2005~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期间,采用以下两个指标:农业保费收(PI)、涉农贷款(AL)。PI反映农业保险的总体发展情况;AL对农村信贷的发展程度进行衡定。为消除在建模时异方差的影响,对PI和AL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对数后分别为:LnPI、LnAL。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2015年《贵州省统计年鉴》、历年《贵州省金融运行报告》。

(二)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它是对经济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避免出现伪回归。若LnPI、LnAL非平稳,进行差分处理,使之变得平稳。利用SC信息准则选取最佳滞后期数。本文检验结果如下(见表1)。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变量LnPI、LnAL非平稳,经一阶差分处理,变量LnPI、LnAL表现平稳,所以LnPI、LnAL都是1阶单整,即I~(1)。由协整理论可知,若变量之间同阶平稳,那么他们之间就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对农村信贷(AL)、农业保险(PI)进一步运用协整检验来判定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由于本文基于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研究,故用Engel―Granger两步法。具体步骤可归结为:第一步,用OLS法对LnPI和LnAL进行协整回归;第二步,ADF法检验协整回归残差的单整性。设协整方程为LnAL=α+β×LnPI+et,则其残差估计值为:et=LnAL-βLnPI-α(其中,α和β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若et~I(0),LnAL和LnPI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本文对2005~2014年这10年的LnAL和LnPI进行回归,得如下结果:

因此,残差et可表示为et=LnAL-3.1972-0.4056LnPI。对e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到ADF检测值-3.0197,大于10%水平下的麦金农临界值-3.22,其残差是非平稳的。对残差进行一阶差分,得到ADF统计值:-4.04,小于5%水平下的麦金农临界值-3.59,所以残差et为1阶单整。又因为农村信贷(AL)、农业保险(PI)1阶单整,因此,认为贵州省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回归分析

由于LnAL、LnPI均为一阶单整,所以采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表达LnAL和LnPI之间的短期关系,消除了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从而避免了虚假回归。设一元回归模型为:LnAL=β1+β0LnPI+ut(其中β0、β1表示回归系数)。回归结果为:LnAL=0.05916LnPI+0.4069+ut其中,R2=0.0809 D.W=1.7899

回归结果得出模型拟合优度R2=0.0809,拟合度非常低,且LnPI的系数也未通过t检验,所以LnPI对LnAL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该结果反映出原始序列LnAL和LnAI之间的短期关系极其不显著。也即,短期内而言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影响作用并不大。

(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考察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存在何种因果关系,有必要对Ln AL和LnPI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先用VAR模型确定恰当的滞后阶数,为0阶,其次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LnAL和LnPI的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由两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行结果可知,既不拒绝“LnPI不是LnAL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也不拒绝“LnAL不是LnPI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所以LnPI和LnAL皆不构成对方的格兰杰原因。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结论:贵州省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短期内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的影响不大,两者互不构成对方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前面基于理论分析建立的理论假设并不成立。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建立在贵州省阶段性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随着贵州省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结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信息共享的机制,加强二者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保险公司与信贷机构应该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保险公司可以将关于农户的相关信息共享给农村信贷机构,这将节约二者拓展业务的成本,实现信息资源的互惠共享,提高农村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的活跃程度,最终达到获取更高水平收益的结果。

(二)努力开发创新型银保合作产品

近几年贵州省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协同发展有增长的势头。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二者的协同发展进行扶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开发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信贷保险,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比如“保险+银行+期货”的模式,从而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最终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两方面的经营主体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局面。

(三)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加强对农村信贷投资的力度

保险公司应通过媒体宣传与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详细讲解等方式对农业保险保障的范围、赔偿的标准以及保险理赔的程序进行多渠道立体化的介绍,对“农业保险+农村信贷”的现实意义进行有力度、有重点的宣传与介绍。同时,增加农村信贷投资力度以便加强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ans P.Binswanger.Attitudes toward Risk,Experimental Mea- surement in Rural Indi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0(3).

[2]Zou,Adams.The corporate purchase of property insurance:chinese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6(2):156-196.

[3]顾银宽.信贷风险、信用机制与农业保障的地方政府行为[J].改革,2009,(05):75-80.

[4]方首军,黄泽颖,孙良媛.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1985~2009[J]农村金融研究,2012,(07):60-65.

[5]叶明华、卫h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模式与绩效评价[J].经济体制改革2015,(05):92-96.

