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例6篇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

[论文摘要]新时期适应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音乐教师的品质、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等几个方面。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保持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外,还要紧跟时代的形式和要求,不断学习和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新时期,国家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品质、文化知识修养、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高师音乐教师的品质

品质,即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在思想道德品质、生理心理品质和个人行为规范上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1.思想道德品质。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生理心理品质。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需要,“除了具备健全的生理器官和健康的生理机能外,还应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有突出特长的生理条件,如良好的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较长而灵活的手指、灵敏而富于听辨力的耳朵等。另外还要有对音乐和音乐教育学的兴趣,丰富的情感,积极的、坚强的意志品质”。①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谦虚好学的态度、深刻的理解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平和愉快的心境,等等。

3.个人行为规范。音乐教师的个人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对教师语言、仪表、风度等方面的要求,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首先,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深刻体现出教师高明的课堂智慧,高超的教学技能,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宽容的人文情怀;其次,教师要注重仪表修饰,做一个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态度和蔼的受学生敬爱和尊重的教师。

二、高师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

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可以分为一般文化修养和姊妹艺术文化修养。一般文化修养是指非艺术类的文化知识,如史、哲、地、数、理、化、心理等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姊妹艺术文化修养是指非音乐类的艺术文化修养,如:文学、舞蹈、电影、戏曲、戏剧、美术、工艺美术等。软化学科边缘,使各学科有机整合,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音乐教学改革也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方式方法。史、哲、地、数、理、化、心理等一般文化的修养,看似与音乐教师的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但仔细推敲,音乐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又都与它们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作为现代音乐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与音乐学科整合,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当前艺术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师更需要加强姊妹艺术文化的修养。文学、舞蹈、电影、戏曲、戏剧、美术、工艺美术等非音乐类的姊妹艺术文化修养,对丰富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师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包括:音乐专业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

1.音乐专业修养。音乐专业修养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基础。音乐教师要具备音乐史、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多方面的音乐学知识;基本乐理、曲式、和声、旋律写作、音乐伴奏等音乐创作知识;以及有关音乐演奏、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现在许多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结构重新进行了设计。

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他们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分为声乐、合唱与指挥三部分;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主要有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等。这需要高师的音乐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大量的信息、专业的实践能力、新的艺术视野和拓宽的专业口径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简称“深、大、专、新、宽、全”素质结构。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有较高的音乐审美修养。音乐教师能否站在美育的高度和一定的审美修养层次上施教,决定着学生能否从音乐课教学中真正收获美育的效果。

2.教育教学能力。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讲、写、唱、奏、演”等五个方面。(1)“讲”指的是语言表述能力。学会讲课,善于讲课,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讲授性”学科,其教学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给音乐以性格化。(2)“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还包括课件制作的能力)。教师的板书就如一面镜子,直接反映教师的艺术修养和精神面貌,教师的课件则可以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3)“唱”指的是“范唱”能力。通过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尚未消化的声乐理论和歌唱技能迎“声”而解,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4)“奏”是指教师的钢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钢琴伴奏能力。好的钢琴伴奏可以使学生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更好地进入角色,完美地表达作品。(5)“演”是指教师还应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表演能力。一个具有良好舞台经验与表演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演出中的各种困难,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学生的再实践。

3.教育理论修养。音乐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可以分为一般教育理论修养和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一个出色的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断深入学习。而音乐教育又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音乐教师要熟悉和了解这些规律,具备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各种教学内容的教育方法等音乐教育理论修养。还要熟悉当代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方法,如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铃木教学法等。

4.教育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作为人类经验和文明成果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历史使命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教育科研既需要专门教科研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探索。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总结—再教学”的系列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高师音乐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

1.体现民主,变“独白”为“对话”。“对话式”教学的内涵表现为一种参与,一种介入的态度,一种平等的关系。它需要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往与理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对话式”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的是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去展示、去创造音乐的美,以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2.给学生动力,变“指挥棒”为“引导者”。教师有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指挥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技术”教学是短暂的,容易生疏甚至遗忘;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能让学生终生受益。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繁难的技巧和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为他们营造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社会对从事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保持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外,还要紧跟时代的形势和要求,学习、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不断进取,完善自我,永立潮头。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模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音乐学作为一级学科文学下属的一个级学科,近些年来,其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艺术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系)中音乐学硕士研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五个模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从音乐学学科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生作为音乐学后备学者其理想的状态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音乐修养、人文底蕴和语言功力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这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顺利地完成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拟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模块。使得开课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分类。但遗憾的是,在一些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对于上述这五个课程模块,或者没有有明确的体现,或者分类上还有一些混乱(分类标准不统一,逻辑上有一些混乱)。

