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例6篇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1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为传承戏曲文化精粹,培育戏曲文化素养,推动戏曲文化传承。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发放仪式,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同志,宣传部副部长同志,文广新局局长同志,教体局副局长同志,大家欢迎!会议共有六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第一项:由小学学生代表发言,大家欢迎!

 ...............

第二项:请文广新局局长同志宣读《活动实施方案》,大家欢迎!

...............

第三项:请教体局副局长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

第四项: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同志致辞,大家欢迎!

………………….

第五项:下面进行读本发放仪式,请学生代表上台。

………………….

县委宣传部组织人员编印的戏曲读本《戏韵》,将戏曲基本知识、脸谱艺术、经典入门唱段、豫剧经典剧目等纳入教材内容,希望我们各中小学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把读本利用好,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为文化发展凝聚力量。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让我们走进戏曲并衷心期待戏曲在我们手中代代传承,历久弥新。今天我们特邀了一支非常专业,装备齐全的民间艺术团队,为大家带来一场戏曲的饕餮盛宴!

第六项:请大家欣赏“戏曲进校园”活动专场演出,请各位领导入座。

谢谢大家!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新县高中隆重举行新县“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活动的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这项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广大师生探求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积极参与戏曲教育普及表示热烈的欢迎!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灿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普及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戏曲文化蕴藏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目的就是要将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师生广泛学唱、爱唱、会唱、唱响戏曲的浓厚氛围。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忘民族之根,激发爱国之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来,更好地发扬光大。就是要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既是深入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文化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民生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我们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确定了“一年推广、两年普及 ”的工作思路,力争两年内实现全县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能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艺术演出的目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戏剧进校园”活动的序幕。下步工作中,宣传部门要抓好牵头协调,做好顶层设计,认真统筹规划。文化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团队,精选剧目台本,开展好演出活动,组织讲解戏曲知识,吸引和熏陶孩子们喜欢戏曲,爱学爱唱爱演;要组织戏曲艺术工作者与学校结对子,帮助建立兴趣小组和戏曲社团,让戏曲文化在学校扎根成长。教育部门要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借助音乐课堂和艺术教育活动等,积极推进戏曲文化进课堂,增加戏曲理论和表演教学内容,把戏曲专业师资培养纳入教育培养序列,制定活动日程安排,做好组织保障和安全保障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的经费保障工作。

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课堂为阵地,以校园为舞台,把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规范灵活的互动辅导,送进校园,带给学生,让孩子们走进传统文化、了解戏曲艺术、赏析经典名段,在心灵中夯实中华文化之根基。要针对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精选剧目,重在培养兴趣,实现经典传统剧目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戏相结合,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的有机统一,使广大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县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创新载体形式,通过组织举办戏曲夏令营,建立戏曲兴趣小组和戏曲社团,利用晚会、班会和我们的节日组织戏曲演出,开展校园戏曲比赛等形式,着力丰富“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有效载体。县内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加强新闻策划,推出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生动报道,最大限度地把活动宣传出去、推广开来。要大力宣传广大师生学唱、赛唱戏曲的热潮,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文化繁荣、发展和传承的良好氛围。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2

一、把“京剧进课堂”拓宽为“戏曲进校园”。

教育部“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就其初衷而言,显然在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然而从具体实施办法看,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憾与不足:

其一,把京剧简化为京剧曲目,划入音乐教育的系列,由音乐老师来教授,这一方面把综合性的戏曲艺术简单化,使其难以展示原有的风采、魅力;另一方面又让普通的音乐教师勉为其难。“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数是以声乐、器乐或舞蹈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极少有京剧方面的训练”,“专业演员要四年科班以上,几天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②。

其二,“京剧进课堂”在全国范围推广,难免以京剧一霸独尊的地位,客观上造成对诸多地方戏曲的“歧视”。2008年,多家媒体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对于不同地域来说,忽略地方戏曲的价值与作用,一刀切地推广京剧进课堂,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有悖教育规律。《人民日报》记者就认为,15首京剧曲目进课堂,其效果与其说在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启蒙价值,倒不如说在于彰显传承传统文化的标志和导向意义3。

