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例6篇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造,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及大量企业海外上市,资产市场上的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关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监督作用,加之,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稳定性较差,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国际上对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定义的重塑,提出了“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治理程序审计”,明确了现代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其中提出的“增加价值,咨询服务”等观点,奠定了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础;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研究报告的推出,提出了内部控制五大要素,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指引,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受到了企业高管层的重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实践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国有企业基本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断发展内部审计职能。就调查结果看,内审机构在组织中存在以下六种主要形式。

1.隶属于高管层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总裁或总经理主管、副总裁或副总经理协管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

这种隶属关系可以使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层次的地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以使审计工作与日常控制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不足之处在于内部审计难以审查高级管理层,难以对其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

对于投资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企业来说,这种组织模式还是比较适用的。

2.隶属于财务部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多数企业选择了这种组织模式,这种模式的不足显而易见,就是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之下严重影响其独立性,所以一般情况下企业尽量不要选择这种模式。

3.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

纪检是党的办事机构,监察是行政监察机构,它们与内部审计的职能各不相同,因此合署办公易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职能混乱,使内审的鉴证、评价和服务职能作用难以发挥。然而,这种定位将内审当作纪检监察部门办案和监察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强化了审计的监督职能,在一些把内审作为监督评价职能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并使用这种模式。建议企业应该将审计与纪检监察分属办公,如果纪检监察部门需要审计协作的话,审计可以给予适度的帮助。

4.通过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和高管层双重领导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归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双重管理,实行向高管层和董事会双重报告的制度。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不足之处在于董事会对企业财产拥有法人所有权,并不具体行使管理职能,因此难以应付业务随时变化的需要,不利于加强对内审的领导。所以我们建议上市公司应该选择这种组织模式以便今后快速与国际接轨;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选择这种模式;对于准备上市的公司来说,则要先优化企业治理结构,而后才能确定是否选择这种模式。

5.高管层与监事会双重领导

内审机构归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双重管理,实行向高管层和监事会双重报告的制度。

双重领导下的内审机构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保证内审职能作用的发挥,对管理层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提高管理层的效益。但是隶属于监事会的内审机构容易混淆监事会和内审的职责。

建议如果选择这种模式,必须要在组织制度中明确内审和监事会的监督分工,监事会主要监督高管层及董事会履行职责的情况及重大决策行为,内审重点审计高管层以下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并负责向监事会报告。

6.垂直管理

垂直管理是指在企业总公司设置内审机构,由其对下属分公司进行审计。为了便于工作,在分公司设立内审机构分支或派驻小组,该分支机构直接归总公司的审计机构管理,不受分公司领导,具有一定独立性。但这种模式由于分公司无权干预内审,故可能会把这种内审当作外部审计来看,提供虚假信息以避免总公司责难,因此出现了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博弈,从而增加了内部管理成本。

建议选择这种模式的企业最好是设有分公司的总公司,并同时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约束可能出现的虚假信息问题。

二、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培育了大量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但在现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还存在不足。

第一,专职人员比例仍显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中,专职兼职人员比为2.27:1,兼职人员普通存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问题。

第二,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主要涉及会计学、经济学(含管理学)、审计学和工程学四个主要部分。但财务审计人员偏多、工程审计及其他专业审计人员不足。国际审计师协会颁发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内审人员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精通财务会计、熟悉经济学理论、理解管理学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对照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尚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和不均衡。

第三,内部审计人员以大专生、本科生为主,高学历人员少,央企及大中型企业好于地方企业和小型企业。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内部审计工作要求,但是,高学历者,其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都比较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都比较好,现实的内部审计发展迅速,变化万千,储备高学历、高学位专业人才十分必要。

所以,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注意配备合格的专职审计人才,培养懂财会、管理、计算机知识及工程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现在国际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很多企业实现了跨国经营,因此审计人员还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还应注意引进一些高学历,研发能力强的专业审计人才,努力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合理,同时还需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三、现代内部审计趋势

