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培训总结范例

工厂培训总结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1

1.1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调查发现,在原料、人工、水、电成本及折旧等方面不同企业差异不大,关键在转化率,而解决转化率的关键是技术人员,快速发展杏鲍菇工厂化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奇缺,与小规模季节性生产在技术层面完全不同,工厂化生产技术和管理难度大,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知识老化的现象,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厂中真正专业的大学或专科食用菌科班人才很少,很多企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很难找到满意的技术人才,难以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跟不上,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专业化人才的不足影响了工厂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得技术,又不知道技术的重要性,没组建好自己的技术团队,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也没有充分了解,对如何成功制作栽培包的方法技巧不够,特别对菌种的使用与新品种研发、菌包生理成熟后诱导菇蕾形成的机理和方法缺乏基本了解,对子实体发育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不能正确调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成功率。

1.2现代企业运作理念缺乏,管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自身管理缺失,没有建立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过分依赖技术人员,使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目前,许多工厂化生产企业难以发挥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应有的效应,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工厂化企业管理除了专项技术外,还应有设施工程、电器自控、环境工程,甚至经济管理等技术的支撑。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杏鲍菇生产企业管理,认识不到栽培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多专业分工协作,精细化管理,才能够产生效益的道理。由于不重视企业管理,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一线员工量化指标管理的具体方法,造成工人不按操作规程去做,经常发生制包污染杂菌率、畸形、生物效率低等问题。另外,一线技术人员、熟练员工能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是管理层面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2.1投资前进行杏鲍菇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前先对国内杏

鲍菇工厂化生产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投资项目作可行性研究。一方面了解工厂分布与规模、设施与技术能力、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主要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区域主要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价格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饱和时的产销动向以及新消费市场的开拓等。只有对市场的需求情况做具体全面的了解,才能以销定产,确定生产规模。

2.2设计建造专业化厂房

按正规标准设计建造厂房,合理化设计安装设备,工厂规划建造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是栽培稳定的外因,也可节省能源、提高效益。杏鲍菇标准化工厂的设计以生产工艺为基础,物流转运方便快捷为前提,要考虑空间使用效率和车间内工作的便捷性,根据日生产量,合理布局各区域面积,还要考虑栽培车间的保温性和温、湿、光、气的调控系统。根据生产布局一般分为5个区域(表1),Ⅰ区为无菌区,包括冷却室和接种室;Ⅱ区为培养区,对洁净度有着严格的要求;Ⅲ区为搔菌、栽培、包装区,对环境的整体要求较高;Ⅳ区为操作区,包括装瓶和灭菌区域,对环境无特殊要求;Ⅴ区为废料区和原料堆场,是灰尘和杂菌较多的区域,有菌区与无菌区需合理布局。厂房设计包括拌料车间、装袋车间、灭菌车间、冷却车间、接种车间、发菌车间、出菇车间、冷却包装车间。按杏鲍菇栽培特有的工艺流程来进行设计,所需的设备要与车间相匹配,发菌和出菇车间主要是考虑四大系统:通风系统、加湿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光照系统。温度调控主要是通过制冷机组进行控制,制冷机组的选型和匹配需根据菇房大小、最大容量、不同菌种的菌丝培养及子实体生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了解,具备规划设计能力的有资质的单位确定建设方案和布局图,并设计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基建、给排水、暖通、净化工程及配电等的详细施工图,再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建设。

2.3组建稳定的技术及管理团队

2.3.1组建技术团队,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转化率。投资建厂前需建立一支通晓杏鲍菇理论知识,精通本职工作,有很强的研发能力,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科研技术队伍;要有一个在技术上能统筹兼顾的技术总监,组建技术团队,菌种生产组组长、拌料组组长、灭菌组组长、接种组组长、发菌组组长、出菇组组长等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领导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相互配合班组长或研发主管工作。生产操作人员都需经过专业培训,培养其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严格遵守企业的生产规程和劳动纪律,能熟练承担并圆满完成本职工作,解决工厂化生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2.3.2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组建管理团队,节能增效。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不仅需要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且需要管理水平高,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人才队伍,依托现代工业技术,把生物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通过各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的积极协作调控,达到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

2.3.3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建立企业员工培养、培训制度,企业可与科研院校展开合作,积极引进、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注重员工培训,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完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避免重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失,满足工厂化发展的需求。

2.4建立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作业体系和生物生育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农业企业是新事物,应以工业视角,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经营。做好企业经营,单纯从技术层面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从管理层面着手,认真有效的管理是工厂化栽培的核心。建立的生产和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从原材料采购、菌种生产、菌包生产、发菌管理和出菇管理一直到产品包装、出厂、运输、上货架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操作规范要求。同时,要制定生产线流程及标准、生产岗位标准、管理岗位标准,形成符合杏鲍菇工厂设计条件和杏鲍菇生长发育规律,切实可行的、系统的生产方式,使杏鲍菇在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连续的可控生产。