比如,在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走在前列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板块的课程分类。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课程设置部分分为六类:①学位公共课②学位专业课③指定选修课④任意选修课⑤实践环节⑥补修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25—27学分。

实践环节并不属于课程设置。因而实际上,该校的音乐学硕士培养课程是五类。同时,其中的课程分类的标准并不统一,在分类上有一些混乱。其中的指定选修课,分类的标准是学生主动选修还是学校指定的选修(学校指定的必学课程,实际上是必修课),当中包括音乐类的专业课,也可包括非音乐专业的其他类课程。因而,笔者认为,目前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在课程设置的环节,应该有明确的分类,此外每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以及学分等情况应该明晰地体现出来。

一、公共学位课公共课又称公共必修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公共学位课是指研究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所必修修完的公共课程。在各师范音乐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多数的院系公共学位课程的学分数一般都会占10分左右。,在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所需修学分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我们首先应该对研究生公共课程学习在音乐学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开设的公共学位课程,承担着培养研究生思维方法,掌握语言和数学工具等任务。目前,各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大多开设有英语和政治这两大门学位公共课。有很多学生甚至有少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对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一般开设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政治课。这些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思维方法训练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指导他们以后的音乐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他们的科研工作在正确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少走弯路。

音乐学专业硕士的任课教师在该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意将此类课程同音乐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这类课程应该和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讲授。紧密地联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科研活动。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成为有机的、联系的整体,互相裨益。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英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要开设一到两年。有些院系,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的四级或六级考试。笔者认为,音乐学硕士的英语公共课教学,也应当同音乐学专业密切结合,应该注重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通过了四级、六级的英语测试,但如果他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不高,仍无法适应将来的科研活动和音乐实践。应该把英语的精读、泛读、听力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音乐学专业。

、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程是指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必须要修完的专业课程。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主要出发点是专业的共同性,强调的是课程的专业基础性、以及专业广博性。研究生经过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专业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只有学好这些课程他们才有可能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才能有开阔的眼界,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符合要求、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就无法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一刀切的现象(关于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笔者将在本文第四点中详加论述)。课程模块的区分实际上是很必要的。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的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当中,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外,把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大类。所有攻读同一学校工商管理类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完学院规定的核心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然后,学生在学校规定的“option”中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以所选择的“option”为基础,分别学习相应的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至于各种模块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与分配,各学校之间有些差异。

由于硕士点审批过程当中盲目上马的现象较多。导致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往往受到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在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中有哪一方面的好的师资就开设哪门课程。无法兼顾专业学位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安排不够科学。

三、公共选修课高校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研究型人才。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研究生可以学到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由于高师综合性的学科结构,使得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比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种优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端。那就是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为了避免这种盲目性,一方面,音乐院系的教务部门可以和学校的教务部门一同制定一定的选课制度。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应该在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也可以在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对公共选修课加以具体而详实的规定。

在音乐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以保证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已经获得的学科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其专业知识面。硕士研究生在巩固学位必修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研究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专业选修课应该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同时应该有效地传递最新科研动态。应该对学生在科研方法上加以积极的引导。这就需要专业选修课的教师树立创新思想,探索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选择面比较狭小。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整合本地区各个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互通有无、扬长避短。

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同样也应当经过周密的策划与思考。可以先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论证和评审,把好开课关。一旦开课之后,就要争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是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硕士论文选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开设,因而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灵活性也不等于不经过周密地论证和讨论就盲目开设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可以避免学生选修课程的盲目性。在所有课程板块当中,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在学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学分中应该占据一定的比重。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研究方向所必须具备的一些针对性更强的内容。比如,可以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古代文献研读方面的专业方向选修课,为声乐表演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专业方向选修课。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3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音乐团体辅导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感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与新课程所注重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并列的三维目标之一。从本质上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含一系列内隐而复杂的心理成分,难以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这些心理成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个体的人格素质。而培养健全人格正是新课程的理想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必修课上,由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对这些人格因素只能见缝插针、点滴渗透,而传统的“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则聚焦于个人或社会的消极因素,这些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倡导以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内在善端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少数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应该帮助大多数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功能处于发展和完善中,迫切需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帮助其激发内在积极品质,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和巩固分享、创造、自信、宽容、负责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功能。

