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论文范例6篇

绿色环保论文

绿色环保论文范文1

1环境保护已成为现代奥运的主题

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发展会议以来,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奥委会的重视。

1991年对奥运作了修改,新要求争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峰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首次提出了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6个月后,他提出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仅次于体育和文化的第三个方面。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就是环保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三个方面的体现。1995年7月15日晚上在洛桑(瑞士)闭幕的关于体育和环境问题的首次会议确认,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把保护环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的主题。

1996年在亚特兰大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决定成立环境委员会。体育、文化、环境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三大支柱,国际奥委会已于1999年制定《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明确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

亚特兰大自愿在1996年奥运会时执行新,提出了自己有关垃圾、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防治的计划。占地21英亩的奥运百年公园、新建的节能水上中心和交通系统是其环保努力成功的证明。另外,五、六百辆接送运动员和观众的可使用替换燃料的车辆。奥运百年公园是30年来美国修建的最大的城市公园,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在奥运会前筹集了450万美元,在亚特兰大种了3万棵树。

悉尼在筹办2000年奥运会的过程中也在环保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资金。为了保护一种生活在沼泽地中的濒临绝种的青蛙,悉尼组委会修改了原定将该沼泽地迅速填土以修建奥运会场的计划,并投资40万澳元建设保护措施。悉尼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采用了尖端技术,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安装可动式座位等。1993年决定在悉尼举办奥运会后,政府斥资1.37亿澳元用于环境保护。在曾经是废弃物品堆积如山的垃圾场上,用1m厚的粘土对废弃物进行了密封,并在上面植树造林。

北京市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号召,决定将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通过申办和举办奥运会,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2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之一:“绿色奥运”

北京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特大城市,一直把保护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战略构想。

“绿色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之一,不仅是响应国际奥委会的号召,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北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落实“绿色奥运”承诺,随着北京市在环境改善方面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北京奥组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在奥运工程建设中严格推行绿色施工,《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等教育宣传活动得到了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响应。

北京绿色奥运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为奥运会提供一座具有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优美、节约能源和资源、市民具有良好环境道德意识,并具有良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世界一流的生态城市。

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筹办、举办及赛后利用的过程中,以生态建设保障绿色奥运,以绿色奥运促进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绿色奥运”目标,北京将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规划选址;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保护资源;废物管理;绿化植树;绿色产品;高新技术;清洁施工;环境教育。

3“绿色奥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3.1“绿色奥运”推进了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奥运”的宗旨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将北京奥运会办成环保典范,同时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按照“绿色奥运”目标,北京将实施引进清洁能源、调整工业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对策措施,2008年奥运期间城市环境质量将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水平。自1998年开展大规模的环境污染防治行动以来,全市与环保相关的投入累计达到67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作为“绿色奥运”的基本目标,城市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与1998年比较,2003年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49%、13%和25%。

3.2“绿色奥运”创造出无限商机,促进了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北京“绿色奥运”为环保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带来上百亿元的市场空间。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未来几年投资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加上1998年至2002年投入的460亿元,近10年间北京市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将达到900亿元。

环境建设必然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环保产业是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更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市经济委员会预测,到2005年底,北京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年均递增率为18%,环保产业产值增长率约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

同时,相关产业也随之迅速发展。2003年,全市天然气供应能力由1998年的3亿m[3]增加到22亿m[3],城市热力供热面积由3600万m[3]增加到7700万m[3],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分别由每天60万t和4000多t,提高到每天190万t和9300多t。北京的城市管理体制也正在发生积极转变,BOT、TOT项目代建制等新的投融资方式得到肯定和推广。“十五”期间,随着国家经贸委“支持北京2008年奥运会绿色行动方案”的实施,北京环保产业将重点建设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园区、中关村环保科技园和国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三个环保产业基地。

3.3“绿色奥运”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成为重要的奥运遗产

北京的“绿色奥运”,不仅代表了当今国际环保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也反映出技术进步、资源节约、适度消费的环境友好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当今倡导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循环经济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思路,符合适应区域生态承载力、满足有限环境容量的客观规律,必将成为一项长期促进北京发展的奥运遗产。

