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员工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厂员工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厂员工管理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1

【关键词】企业文化;工厂化;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五年靠机遇,二十年靠文化。中石化四建第一工程公司工会就是将企业文化与其倡导的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有机结合,助推这一全新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实施和应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层面。具体则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创新文化、素质文化、行为文化、目视文化等多个方面。

一、结合实际,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文化

四建第一工程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工会组织就始终坚持开展“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奉行“以创新构建基础,以管理缔造实业”的企业宗旨,坚持“科技先行,专业做精,意识超前,服务到位”的管理理念,遵循“以诚信链接市场,以质量赢得信誉,以精品回报业主,以管理创造效益”以及“质量是维护顾客的保证,合作是繁荣团队的根本,创新是做强品牌的出路,纪律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的行为准则,逐渐形成了“求实、敬业、科学、严谨、友爱、团结”的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内涵。同时,按照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模式的不断成熟,将其实现的“焊接方式以自动焊接为主、以手工焊接为辅;物流方式以手工机械为主、以吊车配合为辅;设备工装以移动式为主、以固定式为辅”的预制施工方式和“预制服务安装,管理服务市场”的管理理念,固化为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的具体理念———“预制工厂化、焊接自动化、作业流水化、工序产品化、管理标准化、出厂成品化”,从而着力推进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模式。

二、目标激励,打造严明和谐的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机构、制度是硬性管理;人员、目标是软性管理。推进管理,就要积极倡导“自始自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是成功的关键!”的企业人才观,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为此,不断修订、完善、升级《预制厂管理手册》《自动焊焊接工艺手册》等《管理办法汇编》以及《车间管理标准》,作为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文件。《车间管理标准》从“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质量标准”三个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鲜明、完整的工厂化预制管理标准;《预制厂管理手册》不仅固化、明确了预制厂实施管理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和管理范围,还细化、确定了相关业务管理流程、规章制度,给予了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一个强大、完整的制度保障。

三、小改小革,打造高效实用的企业创新文化

工厂化预制施工流水作业本身对于常年现场施工的安装企业,无疑就是一件新生事物。单纯生产单位的作业流水线不可能完全适应施工建设企业的工厂化预制,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创新、去开发新的工装、卡具、作业方法等等。充分结合工会组织的“五小”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员工集思广益进行小革新、小改造。《石油化工管道工程预制施工工法》被评为第三届天津市职工先进工法,第一工程公司技术创新小组先进集体被授予本届唯一的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同时,第一工程公司的《TEKLA软件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获得第三届天津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自动焊枪喷嘴”和“大口径厚壁管车床加工胎具”改造以及“钛材管道施工工法”被评为中石化四建局级技术创新成果。所有这些小改小革、施工工法和技术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厂化预制各个工序、工段施工效率的有效提高。

四、培训教育,打造高能人才的企业素质文化

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批量使用集打底、填充、盖面于一体的全自动焊接专机,它是中石化四建第一工程公司与自动焊机制造厂家共同开发、完善并推广应用的,也是预制施工的核心技术。因此,每年工会组织都要利用施工淡季,着重从新分配到已有的农民合同工自动焊操作手中,进行集中上岗培训和强化训练,既传授自动焊接技术,也明确其岗位职责,用企业的人文关怀、制度关怀、文化关怀来留人、育人。每年的先进个人、比学赶帮超标兵评比也都倾向于从事自动焊接操作的农民合同工,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工程天津一体化大乙烯工程建设中,先后有十名自动焊操作手获得了季度“焊接质量能手”称号,四建第一工程公司工会还选派一名技术全面、素质较强的农合工,参加了中石化集团公司组织的“国际化班组长培训班”的集中培训,让所有从事自动焊接的农合工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和发展方向。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为此,无论是针对自有管理人员,还是针对联营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工会组织每年都要会同相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工厂化预制管理软件、管理办法的宣贯和培训教育,常态化加强员工培训,打造高技能、高职能的各类人才,实施员工素质工程。

五、喜闻乐见,打造寓教于乐的企业行为文化

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因此,中石化四建第一工程公司工会组织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结合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模式推行的环境要求,创造性地在公司春节晚会上,先后排演了音乐、舞蹈、快板情景剧《工地节奏》《快乐立新功》和《检修歌》以及主题歌《腾飞的第一工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工厂化预制和管理软件使用的方方面面,彰显了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的完美结合。特别是每年公司举行的群体大合唱活动,中石化四建第一工程公司在唱响红歌的同时,坚持每年必唱工程公司主题歌,员工们用饱满的热情唱响自己的工作感受,既增强了工程公司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也形成了推介工厂化预制施工管理模式的浓厚氛围。另外,为进一步推广“特色企业文化内涵”。工会组织在每个重点工程项目的管道预制施工管理中,以每一条流水作业线为单元,以四个工段为对象,认真开展“比安全、比质量、比工效、比管理、比服务”和“创优质工程”的“安康杯五比一创”劳动竞赛活动,分别针对核心自动焊接技术的自有员工(焊接工段)和进行联营合作的员工(其它工段),分别采取不同侧重点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劳动竞赛方法。管理、服务、安全等定性劳动竞赛重点评比联营合作单位,既可以与联营合作队伍每年的公开考核相结合,优胜劣汰,又培养、提高、锻炼了联营合作单位的施工组织和管理能力。质量、工效等定量劳动竞赛重点针对掌握核心自动焊接技术的自有员工,有效地与计件工资相结合,使得最高计件工资达到2?900元,是普通员工计件工资的两倍,大大激励了自有核心技术的自动焊机操作手的积极性。

