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论文范例6篇

公司经营论文

公司经营论文范文1

企业生态位溯源与定义

在生态学中,生态位的定义可分为三种:一、功能生态位。动物的生态位是动物在生物群落中的位置,以及动物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二、生境生态位。生态位是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其中的结构和条件能够维持物种的生存。三、超体积生态位。把生态位看成多维空间或者超体积。归纳起来,生态位理论基本思想有两点:第一,生态位理论研究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位置、功能和作用;第二,生态位理论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客观存在,是生态系统结构中的一种秩序和安排。

生态学中,通常运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来描述物种生态位之间关系。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Hurlert认为生态位的宽度是物种利用或趋于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状态而减少种内个体相遇的程度。Pianka将生态位的宽度定义为: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王刚认为生态位宽度是种y对n个生态因子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生态位宽度的计测模型也千差万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型:其中,Bi和Bi′是i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为物种i利用资源状态j的个体占该种个体总数的比例;R是可利用的资源状态的数目。当物种i利用每个资源的个体数都相等时,Bi和Bi′达到最大值,即对于物种来说所有资源无差异时,生态位宽度最大。群在第j个资源位上所占比例和资源利用效率,R为资源位个数。

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以下是几种计算生态位重叠的主要方法,其中,aij和a′ij分别为适用于离散型和连续型数据的生态位重叠,pia和pja分别代表种i种j中利用资源状态a的个体数。企业生态位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如今对于生态位的描述分为两种——种群生态位和企业生态位。种群生态位从宏观角度出发,把企业种群作为生态位的基本单元,种群内每个企业占据生态位的一部分,具有优势的企业处在生态位的高端,反之则在低端。企业生态位从微观入手,尝试在对企业个体特性把握的基础上,推演出企业及其种群的生态特征,每个企业形成一个生态位,在资源索求、客户特征和生产能力方面具有相似性(生态位特征量类似)的企业聚集形成种群。

本文从宏观角度考察企业在生态环境中所处的生态位,本文中的企业生态位指特定生态环境中,企业为争夺资源而占有的位置,生态位在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秩序,处于越高层生态位的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权力就越大。在生态环境中,企业通过竞争的方式争取生态位。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秩序是相对静止的,在一定的阶段它是稳定的,但这种秩序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企业通过“自然选择”取代其他企业的生态位,结果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

油公司外部环境生态经济观

1油公司外部生态环境

油公司处于一个复杂多维的外部环境中,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自然环境看,随着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限的资源储量制约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维持人类稳定发展的矛盾凸显,并成为油公司未来发展的瓶颈。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油公司需通过提升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占领能源行业的制高点,以协调油公司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从社会政治环境看,随着全球资源国际化,油公司纷纷实施以增强全球资源和市场控制力为主的国际化战略。石油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石油与国家的重大决策关联越来越密切。强权国家通过控制世界石油资源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构建国际石油政治体系。油公司不仅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石油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油公司已具有国际政治特征。从经济环境看,作为企业,油公司经营的主要目的为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盈利是通过经济环境得以实现,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矛盾都会体现在经济环境中,由经济环境反馈给油公司。在经济环境中,油公司面临着投资组合的选择,需要不断优化公司产业链,突出核心业务,剥离经营状况不佳的资产,在金融市场上,油公司通过收并购等资本运营策略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之间不是简单线性叠加,它们之间具有层次性。资源环境处于最低层,它是在一切经济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基础。在能源系统中,一切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都是围绕资源展开。其次为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作为连接资源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枢纽,资源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反馈都体现在经济环境中。社会政治环境处于油公司生态环境的最高层,所有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下主体的活动都是以社会文化和政治为中心,行为主体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政治文化对其的影响,即经济环境包含了资源环境,而社会政治环境包含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环境。

2基于外部环境的油公司分类

每个企业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拥有自己的位置,这些位置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秩序,对于油公司也不例外。本文这将油公司分为三种类型:强权型油公司、计谋型油公司和技巧型油公司,即为油公司的生态位。不同类型的油公司占有资源不同,采取的经营策略也存在巨大差异。强权型油公司在资源上占绝对优势,占有大量优质资源,拥有众多勘探开发前景好、潜力大的油气田。特别是在油气资源国际化背景下,以较强国家背景为政治后盾,在国际油气资源市场上占有优质的油气田资产。在技术方面,占领了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至高点,同时在深海、非常规石油、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也或有突破。资本运营方面,强权型油公司通过收并购、合资合作等资本运作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剥离不良资产,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以及成熟的资本运营体系。

计谋型油公司是指实力比强权型油公司弱,在资源、科学技术或资本运营方面比较突出,在国际油气市场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油公司。这些油公司在资源国际化背景下,只能占有强权型油公司不涉及的资源,或者与强权型油公司共同占有优质资源。

技巧型油公司是指在资产、科学技术和资本运营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油公司。这一类油公司在油气市场上的话语权很小,只能争取前二者都不涉及并具有投资价值的资产区块。每个油公司对应不同的生态位,在制订油公司经营策略时,我们需要清楚知道每个油公司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定位,再根据它自身所拥有的条件制订符合其自身发展的经营策略方针。

考虑油公司的生态位时,我们可借用生态学中生态位的态势理论得出每个油公司的生态位,然后根据油公司的生态位划分油公司的类型。在生态学中,测定生物单元的生态位时,生态学不仅仅考虑了他们的状态,并考虑到生物单元对环境的影响力或支配力。在考虑某生态系统n个生物单元中生物单元i的生态位时,可用Nt来表示其中,i,j=1,2,…,n,Nt为生物单元i的生态位,Si为生物单元i的态,Pi为生物单元i的势,Sj为生物单元j的态,Pj为生物单元j的势,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

