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例6篇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中国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3

与家庭教育的高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虽然2010年全国妇联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但对现实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是很强,所以我国的家庭教育在总体上是很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体系。在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上,也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使得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尝试、修正和总结自己以为然的经验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伪科学性。家庭教育价值的日益凸显、家庭教育的快速发展都呼唤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评价体系,但现实中我国家庭教育的有效评价体系目前还远没有建立,相关研究也非常少,国内只有吴奇程、骆风、陈建强等学者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有所涉及,但都比较零碎,只简略谈到家庭教育评价的意义与价值、方法方式等内容。

国外相关的研究在能查阅到的文献中也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评价的横向比较和方法、价值上,远达不到科学体系的构建。应该说这些年来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教育评价的体系是比较完善了,家庭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教育评价体系中也应有家庭教育评价之属,但很遗憾的是,即使是对我国教育评价最权威、阐述最全面的由陶西平主编的《教育评价辞典》,囊括了高等教育评价、中小学教育评价、职业教育评价、成人教育评价、师范和学校幼儿教育评价等所有的教育评价,唯独没有涉及到家庭教育评价。其他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反映出了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研究体系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的体系和系统性、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学校的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家庭的教育评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评价体系。

二、建构我国家庭教育评价体系的紧迫性

(一)家庭教育逐渐由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

影响家庭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人们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领域,家庭是家长精心经营的“一亩三分地”,每个家长都用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理念耕耘着这片土地,其他人是没有资格对此指点和评论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维系家庭教育发展的,除了经验,唯一成体系便是“家学渊源”和“家规”、“宗法”,所以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用古代社会的“家法”、“家规”去指导和规范,对子女也只能用是否听话、孝顺、本分或学业好坏等简单指标去估量,不适合用外在的教育评价体系去衡量和指导,因此也没必要建立家庭教育的评价体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社会“家国”高度“同构”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时候诸如家庭教育这类的“家”事,早已超出了“私事”的边界,而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部分。“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教育使人拥有的是成就,而家庭教育使人拥有的则是完整的幸福。因此,家庭、家庭教育才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家庭、家庭教育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家事’、‘私事’,而是关乎社会整体发展命运的“官事”、“公事”,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公共性社会事务。”在此条件下,当前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就具备了充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出台了对家庭等代表性私人领域进行干预的法律法规,确保科学地指导家庭教育发展,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评估。

早在2003年,我国台湾就颁布了《家庭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原则等;日本2006年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就将家庭教育问题纳入其中,从法律上规定国家对家庭的责任,从程序上明确家庭教育的准则;美国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美国教育部还开发了一个父母用的家庭教育工具包(“赋权与父母的学校盒子”),对父母免费提供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性建议,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此外,美国还成立了教育部父母援助和地方家庭信息中心,通过这些部门去援助家庭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评估家庭教育效率,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法国也在1998年建立了“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随后便有很多部门介入家庭教育工作中,帮助父母完成家庭教育任务。在我国,2010年7月,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依法治教,制定家庭教育法律。强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可见,建立家庭教育评价体系是社会发展所需,是形势所迫。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功能正在得到强化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大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尽管家庭教育某些内容、任务正在逐渐被社会教育所取代,如各类托幼教育机构大量增加,大大减轻了家庭管理学前儿童的责任,各种独立于学校正规教育与家庭教育之外的业余辅导班、特长训练班,不仅弥补了家长自身在教育孩子上知识的局限性,同时也使得家庭教育的部分内容被社会教育所取代。不过,从转型期家庭教育发展总体情况看,当代家庭教育功能日益表现出明显强化趋势:

1.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庭自觉加大了对家庭成员的智力投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许多家庭己不再仅仅满足于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丰富精神生活也成为当代不少家庭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家庭成员智力投入,尤其表现在对教育子女的投资不断增多。如不少家庭为子女购买书籍、玩具、学习用具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加,这为改善和加强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转型期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使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更加重视。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正日益成为社会主导的家庭形式。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得广大家长自觉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乐于接受优生优育的新观念,很多人有知识、有精力,舍得在孩子身上花功夫,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