六、内外并举,打造特色鲜明的企业目视文化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2

1.1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调查发现,在原料、人工、水、电成本及折旧等方面不同企业差异不大,关键在转化率,而解决转化率的关键是技术人员,快速发展杏鲍菇工厂化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奇缺,与小规模季节性生产在技术层面完全不同,工厂化生产技术和管理难度大,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知识老化的现象,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厂中真正专业的大学或专科食用菌科班人才很少,很多企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很难找到满意的技术人才,难以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跟不上,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专业化人才的不足影响了工厂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得技术,又不知道技术的重要性,没组建好自己的技术团队,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也没有充分了解,对如何成功制作栽培包的方法技巧不够,特别对菌种的使用与新品种研发、菌包生理成熟后诱导菇蕾形成的机理和方法缺乏基本了解,对子实体发育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不能正确调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成功率。

1.2现代企业运作理念缺乏,管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自身管理缺失,没有建立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过分依赖技术人员,使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目前,许多工厂化生产企业难以发挥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应有的效应,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工厂化企业管理除了专项技术外,还应有设施工程、电器自控、环境工程,甚至经济管理等技术的支撑。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杏鲍菇生产企业管理,认识不到栽培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多专业分工协作,精细化管理,才能够产生效益的道理。由于不重视企业管理,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一线员工量化指标管理的具体方法,造成工人不按操作规程去做,经常发生制包污染杂菌率、畸形、生物效率低等问题。另外,一线技术人员、熟练员工能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是管理层面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2.1投资前进行杏鲍菇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前先对国内杏

鲍菇工厂化生产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投资项目作可行性研究。一方面了解工厂分布与规模、设施与技术能力、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主要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区域主要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价格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饱和时的产销动向以及新消费市场的开拓等。只有对市场的需求情况做具体全面的了解,才能以销定产,确定生产规模。

2.2设计建造专业化厂房

按正规标准设计建造厂房,合理化设计安装设备,工厂规划建造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是栽培稳定的外因,也可节省能源、提高效益。杏鲍菇标准化工厂的设计以生产工艺为基础,物流转运方便快捷为前提,要考虑空间使用效率和车间内工作的便捷性,根据日生产量,合理布局各区域面积,还要考虑栽培车间的保温性和温、湿、光、气的调控系统。根据生产布局一般分为5个区域(表1),Ⅰ区为无菌区,包括冷却室和接种室;Ⅱ区为培养区,对洁净度有着严格的要求;Ⅲ区为搔菌、栽培、包装区,对环境的整体要求较高;Ⅳ区为操作区,包括装瓶和灭菌区域,对环境无特殊要求;Ⅴ区为废料区和原料堆场,是灰尘和杂菌较多的区域,有菌区与无菌区需合理布局。厂房设计包括拌料车间、装袋车间、灭菌车间、冷却车间、接种车间、发菌车间、出菇车间、冷却包装车间。按杏鲍菇栽培特有的工艺流程来进行设计,所需的设备要与车间相匹配,发菌和出菇车间主要是考虑四大系统:通风系统、加湿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光照系统。温度调控主要是通过制冷机组进行控制,制冷机组的选型和匹配需根据菇房大小、最大容量、不同菌种的菌丝培养及子实体生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了解,具备规划设计能力的有资质的单位确定建设方案和布局图,并设计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基建、给排水、暖通、净化工程及配电等的详细施工图,再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建设。

2.3组建稳定的技术及管理团队

2.3.1组建技术团队,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转化率。投资建厂前需建立一支通晓杏鲍菇理论知识,精通本职工作,有很强的研发能力,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科研技术队伍;要有一个在技术上能统筹兼顾的技术总监,组建技术团队,菌种生产组组长、拌料组组长、灭菌组组长、接种组组长、发菌组组长、出菇组组长等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领导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相互配合班组长或研发主管工作。生产操作人员都需经过专业培训,培养其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严格遵守企业的生产规程和劳动纪律,能熟练承担并圆满完成本职工作,解决工厂化生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2.3.2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组建管理团队,节能增效。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不仅需要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且需要管理水平高,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人才队伍,依托现代工业技术,把生物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通过各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的积极协作调控,达到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

2.3.3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建立企业员工培养、培训制度,企业可与科研院校展开合作,积极引进、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注重员工培训,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完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避免重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失,满足工厂化发展的需求。

2.4建立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作业体系和生物生育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农业企业是新事物,应以工业视角,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经营。做好企业经营,单纯从技术层面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从管理层面着手,认真有效的管理是工厂化栽培的核心。建立的生产和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从原材料采购、菌种生产、菌包生产、发菌管理和出菇管理一直到产品包装、出厂、运输、上货架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操作规范要求。同时,要制定生产线流程及标准、生产岗位标准、管理岗位标准,形成符合杏鲍菇工厂设计条件和杏鲍菇生长发育规律,切实可行的、系统的生产方式,使杏鲍菇在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连续的可控生产。