1.在审计内容上重心转向管理审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年至2010年工作规划》中确立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目标,其中将大力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和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查错纠弊,发挥保护性制约性作用,因而其工作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以财务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并不能直接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资源稀缺程度日益严重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所带来的严峻经营环境挑战,推动了内部审计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管理审计方向发展。

内部审计部门应逐步将工作内容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管理审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

2.在审计策略上,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

参与式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征求被审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

(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4)向被审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

3.从审计方法看

从传统的帐薄基础审计转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为基础的审计;从传统的手工账册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并逐步走向信息系统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变化、经济管理手段电算化和审计目的扩大,现代审计主要是从测评内部控制,实施判断抽样和扩大风险评估范围,引进重要性原则,进行统计抽样两个方面进行审计。到目前为止,内部控制基础审计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取证范围从会计数据处理领域扩展到会计数据处理的控制领域;取证规模从全部证账缩减到部分证账;提出审计可靠性模式。同时,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也在审计取证范围和取证规模等方面有所发展。审计取证范围从账务处理控制扩大到业务和环境与内控环境领域;审计取证规模从减少各账户余额取证规模到以分析性检查取代非重要性账户余额抽样审计,进一步减少重要性账户取证规模;以控制检查风险为中心,引进重要性原则,运用数学、数理统计方法,从量化审计计划工作要求到量化审计执行和报告工作要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进,审计方式还有可能发生更大的革命性的变化。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了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又推进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工作理念、思维模式、法规体系、工作方式、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开展远程审计、联网审计的探索和实践,建立适应联网审计的数据储存、数据分析平台,逐步提高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加快推进“AO”和“OA”的交互,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和现场管理;在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专家经验库。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加强内部审计,特别在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的企业中,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审计来完成。而国际国内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为企业内部审计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提供了理论基础:包括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定义的重塑;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提出;SOX法案的推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将内部审计提高到重要的地位,制订了详细的规范……而目前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发展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加强治理结构,选择好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和效率性;加强内审人员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企业内部审计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转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业务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时 现 毛 勇:《08中国国有企业审计研究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框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的一些弊端越来越明显。该文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措施。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营管理分权制的产物。从近几年来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其重点已由单纯的财务审计,逐步向经营决策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我国内部审计近些年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内部审计定位偏差, 作用难以发挥。 

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的偏差,其直接的影响是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发挥作用有限。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立审计机构是应主管部门要求;有些企业为了“上等级”、“装门面”,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代表所有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使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使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发挥“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 

1.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内审监督缺乏钢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大体有五种形式:一是隶属于财会部门,受财务经理的领导;二是隶属于总经理(总裁),受总经理(总裁)领导;三是隶属于监事会,受监事领导;四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领导;五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其中以第二种形式居多,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过程及结果受重视程度的影响,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1.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素质偏低是当今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三点,其一,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简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凑足内审人员了事,不配备专门人才,也不重视在岗人员的培训,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及业务素质的停滞不前;其二,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内审人员待遇偏低,使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内审人员转岗;其三,由于内审人员绝大部分是会计岗位转过来的,而会计人员大脑中的以数量化、理性化为核心的思想又带有僵硬的成分,不便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知识层面较单一。 

1.4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程序不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层面上,使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审计程序上,由于审计方案考虑不周全、审计取证不到位、审计分工不详细、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因此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被采用。近年来大量采用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又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往往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出错。 

1.5内部审计法律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从可操作性看,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都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2.1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管理、观念不断创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其他部门及所属单位进行效益审计的双重作用,跟上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首要问题。 

2.2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通晓财务知识,而且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更要加强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多元化, 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对内部审计的业务区域和审计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产权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国家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快速转变势在必行。 

在审计过程中,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审计人员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一要把握全局,不存在漏项;二要突出重点,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3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对策 

 