3.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一定文化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家庭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终身性特点更容易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全民重教,社会各方面重视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以各种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这种情况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4.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步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家庭教育地位的提升。在制度化学校教育形成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扮演着附庸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对学校教育是怀着一种“顶礼膜拜的态度”,并有意或无意地强化着学校的“教育权威”,要求小孩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等等。但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国民的受教育比例与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大大提高,一些素质较高的家长对学校教育开始扮演起评价者、参与者,甚至替代者的角色。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就出现过类似于古代私塾的“国学堂”、“孟学堂”。这些家长不仅以其自身的受教育经历来审察与评价其子女正在接受的学校教育,而且以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学习体验来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乃至观念方面的传递,使其能积极多元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许多父母的这种能力甚至强于学校的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父母文化素质的提高,家庭将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文化传递过程之中。同时,随着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学校教育权威已日渐“非中心化”,加之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难以承担起传授个人一生受用的知识的重任,客观上也需要家庭教育参与其中。因此,在学校教育文化传递地位的变迁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社会对学校的职能抱有过多不恰当的期望和要求。学校被要求对大量广泛的社会问题负责,而这些问题原本应该由家庭或整个公众负责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家庭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家庭教育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但现阶段家庭教育又存在很多问题:言教多,身教少;偏颇分散多,合力教育少;强调他律多,自律培养少;过度教育多,因材施教少;知识教育多,品德引导少;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从众现象多,科学规划少;功利取向多,人文素养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急需教育理论去指导和规约,尤其是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评价。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评价,以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并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教育质量进行鉴定,对我国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从而真正改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已沦为经验式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都是以封闭的方式承载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是不需要任何习得和技巧,是在为人父母历程中的自然成熟的产物,是父母天性和社会大家庭共同催生的融合品,因此家庭教育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经验活动。通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教育史的观照可以发现,无论是诸葛亮还是颜之推抑或曾国藩,他们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在自然习得基础上,有效利用各自家庭的家学渊源,综合时代要求,在多次教子实践中不断修正经验并构筑各具特色的经验体系。他们的经验体系又被世人以及后人加以固化而成为成功家庭教育的典范被膜拜被神化,被众多家庭不加选择地作为家庭教育宝典而引入各自的家庭教育中。这往往还只是家境殷实有教育能力和教育经验的书香之家能做到这一点,而当时更大多数的贫寒之家,家庭教育则更是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式进行。这种家庭教育是一种简单经验重复,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实现量的累积,是家长自己儿时受教育经历的一种反刍。每个家庭都憧憬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教育的方式却又是过去经验的一种复验,家庭教育一直受到中国家庭的重视,但却又一直是一种简单经验式的重复。