3总结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3

关键词:化工安全教育;创新;方法

安全,是企业员工对工作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是各行各业的基础保障,更是化工厂生产永恒而重要的议题。从个人、企业到政策法规,安全第一毋庸置疑,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全国各地化工企业一次又一次的“爆炸泄漏事故”,例如天津港事件,江西电厂坍塌事件。爆炸后的伤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事故中离开了亲人好友,逝者的离去带给我们无尽的悲伤,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生命对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对个人和家庭都是一场无法弥补的灾难。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安全工作提供思想、智力和能力保证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蝴蝶在南美扇动翅膀,几个月后在北美可能刮起一场飓风。同样道理,企业能否做到长效安全,是会受到少数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技能不足的员工所左右的。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有其特定的主、客观原因,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有助于化工厂稳定生产,有助于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掌握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原因甚多,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生产工艺资料滞后和生产设备设施陈旧等。由此可见好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是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也是长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对于化工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正如好的教育可以使国家富强,人民和谐,社会发展稳定,好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化工生产事故。

1目前化工安全教育中存在问题

1.1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员工只是被动的接受安全知识,许多安全问题由于并为亲身经历,不能产生共鸣,而安全考试的分数也不能如实反映员工对于安全的理解。

1.2安全思想不能完全深入人心

员工是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本质认识最能深层次的影响教育行为。员工作为独立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思想,有着主动发展的积极本质,他们需要启发性的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

1.3安全教育纸上谈兵员工缺乏应急能力

有些安全教育只让员工拥有了理论能力,却在实际生产与事故中缺乏应急能力,事故具有突发性,会让员工精神紧张从而忘记接受过的安全教育,应让教育进入实践中去,让安全深入人们的精神。

2安全教育深度

这里所说的安全教育深度不是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是对安全知识的讲解深度。化工专业岗位安全知识的深度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有很大的影响。以氮气窒息的原理为例,很多员工不理解氮气窒息的严重性,这里有认识的误区。首先,氮气无毒、无害,空气中含量79%,有些员工经常使用氮气,无任何影响。甚至有人认为正常人憋气3~4分钟是很正常的事情,氮气窒息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所以对氮气放松了警惕,影响氮气使用的安全意识,即便进行安全教育也达不到效果。这就属于对安全知识学习深度不够,自我经验意识先入为主。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250ml/min,我国成年人男子肺活量大约2300ml,成年女子肺活量大约1800ml。空气氧含量20.9%,人体呼气平均氧含量16%,肺中中平均氧浓度在19.5%左右。所以氧浓度低于这个值,开始进入窒息缺氧,就已经相当于开始憋气了。但此时呼吸是正常的,很难意识到自己已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是吸入高浓度氮气,肺中氧浓度可能瞬间降到10%以下,血液中氧分压高于肺部氧分压,血液无法从肺部获得氧气,甚至出现反向扩散,吸入者瞬间昏迷。所以,安全知识的学习深度很重要。一旦发现安全要求与生产、生活经验不协调时,要加深安全知识的培训,从理论上、专业上让员工的认同危害的存在。

3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以避免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是消除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强安全教育。首先必须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教育和管理;其次是改变教育形式,补充完善技术资料,健全安全教育体系,做到安全在心中。只有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落实责任、各司其职,互相监督,才能确保化工行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4化工创新性安全教育

什么叫创新?创新应该是指冲破陈规旧律的羁绊,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等新的事物。安全教育的创新就是要让安全更加深入人心。在新世纪里,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让化工行业更加安全,就必须“安全”二字进入员工的内心中。安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为此,在大力推进安全教育中,采用一定方法使员工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也是化工行业的需要。要创新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安全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化工厂,是员工工作并接受教育的场所。因此就应该转变传统的安全教育观念。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知识达到爆炸性的发展,一两次的安全学习获得的知识很有限,很难有效地运用于整个生产。化工厂要做到终身教育,深入教育,点滴教育,并让员工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安全教育做到人人受教,互相监督,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因材施教,针对本单位的生产与建设,可以采用针对性教育使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能充分深入人心,提升个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其次提供自我约束,互相约束的安全教育制度。摆脱“传授———接受”这一传统的模式,人人受教,互相监督能更好的做到化工生产安全,采用这种教育制度环境,能更好的相互约束,洪洞营造安全氛围。要有效地推进创新安全教育,就必须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创新,这点可以向发达国家看齐,加强化工厂内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安全负责制。化工厂要开设各种类型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员工在实践中受教。总之,要落实和扩大安全教育内容,深化化工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自我约束,互相约束。让员工以扎实的安全知识积累作基础,参与各种安全活动,相互形成监督体制,做到“我安全,我们安全”。然后安全教育者应是创新安全教育的主导者与实践者。教育者的水平决定了员工对安全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化工安全的程度。能否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平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安全教育队伍是化工厂能否安全走下去的关键所在。如何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安全教育管理团队呢?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应使团队处在一种终身学习的状态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化工厂发展极快,教育这本身也要跟随潮流,对于新科技,新技术,有充分的理解。应不断的参加学习与进修,必须使他们处在一种永不休止的学习状态中。在不断的提高自身层次的同时还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安全教育中。第二,安全教育者应运用新方法及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纪录片教学等等,有效加强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安全教育者应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安全知识传播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员工。第三,安全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要坚定并与时代同步。只有用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用最坚定的教育,管理方法在化工生产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全生产。电子技术和国际互连网络的迅速发展,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样也给安全教育带来了影响,为化工厂的安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更为广阔的平台。①计算机的使用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接受到安全教育,也能更直观的了解到各种事故的危害性。②高级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模拟事故的同时,让员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在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得心应手。③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为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带来了契机,我们可以更直接、及时的追踪国内外化工技术发展以及化工安全管理技术,不断更新自己对安全的理解、扩展自己的安全意识。