3油公司竞争与共生关系

宏观的生态环境中,油公司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一种共生与竞争的关系。在分析油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时,我们可借用生态学中的资源利用曲线描述油公司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当d<w时,说明油公司之间生态位接近,重叠多,竞争激烈;当d>w时,说明油公司之间生态位重叠少,竞争相对小。在能源市场中,油公司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会加剧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即导致油公司之间的生态位部分重叠,当油公司之间的竞争足够激烈时,根据竞争排斥原理,油公司可能发展其他油公司未涉及的领域来减少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导致油公司之间发生生态位的分离。油公司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也遵循一定的秩序,强权型油公司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夺取最优资产,而计谋型油公司往往只能选取强权型油公司不涉及的区块,或者是与强权型油公司一起分享优质资产,技巧型油公司能争取的资源范围要小于强权型油公司和计谋型油公司。这就是生态学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态运动规律。而这种竞争关系不是静态平衡的,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随着油公司综合实力的增强,油公司可以占领更高的生态位,而形成一种动态竞争机制,促使油公司越来越适应生态环境。

从共生的角度看,油公司之间的相互作用培育了一个越来越有序的生态环境。所有的油公司在生态环境中可视为一个整体,它们遵循统一的规则,一起规避外界环境因素给这个整体所带来的风险。

油公司内部环境生态经济观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油公司自身发展遵循自组织理论,在外界环境与企业自身内在机制的驱动下,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不断降低自身的熵含量,使得油公司朝着越来越有序的方向发展。油公司内部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空间结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为一个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这种非线性过程使得各个部分内部各因素形成一种反馈,油公司内部各种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对其反馈作用一起推动油公司走向有序结构。油公司上游业务包括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游业务包括石油天然气的集输和储运,下游业务包括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随着油公司实力的增强,油公司在加大上游投资力度、保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扩大产业链,将业务范围延伸到炼油、化工和销售,以保持油公司在不同油价周期下稳定的盈利和发展空间。油公司上中下游业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油公司特有的产业链结构,这种有机结合的过程即为一种非线性过程。

在油公司系统内部存在许多无法预料的随机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油公司系统内部的“涨落”。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企业内部的涨落,当这种涨落积累到巨涨落时,动态的量变可能引起质变。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从内部环境看,油公司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提高勘探开发水平和炼油技术,同时,油公司不断丰富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治理结构和监督体系,不断改善内部结构,使其脱离原来无序或低序结构向有序或高序状态突变。油公司内部环境的改善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方面。资源是油公司发展的基础。根据每个油公司的生态位,确定符合油公司生态位的资产范围,积极寻求相关新资产,巩固资源优势,如埃克森美孚2009年开始9大新项目的生产,这9大项目主要包括卡塔尔项目、以及其在西非海域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开发等。(2)技术方面。油公司需提高对传统能源的勘探开发技术,降低开发成本,增强油公司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如,埃克森美孚每年用于科技研发的投资达6亿多美元,在过去的10年内获得了1万多项专利。同时,也要注重对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将替代能源的开发作为油公司的一项经营发展策略,如,雪佛龙公司投资研发带“TechronD”技术的超低含硫的柴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研发和实验其高质量及高科技含量的“Petrobras”燃油和油等;BP和壳牌则将目光锁定在风力发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3)资本运营。油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削减成本,改善油公司现金流状况,通过优化投资组合,剥离不良资产改善公司资产的质量。如2009年上半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以4.48亿美元并购希贝能源公司,以41亿美元回购意大利埃尼所持有的“Gazprom”的20%股份,以约15亿美元收购“Severnergi”公司51%的权益,并与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投资尼日利亚北部的3个油田等。

基于生态经济学的油公司经营策略参考

1准确界定油公司生态位,实行资源优化策略

在制订油公司经营策略时,首先将油公司的发展纳入宏观生态环境中,探究油公司发展与外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准确界定油公司在生态环境中的位置,避免跨越生态位而制定不符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再根据油公司生态位,划定油公司可选择的资产区块,针对可选择的资产区块,充分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积极获取优质的油气资源。

2利用油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增强油公司实力,提高油公司生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主体多元化背景下,油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激烈的竞争对油公司来说如一把双刃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油公司通过竞争牢牢抓住机遇,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完善资本运行体系,突出自身的强项,剥离“瘦狗”型资产,增强自身实力,实现生态位跨越。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注重竞争关系的同时,在资源、技术和资本运行等方面,油公司应加强和其他油公司的合作,建立企业战略联盟,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油公司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核心业务和优势业务,同时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3从周期的角度考虑油公司的发展

当油公司处于远离平衡态时,自身会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引入负熵流,使得油公司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运动向有序的方向转化。油公司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第一,他组织,是指那些在特定外部作用干预下获得有序结构的对象群体;第二,自组织,是指那些在没有特定外部作用下自行建立起有序结构的对象群体。在油公司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作用下,油公司形成了特定的发展周期。从油公司自身发展来看,油公司作为一个具有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开发复杂系统,其发展是在外界环境与自身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表现为一个从产生、发展、成熟到变异的动态演化的复杂过程。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油公司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生命系统,应建立相应的整体系统能力,来保持整体的平衡,并依据企业成长的需求发展其系统能力。

公司经营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公司、董事、经营判断、经营判断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主体之一,作为一个营利性的法人社团,它本身一定意思表示的作出,是通过其内部设立的各个机关来实现的。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是决定公司意思的机关,对公司的有关重大事项享有决策权;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关,除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应由股东大会(股东会)决议的事项外,均应由董事会决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察机构,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享有监察权。在公司的各机关中,董事会承担着公司经营业务及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是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因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承担着市场的风险。从理论上讲,公司的经营者即董事会应该对因自己的经营决策而给公司造成的不利益承担责任。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让公司的董事对所有因自己的经营决策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是极不公平的。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各种情况瞬息万变,错综复杂,信息的不充分,交易双方力量的博弈,使得对公司董事不得作出任何使公司利益受损的决策的要求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是,在公司的经营决策过程中并不能排除确实存在有些不尽忠实、善良管理义务的董事不负责任,或者为牟取个人利益,而过失或故意的作出不适当决策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惩罚不善良的董事,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就有必要追究不善良董事的法律责任。然而公司的经营决策是一个专业性较强,并且没有一个绝对正确标准的活动。由法官认定董事的经营决策是否恰当往往会产生不适当的结果。因为这实际上是用法官的个人判断来代替董事在经营上的商业判断,而商业知识的专业性,董事在实际决策时对商业情况的预断性,使得法官在事后审查时的判断被认为是不明智的,与董事当时会得出的决策之间缺乏可比性,法官的这种判断实际上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判断。为了解决保护公司利益与保护董事正常的经营判断活动之间的矛盾,使得既对不适当作出决策的董事进行惩罚,追究其法律责任,又能避免法官对董事的决策是否适当作出不恰当的认定,美国的法官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项判例法规则,即经营判断原则