农业信贷制度论文范文3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农业信贷制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商业银行信贷比较分析建议

信贷(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贷业务还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现代商业银行以逐利性、业务的“批发性”以及“城市户籍”身份为典型特征,不可能主动将其贷款投向农村。不仅如此,各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形成了将资金从低收入者流向富裕者、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理性”信贷格局,资金的分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开始探求为贫困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制度,小额信贷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授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者,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行,授信对象也由农户扩大到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但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该制度摈弃了商业性金融“嫌贫爱富”、“抓大舍小”的思想,敢于将自己的服务对象瞄准中低收入农户并提供与贷款有关的一揽子服务。从我国10余年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在局部地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但客观地讲,小额信贷在我国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小额信贷理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信用社习惯于用商业银行信贷的思维模式来设计、运作和评价小额信贷,在实践中将小额信贷的功能扩大化,使小额信贷不能充分显示其应有的制度特征,偏离了推行的初衷,在有些地方小额信贷已经开始异化。正确地区分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信贷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澄清各种错误的认识,对小额信贷的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填补农村贫困阶层信贷服务体系的空白。

本文拟从制度视角来阐述两种信贷方式在假设前提、制度设计、风险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一)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1.需求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信贷资金,而是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金融工具。在这种信贷制度安排下,贷款能自动瞄准中低收入阶层,并且能针对农户小规模经营、缺乏抵押品的特点,为农户提供小额度、不需抵押品的款项。而商业银行信贷暗含的假设前提是借款者缺乏的仅仅是资金,至于资金以外的其它服务,是借款者自己的事,由借款者自行解决。

2.信用与风险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对农户信用与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三点:第一,农业社区的信用维护机制有效。由于农户缺乏有效的财产作抵押,因此贷款只能建立在农户的信用基础之上,而农户大多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区,并且社区的人员组成极为固定,农户之间的信息比较对称,信息传递较快,即使发生拖欠债务、恶意逃废债的现象,也极易被发现,并将为此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如受到周围人群的鄙视、无法取得下次贷款等),故农户的信用普遍较好。第二,农户还款具有双重保证。虽然农户以户主作为承贷关系人,但债权债务关系确定的是信用社与农户的关系,一旦户主发生意外,家庭其它成员要继续承担归还贷款的义务。第三,农户与小额信贷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轻。小额信贷机构一般深入农村,对农户的信用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农户基本上不存在商业秘密,因此农户违约的机会较小。而商业银行信贷则认为借款者恶意逃废债的概率较高,借款者与银行之间存在着程度很深的信息不对称,因此认为每笔贷款都具有不可预测的信用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借款者提供担保或抵押品。

(二)制度设计的差异

1.目标群体的差异。农户小额信贷以有一定经济活动能力的中低收入农户为贷款对象,是自然人贷款;商业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则遵循“择优”原则,以有良好业绩和偿债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为首选目标,其中企业法人贷款占主要份额。

2.贷款保障条件和操作程序的差异。贷款保障条件的差异。小额信贷是一种没有担保抵押的贷款方式,贷款完全取决于农户信用,通常采取小组连带方式或强制性储蓄来代替担保抵押。商业银行的贷款保障条件比小额信贷充足,有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其中担保贷款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又可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贷款操作程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程序较简单,无需提交各种书面材料。例如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只要求申请者填写一张纸的申请表,贷款批准程序完成一般为一周;多米尼加的ADOPEM一般需9天完成放贷程序;印尼人民银行的小额贷款申请程序最长两周,对再次贷款者只需3天;孟加拉乡村银行从贷款申请到发放贷款一般为1-2周。我国的基本程序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贷款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颁发贷款证—获取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程序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银行都规定贷款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因此贷款程序较为复杂,这些步骤主要有:贷款申请—贷款调查—信用评估—贷款审查—贷款谈判—贷后检查—贷款收回。

3.贷款额度、周期和还款方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远小于商业信贷的贷款额度。小额信贷采取持续性滚动式放贷以鼓励还款,贷款轮数越多,贷款额越大。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从一、二千元到几万元不等,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信贷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但从总体上看,贷款额度远大于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额信贷的贷款周期可分为固定周期和灵活周期两类,还款频率也可从总体上分为固定还款和灵活还款两类,而商业银行贷款一般在到期时一次还清。

4.利率的差异。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小额信贷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的存贷利率差高达8%—15%左右,但资金成本低的例外。我国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利率的确定比较简单,实行“一视同仁”的利率政策;而商业银行信贷利率则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央行的货币政策、贷款对象和贷款期限等因素,是灵活的、市场化的、有差别的利率,利率水平与受信者的信用等级状况挂钩。

