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工作思路范例6篇

儿童工作思路

儿童工作思路范文1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找准工作的结合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妇联的各项工作,把党的重视转化为服务妇女的法律政策,把社会的支持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把党和政府的部署转化为妇联创新的举措,把党和政府提出的宏伟目标转化为广大妇女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妇联的儿童工作

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现实都要求我们转变儿童观,从新的视角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科学的儿童观是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儿童一代的期待为引导的一种关于儿童的观点和看法。其一,儿童是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样的差异性。其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正处于发展之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成长特点,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其三,儿童是权利的主体,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法律赋予了儿童基本的人权。

科学的儿童观是每一个儿童快乐健康的源泉,它诉求尊重与平等,儿童工作要以促进儿童平等发展、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重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儿童的各项权益,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从培养祖国合格接班人和和谐社会建设者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教育引导城乡儿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是要深化“双合格”活动。儿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家庭教育则是哺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的特点,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因此,要帮助广大家长树立以人为本的儿童观和家教观。立足长远,重视孩子的健康发展,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和谐,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是要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妇联儿童工作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协调优势,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为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发挥妇联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的应有作用。继续实施“春蕾计划”。深化“1+1”结对帮扶、“社会妈妈”扶助活动,进一步扩大“春蕾计划”的影响力,向非义务教育阶段拓展春蕾助学,帮助贫困初、高中毕业女生、贫困女大学生提高发展能力,为广大“春蕾”女童寻找有效的成才途径,使“春蕾计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围绕支持、维权、关爱、宣传四项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联合关工委等有关部门,推动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延续并拓展已有的社会妈妈关爱品牌,开展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重点的帮扶活动,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关注困境中的儿童。我市现有双亲都外出务工一年以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53353人,孤儿1124人,残疾儿童8000人左右。儿童工作要关注和推动解决流动人口、下岗失业、单亲特困家庭儿童以及孤残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以“恒爱行动”为抓手,打造关爱孤残儿童的活动品牌。推动全社会树立“保护儿童”、“儿童优先”的理念,为儿童做好事、办实事,依法维护儿童的生存、发展、保护和参与权,优化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妇联儿童工作在关注民生、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儿童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 儿童;生存现状;儿童电影;思维模式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和艺术模式往往更接近原始审美,观察原始的壁画和岩画,会发现原始人群对画面的描述也是简单而直观的,但实际上又是最淳朴和形象的理解。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似乎更幼稚和单一,他们似乎没有对审美的天赋和渴望,其实儿童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事物反射到了大脑,经过左半脑的指令和控制,发射到右半脑进行组织和领悟,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所以最后反应到动作上时往往都是朴素的。儿童和原始人一样,内心深处有着共同的原始意象,在其背后又有着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正如精神病患者的梦揭示了他们个人童年的经历一样。①儿童的思维更接近于“通过现象而揭示本质”,本质的内容没有繁琐的构架也没有复杂的过程,只是一个单纯的内核。不难看出,儿童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将其复杂化,而应该尽可能地精简和单一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一、“后儿童时代”的提出

21世纪初,在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中掀起“后儿童时代”潮,其表现形式为“二十一岁的年龄,十二岁的心智”,其外在特征是“动作、表情、神态乃至思维方式的卡通化”,每个人都有回忆自我的意识,因为在没有自我权利的儿童时期被成人所操控,没有独立行使或思维的权利,所以在长成后才会觉得遗憾而从行为上来弥补自我的缺失,作为成人应该反思的是在儿童宝贵的幼年时期是否应该给予他们自身的权利,发展他们独特的思维和爱好,让其永远记得一去不返的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深刻记忆,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后儿童时代”,怀疑这会不会变成“成人社会”。