家庭教育为何沦落为一种个体经验性的活动,其中原由第一是几千年来我国大社会一直是以封闭的方式发展,经验一直被固化被推崇,社会整体在因循守旧中慢慢演绎。第二则是与家庭这个小社会有关,中国一直是特别重视家庭伦理的国家,在家庭伦理体系下,很多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东西不管合理不合理都被恪守坚持,在因循守旧中被认为理所当然。第三是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各种教育理论现在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但其重点是关注各级学校教育工作,而对家庭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在现阶段来说,我国家庭教育之所以成为一种经验性的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教育理论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停留于现象的描述和总结,家庭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体系庞杂,内容混乱,专业术语贫乏,理论解释乏力,对未来的预测、对现实的批判比较薄弱,学科结构缺乏应有的理想范型。”家庭教育的评价是基于现实家庭教育实际状况做出的针对性的过程与结果上的指导与反馈,正因为如此,建构家庭教育的评价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家庭教育实践的联系,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体系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对教育的研究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其重点都在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研究相当缺乏,使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体系比较初级和混乱。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具有公共性,各教育研究机构作为社会服务体系研究其科学合理发展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使命;二是家庭教育在传统意义上具有不容干涉的绝对私人性,使很多教育研究者对家庭教育望而却步,要研究也只是研究“过去时”而不是“进行时”,更不是“未来时”;三是教育研究者将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视同为经验与随意性,认为家庭教育缺乏理论的支撑与发展的张力,更多的是经验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术的偏见,不屑为之。杨宝忠教授在总结家庭教育研究在科学性、学术性上存在的问题时,概括出“五多五少”:侧重于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多,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少;居高临下的说教多,设身处地的操作指导少;激烈批评的多,致力于建设的少;根植本土研究多,而比较分析和中外融合贯通的少;经验介绍的多,而史论结合的少。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家庭教育远没有建立自己的研究的理论体系,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家庭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实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也还没有厘清,而建构家庭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结合家庭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全面、系统地总结当代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进行理性的反思,消解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误解与困惑。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4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5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大大改善,家庭教育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从重智轻德向全面育人的方向转变,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也即其价值取向发生了众多变化。1)家庭教育的目的变得明确而务实,素质教育培养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家长们的教育目的也有所改变。家长不再单纯追求文凭,而是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在被调查的家长中,64%的人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8%的家长认为,掌握一门技术对孩子很重要,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身发展,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8%的家长选择读书为了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还有10%的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问及你认为孩子哪些方面最重要时,64%的家长选择成绩好,考分高;14%的家长选择爱劳动,能干活;60%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个人品质最重要。由以上可见,那种追求成绩和考分,忽视其他素质能力的观点已经渐渐淡出家长们的脑海,也即父母也开始重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把子女培养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已成为共识。2)家庭教育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据调查,有80%的家长开始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逐渐力不从心。因此,部分家长在工作之余还不忘给自己充电,并主动了解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翻阅相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有57%的家长参加过较为系统的家长学校培训班。而且约32%的家长有过利用网络寻求家教秘方的经历。由此可见,家长们在实践家庭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标志着家庭教育开始走向科学教育的轨道。3)坚持正面教育、讲求教育方法逐步成为主流。在家庭教育中,肢体暴力惩罚正在被大多数家长所遗弃。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时,70.5%的家长都主张采取谈心的方式,正面教育,以理服人。50%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子女应平等相处,共同探讨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家长认为,父母应平等看待孩子,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将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强制他们服从。还有一部分家长重视言传身教,重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赋予了人才以新的含义。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处于发达地区的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教育的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2)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3)亲子关系冷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对父母而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家长在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出符合实际的成长期单。再次,家长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面对都是孩子,但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孩子既属于学校,也属于家庭。这样,在孩子面前,就可能有两种培养目标,一种是学校的,一种是家庭的,由于每个家庭的经历和状况不同,其子女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不一定一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冲突和抵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议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课程以缓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家长和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去。

对学校而言,要大力挖掘并科学利用家庭教育这个有力资源。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好的延续和补充,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一方向,学校要积极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针对本地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有重点自我“补课”,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有的放矢,便捷高效。为此,学校可设定信息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公布教育最新信息及学校工作的进展情况,欢迎广大家长到学校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特殊原因而不能到校的家长,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核心作用,通过个别联系(家访、师访、书面联系等)、召开家长会、举行开放日活动、举办教育讲座、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具体途径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同时,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的老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学校应当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请课程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理解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成长。最后,对于大多家长来说学校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支持方式就是为其提供信息支持。这些信息的内容对学校支持家长的参与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向家长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向他们个人的孩子,可以是孩子在学校内所参加的各项学校活动及其表现,家长对于有关的一般信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站,把学校的政策、学校的课程安排、学校的活动安排、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任课教师的名单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到网上,家长可以随时上网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在对学校相关信息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对学校课程安排提出建议,可以走进学校和课堂听课并参与孩子任课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儿童;入学准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42-0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对其今后的学业成就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指出,由于儿童入学前家庭状况和早期养育及幼教机构教育的差异,并非每个儿童在各方面都作好了适应学校生活的准备。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入学准备研究的生态学理论模型。该模型中的入学准备包含儿童准备、学校准备以及家庭和社区支持三个方面。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资本的形式》一文中将资本划分为三种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1〕借用这一理论,教育社会学大量研究指出,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拥有的家庭资本差距巨大。这种差距导致儿童在入学前的发展和准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并对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校适应和发展产生影响。相对而言,我国关于不同背景家庭通过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分别对不同背景的家庭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新视角。