为了不使戏曲艺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落空,笔者认为,在“京剧进课堂”之外,还应双轨并行地开展包含各类地方戏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样,既表现出对教育导向性的认可,又体现了对文化多元化的尊重。作为“京剧进课堂”的有益补充,因而“戏曲进校园”更具现实意义,理应受到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大力的支持。

与规范化的“京剧进课堂”不同,“戏曲进校园”应突出灵活、自由的特点,遵循不限年龄、阶段、剧种、曲目、方式和形式的原则。具体地说,不限年龄、阶段,是指“戏曲进校园”的“校园”,不仅包括中小学、而且包括各类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有更充裕的自由时间、更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理解力、更广阔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因而,大专院校理应成为“戏曲进校园”的重阵。与中小学中简单的京剧赏析课相比。大学里的戏曲研习不仅条件成熟,而且效果显著。依托于中文、艺术等人文学科,高等院校不仅可以开设多层次的戏曲课程,而且可以成立形式多样的戏曲研习社或兴趣小组。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戏曲社团。不仅影响大,而且水平高,充分体现出大学校园在普及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巨大潜力与活力。

不限剧种、曲目,指“戏曲进校园”不应硬性规范,而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异地开展活动。避免像“京剧进课堂”那样仅仅局限于课堂和15首“戏歌”。“戏曲进校园”,应从更广阔的视角还原戏曲艺术综合性的魅力,重视戏曲的地方特色及其与地域文化的深刻联系。例如在陕西,京剧的影响远远弱于秦腔、眉户等本土地方戏。在当地,京剧的现场演出,极其“罕见”,但秦腔等地方戏则司空见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剧社演出的话剧《镀金》惯。由此,“戏曲进校园”,当然应以本土地方戏为主导。在广大的县、乡、村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不仅师资困难,而且学生兴趣也大成问题。但若是秦腔、眉户等地方戏进校园,情况则大相径庭。不少县、乡的中小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或其他原因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地方戏曲启蒙和熏陶。有些学生甚至还参加过广播电台、电视台举办的“戏迷叫板”之类的比赛。因而突破“京剧进课堂”的匡范,让地方戏进校园,不仅省钱、省力,现实可行,而且契合学生口味,容易取得实效。

不限方式和形式,是指“戏曲进校园”应大胆借取社会各界的外力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机制来普及戏曲艺术。比如“秦腔进校园”,就不是仅仅把十几首秦腔唱段请进来。可以请进来的,还有专业戏曲演员的指导和辅导。他们不仅教授唱段、示范动作,而且可以带来专业的戏曲伴奏、服装、化妆、道具,以及不同规模的专业性现场演出。突破课堂的狭小空间和强制性,“戏曲进校园”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而应遵循整体普及和重点提高的思路,以剧社小组或兴趣班的形式,让真正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活跃起来,然后再去辐射、感染其他学生。一言以蔽之,“喜爱”比“学会”更重要。

二、立足大学。转变观念,让“戏曲进校园”取得实效。

虽然大专院校理论上应是“戏曲进校园”的重点阵地。但从实际现状看,戏曲在大学校园的情景可谓相当惨淡: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高校剧社几乎都是话剧社团,戏曲社团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少数城市。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以“说话”为主的话剧,形式通俗、技巧简单、易学易练,便于普及。戏曲却不同,唱、念、做,技巧综合性高且难度大,伴奏、服装、化妆、道具也繁冗复杂。要言之,戏曲既难学难练,又费钱费事。

其二,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产物,话剧形式、内容既有强烈的现代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很易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戏曲则因其诞生、发展于农耕文明时代,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明显和当代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对大学生而言,传统占绝对优势的题材局限、程式繁冗的表演程式、一板三眼的缓慢节奏,使得戏曲不能像话剧那样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艺术工具,而只能沦为被远观和敬畏的对象。