二、经营判断原则的意义

经营判断原则是在美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项判例法规则,它的基本思想在于保护公司的董事,使其可以免于正常的经营判断的责任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避免法院再为事后审查,以保护董事诚实经营判断的功能的存在。[1]其目的是试图在经营判断失误和法律上义务的违反之间画出一条界限,从而减轻公司董事的法律责任负担。有学者认为经营判断原则的具体目的有这么三项:(1)鼓励公司经营中的风险承受,以鼓励获取更大的利益;(2)避免司法对公司经营的不当干预;(3)鼓励董事积极履行职责。[1]

美国著名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对经营判断原则的表述是:“经营判断原则是一种推定(presumption),即推定公司董事所做的商业决策是在没有自我利益或自我交易的情况下所为的,且该决定是在掌握了相应信息的基础上,善意且诚实的相信(honestbelief)该行为是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的。这一原则在于保护公司董事或经理,使他们能够对于在其权限范围内以善意且适当的注意而为的无利益或有害于公司的交易行为,得以免除其法律责任。”

在理论上,经营判断原则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实体法上的意义,另一是程序法上的意义。

1.经营判断原则的实体法意义

经营判断原则的实体法意义是指法院在审查认定公司董事是否应对自己的经营决策失误承担责任时,所考虑并依据的是董事的经营决策是否是善意、适当,并将尊重公司董事在适当过程中所作的经营判断,不以事后的客观合理的标准对该经营判断进行事后的审查,在该经营判断最终证明是不合理或者错误的时,只要独立的公司董事在法律和章程授权的范围内所为的行为,是基于善意并尽了适当的注意,即使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其也不应该受到非难,不应因此承担法律上的责任。

2.经营判断原则的程序法意义

经营判断原则在程序法意义主要是指其在程序上的推定,这是指具有独立性的公司董事,其行为应被推定为是具有善意和谨慎的注意的。其在性质上是对主观证明责任的一系列转化。在具体的诉讼中,对于董事的经营判断事项提讼的原告将承担提出证据证明董事的经营判断是非善意与合理的的作出的责任。如果原告无法提出相应的证据,那么董事的经营判断将会被认为是合理且善意作出的。

美国特拉华州最高法院在AronsonV.Lewis一案的判决中指出:“经营判断原则是一种推定(presumption),即推定公司董事所作出得商业决策,是在信息掌握的基础上(onainformedbasis),以善意(ingoodfaith)且真实(honst)的相信其所为的行为是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在无裁量权滥用(absentanabuseofdiscretion)的情况下,法院将尊重董事们的经营判断。原告应负担举证责任而以相关事实来这一推定。”[2]

经营判断原则适用于对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所进行的司法审查,并不是对公司本身行为的司法审查,它在程序法上是一种推定,即推定公司的董事是在掌握了相应的信息的基础上,善意、合理的进行决策的,这种决策在当时是最有利于公司利益的。只要原告无法证明公司董事的经营决策存在恶意或者过失,那么董事就不应对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经营判断原则实质是法院不愿意介入到复杂多变的商业判断中去,不愿意对涉及商业上种种特殊技能与专业知识的交易行为作出判断的一种表现。[3]

三、经营判断原则的依据

经营判断原则是对董事的一种保护,使董事得以避免在经营决策时因为难以避免的失误而对公司承担的责任。其依据笔者认为有以下几项。

1.法律规定,董事对于公司负有忠实、善管的义务,对因违反义务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是经营判断原则法律上的依据。

忠实义务是指董事在经营管理公司事务时,应当积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公司的利益,以公司的利益为自己行事的最高标准,在自身利益或者是与自己有厉害关系的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董事仍然应当优先维护公司的利益,不得为自己或他人的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善管义务是指董事在管理公司事务时,必须以一个合理、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形在应有的谨慎、勤勉于技能来履行其职责,应当以一个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来处理公司的事务。

董事作为公司执行机关董事会的组成人员,在事实上是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者。

为避免董事因种种原因而损害公司的利益,规制董事的经营管理行为,现代各国公司法一般都规定了董事对公司应负的忠实、善管义务。

我国公司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董事、监事、经理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这是我国公司法有关董事忠实义务的规定。对于善管义务,我国公司法上虽然没有像忠实义务那样明文规定,但从公司法的相关条文中还是可以引申出董事是负有善管义务的[3](P237)。

在美国法律界,一般将董事与公司的关系视为信托关系,根据这种关系,董事必须为公司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即董事必须忠实于公司;美国《修正标准公司法》第8.30条则即规定,董事在履行义务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善意;(2)以处于相似地位的普通谨慎之人在类似情形下所应尽到的注意;(3)以其合理相信的符合公司最佳利益的方式行事,即董事应当善管公司事务。

基于董事对公司负有忠实与善管的义务,在董事于经营判断时因未尽忠实、善管义务,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时,董事应当对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相反,如果在董事于经营判断时非因未尽忠实、善管义务,而给公司造成损失时,董事就不应该对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经营判断失误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是经营活动的必要成本。

商业环境是复杂多变,难以透彻认识的,它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公司的主要经营者即董事,往往必须迅速作出经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不可能对所有影响公司决策的事项都有着清楚正确的认识,公司董事只能在一个相对清楚的条件下作出判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经营判断的失误对董事来说是在所难免的。

在经营判断的失误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再要求董事对一切因自己失误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无疑是极不公平的。不分情况的要求董事对因自己的行为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只会打击董事经营管理的积极性,阻碍公司的经营,延误商业机会,抑制经济活动,从而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4]

3.在日后的诉讼中,由法官认定当时公司经营判断正确与否缺乏合理性。

首先,公司董事在作出经营判断时,所掌握的资料往往并不是十分充分和正确的,而且常常为公司的利益又必须立即作出判断。而在诉讼时,当时的各种相关资料往往已经完备,而且是正确的,法官在判断当时的决策是否恰当时也很少会存在时间的急迫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来认定当时的经营判断是否恰当,从而决定董事责任的有无,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次,商业上的经营判断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法官作为法律专家,并不必然具有充分的商业知识,缺乏进行经营判断的能力与技术。相对于董事来说,法官在商业上无疑是一个外行,而由一个外行来认定一个专业人士的行为是否恰当显然不合适。