一、家庭经济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

家庭经济资本是指家长以物质形式投资在子女教育上的资源。它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父母的精神状况、家庭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儿童进入早期教育机构和入小学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

首先,家庭经济资本可以通过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一项有关美国非裔家庭儿童入学准备情况和家长入学准备观念的研究表明,由于这些家庭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家长们特别担心儿童进入学校后会受到种族歧视和暴力等威胁。因此,大多数家长认为除了应帮助儿童在学习方面作好准备,还应在社会性和情感方面作好准备。〔2〕

其次,家庭经济资本可以通过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对儿童发展起作用。在贫困家庭中,经济资本的缺乏与母亲的低自尊相关,而低自尊又会恶化日常家庭生活以及亲子关系的质量。〔3〕

再次,家庭经济资本有助于家庭通过对优势教育资源的选择来直接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家庭可以通过为子女购买书籍、玩具以及构建固定活动场所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拥有充裕经济资本的家庭可以使儿童获得大量的可供学习的必要工具,促进其学业的成功,而经济资本不充足的家庭,儿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场所相对单一,要获得学业成功,面对的困难更多。〔4,5〕

最后,家庭经济资本影响着儿童进入早期教育机构和入小学学习的机会。虽然20年来美国的早期教育机构的入学人数在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入学人数仍然存在巨大差异。高收入家庭儿童的入学人数是低收入家庭的两倍。〔6〕此外,家庭经济资本还会以隐蔽的方式作用于家庭对儿童就读学校的选择。来自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的儿童,其父母可以凭借经济上的优势支付昂贵的“择校费”,或者通过在相对较好的学区购买住房实现户口迁移,从而让子女接受高质量、条件优越、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学校,而家庭经济资本匮乏的家庭则无能为力。〔7-9〕

从上述关于家庭经济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资本与儿童入学准备密切相关。这说明,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资本的差距所导致的发展上的差距早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存在。如果不进行干预,在入学时儿童之间表现出来与贫困有关的个体差异通常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自动消失。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

美国幼教协会(NAEYC)的一份报告“Position Statemerclon SchoolReadiness-Promotingexcellen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指出,每个儿童都带着不同的经验来到学校,经验的丰富与否依赖于家庭所提供的文化资源的足够与否。〔10〕家庭文化资本是家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修养和文化商品等特定的社会资源。良好充足的家庭文化资本会对子女的成长起指引、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育参与的角度研究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家长的教养方式

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通过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产生影响。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则有利于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黄毅志等人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比较强调独立、负责的价值观,多采用内在控制的管教方式教育孩子,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更强调服从,多采用外在控制的管教方式。〔11,12〕杰克・肖克夫等人的研究显示,与母亲教育风格相关的不是其职业地位,而是其受教育水平。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地运用语言强化手段,并会花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13〕在我国,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等发达地区农村的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在家里经常辅导儿童功课的只有20%;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的占50%,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占16%。有些家长在儿童遭遇挫折或获得成功时很少给予鼓励和支持,更没有在儿童入学准备方面作过努力。这种家庭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入学后面对新环境时往往不易快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学时适应能力较差。〔14〕据《IEA素质调查》分析材料表明,我国农村家庭在儿童各方面发展上的作用不突出,不如城市家庭的作用显著,这与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教育素质较差有重要关系。〔15〕

