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工作计划范例6篇

特殊学校工作计划

特殊学校工作计划范文1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和国家、省、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党的“”精神为指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倡导“一切为了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办学理念,践行“奉献、阳光、务实、创新” 的校风和“博爱、敬业、厚德、笃行”的教风,改革创新,争先创优,提升管理能力、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确保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重点

1.以党建为引领为基。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党建首位,全面提升党员及教师政治素养。在党员和教师中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员干部教师学习教育和思想理论武装。

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首。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实施个别化教育及融合教育,建立普特融通机制,实现残健互助促成长;正常开展康复训练、兴趣小组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挖掘潜能,补偿缺陷,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的能力。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以强化师德师能建设为核心,深化师德承诺活动,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幸福指数;加大教师基本功培训力度

,打造学习型、科研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4.以学校细致管理为重。强化制度管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岗位目标管理和安全管理责任;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开齐上足各门课程;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形成和谐向上的工作局面,提升社会和家长的满意度。

5.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注重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康复训练的实效性,高效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定期开展“送教(康)上门”教育服务工作,切实做好对区域融合教育工作的服务与指导,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特殊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着力抓好队伍建设

1.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建立健全班子的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思想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实行每月例会制,议问题,提要求,明目标,定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中层以上干部队伍素质。要深入班级、教学第一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行中层以上干部协助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共同解决班级实际困难和问题。想师生之所想,解师生之所困,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师生工作,着力打造懂管理、精业务、讲奉献、善服务的干部队伍。

2.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主任竞争上岗制,重视班主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交流,通过管理案例研讨、观摩等系列活动,提高班主任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

、研究型、专家型的班主任队伍。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

3.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师风。

加强教职工之间的团结教育,一切要以学校利益为重,求同存异,齐心协力,共求发展,树立特教教师形象。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树立“身正为范、以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关心每一位残障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做到爱岗敬业,严格执行师德禁令,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拒绝从事有偿家教和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

(2)强化岗位培训,加速教师成长。

加强教师岗位培训,通过教师基本功训练系列活动的开展,夯实教师的教学功底,提升教师素质。开展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及教学评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培训、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活动;利用周五教研组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校级层面的教师业务学习与培训;安排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加强梯队建设,优化整体结构。

抓好新老教师梯队建设,使年轻教师主动求教,在实践中求进。针对我校年轻教师的特点,围绕课堂教学帮助青年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益。教导处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课堂教学常规等内容,切实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事业心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为他们成长搭建舞台,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学术研讨等活动。

(二)抓好学生养成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质量的基本导向是学校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1.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建立校长、分管德育负责人、少团工作负责人、班主任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统筹学校德育工作,保证德育渠道和德育计划的实施。

2.抓实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安全防范能力,践行“以课堂教学渗透,以养成教育促进,以体验活动强化,以文体活动拓展”的育人模式。根据学生实际,利用安全课、班队会和各种集会对学生进行养成系列教育和安全教育;借助重大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课余时间组织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不断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学校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社会和家长了解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能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加以疏导,不回避、不漠视。

(三)抓好学生安全管理

由于教育对象残障学生的特殊性,可以说安全隐患时刻存在,故安全管理是我们学校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必须放在首要位置,要做到未雨绸缪。守住安全底线,是特教人神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确保学生安全万无一失是每个特教人的职责。

1.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校园安全工作“一岗双责、人人有责”,层层分解安全管理责任,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做到落实责任、注重实效。

2.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组织做好学校供餐准备工作,严格落实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学校食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配送等关键环节安全可控。

3.广泛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和安全演练。认真组织“开学第一课”

、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开好安全教育主题晨会、班队会,邀请法制副校长、消防人员及交警等来校开设讲座,组织师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和消防演练,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4.定期利用告家长书进行安全温馨提示,密切家校联系,家校携手共筑安全防线。

5.对学生实行全天候跟踪看护式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监管人人有责。做到眼明、嘴勤、腿勤、手勤,管到每个学生、每个环节和每个时段,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强化晨午检制度、课前点名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制度、课间及放学交接制度的执行力,多管齐下,填好班务日志,确保学生平安。