其三,对年轻、活泼、开放的大学生来说,流行歌、摇滚乐、先锋话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都以其新颖、现代的形式让他们的青春激情得到一种尽情发挥和宣泄。但戏曲则相反,由于过于的阳春白雪和传统古雅,大学生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望而生畏”。不少地方戏,由于风格过于粗犷、质朴,观众群体又集聚在农村,因而和京剧相比,它们受到大学生的排斥、拒绝或奚落、嘲弄往往还是双重的。这种文化心理定势,对于地方戏的普及、弘扬,无疑会造成很大的现实障碍。

由上述现实看,“戏曲进校园”要真正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地域的特点努力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到秦腔、眉户等地方戏进校园,笔者认为:

首先,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和大专院校的教育者紧密结合,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看成一个既关乎学生素质教育又关乎戏曲艺术发展的“双效共赢”举措。为此,笔者强烈呼吁教育管理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加强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和戏曲院团也应强化联系和往来,以宏观的视野,立足长远来落实“戏曲进校园”的具体措施。尤其是高等院校,应真正从素质教育和文化振兴的角度看待这项活动,不应视其为一种无关痛痒的热闹、点缀或麻烦、累赘。对于戏曲院团而言,应更加积极主动走向校园,把校园看成普及戏剧文化、培养潜在观众、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绝佳阵地。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有规模地走进校园,演出、讲授、教唱、宣传和普及中华戏曲。

其次,高校中戏剧、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师一定要摆脱对戏曲,尤其是本土地方戏的漠视、轻视和歧视,积极关注、研究、弘扬地方戏曲。现在高校里开设戏剧概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虽然不少,但许多教师秉持的却是狭隘的“小戏剧观”。他们在潜意识里把戏剧等同于话剧,把戏曲等同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而传奇又简单地等同于案头的剧本文学。亳不夸张地说,不少戏剧课教师,基本是半个“戏盲”――即只知剧本文学而其他一概不知、只讲戏剧文学而其他一概不讲的“戏文”老师。因而,要不使“戏曲进校园”落空,就很有必要先对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扫盲”――不仅要扫知识、技巧的“盲”,更要扫观念和认识上的“盲”。戏曲院团应积极协助高校教学,辅导、辅助相关专业教师来了解、掌握地方戏曲基本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技巧。要让老师首先了解、喜爱,然后再去影响、感染学生。

再次,戏曲自身的发展、提高,也是“戏曲进校园”取得实效的关键。以陕西为例,作为我国梆子鼻祖和中华戏曲百花园最耀眼的奇葩之一,秦腔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但毋庸讳言。秦腔当前的发展,无论从创作实践、理论研究还是产业运作方面看,都遭遇着不小的困境和问题。现实诸多课题,需要创作界、理论界、教育界、管理界来合作“攻关”,研究解决。在这方面,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认真借鉴和吸取。当然秦腔自身的艺术改革、理论创新和传播实践也需要不断地总结。这其中,“戏曲进校园”首先要从理论上加以厘清、从机制上得到保障。

三、筹建地方性戏曲学院,让戏曲“进驻”校园。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戏曲进校园”是一个把戏曲请进、引入校园的“由外到内”的过程。但如果从立足戏剧和教育互动、融合的新立场来辩证地理解这项举措,即不仅仅把戏曲请进、引入校园,而且要让其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言之,戏剧不但要“进”而且要“驻”校园。为此,我们不能不提及戏曲自身的艺术专业教育了。