3总结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2

在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探索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校园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思路,总结了“教学工厂”的建设成果和运行特色。

关键词:

教学工厂;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TeachingFactory),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所创造的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二者紧密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校长林晋东的解释,“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摸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学到先进实用的工作技能,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模拟、模仿、融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工厂的内涵所在[1]。

1“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背景和特点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解决了如何将学院教学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的普遍难题,使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也不是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进行技能训练。“教学工厂”既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也不是企业的车间,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场景在学校的再现。“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建,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它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的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个“教学工厂”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并且为学校开拓了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2]。近年来国内已经有机械制造类专业、汽车修理服务类专业、导游专业、法律实务专业等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初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例,但电力技术类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尚未见到案例报道。

2电力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突破方向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大量发电、输电、配电和控制设备组成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快速性、同时性的特点。由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供电、配电、用电完全同步、影响面广、自动化控制水平高的特点,对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与水平有较高要求,电力系统企业概不接受学生在电力生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学生所谓到电力企业实习,实际上只能看、不能动,根本无法参与实际操控,往往最终演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完全不可能在电力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这一点与各种制造类或设计类专业完全不同。近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场地、经费以及技术的限制,多数学校倾向于采取纯软件的仿真培训系统,或者是分散的单个操作实训装置,学生难以熟悉电力行业全环节的生产过程,缺乏在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操作训练。如何在电力企业的真实系统设备装置上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电力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开办有电力类专业的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但仍缺乏与企业情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场地,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地要求。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要克服无法在电力企业进行岗位操作培训的弊端,亟须探索在校内建设一个具有电力行业完整生产过程、真实职场氛围、真实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以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与运行

3.1总体思路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的改革思想,依托2011~2015年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所获的软硬件支持,校政企联动,整合资源,采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新校区建设,与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按照南方电网标准与规范要求,改扩建原有功能较单一的电力技术实训场所,在校内设计建成了包括电力系统发供电企业“运行、检修、试验”的三种工作模式的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所有实训设备均为电力企业生产的真实、先进的设备来源于合作企业捐赠、学院自筹资金、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购置、毕业校友捐赠等。对综合实训基地展开综合应用形成教学工厂,以突破无法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3.2建设方法与成果

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通过聘请企业专家顾问,项目组成员反复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与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以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平台,编制出具有行业特色课程并予以实施,形成实训基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过程职场化、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浑然一体的建设模式,最终建成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于一体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该教学工厂的电力实训平台就是涵盖“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及电力调度的全环节多功能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工业网络与电气控制实训室、全物理仿真发电厂、220kV物理仿真变电站变及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实训室、电力仿真中心、电力营销实训室、电力设备检修实训车间、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与巡线实训场、高压试验车间、保护装置调试车间、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微电网技术应用实训室、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实验及实训室、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52个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达15000余平米,设备数量达17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人民币,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实训平台完整支持了基于“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该教学工厂具有“工厂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工厂设备与企业设备一致,工厂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致,工厂课程与企业需求一体”的形式特征,利于加强和提升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由此突破了电力行业实践性教学条件的瓶颈,满足了培养专业服务产业的电力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此教学工厂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与广西电网下属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革新及项目研发、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建教学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每年培训电力企业员工达1000余人次以上。

3.3电力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在对广西区内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的发电企业、电网及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及其它工矿企业,如大唐集团平班电站、广西电网武鸣供电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湛江)、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检修与试验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了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及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相应的行动领域能力,提炼相对应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适应岗位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在专业课程标准中,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描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按照项目载体的实施需要,设计了教学项目,如项目任务、教学实施的步骤等。

3.4运行特色

(1)利用教学工厂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创设专业认知体验课程、基于精益“5S”管理的实训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电工基础技能培训到电气运行、线路巡视和维护、设备检修、高低压开关柜检修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电力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课程中,按照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岗位要素知识,开发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电力企业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2)教学工厂集成了大量前沿IT技术以提升教学与实训效果,依托电力综合技术实训基地和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与某水电站和某县级电力公司的网络互联,两类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运行状态数据均能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力调度实训室,实现课堂直通电力企业生产现场。与重庆新世纪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混合仿真软件,使教学工厂能够更全面模拟真实生产过程。(3)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生产现场才能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实施现场教学、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并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从建设到运行至今近五年时间,创设了大量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运行工况、真实生产安装的教学现场,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轮换等促进团队协作、班前会班后会、真实操作等教学方法,成功解决了诸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为同类学校开展教改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虚秀维.教学工厂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对比[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7-18.

