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供电课程总结范例6篇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工厂供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1.引言

《工厂供电》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必修课中的一门专业学科,该课程具有内容庞大、涉及面广、密切联系实际、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供电需求愈加强烈,同时对引进技术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一些传统的“直灌”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人才培养教育需要,由此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工厂供电》教改是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典型,在该课程上,我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深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更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2.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传授型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将转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掌握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新模式。

2.1 分析学生,梳理课程

在上课之前,首先了解上课班级学生各方面信息,如班级内学习尖子生、后进生、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程度、学习主动性等;其次对授课计划和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反复研究,对前几届所上的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取其精华,补其不足,给即将上课课程充分做好备课准备。

2.2 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每章节新概念、基本原理、问题重点和难点的内容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在引入新知识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启发学生由提出问题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从有疑问到解决疑问过程转变,使得其在学习新知识既得到掌握又得到锻炼,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更加牢固。

另外,课堂上授课时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间互相提问,这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勇于提出问题, 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间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工厂供电系统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知识点时提出问题“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公式:PWL=3I230RWL”是怎么来的?刚开始有很多同学都不太明白,经过学生结合课本对应知识点反复阅读,认真思考、讨论、交流后能够完全理解,对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使得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刻苦专研,虚心好学良好学习风气。

2.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老师主要是采用和“直灌”式传输型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手段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课堂、多媒体,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不同授课知识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目的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所以说根据不同的章节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1)在讲解“电力负荷及其计算、短路电流及其计算”两个章节的知识点时,由于涉及计算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抽象,需要板书推算各条公式,由此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讲授课本基本内容方法,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等让学生消化和扩展;(2)在讲解“高压一次设备及其选择、低压一次设备及其选择”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各个设备形状和技术性能,让学生观看图片使得学生对设备了解更深刻,然后让学生到校内实验室参观了解一些设备,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到现实设备观摩了解,对学习的知识点掌握更扎实,为后面工厂实习打好基础;(3)在讲解“变压器选择”、“防雷、接地与电气安装”、“工厂电气照明”等知识时,主要以教室和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直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老师在现场直接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2.4 结合实际,增加新教学内容

《工厂供电》课程是一门比较传统课程,其书中知识点的计算方法、设备选择、校验方法等都大同小异,但如今各电气设备发展迅速,很多新型号新设备雨如春笋般生产出来,目前教材上介绍的几乎是一些典型的过时的设备,对新设备介绍少之又少。所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电网公司现在常用的变压器设备和我市两家高低压开关柜的现状发展规模,学生在了解新电气设备、新技术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直接向老师借阅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找并下载资料,共同讨论,拓展知识面。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工程综合训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工厂供电》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工厂供电系统设计步骤和设计方式方法的综合训练,我们在《工厂供电》实践教学设置方面有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两项内容。

3.1 课程设计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为了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是真正的受益者,在整个课程设计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3.1.1 强调设计纪律,保证设计秩序。为保证课程设计正常有序进行,教师在设计前期强调纪律和不定期抽查设计进展情况等,同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让有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当各小组组长,其主要是负责本组考勤、与老师对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成果汇总等,确保设计工作正常开展。

3.1.2 课程设计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修课程和所学《工厂供电》专业知识进行电气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报告的撰写工作,学会选择和确定电气设备的型号和规格,学会查找和运用有关设计手册和技术资料,学会运用AutoCAD绘制电气工程图等。

3.1.3 课程设计内容。课题题目是:某机械厂降压变电所设计,从课题题目出发,依据提供的工厂的总平面布置图、工厂负荷情况、工厂各车间负荷统计资料、供电电源情况、地质水文资料等其它资料进行设计。由于学校提供设计资料资源有限、材料过于陈旧,我们提供给学生一些社会上用得比较多的设备技术参考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新的设备技术知识有一定掌握,设计出更可靠、更实用、性价比更高的供电系统。另外,为摆脱大量繁琐的计算和图纸修正工作,我们利用AutoCAD和DXP现代工具做为辅助技术手段,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给予正确指导,并重视设计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按期按质完成设计报告。

