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例6篇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多元智能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04-03

引言

如何评价人的智力高低、学习程度好坏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加德纳(Gardner)在总结斯皮尔曼(Spearman)等学者关于智力多元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九种智能组成的多元智能理论,很好地驳斥了以比纳(Binet)为代表的智商唯一评价论。该理论的提出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们纷纷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

加德纳在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时并未提供多元智能应用方法,于是在实际中存在大量将多元智能理论简单套用于“素质教育”的现象。[2]学者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简单附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多元智能的内涵理解不足。故而探究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意义[3] [4] [5],重视多元智能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用多元智能本质内涵指导教育教学成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趋势。[6] [7] [8]

多元智能理论自引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之一。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纲要》的要求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故而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研究有助于实现《纲要》的规划内容。

本文依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以欧亚学院物流贸易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为实例,总结2011年至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长期通过科学手段对脑神经学和人类认知过程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是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0],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能力共同决定的。多种能力被定义为基本智能类型。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基本智能类型组合的有机整体,由于智能结构中基本智能类型占据的分布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智能存在差异。

观察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基本智能类型从最早的七种到现在被广泛认可的九种(也有称八又二分之一种),说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基本智能类型仍然是不确定的。事实上,由于智能本身是复杂的,探究智能所具备的基本智能类型是困难的,还需更长期地科学研究。正如参考文献[4]中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在逻辑上仍不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作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智能的定性理论,虽然加德纳提出了对基本智能类型的判据,但是判断智能高低仍需要利用“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本质内涵作为判据,即回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周卫指出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迪是思想的转变。作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故教育教学应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评价应是多尺度的,评价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为是否能够在社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教学研究

欧亚学院在2011年成立了CTE(Center of Teaching & Education)中心,全新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笔者是该教育模式推行的参与者之一。本节讨论2011至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和探索的总结和体会。

(一)发展“植入课程”让教学与社会接轨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素质。在知识爆炸、信息高度融合的社会,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但是目前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从事教学的教师缺少社会实践背景,很难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为了让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优秀人才、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是有效的解决方法。更快速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将部分实践性课程交付给企业,由企业派送具有行业经验并能够胜任教师岗位的工作人员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经多方考察,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在2011年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将阿里巴巴的“淘宝大学课程”植入电子商务本科教学计划。植入的“淘宝大学课程”由本校教师和淘宝大学派出的教师共同授课。

欧亚学院作为西部地区首家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大学,通过植入课程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最直接、更便捷地获取阿里巴巴最新成功经验、成果及行业前沿资讯。学生学习植入课程后学习热情发生了明显改变,更愿意探索与电子商务有关领域。许多学生自发的在淘宝上开店、开微店,实践自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与阿里巴巴课程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又先后成立了欧亚淘宝社,欧亚阿里小邮局,并共建了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植入课程”和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了实践实训场所。

通过几年来“植入课程”的实践,“植入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教学内容,而且本校教师在与阿里巴巴教师共同授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四名电子商务专职教师获得了阿里巴巴“百年橙师”师资培训认证讲师资格。

(二)创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环境推动学生任务式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易于促使学习者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全方位促进智能发展。[11]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和实习可以提供任务式学习,但是一般时间比较短、内容单一,不易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开发形式多样并能为学生提供长期实习的实践教学环境将有益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考虑传统课程设计和实习的缺陷,作者所在学校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特点,与多家联系企业洽谈,逐渐形成了网络商务实训基地、物流运营实训基地、商务贸易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如表1所示。所建立的实训基地除了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外,教学计划也做了更灵活的调整,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实训基地,在课余时间按实训基地的安排完成实训内容,以获得每学年第二课堂课程的学分。

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第二课堂课程,丰富了课余生活。学生像企业员工一样被安排工作任务,在企业教师的帮带下,能够更直接体会工作内容。长期且持续的实训使得学生对实训内容更加熟练,为毕业就业和择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经历。