儿童时代的缺失与成长是相背离的,在适当的年龄应有更多属于儿童的娱乐项目,儿童电影便是其中的形式之一,这类影片的第一观众是儿童,相对非儿童观众来说,儿童观众的审美经验看似单一,却比非儿童观众更具有跳跃性。非儿童观众的审美经验相对稳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化模式,而儿童观众的审美经验却是流动的,可能因为一些非常细小的因素而毫不犹豫地改变,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捉摸性。非儿童观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电影创作者通过不同方式和路径的暗示和引导,而儿童观众则有可能对这种暗示与引导无动于衷,或者完全游离于电影创作者的意图之外。②儿童电影就应该是儿童作为主人公或主体的电影呈现,或者是儿童作为电影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对儿童造成极大影响的一类电影。“后儿童时代”就像是警钟在时时刻刻敲打着成人为正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们创造多一些属于他们生活的方式,以免长大后再来弥补心灵缺失。

二、域以外的儿童

很多儿童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丰富性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生存和安全为目的缺乏性动机更值得重视。儿童的自我实现不仅是理智的,而且带有浓厚的感彩,不仅是自我性的,而且是社会性的。③普遍的儿童都开始重视自我的时候才会得到成人的关注,作为每一个对儿童负责任的成年人来说,应把儿童的感知需求当成自我的感知需求,随时换位思考儿童的内心。儿童的心理或情绪会因为环境、心情、他人的影响而随时变化,成人在和儿童的接触过程当中应当留心观察儿童的需求。比如爱的情绪,它是儿童心理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人总是以为儿童不懂得什么是爱,其实儿童随时随地在自己的日常事物中都倾注了自我的爱,因为此爱的感受使儿童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爱比较外露,虽然有时候也会在心底隐藏一段时间,但一旦外露就显得十分激动,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具有儿童特有的那种天真的神态。④

在中世纪,儿童这一定义是不存在的,并且儿童在中世纪是没有任何权利的,都是在他人的掌控之下,人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关注的对象,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百姓生活劳苦所迫,连儿童的衣服也是成人改小了再穿戴,更别说儿童精神上的需求了,儿童被严重地成人化,生活的任何细节都是在成人的操控下完成的,也从小变形成了成人化的模式,没有真正儿童的天性和习惯,此忽略儿童的做法被否认,社会逐渐开始重视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把其当成社会发展重要的前提,于是“儿童本位”提出可以看做是对人的重视和尊重相连在一起,它们都强调人性的自觉,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成人的主体意识与儿童的主体意识同等重要。⑤

三、“儿童本位”的提出以及解决办法

早期电影《水浇园丁》的短片,讲述的是一名调皮的儿童在花园里玩弄水管,最后浇在园丁身上,弄得园丁一身狼狈的简单故事。这是电影的雏形也是儿童电影的最早期的影像资料,成人看完只会去研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技术进步,但是在儿童看来会思考“为什么水管要浇到园丁呢?为什么园丁不跑呢?为什么小孩子要玩水管?”等问题。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让成人很难捕捉,如何从“儿童本位”出发去探究儿童电影需要走的路以及如何拍摄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电影,使得儿童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早期中国儿童电影出了很大一批优秀的影片,如《泉水叮咚》《小铃铛》《鸡毛信》《小兵张嘎》《三毛流浪记》等,这些影片中儿童是绝对的重要角色,呈现出的是成人与儿童在道德原则取向、生活态度、目标定位、信仰选择等观念方面的基本趋同,这种趋同是以成人与儿童思考内容相接近为基础的。

当代的儿童心理更为复杂,被社会过早感染以至于早熟等,但是儿童的本真是存在的,那么电影工作者应真正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就必须从儿童的福祉出发,重视儿童的利益,也重视儿童的精神的健全发展,会为儿童筑起坚固的校舍等能为其提供最安全又最能得到教益的环境。“儿童本位”论为很多研究儿童心理的学者们一个很好的思维模式:儿童有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只是相较于成人幼稚一些,但是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重视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电影中有儿童的呈现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只是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要强行加入成人的思维贯彻在儿童电影中,不要将作者的主观愿望和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背离。儿童的内心世界里没有成人世界那么多忧愁和烦恼,他们从现实生活和幻想世界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到满足。欢乐是他们的主旋律、主要思维定式。⑥