5结论

安全教育要结合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通过创新,知识拓展与深化讲解,重视员工安全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廷竹,吴春江.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应做好四个“把关”[J].浙江化工,2006,37(8):21~22.

[2]陈伶浪.当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2(19):30~31.

[3]李艳敏,郑昌元.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浅谈[J].科技资讯,2009,117(28):144~145.

[4]王兵.加强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4(21):121~122.

[5]魏振枢.化工安全技术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6]高有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46(18):59~60.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会计工厂

一、“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会计工厂”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校内依托企业一线会计人员进行指导,会计专业的学生参与真账实操,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企业负责创造经营环境、提供真实业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原来的消耗性实验转化为生产性实验,学校在降低教学成本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真实业务流程,大大减少了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所需的时间。“会计工厂”秉持着实训成果要“市场化”、“价值化”的目标,并适合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实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会计工厂”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接受。

(一)构建真实的职业场景,解决会计专业校外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在传统的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财务保密性限制了学生接触核心业务,这是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校外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同时,企业岗位少容纳不下大规模学生,企业经济业务单一性影响教学的深度,企业技术技能积累少影响教学的效果,缺乏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会计工厂通过设置不同行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包含银行、税务、政务服务中心、客户、供应商等,丰富完备的真实实训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现真账实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财务与业务融合,了解公司的实物流转、成本流转、现金流转以及研发———设计———供应商———生产———客户———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把业务融合到公司财务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领域,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当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会计工厂的建设,通过引入众多企业的真账进课堂,能够借助会计机器人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让学生接触更多真实企业经营案例,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三)多行业、多岗位、多模式,解决就业快速上岗问题。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一般以制造业企业为背景进行专业学习,但是会计学生数量众多,就业面广,就业出口对应行业众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会计工厂的建设,由于其天然的服务于成千上万家中小微企业的属性,有各行各业的真账案例可以让学生进行体验、实习,能够快速了解不同行业的企业会计岗位能力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快速上岗能力。

二、当前高职会计“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适应“会计工厂”的需求。当前三年制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方案多数还是采取的“2+1”模式,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和1年校外顶岗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一二年级有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受学时限制没有办法在一二年级便将“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真正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绝大部分院校是从三年级才开始。这种情形下已经建立的“会计工厂”还没有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作用,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认知教育的作用,实践内容流于形式。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支持不足,尚未建立“会计工厂”,实践教学以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予以完全替代。这种“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使得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学生与企业对“会计工厂”教学模式认知不足。很多学生认为“会计工厂”也还是实训室,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工作的内容可能和仿真实训一样,使得他们参与度不高。再有目前“会计工厂”里没有实习工资,使得大部分学生宁可校外勤工俭学或者另找校外单位实习,也不愿意到“会计工厂”实习。“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本着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首先考虑参与“会计工厂”教学模式能给企业创造的效益是什么。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到“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够获得相当可观数量的廉价劳动力,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用工不足的问题,同时获得更多的工作场地支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与社会最新的技能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在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工作经验,完成的工作质量很难达到企业的需求,有的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了企业参与会计工厂的积极性不高。

(三)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不足。目前“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虽然他们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却不懂得教学的方法,无法将学生所需的实践操作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他们,再加上他们对“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认知的偏差,也没有办法调动他们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中的专任教师拥有“双师型”证书的比例虽然不低,但是由于长期脱离实践,真正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还很少。

三、完善“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会计工厂”教学模式应当贯穿三年教学过程中。虽然年级不同能力上会有差别,但是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配备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对大一、大二年级运用“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也是可行的。例如在大一的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岗位认知环节中,可以在“会计工厂”里进行见习,身临其境感受每个岗位的工作特点,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会计各个工作岗位;在大二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对于每一个重点业务实训都可以融入到“会计工厂”进行讲解与实操。