众多调查表明,有30%~70%的中学生存在较高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同伴交往和亲子沟通是我校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郭俊彬,2008)。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感,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但是,繁重学习任务和强大应试压力的持续作用,则会引起学生过度的情绪紧张、焦虑烦躁,降低学习效率及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调整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学校领导、老师高度关注的问题。

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学、心理学和医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从干预机制上讲,音乐治疗通过调节情绪进而促使个体转变认知,达到身心功能的整合,较之传统心理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只要是系统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音乐作为手段从而达到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目的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活动,都应属于音乐治疗的范畴(陈菁菁,2004)。

综合以上因素,结合中学生身心功能均处于积极的发展变化中这一特点,我们尝试开设了“高中音乐团体辅导” 选修课,运用音乐治疗的多种方法对普通高中生进行了系统干预,旨在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感受同伴的情感支持,拥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创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和教师的指导语进行自我放松和自由联想,逐步达到缓解紧张和焦虑、增强行为控制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样本

为保证课程质量,我们选择了30名同学参加本选修课。在进行样本与总体数据的比较时,随机选择了样本所在年级总体的150名学生(全部来自普通班)。样本的整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实验样本的整体情况

(二)确定因变量及测量工具

由前期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的第一位来源就是学习和考试,缓解考试焦虑、增强自我效能感是高中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考试焦虑”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两个因变量作为衡量辅导效果的指标,并选择了相应的测量工具。

1.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

TAS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共37个项目,涉及个体对于考试的态度、个体在考试前后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三个方面。各项目均为“是、否”记分。评分“是”记1分,“否”记0分。TAS中文版在大学生中试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一周间隔重测信度为0.60,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系数)为0.64。

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严谨性,本课程采用王才康1999年为大学生使用的版本,在正式测验之前对少数高中学生试测并对他们及其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根据原文(Sarason ,1980)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的指导下,对个别词句和语序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容易被中学生理解而不产生误解。修改后问卷折半信度为0.769,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07。TAS问卷的效度检验:

表2 TAS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表

根据AMOS拟和输出结果,本研究所采用的TAS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87,重测信度r=0.83(p

在辅导课程开始前的最近一次考试前施测两份问卷,在课程结束时的最近一次考试前再次施测两份问卷。用SPSS11.5和AMOS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施系列主题活动

本课程属于音乐团体辅导选修课,平均每周进行一次,共12次。

1.音乐引导想象GIM

针对高中生学习压力大、紧张焦虑、情绪压抑不够自信的现状,音乐辅导教师设计了以音乐引导联想(GuidedImagery and Music,简称GIM)为主导、律动和歌曲讨论等其他形式为辅助的系列主题活动。GIM是一个“以音乐为中心对意识进行探索,用特定排列组合的音乐持续地刺激和保持内心体验的动力的一种方法”。在中学阶段,GIM主要在“音乐精神减压放松”的层次上进行。

“音乐精神减压放松”的目的是要达到身体和精神的深度放松,体验自我生命的美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选用了丰富多变的音乐组合主题,如高山、大海、小溪、阳光等,优美的音乐配合着亲切的指导语,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视觉想象,包括色彩感、形象感、运动感,让学生在自由联想中深刻体验大自然和自我生命的美感,产生心理上的“高峰体验”,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最终获得更好的自我关注和自我评价。由于放松和注意力的集中对于个体进想状态非常必要,老师耐心地教给学生肌肉渐进放松和调息放松这两种最常用的方法,并在每一次练习时温习使用,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放松和自由联想的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练习,能够调节和改善学生日常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经常地处于一种良好和积极的体验中,从而更乐于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和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每次音乐聆听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要花一点时间来回顾音乐联想的体验,并探讨这些联想体验是否有助于焦虑的缓解、自信的提升。教师并不对联想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而是鼓励学生找出联想材料所包含的意义以及与自己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他(她)进行自我审视,获得独立感和自信心。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特点,教师并不强求每个人都报告自己的联想内容,而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如绘画、书面语言报告、即兴演奏或肢体运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其他辅助形式