严格地说,“戏曲进校园”应是一项以学校素质教育为本位的举措。戏曲自身的专业教育――如编、导、音乐、舞美人员的培养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我们把二者联系起来讨论,实际上是受两则事例的启发:一是上世纪初西安易俗社的建社宗旨,二是当代中国戏曲学院开设“青年戏曲演员研究生班”的成功实践。易俗社之所以区别传统的江湖社班、不同于其他秦腔剧团,关键就在于它将戏曲和教育紧密结合,不同俗流的更高追求。正如其社名所示,易俗社是“一个‘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0的新型现代剧社,它完美地将戏曲专业教育、剧团商业演出和大众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始于1996年的“青年戏曲演员研究生班”,继承了易俗社的思想遗产,坚持把演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文化素质提高相互渗透。其开始几届的对象,主要是京剧界一些已有相当演出经验、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演员,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15个地方剧种。经过10多年的摸索,这项工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积极效果。优秀的青年演员经过研究生班的学习、提高,不仅演技大有长进,而且整体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升。他们学成回到各自的院团里,作为骨干栋梁不仅促进了当地戏曲的发展,而且对整体中华民族戏曲瑰宝的继承、弘扬、改革和创新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观我国当今的戏曲教育,除了位于北京的中国戏曲学院这所唯一的专业性的戏曲高等学府外,其他地方的戏曲专业教育大多遵循剧团演员培训班和普通专科艺术学校两种模式,基本都存在层次低、口径窄,重技能、轻文化的问题。这种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提高。目前,京剧从本科到研究生等各层次的教育机制已基本完善,但各种地方剧种的演员培养,还徘徊在传统戏班传授和普通专科教育交杂混合的初级水平。泱泱中华,各类特色迥异的地方戏有数百种之多,单靠一个中国戏曲学院,远远不能满足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骨干栋梁人才的进修、提高,单靠一个以京剧为主导的“青研班”,无疑也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有鉴于此,笔者强烈呼吁和建议,各个地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应考虑筹建本省地方性的戏曲学院――这种遵循高等教育和戏剧艺术的规律,依照中国戏曲学院模式建立的现代型戏曲教育高等学府,应该走教、学、研、产相结合的路子,在优化社会各方有效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各种戏曲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唯有藉此坚实的平台,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整体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才能真正变为现实。注释:

①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②姜泓冰:《京剧进课堂,难在哪儿?》.cn.2008年5月4日。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3

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及课程,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

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充分吸收同类戏曲教育专业的优秀培养经验,从淮北地方戏曲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培养方案,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具备和掌握淮北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能够在淮北地方戏曲舞台、影视等艺术活动中独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的专门人才;培养从事淮北地方戏曲普及与推广的德智体全面合格的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在教育中采用全新的培养手段和方法,实行新做法,按照“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的教学步骤,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高标准、培养人才严要求,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教育方法纳入高等学校戏曲教育的科学模式中,扬长避短,凸显专业特色,为安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淮北地方高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组织淮北地方戏曲科研讨论,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开设相关戏曲课程,如:《戏曲赏析》、《戏曲表演基础》、《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等,引导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认识中国地方戏曲,普及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大学生从戏曲中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音乐舞蹈、舞美表演等等,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引领大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

淮北地方高校要建设大学生戏曲社团,拓展淮北地方戏曲学生观众

在高校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是一个典范。光裕戏曲社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个拥有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扬剧、豫剧、锡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多个剧种,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力更生举办各种类型活动的校级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光前应种书中粟,裕后宜耕心上田。”光裕戏曲社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特色社团,以弘扬戏曲艺术,丰富校园活动为己任。光裕戏曲社团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周六下午是戏曲排练,邀请艺术家或资深社员亲自来校指导;周五晚是戏曲欣赏,播放各剧种经典剧目,组织艺术讨论。例如,播放各个剧种的《西厢记》然后请专家来进行深入的阐述。此外,社团还组织社员去南京市文联戏曲培训班、雨花老年大学戏曲班学习,不定期观看各类戏曲演出,广泛开展和省内外戏曲艺术家的交流。社团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以及江苏省京剧院、江苏省锡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等表演艺术家为该社的指导老师,每周请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社团还与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戏曲社团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交流。除了举办一年一度的“南京高校戏曲社团联谊演唱会”之外,还积极参与各高校戏曲社团的活动,并在网上建立网站与论坛,进行活动通知、活动总结回顾、艺术探讨、演出资讯及社员交流等各项活动。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团和社员多次在校级、省市、部级的评比中获奖。社团举办的“戏韵流觞”、“曲韵韶华”等戏曲专场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也受到媒体、专业艺术院团、艺术家、戏迷以及高校兄弟社团的一致好评。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多同学都成为了疯狂的戏迷。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到戏曲艺术中蕴含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道德,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懂芭蕾舞但是不能不懂中国戏曲。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大学校园的学生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可以说中华戏曲文化的未来如何掌握在未来观众的手中。笔者认为,淮北地方高校也应如此。校团委可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可先从淮北地方戏曲做起,开设戏曲类公选课程,聘请地方戏曲专业的教师、演员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为学生讲解示范,言传身教,每年坚持排演一些大学生较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戏曲作品(比如排演一些短而精的折子戏),作为学校的文化活动与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广泛开展戏曲表演、艺术交流等各项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相信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淮北地方戏曲的兴趣,取得显著的成绩。