(二)家长的教育参与

1.国外相关研究

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还表现在不同背景家庭中父母对儿童语言、数学等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参与上。有研究显示,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中有70%的人每天都陪儿童阅读,而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母亲中只有38%的人能这样做。〔16〕一项对美国非裔家长和欧裔家长的教育行为与儿童入学准备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低文化水平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儿童前阅读水平的影响要比高文化水平家庭更为显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程度对儿童的数学能力也起到一定作用。〔17〕还有研究指出,母亲的言语模式能够预示最初三年中儿童的词汇发展水平,以及入幼儿园前与读写和书面文字有关的技能的评估结果。父母可以通过极外显的方式鼓励儿童学习,如经常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阅读,与孩子一起进行关于量概念的相关活动。这些行为与儿童早期的读写能力和基本的数的能力以及后来的学业成就高度相关。〔18〕此外,父母对儿童游戏的理解和参与对于儿童感知觉、好奇心、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父母在儿童入学之前促进儿童学习的活动有助于儿童在学校开展学习活动和发展独立性。〔19〕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主要是从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城乡居民的文化活动、城乡家庭社会化模式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城乡居民文化上的差异及其为子女提供文化资本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家庭环境和所接受的幼儿园教育的差异,在入小学以前,城乡儿童已经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不同文化资本背景下的儿童对教育制度所要求的符号系统的熟悉程度也不同,这会导致他们日后在正规学校教育中学习成绩出现差异。儿童入学后,当家庭中形成的符号系统与学校要求的符号系统发生冲突时,他们就必须彻底抛弃在家庭中已经习得的那套符号系统,从家庭的学习过渡到学校的学习。〔20-22〕此外,孙蕾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活动中家长主动给孩子讲解自然知识或科学常识,家长经常带孩子观看演出、体育比赛、电影等也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显著影响。〔23〕

从上述关于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由于儿童的家庭背景不同,父母为儿童所做的入学准备也不同。当父母受正规教育较少的孩子入学时,一般不具备足够多的文化资本;而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高的孩子则往往在家里就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与学校班级里情形相似的教学形态等,也即获得了更多的家庭文化资本。可以说,入学准备充分的孩子一般都比入学准备不足的孩子更具有学业上的优势。

三、家庭社会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

家庭社会资本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或家庭外与他人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责任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种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资源。家庭社会资本通过父母监控以及父母与教师、邻里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

家庭社会资本中父母对儿童的请求给予积极回应以及父母与来访客人自由交流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早期认知发展。〔24〕有研究对家庭社会资本与儿童入学前语言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邻里、朋友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资本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入学前语言的发展。〔25〕父母与教师沟通、参加家长会、与其他家长互相沟通和支持等行为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6,27〕此外,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经济资本一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拥有广泛社会资本的家庭更容易为孩子争取到较好的教育机会。

由于家庭社会资本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往往是间接的,不像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那样直接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产生影响,因此在当前的学前教育领域中关于家庭社会资本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四、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已有的关于不同背景家庭中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深入分析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不同背景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视角。

(一)加强不同背景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本土化研究

家庭教育受特定社会背景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价值观、信仰系统、法律、社会习俗等,它们通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庭氛围、家庭其他成员提供的支持等途径影响儿童的成长。因此,研究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必须考虑社会背景。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外关于不同背景家庭中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在国内,结合我国当前社会背景深入分析不同家庭的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研究却为数不多,针对我国不同背景的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差异的研究尤其缺乏。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独生子女式家庭结构使我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结合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分析不同背景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具体情况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不同背景家庭中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本土化研究。