再次,将公司经营判断的事项交由法院审查,实际上是认为法官的经营判断能力强于公司的董事,并将产生法院代替董事会,由法院决定公司经营的状况的出现。这种情况是违背私法自治原则的。

四、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要件

经营判断原则是由美国法院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判决发展起来的。法官在各个具体案件中提出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条件。虽然美国实行判例法制度,遵循先例是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要求,但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还是享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案件,所以法院在各个案件中所提出的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其观点也存在不一致之处。

美国法学会(AmericanLawInstitute,ALI)在1994年的《公司治理原则:分析和建议》(PrinciplesofCorporateGovernance:AnalysisandRecommendations)中,通过对相关法院判决的分析整理,认为:“(经营判断原则)是为董事或经理在掌握充分信息的的情况下,合理相信是对公司最有利的经营判断所提供的一个安全港。”其同时规定:“依善意而进行经营判断的董事或经理,如果符合下列规定,就已完成善意义务:(1)与其所进行的经营判断没有厉害关系;(2)已合理的相信其已获得在当时条件下所能掌握的相关信息;(3)合理的相信其所为的经营判断是最有利于公司的。”

在我国学者目前对该原则适用条件的研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俊海先生认为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应具备以下五项条件:(1)董事的行为只限于经营判断的场合;(2)董事遵守了忠实义务,经营判断中不含有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之间的冲突;(3)董事获取的据以作出经营判断的信息在当时有理由被其认为是充分和准确的;(4)董事有充分理由认为其经营判断最为符合公司利益;(5)董事在作出经营判断时不存有重大过失。[4](P436)

对于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条件,笔者认为从主客观等方面分析,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适用的主体要件:不应局限于董事,还包括经理等其他有经营决策权的公司决策者

经营判断原则最初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司的董事,使其免于因经营判断而产生的责任承担。其适用范围首先就是公司的董事。其次,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经理也处于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者的地位,他们也承担着公司一定的经营判断职责。从保护公司经营者的立场出发,笔者认为经营判断原则的意义在于使公司对其业务经营的判断能灵活适应于复杂的商业环境,避免法院不当的事后审查,所以在公司的经营判断是公司中有权利的人作出的情况下,不管该权利人是不是公司的董事,都有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其都可以成为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主体。同理,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主体也应包括有权对公司事项进行判断决策的公司股东和监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该原则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适用的客观要件:董事须进行了经营判断行为,且在行为时须不存在其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的情形。

(1)董事的经营判断行为。

经营判断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董事,使其免于承担因合理、善意的经营决策而产生的风险。,以调和其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因此该原则并非适用于董事的所有行为,只有在董事的行为是经营判断行为时,才有适用的可能

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在CaseyV.WoodruffInc.一案的判决中指出:“公司董事如果是在行使其经营判断权的前提下进行的决策,那么法院是不会干涉的。”这清楚的表明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必须以涉及经营判断行为作为前提条件。[5]

而所谓公司经营判断行为,应当是指为开展公司业务而进行的各种决策行为,具体应包括公司的投资、发行证券、合并、分立、购买原材料、出售产品或资产等的决策行为。

(2)董事在行为时不存在其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的情形。

经营判断原则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认为公司董事是为公司的最大利益进行经营判断的。公司董事在进行经营判断时,如果存在董事的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冲突,那么与公司发生利益冲突的董事应当选择回避,即不参与经营判断,否则具有自身特殊利益的董事一般难以公平、合理与善意的为公司利益进行决策,难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此时经营判断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就不复存在了,其也不再具有意义,因此,在董事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或者因董事没有进行经营判断而无需适用该原则,或者因缺乏该原则产生的前提而无法适用该原则。

在判断董事与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时,应当从董事是否与该经营决策具有利害关系以及董事在决策时是否具有独立性两方面来认定。即一方面公司董事必须不属于交易当事人的一方,没有为谋求个人利益而从中获得任何不适当的经济利益,并且从交易中所产生的利益应当完全归属于公司所有;另一方面,董事的经营判断,应当以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为基础,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自己的智识,自主的作出判断,而不应考虑其他的各种无关因素。

3.适用的主观要件:董事在进行经营判断时须为善意并且没有过失。

(1)董事须为善意

公司法上的善意是一种主观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求董事在进行经营判断时应当遵守商业道德,以实现公司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诚实、理性的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最符合公司利益的。而不能以损害公司利益为目的的行事。

因为善意是一种主观状态,这种状态如何,除本人外,他人难以直接了解,笔者认为在认定董事是否是善意时,应当考虑董事是否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有无违法行为以及所作出的决策是否理性等内容,通过引进善意第三人这一中介,对董事的行为与善意第三人在相同条件下会作出的行为进行比较,来间接的推定董事是否善意。在董事作出了一个善意的第三人不应该作出的违法或非理性的行为时,可以认定董事是非善意的。

(2)董事须是没有过失的

所谓董事没有过失,是指董事在进行经营判断时尽了合理的注意,勤勉、负责的收集到了对公司的经营判断有相当影响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在经营判断时给予了适当的分析考虑,即董事必须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并理性的对待这些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经营判断才应该被认为是没有过失的。

(3)董事经营判断中存在恶意与过失的表现

在认定董事是否存在过失时,,应当从董事在决策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收集活动,在决策过程中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论证,是否向相关方面专家进行了必要的咨询,是否存在滥用决策权的行为等问题方面加以考虑。凡是在进行决策判断时所需的信息、知识掌握得不充分,决策的作出过于仓促或者滥用表决权的,应当认定此时董事是存在恶意或者过失的。

①董事进行经营决策时未进行充分的信息收集

信息是进行各种决策的基础,董事在进行经营时,只有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如果董事的决策是没有充分的信息为基础的,那么董事的行为无异于,这将对公司利益造成极大的风险。董事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以维护公司利益为己任,这要求董事在为公司赚取利益的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使公司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使公司免于承担不确定的风险,而在董事未进行充分的信息收集而决策时,公司显然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风险之中。为此,董事必须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如果董事违反了这一要求,那么他就难以称得上善意,难以避免存在过失地责难。