淮北地方戏曲院团应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地方戏曲教育基地,寻求共同发展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4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陕西省第三届校园戏剧节戏剧创作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隆重举行,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黄道峻,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志彬,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王彬武,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甄亮,省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兼副秘书长罗顺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延龙,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冯西哲等部分高校领导、师生作者代表约100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陕西省校园戏剧发展现状、内涵功能、价值意义和实践模式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传承文化思想与艺术精神是校园戏剧的职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韩鲁华在发言中指出:我们民族的戏曲,比如秦腔,是最能负载本土、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自然不能缺失了她。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还应当是文化传承的场所。这些年高校教育的遗憾之一,就是重知识传授而轻视了文化思想与精神的传承,特别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时兴的、时效的东西,很新鲜,可能更具冲击力,但必须与民族的、本土的东西融合,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学校开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并且将秦腔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并非臆想,而实在是从传承秦腔这一民族的、本土的文学艺术门类角度考虑的。如果今天我们不做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有一天包括秦腔在内的中国的戏曲,就不再是活的生命文化体,而成了标本。标本再好,也是缺乏生命质感的。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冯西哲指出:中国自“五四”以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争议比较大,一是全盘保留,一是全盘否定,要么极左要么极右。我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基不可动摇,对不符合现代人性的成分进行改造,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科学理性的道路。戏曲是中华民族诗性化的戏剧形式,将民族的哲学、道德伦理和所有的民族样式集纳于其中,并不同于话剧歌剧等舶来品。中国传统戏曲承载的正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正向价值体系,也恰恰是我们当今被遗落的美德。这些年之所以戏曲再度在民间中兴,就是民间复兴传统的集体审美呼唤。我们的文化立场应当在民族文化基础上来建构校园戏剧文化。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蓉表示:《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表明,文化的春天来到了,我们进行校园戏剧文化建设,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应当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戏剧进校园虽然存在一定困难,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戏剧自身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普及与提高。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校园戏剧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根本的文化建设,我们会一直做下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雒社扬在发言中讲到,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都对戏曲很陌生,也很少读戏曲剧本、看戏、进剧场,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不了解戏曲,接触太少,一旦接触,就会喜欢上戏曲。如何传承戏曲,我以为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国家出资把戏曲艺人养起来,传授技艺,从青少年起开始培养,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中国话剧的普及就是从校园戏剧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校园这一平台,做好普及与传承戏曲这一课题。

 