(三)导师制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导师制度起源于英国。导师有别于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许多大学开展了本科导师制度[12],但是大学本科导师制度仍在探索初期,存在生师比例偏大、指导资源不足等客观问题。[13]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笔者所在单位采用了本科全程导师制度,为了克服生师比例偏大等问题,推行了一种四导师制度,不同类型的导师负责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时间段的帮学工作,如表2所示。

推行导师制度使得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指导教师,不同类型的导师可以给予学生差异性帮助。特别是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纳入导师队伍,扩展了一般导师制度的内涵,这不仅解决了导师与学生的比例问题,而且高年级学生比教师更易于在课余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帮助。

(四)参加各类大赛提供学生的横向比较

竞赛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竞赛可以提供与其他兄弟院校相互切磋和横向比较的机会。笔者所在学院长期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和行业举办的多种类型的竞赛,锻炼学生短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竞赛让学生找寻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主要参加的竞赛有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简称“三创大赛”)、物流条码技术大赛、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PEMT全国营销策划大赛等。

三、结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的指导理论。抓住多元智能理论中“是否能够在社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涵有助于促进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有助于促进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从2011年至今,笔者所在学校在校企合作、任务式实践教学、本科导师制改革及组织学生竞赛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仍是长期的工作,如何在校期间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是笔者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 注 释 ]

[1] 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 [J].上海教育科研,2013(4):5-9.

[3] 周卫.多元智能论的启迪[J].上海高教研究,1997(8):50-52.

[4] 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44-52.

[5] 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7-51.

[6] 赵忠山.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68-170.

[7] 张健,熊建文,张军朋,等.“通信原理实验”多元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36-139.

[8] 李艳,郝大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评价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22):61-62.

[9]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 (7):1-6.

[10] 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 [J].江苏教育研究,2009(9):17-26.

[11] 宋雪松,文旭.多元智能理论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现实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6(9):52-55.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文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including abstract content and complex algorithm,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s up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from th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P键词: 人工智能;创新;本科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novation;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30-02

0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其属于一门边缘学科,同时也是多个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学科,包括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1]。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是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智能技术、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国内外很多大学都意识到了其重要性,纷纷对其展开了教学和研究。人工智能课程包含多个学科,具有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且算法复杂,但是多数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信息单向传输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知识;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活动教学的问题,导致教育内容无法和社会接轨;人工智能教材理论性过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习该课程失去热情[2],久而久之,不仅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甚至学生还会产生厌学心理。针对人工智能课程中现有的各项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丰富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经验,参考人工智能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从多个方面探讨和总结了人工智能,包括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等。

1 教学内容优化与更新

人工智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开设本课程首先是确定教学内容。通常来讲,人工智能学科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具体:一是知识表示和推理;二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前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后者主要介绍了几种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包括自动规划和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另外,课程内容中还包括了一些人工智能应用的实例,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学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基于此,人工智能学科也应该与时俱进,更新人工智能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内容。修订后的人工智能教学大纲将人工智能分成两个部分,即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前者包括计算智能、搜索原理、知识表示等,后者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多智能体、自然语言理解、自动规划、机器学习、知识工程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也应注意推陈出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教学内容应符合现实的需求,能够与社会接轨,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具有算法复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知识点多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课程的需求,教师应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确保人工智能课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体的改革和创新人工智能课程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经验还是常识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学生只有对某门学科存在兴趣,才会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该门课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作者在课程的一开始先播放了一段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相关片段,由这个电影学生知道了世上存在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学生们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而深深感动,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和谈论人工智能是什么?研究人工智能的意义在哪里?实践发现,在课堂中加入电影因素,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在教学任务中,有效提高了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用动画、视频、图片等手段将反映人工智能最新研究和应用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工智能的奥妙,从而投入更多热情学习人工智能课程。