4结论

绿色环保论文范文2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绿色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要符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和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从而达到绿色经济效益、环境环保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最终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是指在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活动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首要遵守的原则,使投资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而不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投资主体在做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在投资开发和进行生产时,采取措施避免对环境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从而做出科学且正确的预测,在生态与武慧张之宸罗晚军湖南工业大学412000环境自身恢复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2、资源节约原则资源节约原则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节约资源和对物质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便保护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条件。节约原则要求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时,本着资源节约、合理利用的要求,投资于非再生资源耗费少、资源利用率高、能够重复利用、少投入多产出的产业,同时也要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二、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的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渠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而逐步形成的。主要有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投资、城建环保投资等。环保投资渠道的形成,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总量较少

目前,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总量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若不创新现有的投资机制,未来的需求缺口会更大。导致投资不足,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民间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得以很好地调动,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特点使得私人资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

三、改善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前述分析,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还需积极拓展创新性的投融资思路,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投资主体绿色环保事权划分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独立承担绿色环境保护事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将退出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领域,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得到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事权是在治理环境污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承担投资经营风险,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直接消减产生的污染或补偿有关环境损失;个人的环境保护事权应该是有偿使用环境资源,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使环境事权。

(二)建立规范化的效益评价体系

绿色保护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是指在绿色环保投资项目建设之前和完成之后对其可能的和实际已经取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从而判断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情特点,应当分别建立综合性和分行业、分地区的投资效益评价标准。对国民经济急需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可以适当放宽评价标准;急需治理项目的评价标准可以相对低于普通项目标准;近期效益低但有长远环境的项目应当积极鼓励。

四、结语

绿色环保论文范文3

1.1门窗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门窗是重要的环节。门窗的特点是有较差的保温性能和较好的光投射性,如果多研究门窗的节能效果,就会使建筑整体的节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具体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所选择的建筑材料要经济实惠,并且有较强的实用性。如低辐射镀膜玻璃和节能环保玻璃,可使门窗的反射率有效降低。从目前分析,在建筑行业中,这种节能环保玻璃的应用非常普遍,但还是有一些的问题和不足存在。因为并没有健全相关的行业监督机制,导致很多进入市场的产品并没有达标。以至于节能环保的目标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能真正的实现;其次,要将门窗的比例控制好。若有较大的比例,就会使建筑整体欠缺保温性能。

1.2墙体节能技术为了将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建筑施工中,就应将相应的参数控制好,才能真正的实现墙体的环保。一般而言,墙体的功能是防渗漏和保温,但对于寒冷地区而言,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率不无法满足其保温的要求,所以一些建筑为了实现墙体的保温,采用对墙体加保温层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保温也分为内保温和外保温。应与室内的供热情况相结合,来对适合的保温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室内有较长的供热时间,或者是温度升降缓慢的,都是采用外保温技术,反之则是施以内保温技术。

1.3建筑物光照节能施工技术在节能中建筑物的顶面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受到很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霜冻、冰雪堆积、光照和雨淋等,这样会受到很大的辐射面积。若在施工中加热控制不强,则住户在顶层,一旦到了冬天,就会感到很冷。而到了夏天,就会闷热。因此,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可采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首先,可在建筑物顶面的施工中,采用新材料,若在顶面采用新型高效的保温材料,或者是有较低导热率的建筑材料,会隔离顶面的下部分和外界;其次,应用顶面种植技术。在防水要求及建筑物能承受的范围内,可充分利用顶面种植技术,在建筑物顶面种植一些绿色的果蔬,这样既能发挥绿化的效果,又可在夏天抵御暴晒;最后,随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可将太阳能铺设在建筑物顶层,并在采暖或者是制冷系统中应用采集到的太阳能。这样不仅可以使冬冷夏热的情况得到缓解,还可将新的能源提供给建筑物,这些都体现了绿色施工技术。

2推广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建议

2.1完善节能建筑技术的推广机制通过结合市场引导,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秉承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战略,为更好的应用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夯实基础。应将政府和市场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不断的创新技术,以有效推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

2.2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进一步推广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应对网络服务一体化平台充分利用,对信息反馈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建立和健全。通过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的深入交流与沟通。