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的音乐活动,希望通过团队影响促进学生自我宣泄、交流,从而达到放松、减压的目的。

(1)音乐与节奏律动:教师选择一些节奏感鲜明的音乐,鼓励学生用跳跃、摇摆、扭动、敲击等律动和着音乐抒感、宣泄情绪。每当此时,不管多么内向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随机小组中一起活动。

(2)歌曲讨论:歌曲讨论是音乐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多用于集体治疗。它是以讨论歌曲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相互的情感交流。讨论的歌曲可以是学生自己随意选择的,也可以由教师确定某一主题的歌曲,例如,学生时代主题的歌曲、与母亲有关的歌曲、与家庭有关的歌曲,也可以由教师直接选择某一首歌曲。首先是对歌曲进行聆听,在聆听之后对歌曲的音乐性、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对歌词的讨论都是教师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关键。

(3)音乐联想与续写故事:可以给一段相同的音乐,请学生共同续写情节;也可以分组聆听不同的音乐,续写情节后在组内分享彼此的情绪和联想内容。这样的活动最容易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与别人观点的差异,逐步学会容忍差异和欣赏差异。

总之,以GIM和其他辅助形式共同构成的团体音乐治疗课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绪作用,在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善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结果

(一)选课学生考试焦虑水平趋于合理

从横向角度比较,开课前选课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年级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t=-1.02,p=0.312)。经过一系列主题活动,选课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有所降低,并且显著低于年级平均值(见表3、表4)。

表3 选课学生与年级总体考试焦虑的后测差异

注: *:P

表4 选课学生考试焦虑的前后测差异

(二)选课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

开课前,选课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年级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t=-0.256,p=0.799)。经过系列主题活动,选课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得分显著高于年级平均值。

表5 选课学生与年级总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后测差异

表6 选课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前后测差异

数据显示,本课程辅导效果非常显著。经过系列主题活动,选课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明显趋于合理,虽然对考试的认知和态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但是个体在考试前后的种种害怕、担忧、紧张、恐惧、讨厌、烦躁等负面情绪以及多汗、肠胃不适、心跳加速、手发颤等身体症状明显减少,从而印证了音乐治疗“调节情绪先于转变认知”的内在作用机制。课程结束后,选课学生对考试的心理感受、生理反应及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年级平均值(P

四、结论、讨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音乐团体辅导能够降低学生对于考试的种种负面情绪以及身体症状,使其考试焦虑程度趋于合理,有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2.音乐团体辅导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乐观应对学习和生活。

(二)讨论与建议

音乐团体辅导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团体辅导和音乐治疗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才能将其更好地运用于教学领域。对于中学音乐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样本量、性别差异以及辅导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高天编著.音乐治疗导论(修订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樊富珉著.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杨建文,冯一星,董美华,等. 学生心理压力及调节方式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138~1139.

[4]楼玮群,齐铱. 高中生心理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研究. 心理科学, 2000,23(2):156~159.

[5]周玉明,刘福江,刘爱武,等. 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及对策. 教育探索, 2004, 4: 84~86.

[6]郑林科,万力萍,李志强. 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24~225.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5

“地方院校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是本科教育的主要基地,他们承担了90%的本科教育”,①因此,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本科教育。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必须与国际接轨,在办学质量上必须与社会接轨,立足面向本省的发展,面向基础教育的实际,面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建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培养出具有宽广而丰富的知识面,有扎实音乐教育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熟悉区域文化,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性人才。据此,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构建灵活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社会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每所高校应研究自己培养学生的主流去向,适时调整自身对学生培养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本身的特色。”我院通过五年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凡是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百分之百地可以一次性就业,这表明社会对人才的明显要求和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机制。

学校实施本科生3―8年完成学业的弹性学制,实施完全学分制,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为学生们自由学习创造充分的空间。

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由选课,在大原则框架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各类学生成长成才。我校学生进校时,按大的音乐艺术类开设学科基础课,适量开设专业个别课,二年级实行在导师指导下自选专业。