3.2 生产实习

由于现在学院执行的是三加一教学模式,从学生在大四第一学生后半段开始,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为期4到6周的毕业生产实习工作,如高低压开关柜厂、电气分厂,供电所等专业操作性较强的电气岗位。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要求按照企业相关工作制度上下班,跟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现场电气技术。通过毕业生产实习,一是让学生了解各种高低压控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用途;二是学习高低压开关柜的一次二次工作原理和布线工艺;三是掌握现代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掌握系统设计工作所必备的图纸设计、设备选型、参数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知识。通过生产实习,也是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前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为能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真正独挡一面。

4.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们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上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从学生上课反馈统计情况来看,他们对该课程有比较高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加强,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系统和全面。但是,社会需求是各方面研究应用技术型人才,对各行业专业要求极高,为此我们要努力改善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和总结,让学生在学校能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社会输送更全面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介才. 工厂供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3.7

[2]吕梅蕾 等.“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报,2003.2。

[3]张丽然 等.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2。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工厂供配电技术 项目化教学 教学单元

引言

《工厂供配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项目式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一门课程的骨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基于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单元设计是项目式教学应用于《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

1.教学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倒闸操作常识性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票的填写内容、格式及操作方法。同时,对供电系统一次主接线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倒闸操作技能。

1.1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按下达的工作票填写相应倒闸操作票;使学生能够按倒闸操作规程及要求,正确执行操作票;使学生能够处理操作过程中的异常问题。

1.2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标准术语;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的规程及倒闸操作票的内容及填写格式;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步骤;使学生掌握生产中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

1.3素质目标:扩展学生相应的信息收集能力;提高学生企业规范文档编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执行“二票三制”的严谨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2.课程内容

2.1确定工作任务:熟悉并理解倒闸操作标准术语;学习倒闸操作规程;学习倒闸操作票的内容、填写格式;练习填写倒闸操作票;模拟演练倒闸操作步骤;落实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

2.2项目情境引入:事故经过:1999年5月5日,天台城东变电所进行35kV母线压变、母线避雷器实验工作,9:04分,县调陈某向城东变值班员(正值)丁某下达调度操作指令:35kV母线压变由运行改为检修。丁某接令后,即会同另一值班员(副值)赵某带上预先拟好的操作票、验电笔、接地线等工具到达户外现场。正值监护,副值操作,9:12分,当操作到第三项:在35kV母线压变闸刀压变测验电,挂11#接地线时,由副值验明无压后,误合上35kV母线接地刀闸,造成35kV母线三相短路,110kV天台变天坡3677线速断动作,重合失败,后加速动作,同时,热电线低电压动作跳闸,桐柏3512线低电压动作跳闸,电站(厂)解列。城东变、南山变全所失压,10:34分经事故处理,改变运行方式后,由城坡3511线恢复对城东变、南山变的供电。事故造成两变电所停电11时22分,少供电量7694kwh。

事故原因:虽然操作人员在操作时持有操作票,但没有认真执行倒闸操作“两票三制”,没有核对操作票中的操作项目、内容,而是凭经验和记忆进行,以致把操作“挂上接地线”误操作成“合上接地闸刀”;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操作时麻痹大意,操作前,虽然把接地线带到现场,却在操作时没有对使用接地线产生疑问,而是凭直观想象用接地闸刀代替接地线;(3)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状况不十分熟悉,监护人和操作人未能及时发现操作错误。

3.课程实施过程

3.1熟读项目任务书: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自主熟悉模拟屏;

3.2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倒闸操作的基本知识;

3.3整理、汇总资料:各运行班将收集到的资料汇总;

3.4创设教学情境:进入学习情境;

3.5熟悉模拟屏:教师演示“10KV变电站一次系统智能模拟屏”的操作方法;学生熟悉模拟屏及操作方法;