2.2 面向问题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法[11]。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实施案例教学。①讲解式案例教学:这种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点。案例的呈现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案例―理论”,即先给出教学案例,然后再讲解理论知识;二是“理论―案例”,即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再给出教学案例;通过情境体验与案例剖析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注意,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②讨论式案例教学:在课程初期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小组3~4人;教师将提前设计好的一题多解的教学案例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分配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和组内讨论的方式给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③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课程后期,采取专题辩论的方式对综合应用案例进行讨论,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2.3 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 在开展课程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在日常教学中多观察学生情况,鼓励那些应对教学任务后仍存在余力的W生深入探索较深层次的课程及相关知识,同时友善面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分析其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困难,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其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多多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鼓励优秀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并且教师应帮助具有新颖思想或论点的学生将其智慧以科技论文和发表文章的形式转化为成果。

2.4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研究型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中心导向是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在吸收和掌握知识。通常来讲,该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以得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交流和总结。”[3]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不仅如此,由于该教学模式通常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师给出研究范围,学生自愿结组并选择具体的题目,经过分析和讨论后以程序设计或者论文的形式协作完成研究。由此可知,学生是在以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这十分考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久而久之学生收集资料和创新能力势必会得到提升。

2.5 采用启发式教学 人工智能的很多问题都较为抽象,对学生理解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就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然后回归到课程上,对比分析教材上的解决方案和学生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到较为抽象的“遗传算法”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即“遗传算法如何用于优化计算?”,然后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入手,讨论“遗传”、“变异”和“选择”作用,之后举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和“选择”的实现,最后师生一起导出遗传算法用于优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如此既完成了教授遗传算法的目的,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4]。

3 作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过去的课程作业都是单一书面习题作业,发展至今,课程作业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必须交给教师评阅的书面家庭作业和不必交给教师的课外思考题目、口头布置的思考题或阅读材料以及大型作业等。其中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上交作业,并且教师批阅作业后也可以通过网络返回给学生,实现了网络化。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之以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强了平时思维能力的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再是绝对的一次考试定成绩,而是在总评成绩中加入30%的平时成绩,如此不仅减轻了学生的期末负担,也迫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思考,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4 结束语

本文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本科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该课程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教改举措。这些举措符合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学的要求,可以支持教师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同时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始终保持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最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作者所总结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做得不够,今后将继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参考文献:

[1]蔡自兴.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谢榕,李霞.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及案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4(19):92-97.

[3]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职业规划 人才测评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个人需要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和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相应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

职业规划指导服务就是在人才测评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环境所给与的支持和制约因素,所在组织所提供的发展条件的因素等,为人才选择职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业提供咨询指导,以帮助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确定职业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中一方面对于个体,根据个体的能力、个性、兴趣等特征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同时可以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确定某个个体的能力、个性等是否符合该职业的要求。

职业规划指导中,因人的素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且人的潜能存在“冰山现象”,需要去开发和挖掘。测评具有鉴定、诊断功能,可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特点和差异,测评具有预测、导向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决策。在职业规划中,重要和首要的是测评,没有科学的诊断,职业规划会流于形式并贻误机会。

一、职业规划指导中的人才测评理论

人才测评是综合运用定量、定性方法,对个体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实时测量和评定的活动。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及统计学等理论基础上综合测量和评价的方法体系。

心理学理论主要包含了能力理论(认知能力理论、智力理论、职业能力理论)和个性理论(类型理论、特质理论)。管理学理论主要包含了组织匹配理论(人-岗匹配理论、人-团队匹配理论、个人-组织匹配理论)。测量学及统计学理论主要包括真分数理论、项目反应理论以及概化理论等,测量和统计学理论是测评的基础理论。

1.能力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能力,又称认知能力或智力,是能力中最主要也是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目前形成的理论主要概括为认知能力理论、智力理论及职业能力理论三大类。

2.组织匹配理论。在组织中,员工与岗位是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一些组织行为学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由此提出了组织匹配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人-岗匹配、人-团队匹配及个人-组织匹配等三个系统理论。其中,人-岗匹配理论是指个人的能力和工作要求之间的匹配,它更强调职位的胜任力。合理地匹配员工与岗位,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和组织绩效的最优化。

测量学与统计学的理论是测评的基础,本文不再赘述。

二、职业规划指导中的人才测评方法

目前,国内外人才测评采用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由三大测评技术为标志,主要包括面试、心理测验、评价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测评者会依据测评目的不同和测评的实际需要,选择性地选用其中部分技术。