(二)加强学生与企业对“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认知。“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使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从根本上进行了变革,学生实训的产品不仅是教学成果,同时也是生产产品,他们的实训成果进入市场会产生市场价值,而不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课程作业。正是“会计工厂”因为可以有收入,所以能扩大再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在“会计工厂”中充当学徒,不仅能得到薪酬补贴,而且还能体验真账实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转变为职业人。校企双方应本着一致的目标共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布置工作任务,业务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学生实践认知规律,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提升学生业务能力。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入驻学校,将其的真实业务如记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计等业务移入会计工厂,实现真实业务真实处理,企业借助学校拓展了工作空间,培养了后备的人力资源。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会计工厂”依托的教学力量主要来源于企业一线员工和专职教师。就企业一线员工而言,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教学技巧。所以针对企业一线员工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与教师责任感。而对于专职教师,即便是拥有“双师型”素质的专职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实践工作,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还是略显不足,因此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向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学校加强与政府,与企业之间密切的联系。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11条鼓励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会计工厂”作为一个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课程等资源建设。由院校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会计工厂”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学生管理及就业,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合理安排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计划,负责提供招生计划、开展支持服务,统一进行学生管理,统一组织开展教学与督导。在教学环境和学生生活环境中融入企业元素,使学生较易完成由“会计专业学生”向“会计职业人”的转变。高职院校由于公益性的体制要求,缺少一个职业企业家的形成机制和成长环境,由高职院校直接举办的校办企业往往会存在经营困难、竞争优势不足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因此校办企业可以考虑引入资产经营公司。它将集中学校经营性资产,对所属企业或者对外投资股权,负责经营、监督管理和承担相应的法人责任。资产经营公司可以跨越学校公益性、无偿性的体制限制,实现市场准入机制的确立,不仅可以帮助解决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风险防范,而且可以帮助理清产权关系,改革企业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王长义.“工厂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74-76.

[2]林修凤.高校校办企业的困境与出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63-67.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5

关键词:需求定制;柔性生产;用户交互;先进设计与生产模式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化,促使先进设计方法与制造模式的革新,针对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需求对传统家电行业设计与制造模式的冲击,迫使企业必须从传统的批量制造向现代的个性定制进行转型。为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家电产品的设计与发展、用户需求与消费升级的融合与深化。积极探索在互联网与物联网条件下的先进设计与生产模式,内部利用生产与交互系统,构建互联平台,深化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实时沟通,使得需求与生产能够有机地统一,进而使得家电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具备定制与交互的属性。

一、理论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加速了家电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模式的革新与产业融合。家电产品体系的诞生与发展具备替代人们家务劳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产品属性。现代家电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新模式所具有的三大特征——时时可沟通、全民可设计、分散可生产。在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中,可以用来完善、更新与深化。这包括:“时时可沟通”改进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大规模制造在广泛发展后,会被大规模需求定制所逐渐取代;其次,“全民可设计”革新了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扁平化、企业员工与用户角色渐渐逐渐融为一体;最后,“分散可生产”是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指的是设计与生产的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与分散,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供应链、生产者的重构与整合。多种技术的发展与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利用分布式的资源创造了条件,设计与生产模式从封闭逐步形成对外开放的体系。

二、“互联合一”的家电设计与生产模式

“互联合一”的模式作为一种设计与生产模式,具体包含了“互联工厂”与“人单合一”的两种模式。这是源于海尔集团的设计与生产模式。主要是从用户,员工两个维度来进行革新,作为一种新型设计与生产模式,将家电产品的使用者与生产者,两者来进行深入定制。这对于整合设计资源、优化生产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互联工厂”模式,是规模化制造与规模化定制的创新,其主要的核心是在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有效需要,带动用户促使融入家电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销售与物流的各个阶段。努力实现能够将每个产品都有用户所属,在产品下线后送达用户。实现及时、可视、透明的生产特性。将用户的认知与对家电产品的感知,有效地整合与完善。“人单合一”模式是将企业与用户连在一起,让员工能够掌控家电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的方向,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能够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让员工能够成为家电产品掌控者,实现产品主控者,取得话语权。使企业内部的员工变为对外联络人,使用户能够直接与员工进行沟通,“人单合一”模式是作为企业从内部进行的自我创新。

三、“互联工厂”模式的创新建构

“互联工厂”模式可视作一个生态系统,是基于传统工厂生产模式的内在创新,是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进行了自我革新。具有中国制造2025的设计与制造模式的变革与实践,主要包括线上设计模式与制造模式两个方面的变革:其一、互联工厂的设计模式变革,本质是以企业为中心转为用户为中心,创造出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本着“从硬件到网络硬件再到生产生态圈”的共创共赢,即从产品到服务转型,通过产品变成网络支持的硬件,人与机器的互动联通,用户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的全流程参与,形成用户生态圈。在为不同群体的用户提供更智能的产品解决方案的同时,通过家电行业构建的生态圈平台,将各个方面为用户创造价值,实现共创共赢。其二、互联工厂的制造模式变革,从制造到定制,从大规模单一生产到大规模多元生产。努力达到用户体验的价值可塑性。区别于传统生产制造与定制,是以硬件定制为基础,进而实现一次性的购买交易,互联工厂的大规模用户定制,是从用户切身需求出发,从用户自身与生活场景与使用体验进行有效沟通,从不断实践与完善中,获得切实可行的产品设计雪球。积极促使用户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物流的流程上具有交互、可持续、情感化的产品属性。

四、结论

以“用户需求导向”为基础而构建的先进家电设计与制造模式,是将用户的角色进一步深化,形成消费者、设计者、生产者多角色融合的局面。“互联工厂”与“人单合一”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进行产业模式升级的积极尝试,将用户与企业的共同智慧与需要进行交叉、整合与共享。将资源有效地适配于大规模定制的生产能力、互联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深层次可迭代的家电产品,带动以“用户需求定制”为导向的家电行业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瑞友,姬传涛,宋妤杰.互联工厂、人人创客—知识型员工转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0):35-40.