[2]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9.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工厂供电;行动导向;企业调研;引导

对于工业电气控制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工厂供电的课程设计难度非常大,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很多,需要做大量的工程计算,对学生的现场供电运用技能要求较高。以往授课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反映难理解,与企业实际脱节。这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苛刻,既要熟悉工厂供电的常用设备,具有丰富的电力系统方面的企业经验和现场设备的管理经验,又能高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论文。对于这门课的教学,笔者也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实施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工厂供电的专业技能并快速成长。

一、工厂供电课程设计的任务描述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设计环节的实际训练,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查找资料、现场参观、考察,小组讨论、小组计划、小组决策、小组展示、小组工作、小组评估等环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兴趣。定期的学习汇报,也是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立刻解决。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制图、运用标准和规范、查阅设计手册与资料以及计算机绘图、文档编辑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要求

4人一组,由组长负责,结合企业调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自选的设计课题。4人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包括题目的确定、气象资料的调查,平面图的设计绘画、外部电源的选取、变配电所位置确定、总容量的计算、变压器的选择、一次供电系统图确定、二次保护计算等。各组独立设计,在18周内完成。画图要规范,按照国标符号画图。本着节能、安全、可靠的原则,结合一定的前瞻性要求进行设计。

3.设计任务

主要步骤为:企业调研;根据当地供电情况以及本厂负荷情况确定变配电所位置;设备容量计算,确定变压器的型号、容量、台数;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电费构成情况;了解电源选取的地理位置、形式以及电压的高低;确定变配电所的主接线形式;功率因数计算以及补偿柜的确定;短路电流计算以及高低压设备选择效验;各供电支路开关、电缆选择计算;撰写论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1.行动导向法的定义

行动导向法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针对许多职业不断提高的复杂度和抽象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2.行动导向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信息,在理想的情况下,学生积极参与全部教学过程。这样做的学习效益是最高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对教师要求非常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要提高,教师自己要加强学习,如自学或参加各种培训。

三、开展有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此次设计任务的执行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在此次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工厂供电工程设计分级进行引入,将复杂任务进行切块、汇总,与企业的工程设计实现零对接。主要特色如下。

1.小组合作完成

课程设计的难度较大,需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设计任务。4人一组比较合适,人少任务重,互相缺少交流,不容易完成;人多会出现意见不统一,个别人没事做,容易偷懒。按照优差互补结合自愿原则进行分组,设立组长一名,通常是有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每次任务的下达、布置、实施和完成,成功与否都需要组长的辛勤付出,在项目考核评估时,组长的评分有加分。鼓励更多有能力和责任心的学生踊跃担当组长,激发潜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敢于承担重任奠定基础。

2.开展企业调研

以小组形式,参观当地供电局和工厂配电房,让学生初步了解工厂供电情况、主要设备、参数容量、规章制度及用电安全。企业调研之前,先制定调研计划和方案,经过几轮的讨论,确定联系人负责与企业联系,经过出行安全的测评,确定调研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参观。在参观之前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准备好技术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参观的时候结合企业员工的现场讲解,完成问卷调查,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回来后做表、文档录入、资料整理和归档,制作汇报PPT,对课题实施有了更直观的参考价值。通过企业调研任务的实施,学生在现场获得更直观的教学,对后续的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起决定性作用。

3.引用项目管理机制

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开展计划和进度跟踪,每周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完成相应的工作量,给予考核和奖励,让小组成员每人都有具体的任务。学生分阶段完成了小组调研计划、调研汇报、开题汇报、难点分析、中段检查、课题总结、结题验收评比。教师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机制把控时间和进度,学生们也逐渐适应这种高效地管理方式,不再拖沓。

4.提高职业素养

在企业调研及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电工专业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学会用现有的专业知识与企业技术人员无障碍沟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下一步的毕业实习奠定了基础。这样能够了解企业现场的规章制度、设备管理规范、安全用电知识,大大提高职业素养,并将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回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升华。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非常明显。

5.体现指导教师的核心作用

指导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把握课题的难度和进度,负责解决学生在课题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由于该课程任务难度较大,对指导老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在指导过程中花费的精力较多,每周要花大量时间核对学生完成的工作,及时纠错,布置下一周的工作任务,调动课题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特长。整个行动导向实施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课题设计,集结了指导老师和课题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心血。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引导文教学法等。工厂供电工程设计偏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小组企业调研任务为例,分阶段展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信息收集

教师布置企业调研任务,学生为解决这个任务,必须首先自己完成所需信息的采集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文、小组分工和头脑风暴。

2.调研计划

小组独立地制订出一个企业调研计划,寻找资源和辅助工具,考虑安全性,制订出行方案,主要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分析、时间表、计划书和问卷调查表。