3.1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3.1.1企业领导要重视。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是政府干预下进行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内审机构的设置,企业要充分重视,不能流于形式,要把内部审计与企业效益真正联系起来。 

3.1.2国家要给予支持并管理。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除要企业重视之外,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及承担起对内部审计体系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尽快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包括考核及选拔人才,规范内部审计师执业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或参与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积极推广内部审计的新方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就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3.1.3内部审计设置的形式多样。 

为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机构设置上就必须体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际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我国企业应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拿来主义”。 

我国常见的企业形式有一般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对于一般大型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这样比较贴近管理层,有利于效益审计的实施;对于集团公司,宜用隶属于董事会的模式,以达到宏观控制、总体规划的效果;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可相互派驻审计人员以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我国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一人兼任,无论隶属于谁都无分别,也可设立总审计师,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2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为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四师”组合配备,即由会计师(或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问题上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和要求,选派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及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 

3.3改进审计方法和程序。 

随着管理的不断创新,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为更好地配合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应在原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中注入新的内容,如对债务人信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及因市价波动而招致的投资资本风险等保持关注,并及时提出预防风险的建议;审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审查评价财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程度,提出更有效使用资源的途径,并进行质量审计及经济合同审计,使内部审计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使效益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了建设性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是现代审计解决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3.4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审计署2003年5月出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6月1日起实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使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但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来看,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应根据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条例。 

总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形势一方面向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意识,有助于约束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反过来,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加强、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我国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凤英、颜凤英.浅析企业内部审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244-246. 

[2]曾晓刚.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j].经济论坛,2004(2):71-72. 

[3]全昌南.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初探[j].大庆社会科学,2005(3):38. 

[4]李宁.对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3(3):49-52. 

[5]陈娜,张淑慧.对提高审计质量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79-81.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的一些弊端越来越明显。该文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措施。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营管理分权制的产物。从近几年来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其重点已由单纯的财务审计,逐步向经营决策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我国内部审计近些年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内部审计定位偏差,作用难以发挥。

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的偏差,其直接的影响是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发挥作用有限。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立审计机构是应主管部门要求;有些企业为了“上等级”、“装门面”,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代表所有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使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使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发挥“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

1.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内审监督缺乏钢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大体有五种形式:一是隶属于财会部门,受财务经理的领导;二是隶属于总经理(总裁),受总经理(总裁)领导;三是隶属于监事会,受监事领导;四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领导;五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其中以第二种形式居多,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过程及结果受重视程度的影响,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1.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

一、素质偏低是当今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三点,其一,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简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凑足内审人员了事,不配备专门人才,也不重视在岗人员的培训,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及业务素质的停滞不前;其二,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内审人员待遇偏低,使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内审人员转岗;其三,由于内审人员绝大部分是会计岗位转过来的,而会计人员大脑中的以数量化、理性化为核心的思想又带有僵硬的成分,不便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知识层面较单一。

1.4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程序不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层面上,使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审计程序上,由于审计方案考虑不周全、审计取证不到位、审计分工不详细、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因此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被采用。近年来大量采用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又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往往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出错。

1.5内部审计法律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从可操作性看,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都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2.1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管理、观念不断创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其他部门及所属单位进行效益审计的双重作用,跟上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首要问题。

2.2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通晓财务知识,而且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更要加强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多元化,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对内部审计的业务区域和审计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产权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国家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快速转变势在必行。

在审计过程中,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审计人员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一要把握全局,不存在漏项;二要突出重点,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3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对策

3.1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3.1.1企业领导要重视。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是政府干预下进行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内审机构的设置,企业要充分重视,不能流于形式,要把内部审计与企业效益真正联系起来。

3.1.2国家要给予支持并管理。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除要企业重视之外,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及承担起对内部审计体系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尽快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包括考核及选拔人才,规范内部审计师执业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或参与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积极推广内部审计的新方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就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3.1.3内部审计设置的形式多样。

为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机构设置上就必须体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际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我国企业应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拿来主义”。