[2]赵剑波.管理意象引领战略变革: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案例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04):78-86+158-159.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6

 

一、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加快发展。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空前重视,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根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历届毕业生跟踪得到的信息反馈所知,不少学生在企业上岗时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法。学生角色不能快速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就业的磨合期过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最终造成“下不去”、“用不上”和“留不住”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淡漠,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企业文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熏陶,特别是企业文化中管理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创建校园文化融合的氛围使学生充分适应企业文化的“预熏陶”,强化学生在进人企业前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价值及行为取向最终被引导到今后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他们要能够在企业里面具有组织群体意识、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旦成为企业员工,就能够迅速融入富有创造性的、积极性的以及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少对高职校园文化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系统研究,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更少[1],尽管有些学校和专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但都属于初步的、不完整的认识层面,很难看到较为成熟、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高职校园文化过度边缘化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和教育资源(资金、物资、生源、师资)相对短缺等方面的不足,在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时,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也容易忽视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主要有几种形式:(1)认为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是浪费时间;(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开展校园活动而已;(3)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种讲座,搞各种学生活动;(4)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结果使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5)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在校园里堆砌着名人雕像而已。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二)高职校园文化过度本科化   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和中专升格而来,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如何开展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缺乏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成功范例。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简单照搬本科院校的常用做法,模仿本科院校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学校教育毫无联系的文化移植到校园当中;校园文化中缺少了高职特性,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熏陶,这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三)高职校园文化简单企业化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认为,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已经逐步认识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但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如何引入企业文化,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很多学校的常用做法是简单地把实训室改成厂房,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里按照一些企业标准条例与企业安全条例等管理,认为这样就实现了校企文化有机融合,进而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构建基于“教学工厂”模式校企文化融合平台   为了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必须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使校企文化融合从理论构想变为实际可行。2007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校、企三方采用股份合作方式,在该校宁海产学研基地建立标准化精密模具制造教学工厂,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2]学校提供4500平方标准厂房,师资和学生等,企业投入标准化模具生产线,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教学工厂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产学研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以及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下设教学工厂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学工厂教学生产管理、产学研改革实施、技术研发和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具体实施。该小组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分别是教学生产管理办公室、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校企文化管理办公室,教学生产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的安排,及对师生和企业员工的再培训,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负责教学工厂新产品的研发和行业新技术的推广引进;校企文化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的实施及效果监控。通过政校企三方产学研合作实现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相融合,教学场所和生产场所相融合,师生科研和企业研发相融合,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间融合有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一)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有机融合   教学工厂计划调度科成员由企业计划员与我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工厂中的计划调度不仅指企业生产计划与生产调度,同时,也包括了教学计划与人员(学生、教师)调度。通过以上合作使教师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更加熟悉,对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企业的需求更加了解,对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p#分页标题#e#   (二)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有机融合   教学工厂内有两条生产线,一条为教学用生产线,一条为企业日常生产用标准化模具生产线。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首先在教学生产线上进行实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轮岗进入企业实际生产线上进行顶岗实训,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指导完成实训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在接收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即使学生又是技术工人,实现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企业氛围,实现由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变。   (三)师生科研与企业研发有机融合   成立宁波模具研发中心,教学工厂整合学校和企业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模具研发人才,依靠教学工厂为其搭建科研攻关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工作与研发,成分感受真实的企业科研氛围。同时,把学校的学术氛围带到研发中心,使教师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研中学。   四、实现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合   教学工厂管理规范,为广大师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教学学习环境,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加真切地教和学,大大加快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对工厂真实环境的了解。在三种融合平台基础上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和进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   (一)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由于教学工厂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该工厂遵循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从而把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内感受真实的企业管理文化,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切地受到先进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   (二)优秀企业文化进课程   课程体系可以说是“教学工厂”的血液与灵魂。从教学工厂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市场调研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依据经济发展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课程。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任命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或企业人员为课程开发组长,吸收任课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这样,既能保证所开发的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内容顺序编排上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保证课程内容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要求。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由“教学工厂”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与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与企业工程师通力合作,使课程与项目相融合。通过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地进行专业开发准备,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课程。   (三)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   教学工厂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工厂既课堂,在教学工厂中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要对职业岗位非常了解。在工作压力驱动下,一些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工厂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到教学工厂中挂职锻炼或实践,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获得前沿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对企业文化更加熟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学生进入教学工厂上课,首先安排为企业加工半成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教学改革指导小组负责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安排到企业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项目和企业项目开发,将项目教学贯穿始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加符合行业与企业的需要。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优秀企业文化贯穿整个课堂。   (四)优秀企业文化进生活   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多是在众多校园文化活动中度过,学校应根据教学工厂在校园内的实际情况,开展“精工文化节”和“质量文化月”等富有职业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使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教学工厂”,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和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参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最终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行校园、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使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融合。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7