3.方案决策

此阶段对企业调研计划进行审查并决定接下来如何执行,具体采用哪种方案。此时的教学方法采用与教师交流、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4.现场实施

此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企业现场调研,需遵守现场规则和安全规范,主要采用现场教学、交互式互动和小组学习。

5.过程控制

此阶段为整理阶段,将计划与实际完成结果进行比较,工作任务是否在内容上和专业上达到要求和预期目的,主要采用对比、总结和整理的教学手段。

6.项目评估

学生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馈,综合小组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思索今后还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主要采用项目评估、小组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五、总结和体会

笔者通过几轮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发现学生对工厂供电课程设计这门课,不再有畏难情绪,随着项目的开展,逐渐激发潜能,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步很大。对于教师来讲工作量虽然增加,但知识面拓宽的同时个人实践能力提升很快,总结以下几点经验。第一,选择合适的工厂供电项目,保证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第二,如果教师要去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大量的引导问题。第三,布置任务要明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第四,掌握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做好记录和评估工作。第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耐心指导和帮助,以鼓励为主,激发潜能。实践证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工厂供电课程设计,取得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刘介才.工厂供电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徐颖秦.工厂供电课程多元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6).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食品工厂设计;教学改革;大学本科;课程设计

“食品工厂设计”是大学本科院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和食品产业的发展需求为食品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复杂繁琐,包括食品工厂的厂址选择与总平面布局、劳动力和物料衡算、设备设计与选型、工艺设计和车间布局、辅助设施建设和其他基本设施建设及概算等内容。除了食品科学外,还涵盖了建筑工程、机械设计、经济管理、环保科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市场营销等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1,2]。因此,该课程需要学生在修完“食品营养与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工程制图”“食品机械与设备”“项目概算”等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后去学习。大学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育从事食品的研发、检测、品控、生产管理和工艺设计的专业人才[3,4],这是当下所有大学本科院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开设“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初衷。就所开设课程的主体而言,目前开设“食品工厂设计”的大学本科院校多为工、农科类院校,其办学目标多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食品专业人才。就所开设专业的招收对象而言,所招收学生基本上以理科生为主,具备基本的理化基础。然而目前现有的教学体系下,多数高校面临教学课时少、任务重、教学安排松散以及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等普遍问题。大部分院校停留在传统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中,即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负责认真而被动地接收新的知识点这种授课方式。仅限于课堂讲解食品工厂设计的各个知识单元比较单调乏味,且师生间欠缺互动交流,以及未能及时配套开设相关实习、实践环节,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普遍现象。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未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本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是不相匹配的。最终,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仅限于一纸文凭,而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大学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尤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食品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作者从师资建设、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核三个方面来探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这是提升师资队伍最快的方法。由于“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涉及面广而且专业性强,对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讲授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解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该门课程中工厂平面布局、工艺设计、车间布局等重点内容要求教师必需具备扎实的绘图功底和专业的绘图知识,最好是具备工程背景。其次,形成阶梯式的教师队伍,这是院校的学科建设最有利的方法。院校应保持不断层的人才储备,协调师资队伍年龄,促进良性竞争和发展。青年教师应跟着有资历的老教师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巩固创新再输出。再者,学校或学院应当鼓励教师深造和交流学习,这是保持教师队伍先进性的根本办法。学校或学院可邀请企业人才给师生做专题报告,鼓励校内教师参加研讨会、观摩学习会等。此外,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施行“双师型”教育模式,即聘请一些食品工厂里的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指导[5]。最后,提升教师队伍师德的水平,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教师的个人品德深刻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的精神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健全师德培训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和考核,促进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通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先进教师队伍,推动大学本科”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内涵式发展。

2创新教学形式

2.1线上线下多元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托,任课教师结合板书和手绘图纸来讲授“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多媒体设备配合PPT教学使得视频和图片等生动的元素融入了课堂,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视频和图片等素材使难点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譬如,在讲授生产车间工艺布置时,以生活中常见的罐头制品为例,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其车间布局呈现出来,结合AutoCAD制图将生产工艺和车间布置绘制出来,通过这样多维立体的方式将生产车间工艺布置展现给同学们,必定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以致用。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互联网为全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支撑。网络直播课、录播课的推广使得隔离在家的学生们也能顺利接受到远方的课程,没有因为不能上学而耽误学习进度。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共享平台资源化弥补了学生在限定时间课堂中没有将知识听明白或理解透的空缺,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或下载保存所需视频课程,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和巩固学习,尤其是对于难点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6]。