至于信息收集到何种程度才称得上充分,笔者认为至少应符合下列两项要求中的一项:一是其余信息的收集客观上已不可能或者虽能获得但将付出不合理的代价,另一是相对于所要决策的事项,已收集信息足以保证做出合适的决策,其余信息对需决策事项影响不大。在董事收集的信息符合任一条件时,可以认定董事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收集。

②董事的经营决策未进行充分论证

商业经营处处充满风险,董事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仅仅掌握着充分的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论证,找出最优的方案,才能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在商业经营中,任何武断、草率的决策,都是对公司利益极大的威胁,都是其决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董事的经营决策是否进行了充分论证,可以从该决策是否有相应的调查、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否经过董事会充分的讨论,决策的做出是否遵循了相应程序等方面予以认定。,

③董事存在滥用决策权的行为

董事在管理公司事务的过程中,对有关事项享有决策权。这种决策权是一种自由裁量权。所谓滥用决策权,是指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行使决策权。

董事对公司负有善管的义务,对公司事务应当以一个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进行管理。在董事的经营判断从一个善良管理人的角度看来是不合理、缺乏理性的时候,或者其经营判断是违反法律时,就可以认定董事是滥用决策权,在这时,已不存在对董事的经营决策活动进行保护的合理性,董事应当对因此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法院在审查董事是否存在滥用决策权时,是站在一个善良管理人的角度来认定的,这时法院实际上对董事的经营判断进行了实质审查。经营判断原则是为了保护董事合法、理性的经营判断行为,为避免董事滥用决策权,规避法律,应当允许法院对董事的经营判断进行适度的是指审查。

4.有关证明责任的问题

证明责任包括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证明责任两方面内容。主观证明责任也称为提供证明责任、诉讼上的证明责任,是指哪一方当事人应当对具体的要件事实进行证明。客观证明责任证明风险、判定的风险,是指如果当诉讼中的一项事实主张最终不能被证明时,即在法官自己对该事实的存在与否始终不清楚的情况下,由何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问题。[6]

如前所述,经营判断原则在程序法上被认为是一种程序上的推定,即具有独立性的公司董事,其行为应被推定为是具有善意和谨慎的注意的。基于保护公司董事的出发点,在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中,美国司法界一致认为应当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即由原告提供证据,以证明作为被告的董事应当就其经营判断的失误向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美国法律协会(AmericanLawInstitute,ALI)在1994年的《公司治理原则:分析和建议》(PrinciplesofCorporateGovernance:AnalysisandRecommendations)第4.01条(d)款中指出:“如果原告股东在本条规定下,对董事或者经理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提讼时,应当承担证明责任。”

美国特拉华州最高法院在AronsonV.Lewis一案的判决中明确指出:“经营判断原则是一种推定(presumption),即推定公司董事所作出得商业决策,是在信息掌握的基础上(onainformedbasis),以善意(ingoodfaith)且真实(honst)的相信其所为的行为是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在无裁量权滥用(absentanabuseofdiscretion)的情况下,法院将尊重董事们的经营判断。原告应负担举证责任而以相关事实来这一推定。”

五、结束语:对构建我国经营判断原则的建议

经营判断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司董事的利益,使董事避免承担因正常的经营判断活动使公司利益受损的风险。但是这一原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对公司利益的一种保护。在公司董事因自己的经营判断行为使公司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只要其不符合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要件,那么董事就要对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在我国目前的公司实务中,有关公司董事是否应对其经营决策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纠纷时常发生。如何处理好这些纠纷,使得既能鼓励董事大胆经营,避免董事对正常的商业风险承担不当的责任,又能阻止董事利用职权恶意的损害公司利益,是一个相当棘手得问题。经营判断原则从一般的商业事实出发,较好地平衡了董事和公司之间的利益,是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可行途径。

笔者认为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引进经营判断原则,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我国公司法中明确公司的董事等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善管义务。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中没有董事善管义务的明确规定,虽然有学者主张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中可以推出董事对公司负有善管义务,但这种推出的义务毕竟不明确,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容易引发争议。为使经营判断原则有法律上的明确依据,避免争议,有必要在公司法中明确宣示公司董事对公司负有善管义务。

对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要件,笔者认为因目前对其的整理、归纳还相当琐碎,大多是对具体情形的表述,在未进行充分总结归纳之前,不宜直接规定在公司法中,以免造成法律条文的杂乱与拥肿。但考虑到审判实践的需要,为使经营判断原则的适用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避免法院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可以考虑在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中规定若干具体的适用要件,待条件成熟时再将其适用要件规定于公司法中。

注释:

[1]戴志杰:《公司法上经营判断法则之研究》[J]:载于《月旦法学杂志》「台湾2004年第3期。

[2]AronsonV.Lewis,473A.2d805(1984Del.LEXIS305)。

[3]钱卫清:《公司诉讼――公司司法救济方式新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245页。

[4]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第435页。

公司经营论文范文3

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经营变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整合,随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本身的演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经营出现了战略性的转变。

1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50家在华投资,2004年1年内投资总额超过60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约100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约200亿美元。近几年来,虽然面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年递增。数年前,一个几千万美元的投资项目就算是大项目,但现在,数亿、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也屡见不鲜。2004年,三星集团增加对华投资7亿美元,是三星对华投资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年。商务部研究院不久前调查了10家著名日资企业,发现3年来,这10家企业在华增加了200个投资项目。摩托罗拉公司计划到2006年在华累计投资100亿美元。欧洲企业也不甘落后,如西门子最近宣布,将增加100亿人民币的在华投资,德国巴斯夫公司2000年开始了总投资将达26亿美元的石油成套项目,欧盟15国在华投资从1992年的2亿多美元一路增加到2004年的近50亿美元。商务部2005年3月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调研报告表明,今后3年,八成以上跨国公司将扩大在中国的产业和研发上的投资。从投资数量看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额逐年加大,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能吸引跨国集团投资的热点地区。

