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例6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1

“还有5分钟上课,我先去教室将课题写好。”我拿上教案快步地走向教室,不由得又想到:“今天是DO WHILE(条件循环)的新授课,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过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太抽象了,还可以更感性地认识它吗?”刚走到楼梯口,就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嬉笑、吵闹声,我羡慕地摇摇头:“真是年少不知愁滋味啊!”

刚走到教室门口,小王同学大声地喊着:“老师老师,你看,我从门口走到讲台只要5步,她要8步呢!”

“这有什么,我如果加大步伐,只要3步就可以,不信你看!”漂亮可爱的陈同学不服气地又走起来。

我无心理会这些“小儿科”,敷衍地笑笑。刚走进教室,便听见我那“得意门生”小杰的“雷霆巨吼”:“你还没懂吗?这道题目我1遍就做对了,他订正了2次。你呢,你都订正了4次了,还不对,我要疯了!不行,只要没做对,你就必须继续订正!”

我愣住了:“小杰说什么?‘只要没做对,你就必须继续订正’,这句话如果翻译为编程的语言,就是……”我的脑子急速运转着:“为何不从孩子们生活中常发生的事出发,然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把大家的思维引入到新课的主题——DO WHILE条件循环上来呢?”

二、案例描述

1.引入

师(故弄玄虚地):请从门口走到讲台,你需要几步?谁来走走看?

生:(犹豫地看着我,几个活跃的孩子举着手,想要试一试)我来走一走,我用了5步。

师:谁再来试一试?(更多的小手举起来,课堂气氛轻松了许多。)

生:我来我来。大家看,我只要两步。(小手全都举了起来,课堂沸腾了!)

生:我慢慢走,我走了十步,哈哈!

师:都是从门口走到讲台,大家用的步数为什么不一样啊?

生:因为每一个人跨步长度不同哦。

师:那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持续“跨步”这个行动呢?

生:只要我没有走到讲台,就得一直走嘛。(老师表示赞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学生开心地笑起来。)

师:对,当没有走到讲台时,跨步。(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师(疑惑地请教):好多同学当过升旗手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一直拉动绳子啊?

生(一脸高兴地):这个我们有经验,只要国旗未到旗杆顶部,就得一直拉动绳子。

师:哦,原来是这样,当国旗未到旗杆顶部时,拉动绳子。(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师(故作沉重地):还有这样一件事情,我们都比较害怕它的发生:当作业做错时?

生:(所有的学生大声地说)得一直订正啊!

师:呵呵,所以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仔细做题,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哦:当作业做错时,订正。(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2.点题

师:在编程时,这些情况可以用FOR循环语句来表达吗?(提出问题,开展互动)

生:当然不可以啦,FOR循环是计数循环,但是这些情况都无法确定循环的次数!

师:你们真聪明啊!那有其它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吗?

(生面面相觑,预习过的同学自豪地高举着手臂。)

生:我向大家介绍条件循环语句,它不是判断循环的次数,而是判断循环条件的!

这位自信的小老师兴奋地冲到讲台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到:

DO WHILE 没有走到讲台

走路

LOOP

并大声地解释到:DO就是做的意思,WHILE我们学习过,就是当……时候,而LOOP,就是循环啦!

师:你真是一个爱学习勇于挑战的孩子!完全正确!(老师赞许的目光无疑为学生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师:大家可以试着将其它情况用程序语言表示吗?你还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们立刻或翻开书本,或展开讨论,气氛热烈。2分钟后各组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平时编程课上“只听不说”的王同学居然也上台发言了!虽然表达时有些停顿,速度也稍慢,但是笔者带头为他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使劲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很激动,用手势“V”表示胜利。)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循环语句之一:条件循环 DO WHILE/LOOP ……

三、案例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四步走”教学模式 习题课 讲评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习题讲评是高三生物复习中重要的环节。但有的教师在习题课上总是按照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的顺序评讲,这种方式从表面来看,似乎顾全大局,所有题目都讲到了。可是,这种讲评方式弊端很多。例如,少部分学生做错的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可能不成问题,这样就难于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评讲时间分配不合理,重难点很难突出;这种讲评课以教师讲为主,难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果,并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总结出了一种相对有效的“四步走”教学模式。

1 “四步走”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

1.1 第一步“边做边思考”