1.面试技术。面试是通过考评者和被测对象双方的观察、交流等双向沟通的方式,了解被测对象的素质状况、能力特征以及动机的一种人才测评技术。根据标准化程度可将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2.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心理测验是人才测评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当前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能够相当有效地将人类若干心理特质和工作效率之间的相关进行测定,一般从测评内容上分为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

智力测验是衡量智力高低的参考,对于人-岗匹配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某项工作对相应的智力有要求,如没有进行人-岗匹配,低于智力要求的员工可能因为能力低而无法胜任,显著高于智力要求的员工则会不安于现状。目前常用的智力测验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

个性测验是指通过评价人的个性,再针对不同工作对个性的要求,进行岗位匹配。目前较为流行的是性格评估指标MBTI、明尼苏达人格测试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16PF、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

能力倾向测验是对人的不同能力因素水平及从事某种专业或工种活动能力的测验。按内容分为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特殊职业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心理运动机能测验等。目前应用较广的是美国劳工就业保障局1944年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

3.评价中心。评价中心是由多种标准化的行为评估技术组成,由多名经过培训的观察员观察记录被测者在行为模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初步的判断归类,把观察记录结果交由专家评委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讨论或通过统计综合分析程序产生整合的行为分析结果,在专家讨论过程中,对每一受测被测者就评价中心所要评价的特质维度或其他待测评的变量做出等级评估。评价中心主要包括公文处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管理游戏等。

纵观国内外关于人才测评理论以及测评方法的研究,虽然人才测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实践探索,但由于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国外引进,造成了很多人才测评工具“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在使用测评工具时,应该从思路上进行借鉴,在模型建立和方法使用上应该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苏永华.现代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整合;可行性;探究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得・加德纳,广泛借鉴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科学及各种不同文化中在认知的发展及运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的这一概念,并在之后逐渐形成了多元智能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传统的单一、可量化、整合于的智力观,反驳其认为的智力的范围就仅仅局限在语文和数理逻辑方面[1]。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它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能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能包括: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 、空间视觉智能 、音乐韵律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并且认为还可能存在着其他多种智能,并不是仅仅局限与以上的八种。[2]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 虽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但是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性向,客观公正地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充分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让在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能够高效地、有意义地愉快地学习。这一理念,与我国历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十余年来,这一理论在美国获得了许多专业团体的关注与认可,全美亦有不少学校也将多元智能并入他们教学的方案中。在中国,多元智能等许多理论的核心理念被应用到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中,并进一步被丰富和深化,为新课程和新语文带来了一些清新的空气。

二、语文整合的内涵

整合,简单而言,是整理融合,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在各科当中,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广域性、开放性、实践性、工具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等特征,有着文以载“文(文化)”、文以载“道”以及文以载“情”的功能。

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语文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渗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自觉性,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与学效果,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单调性、封闭性以及限制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之间的整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

三、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整合这一思想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语文整合过程中缺少可依靠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以更为丰富生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但它只是一个有效的工具,若缺少能让这个工具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那么这种课堂与原来传统的课堂并无太大区别,最多也只是增加了些展示方式而已。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种缺少一指导思想的语文整合课堂。由于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之间有很多的切合点,因而,将其作为整合的指导思想,将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语文整合。

四、多元智能与语文整合的关系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已经走到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学科教学领域,全面的语文课改开始了。国家、省、市级实验区越来越多,新的课程标准编定,新的教材纷纷出版,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认为智力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发展性,并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及时发现、发挥、发展。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整合的要求一致。1996年大纲中提出指导教学的视角提出六条教学原则:(1)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2)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3)语文训练中语文知识教学同能力训练密切结合。(4)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全面训练。(5)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6)语文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这些原则的达成提供了可能性和参照性。而这两者之间又有很多的结合点,如:读写听说――言语语言智能;阅读理解训练――数理逻辑智能;直观教材――空间视觉智能;音乐渲染情境――音乐韵律智能;研究性学习――人际交往智能;写观察日记――自然观察智能;排演课本剧――肢体运动智能;学会反思――自我认识智能。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以上各种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理念体系完全可以作为语文整合中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化的特征,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邹羽燕,多元智能对培养人文精神的作用[J].中学语文,2004.5.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33.