3结论

绿色环保论文范文4

一、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经济的“绿色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说,WTO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工业化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提出来的崭新发展观。WTO准则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有效保护的协调,所以,有人把WTO之下的国际经济和贸易称之为“绿色经济”、“绿色贸易”。而绿色经济和绿色贸易必将促使各国把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加强环境资源立法,把经济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目前,在世界市场上,绿色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据调查,84%的荷兰人、90%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人愿付出多于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利的产品,77%的日本人只挑选和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产品。据美国商务部称,目前全球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美元。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占据了全球环保市场85%的份额。随着新兴绿色产业的不断进步,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快速增长,而亚洲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绿色消费市场的兴起和扩大,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环保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出口环保技术、设备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美国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出口在1995年是142亿美元,1999年已增长到21 3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绿色食品的贸易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欧洲几个国家相继发生口蹄疫和疯牛病后,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日益青睐,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如今,有机食品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美、日、德等10国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的贸易额达到10亿美元,而1999年的贸易额猛增到20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其世界市场的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投入,绿色生产、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入注目。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虽然这些年来在环境冶理上加大环保投入的力度,但还是政府在唱主角,政府包揽环境保护事务的格局已显现出其局限性。(2)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对生活质量需求并不很高的阶段,人们对绿色食品标志、环境标志产品的印象还不深。(3)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还停留在治理环境污染的阶段,涉及预防污染特别是发展绿色产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4)我国与世界绿色技术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绿色技术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到使用后废弃回收的整个过程,所涉及技术遍及生物、材料等所有高科技领域。发达国家对绿色技术的研发高度重视。如美国白宫设有多部门的绿色技术工作小组,鉴于绿色技术多部门的特点,由美国环保署牵头专门制定了一个计划,在政府多部门之间建立联系。美国对环保生物技术的投资占到整个生物技术研发的50%以上。 二、国际贸易“绿色化”对FDI环保化发展的要求 外商直接投资(FDI)进入我国后,对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7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工业领域,只有20%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进人工业领域的外资部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其中许多外资企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科技含量低,如化学、能源、橡胶、塑料、制革、纺织等产业,给引进这些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和社会福利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绿色化潮流以及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这也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引进FDI模式。 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迫切要求FDI向环保化方向发展。一些外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所在国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利用我国环境标准低和环保意识淡薄的缺陷,相继在我国投资设立污染防治费用高、处理难度大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大量污染项目进入我国。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以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正从关税型转向技术型,表现为掌握核心技术后,再提高进入门槛,不排除从原材料环节就实施行业控制的可能性。如加拿大规定进口日用瓷器中铅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七;欧盟绿色环保标签OKO-Tex 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是纺织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规定了进口服装和纺织品中的苯 乙烯、乙烯环含量。这些标准是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所无法达到的,从而成为阻挡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一道绿色屏障。欧盟于2002年公布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下简称《指令》)中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在电子电器产品和设备中禁止使用铅、汞、锡等6种有害物质。欧盟的《指令》使中国电子产品难以进入欧盟市场,而国外产品却可以长驱直人“低门槛”的中国。严峻的形势表明,发展环保型FDI已迫在眉睫。 三、促进我国环保型FDI发展的对策 所谓环保型FDI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设厂必须遵循环保设计和清洁生产的理念,生产和制造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必须通过环保机构的绿色认证标准,同时获取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授予的环境标志。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坚决予以停产甚至取缔。促进环保型FDI发展在我国目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目前国际贸易绿色化发展趋势下,我国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上要适应这种趋势,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挑战为获取更大的发展机遇,全面大力推动我国的产业绿色化进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调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战略 在引进外资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外资必须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做到以外资促环保,以环保促外资,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引进外资规模和数量而忽视环境质量的做法,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重要内容。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引进外资的产业导向,坚决禁止从国外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又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品、工艺和设备;坚决禁止引进废旧物品。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此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健全环境法制和环境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严格外商投资企业的坏境审批制度,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设立环保科技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与环保产业,鼓励外商开发“绿色产品”,临督外资企业的环保管理。 (二)提高我国环境立法和环境标准的科技含量,尽快与世界先进工业技术标准接轨 我国的环境标准制订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我国的环保法规中缺少许多配套的技术性标准,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其次,我国的环境标准偏低,比如针对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所规定的环境标准低于发达国家,这就为发达国家向我国境内转移“夕阳”产业、重污染工业留下了空间;最后,在标准的体制方面,我国目前基本维持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离市场导向机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标准的范围、性质及强制内容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和WTO的要求。我国环境立法和相关技术标准显现出科技含量较低、内容陈旧条条框框式内容多、原则性规定远大于具体环保的标准的缺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还很弱小,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还很单调,带有明显的末端治理型特征,清洁技术与清洁产品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加快国家科技计划、产业规划的制订,正确认识环保产业的战略价值,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产业调控激励机制,尽快与世界先进工业技术标准接轨。要提高环保标准,关键在于加快产业技术革新,发展智力密集型企业和高技术附加值企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环境标准的科技性,使之与国际接轨,不给外国投资者利用技术差别转移污染的可乘之机。 (三)加强环境法的执法能力建设和提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的级别 从总体上看,己经制定的环境法规得不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应像发达国家一样,把重点放在提高执法能力、强化环境执法方面。例如,瑞典在199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下设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化学药品局两个机构。但到2000年,瑞典21个省级政府,289个区(地方)政府都有专门的环保工作部门;环保部有工作人员160人,国家环保局和化学药品管理局共有630人,省级环保部门有700多人,地方环保卫生委员会共有1 500多人。为了保证环保法律的执行,瑞典在全国5个区域设立了环保法庭,同时还 设立了国家环保最高法庭,专门审理环保案件,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另外,还要提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的级别和管理范围,增加政府在处理环境事务方面的权力,特别是增强环境法执行机关(包括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的强制执行权限。例如,在菲律宾,控制污染的部门有权公布单方面的命令,停止和关闭有违反环境标准行为的企业的设施。在马来西亚,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有权检查房屋和设备、监测、取样、拍照、检查账簿和记录。在墨西哥,环境秘书处、自然资源及渔业部有权命令没收污染材料或物资,强制暂时全部或部分关闭对环境和公众健康存在直接危害的污染源;国家或地区政府对环境违法者有罚款、暂时或永久地全部或部分关闭污染源、行政拘留24小时以及吊销许可证、执照或特许权的行政制裁权