四、儿童思维界定下的电影

我们对“儿童”下不了最完整和权威的定义,是因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时代的变迁已经无法估量现代儿童的能力和潜力,只能不断地去探索儿童内心的真实想法,用自身的能力去弥补儿童的不足,帮助儿童获得他们所缺少的能力并把这些特性变成个人的性格特点。

深受儿童欢迎的电影往往是以单线叙事为基准,简单描写一个故事并且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人物的命运走向往往是按照从一而终或者是定向思维的模式进行的。儿童会以自我的思维在电影一开场的时候就添加进自身的想象力,也将自己的美好愿望付诸在主人公的身上,实验表明儿童在一堆各种形状的玩具中,最终大部分会挑选圆形的玩具,这也说明在儿童看来最简单的形状也是最好的,那么在电影中圆形人物也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命运得到回归或重获自由等,同时叙事结构更应该是以单条线索为宜。

伊朗电影《小鞋子》中在片中极少使用蒙太奇段落,多数是运用长镜头叙述,利用兄妹俩穿一双鞋子为叙述主线,简单地描述了兄妹情,而正是这样的简单才让亿万观众为之感动,孩子的思维能力不及成人,他们更接近原始人类的思维模式,简单且原始的套路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电影中不需要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线索,像电影中“群像电影”“多线电影”以及“三段式叙事结构”这些成人易接受的电影叙事模式最好不用在儿童电影里的,导演不能按照成人对艺术的感悟而强加在儿童艺术上。

儿童面对生活中的一件突发事件,在成人看来应该有各种可能或各种不同的结局,但在儿童看来,一种定向思维的控制使其会认为应该正义战胜了邪恶,丑的东西永远都无法和美的东西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儿童更加的具有基本美德,这个时候成人可以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引导儿童进行事物的分析和道理的引申,避免儿童一直定向思维造成对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很难掌握,研究表明,活动的影像的方式,比如电影媒介就更容易地使儿童自然地接受某种在现实中只能靠“说教”的思维方式。

关注孩子们独特的生存现状以及思维模式,发挥他们想象的空间,挖掘更多类型的儿童电影,让这个属于祖国未来花朵的影像世界发挥到极致,奉献给孩子们更多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影片。展望未来的中国国产儿童电影,在这个广大的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值得关注的作品。

注释:

①③④ 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第32页,第58页。

② 《以社会调研的方式切近少年儿童——美国ctw工作方式介绍》。

⑤⑥ 薛晓路:《少年儿童电影剧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 狄德罗,主编.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辞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2] 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 [英]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薛晓路.少年儿童电影剧作研究[d].北京:北京电影学院,1998.

儿童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管理教育 新路子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57-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国强民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不少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在家由老人照看,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此引发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学校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我们必须探索管理和教育的新路子。

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经费保障

“留守儿童”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没有一个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政府必须担当起主要的职责,从政府的层面成立一个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领导机构,全面组织留守儿童管理的各项工作,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1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1.2 建好全日制寄宿学校,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和恢复乡村图书阅览室,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1.3 为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的专题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同时要划出资金,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2 统一建档立案、全面掌握情况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镇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联合工作,对全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全面的摸排,并登记造册,建档立案。做到数据准确,信息详尽,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学习状况、品德个性情况,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各留一份,做到全面了解本镇“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3 动员留守儿童在校寄宿,突出教育管理的功能作用

由于父母不在家,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大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或亲朋好友。他们要么精力有限,思想观念陈旧;要么自身忙于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且隔代管理,容易放纵、溺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动员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又方便学校的管理。同时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设立专职的全日制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另一方面对住校生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强化非智力因素教育,加强心理、生理知识教育。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情感意志、胸怀宽广、战胜困难等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学校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4 加强多方沟通,确保实效性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管理的实效性,加强多方沟通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加强辅导老师与“留守儿童”保证每周一次的面对面交流,及时把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二是加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情感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每位“留守儿童”做到每周一次向父母进行一次电话交流,及时向父母汇报近期生活学生情况,使外出父母放心。三是加强学校与政府的沟通,学校每月一次向镇政府主管领导进行一次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四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通过家访和电访等形式,交换“留守儿童”在校与在家的表现情况。