我国常见的企业形式有一般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对于一般大型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这样比较贴近管理层,有利于效益审计的实施;对于集团公司,宜用隶属于董事会的模式,以达到宏观控制、总体规划的效果;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可相互派驻审计人员以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我国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一人兼任,无论隶属于谁都无分别,也可设立总审计师,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2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为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四师”组合配备,即由会计师(或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问题上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和要求,选派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及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

3.3改进审计方法和程序。

随着管理的不断创新,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为更好地配合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应在原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中注入新的内容,如对债务人信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及因市价波动而招致的投资资本风险等保持关注,并及时提出预防风险的建议;审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审查评价财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程度,提出更有效使用资源的途径,并进行质量审计及经济合同审计,使内部审计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使效益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了建设性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是现代审计解决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3.4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审计署2003年5月出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6月1日起实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使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但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来看,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应根据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条例。

总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形势一方面向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意识,有助于约束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反过来,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加强、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我国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凤英、颜凤英.浅析企业内部审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244-246.

[2]曾晓刚.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J].经济论坛,2004(2):71-72.

[3]全昌南.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初探[J].大庆社会科学,2005(3):38.

[4]李宁.对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3(3):49-52.

[5]陈娜,张淑慧.对提高审计质量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79-81.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4

在我国,传媒集团涉足的行业与领域较广。不仅涉及传统传媒领域业务,还包含广告宣传、房地产、企划设计、高端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在发展中逐渐扩展为产业链,实现了集团“一体化”、“规模化”运营模式。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并不是集团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简单加总,而是于集团整体的高度对全局的一种把握与审查。能够有效预防集团内部管理风险,从而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末(1999年),我国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组建了我国第一批企业集团。这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具有跨地域性、业务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等特点。“全新化”的同时,也给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之需、时代之需。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制与审计机构的建设情况不仅能够直接影响集团内部审计与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还对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

二、当前我国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模式

2009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并指出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主要有:分级审计模式(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代表)、垂直审计模式(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为代表)、分级与垂直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代表)、集中管理审计模式(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代表)。

(一)分级审计模式

分级审计模式主要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代表,需要在企业集团的各下属单位均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由各下属内部审计部门分别负责各自单位的审计工作。审计结果由各单位的管理者负责,同时,接受上级单位的监督与指导。该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并熟悉其所在的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各下属单位的和发展。企业集团若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下属单位的情况,需要及时了解各审计部门的工作情况和结果。因此要求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与集团总部要保持及时的信息沟通。此外,虽然分机模式下审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但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都隶属于下属单位本身,容易受到单位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影响,难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从而容易导致企业集团的审计工作成为一种“监管真空”。

(二)垂直审计模式

垂直审计模式下,各下属单位的审计人员的配备与审计工作的展开都由集团总部统一实行。整个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自成一体”,是一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的设置由集团总部进行统一分配,并委派具体审计人员。下属单位的审计部门与集团总部的审计部门是一种“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该模式的优点是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与下属单位不存在利益关系,能够有效确保企业集团下属单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而且,集团审计部门之间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有助于集团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统一管理,有助于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内部审计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有利即有弊。该模式的缺点是难以有效确保审计部门对具体业务的实时监督。而且企业集团总部仅设有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实际上并不负责对集团、尤其是各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利于对集团各项业务、各职能部门的监督。

(三)垂直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该模式是介于一、二两种模式之间,结合了二者的优点。相较于分级审计模式与垂直审计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审计监督的效果也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该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犹如“双头蛇”,由集团总部和自身所在的下属单位共同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的模式下,审计人员与审计工作之间难免不会产生“自我矛盾”,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集中审计模式

垂直审计模式下,仅由集团总部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该部门与集团内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平行。集团并不对各下属单位设置审计部门或委派审计人员。所有的审计工作均由集团内的单独审计部门负责。这种方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较简单,审计工作的结果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然而,在这种模式下,集团审计人员难以对各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拥有充分的了解。在做出审计评价时,可能缺乏应有的依据,从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审计人员在对各下属单位进行审计时,也难以进行深入的“挖掘”,彼此间的沟通亦不足,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困难。