在试卷头上设置一个小表格,学生填出不会做的题目题号,并归纳出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便于教师批改时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改完后,再总结出学生错的多的题目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例如,表1是某张试卷中学生所填内容的节选。

有了这张表格,学生在复习时就能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的地方。

1.2 第二步“自主纠正,反思内化”

教师改完试卷后,及时将试卷和答案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一天核对答案。学生自己分析简单的题,标记不该错的题。在核对答案后,不少学生会发现:很多题目错不是因为自己不懂,而是审题不清或者粗心造成,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学生列出粗心致错题,每次统计有几题是这样的情况,自我警示。当学生发现这种低级错误越来越少,也会有一种自豪感。学生对有的题目是真得不懂,这说明他们并未学好该部分内容,是知识盲点,需要下工夫,从基础内容重新复习,做到查漏补缺。复习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表格提示内容去重视自己的薄弱点。

1.3 第三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每节课前面一段时间(约15 min),学生前后座为一个小组,经过互相帮助和讨论,把一些难度小的题解决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点拨。这样,在教师帮助下,60%以上的题都不需要再讲解。重点讨论的问题一般是:① 自查不能解决的问题;② 优秀解题方法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促进智能发展;③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1.4 第四步“式综合”

教师引导学生将比较难的题按知识点分类,将相同知识点的题集中在一起,对每个知识点找一个最典型的题目分析。之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其他的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约20 min)。同时,教师注意可改变条件,进行变式训练(约10 min),挖掘知识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教师设计变式训练时,要注意针对性,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促进学生运用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巩固矫正成果。

试卷讲评完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失分进行总结、反思,填到试卷末尾的表格(表2)中。

2 以具体课例来说明四步走模式的实施过程

2.1 过程

以2013年的江苏生物高考卷为例,一般这份试卷的讲解要花2课时,以选择题部分为例,说明四步走模式的具体实施课程。

第一步:课前从设置的表格中已经统计出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做的题有3、4、8、10、12、15、22、24。这说明这些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全班学生都可能遗忘或一知半解的,因而看到题目觉得不会做。而笔者在批改时发现5、9、11、18、19、20、23、25题错误率高。这些题是学生认为自己会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做对的题,说明他们可能对知识没有理解透,也可能审题不仔细,或者有粗心的毛病,看书不认真,教材中的内容都没记住。

第二步:对全班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后,教师将试卷和答案提前一天发下去,请学生自己核对,在每个错题前标记出错误原因:是真的不懂,还是粗心,还是没审题……并将信息集中好后填到试卷前面设置的表格中。

第三步:上课的时候,教师再次征求学生意见,得出第4、8、9、10、11、12、15、19、20、22、24、25题是看了答案后还不清楚的。接下来,对于难度很高的题目例如第8题,可以不要求学生去讨论,请学生用15 min时间,分小组讨论其余的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对答案,而是找出每个选项错在哪,并且改正过来。最后,每组派一位学生分题汇报讨论结果,如果某些细节还有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

第四步:在学生汇报结果时,笔者发现学生难以自己理解第8、10、19、22、24、25题,也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了,需要教师精讲。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例如,第8题和22题涉及知识点都是遗传学上染色体的识别和基因的分布与扩增。所以重点以第8题为例来讲,如果染色体与平时看到的不大相同,为端着丝点时(图1),同源染色体数目的识别,突出解题方法:数染色体数目就是看着丝点数量,同源染色体看是否能配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X和Y染色体除外)。讲完后,再让学生充当老师自己再讲一遍。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教师又做相应的变式训练:刚才的题全部是端着丝点染色体,那么如果出现两种染色体都有的情况(图2),学生会认识吗?假如这是雄性二倍体生物的分裂某一阶段图形,这里有几条染色体,几条单体,几对同源染色体,处于哪个分裂时期?