5 细心观察,加强辅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为了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对于那些学习上、生活上、品德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采取一结一的帮扶措施,加强对他们教育辅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在家的监护人大多只注重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问题,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梦想却从不过问。因此,很容易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所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一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理想前途教育。二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四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五是理解、尊重后进“留守儿童”。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儿童工作思路范文4

第一站我们先到了拉海村拉响组三(1)班学生潘池燕家,其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因家境贫寒,已远走他乡,杳无音讯。一进入寨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同村的几个小孩在雨中玩耍,而潘池燕只能在自己的“小屋”旁边观看,看到我们来了,很有礼貌地向前打招呼:“老师好!”其它小孩虽也是在校生,父母亲都健在,都在家,只是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却没有池燕那么礼貌懂事,显然她比同龄人成熟懂事了许多。踏进家门,映入眼帘的是几个盆在接着屋顶漏下来的雨,雨点在盆里叮咚着响,家里的盆、桶都用完了,还是有几处雨点滴在地板上,孤零零的9岁的她,就承受了这么大压力。班主任给她送上书包、文具盒、鞋……的时候,我把随身带的相机“咔嚓”了一下,那一刻我真的有几多心酸,稍稍地擦着眼角的泪珠,看着池燕脸上洋溢着笑脸,我多么希望她快点长大、快点长大……肩上的“重担”不再压跨着她的腰。

跟潘池燕告别之后,我们随着就来了邻近的一个小村寨石求组――潘池猛和潘池望的家。这是两兄弟,一个五年级学生,一个是六年级学生,还未进家门,潘池猛的语文科任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这是一个小小木房子,底层是用来喂牲口的,已是破烂不堪,二层是住人和日常生活的地方,须经一个木梯子才能爬到二楼,这是一个简易的木梯子,看来已是年久失修了,长期在外面受到雨水的浸泡,已是“气吁喘喘”。吴老师爬上去的时候跟着我们后面的人说:“等我上去了。你们再来!不然……”。显然是担心了两个人一起上去,那梯子承受不了所承受的重量,还好我们一个人都能顺利上去了,借着房间里微弱的灯光,给兄弟俩衣物和学习用品后,在下楼梯的那一刻,看着天上的丝丝细雨,留给我们路还很长还很长……

已是傍晚时分,我们到了高寨组,这是十几户的一个小村寨,正好在寨脚碰到了村主任,在我们说明来意后,把我们带到了三(2)班的潘珠女家,看到我们来了,害怕见到自己的老师,珠女却躲得远远的,当村主任叫来珠女后,我们在她家的门口,今年的三月,每天都满天雨,很少看到太阳出现,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外面可以看到屋顶的瓦房上漏了好多小洞,村主任说:“这是珠女的家,因漏雨太多了,不能居住了,只能在她大伯家借住。”我们就这样在门口和珠女、村主任聊了一些家常后,把我们带的学习用品和衣服给她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湿润了……。在我们农村,父母亲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奔波忙碌,这样的留守儿童实在太多了,这样的家庭也太多太多了。在回来的路上,我让每一位老师作了小结,大家都为之感叹,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只是作为一名老师,能帮助的也就是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背后辛酸的故事,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同时,也缺少了许多许多……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我们真真正正地了解民心民意民愿民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到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次“认亲”之行真实体会,要想真真正正地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本人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给他们提供温暖的“家”。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家境贫寒,家是一个不像样的家,其父母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外出务工,把他(她)们留在了家里,他们的家都是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让他(她)们没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在心灵上极大的不平衡,从小就给他们带来创伤,所以我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考虑让他们在学校住宿,并做到人为的关心,让他(她)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家的温馨。这样才有心情去学习、去读书。

二、摸清情况、建档立案。

1、学校要求各班主任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制订成“××班留守儿童花名册”。其主要内容有: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2、教师要定期走访或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

三、用心体贴,关爱到位 。

学校要求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四、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儿童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榜样教育 少先队工作 儿童政治社会化 时代特征 团队一体化 分层教育 适用