一是厂党委问需于职工群众,真心为职工办事,给职工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认真倾听员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真心实意为职工办成每一件事。15个党支部严守“不走过场、不搞形式”的要求,精心打造了15个“暖心窝”工程,改造员工浴池、改善工作条件、美化工作环境、修复太阳能热水器等实事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肯定和好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接地气、通民情、暖人心。厂党委还问计于职工群众,深入开展“转思想、转作风,创纪录、创水平”降本增效劳动竞赛,围绕安全环保、原材料消耗、产品质量和产量、队伍作风建设、员工培训、维护稳定、管理创新等方面开展项目立项攻关活动,采取历史对标、行业对标、装置对标的方式,明确目标,明确定位,查找差距和不足,在生产关键指标上创造新纪录,在专业管理上创造新水平,激发全体职工参与管理、参与降本增效的热情。截至目前,职工共有835人次参与竞赛,上报结项项目289项,132项获得奖励,占结项项目总数的45.7%,实现创效1680万元,工厂发放项目奖金共计74400元。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开展了党员佩戴党徽、挂牌上岗、党员承诺制活动;以文明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为主题,开展“党员示范岗”、“争当岗位能手”活动;以宣扬先进、带动全体为主题,开展“亮点靓化”、“塑星工程”、“双亮工程”活动,选树“十大金牌工人”、“十大优秀班组长”、“十佳管理干部”。其中,喊出“感恩企业不计较、扎根一线不动摇、苦练技能不懈怠、快乐和谐不折腾”口号的劳动模范值班长黄柏峰,成为全厂一线职工的榜样;“五心”技术干部霍凤华的“铁心”学技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基层党建术、“精心”抓管理、“放心”干工作、“交心”带团队、“用心”攻难题,成为全厂管理干部的楷模。同时还以挂钩帮扶、解决困难为主题,开展了“党员联系户”、“挂钩结对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示企业党员风采和良好形象,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二、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廉洁建设

吉化丙烯腈厂党委作为基层党组织,针对监督难点、重点,积极向职工群众征求改进意见和建议。一是厂党委组织职工群众对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提意见,突出“边征求、边落实、边整改”,通过征求意见表、调查问卷、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分层面、多形式征求意见。共下发领导班子及成员征求意见表30份,征求到对领导班子各类意见7大类32项、对领导班子成员意见和建议24项。发放调查问卷85份,收集对工厂领导班子在“四风一顽症”方面的意见5条,机关在“四风一顽症”方面的意见11条,对工厂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3条。召开行政系统和党群系统座谈会,面对面征求意见41条。同时组织工艺、设备、安全等各专业人员对主管厂领导进行实名征求意见,科室以调研走访的形式到车间、一线岗位听取意见。工厂对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汇总后进行公开公示,对重要的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进行公开公示,使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起到“镜子”的监督警示作用。二是厂党委发挥纪检监察组织作用,实施“两查一提升”方案,对计量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等关键要害岗位,排查岗位风险,制定防范措施,立“红灯”,划“黄线”,确保各级管理干部和关键要害岗位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履行岗位职责。首先,排查管理工作薄弱点主要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排查,涉及人员包括厂处级领导、科级干部、一般管理干部和班组长,查管理制度、查管理流程、查人员职责、查管理资料、查管理内容和方法。其次,排查关键岗位廉洁风险点主要针对关键岗位工作,涉及人员主要是有业务处置权的人员,查岗位职责、查日常工作内容、查关联人员和单位及物资、查人为误差错误等。再次,针对“两查”工作查找出的廉洁风险点和管理薄弱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对策,提升管理规范水平。同时积极培育廉洁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活动,开展格言警句征集、反腐倡廉征文创作、廉洁手机短信发送等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强化廉洁自省意识,营造廉洁从业氛围。

三、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观念

工厂员工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新形势下;卷烟工厂;离退休管理

长期以来,离退休管理工作始终是企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方面,面对老龄化现象的日渐凸显,卷烟工厂离退休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管理手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遵义卷烟厂离退休管理工作为例,对卷烟工厂离退休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一、以“网格”创建为基础,盘活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内在潜力

(一)切实做好“六级”组织建设,层层建立网络保障

工厂以离内退党总支为关键层,统筹协调建设各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实现“处处有组织,人人靠组织”的建设思路。以原工厂7个家属区为主要核心区域,逐渐向周边辐射、蔓延,调整并优化党支部设置,统筹规划、组建3个党支部,每个支部设3-4个党小组,各党小组下设2-3名联络员,分别联系30-50名老同志,以此搭建起“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联络员、老干部(老同志)”的“六级”网格架构,将所辖区域划分成一个个网格,把基层党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退休职工全部纳入其中,消除服务工作中的盲点和空白点,激发离退休党组织工作的活力。

(二)不断强化“42+”关键节点,个个发挥先进作用

在“六级”网格组织架构中,以党支部为起点向下延伸的层级“触角”成了能否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关键所在,支部书记、副书记、党小组长(支委)和联络员等一系列节点尤为重要,直接决定着“点”“线”“面”网格是否牢固。这里提到的“42+”,是遵义卷烟厂在实际工作中的42个关键位置,各单位可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而在这42个关键位置的选择上,党总支搭建了严格的“推荐与自荐”的机制,将“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优、身体素质佳”5个方面作为考量依据,选配符合条件的老同志填充关键节点,充分打通最了解离退休干部的前线“通道”。