(三)风险防范手段的差异

小额信贷主要采取3种风险防范措施:为贷款户提供配套服务(如培训、技术、信息等),以提高农户投资项目的成功率;采取分期还款的方式;采取连带担保制度,利用社会压力促使农户积极还款。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比小额信贷要复杂得多,因此风险的管理手段也要“先进”得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现代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用评分模型、信用风险模型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手段,如由早期的线性概率模型、线性判别等模型,发展到现在较为流行的信用矩阵法、信用风险加成法等更为复杂、精确的数理模型,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一般包括决策过程、后续行动以及监督报告过程。

(四)业绩评价的差异

农户小额信贷包括两个基本要义:一是针对贫困,为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广大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提供资金;二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使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上达到自立,这也是小额信贷项目追求的两个基本战略目标,所以对小额信贷业绩的评价也是将以上两个因素综合起来考察。

商业银行信贷的最终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围绕其盈利性和综合盈利能力来展开的。前者考察银行的相关财务比率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四类:盈利性比率、流动性比率、风险比率以及清偿力及安全性比率;后者则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结合起来对银行业绩作出评价。

进一步发展农户小额信贷的建议

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合理的利率是指能补偿管理费用、资金成本、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资金损失及贷款损失,因此小额信贷利率应该是商业化的利率。虽然我国目前执行高利率会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利率管制政策的挑战,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成本和供求决定的商业化利率将是小额信贷利率政策的最终取向。这是因为:即便是以福利主义著称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行的都是较高的利率政策;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尚处在供给不足的状态,若不以“市场价格”来配给有限的资金,则必然会引发金融机构的设租和寻租现象,其结果反而不利于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农户;在很多地方,以高利贷为典型代表的“灰色金融”还很盛行,农民尚且能承受“高利贷盘剥”,那么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则必然也能接受。有研究表明,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多样化生产带来的是极高的回报,在正常年景下,农户完全有能力承担市场化的利率水平。

建立商业银行信贷和小额信贷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我国尤其是农业银行)也涉及到农业领域,两者在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可以尝试实现农业产业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等微观层面资源的共享。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将一部分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客户及其信息“移交”到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机构也可以将经济实力增强后的农户“移交”到商业银行,两者相互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共享。

采用量化的风险防范手段。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会越来越大,单纯依赖传统的、基于定性信息的风险防范措施必然会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导致风险放大。因此,可模仿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防范手段,对小额信贷风险进行量化衡量与防范,比如使用信用等级评分模型。目前,该模型已在一些国家使用,如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对风险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小额信贷的成功率。但必须注意的是,等级评分需要详尽的历史数据,对我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户的征信体系。此外,等级评分模型也不是唯一的,由于借贷技术、客户群、竞争和总体经济环境的不同,以一家贷款机构数据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模型不一定适用于另一家,这也是小额信贷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刘文璞.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农业信贷制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户收入;非农产业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8-0020-04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data of 128 peasant households in 2006 are used as a sample, and loan amount, usage of loan and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labor force quantity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income level of peasant household can be remarkably increased by microfinance and by investment through credit fund and labor resource to n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 Microfinance; Peasant Household Incom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一、引 言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内需增长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被政府列入长期规划,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我国多数农村地区都是处于资本稀缺状态,农民要增加产出、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投入,而其自身又缺少资本,因此十分需要金融支持。那么,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能否有力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信贷资金投到哪些领域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这将是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王虎、范从来(2006)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但是金融发展也显著拉大了中国城乡收入的差距。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在对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进行制度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52―2003年的实际数据,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郑小华(2004)分析了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提出通过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瞿商、洪均安、洪艳(2005) 认为农业信贷资金不足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探讨了建立农民增收和农业信贷资金支持的互动机制的途径。朱林峰(2005)的研究表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许崇正、高希武(2005)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使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信贷未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张凯、李磊宁(2007)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的方法对我国1981―2004 年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互动作用,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孙若梅(2006)认为,小额贷款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制度性金融的重要补充;具有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信贷来源和收入水平的潜力;信贷要素的收入影响与其他要素相互依赖。