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难题,教师都可通过以下的步骤评讲:教师精讲,寻找解题方法――学生消化,再自己复述――改变条件或题型,做变式训练――总结规律。这样从而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用一个题目来解决一个知识难点。一节课下来,教师能够很好地将选择题评讲完。如果按次序一题题讲,一节课不一定能讲完,而且学生的参与度低,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试卷讲评完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照前后的表格进行反思,总结出这次试题中有多少是不该错的。

2.2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有些学生无法融入到合作学习中,最后可能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个旁观者。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信心,带着他一起看题,找思路。可能他的基础比较差,但由于教师在旁边一对一指导,而不是当着全班人讲,给了他一点信心,另外教师在身边也给他带来一点压力。于是即使不情不愿,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也开始了对题目的探讨,时间久了,开始把问问题开始变成一种习惯。

另外,时间分配要合理,讨论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无法达到完全理解题目的目的,时间太长又会影响后面对更高难度题的精讲。

3 “四步走教学模式”的优点

3.1 体现了知识与方法,体现了能力培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习题课中,教师切忌使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方法,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找出错误,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教师着力于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扫清题目中的一个个障碍,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在做作业中存在的粗心、急于求成等一些不良习惯,以便改进。在该模式中学生充当了学习主体,自己找出错误点并加以纠正。通过表格,学生在复习时很快找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和易错的题,以此提醒自己改掉粗心的习惯。

3.2 深化、活化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习题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而在本模式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以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要目标,习题课不能就题讲题,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多想多练,侧重于问题的分析,而不是具体运算或证明过程。“四步走”让学生先想后练,必要时教师适当点拨,设置思维阶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到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

3.3 重视小组合作,以学生为主体,训练科学表达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步走”教学模式中,通过小组合作,取众人之长以补己短,每个学生都可以是老师,去教组内其他同W;同时每个人又可以去向组内其他成员讨教。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更严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了自我审查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3.4 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

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为课堂上学生探讨和教师的引导留下了宝贵的时间。如果课堂上要核对答案,学生要用到约5~6 min时间,这样用于思考的时间减少,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3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也就是语文形式一思想内容一语文形式,这样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从主要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归到语言文字上来,弄清楚这样的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发现语言的“秘密”。阅读教学这样“走一个来回”,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同样道理,学生的质疑习惯、质疑能力固然需要培养、提升,但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需要分门别类地做出处理和应答,不能一味点头、肯定了之。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局限和差异,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质疑往往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井底蛙见居多。如何做到既保护学生的质疑兴趣、质疑习惯,又真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走一个来回”的做法值得提倡。

许老师在《不该扼杀的质疑能力》一文中列举了《将相和》:“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问这个细节写得如何?说说你的意见与理由。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肯定派”说写得好和“否定派”答写得不够紧张。许老师为“否定派”丢分叫冤,责怪老师“扼杀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果一定要谁来承担责任的话,那么只能是出试卷的教研员,因为出这道题目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求学生作出是与否的选择,还是侧重于学生用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答案不言而喻,显然是后者。案例中的阅卷教师不明就里,属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无论是“幸运儿”还是“倒霉蛋”,学生的质疑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都受到了伤害。

再说《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语言特色的质疑。案例中,教师肯定了质疑学生提出的“对话描写太单一,都是诸葛亮说,周瑜说,犯了‘说说说’病”。乍一看,这位教师确实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仔细考量,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笔者认为这位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文本、读懂文本,因为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明明写着“鲁肃吃惊地说”“诸葛亮笑着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对话通篇犯“说说说病”不假,但是作者为什么第二自然段“一说到底”,而第七自然段的对话增加了“吃惊、笑着”等神态描写?是作者的疏忽吗?显然不是。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的刻意为之,其中含有深意。我们阅读第二自然段,发现周瑜妒忌心理极强,设圈套让诸葛亮上当,自以为聪明,步步惊心,寸寸逼近,所以问话不带任何神态、动作等修饰词语,而诸葛亮干脆来个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所以答话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这段剑拔弩张的对话,干脆利落,没有一个多余的修饰词语,充分凸显了周瑜的妒忌、阴险和诸葛亮的大度、智慧。所以说,学生发现的“说说说病”只是一个表象,还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当然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在肯定、鼓励之后,一定得有后续行为跟进。案例中的教师没有眼力发现作者驾驭、运用语言的艺术,所以在肯定学生的质疑之后,自然就滑到了学生一边,说“《三国演义》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古代的很多小说都是用难懂的古文写的,作者罗贯中当时可能不知道对话描写要像现在这样丰富,课文的改编者为了保留名著的原汁原味,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实在是误会!作者也好,编者也好,正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作者作了这样的表达,编者也没有随便“丰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4

近期看警示教育片《守住笫一次》,片中所列案例,件件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近期看警示教育片《守住笫一次》,片中所列案例,件件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案例中的人物,虽然所在岗位不同,违纪违法手法不同,涉案金额大小不一,但最终都因无视党纪国法,胆大妄为,导致自己走上违法之路。