(三)持续凸显“两级”承上启下,处处搭建桥梁地位

在“网格化”创建工作中,党总支与党支部是承上启下的两级核心组织。其中,党总支是“风向标”和“娘家人”,将厂党委的最新要求与思路根据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员工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分解与落实,形成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目的性强的具体要求,同时,党总支也是体现厂党委关怀的直接层级,积极落实慰问帮扶等日常事务,切实搭建起厂党委与离退休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党支部是“领路者”与“知心人”,能够将党总支的具体要求转化为体现本支部特点的、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还形成了支部与支部间“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此外,党支部作为与离退休干部、退休员工共同生活起居的基层组织,最能将最新动态、切实需求和凸显问题直接反映给党总支,以便在第一时间打通工厂与离退休干部、退休员工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瓶颈,及时做到嘘寒问暖。

二、以“三心”培育为核心,提升离退休干部精益化服务整体质量

(一)“真心”为先,将服务意识内化于心

“真心”作为“三心”之首,一方面是将企业的文化思路与离退休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思想意识在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遵义卷烟厂探索出了党政联动的“真心”服务形式,一是用特殊“”表达党委真心,其中的“三会”是指春节前夕的新春老干座谈会、半年老干工作座谈会和“重阳节”老同志座谈会,由党委领导直接与离退休老干部频繁接触,实时体现组织的重视与关怀;“一课”是指党委领导上党课,以思想政治课堂的形式促进厂党委与老同志之间的思想交流。二是用特殊“仪式感”表达厂部真心,将“退休职工欢送座谈会”作为主要形式,由厂部领导为每一名退休离岗的干部与员工颁发纪念牌与退休证,切实将员工职业生涯的终点转变为离退休工作的良好开端。

(二)“耐心”为要,持续改进方式方法

“耐心”的提出更多的是体现在对离退休员工的服务过程上,遵义卷烟厂在该项工作中充分剖析原有工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一是引入“PDCA”工作法,充分实现离退休员工的咨询来访、疑难问题的闭环管理,对工作人员严格实行计划(登记)、执行、检查、处理的工作流程,尤其关注问题解决后的最终效果,对于效果不佳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并及时调整。二是全程参与和不断鼓励相结合,各离内退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实行备案登记机制,由党总支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支部活动,对内容及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一方面体现组织对离退休工作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便于党总支全方位了解各支部实际情况。三是措施与员工关注点相结合,在充分了解退休员工对退休待遇的高度关注后,遵义卷烟厂组织制作了《员工退休详细信息告知书》,将企业掌握的员工信息、劳动部门认定的关键信息、三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增量补贴)的详细测算过程全面集成汇总,在员工退休时,及时传递至本人,让员工关注点上升为企业关注点,以此促进双方“共鸣”。

(三)“爱心”为优,用实际行动凝聚人心

“爱心”是遵义卷烟厂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提供服务的实际行动上。一是以“专”体现“关爱之心”,要求党总支、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把对待家人的关爱同等条件用在离退休老同志上,实现“专人专管专结”,即谁接收的咨询或疑问,谁负责落实与处理,谁负责一对一解答,谁负责效果评价,避免过程疏忽与工作失误;在座谈会、党员活动、主题活动等工作中,要对离退休干部实行“专人专接专送”,将爱心切切实实体现在点滴行动中。二是以“广”体现“博爱之心”,结合离退休活动服务人员有限的瓶颈,遵义卷烟厂在“贵之梦”志愿服务者中创建“敬老爱老服务队”,广泛将生产一线、行政机关的青年员工纳入其中,在诸多离退休老同志活动中,提供专项服务,如会场布置、跟车接送、活动执行、影像记录等,搭建起在职员工与离退休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展现青年员工的精神面貌。

三、以“平台”开发为提升,推进离退休干部信息化水平建设进程

(一)全面掌握基础信息是专项服务的有力保障

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是离退休员工的基本信息,遵义卷烟厂经过反复验证与讨论,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离退休干部、员工的个人信息29项、家庭信息11项作为主要信息采集对象,并将年龄信息、健康状况、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及联系方式作为重点采集与更新、维护对象,确保第一时间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提供专项服务,与此同时,还实现了繁杂信息的集成管理,避免了信息混乱、内容滞后、资料缺失等风险的发生。另外,此信息系统实现了与工会会员信息的高度整合,实现了工会会员与退休员工的无缝对接,避免了信息采集难、后期维护难等管理难点,全面体现了信息化建设在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不断拓宽延伸项目是优质管理的积极举措

遵义卷烟厂在离退休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将专项服务内容融合到系统创建的框架中,将离退休干部组织管理、离退休党员党费测算与收缴、住院补助、丧葬抚恤费等日常管理与福利费用工作,开设专项的模块功能,管理人员通过一个账号就可以实现多项工作,如离退休干部与员工的查询、组织管理与业务办理等,因而把离退休“网格化”组织架构充分搭建在信息系统中,进一步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构建起离退休工作的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搭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新平台,有效提升服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综上,离退休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是企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方面,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卷烟工厂离退休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因此,遵义卷烟厂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把日常工作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使服务工作更加高效快捷。

【参考文献】

[1]杜菊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企业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J].中国煤炭工业,200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