国外也有许多文献研究小额农贷对农户收入影响,大多数结论为小额农贷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户收入。例如,Remenyi(2000)的研究结论就是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比没有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明显提高。Heidhues,F.和Schirder,G.(1999)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具有为穷人的收入创造做出有效贡献的潜力。Hossain(1988)的研究发现,孟加拉乡村银行(GB)通过就业、创收项目和促进社会发展已经并且一直在支持农村的穷人,特别是妇女。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UNIT)与哈佛大学通过对1426户样本的研究认为小额信贷带来了强有力的积极作用。① 世界银行在研究报告(1995)中列举了泰国农业与农业合作银行(BAAC),认为其农户贷款显著改善了本国农户的福利水平。

以上已有文献的研究大多数是运用时间序列的宏观数据,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和信贷投放是如何影响农民收入的,但这些研究仅是从总体上研究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关系,缺少相应的微观基础。本文则是针对这一不足,利用从安徽亳州谯城区农村信用社调查得到的微观农户数据和资料,运用实证方法分析农村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假设前提

已有学者研究了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根据理论分析并参考有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一:农户收入受能否获得小额贷款因素影响,且农户获得小额贷款数量越多,收入增长越快。按照经济学原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资金越多则产出越多。②农户获得的小额贷款数额越多,可以投入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资金则越多,因此收入增长更快。

假设二:农户就业结构变化是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在非农生产方面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越多,收入增长越快。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我国农村地区,把资金和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户收入。所以,农户就业结构变化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非农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人数越多,收入增长越快;农户获取的信贷资金运用于非农产业投资,更加有利于收入增长。这一假设与已有的相关研究一致(陈劲松,2001 ;罗发友,2001) 。事实也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户收入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从非农产业获得收入。农户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产生的就业结构变化,是农户收入来源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假设三:农户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越多,收入越高。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劳动作为生产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投入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增加产出。虽然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劳动力过剩,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等因素,但是,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另一个重要生产要素――土地是与人口数量挂钩的,农户占有土地的多少是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例,因此,可以认为一个农户的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占有的土地越多,收入越多。因此,农户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其收入的重要因素。

假设四: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且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户增加收入。根据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认为,教育能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进而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户收入水平。

假设五:农户税费负担是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税费负担越多,农户获得的纯收入越少。在我国农村地区,有关税费大多是直接向农户收取,因此,税费负担多少是影响农民纯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我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降低了农户税费负担,这项政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模型设定

以上对影响农户收入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贷款数额、贷款用途、劳动力数量、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数量、税费负担和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检验这些因素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大小,我们设定截面数据回归模型进行检验。根据以上假设,回归模型设定为:

Y=α+β1DAIKE+β2YONG+β3FEILAO+β4SHUIF+β5LAODt+β6JIAOY+ε(1)

公式(1)左侧Y代表农户的纯收入,单位为人民币千元,右侧是影响农户收入的各项因素,α为截距项,ε为随机扰动项。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数据说明

有关数据来源于2007年8月份对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农村信用联社小额贷款情况的调研。亳州市谯城区农村信用联社是2005年经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正式批准,安徽省首批统一法人试点单位,是亳州市首家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亳州市谯城区联社是以区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出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面向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小型商户。

我们从亳州市谯城区信用社面向农户的贷款资料中随机抽取了128家农户2006年度小额贷款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农户的贷款额、贷款用途、农户的纯收入、劳动力数量、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税费负担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调研,得到了相关数据。变量描述统计如表2所示,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三、实证检验及分析

我们使用截面回归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回归结果见表4。表4报告了贷款额、贷款用途、农户纯收入、劳动力数量、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税费负担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从中可以发现,贷款额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1%水平下是显著的,即使在添加了变量之后,这种影响的显著性并没有改变,而且符号为正,因此说明小额贷款对农户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即农户获得的贷款越多,可以投入到生产领域的资金越多,收入增加越快,这说明本文前面的假设一是成立的。贷款用途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10%水平下是显著的,即农户将贷款投资到非农产业,则更加有利于增加收入。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5%水平下显著,即将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更有利于收入增长,这说明非农产业的生产率显著地高于农业的生产率,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更有利于收入增长,此结论支持本文假设二成立。

括号中为t统计值。***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税费负担在5%水平下显著地影响农户收入,即税费负担越多的农户,其收入水平也越高。在正常情况下税费负担越少农户的收入应该越多,二者应该是反向变化,但是回归结果显示税费负担变化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影响,这可能因为有些税费是按照劳动力人数和收入来征收的,对一些农户来说,收入越高,税费负担越重。因此本文的假设五不成立。