6.定期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每月对校舍安全、消防安全、设施安全、校园周边环境等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建立隐患登记台帐,限期整改消除隐患。

7.严把“入门关”,实行保安24小时交替值班制度,每天安排1名中层干部、每个楼层1名教师和2名保育员导护值班,严格督查课间交接、放学交接、集会交接等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8、全面落实教职工全天候24小时各时段学生安全管理直接责任人分解规定及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安全管理考核处理力度

,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从严、从实抓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四)努力抓好教学质量,调整心态,转变观念,由教知识转换为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尽可能补偿学生的缺陷,开发孩子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能逐步融入到社会主流中去,能自立于社会。

1.加强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全面开齐课程,并针对残障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课程的开设,开足课时,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抓好教学工作。开学初制定好学科教学计划。教导处将采取深入班级听课指导和走廊巡视等方式进行督查,及时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保证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2.加强教科研,提高办学效益。

(1)注重课程建设,开设生活适应、体育、兴趣组、康复训练、等课程,所有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各类康复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功能恢复,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兴趣特长和生存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尊重差异、按需施教、多元发展”的育人理念,探索实践多元、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三个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康复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让每位残障孩子都能接受最适合的教育,促进其足够、多元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实施融合教育,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融合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升残障孩子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4)坚持“聚焦教学、关注细节、追求实效”的教研思想,认真落实好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例研究活动

,提升教学的艺术手段。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竞赛活动,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及教育叙事等,争取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上多出成果。

(5)研究制定评价措施和办法,注重过程督导和阶段性考评。贯彻落实培智教育“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年龄、残疾程度、学习基础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包括学期发展总目标,每月根据学生的发展总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教育目标、康复训练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总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及时进行督导评估,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五)倾力抓好后勤服务工作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树立科学管理和超前服务意识,为学校、为师生服务。工作中积极肯干,吃苦耐劳

,灵活、高效、创新,保质保量地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校园中每一个景点、每一堵墙、每一幅画都体现出教育功能,推动“三风”建设和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3.建立健全校产登记、使用、维护和报废制度。对全校校产做好登记分类、造册、归档、存放工作。对现有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维修,确保使用。

4.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一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物品采购申报审批制度,票据规范,帐目清楚;二要实行校务公幵。

5.加强食堂与食品安全管理。与供菜商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对食品质量的检查与监督力度,严把进货、加工、销售三关。强化对炊管人员的法制教育、卫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定期健康体检工作,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加强炊事人员的技术培训、服务培训。

附件1:西乡县特教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处室工作人员分工

附件2:西乡县特教学校活动安排

西乡县特殊教育学校

二〇二〇年八月三十日

附件1:

西乡县特殊教育学校

行政管理人员及处室工作人员工作分工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管理效能、明确工作责任,根据学校校委会成员岗位职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原则,制订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处室工作人员工作分工如下:

一、校委会成员分工

校长:刘勇

(一)负责学校全盘工作。

(二)主管工作:

1.人事、财务。

2.教育经费与教育资产管理。

3.教育规划、基建计划、重点项目建设。

4.社会各类捐助的联系协调。

副校长:李慧

(一)协助校长管理日常事务,负责教育教学、德育、教科研工作。

(二)主管工作:

1.教育教学、德育、教科研所有工作。

2.教育人事工作(人事分工安排、年度考核、教育年报、师资培训、教师奖惩、职称晋升、师德考核)

3.教师绩效考核。

4.控辍保学工作。

5.教育教学及德育活动的安排筹划。

6.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7.协助校长做好社会捐助工作。

8.落实校长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二)分管

教导处、教科研室、德育室、团队部,联系团县委、妇联、残联、红十字会、教研室、基教股、人事股,包抓二年级。

副校长:张衍

(一)负责学校安全、综合治理、体育、卫生、党风廉政、信息宣传、总务后勤工作。协助校长管理日常事务。

(二)主管工作

1.校园安全保卫、安全培训研判工作。

2.营养餐及食堂安全工作。

3.保安及临聘人员管理。

4.教职工考勤。

5.安全值周、值班安排。

6.平安校园创建、行风评议工作。

7.教育宣传工作。

8.协助校长负责总务后勤管理工作。

9.落实校长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二)分管

安保处、总务处、办公室、工会、财务室,联系体育中心、局安稳股、党建办、监察室、项目办、体育股、勤工俭学办公室、电教中心,包抓一年级。

教务教研负责人:蔡静

1.协助副校长李慧工作,负责教导处、教科研室、德育室日常工作。

2.负责教导处日常工作、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等。

3.负责学校德育相关工作。

4.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包括课题研究、教师论文指导与推荐教师基本功练习、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等)。