绿色环保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

1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内涵

直观地看,企业绿色竞争力就可理解为企业在“绿色化”这一前提条件下,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一种相对竞争优势,也就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实现更大的“绿色化”的经济绩效。绿色竞争力不仅仅要求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还同时要求企业与环境共进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和优化利用资源。

本文将企业绿色竞争力界定为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绿色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绩效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

企业绿色竞争力应该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支柱,以绿色管理创新为保证,通过绿色营销创新来实现,并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与提升。换言之,企业绿色竞争力就是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绿色创新能力。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发展战略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构建和提升方法是绿色创新,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结果是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绩效方面获得竞争优势,本质是绿色创新能力。

企业具备了这种绿色创新能力就能利用“绿色”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进行“绿色”差异化,树立“绿色”形象,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占领“绿色”市场,从而产生经济绩效,创造出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与传统竞争力理论在企业本质、发展观、资本投入、发展模式、资源利用、企业目标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本质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经济属性,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将企业看做理性的“经济人”;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认为企业是“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复合系统。

第二,发展观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重视经济利益的获取,坚持经济利益至上的发展观;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重视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资源投入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注重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保值增值,忽视企业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将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资源范畴之内,注重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第四,发展模式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注重产品产出,采取“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资源消耗型单向线性发展模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既注重产品产出又注重再生资源产出,采取“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型循环反馈式发展模式。

第五,资源利用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由于不考虑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所以往往不顾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社会责任,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要求企业以全面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为己任,采用“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注重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

第六,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采取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采取集约的生产经营模式,采用绿色资源、进行绿色环境化设计、应用绿色技术、从事绿色清洁生产、予以绿色安全包装、通过绿色物流、实施绿色营销、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

第七,企业竞争目标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追求企业经济利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注重当前价值创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共同发展。以经济盈余、社会盈余、生态盈余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为目标,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

2 我国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的意义

(1)构建绿色竞争力有利于满足绿色消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

一份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7%的美国消费者以环境保护者自居,愿意为无污染的产品以及能再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多付钱;66%的英国人愿意付更多的钱购买绿色环保产品;80%的德国人和 67%的荷兰人在购买时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这部分消费者的比例日益扩大。全球广泛兴起的绿色消费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迫使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及早构建绿色竞争力。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

(2)构建绿色竞争力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我国已经陷入了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三高两低”的恶性循环。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储藏的能源资源将无法承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铁矿石、铜和铝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7%、57%、70%和80%。面对能源极度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我国从 1992 年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对社会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绿色竞争力把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统一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竞争力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3 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构建模型