2.2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下,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薄弱且易产生厌倦心理。为克服这一弊端,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一是将引入讨论教学,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学习需求,表达心得体会;二是转变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教学,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课堂主体从教师过渡到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激发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大学的课堂应该是多元的活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堂提问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应答,将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凝聚创新思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当然,课程开始前的预习小任务,课堂中的互动和答疑,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完成形式,都是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有效推动力。针对课后作业任务,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就学习结果展开讨论和作PPT汇报,发动小组间提问交流,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卓有成效“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学生的汇报交流后,再由教师进行点拨,拓展深化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此外,立足于“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特点,适当的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再生动的课堂讲解也不如让学生去食品工厂实地考察学习来得更加直观具体。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及综合记忆,加强学习效果。

2.3拓宽实践学时

目前,开设“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本科院校只设置少量教学实践学时或局限于去工厂“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针对该课程的优化改革,实践学时应适当拓宽。可以将实践学习穿插安排在理论课程间隙,或者集中安排在课程开设前后的寒暑假。学校食品专业通过与食品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合作,安排学生去食品工厂进行实践学习。对于实习环节的课程安排,应落实到所有重要的工序和岗位,使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从工厂的厂址选择、厂区规划、生产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设置、车间布局等各环节指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观察学习;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在食品加工车间在岗实习,了解工厂设计原理和在实际生产加工中的具体布局与应用。带着问题去工厂实践实习,通过“问题导向型”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实现学校与食品企业“人才共育、学成共享”。

3完善课程考核

为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可以将课堂互动、答疑计入成绩评定。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工厂设计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因此,在课后的作业训练和期末考核中,应注重工厂设计的考核[7]。在平时的课后作业中,以章节为单元布置模块化训练,尤其是加强学生的绘图训练。布置作业任务可将学生分组,以我国特色资源为原料设计一款或多款食品,请设计同学讲述设计理念、设计特点和分析设计可行性,完成包括工厂选址、厂区规划布局、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车间布局设计、物料衡算、劳动力计算、动力设施计算、管道设计及辅助部门初步规划等作业。每次作业的考核,由其他小组成员和任课教师共同评议并对该设计提出改进意见。融入全班级师生的智慧,在课程结束时,以课程作业为基础,完成并完善课程设计,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知识的能力。

4总结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化工工艺设备管理;化工设备;安全性保障;有效措施

现今是信息化社会,而信息化设备的本质就是以科学信息技术去推动行业及领域的发展。对于化工厂来说,其以智能化作为其发展方向,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自动化故障检测,以工作人员对化工设备安全与设备维护进行检修,则是提高整个化工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1]。因此,现今国家化工部门以及化工企业等都对化工设备安全性保障与设备更好维护方面给予了更高重视,以能在化工厂发生问题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该问题进行处理,以此去提升智能化工厂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以确保化工厂更加稳定、安全的运行。

1化工设备安全性保障与设备维护中存在的不足

1.1化工工艺设备管理存在的不足

国内化工厂在科学技术影响下也开始以智能化方式所发展,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智能化工厂在发展中也因技术上的原因而影响了其工作。如从智能化工厂组成来说,其多采取现今环保建筑材料,也确保了化工厂应用中的安全与稳定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则仍存在运行与设备之间无法融合的问题。因为智能化工厂多使用电子互感系统,其主要是通过科学远程模块来进行化工设备管理。但是,如果使用传统的互感器,那么则无法确保智能化工厂的稳定性,也会造成互感器使用年限减少,对外界环境无法更好适应。因此,如果电子互感系统与传统互感器之间无法达到更好的兼容效果,那么则会造成化工应用设备质量变差,最终会对整个智能化工厂运行质量造成影响[2]。

1.2智能化工厂在运维安全中保密效果较差

智能化工厂对信号进行传输时则会使用对等传输方式,以确保化工运行过程的稳定。如设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运行不稳定,则系统网络会对不稳定原因进行分析,且会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使智能化工厂趋于稳定运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智能化工厂在化工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智能化工厂网络系统出现波动的话,那么则会降低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也使得化工厂设备运行更加不稳定。如有人员恶意对化工厂系统进行攻击,那么则会造成智能化工厂内相关数据及信息被窃取,甚者还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容易造成系统的瘫痪。因此,对于化工设备安全性保障中的保密效果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智能化工厂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3]。

2优化化工设备安全性保障与设备维护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

在化工企业当中,为了能够有效保证智能化工厂化工设备应用的安全性,同时做好化工设备的维护,便需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深化工作人员工作安全意识,并借助多方面的安全管理培训来端正工作人员的态度。与此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使得其技术与职业素养均得到提升,为智能化工厂运维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降低因工作人员操作问题而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