一、在少先队理论工作中关于榜样教育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最本质的组织属性是政治性,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其政治属性集中和突出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少先队工作中的儿童化、具体化。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在党带领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少先队要通过一个途径把党、团、队的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有效衔接起来,不断探索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感情的行动载体,实现少先队作为党的事业预备队的政治功能;少先队要发挥组织教育的优势,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意识形态引导。少先队工作的行动载体之榜样教育,是以先锋带头为模式的示范教育,是潜移默化引导少先队员形成健康成长的思想意识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是党的事业后备力量的传导与实现。

(一)榜样教育是进一步推动少先队根本任务具体落实的有效路径

把握好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总体目标入手,从少先队员的年龄特点出发,围绕“红领巾成长正航向”“三观”“三热爱”等主题,全面开展各项有意义有意思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从基本层面和思想层面提出的,这两个层面的本质都是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可靠接班人,如何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如何把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有效衔接,为其一生的政治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

榜样教育是指利用榜样对少先队员进行教育,使少先队员形成榜样具有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感的一种工作方法。“观察――模仿――强化”是榜样教育的心理机制,人们首先观察和模仿自己心中的榜样,其高尚品格和模范行为令人给予积极的肯定、赞许、鼓励或奖励,使其行为不断趋于标准和模范。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的榜样教育是推动少先队根本任务具体落实的有效路径。榜样教育在内容上,要按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经历、创设模仿情境,引导队员模仿榜样的行为,经过行为模仿,榜样的优秀品德就会在少先队员的身上逐渐形成。在形式上,要通过艺术、时尚、情感、文化艺术等载体,借助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和家长、老师等影响因素,开展寻访、体验、交流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活动,将榜样的事迹材料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形象化、生动化;深入分析和讲解榜样的事迹材料,引导队员将自己的行为和英模的行为做比较,找差距;帮助队员学会用正确的道德观评价榜样,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榜样教育是少先队积极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行动载体

少先队开展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教育需要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和理论做指导。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增强少年儿童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少先队的政治、儿童和组织属性决定了少先队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对少先队员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少先队的组织使命。少先队组织以针对少年儿童情感为主的认同模式的榜样教育法,以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为具体行动载体,通过少先队活动的项目运作,为少先队员树立了优秀榜样,通过正面教育培养积极、健康和优秀的情感品质,使其从具体生动、鲜活丰满并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先锋形象中感受和领会榜样的内涵,从内心深处产生崇敬、热爱,追寻、激励和效仿,从而增强少先队员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是少先队组织积极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行动载体。

二、在当代时代特征下少先队工作中关于榜样教育的认识

只有充分尊重少年儿童在少先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研究和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意识和认知发展,充分了解在当代时代特征下少年儿童对于榜样教育的认同感,才能有效实现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中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优势,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

(一)当代少年儿童对于榜样认同的调查分析

少先队工作榜样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针对少年儿童的情感认知规律,尊重其主体地位,结合时代特征,才能增强榜样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感召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同学及同龄人在少年儿童的榜样中位居第一(26.0%),除此之外还有:歌星、父母、老师、影星、英雄、体育明星、政治军事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与以往大家共学一个榜样相比,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多元并存的过程之中。除了榜样的多样化需求和多元选择外,当代少年儿童心中的榜样日益趋向偶像化,偶像与榜样是有区别的。榜样是号召人们去学习、效仿的由社会或他人向个体提供的人格形象,而偶像是个体自主选择、自主认同的人格形象。调查发现,少年儿童选择榜样主要来自教材影响(48.0%),其次是老师(29.0%)。而少年儿童的偶像选择主要是受媒体的影响(57.3%)。

(二)榜样教育的多元化、自主性、参与性、实践性、真实性以及时代媒介的应用

从上述调查分析中不难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对于榜样教育的可接受性极具时代特征。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中少年儿童有了多样化的榜样选择。同学、同龄人作为榜样的对象反映了榜样形象的选择真实可信、可亲可近以及鲜活丰满,使得榜样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和模仿,而榜样教育中人“自我”的存在至关重要。要想激发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热情,就要通过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从而达到榜样教育的预期目的。同时,少先队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不要回避榜样与偶像的相互融合趋向,应注意尊重与引导少年儿童自发自觉的学习愿望,调动他们自觉、自愿寻找榜样并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少先队工作中的榜样教育应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将有意义的榜样教育活动开展得更有意思。