2跨国公司倾向于将地区总部设在大陆

以前,负责大中华地区或亚太地区管理运营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一般设在香港或新加坡。但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纷纷移至大陆,首选上海,次选北京、深圳。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2%以上的跨国公司若干年内将考虑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至今,各大公司纷纷实施了自己的迁都计划。2005年3月5日,来自上海海关的信息表明,目前在上海浦东海关办理注册手续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8家,投资总额6.4亿美元。其中,仅2004年就有9家办理了注册备案,而此前的5年中,这个数字仅为每年1~2家,除了已经和正在办理入驻手续的公司之外,表现出强烈落户浦东意向的跨国公司也与日俱增。友邦保险等准备把总部移至浦东,三井物产、百安居、欧倍德等跨国公司均表示希望尽快在浦东设立管理性总部,GE、惠普、IBM、西门子等集团也都有在浦东设立功能性总部的意向。除了浦东之外,上海其他地区也已分布了数十家跨国公司总部。在地区总部之下,不少跨国公司还在中国设立营运中心,如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结算中心、公关中心等。总体看来,跨国公司将大战区司令部和中枢机构设在大陆已是大势所趋。

3跨国公司投资系统化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不再是单个项目的进入,而是长条价值链的移入。前后衔接的产业链条相互配套,或者是一家跨国公司带动其他跨国公司分工协作、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共同投资;或者是一家跨国公司将自身业务向上下游产业或左右相关产业延伸,投资开始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各个领域,覆盖了项目所涉及到的各行各业。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物流、金融、保险、咨询、人力资源开发等一条龙投资,跨国公司对每个环节都在渗透。在早期项目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发展。摩托罗拉公司以20亿美元建设天津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中心和亚洲通讯产业基地,中心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能对整个大中华区和亚太区进行辐射。诺基亚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于星网工业园,项目涉及移动通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成套业务。跨国公司往往也将他们在国外的业务伙伴团体带入了中国,如DHL、UPS、Fedex等物流企业就跟随他们的制造业搭档携手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往往是结团而来,系统投资。

4跨国公司投资出现区域极化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在地域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江三角经济带。虽然中国政府希望跨国公司对中国西部和偏远落后地区的发展能作更大的贡献,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马太效应”却明显存在着。跨国公司在中国东部的投资占总额的几近90%。而中国西部吸引到的外商投资所占的全国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跨国公司所增加的投资主要集聚在东部城市圈,如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地。东西部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

5跨国公司投资高端化

首先,跨国公司积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GE研究中心2002年注册,一期项目注册资金2900万美元,在浦东拥有2万平方米的中心大厦,二期还会成倍扩张。其他跨国公司在华也已设立研发中心600多家,涉及信息通信、生物制药、重型设备、精细化工等领域。

其次,跨国公司加大了在华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各跨国公司在华项目都在大力培训和任用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第三,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投放已逐步与世界同步。现在,汽车业跨国公司在华投放的轿车车型一改当年使用国外淘汰车型的局面,大部分是与国际同步的。东芝公司2001年决定将数码彩电和大屏幕彩电全球生产基地转移到大连,2002年又在杭州出口加工区建立东芝全球IT生产基地,投放的技术就是东芝的最新技术。跨国公司在华的技术转移已出现了几个变化:从过时技术转让变为新型技术转让;从逐步转让变为大幅度转让;从单项转让变为系列转让;从被动转让变为主动转让;从成熟技术转让变为在华研究开发。跨国公司在华项目的技术水平逐步与世界接轨。

第四,跨国公司在华积极投资于高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银行、保险、国际租赁等金融业,包括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包括管理、咨询、会计、法律、公关、广告、时尚等在内的各种专业服务业,都已集中了大量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6跨国公司投资独资化

据学者总结,1997年以来,中国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一直多于合资企业数量,1998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合同金额一直多于合资企业,2000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实际使用金额一直多于合资企业。在原有的中外合资项目中,外方往往也希望通过追加资金和收购的方式达到控股或独资的目的。如本田公司计划追加投资,控股广州本田。在项目数量和资金数量上,跨国公司独资项目超过合资项目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投资独资化趋势明显,这说明了跨国公司已经适应在华投资经营,已成为中国土地上一个能独立的正常成员。

7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民族企业的兼并

近些年来,跨国公司大大增加了在华兼并力度,这与世界范围内的兼并浪潮是一致的。2003年,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品牌,及其在宜昌的生产基地和全部销售渠道、管理系统,将中国排名第三的护肤品品牌纳入囊中。2004年,世界500强之一的比利时英特布鲁公司在温州召开其公司全球董事会,布置在华收购计划。这只是日益增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一部分例子,如果说过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方式为主的话,那么今后跨国公司将迅速加大对中国民族企业的兼并力度。随着《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法规的制定,跨国公司也会越来越踊跃地参与到对国企的兼并中来。

8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

首先,品牌本土化。跨国公司在华树立其品牌,更多考虑其品牌文化的本土化,给其产品起中国化的名字,好听又好记,使其品牌对中国消费者更具亲和力。在品牌推广上,热衷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卖点,使其产品充满了中华民族的吉祥气息。

其次,产品本土化。跨国公司将研发基地设在中国,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如宝洁公司就专门为中国消费者开发了适合东方黑发人种的“润妍”黑发中草药洗发水和滋润喷雾。肯德基适应中国人口味、饮食结构、就餐习惯、消费特点等,在中国北方推出了“榨菜肉丝汤”、“寒稻香磨饭”,在上海推出了“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适应中国人口味的中式食品。

第三,人才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在人力资本方面却大力发掘本土资源。人才本土化不仅仅体现于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融合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因为管理、生产、服务都依赖人来消除其中与当地文化不协调的因素。跨国公司每在中国投资,必设立培训部门或开设培训课程,不惜重金培训本土人才。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天津等地成立摩托罗拉学校,大规模地对本地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在人才的录用和提拔上,本土人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以提高本土人才的积极性。

以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的转变表明,跨国公司开始更多地与中国经济和社会整合,成为中国土地上的一个正常成员,跨国公司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地更紧密,同时也保持了跨国公司自身的特色,如资本技术实力雄厚、逐利性、经营富有谋略等等。