不断探索实践是校园戏剧持续开展的关键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字民在发言中提出了校园戏剧活动持续发展策略:1.打破学科教育和专才培养的狭隘思维,从人文素质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的多视野来深刻认识校园戏剧的价值,探索校园戏剧教学和实践的有效模式。在校园戏剧实践中,应该强化实践环节,切不可局限于案头,止于书本,进行“死”的戏剧知识鉴赏,而应加强硬件建设,提供必要经费支持,把学戏、演戏、看戏有机结合起来。2.以大学为中心和重点,向中小学辐射,努力构建中国当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在大学,除了戏剧表、导、演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外,应该增设戏剧艺术教育专业,大量培养戏剧师范生。3.拓展戏剧进校园的单向思维和狭小视角,把戏剧“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不仅要“进”校园,而且要“驻”校园。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党总支书记冯巍在谈到开展校园戏剧活动的体会时指出:1.举办校园戏剧节是推动戏剧进校园的好做法。从2007年开始的“陕西省校园戏剧节”,成为学校戏剧活动被重视,有影响,有保证的大平台、大阵地,使校园戏剧活动从自娱自乐走上了有组织、有目标、有保证的新高度。2.剧目排演,对参与学生人文知识、表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是一个难得的提高锻炼机会,对参与者思想境界、道德素养、组织纪律性等是一个引导教育过程,更是一个难得的实践促进。3.校园戏剧活动的推动不仅仅是进校园,还应该进课堂,从校园走进社会;校园戏剧活动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这样才能守住校园戏剧活动阵地,保证活动连续不断,水平不断提高。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段丽琨在发言中说:将戏剧进校园和社团活动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于以兴趣为先导,志同道含,因而大学生热情高涨,这几年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形式灵活自如,运行有效,还能发挥以点带面的功能。学院也可以通过这个载体,发挥教育功能,传达教育思想。

 

院校的重视与支持是校园戏剧发展的有效保障

宝鸡文理学院学生代表汪晓龙在发言中谈到:我非常喜欢戏剧,2009年我们的比较戏剧工作坊成立了,学校非常支持。今年在学校已经连续办了9场演出,非常辛苦。存在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学校领导不是很重视,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每次演出90%的资金都是我们的生活费。今年我们将契诃夫的三个独幕剧改编排成了一个话剧《契诃夫笔下的爱情》,连续半个月晚上不睡觉排练,道具都是自己做,虽然辛苦但我们乐此不疲。西北大学学生代表陈志在介绍该校小黑剧社的成长历程时谈到,非专业院校的戏剧爱好者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建议能举办专业戏剧讲座和表导演基础训练课等,让同学们有更多接触、学习专业的机会,还有经费问题是制约校园戏剧创作的一个大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代表毕庆在发言中说:由于秦腔编剧专业刚刚成立,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专业实践,需要提供平台、设备及费用支持。

 

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志彬在讲话中表示:关注校园戏剧就是关注戏剧的未来,举办校园戏剧节就是要把戏剧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用戏剧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传播人文精神,培养戏剧人才和戏剧观众,一举多得,意义重大。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戏剧节,一届比一届丰富,一届比一届效果显著,一届比一届影响巨大,真正达到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戏剧事业的初衷和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将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大有作为,戏剧大有作为,校园戏剧也会大有作为。我们一定会想办法为校园文化建设做更多的努力,想更多的办法。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5

根据石家庄市教育局关于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通知安排,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校风优良、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文化氛围浓厚、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校,现将我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 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形成德育教育网络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马友燕全面负责创建工作,主管德育副校长于丽娜主抓落实工作,教育处、办公室、法制安全处、教导处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创建工作,在创建工作中,各处室积极配合,认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在学生教育活动中,学校形成了德育教育网络。一是领导包年级,定期分层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形成全员的育人模式;二是争取社会各界对学生教育及学校工作的关怀和支持,使“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好教育的活力。德育教育网的建立,形成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全方位管理机制,拓宽了教育空间。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依法办学,强化服务意识

坚持校长负责制,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有关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明确各个岗位具体工作职责。 学校认真学习党的及两会内容,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办学目标明确,形成五育并举的办学特色。把创建文明学校与和谐校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措施有力、责任落实。重视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

三、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以“深深地扎根 高高地伸展”为育人目标,始终把立德育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突出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育人功效。