3.6误操作案例分析:各运行班对误操作案例进行分析;汇总案例分析结果;交流确定事故原因;教师以主任身份听取案例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

3.7进入岗位:学生进入模拟工作岗位,确定操作人和监护人,准备填写任务1-1操作票;

3.8填写任务操作票:由各班操作人执笔,填写倒闸操作票;

3.9评估、总结:各组之间展开讨论、评估、总结;

3.10资料整理:填写工作日志;整理记录资料;编写工作报告;

3.11清理工作场地。

4.实施效果

学生以各运行班值班工作形式完成了10KV变电站由运行转检修倒闸操作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倒闸操作标准术语、倒闸操作规程及操作票内容和填写格式有了更为清楚地掌握;学生亲身演练了倒闸操作步骤并更加熟悉了生产中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相比,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结语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一门课程的骨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通对“10KV变电站由运行转检修倒闸操作”项目化教学单元的设计,使学生更扎实地理解倒闸操作规程的安全作用及倒闸操作步骤的科学性。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范文3

针对供电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我校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学质量与实践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供电技术课程改革中,主要完成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撰写了与当今供电水平相符,能够反映当今供电系统特点的新教材.本校在多年供电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立足于城市供电系统范畴,适合于当今城市供电技术发展,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工厂供电概念的教材.例如,书中给出了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演化.这是随着城市电缆化水平的提高,供电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教材中努力做到理论性与工程性相结合,基本概念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衔接,以及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同时,还注重各相关内容的解释、衔接与联系,强化了学生对于供电技术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掌握,以满足系统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调试及运行操作等工作的需求;

(2)开发了能够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针对教材相关内容,本校以模拟环境替代现场环境,创新性的开发了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通过对供电系统运行进行模拟实验和演示,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专业的理解,全面掌握了供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规律;同时通过实验中的参数设置,使学生深刻体会系统中各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意义和影响.该软件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及实验教学的操作平台,又可补充教学,引导学生自发性与研究性的学习.目前,该软件正在进行再开发,争取能做更多的演示,更贴近于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并最终作为典型的教学工具商品向全国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加以推广;

(3)加强了参观考察环节.为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与实际相联系,建立更为完整生动的系统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我校还加强了实际参观考察的环节,使学生亲眼看到现实中的供电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35kV变电站、10kV变电站和学校附近的220kV变电站,观察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以及变电站的平面布置、线缆走线等情况,尤其对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讲解.另外,考虑到运行中的供电系统无法深入设备内部,我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开关厂和变压器厂,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设备内部,彻底了解设备的构成与工作原理.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响良好;

(4)强化了工程概念,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设计与运行的思路贯穿课程始终.我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设计任务甚至毕业设计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同时将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大部分过程融为一体.这样,在课堂教学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延伸,课程设计的内容也相应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课本每一知识点在实际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明确.而在课程设计阶段,则注意突出课程设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完善与提高.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双重质量,使得教学质量好,实践效果好;

(5)与学校背景和其他相关课程相结合,突出了课程特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我校属于建筑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将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因此供电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流程尤为重要.在供电技术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我校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甚至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中,直接把相应的设计规范作为授课内容,且与配电技术课程相结合,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完整的建筑电气课程体系.

二、结语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范文4

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

一、题目及目的:

2×100MW+3×200MW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

目的:

(1)

巩固课程的理论知识;

(2)

学习和掌握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基本设计方法;

(3)

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及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

二、课题背景和意义:

1949年全国仅有发电设备容量为185万kw,其中火电169万kw,年发电且仅43.1亿度。发电厂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几个大城市,设备陈旧、效率低,而且类型庞杂,电能的规格也不统一。新中国诞生后,国家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到1978年底装机容量为解放时的40余倍平均每年增长14%。年发电量为解放时的59.5倍,平均每年增长15.7%,由世界第二十三位跃居到第七位。各省、区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电网,容量在一百万千瓦以上的电网有16个。11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已达七万余公里,到1988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已达11000万kw,其中火电占75%,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58倍。