5.包抓三年级,落实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总务处负责人:倪刚

1.负责学校总务后勤工作,协助张衍副校长工作。

2.管理食堂、库房。

3.营养餐管理工作。

4.学校校舍安全、基建工作。

5.办公用品配置、采购。

6.落实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工会负责人:李小华

1.学校工会日常工作。

2.负责学校财务工作。

3.协助张衍副校长做好食堂管理、行风评议、师德考核工作。

4.收集整理社会、家长、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工作。

5.学校财务计划、预决算、资产管理工作。

6.工资年报、固定资产、核报工作。

7.协助总务处做好营养餐管理工作。

8.落实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二、处室工作人员名单及分工

(一)办公室工作人员:程永华

1.学校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2.学校上报有关材料的撰写。

3.校务公开、文件收发、学校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资料的保管、节约、归还、统计师生荣誉实绩填报、各类成果资料的复印登记等。

4.落实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二)德育室、团队部工作人员:张天乐

1.学校德育工作(师德师风与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教育,生理、心理健康、消防安全等教育。)

2.做好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团队主题活动、团队宣传阵地建设、优秀班集体建设等。

(三)安保处工作人员:陈华、聂艳(职责由安保处制订)

(四)总务处工作人员王世瑛主要负责食堂及营养餐管理,具体职责由总务处负责人确定。

附件2:

西乡县特教学校活动安排

八月份:

1.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及全体教职工会议,研究部署新学期工作;

2.全体教职工搞好全校卫生清洁工作;

3.进行教学设备检查和校园安全检查;

4.做好食堂、学生餐厅、宿舍全面整理、消毒等工作;

5.落实好班主任工作及课程分工;

6.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九月份:

1.学生报名注册;

2.开展正常教研活动;

3.教师制订各科教学计划、班级工作计划;

4.建立新生学籍电子档案;

5.与各班签订公物使用保管责任书;

6.庆祝教师节活动;

7.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学生各类安全责任书;

8.召开家长会。

十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校际教学研讨活动;

2.组织业务学习,业务讲座或者读书心得交流;

3.举办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4.开展爱国教育主题月活动;

5.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2.消防安全日和安全月教育;

3.举行冬季运动会;

4.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

5.青年教师进行校级公开课。

十二月份

1.教师读书心得交流;

2.特教理论专业知识考试;

3.开展正常教研活动;

4.组织元旦庆祝活动;

5.冬季消防知识宣传;

6.开展环境整治、卫生大检查活动;

7.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

8.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元月份:

1.开展正常教研活动;

2.做好年度考核工作;

3.做好假期工作安排;

4.期末复习;

5.组织期末调研测试及成绩统计分析;

6.表彰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

7.兴趣组活动成果展示;

特殊学校工作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要求为指导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班集体建设为重点的德育工作思路。面对新的形势,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特殊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培养聋哑儿童的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2、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德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完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全体师师的育人积极性,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将来成为新型合格的社会人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三、工作内容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校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位教职员工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组将以积极、热情、认真的态度接受各项工作,并尽德育组的最大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2、继续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

继续不断完善学校的寝室、教室、包干区的评分制度,使其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真正体现评比制定表扬先进,鞭策后者的目的,通过各项工作的评比来促使形成全校班级之间进行互相的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同时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根据我校的特殊性,德育组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德育组将配合学校认真做好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时刻强调学生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时时做的原则。积极检查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德育组将会把安全工作视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认真组织并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认识、成长和锻炼。

(1)、在校园内继续大力开展“行军礼”活动。切实提高师生之间乃至于与外界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的习惯。