劳动力数量对农户收入不存在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下降,因此,本文假设三不成立。户主教育程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反,本文假设四不成立。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取样的农户中有很多是大家庭,即年轻夫妇与父母被划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只是统计了户主的教育程度,并没有统计所有的劳动成员的教育程度,因此会存在偏差。另外,样本中很多农户从事的养殖业和药材生产,一个农户能否进入这些行业大多是与家庭传统,即上一代是否有从事这些行业的长辈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一代人从事过这些行业,则年轻一代就可以非常容易获得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进入这些行业,获取较高的收入,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此影响可能是次要的。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利用128个农户200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运用截面回归模型研究了贷款数额、贷款用途、劳动力数量、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税费负担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论总结在表5中。

小额信贷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从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小额信贷数额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对农户直接发放小额信贷可以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这一结论与吴福臣、冯建辉(2002)、李锐(2004)和张凯、李磊宁(2007)的研究结论相似。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增加对农户的小额信贷,由此可以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农户将贷款投入到非农产业,即药材加工业、养殖业和运输业等,会显著提高农户收入;农户投入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数量越多,收入增长越快,这两点可以说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地高于农业的生产率,农户要提高收入水平,就应该逐渐将资金和劳动转移到非农产业。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小额信贷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增加对非农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可以显著增加农户收入。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积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投入;鼓励农村劳动力和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Barro Robert J . and Sala - I - Martin Xavier. Economic Growth[M] . McGraw - Hill , Inc. ,1995.

[3]Heidhues,F.和Schirder,G.(1999):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http//mfgdev.省略/article/detail/3030.

[4]Hossain,M.?(1988):Credit for the Alleviation of Rural Poverty :The Grameen Bank in Bangladesh,Research Report No.55IFPTI,Washington,DC.

[5]Jay Rosengard:BRI micro banking services:development inpact and future growth potential,PT.Bank Rakyat Indonesia and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Government,John F.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October,2001.

[6]陈吉元.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改革[J].浙江学刊,1998,(4).

[7]陈劲松.把握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的脉搏―评陈吉元等著.21 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J ].中国农村经济,2001,(8).

[8]陈锡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

[9]胡星.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分析及原因探讨[J].经济经纬,1999,(2).

[10]李锐,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11]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林毅夫.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意见[J].决策咨询,2001,(8).

[13]罗发友,刘友金.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4).

[14]马宇.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5]尚启君.我国农业劳动力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原因分析[J].农村经济,1998,(5).

农业信贷制度论文范文6

一、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贷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有资金需求时,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并约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到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行为,主要应用于三农生活、生产、经营、周转、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信贷资金。

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信贷补贴理论一直在农村信贷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农业自身的局限,农户的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主要客户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的主张主要有:第一,发展农村信贷的前提是保持稳定的经济形势。第二,保持并好控制利率的波动。第三,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第四,合理使用担保、保险及互助合作等形式来改善信贷。第五,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收。

二、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

我国建立的是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农商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组织为补充的农村信贷组织体系。具体现状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村信贷需求量大,银行信贷约束条件多。我国农村正规借款需求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农户信贷满足率却并不高。第二,对农村家庭信贷的认识较少。由于农民对金融知识认识不足,对相关信贷政策缺乏理解,我国农村居民向正规银行借贷的意识较差,习惯通过自己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而不敢向银行伸手。第三,农村信贷的方向存在着偏离?r户、农业的问题。我国农村信贷还是主要用于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给了非农户口。农户贷款的渠道不断改善,而农业贷款不断后退。

2.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主体功能弱化。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主要吸收存款,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少之又少。第二,农村信贷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国农信社的体制障碍不仅仅在于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还有其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安排。第三,非正规信贷活动隐含较大风险,农村信贷中存在很多的居民间的借贷活动,非正规信贷现象较多。

三、我国农村信贷现状的问题分析

1.二元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归根于二元经济。农业金融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农村信贷的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也局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自身特性的制约

农业本身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的供给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如此。

3.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第一,贷款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农户觉得贷款的主要障碍在于手续繁琐。而金融机构又纷纷转型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到城市。第二,担保与抵押制度是制约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主要制度障碍。首先商业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贷款抵押物、信用担保等农户难以提供。其次,农村也缺少其他可提供第三方担保的途径。再者,一些信贷员使申请贷款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相当多的农户反映“不走后门贷不到款”。第三,利率管制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大多数农户生产性贷款需求往往金额小、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即使农户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各种苛刻条件,商业银行发放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却要付出比工商业贷款更高的管理成本,同时利率官定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

四、完善我国农村信贷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