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现在已有许多电厂实现了集中控制和采用计算机监控.电力系统也实现了分级集中调度,所有电力企业都在努力增产节约,降低成本,确保安全远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工业将逐步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火力发电厂是生产工艺系统严密、土建结构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工业建筑。电力工业的发展,单机容量的增大、总容量在百万千瓦以上火电厂的建立促使火电厂建筑结构和设计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电厂结构的改进、新型建材的采用、施工装备的更新、施工方法的改进、代管理的运用、队伍素质的提高、使火电厂土建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水平也相应地随之不断提高。

设计本课题,是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学习和掌握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及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发电厂(变电所)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我们提高知识理解应用水平,认真对待。

三、主要内容:

设计大体相当于实际工程设计电气一次部分初步设计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可达技术设计的要求深度。具体内容如下:

1.

选择主变压器的容量、机组的形式和台数、型号、参数。

(1)

发电厂(变电所)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发电厂(变电所)联入系统的电压等级及出线问路数

(3)

电力系统总装机容量短路容量或归算后的标么电抗

2.

进行经济、技术比较,选择电气主结线方案。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接线是电力系统接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和断路器等电气设备的数量和连接方式及可能的远行方式,从而完成发电、变电、核配电的任务。它的没计,直接关系着全厂电气设备的选择、配电装置的布置、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确定,关系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和经济运行。

主变压器选择

(1)对于200

MW及以上发电机组,一般与双绕组变压器组成单元接线,主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与发电机容量配套选用。当有两种升高电压时,宜在两种升高电压之间装联络变压器,其容量按两种电压网络的交换功率选择。

(2)对于中、小型发电厂应按下列原则选择:

1)为节约投资及简化布置,主变压器应选用三相式。

2)为保证发电机电压出线供电可靠,接在发电机电压母线上的主变压器一般不少于两台。在计算通过主变压器的总容量时,至少应考虑5年内负荷的发展需要,并要求:在发电机电压母线上的负荷为最小时,能将剩余功率送入电力系统,发电机电压娠线上的最大——台发电机停运时,能满足发电机电压的最大负荷用电需要;因系统经济运行而需限制

本厂出力时,亦应满足发电机电压的最大负荷用电。

(1)

各级电比接线方式(本期及远景)

(2)

分期过渡接线等设计。

(3)

合理地确定发电机的运行方式,确定运行方式总的原则是安全、经济地发、供电

3.

厂用电设计。

厂用电接线除应满足正常运行的安全、可靠、灵活、经济和检修、维护方便等—般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特殊要求:

(1)

尽量缩小厂用电系统的故障影响范围、并应尽量避免引起全厂停电事故。

(2)

充分考虑发电厂正常、事故、检修、起动等运行方式下的供电要求,切换操作简便。

(3)

便于分期扩建或连续施工。对公用负荷的供电要结合远景规模统筹安排。

4.

计算短路电流,选择电气设备。

(1)

确定主接线的运行方式;

(2)

绘制等值网络图;

(3)

计算各短路计算点的三相短路电流;

(4)

选择主要电气设备:主变压器、厂用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抗器、互感器、消弧线圈、避雷器、绝缘子、导线和电缆等,并汇总电器设备表。

5.

配电装置选择:根据发电厂类型和地理位置,初步拟定变压器、开关站及厂内电器设备的布置方案。

6.

继电保护规划。

7.

防雷保护设计。

8.