(五)小结——我国传媒集团应选择的审计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分级、垂直审计模式,还是二者相结合的模式和垂直模式,都各有利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垂直审计模式与集中审计模式下的企业资源和权力都相对集中,能够对各下属单位实施集中管理和统一资源配置。但是,难以真正了解各下属单位的信息;分级与垂直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能够弱化二者的缺点,集团总部审计部门与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能够“各司其职”,但是不利于审计资源的集中,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难以真正保证。在此背景下,我国传媒集团究竟该选择哪种审计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传媒集团不宜多层次的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是应采取由集团总经理直接领导的“集中”审计模式。具体而言,传媒集团可以在集团总部设立一级审计机构,并由其对各下属单位负责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可以委派审计人员对下属单位进行前期了解,广泛搜集审计证据。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直属于传媒集团总部,由集团总经理负责其审计评价的结果,其审计工作是一种“上审下”的模式。无论是审计部门本身,还是审计结果,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会逐渐遇到新的问题。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具体的审计模式也非“一成不变”。需结合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方式和企业战略等多个方面予以把握和设置,以“与时俱进”。

三、关于传媒集团内部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传媒集团应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个人素养

我国传媒集团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首要一点便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养。这是审计工作效率与效果的保证。传媒集团在选聘审计人员时,要首先选择具有高学历、丰富专业知识的财经、审计、税务等专业性人才。同时,以选择该人才的标准选聘内控人员、信息技术人员、风险监控人员,实现各专业间的平衡和各岗位之间的有效沟通配合。此外,真正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等知识,还要了解传媒集团的经营模式和特点,并具备金融、税务、计算机、统计等多学科知识。与此同时,传媒集团的审计人员还应定期参加组织培训,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构架。再者,审计人员还应具备高情商,处理好同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关系,以保持集团内部的和谐、稳定的关系,以更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传媒集团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既是审计工作的特点,也是其必须实现的要求。我国传媒集团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确保二者的实现。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制度的形式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以实现内部审计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和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在集团具体经营工作的开展中,要确保审计部门独立于各层管理机构,直接向集团总经理负责。有条件的传媒集团可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此外,针对内部审计部门内的各工作人员,传媒集团应对人员权限等进行明确,以保证审计评价的结果被有效执行。再者,传媒集团还应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人员安排等方面的比例是否合理。

(三)传媒集团应注重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与外派审计人员职责、权限等方面的衔接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经费;注意要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之相关规定,工会经费应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重点用于维护职工权益,开展职工教育和职工群众活动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企集团分支机构的快速扩张,工会组织的不断增大,管理支配的工会经费也逐年递增,对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适时开展审查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企工会经费审计的管理现状与需求

(一)国企工会经费的管理现状

目前国企的工费经费来源一般为按照所在单位员工薪酬总额2%计提的工会经费和实收会员会费两部分。按照员工薪酬总额计提的部分,计提基数为企业实际发生的、并且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收取的个人会费部分则按照全国总工会、财务部《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会会员交纳会费问题的通知》当中规定的比例实际收取。企业自主支出部分为企业实际可支配的范围,要确保所属企业工会组织的有效运行和各种工会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国企工会经费内部审计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工会法》)第四十四条“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目前国企工会在经费管理方面多数设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工会支出预算,也有很多企业借助企业的预算审查委员来完成工会预算审查,年底仅审查预算执行率,尚未形成系统的内部审计机制,存在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国企工会经费审计的基本程序与要点