二、制订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从培养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出发,突破过去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划分过细,过于强调技艺化的缺失,关注当今基础教育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的变化,坚持以区域教育、文化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科体系从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一)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其学分数占总学分的24%―28%。这既是高等教育面对社会发展和学科的交叉综合取代学科的分化而做出的反映,也是教师职业所必需,而且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更显必要。但是高校现行的通识教育仍未很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二)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关注前沿的原则和思路,大胆探索通过合并、转换、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等方式,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改变长期存在的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有机联系割裂的课程建构观,注意增加一些能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的文化现实,关注社会文化发展动态的学科研讨型课程,强化课程间的互动作用,加大综合训练的强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自学能力,充分关注学生艺术洞察力和审美预见性的培养与训练,努力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压缩必修课,由原来占总学分的48%调整为36%―42%,加大专业选修课比重,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由原来的7∶3调整为6∶4。在必修课程方面,采用合并式或压缩课时,明确提出合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要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加大与基础教育结合紧密的课程改革力度,强化应用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合唱与指挥”、“形体与舞蹈创编”、“钢琴即兴伴奏”等,一是增加课时,二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新开后续的选修课,三是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内容,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在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同时,要兼顾另一维度,对有志向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在选修课中保持良好的知识对接。

(三)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

二十世纪后期,人们普遍认识到社会、经济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发展区域教育也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地方高校就必须立足于地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与此同时,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被教育界接受,作为地方院校,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跟着专业院校的感觉走的现状,在强调建立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快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的步伐。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开设出“世界民族音乐”、“江西民歌”、“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等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在开课的同时,加强科研,推动区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成立了弋阳腔研究基地,改编并上演的大型新版赣剧《牡丹亭》应邀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受到社会的高度好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瓷乐与人声作品《杜鹃吟》获教育部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形成了“双向参与、主动适应、良性互动”的为区域文化建设服务的良好局面,发挥了大学的知识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了知识应用和转化的步伐,承担了高校教育应负起的“在教育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建设责任。

三、大力推进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

为了促进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我们将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提为40学分,占总学分数的24%,大大改变了原来仅占8%的现状。改革传统的“老三门”教育课程设置,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哲学”、“当代音乐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专题”、“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等必修课与选修课,开阔未来教师的教育理论视野,增进未来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强化教学实践能力,成立跨学科课程建设小组,并强化校企联合,与广州和声画新音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数字化音乐教学实践基地,以加强学生现代音乐技术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通过社会实践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四、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强化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联系

近年来,学校秉承教师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为增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积极服务江西农村教育,学校不断创新教育实习模式,组织实施了“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2004年6月以来,学校连续实施了6期“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即: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采用自愿报名、组织批准到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支教实习一学期,组成若干个支教实习小分队先后赴兴国、余干、万年、广丰、进贤、信州等基础教育薄弱、师资短缺较为严重的农村中学进行支教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教育部师范司、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以“真爱点燃希望之光”、“支教育新风”等为主题对“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作了多次专题报道,被教育部确定为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首批试点的两个高校之一。

“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初步建立了我校教师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互动机制,与中小学形成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获得了大量鲜活教学实践案例和经验,大大提高了职前培养的质量,缩短了新师资上岗的过渡期。

五、探索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

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这是我院这些年重点探索的课题。其改革的目标是:树立“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反思的行动策略,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探寻一种新的适合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实现音乐学科内部的学科综合,加强音乐与教育学科的综合,有针对性地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训练,为他们进入教育教学实习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基于实践与研究的课程综合学习平台。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现在形成的体系大致可以作如下阐述:我们将原来艺术实践6周改为“综合实践课”。以课程的形式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确立其重要地位,周学时为4课时,开设6学期,定为必修课。全院统一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排课。从制度上使实践课由边缘化向主导化地位转变,由补充性作用向发展性作用转变,克服以往单纯艺术实践和只有部分人参加的不足。

为使“综合实践课”产生实效,打破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专门成立了“艺术实践部”来进行管理,小组下设若干个学习实践型组织和管理组织。全院的所有学生(含研究生)均分属于各个学习实践型组织之中,学生是动态的,按业务能力,不分年级地组合在不同的学习实践组织中,而每个组织的组合形态又是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和课程总体安排,来编制每学期的学习组合形式,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可以流动,从而构成一个立体动态的开放性学习系统与管理系统。

