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下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交互

“十四五”下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交互

摘要: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重要引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1985—2020年的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以及农业贷款余额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我国的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之前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且双方均无法形成彼此的格兰杰原因。本文立足“十四五”背景,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为加强农业银保联动以实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交互机制;乡村振兴;“十四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农业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国拥有14亿人口,农业在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社会乃至国家安全战略等多层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览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韧性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77754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成为农业全盘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农业信贷作为一种倾向性金融资本,是农业领域公共投资规模扩张呈现乘数增长的重要产物,也是在正规金融领域帮助农民最直接、快捷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媒介[1]。截至2020年6月,全国农村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规模为39.87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9%,在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6月底,普惠型小微企业在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48659亿元,相当于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的35.44%,占比超过了大型国有银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在功能发挥上由早期的政府救灾援助为主的政策性措施,逐步转型为容纳“市场契约”关系的综合金融市场工具。202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为814.93亿元,同比2019年的672亿元增加21.3%,累计为超过1.8亿户次的农户给予了4.13万亿元风险兜底保障,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庞大的农业保险交易市场。农村保险与农村信贷联动在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国民经济广域下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现代化和与金融蓝海融合的全盘方略中具有建设性作用[2-4]。因此,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成为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有必要厘清二者的交互关系。

1实证检验

1.1数据说明与变量选择

基于数据时效性与可得性,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统计报告》中选取1985—2020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农业贷款余额2项指标来研究农业保险与信贷的交互过程。X变量表示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Y变量表示全国农业贷款余额,实证分析在软件Eviews中进行。检验X与Y的相关性,得到相关系数为0.938165,表明二者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但是为了进一步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建模的影响,特将X、Y分别进行对数处理,即lnX、lnY。

1.2单位根检验

对lnX、lnY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数据结果显示二者在一阶单整时均平稳。同阶单整的数据表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农业贷款余额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

1.3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为C(0.05)=-3.5155,小于ADF的检验值-1.557725,则不拒绝原假设。因此,可以判断该残差序列{et}是非平稳序列,则lnY、lnX不存在协整关系,即可以得出:我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农业贷款余额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1.4回归分析

lnY、lnX为一阶单整,根据经典回归思想,尝试利用lnY、lnX的一阶差分形式ΔlnY、ΔlnX进行回归,可以进一步考察保险保费收入和农业贷款余额之间是否存在短期均衡关系。由回归结果可知,显著性通过了t检验、DW(德宾-沃森)检验,但ΔlnY、ΔlnX在回归方程式中的拟合优度R2为0.047,说明短期内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难以解释农业贷款余额的增长。

1.5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lnY、lnX是一阶单整序列,但是不存在协整;但其一阶滞后形式ΔlnY、ΔlnX均为平稳序列,且存在短期影响关系。因此,应进一步考察X及Y各自的过去值是否以因果关系而影响各自的当前值。由检验结果可知:短期内农业贷款余额、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都不是彼此的格兰杰原因,故无法推论出农业保险增长必定推动农业信贷增长。

2结论

分析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在短期以及长期视角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耦合不成熟,农业保险在发挥进一步扩大农业信贷规模方面的保障作用上仍然存在明显缺口,也无法得出“农业信贷扩张刺激农业保险需求扩大”的论断。与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相比,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交互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空间。通过实证分析,制约我国农业保险-信贷耦合发展的核心矛盾在于: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的资本的逐利性与险厌恶特征,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经营本身的较低利润效益及风险的普遍性和波动性。矛盾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农业生产风险较高,融资需求小且分散,缺少抵押和担保增信,导致农业金融供给双方的有效供给不足。

3建议

3.1完善制度

顶层设计上,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为破解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供给失衡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性框架。首先,建立健全“银保-助贷”模式的法律法规体系。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农业保险条例》与《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为支撑,我国的农业银保联动整体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将得以推动并进入新纪元。其次,要发挥金融在行业自律审查与公共舆情监管双驱动下的综合效应,不断创新具有区域异质性的激励机制。如减轻农业农村生产税负、加大力度给予农业信贷利息补贴,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立体农业保险体系,持续推进农业金融有效供给[5]。

3.2创新模式

深化普惠金融与农业保险的耦合对接,持续夯实已取得的脱贫攻坚实质性成果,向“十四五”时期农业高水平现代化阶段过渡,探索“信贷+农业保险+再保险+担保”模式创新。“十四五”时期,在继续扩大以三大主粮(小麦、玉米、水稻)为主要险种补贴覆盖率的基础上,中央将进一步扩大其他农产品品种财政补贴的覆盖面,尤其在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开发上持续赋能[6-7]。

3.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提升财政补贴力度,加快“银保联动”与农村全产业链纵深融合进程,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资金分配管理体系,加快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试点推广,不断优化农业金融生态环境[8]。

3.4加强风险控制

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与金融风险控制流程融合,整合农户、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三方数据,逐步构建包括作物、畜牧在内的“活态资产”实时监测数据窗口;及时气象、水文灾害预警最新讯息,形成包括信息获取、决策分析、灾后补偿等环节在内的全程风险控制闭环[9]。

作者:谢梓文 姜艳庆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