三、在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中榜样教育的适用

榜样教育在少先队工作的适用方式上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研究和把握少年儿童在认知、意识、信念、情感上形成的一般规律,根据少年儿童的阶段性特点,实现“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教育目标。

(一)榜样教育分层实施的必要性

开展少先队工作中的榜样教育必须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榜样形象的接受需求。调查资料发现,由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少年儿童在7岁之前最重要的榜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杰出人物的影响力持续升高。小学阶段多以英雄为榜样,初中阶段以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科学家为榜样,高中阶段则以政治人物、军事人物、企业家和劳动模范为榜样。

这就表明,不同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以不同类型的榜样满足了他们的成长需要。基于这种情况,少先队工作在树立榜样形象时更应注意不同年龄的分层启发和引导,增强其对榜样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判断美、丑、善、恶,在榜样的选择与接受上做到“自觉自愿”, 分层教育强调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与方式,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和最终实现,从而增强榜样教育的感召力。 按照年龄和年级进行榜样教育的分层实施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就是根据少年儿童年龄、年级的不同,选择树立不同的形象实施榜样教育以符合少年儿童认知成长规律,年龄上的分层教育使其感受“步步攀升”的榜样教育过程,逐步推进,体现系统性。

(二)榜样教育在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中的具体适用

“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构建团队一体化的分层教育体系中榜样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按照各年龄段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来具体实施。其大致可分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四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三个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榜样形象的认知需要简单化、形象化的概念意识过程;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开始自己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思想和行为的从众性较强。根据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于榜样形象的树立可以增加情感元素,榜样人物的形象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事迹来丰满,在形式上可以增强艺术元素的应用;初中一、二年级的少年,逻辑思维明显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对集体和社会的情感需求与政治兴趣呈上升趋势,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较强。这一阶段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理解应用、模仿强化、实践体验为主,增强榜样多元化认知选择的自主性、参与性,榜样的学习应引导少年儿童以人物的特质为核心,而非人物本身。同时,要借助新兴媒体,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创新偶像与榜样教育模式,在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塑造出他们喜爱的偶像与榜样,让少年儿童从认识、接触、了解到自主选择,并最终认同为榜样,主动自觉地进行效仿与学习。团队一体化的分层教育体系中根据年龄段逐步推进的榜样教育就是根据其认知规律使得少先队组织在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让榜样成为打动少年儿童心灵的力量,激起他们的尊敬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榜样教育在少先队工作中的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少先队组织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将榜样教育在构建团队一体化的分层教育模式中的具体应用,就是少先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落实其根本任务的行动载体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陆昊同志在2012年度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大规模远程培训上的讲话

[2]罗梅同志在全国少工委六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3]陆士桢,蔡鲁南.学讲话,落实根本任务.辅导员,2012

[4]陆士桢,王剑英.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价值追求.中国德育,2012(4)

[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少年儿童偶像和榜样研究的20个发现.少先队研究,2012(3)

[6]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9)

[7]冀先礼.当前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17)

儿童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儿童空间人性化设计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儿童空间的特点

(一)从儿童的特点看

儿童空间的利用,首先是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从儿童的特点着手分析,便可对儿童空间的特点做一个很好的总结。作为儿童,他们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儿童是最具有想象力的,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因此,在设计中,应该以孩子的眼光为设计思路,要尽可能的避免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要充分扩展想象力,甚至是“奇思妙想”,有时候也是可以利用的,特别是颜色的搭配上,由于儿童眼中的世界始终的多彩呢,所以儿童的空间往往也是多彩的,利用了多种颜色,大片的颜色,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第二,儿童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几年之间他们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因此往往,儿童的空间都是有很大的延展性的,较室内其他空间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的,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不仅仅是由于儿童长大之后的实用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儿童心理的变化而决定的,好的儿童空间不仅仅是满足了儿童的实际需要,更能够契合心理疏导的需要,达到好的引导作用。