(一)审计前基本程序

国企工费费用审计首先要明确审计的类型与范围。国企单位机构构成庞杂、分支众多,首先必须明确审计目标与计划,对审计行为本身进行界定,明确是例行性的合规性审查,还是管理绩效审计?明确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审计策略。其次,要适当界定审计的范围、深度、质量要求等,要针对不同管辖层次的工会活动进行分层分类审计,明确审计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避免过多介入企业内部的其他无关事务,影响审计工作进度与质量。最后,要事先确定审计过程中的沟通对象、沟通要点等。

(二)国企工会经费审计实施程序与要点

国企工费费用审计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实施策略、实施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与相关各方进行沟通会谈,对有疑问会感兴趣的地方做好记录,集中抽取记录文件、凭证等证明资料。其次,要科学把握审计艺术,既要全面覆盖计划了解的全部内容,还要避免过度审计、有罪假设等思维引起相关人员的反感;遇到有抵触情绪的人员要耐心沟通,避免关系恶化影响工作开展。

(三)审计后程序

国企工会经费是的经办人员,多是总经理办公室、工会办公室等领导周边的行政人员,属于单位内部的重要岗位人员,审计结论也直接对工会领导的行为产生影响,审计报告的撰写与一定谨慎科学,要科学处理发现线索与审计结论之间的关系,力争客观独立的描述问题及其因果关系、改进建议等。应避免提出过于苛刻或无法实现的改进建议。

三、国企工会经费内审实施中的常见问题与注意要点

(一)国企工会经费的计提不规范

目前国企的工费计提一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相关条款,按照所在单位员工薪酬总额2%计提使用,企业单位工资总额一般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各种津贴、补贴、奖金等,鉴于目前国企单位工资项目不统一,对工薪总额的界定,实际执行当中容易出现执行偏差,有的国企单位按照预算工薪酬总额为基数进行计提,有些国企单位按照实发工薪酬总额为基数进行计提。

(二)国企工会经费专用账户管理待完善

按照工会法的条款规定,工会费用需要设立专用账户,进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实际执行当中,在很多国企单位中仍存在未设立专用账户或专用账户执行管理不到位、账实不匹配等现象。上述现象虽未对工会活动的实际开展、工会经费的使用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合规性不足,长期积累后会形成较大的积累风险,影响企业形象与声誉。

(三)国企工会经费内审实施中注意要点

在国企工会经费审计实施当中,工会费用计提与管理、专用账户的管理情况是合规定审计的首要关注点,这是费用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的重要观察点。发票报销是国企工会经费效能审计的核心,这一环节也是容易发生舞弊环节,审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

四、结论

实时开展的国企工会费用使用的监督与审查,能有效保障工会经费依法收缴、管理、使用,满足法律、国家监管的要求,可以及时发现工会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工会组织提高经费管理水平,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做到合法、合规、合理,避免各类常见的违规、舞弊问题,提高工会经费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取之于职工,用之于职工”,服务职工,壮大工会事业。其次,通过专项审计的方式促进国企单位规范管理,可以防止工会经费被挤占、挪用、截留和损失浪费,充分发挥工会经费的使用效能,保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审计环境 审计费用

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审计环境加快向会计信息电子化、业务运行网络化、内部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为审计业务制定的重要前提因素。在有关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审计风险为视角来开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层面的审计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的关系探讨却很少。本文将结合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审计费用实际上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审计委托人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费用。审计费用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审计费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反映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2001年12月24日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支付报酬的内容和形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王振林(2002)首次探讨了国内审计费用的因素,之后国内学者从盈余管理(伍利娜,2003)、客户规模(吴应宇等,2008)、内部审计质量(王守海和杨亚军,2009)、审计风险(宋衍蘅,2011)、关联方交易(马建威和李伟,2013)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企业信息系统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取得审计证据,是当今CPA十分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后的取证策略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因素。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企业既可以通过应用IQC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加大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并行审计技术、CAATS技术进行审计取证(许永斌、俞淑仙,2005)。另一些学者从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央行数据信息化存储对于审计调查取证的影响(刘立军,2008)。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实现了审计的增值作用、提高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审计不能与审计实务有效结合;二是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人员收集的有效信息不足;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改善(刘伟,2012)。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在外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决策环境。从审计人员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被视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审计人员的这种认知是否体现在审计费用上?审计人员对企业审计成本的计价是否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推进审计事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审计证据方法的转变以及审计取证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企业对于审计取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而在审计定价时,审计风险大小会直接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理论上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也很多,无法准确直观地用变量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的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企业信息化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借鉴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经济效益法。该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水平发达、员工素质普遍较高的企业。本文引入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三个指标来描述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并假设企业信息化水平三个指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