2.2做好化工工艺设备管理缺陷记录

在化工系统当中,若想要保持其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便必须要充分保障化工厂的运行效果。而在智能化工厂中,化工工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保障化工厂正常运行的基础。对此,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化工工艺设备管理的维护与管理,每日均需要做好设备的安全检查,保证其可正常应用[4]。此外,在发现化工工艺设备管理出现故障时,工作人员需要将设备的故障原因、故障点等信息记录下来,并保证信息记录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直至设备的故障点被解决后,方可将缺陷记录进行注销,但是可作为工作经验总结来为后续人员提供一些参考。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化工设备易发生的故障制定出一套适宜的解决措施,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2.3构建智能化工厂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应急预警机制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智能化工厂在运行期间,可能会因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故障,进而便会导致整个化工系统瘫痪,且对国民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化工企业需要提高自身对于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智能化工厂或化工设备出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内采取应急措施来降低事故风险,并减少因化工设备管理问题而导致工作间断的时间与频率。化工企业可通过构建智能化工厂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应急预警机制达成这一目的,同时加强对化工厂与化工设备的实时监控,提前制定好应急计划,一旦发现故障情况便立即实施应急措施,降低故障影响。

2.4应设置科学、完善的智能化工厂检修体系

智能化工厂化工设备安全与设备维护工作方面都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检修标准去开展工作,只有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检修标准体系,才能更具针对性的对智能化工厂化工设备应用与设备维护更好的处理,并能将智能化的理念与实践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以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的去进行安全与维护。除此之外,在工作开展中,要针对不同智能化工厂化工设备应用与设备维护情况进行调整,以更适应社会对智能化工厂稳定运行提出的要求。基于化工设备安全性保障与设备维护方面的问题,必须要以更加完善的智能检修体系标准体系去开展工作,以此才能确保智能化工厂在稳定与安全环境中运行。

2.5应强化压板定值及交换机的管理

智能化工厂运行过程中一直在采取继电保护装置,只有做好继电保护系统,则可以确保智能化工厂运行处在安全环境中。但是,继电保护技术在应用中也要采取只能规划管理,以此对定值、切区等进行判断,且对切区等能进行更好的规划。其中,采取数字化切板则能对智能化工厂出口的跳压板进行更好保护,如此才能保障智能化工厂中的硬压板得到更为稳定运行[5]。对于化工系统来说,化工厂中停役设备无需检修,要逐渐的增加LED软压板功能,以此才可保证设备远端固定值的稳定,才能最终确定软板的可能性。因软板对智能化工厂化工设备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确保远程控制相关数据信息,才能确保继电保护稳定运行,才能使智能化工厂规范化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工厂对于国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智能化工厂运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到当前阶段智能化工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并对这些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其立足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功能性,并扩大了应用的宽度与广度,满足了国民对于充足化工的需求。但是,受相关技术的限制,我国智能化工厂系统在运行期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对此,便需要通过构建完善的智能化工厂检修标准体系、强化压板定值与交换机管理以及提高智能化化工厂的设备标准管理来完成对智能化工厂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在推动智能化工厂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朱芮.化工设备安全性研究对化工工艺设备的管理策略[J].化工管理,2019(20):140-141.

[2]张春霞,张亚利.化工设备安全性研究对化工工艺设备的管理策略[J].化工管理,2019(08):81-82.

[3]刘永泽.化工工艺中的设备安装设计问题与对策的探索[J].化工管理,2018(06):101-102.

[4]刘大江,裘建龙.基于化工设备安全性研究对化工工艺设备的管理策略[J].化工管理,2017(20):52.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机械类;创新教育

1引进外来教师和学生,促进学术交流

我国每年对沿线各个国家所提供的奖学金名额都在增加,每年来华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加大高职学生比例是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重要内容。通过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访问交流、实地考察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合作。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加大对外来教师的引进力度,增加引进资金,提高外来教师待遇。对于国外机械专业考察优秀项目积极引进。例如,有部分国家的机械专业采纳的学徒制,这种制度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有着十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这种教学制度,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和总结,将这种优秀经验的可取之处进行总结,不一定非要生搬硬套。“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响应其倡议的紧缺专业人才引入,对于达到国际教学标准要求的教师进行专业引入,聘请专业的机械工程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还需要强化国际意识,将自己的学生进行输出,鼓励学生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出国实习或者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吸纳先进国家优秀的教学经验[2]。

2注重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这个机遇,主动变革,将传统的机械教育转变为与国际接轨的机械教育。在学院政策法规,教育设施乃至教育交流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在过去,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性教育,忽视了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与本科院校学生无法形成竞争力。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需要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基础能力,还需要了解其它国家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先进机械技术,如多轴操作机床,多功能数控加工中心的制造都需要进行了解。目前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机械行业依旧领先于我国,输出高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引进外来优秀教师进行任教等活动都可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许多外聘教师都有很强的专业英语词汇基础,在与学生长期的沟通交流中,学生对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也会有所了解和记忆,如圆柱度、原跳动、同轴度等等专业术语的英文表示都能一看就懂,对国外的设计图纸以及设计要求也都能有所了解。