3.1 政府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

政府应加速制定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同时,政府还需制定国家绿色产业规划,强化宏观层面的指导,有重点地对环保型产业和以绿色竞争力提升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实施专项补贴。政府还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手段提高全民的绿色意识,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倡导绿色消费。

3.2 行业协会加大服务和引导作用

行业协会应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绿色化”管理,为政府制定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行业协会还应建立绿色信息系统,提供国际国内最新政策法规信息和绿色产品的科研动态,使企业能紧跟国际标准和科技前沿,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有效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3.3 企业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模式进而发挥主要作用

(1)加强绿色理论学习。企业需加强绿色理论学习,转变经营观念,将从过去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问题的消极回避转变为积极合作。

(2)建立并优化企业绿色价值链。建立绿色价值链应该包括:加强价值链成员的绿色观念培养、大力研究和开发绿色产品、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选择绿色销售渠道这几个方面。

(3)创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建立绿色文化是打造绿色竞争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企业绿色文化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灌输到企业的各方面,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履行企业社会环保责任,最终形成绿色竞争优势。

(4)树立企业的新形象——绿色形象。绿色形象的树立,能够引起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等指出,2008年是企业社会责任年,整个社会对企业绿色形象的敏感度增强。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重视企业的绿色形象,65%的投资者考虑企业的绿色形象,企业绿色形象成为参与市场竞争必然的选择。

(5)搜集“绿色信息”,利用“绿色”优惠政策。企业要在搜集“绿色信息”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本国政府或相关国际组织提供的资金、税收、信贷等“绿色”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4 消费者培养和强化绿色意识,起直接推动作用

首先,应提高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发发展民间绿色组织。同时还应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知识普及活动,使消费者认识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产品和有机标志产品,以鼓励企业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

4 结论

当前中国很有必要转变单纯依靠投入资源的发展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我国企业应认清形势、适应潮流,制定并实施切合实际的绿色发展战略和计划,通过技术或管理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从而获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桂昭明,孙细明,朱永华,等.企业竞争力研究新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绿色环保论文范文6

一、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企业又涉及政府。绿色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不能仅限于企业,还应包括政府,即从宏观层次进行核算。

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二、绿色会计的客体

绿色会计的客体(核算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

由于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对于其核算对象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三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②“四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支出、绿色收益、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③“六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费用和绿色利润。其中,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应能够帮助环境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绿色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绿色资产、绿色资源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绿色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环境投资管理情况、环境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绿色负债变动情况等。也有人提出,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的情况,近期绿色报告的目标可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认为,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因此,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宜定义为单一目标,但它也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目标协调。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绿色会计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四、绿色会计的假设

当前,争论最大的就是绿色会计假设。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

1.会计主体假设、受托责任假设、环境价值假设和多元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认为,绿色会计应注重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当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时,显然仅将会计核算局限于会计主体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已不适宜,而应将这种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包含在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之内。

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绿色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绿色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中的受托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受托人有义务、有责任向负有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执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环境价值假设认为,虽然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绿色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因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它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虽不适用劳动价值理论,却适用边际价值理论。

多元计量假设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绿色会计的计量应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指标,甚至是文字说明。绿色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兼容的办法。

2.可持续发展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货币计量假设认为,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会计核算对象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计算。但由于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反映绿色资源成为必要。多种计量反映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此外,绿色会计主体内的绿色投资、绿色费用、部分绿色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绿色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

五、绿色会计的报告

关于绿色会计报告,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目前也有两种主要观点:

1.“自然资源损耗+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的观点。理论界有些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①自然资源损耗。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自然资源损耗,后者又由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的消耗成本组成。②改善资源环境收益,即企业通过环保所得收益。包括利用“三废”收益、接受外单位对污染损失的赔偿和政府发放的环保资金等。③环境保护支出。用以反映企业在环保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并设有一系列核算账户,如资产投资、业务费用、回收费用等。

与以上核算对象的内容相适应,该观点的支持者主张编制“绿色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登记“自然资源损耗”(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损耗会带来企业收益的增加)和“改善资源环境收益”;负债方登记“环境保护支出”。同时,该观点认为在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对社会资源和环境的贡献应等于其收益,即在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等于负债,表明“社会资源资产总平衡,环境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也达到了绿色会计中的理想境界。若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大于负债,说明企业行为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干涉,督促其增加环保支出;若资产小于负债,则表明企业重视环保,应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