(一)关注教育细节,深化文明校园创建

开展以行为养成为主渠道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坚持把每一件小事抓细、做实,抓好“五个一”的养成教育,月初有启动,月末有总结,从小事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学生“自觉约束、自我服务、自主教育、自由成长”的德育工作机制,坚持进行班级量化评比,利用升旗仪式时间进行全校养成教育活动总结,对于身边平凡人平凡事进行表彰,树立“创建文明校园从我做起”的理念,人人争做文明儒雅的青檀娃,深化文明校园创建。

(二) 多彩主题活动,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围绕文明校园创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文明礼仪随手拍”,学生用手中的相机将看到的、亲身实践的文明记录下来,通过班级公示栏进行展览,让社会文明近距离走进校园。“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学生们通过“走进新时代”、“从小学用典”两个环节的阅读、交流、分享,了解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新时代带给生活的巨大变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正能量,组织五年级40多名学生代表与北外附校学生同游西柏坡,传承红色精神;三年级400多名学生走进华北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缅怀革命先烈。在学雷锋活动月中,涌现出了热心公益的四六班贾博涵等159名新时代青檀好少年,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学身边榜样,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活动。

喜迎建国70周年,五月艺术节之际,组织各中队开展了以“檀娃歌舞庆六一,喜迎建国70周年”为主题的合唱比赛及六一文艺汇演、爱国主义教育故事演讲、“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小小追梦人”等实践活动。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专课专用,结合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讲文城创建,每周一次“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志愿服务活动,家长与孩子们共同走进金谈固家园小区,与社区携手共建文明城。

为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戏曲中国这一独有文化,传承这一独有艺术形式,我校制定谈固小学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戏曲教学进校园,将戏曲教学与音乐、生长课程等课程相结合,开展戏曲艺术教学。特邀请河北梆子剧团、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等,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传承在身边” 的传统戏曲主题活动”。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中,开展端午中的戏曲文化,孩子们查阅与端午相关的戏曲文化,动手绘制戏剧中的人物脸谱,通过主动参与,将戏曲文化根植于心。

通过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学生有信仰、有目标、有行动,全面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推进全员普及理念

“5.10”心理健康教育月,通过心理班队课、办心理手抄报、心理团队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品质。邀请市41中心理教师梁金辉给六年级毕业生进行“我能善始,更能善终”、“我的品格我做主”等主题讲座。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关注身心健康。

四、加强氛围营造,助推文明校园创建

在各级领导的督导下,我校积极营造双创氛围,利用室内外展牌、电子屏、制作电子相册、致家长一封信、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及文明校园创建等内容;每天利用课间操对全校师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文明校园创建六个好等内容的抽查,确保双创知晓率达到100%。2017年国检测评组领导到我校实地进行测评,我校作为石家庄市唯一受检单位,满分过关,为文明城创建和省级文明城区创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日日为功,久久为功,在2018年石家庄文明单位评比中,我校荣获2016——2017年度石家庄市文明校园的称号。

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我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学校管理和教育全过程,贯彻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学生处于浓厚的育人环境之中。

五、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要创建现代化的品牌学校,“大楼”不可少,但比“大楼”更为重要的是“大师”。教师队伍成长是学校改革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最宝贵的动力源泉所在。学校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先导,着力提高全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利用教师例会等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重点借助“专家和教师每月讲坛”、“校园魅力人物评选”等载体,大力弘扬团队及个人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和家长评校、评教活动。通过对数据客观、科学的分析引导老师们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贯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注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按照年级组成立项目组,开展助力师德、专业成长的各项活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勇担责任,确实是“檀园的希望”。

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通过一次次走访搜集,一次次学习理论,一次次全体师生、家长朋友参与的讨论修订,百年前青檀树下的学堂就是谈固小学的前身,以此为基础我校确定“青檀文化”为校园文化。“深深地扎根,高高地伸展”是我校的校训;“青檀自然固 育人根本处”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做有用才 立天地间”是我校的培养目标;“菁菁檀园”是我校的校歌,百年的历史和今天我们的苦干创新,为谈固小学和谈固师生打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烙印——如同青檀树一般成长在时光里、屹立在天地间。