3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学位互认制度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打破原来繁琐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简政放权。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以及工厂对国际化专业证书和国际化毕业证书都不予承认,这些专业证书的含金量无法体现出来,学生容易出现就业难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也正在拟发相关学位证书,政府需要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学生把心放在肚子里,敢去学,去做。目前,中国已经与沿线24个国家签订了文凭互认协议,该协议推动了学位的认证标准,还设立了70项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专项课题,其中机械交流也是一项重要课题。除了国家给予的支持与肯定之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模拟国外“模拟工厂”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在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校已经落实了,他们将工厂与学校相互联合,共同建立了一种依托于工厂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旨在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在过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过多,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升,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高职院校不妨选择一些优秀的美资企业或者是日资企业进行人才的合作培养。高职院校为工厂提供广泛的生源,工厂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制造技术,掌握机械设计的各种原理和应用。

4总结

高职院校必须遵循“一带一路”的倡议,在新机遇面前,高职院校需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机械类专业更是如此,努力将国外优秀机械文化引进来,让国内学生走出去,与周边国家多交流,多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容容.“一带一路”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8-21.

[2]侯挺南.“一带一路”战略环境下的泉州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7

1.1利用计算机管理库存

将库房内所有物资的编号、品名、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等信息输入Excel表格,实行计算机管理。每个规格物资的编号都是唯一的,即使类似的物资也很容易区分。当发生库存物资的出、入库时,库房管理人员及时在计算机上更改相应物资的数据信息,做到库存数据及时更新,使得库存数据能实时反映库房内的物资情况。在利用计算机管理库存前期,也考虑过使用专门的数据库软件对库存进行管理。由于实验工厂的规模不大,库房结构没有中、大型企业复杂,使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就可以满足管理要求,所有库存物资详细信息一目了然,易操作,易维护,还可以根据实验工厂自身的需要增加、删除有关库存物资的项目,使用灵活。

1.2库存数据共享

依托局域网,实现库存数据共享,设置不同权限,实现库存数据的查询与管理。库房管理人员可对库存数据进行添加、删除、更改等操作,其他人员只具备浏览权限。数据库的共享使得采购人员制定采购计划时以库存实时数据为依据;技术人员填写材料单时可以查询库存材料数量是否满足需要。同时,库存管理信息化,可以为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使其能够及时监督成本占用的状况,为加快工厂资金运转提供准确数据。

1.3优化布局

将库存物资划分区域分类存放,并设置标识,使库房管理人员能直观地找到库存物资,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清晰的标识还可以避免库存积压,采购人员也不再重复购买,能够降低实验工厂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实验工厂的流动资金。

1.4采购下限

在库存物资的数据库中设立定型产品一栏,同时将加工定型产品所需的库存物资做出标记,并对其数量设置范围,当标记物资的数量低于所设的范围时,显示数量的表格会变红。采购人员看到变红的表格就会立刻填写采购计划进行采购,及时补充物资,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5定时清理

每年年底对库存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统计物资的出库、入库情况,对于3年内没有发生出库、入库情况的库存物资进行清理。通过定时清理可以减少积压的库存,增加仓库的利用率,使库存物资都流动起来,增加流动资金,提高实验工厂的活力。

总之,库存要获得优良的管理,不仅要最大化地利用仓库空间,还要挖掘人员和设备的潜力使库房作业效率最大化。产品可获取性、安全性以及拣选最优化也是库存管理需要考查的重要指标。Tompkinsetal研究认为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货物库存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10%~75%左右,如何通过控制库存管理成本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将是工厂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

2推进库存管理建设

2.1软件

推进库存管理建设,需要继续推进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数据库服务的整体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流水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此外借助网络化建设,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有效节减开支。建立规范化的库存管理制度,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及制度执行,实现管理规范化。此外,通过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仓库管理及数据管理能力,真正掌握物料进、出、存的流程,使物品能得到顺利运转,使仓库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改进。

2.2硬件

在现行库存功能区的基础上,重新对仓库库位进行有效的规划,细化区域划分,使物料摆放更合理,盘点更方便。在全面考虑各种物品的仓储及流转流程后,进行仓储作业流程的标准化、统一化,提高库存周转率。在原有库房的基础上新建、改建库房,实现多数库存物品的立体化、自动化流转。