成品要求:

(1)

说明书、计算书各一份

(2)

图纸:

1)

电气主结线图

2)

全厂总平面布置图

3)

配电装置断面图

4)

防雷保护图

5)

继电保护原理结线图

6)

设计图纸应做到内容完整、清晰整齐。

四、参考文献综述: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水利电力出版社

天津大学

黄纯华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接线和布置》

西北电力设计院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计算和接线》

水利电力出版社

翟东群等

编译

《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电机学》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

五、进度安排:

3~4周

搜集资料

5~12周

主结线、选择设备

13~16周

画图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电厂化学;工学结合;PLC

作者简介:李娟(197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讲师;曾兴柱(1973-),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讲师。(陕西 西安 71003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58-02

一、传统电厂化学自动控制教学的困惑

“电厂化学自动控制”是电厂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电厂化学自动控制”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动手很少,造成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也就是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随之导致学生不能零距离上岗,就业困难。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越来越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灰领人才”。同时课程部分内容知识陈旧,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不合理,“电厂化学自动控制”课程迫切需要改革,迫切地需要运用工学结合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使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主体。实行“工学结合”,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二、课程改革开发流程

在设计整个课程时,主要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课程开发。

1.电厂化学专业职业调研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电厂化学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电厂化水处理主要通过原水澄清、过滤、软化、除盐等过程为热力系统供给合格的补充水。

2.电厂化水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电厂化水从业人员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的维护、检修、运行等工作。从电厂化水工作岗位出发对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电厂化学学习领域划分

在对电厂化水典型工作任务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包括同类项合并等措施,将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电厂化学学习领域。电厂化学的水处理系统主要采取PLC进行控制,监控画面主要依赖一些组态软件实现。从事电厂化学工作的运行、检修人员必须具备PLC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

4.学习情境的设计

所谓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其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之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多个“小型”的主题单元。总共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这些学习情境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整个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最后过渡到一个比较复杂的电厂化水的实际项目的设计。

5.教学实施、优化

整个课程改革方案已在电厂化学专业两届实施,通过两次的实践,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对一些过程进行了优化。

三、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化

根据《电厂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及“电厂化学自动控制“课程目标要求,同时综合现有的硬件及软件条件,总共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这6个学习情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继电器控制。该块的硬件条件为8套自制开关量实验板。从硬件继电器接线开始,让学生先动手,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过渡到PLC的学习。因为PLC的编程方式梯形图的工作过程类似于常规的继电器控制线路,如果直接进入PLC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

第二部分,THSMS-A控制。这里从前面的硬件继电器控制过渡到PLC的控制。此过程的硬件条件是12套天煌THSMS-A型PLC试验台,此部分共有四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安排是按照一般人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及知识的连贯性设计的,每个项目的载体都来自于生活中或者专业中常见的实例。最终让学生在此平台上完成PLC的I/O地址分配、硬件接线、通信、程序下载、在线调试程序,最终实现所需功能。

第三部分,通过S7-200 PLCSIM2.0实现。结合电厂化水的实际情况最终过渡到复杂的控制系统:电厂化水阳床的自动控制主要采用S7-200 PLC SIM2.0软件进行仿真实现。

整个课程最终被细化为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由相应的任务组成。这些学习情境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这样做使学生在熟悉的认知环境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学习情境由日常生活到专业应用,任务由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具体学习情境及任务如表1所示。

四、教学组织特点

1.教学资料多样化

按照新的授课方式,教学资料也显示出跟寻常课程的不同,主要的教学资料有授课教案、授课PPT、学习材料、任务单、作业单和评价单。授课教案主要是指导教师对整个学习任务时间和内容的把握,教师结合教案和PPT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材料是教师在建设课程时总结出来的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学资料的整理缩短了学生对相关书籍查阅的时间;任务单主要是针对此任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结合任务单完成作业单上的相关题目;最后就是评价部分,教师借助评价单来评价,评价单上列出了对此任务评价方式和给分扣分点,这种方式标准化了整个评价体系。

2.教学方式六步法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以六步法为主,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每个任务开始之前,由教师下发任务单并对基本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分组进行资料准备及方案制定,小组分工合作进行任务实施,每个任务结束之后,教师通过随机选择一名小组成员对本小组的任务成果进行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打分,对排名前三的小组进行奖励,最后教师进行任务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所示。

(1)任务布置。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书布置本次教学的任务及完成时间,借助教学课件讲解本次任务中相关的理论知识。

(2)小组讨论自主完成任务。教师将作业单发给八个小组,小组讨论自主完成作业单上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创新使用教学媒体——白板,通过小白板及0#图纸的方式展示小组成果。