(二)加强不同背景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生态学研究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提出从生态学的视野研究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问题。他指出,四种生态系统即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都可以对儿童发展产生作用。小系统主要指家庭。小系统中的人,如儿童的父母、其他家人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间系统是指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幼儿园、学前班、儿童所在社区等场所之间的关系。外系统指的是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社会环境,包括家长的职业状况、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社会交往,但不包括儿童本身。大系统由家庭成员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政策等因素组成。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四种生态系统都可以对他产生影响。只有结合四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分析家庭资本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才能全面获得影响儿童发展的信息。然而,已有相关研究普遍缺乏这一全面的研究视角,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作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分析的框架,从微观的家庭到宏观的社会背景,全面深入地研究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三)加强不同背景家庭影响儿童入学准备具体过程差异的质性研究

在分析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时,已有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测查等量化研究方法。这些经过数据统计所得出的结果只是证明了家庭资本中的某些因素与儿童的入学准备有密切关系,而较少揭示出不同背景家庭中的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方式等具体信息。可以说量化研究很难揭示出不同背景家庭中家庭资本影响儿童入学准备具体过程的差异,而家庭环境中各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才是家庭资本对儿童影响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可以选择较小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个案,深入不同背景的家庭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将不同背景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具体过程及其差异作为重点进行深入、具体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89.

〔2〕CAROL L MCALLISTER,PATRICK C WILSON,et e and Take a Walk:Listening to Early Head Start Parents on School-Readiness as a Matter of Child,Family,and Community Health〔J〕.American Jounal of Public Health,2005,(4):617-625.

〔3〕〔13〕杰克・肖克夫,黛博拉・菲利普斯.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M〕.方俊明,李伟亚,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9-251.

〔4〕孙银莲.论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成长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4):44-46.

〔5〕〔14〕王丽娟.中等发达地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

〔6〕〔16〕Susan Jackson Getty. Par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Readines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ir Kindergarten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Readiness Indicators〔D〕.Baltimore: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2:68.

〔7〕风笑田,方长春.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2007.

〔8〕〔30〕郑新蓉.流动、生计与身份〔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2007.

〔9〕尤琛.父辈社会分层对子代教育公平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33.

〔10〕NAEYC.Position Statement on School Readiness-Promoting excellen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B/OL〕.〔1995-03-12〕 .省略

〔11〕黄毅志,曾诗涵.代际不平等的再制与维持:检证Bowels与Gintis,Kohn的理论对国小学童的适用性〔D〕.台东:台东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 54-60.

〔12〕〔19〕FAITH LAMB PARKER,ALISON Y BOAK, KENNETH W GRIFF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om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chool Readiness〔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9,(3):413-425.

〔15〕潘仲茗,沈芝莲.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8.

〔17〕NANCY E Hill.Parenting and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s They Relate to School Readiness: The Roles of Ethnicity and Family Incom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4):686-697.

〔18〕SNOW C E. Families as Social Contexts for Literacy Development〔J〕.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1993,(61):11.

〔20〕余秀兰.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18-33.

〔21〕甄国玲.以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我国城乡儿童学前文化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2006,(4):108-110.

〔22〕俎媛媛.我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研究:一种文化再生产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22-25.

〔23〕孙蕾.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7-40.

〔24〕ANNM, BERGHOUTAUTIN. Parent Sociolization, Family Economic Well-being, and Toddl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Rural Paragua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2006,(4):255-274.

〔25〕RACHEL E DURHAM, P JOHNELLE SMITH. Nonmetropolitan Status and Kindergarteners’ Early Literacy Skill: Is There a Rural Disadvantage〔J〕. Rural Sociological, 2006,(4):625-661.

〔26〕PANAYOTA Y MANTZICOPOULOS, STACEY NEUHARTH-PRITCHETT. Transitional First-Grade Referrals: An Analysis of School-Related Factors and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1):122-133.

〔27〕FURSTENBERG F, HUGHES E. Social capital and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mong at-risk Youth〔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5, (3):58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Family Capital’s Influence Upon Children’s School-Readiness

Cang Cui

(College of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