七、加强环境和安全建设,打造和谐舒心学校

安全是学校正常秩序的有力保障,每一位老师思想上高度重视,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各项制度和综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明确责任分工,实施一岗双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突出预防为主,以“三进二十六防”为基础,初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工作监管和改进网络,做到“责任人、整改措施、投入资金、完成期限、应急预案”五落实。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做好综治工作,维护校园周边良好环境秩序,打造一所和谐舒心的学校。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6

作为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积淀且人文底蕴深厚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活动不仅素有传统,特色鲜明,有一定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而且还能与时俱进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深化、拓展校园戏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戏剧和教育相结合的持续效应和科学发展。

 

一、现状和特色

1.历史与现状。20世纪30年代,爱国学生话剧团就曾排演过著名的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新中国成立后,校园戏剧蓬勃发展,学生话剧、戏曲创作与演出相当活跃,学生话剧团、京剧团经常排演经典名剧和原创剧目,面向社会公开演出,在全省颇有影响。1987年,在原中文系一些热爱戏剧的师生的精心筹划下,西北大学举办了第一届“黑美人戏剧节”,后来发展为以戏剧活动为主体的“黑美人”艺术节,如今已成功举办23届。每届活动都有来自不同院系的几十个剧目参演,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校园戏剧作品,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深受欢迎和好评。2007年,西北大学几位热爱戏剧艺术的学生自发成立小黑剧社,先后排演了先锋、实验话剧《切·格瓦拉》《恋爱的犀牛》、经典名剧《日出》以及原创话剧《明天你要嫁给谁》《人造模特》等多部精彩剧目。小黑剧社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了戏曲部,先后策划开展了小戏展演、碗碗腔和皮影戏进校园等多项活动。

 

目前,除了校内一年一度的戏剧节之外,在学校迎新晚会、专题活动以及其他艺术展演中,都有剧社学生和戏剧指导老师的身影和作品。近年来,西北大学还不断向国际、国内更多类型、更高级别的戏剧节迈进,在全国和省内一些文化宣传和艺术教育活动中,经常受邀参演戏剧节目,群众性校园戏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影响不断扩大。

 

2.“西大特色”。体现在思想性、人文性、原创性、群体性等方面。西北大学校园戏剧剧本在编写过程中注重深入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始终把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戏剧的基本蕴含,尊重人格、敬畏生命、崇尚文化,坚持用艺术陶冶情操,用艺术升华品格,用艺术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坚持以师生原创为主,采取征文征稿,组织比赛等方式鼓励师生进行剧作创作。此外,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校园戏剧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戏剧演出频繁,参加人数众多,突破了专业界限,成为全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二、成果与实效

 

1.成果卓著。近几年来,西北大学师生原创的校园戏剧作品相继在校外不同的戏剧节或汇演比赛中屡获殊荣。

在2007年陕西省首届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两项表演奖;2010年,原创网络电视系列情景剧《男生那点事儿》获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创意单元优秀奖”;小剧场话剧《家里的玩偶》获首届“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特等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并于2011年5月下旬代表中国大学生赴挪威参加“卑尔根国际艺术节”交流演出;原创话剧《人造模特》获第九届“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剧目奖”:小品《送礼》在省委教育工委“反腐倡廉”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综艺情景服饰展演《百年芳菲》荣获陕西省教职工服饰展演一等奖第一名。在教育部等举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电视文艺汇演中,西北大学参加了10届中的7届,《传统与现代》等多部作品思想深邃、形式活泼,深受好评和赞誉。2011年12月,在陕西省第三届校园戏剧节上,西北大学的独幕剧《山寨爸爸》荣获优秀剧目奖,西北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9月,西北大学“以校园戏剧为载体开展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荣获本年度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后经省教育厅推荐,又荣获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2.校园戏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群众性的校园戏剧文化活动,不仅创新了校园文化载体,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使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对校风学风、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丰富了师生文化生活,活跃了气氛,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