片中案例再次警示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慎初,慎微,慎独,随时警示自己,守住底线,心静如水,锁住贪腐的缺口。

作为一名职工,我们一定要遵章守纪。应在法纪规章允许的前提下、行使职权,用良心做事,才会不辱自身的名誉节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5

本单元知识虽在生活中常见,但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大多是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而非钟面上的时间,给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教具、学具、动手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感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变化。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知识上的安排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只让学生从钟面上读出5分5分地数的几时几分,不再安排读出类似7:28、11:12等时刻,降低了教学难度;二是安排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采用推理思考――“排除法”,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 教材内容。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3个例题。

【例1】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显示上课时间8:05的钟面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所要认识的时间与生活密切相连。而后设计了“数一数、填一填”和“拨一拨”两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过程中直观认识时间单位“分”,以及“时”与“分”这两个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即1时=60分。

【例2】在“5分5分地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4时开始数起,并相应配以电子表对照的3个钟面,呈现了3个时刻。

【例3】安排的是“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以两幅连续的画面提供了时间先后顺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合理推理,从以钟面的形式呈现的备选答案中选择小明可能会在哪个时间去踢球。

二、教学策略

1. 课前自制学具,直观认识钟面。

一年级时,学生就已经认识了钟面,对时间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纸皮剪成圆片,而后将钟面分成12个刻度并写上1~12的数字,又在每个小格中分出了5个小格,再5个小格5个小格地数,看一看整个钟面共有几个小格。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亲历钟面制作过程,一是激活学生原有的钟面认知――钟面有12个大格;二是让学生直观了解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为学习“1时=60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观察学具、教具,直观认识“时”“分”。

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一是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二是要借助于直观的教具(钟)进行学习。学习例1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制的学具,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还有5个小格。然后通过教师的钟面教具演示,分针走过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过1大格(即5小格)就是5分钟。紧接着让学生观察钟面拨钟情况:当时针从12走到1,分针正好走了60小格;当时针从1走到2,分针还是走了60小格;当时针从2走到3,分针还是走了60小格。通过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60小格,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

3. 组织学生活动,体验1分长短。

时间单位的理解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因为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和颜色,也就看不见、摸不着,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虽然教材中没安排让学生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但由于时间单位“分”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除了要借助钟面认识“分”,及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1分的时间长短,才能更好地建立“分”的时间观念,才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的长短。活动可分两个层次开展,一是感受1分的时间长短。即教师通过教具或课件展示钟面,学生则静坐观看分针走1小格的过程,真实经历1分时间;二是感受1分能做什么。在学生静静感受1分时间长短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如,摸摸脉搏,看看1分能跳多少次;在原地踏步,数一数1分能踏几步;流利背诵乘法口诀(大九九),看看1分能背多少句;从1开始数数,看看1分能数到几。打开本子写一写,看看1分能写几个汉字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1分的作用,让他们学会珍惜时间。

4. 生生互动操作,掌握时间读写。

认识几时几分及其读写,是本单元的又一学习重点,而认识几时几分则是重中之重。教学时应让每个学生都带上小闹钟或能模拟拨钟的学具进行操作,操作时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拨钟时,不看分针只看时针,重点先认识几时多几。在认识几时几分的初始阶段,对类似于8:45,9:55和10:50这样“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学生往往会误认为:9:45,10:55和11:50。学习时,采用同桌一人拨钟,另一人则根据时针的位置说出是“几时多”的方法进行多次操作。如以下钟面(图1),只要求能说出是“1时多”“4时多”“10时多”即可。

通过这样的多次操作,让学生明白当时针在两数之间,表示“时”的数字应是较小的那一个。

第二步,拨钟时,既看时针也看分针,正确认识几时几分。在学生准确认识了几时多后,通过教材例2的钟面图片,指导学生根据时针与分针的指向来共同确定几时几分,并通过教材小精灵的提示总结出认识几时几分的规律。在拨钟过程中,应多出现类似于分钟不满10的钟面(如图2),并指导学生:如果分钟数不到10,记录时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但读的时候“0”不读出来,就如7时5分。