(二)从空间的特殊性看

儿童空间,往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一般有好的采光,有不同的功能区,但从总体上看,空间并不大,所以各主要功能区域都比较小,一般由休息区、学习区、储物区组成,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由于整体的空间相对较小,一般这些区域都有交叉,或是一个很好的链接,从而不会造成空间的浪费。

与此同时,儿童的空间往往是能够一眼识别的,在色彩的选择上,往往较为鲜艳、明快,突出活泼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调解人的心理,营造愉快的氛围。

二、儿童空间的功能性

(一)舒适性

空间的利用,首先要实现的就是空间的舒适性,这也是作为儿童空间利用最重要的一点,要保证儿童的实用性,儿童始终是较易受到伤害的个体,很多平常的设计其实都是会对他们造成伤害的,或者成为他们的隐患,因此,要思虑周全,尽量避免,这不仅仅是舒适性的体现,也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二)感染性

空间设计,是需要一种氛围的,这种氛围是通过设计之初进行构想的,也是通过对儿童的观察所得出的,他应该是贯穿在整个设计思路和实践中。作为儿童空间的设计,更要很好的体现这种赶氛围的感染性。

首先,是关爱的体现,儿童作为家庭中的特殊成员,是首先要被关爱的,要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这种爱的感染性,体现一种温馨的感觉是很有必要的,能够给儿童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其次,要结合儿童的性格进行一定的引导,这也是作为心理暗示的一种,有资料显示,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是会产生不同的性格的,因此,要针对儿童的特点做不同的引导,虽然这种氛围的引导性是需要长时间的,但这也是细节处理的一部分。

(三)协调性

儿童的空间虽然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个体,但也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契合,不能有太大的差别,要保证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三、人性化设计的定义与特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而深入地照顾到所有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根据一个局部,或者是某个方面判断人的因素,就理解为是人性化设计,这是不科学的,实际上,设计是具有限制与创意这样两种品性的,创意要是一种建立在限制中的创意,限制不但要给设计提供范围,还要为其提供创意的可能,我们要在限制中尽可能的考虑各方面因素,考虑的全面,尤其在细节上做到以人为本,这就是人性化设计。

如今对室内的空间设计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尤其儿童的空间设计更要符合人性化的要求,要合理设计儿童的生活空间,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愉悦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一个设计者的责任。其实,室内设计是一门学问,它是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组成室内环境的元素很多,比如空间形态、材料质感、色彩搭配、灯光选择、家具陈设等等。室内设计要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考虑人的年龄特征,儿童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的是视觉冲击强的环境,因此设计就要考虑颜色的鲜艳、布局的新颖、材料的安全性、环保设施等等,必须以儿童为主体确定设计目标,研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寻找和他们相适应的环境结构。研究符合儿童生活居住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研究孩子的感觉、知觉、习惯、智能与各种生活活动规律以及孩子对于空间的各种反映和多种生活体验。

四、人性化设计的运用

上述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总结了儿童空间的特点及设计思路,下面,将具体从人性化设计方面着手,探究儿童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应该怎样体现。

第一,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整个设计。

以儿童的眼光来设计儿童房间是缔造儿童房间的基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儿童房的设计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这不是教条的经验,而是儿童们自己的选择,男孩子、女孩子的喜好截然不同,不同年龄的孩子由于正在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他们对儿童房的需求也是区别明显。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特点,对儿童房进行不同的设计。

第二,要保证儿童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室内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空间序列是指空间环境的先后活动的顺序关系,也就是要展现合理的空间组合,要以儿童的使用为中心,由于儿童在空间中处于运动状态,并在运动中感受、体验空间的存在,因此,要保证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性,契合儿童空间的场所结构、路径结构、领域结构等等因素,给使用者提供方便的同时,更给人一种完整和流畅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许康;赵爽峰;张晶晶;试探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实效性[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