参考文献

1郭睦庚,储冬红.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策略的变化及其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3(3)

2刑燕荣,丛伟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及中国的政策取向[J].北方经贸,2004

公司经营论文范文4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对广州市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表明,广州上市公司在规模的扩张上速度较快;在资产运营效率上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从2001年开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却呈恶化趋势,值得深思。

关键词:广州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比较分析

截至2005年底,广州市在深、沪两市上市的公司已增至25家,其中深市14家,沪市18家。按2005年末的收盘价,25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近1000亿元,约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通过10多年的发展,广州市企业资本经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依托企业资本经营,理顺了产权关系,改善了内部管理。

一、公司规模逐年增大

从1992年发行第一只股票到2005年底,广州市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股本由6100万股扩张至71974万股,增长了11.8倍,平均每年递增20.8%。同期上海市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股本达到了91087万股,但平均递增速度只有16.2%,而全国的平均规模只为53341万股,年均增长速度只达到11.6%。

同时,公司的资产规模也急速膨胀。1992年平均每家公司资产为47745万元,2005年上升到602903万元,平均每年递增21.5%。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收入也逐年增加,2005年平均每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379260万元,是1992年的29.3倍,主营收入每年递增29.7%。

二、财务效益不尽人意

财务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财务效益状况可通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平均每股收益两个基本指标分析。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上市公司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净利润是指企业未作任何分配前的税后利润,受各种政策等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准确体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净资产(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平滑上市公司净资产大幅度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增加该指标的可比性。

从广州市上市公司财务效益的变动情况看,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每股收益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图2可见,在1993-2005年的区间内,净资产收益率从15%下降到2.3%,下降了13个百分点,几乎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平均每股收益在1994年达到了最高点,为0.366元/股,此后尽管在1999年反弹至0.335元,但总体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至2005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64元;在图2中可以发现,广州市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下降速度比全国及上海市要快。从全国看,2001年成了一个拐点,每股收益开始止跌回升,而上海市更是在1998年就开始逐年提高,相反,广州市从2001年开始了加速下跌。

三、公司利润不断下降,赢利能力逐步降低

财务效益的不如人意是因为上市公司赢利能力不断下降造成的。公司利润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及营业外利得等组成,而公司利润的核心部分是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重的大小代表着公司发展潜力的大小和持续获取盈利能力的高低。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重越大,说明公司获利越有保障,未来盈利越稳定,发展潜力也越大。

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两个指标来反映广州市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的变化。从图3中可以发现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广州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的波动幅度比全国的波动幅度大;二是在2004年以前广州市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是广州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从1999年开始明显呈下降趋势,其变化趋势与全国背离,特别是从1999年以后,背离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全国看,平均每家利润是上升的,而广州的趋势是下降的。再从主营业务利润率来看,广州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比全国及上海明显,下降的速度也较全国与上海快,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国与上海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水平趋于稳定,但广州却加速了下降。

四、资产运营效率显著改善

对广州上市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状况分析,可利用资产管理比率来衡量公司在资产运营效率。资产管理比率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这些指标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这个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从企业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进行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影响资产经营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纵向变化情况来看,广州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1年以后,上升的速度较快,200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05,2005年上升到1.98,增长了88.6%。说明广州上市公司近五年来的流动资产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与全国相比,广州上市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指标在2001年以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从2001年开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与上海相比,在2003年以前上海高于广州上市公司资产运营的水平,但从2003年起广州反超了上海的水平。

五、负债水平呈上升趋势

公司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可以稳定其股票的价格,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保持了公司的稳定经营,并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下笔者从反映偿债风险状况的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入手,分析广州上市公司的偿债风险状况。

资产负债率指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表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间的比例,反映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负债总额中包括企业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递延税款贷项的总和。少数股东权益不在负债总额中体现。

从图6可以发现,广州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在1993年-2005年的12年间只有1997年、1998年、2004年三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其余时间都低于全国水平,同上海相比,广州的负债率更低,以2003年、2004年、2005年三年为例,广州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5%、57.7%、62.1%,全国为54%、57%、62%,上海为55%、65%、66%。以上说明广州上市公司整体的负债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负债的水平不断上升,2001年为39.7%,2005年上升到了62.1%,四年时间平均负债率上升56%,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

公司经营论文范文5

关键词:极效率数据包络分析绩效评价指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保险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国内保险业的竞争日益剧烈,迫切要求国内保险公司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经营绩效。因此,能否科学合理地衡量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水平并据此分析经营管理中的优势与不足变得十分关键。目前国内对保险公司绩效的考察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多是采用一些常规单因素指标,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极效率DEA模型,有效区别出有效决策单元(绩效值=1)之间的绩效差别,对我国9家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做出有效排序,并对各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简单评价,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极效率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Charnes和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功能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的相对优劣性的评价。利用数学规划技术,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特征的同行业企业生产率评价问题。学者魏权龄也证明了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就是在相同情况下采用多目标规划解出的Pareto有效解。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j(j=1,2,Λ,n)的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

xj=(x1j,x2j,Λ,xmj)T>0

yj=(y1j,y2j,Λ,ymj)T>0

极效率模型是以CCR模型为基础,利用极效率来甄别有效DMU的效率差异,从而可以给出所有DMU的效率排序。极效率模型如下:

minθsup

s.t.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分析

指标的选择必须满足评价的要求,能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竞争力水平,在技术上尽量避免投入产出指标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从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可得性的原则出发,本文把各个保险公司作为决策单元,选取投入指标为逆费用率、逆赔付率、资金运用率、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而产出指标则选取资本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其中,费用率为营业费用与保费收人的比率,反映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保险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赔付率则是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之间的比率,可以用来衡量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而资金运用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总额占企业全部资产总额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要用来衡量保险公司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最后,流动比率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保险公司的流动资产在某一时点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表明保险公司每一元钱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另外,作为产出指标的资本利润率为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说明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与全部资本金的关系,表明保险公司拥有的资本金的盈利能力;而营业利润率则是利润与保费收入的比率。实证研究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选取我国9家主要保险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分析的样本容量为9,投入产出指标为7,很明显样本容量大于指标个数,满足DEA分析的要求。首先采用DEA对偶模型对保险公司绩效进行评价,结果θ列。华泰、太保、天安、大众、永安的相对绩效为1。再利用极效率DEA模型对这五个保险公司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结果华泰最优效率,永安紧随其后,接着是太保、天安和大众。最终的效率排序结果在最后一列。