学生学会看钟面时间后,再安排时间让学生多次拨钟面,在这一操作中,可让同桌合作,一个拨钟,一个说钟面上的时间,并相互交换。

实践证明,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更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接受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好方法。教学时,还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学校的作息时间,拨出上学、放学时间及每一节课上下课的时间,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唤醒学生对学习认识时间的兴趣,培养守时、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最后还可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牢记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钟面数字十二个,两数之间五小格。分针腿细跑得快,走一小格是一分。时针短胖慢慢追,转一大格是一时。时针走在两数间,几时就是较小数。要问过了多少分,还要仔细看分针。

5. 引导有序思维,推理排除解问题。

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打破原来“时间的认识”教学偏重于计算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这部分知识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例3的教学分两个步骤进行:先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将已经知道的时间及相关的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填入下表: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排除法,抓住“做完作业后才去踢球”这一关键信息,将“做完作业”文字改成有具体时间的语句,即:“9:00后才去踢球”,这样先排除了备选答案中的7:45,再从已知信息“10:30看木偶剧”中推理可知10:50小明正在看木偶剧,最后得正确答案小明可能在9:15去踢球。例3的教学,重在给学生渗透有序思维的逻辑思想,及用“排除法”进行推理的数学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6

体能教学活动能使儿童获得自由,自主、自动地进行实践活动。儿童自由地选择材料、选择同伴、选择活动方式,为自己喜爱的活动设计场地。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同伴、教师)、物(器材、场地)发生交互作用,锻炼身体,发展动作,同时学习到对人、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藉此提升儿童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学习,使儿童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活泼、合作、自信、勇敢、专注的态度。

倡导教师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自己去安排,学会有效的游戏;给儿童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处理,学会有效的利用;给儿童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学习独立思考;给儿童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学习变得更加自信勇敢;给儿童一个榜样,让他去模仿竞争,学习别人长处,超越自己。

二、自主探索游戏的组织策略

1. 创设有兴趣的游戏情境。教师依据儿童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目的,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情境。将游戏情节贯穿儿童探索学习始终,鼓励儿童大胆想象,置身于想象的情节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促使儿童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活动。

2. 观察实践,有效引导。教师要用心观察儿童的自主探索游戏行为,适时介入,及时捕捉儿童富有创意、有学习价值、符合教学活动目标的玩法或动作,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教师再以启发式、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儿童继续探索游戏的兴趣,引导儿童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儿童获取成功的经验。

3. 经验交流分享,树立榜样学习。教师观察儿童的动作、表现、态度,向儿童提供同伴中积极经验的交流分享,树立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榜样。这不仅意味着教师直接示范,直接引导儿童观察同伴的有关运动,而且还意味着教师间接地引导儿童去有效学习,甚至去创造出某种可以作为运动榜样的动作。

4. 围绕体能教学目标,总结经验再次尝试。教师针对教学活动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重点,总结需要儿童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促使儿童增强练习和提升。

“自主探索游戏”安排在教学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完整的体能教学活动应包括:教师提出探索目标――儿童主动尝试――教师引导――儿童集中展示――儿童再次尝试――集体游戏。

三、儿童多种探索游戏途径

1. 基本动作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基本动作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包括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和攀登等。探索基本动作运动的可能性、多变性,促进儿童不断地改进基本动作的质量,发展速度、耐力、力量、平衡和灵敏等身体素质。

案例:自主探索游戏《走》

用脚尖、用脚跟、然后轮流用脚尖和脚跟走;用大步伐走、用小步伐走;快快走、慢慢走;高高的走、低低的走;锯齿状的走、曲线的走、向后走;闭起眼睛走;与其它儿童配合左脚、右脚走。

2. 体育器械的创造性探索活动。体育器械一般有大、中、小的不同,包括豆袋、绳子、皮球、平衡木、太阳伞、小型车等,同时也有教师自制的玩具材料。儿童探索自己与不同器械共同运动的方式方法,拓展儿童探索创造想象的空间,巩固、提升、发展儿童动作。

案例:自主探索游戏《平衡木》

在平衡木上向前走、侧走、倒走、爬、头顶物走、手持物走、跨过物体走、做各种的动作等。

3. 身体与音乐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儿童随着音乐节奏不同速度、力度的变化,自由探索各种自己与音乐共同运动的方式,使儿童置身于对音乐的想象空间,提升儿童探索的兴趣,发展儿童运动动作的美感。

案例:自主探索游戏《奇妙的舞步》

探索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快慢、高低、强弱。听音乐扮演不同的动物,大象与蝴蝶;乌龟与白兔;蜗牛与小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