3总结

工厂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学习兴趣;多工种;工学一体

一、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现状及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能否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已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重要实施对象,重点扶持、发展对象。它帮助了许多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学生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先进的生产工具(智能制造平台)得到了应用,先进智能制造系统、高端生产手段得到了应用。提高了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得以进步,一举两得。

二、新教学模式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式灌输与划一或模块式教学)在现阶段新经济形势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也无法满足当前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学生毕业就业及企业用工需求的紧迫性,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应用呢?“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理实一体化”等模式该怎么合理选择和开展?事实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不好,要在实践中实行。当前技校学生中大多存在的情况有:手机依赖症(如何化劣势为优势)、理论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兴趣差(如何通过实际的生产环境或有趣的生产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论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只要学生能够接受并有较高的学习效力就是好方法。所以,笔者以为,开发出学生愿意去学的教学载体,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过程,采用有别于输灌式教学的有兴趣的教学形式,是我们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只要学生能学、想学、好学,都可以适当的采用并应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所以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不论是“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理实一体化”等模式,其关键词应该是“兴趣”。进入技工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理论水平比较弱,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是作为技校教师常常考虑的问题。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有水平,并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也是技校教师常常深思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一方面教师、一方面企业,面对不怎么好学的学生,作为技校教师肩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发展技工职业教育,其目的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那么到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如何更有效、快捷地培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去体验企业的运作,了解企业对什么人才有需求,认识企业不同的岗位能力要求。针对专业岗位,总结、提炼出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回到学校不脱离社会需求并选用企业典型加工任务,或者开发与之相类似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载体,开展相对应的能力培训。当前数控常见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各个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例如《车工实训》《铣工实训》等分别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讲,只是单独学习零件加工里面的某一个工种,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导致学生认识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培养,不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笔者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进行多工种联合实训的教学模式,然后再对各工种所加工的零件进行组装、装配;甚至对制造加工、组装出来的具有一定功能作用的机械构件进行调试。最后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工学一体化教学,能让学生看到生动的综合件,对所学的技能真真切切地有所体会,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相对不高的现状。

三、对应常见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指数分析

目前,各兄弟技工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各有差异。笔者根据收集的资料及信息分析,按五颗星衡量,对各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学习兴趣做了一定的分析。

1.校办工厂

校办工厂,就是学校模拟工厂的设备配置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年前,由于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设置校办工厂是有效的、可行性的解决实践环节的方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办工厂一方面设备配置跟不上社会工厂水平,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先进技术略有脱节,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缺失。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个别教师有时不能坚持培训教学的初衷,没有将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放在第一位。

2.订单式校企合作

订单式校企合作,最大的优势是服务生产企业。企业跟学校合作进行订单式培训,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对人才的各项岗位技能需求进行培训。培训出的学生不用岗前培训直接前往与学校合作企业就业,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在此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给予一定的资助,使贫困学生更能顺利毕业就业。唯一不足的是,虽然学生的学习也比较有针对性,但是就怕企业的需求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过于片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限。

3.引企业进学校

个别学校没有自己的校办工厂,但是学生的实践环节一样可以在学校里面完成。这就是企业进驻学校,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进学校后,学校免费提供场地等各项优惠条件给企业,然后企业安排设备及技术人员培训学生实践环节。企业与学校得到互补,各取所需。学生实践的内容比较贴合社会实际。但是,就怕企业为了生产,安排比较单调的实践生产环节让学生学习。同时,利用学生实习时间充当廉价甚至免费劳力,而不顾学生学习内容及兴趣。所以需用充分沟通合作的教学实践内容及方法,如果沟通得当,不失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4.传统2+1办学模式

2+1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实行的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包括理论基础及专业实践课;还有一年的时间是下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多为专业理论基础,在校实践环节也还是比较单一简单的课题,没能掌握社会比较先进的设备技术。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以后,还要熟悉学习掌握企业具体的技术岗位要求。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普遍也能够适应新的、较高要求的技能要求,但是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与社会顶岗的一年之间有一定的脱节,在校的学习相对来说学生兴趣有限。但是如果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较好的话,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提升的潜力、空间会比较高。

5.教师下企业,学习典型零件的制造生产流程,回学校提炼教学载体开展多工种“工学一体”联合教学

此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出来的,并不是为了企业的生产顺便培训;也为了不使教学项目与实际脱轨,教师需深入到企业中了解企业零件设备的生产工艺过程,然后开发对应技术的教学课题;开展“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对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引入竞争机制等,锻炼学生各项能力。同时对于不利于开展教学的太复杂的企业生产零件,作为教师,为更好开展学生教学,我们可以做必要的内容增减。一切为了学生,学习课题内容考虑能不能与社会接轨,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学习过程方式考虑学生有没有兴趣。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手机的应用,引导学生更好地用好手机,而不单只是玩游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