(3)答疑。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过程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容易完成任务。

(4)成果展示。任务完成时间到时,所有组的学生都应该停止对作业单和白板上展示成果的修改,八个小组要展示自己的成果,讲解的次序通过现场抓阄的方式决定。

(5)点评。学生讲解完后,教师对整个讲解进行点评,点评主要从优缺点两方面来说。

(6)完善任务。通过教师点评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各个小组认识到自己组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完善自己小组成果,最终呈现在白板上或者0#图纸上,教师通过拍照或者收集这些图纸的方式将结果保存。

3.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和实操考核

课程考核(见图2)很注重学习的过程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6S管理、项目考核和期末的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6S管理主要是考核学生平时出勤率、课堂表现及物品的整理等;项目考核部分的比例比较大,而且考核的成绩分为小组打分和教师打分,此过程很重视学生的评比结果,对学生不评定具体成绩,只是将相对的名次排出来;最后就是期末的理论考试部分,考核学生对常规理论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特点与效果

“电厂化学自动控制”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考核方式由考查理论知识转变为考查素质与能力,整个过程注重方法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综合整个课程的实践过程,有下列优点:

第一,以电厂化学自动控制的相关项目为基础,通过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培养能力。

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反馈,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与教师通过周记的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师生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换位思考;任务书中的“意见或建议”栏提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另一种方式;学校还通过学生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效果反馈;质量管理工作部通过听课、检查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反馈。

第三,虚实结合,开拓实践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际的硬件线路板上接线,同时可以在天煌的实验教学仪器上实践自己的任务,也可以通过电脑仿真的方式进行功能的实现,开拓了实践空间。

在一体化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逐渐实现了“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感觉是原来不想学、不愿学,现在喜欢学了,有兴趣学了,学习效率提高了。通过6个学习情境的历练,教师的主导位置显著下降,学生的任务难度虽然在增加,但是学生态度积极、学习动力充足,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的组织能力得到增强,分析能力得到增强,能够借助网络自行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析。同时学生有了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有较强的适应新学习环境的能力,有一定的敬业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同时教师感到压力大了,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了,激发了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动力。通过这个学期两个专业的试点实施,取得良好效果。课程小组对课程进行了周期性完善。伴随新技术新装置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福恒.“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教育,2009,(5).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工厂供电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85-01

工厂供电课程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工厂变配电所的设计和运行情况。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综合能力强。为了更好地结合中职生的教学现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与实践,将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习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综合在一起,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增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工厂供电是多门课程的综合,选择合理的教材能使课堂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应适应中职生的培养目标,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针对以后的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解工厂电力负荷计算的二项式系数法时,可以引出提问:多组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怎么计算?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短路电流的计算时,可以提出:同一电阻或电抗值在计算低压侧的短路电流和计算高压侧的短路电流时不相同,需要进行等效换算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牢固的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授低压电器时,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各种开关电器的应用举例,重点讲解低压一次设备的应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少,教师应联系实际的生产加以适当补充。例如低压熔断器式的刀开关安装在低压配电屏上,不带灭弧罩的刀开关一般只能在无负荷情况下操作,作隔离开关使用。教学中应力争理论结合实际,减少复杂公式的计算,突出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为今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 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中职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厂供电是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在教学中如果只局限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就会有许多问题难以表述清楚,不但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理解遇到困难。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过电压与防雷一节课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将避雷针保护的区域标出来,通过动画的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低压断路器过电流脱扣的动态原理分析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很难表达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出现困难,而多媒体教学恰恰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讲授雷电过电压这部分知识时,雷电波侵入变电所,运用多媒体课件表达就非常形象生动,可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这既加大了教学容量,同时还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断路器脱扣问题的教学分析,如果通过多媒体来解决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时,不但可以演示低压断路器如何脱扣、触电如何断开的动态过程,而且还能很好地表达电磁系统的变化和热元件变形的情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 结合现场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