根据课程具有的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索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针对基础音乐教育中所需要的基本实践能力,努力寻求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互联互进的平衡,采取的是层级模块优化组合制,设立“演出实践模块、基训模块、项目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活动策划实践模块、主题任务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专业基本技能竞赛模块、教学实践模块、评论实践模块(模块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因实践分层次、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每位学生在所设的十个模块中,依据能力和兴趣(部分也根据学院指定)必修五个(含五个)以上模块,方可取得全部规定的课程学分。

各模块的重点应注重活动的设计与动态的实践过程,使之成为发展性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强调实践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注重学习者的兴趣与经验的积累。在各模块的实践教学中,要努力寻找新的课堂话语的权力关系,明确教师作为促进者、监督者角色,应以间接指导为主,指导的方法应是多样而灵活的,要实现教学的范式转换。实施“同伴教育或称导生制”。同学互相间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风气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

我们在整体综合训练内容和运行机制上努力做到三个相结合:即项目与兴趣相结合,训练目标与学生能力相结合,学生专长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四个并重:艺术实践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并重,基础训练与创新训练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律并重,服务社会与保障教学并重。处理好五对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学生能力差异间的关系,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的关系,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关系,艺术表达与文字表达的关系,并建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来保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现行的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范式是有效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院“艺术实践教研部被评为全省十佳教书育人先进教研室;《高师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我院的《地方院校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音乐学科被评为“十一五”省重点学科。特别是这几年来,我院音乐教育类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4.8%,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每届毕业生中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全国各类艺术院校研究生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在看到改革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知仍然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需要继续认真探索与实践。

①《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28日第四版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师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 改革建议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对学前音乐方面的人才需求更是不可小觑。这是因为由于受传统音乐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学前音乐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的为社会服务,其发展不能与时俱进。下面笔者就新形势下高师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设置做了一些探索,力求取得一定成效,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衍变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衍变分为四个阶段。

1、培养幼儿心理学教师。这个阶段是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60年代,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幼师或者说是幼儿心理学教师”为主。

2、培养幼师兼培养幼教行政和管理人员。这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后增加了“兼培养幼教行政和管理人员”。这样的培养目标使我国高师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无一例外地都培养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当时从社会需求来看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随着全国幼儿音乐事业的迅速发展,幼儿园所数和幼儿逐年增加,需要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可是在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中,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幼儿音乐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园不需要大学生,一般中专生就足够用的了,大学生进幼儿园是大材小用。这就使得难以从师资素质和能力上保证幼儿音乐质量。

3、中师(大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我们国家为了保证基础音乐的质量,提高师资素质,国家教委从1985年起进行了中师毕业生再读两年大专的试点,并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小教专科和学前专科,逐步使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专科以上的层次。

4、高师设置学教育专业前音乐课程阶段。这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面向新世纪,结合社会需求,将重心下移,在高师设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并定位在培养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上。至于幼师和高师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课教师,则应当由更高层次的硕十生或博十生来补充。

二、高师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的特点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音乐现代化的时代,为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特点的需求,在学习期间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的知识面要宽,要有能力适应新时期儿童个性强,形态各异的个性特点;同时要表现出高风亮节素质高的特点。真正能够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水平。不仅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音乐思想与观念更新还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学前专业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师学前专业的设置虽然有几十年时间了,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与时俱进,不能够很好应对当前的学前儿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上下一体的整体意识,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缺乏实地考察的经验积累,依然沿袭外国现成的经验或者已经失去“时过境迁”的人群;任课教师有经验但是不能够广泛推广。为此曾经改革过,但是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政,并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高师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即使有部分转移,但也不是很彻底。二是高师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然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致使高师学生到幼儿园工作的时候在观念上、音乐技能上有很大的不适应。三是科研人员开展的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四是教师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最终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复、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四、高师学前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1、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与时代同步。学前音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说到底应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为此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音乐机构和音乐行政部门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能够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音乐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的音乐工作和研究。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音乐需求。

2、围绕高师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音乐人才的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根据高师课程设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学前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实证性研究、基础音乐师资建设情况、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等内容,从而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明确了方向,使之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