从结果可以发现,华泰、太保、天安、大众、永安相对于人寿、平安、新华、新疆而言,是有效的。其中,人寿、大众可以看作弱有效,天安、太保则是比较有效,华泰、永安是非常有效,表明它们的投入产出指标值比较平衡。具体分析,华泰、永安在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的指标值上较其他保险公司高出许多,反映综合盈利能力较强。虽然,天安资产负债率是所有保险公司中最高的,但其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较差,从而导致其在综合盈利能力方面低于华泰和永安。另外,新疆虽然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其资产负债率却只有1.064,低于平均水平,从而使其综合盈利能力下降。在费用率和赔付率方面,华泰、永安及天安、大众远远高于人寿、平安、新华。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它们经营效益的差异。在资金利用率方面,无疑华泰、永安显得尤为突出。最后,流动比率是人寿最高,达到10.014,说明其流动负债,包括应付手续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未交税金等项目,在所有保险公司中最少。资本利润率最高是平安、新疆,分别达到0.637和0.538。不过,从本质上而言,虽然资本利润率可以衡量盈利能力,但是其反映的是创造单位盈利所需资本金数量,即盈利的成本。

相关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寿、太保、平安、新华、天安在营业利润率方面都较低,一方面与其保费收入投资渠道狭窄有关,另外,也受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利率下调等市场化因素影响较大。为此,应当注意增强综合盈利能力,提高经营绩效。可以通过开发新险种和产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裁减冗员并控制人员过快增长,加强理赔工作,以此控制赔款支出。资金运用方面的不足。此外,国家也应采取措施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放宽投资限制、丰富投资品种等。而对于新疆兵团保险公司,虽然其综合盈利能力表现尚好,但是其流动负债相对其经营规模和收入情况而言,显得不合理,究其原因在于成本控制较差,资源浪费严重。为此,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应当注意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在公司内部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以此控制费用降低成本。人寿、大众、新华的资金运用盈利率都比较低,因此,对于这三家公司来说,除了努力拓展保险业务以便扩大投资资金来源的规模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保险投资进行科学管理与高效运作。这包括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正确的投资方式、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和有效的执行与控制。对于华泰、永安而言,虽然综合绩效排名最前,但是它们在流动负债方面表现均不理想,而且永安在体现效益的指标赔付率上也存在不足,所以,它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自身经营状况进一步加以改进,以至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公司经营论文范文6

(一)对应收账款等重要财务信息采用财务报告可信度分析策略

一般而言,以下几种财务分析方法。①投资者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纵向对比上市公司两期或是连续多期财务报表中的相同指标,确定该指标增减变动的幅度、数额和方向,通过分析过去一段时间公司的财务状况来说明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的方法。在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剔除偶发性情况的影响,使分析所使用的数据能正常反映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用于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必须一致;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做重点分析。②投资者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在我国的上市公司里面,存在着严重的管理者掌权和一股独大的现象。所谓的国有资产,其资产的所有者是国家,而小股东并没有合适的方式来对当权者进行监督,一些上市公司的实权往往被公司的管理者或者大股东所控制。内部缺乏良好的制约机制,导致管理人员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肆无忌惮地伪造财务信息,满足自己的利益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③投资者要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规范,是否遵守相关制度。首先,如果上市公司的某些重要会计项目有异常变动,投资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认真对待异常现象,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可能在利用这些项目进行财务造假。其次,还要注意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在重要项目上有所遗漏,如果存在遗漏,很可能在不能说假话,但又不想讲真话的情况下形成的,投资者应该予以注意。最后一点,投资者也要关注提供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注册会计师的声誉和审计报告中提到的意见。

(二)采用经营战略策略分析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支出

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其经营战略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总目标,对资源使用方向和公司所要采取的活动方针的一种总的规划。此外,公司的经营策略还具有竞争意义,这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来制定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些管理问题方面的薄弱环节可以容忍,至少可以暂时容忍,但如果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那么就会危害到企业的生存。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公司经营战略是否正确对公司至关重要。投资者要站在经营战略高度上来进行分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深刻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投资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公司经营战略分析策略。首先,投资者可以采取因素分析法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因素分析法是分析指标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值上确定各影响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因素分析法包括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在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因素分解的关联性;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因素替代的顺序性。其次,投资者可以分析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投资者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将上市公司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盈利能力、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是有所差距的。并且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行业的财务分析,投资者对二者的侧重点把握也应有所不同。最后,投资者可以选择分析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整合组织内部的技能与知识,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企业独有的能力。上市公司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投资者在进行核心能力分析时,投资者要注意,在非正常的经营情况下,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结果,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分析时应当剔除这种特殊情况只涉及企业正常情况下的经营状况。常见的非正常经营情况有会计制度变更、关联方交易、证券买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等。

(三)对存货管理、负债规模等问题采用辩证分析策略

投资者在进行分析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事、因时而异,可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财务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以深入、具体的了解公司的发展,透过现象看清上市公司财务本质。定性分析是针对行业发展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定性分析,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进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投资者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比率指标来确定上市公司财务活动变动大小的方法。比率指标主要有相关比率、效率比率和构成比率。相关比率是将某个项目和另一个不同的但又与其有关的项目加以对比,最后所得的比率,相关比率可以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比如,可以将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相对比,计算出相关流动比率,以此来判断公司短期的偿债能力;效率比率是某个财务活动中,所得与所耗费的比率,效率比率可以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构成比率是某个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占总体数值的比例,又称结构比率,构成比率可以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在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科学的衡量标准,一致的对比口径,对比项目具有相关性。其次,投资者要注重财务指标应用条件。比如,投资者普遍关注市盈率这一指标,每一股的收益越高,那么相对而言其投资风险就会越小,市盈率就会越低,而投资风险越大,那么这只股票的市盈率就会越高。但是这个指标不能在不同行业的公司之间进行比较,此外,相对成熟的行业市盈率普遍较低,新兴行业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该行业的投资价值。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