[3]周祝瑛,张雅美.多元智能理论在台湾中小学之实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4]邹羽燕.多元智能对培养人文精神的作用[J].中学语文,2004.5.

作者简介: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智力;多元智力;加德纳

一、引言

普通心理学认为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提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智力是心理能力,是个体在学习思维及解决问题时,由其心理上的运作所表现在行为上的能力。不同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智力定义和理论,一般都是概念性定义或操作系统定义,如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理论、桑代克智力特殊因素理论、凯勒和瑟斯顿智力多因素理论、卡特尔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划分理论、艾森克智力三维结构模式、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等。

对智力的认识是一个从因素说向结构说发展、从一元向多元发展的过程,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若干智力的因素或结构,这充分证明了智力是一个比较难穷尽的多元结构,也很难精确描述智力的发展、形成及运作过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二、多元智力的背景和初步研究

传统智力理论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智力理论束缚了人的发展。心理学、医学领域的研究证明了人类大脑中存在着各种智力中枢,这为多元智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加德纳1983年发表《智力的结构》一书,1993年发表《多元智力》一书,1999年发表《智能的重构》一书,形成了多元智力理论。国内学者对Multiple Intelligences翻译主要有“多元智力”、“多元智能”、“多元智慧”等。

加德纳将智力的定义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这说明多元智力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标准。

三、多元智力的理论依据和内容

多元智力的理论依据有八项,1.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2.对特殊儿童的研究;3.对智力领域和符号系统的关系的研究;4.对某种能力迁移性的研究;5.对某种能力独特发展历程的研究;6.对多种智力学说的研究;7.对不同智力领域需要不同神经机制或操作系统的研究;8.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研究。

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这八种智力因素是:语言-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四、多元智力的研究方法和不足

多元智力理论充分肯定了以数理逻辑和语言为核心的传统智力,揭示了智力的结构和智力的发展过程,加德纳把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结合,既重视智力的结构因素,又重视智力被文化激活的过程。教育能够增强智力对某种文化符号的敏感性,这些文化符号是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的主要载体,智力发展过程与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基本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取得显著成果,这就更能给予学生希望、乐观和韧性,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从而形成更好的心理资本,引导个人走向成功。

詹丽峰(2005)将多元智力与我国古代智慧观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重视自知和知人、强调直感和感悟、考虑差异和多元、尊重文化特点;认为多元智力在国内备受欢的原因除了生逢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其时外,重要原因是符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霍力岩(2006)对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反思,认为该理论在理论基础上不够扎实,智力筛选框架不够科学,文化视角不够彻底,仍然是以主流文化为主的一元文化,普遍认为应该多元的理解、讨论和应用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实际上综合了传统的智力概念和非智力的概念,对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记忆没有进行解释,实践过程中容易忽视基础知识教学,且有智力开发表面化、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涉及个性、品格、意志、道德、动机等心理学构造,也与任何规范或价值观无关。但是这些心理学构造及各种价值观念都受文化的影响,有些已经成了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又强调文化对智力的影响,这就产生了自相矛盾的观点。

五、多元智力的实践和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基斯多元智力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很多符合我国实际的量表,探索了很多应用该理论的办法。邢少颖(2010)等人编写《3-6岁幼儿的多元智力评定问卷》,对我国17个城市3-6岁幼儿的多元智力进行有效测评和评估,并制定了发展常模;杨虎民(2013)编制了7-9岁儿童多元智力的评定问卷,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这两个问卷为全面了解幼儿和儿童多元智力发展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侯彩颖(2010)论述了通过同步感觉刺激法来开发早期婴儿多元智力的方法。周斌(2010)论述了书法练习对儿童数学智力、语言智力、运动智力、音乐智力和内省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我国在各层次的数学、语文、英语、化学、音乐、体育、地理、信息网络等科目教学中都努力应用多元智力理论,创设协作环境,探索差异教学,指导学生以项目和任务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尊重并评价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学生不在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这样能动态的促进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可能性。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使用档案袋评估法,定为于学生智力的发掘者、协调者、重组者、评估者、依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组织多元智力教学课程体系,通过真实情境的评估来激发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国内接受了多元智力理论观点后,初步形成了学生评价的新理念,如在多元智力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和发展、注重智力的展示和情景化的多元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初步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灵活多样评价观。