假设1: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是指会计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包含各种软件、硬件的基础设施)的总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对于自身财务业务的处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考察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影响。

假设2: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能基本反映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人员越多,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财务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也越强。这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审计详查成为可能,从而使审计成本相应减少。因此,我们假设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3: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代表了公司信息化水平,而公司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标志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越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越高,审计成本越低。因此,我们假设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4: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例关系。信息化环境下,资产总额的大小,代表着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规模大小又标志着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言,公司业务越复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高。总资产规模越大,公司信息化复杂程度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2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经过如下筛选:剔除2011年未披露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剔除具有极端值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56家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模型选择。借鉴Smunic(1980)的经典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以下多元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ln(fee)=δ+β1ln(Investment)+β2ITstaff+β3Yield+β4ln(assets)+ε

In(fee):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Investment):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Tstaff: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Yield:上市公司信息化投入产出比率;In(assets):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fee)作为被解释变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In(Investment)、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比率ITstaff、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Yield和上市公司总资产In(assets)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主要借鉴肖素梅等(2005)的做法,从企业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三个方面变量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衡量指标。模型中fee表示公司2011年的审计费用,用审计费用总额衡量。ITstaff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人员比率,用研发与技术人员之和与总员工的比率衡量。Yield表示公司2011年的投入产出比率,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性质,本文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来衡量。assets表示公司2011年的总资产,用总资产金额来衡量企业信息化资产规模。

Investment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固定资产数据中,大部分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并不明确。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与行业性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固定资产装修改良、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其中,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属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范围。因此,本文采用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减房屋及建筑物减固定资产装修改良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处理结果见表1-表5。

表1是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基本情况描述。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有211个,有效的数据为156个(剔除了系统缺失值)。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就审计费用自然对数In(fee)而言,总样本的最小值为11.51,最大值为15.68,平均数为13.1635,标准差为0.52487,说明公司审计费用的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自然对数In(Investment)最小值为14.68,最大值为21.87,平均数为17.4487,说明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差异幅度较大。而就信息技术人员比率ITstaff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0397、0.9397、0.4578和0.23437,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程度的不同,相对其他变量变动幅度较小。Yield最小值为1.03,最大值为31.39,平均数为2.0922,这也说明企业从信息技术取得收益有着明显的差别。In(assets)最小值为18.81,最大值为25.38,平均数为21.1114,这说明该行业的企业总资产规模存在差异。

表2是变量输入输出表,本文采用全回归(ENTER)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表3反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的可决定系数R为0.415,调整后的R为0.400,即该模型对行业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为40.0%,说明此回归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从表4也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回归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显著性(F=26.821;P=0.000)。

表5说明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成反比例关系,即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而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例关系,即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同时,笔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上市公司总资产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均小于2.7,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结论。本文以实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可能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相关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对审计费用成反比关系,与本文假设一致。模型回归后的F值和调整后的R2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变量的VIF均小于2.7,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计算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审计成本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总资产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希望本文探讨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可以为审计定价的因素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S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2.吴应宇,毛俊,路云.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8,(05):83-89.

3.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4.唐志荣,谌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51-54.

5.宋衍蘅.审计风险、审计定价与相对谈判能力――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1,(2):79-84.

6.马建威,李伟.关联方交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1):79-86.

7.许永斌,俞淑仙.企业信息化对审计取证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64-6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