目前,我国没有统一检测各类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并缺乏对学生发展的长期跟踪、监测,需要以更加详实的事实和数据来促进多元智力理论丰富和发展。

六、多元智力的历史贡献

多元智力理论重视的是多元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多元智力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因素,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八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取得显著效果。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具有文化特性,在特定文化环境和教育下可能被激活,付诸实践从而创造出该文化范畴下的产品。文化有不同的范畴,文化是人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而在某种文化范畴下追求人人自由,全面发展、开发潜能也成为多元智力理论追求的目标。

七、多元智力的研究趋势

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交流智力之后,引发了学术界对情绪智力的关注,情绪智力既是多元智力内涵的拓展,也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资本。Golman及其同事认为组织为了高绩效而追求的至关重要的各种能力中,情绪智力占到了三分之二,情绪智力与工作结果的关系研究极大的增加了把情绪智力纳入心理资本的可能性。]陈权(2013)论述了不同情绪智力水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创业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及创业能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对人际关系和创业能力有较强的预测力,情绪智力越高,人际关系越好,创业能力越强。

陈艺华(2007)以漳州师院大二学生为例,讨论了情绪智力与多元智力的关系,认为除了语言智力外,高情绪智力者的多元智力都高于低情绪智力者,情绪智力和多元智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熊承清(2013)编制了内省情绪智力量表,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多元智力与人格有密切关系,钟美晶(2010)研究认为大五人格与多元智力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李明(201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3-5岁的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各维度与多元智力各维度均呈正相关,而且个体的人格、自我评估、成就感以及创新性等方面均与多元智能有着密切关系。

在八项多元智力的基础上,加德纳还提出了存在智力,学术界除了研究了情绪智力外,还提出了隐喻智力、灵性智力等概念,丰富了智力的内涵。

知识的建构必然包含着与人类大脑和智力种类的关系,目前大学专业划分和多元智力因素也有一定的契合,但学生专业志愿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就业难易的程度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很多优势智力资源的浪费。以多元智力为理论指导,通过普查、评估学生的多元智力,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和学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层次人才,将我国的人口优势充分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编.普通心理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林崇德.智力的结构和多元智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4]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5] 詹丽峰.多元智力理论中隐含的“智慧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6] 霍力岩.“多元智力热”的背后和多元智力理论的“软肋”[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7] 邢少颖.幼儿多元智力评定问卷常模的制定. [J].山西大学学报.2010.6

[8] 杨虎民.7-9岁儿童多元智力评定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赤峰学院学报.2013.5

[9] 侯彩颖.论早期婴儿多元智力开发. [J].教育探索.2010.1

[10] 周斌.书法练习对儿童多元智力发展的影响. [J].心理科学.2010.33

[11] (美)路桑斯等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12] 陈权.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创作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13] 陈艺华.论情绪智力与多元智力的关系[J].株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14] 熊承清.内省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 系统论信息论 可持续发展 人本论 产业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技术、效率、价格、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程大章发展、环境、人气等)。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群的功能特征日趋明显,出现了中央商务区cbd ( center businessdistrict)、休闲商务区rbd ( recreation businessdistrict)、工业园区、行政中心区、经济开发区、住宅小区等特定功能的区域。现代城市管理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建筑群与建筑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这对智能建筑提出了新课题。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建筑物的防灾、减灾及反恐等安全问题凸现,建筑物中的消防、安防、防灾及应急供电等已不可缺少,唯有借助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才能使之精准、有效、稳定与可靠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