(2)、继续开展“一枝笔”随身带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写的功能,当在校园内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笔来礼貌的询问来者:请问您找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也可以感动来者,使来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3)、继续教育学生养成“轻敲门”的好习惯。学生因为听力损伤,敲门时往往不能顾及到常人是有听力的这一客观事实,敲门声音会很大,不但影响其他办公室的工作,还给门带来一定的损坏,再说“轻敲门”也是一种礼貌,即使有急事也使自己不乱于方寸之中,学生如此,教工更应如此。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我们学校的人文环境。

(4)、让“尊师长”的好风尚在我们校园内蔚然成风。

(5)、继续开展“爱同学”的活动。让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习惯届届相传。

(6)、庆祝教师节。以黑板报的形式,这样可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绘画、美化教室能力的机会。

(7)、庆祝国庆节。以展示平台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竞争、展示特长的机会。

(8)、庆祝元旦。师生联欢,增进师生感情,创建和谐氛围。

特殊学校工作计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残疾儿童少年,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全市特殊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到2015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区、市、市、开发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利用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条件的幼儿园要开设学前康复教育班,接收适龄残疾儿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4.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依托现有的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构建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5.积极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要将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教育机构、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

1.各特殊教育机构要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需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认真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

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在随班就读人数较多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保护。

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包括多媒体教室在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利用好省级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盲文和中国手语研究推广工作,开展特殊教育的对外交流、校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市特殊教育研究水平。

6.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禁将特殊教育学校用于普通教育。在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

2.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利用好省拨福利公益金,结合我市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3.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就读普通高中的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4.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鉴于特殊教育生均成本高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3—5倍确定,高中及以上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2—3倍确定。所需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

5.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逐步增长。在安排教育经费增量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2.执行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执行省定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职工人数和残疾学生人数1∶3配备,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需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人员,并纳入教职工编制管理,实行教学、医疗、康复相结合,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有效矫正和补偿。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富余的中小学教职工符合条件的,可调整充实到特殊教育队伍。

3.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师及手语翻译,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具体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到位。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工作量计算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人数情况,适当高于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特教特办,定期研究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督导检查。对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特殊学校工作计划范文4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到2016年,全县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儿童学前3年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0%以上,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阶段的机会明显增加。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为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积极为残疾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二)重点任务

全面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制度。健全适龄残疾儿童的统计工作制度。依托现有特教学校继续加强资源中心建设。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随班就读工作。加强全纳教育的宣传和教育。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至每生6000元。在有条件的随班就读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进一步推进县特教学校试点开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全县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根据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到2016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

提高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不断提高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招生培养能力。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建立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县教育局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每周提供一次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积极发展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到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接收残疾儿童。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选择韩店镇、明集镇两处中心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班保教试点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初步具备就学能力的残疾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三)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县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分别建立完善残疾学生学籍信息、残疾儿童筛查鉴定信息、残疾孤儿信息和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管理平台,形成残疾儿童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运行机制,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鉴定与指导。县教育局组织成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和咨询委员会,聘请医学、康复、心理、特殊教育等领域专家及家长代表,根据卫生、计生部门的检测结果,提出适合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建议,实施“一人一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顾问医生制度等康教结合模式,对残疾儿童实施随访、跟踪服务。

积极开展“康教结合”实验工作。县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定期派医务人员和专业康复人员到学校指导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工作,县教育局要组织特教师资为在校外接受康复医疗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到2015年,依托现有资源,力争县特教学校创建成省级“康教结合”实验学校(全省30处)。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建设。支持县内有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康教一体”的教育模式。县民政局要与教育、残联等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儿童的福利指导,向残疾儿童提供康复、特教服务,提高康教服务的覆盖率。

(四)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提高到6000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县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每年安排8%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由中央、省、市返还我县的专项公益金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五)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改善县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充实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制度。2016年,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8人(含)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要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积极探索教育和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按特教学校编制标准核定编制,及时补充专任教师,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良性发展。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专职教师的特教岗位津贴,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为送教上门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20年或连续从事特教工作满10年并在特教岗位上退休的教师,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加强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到2016年底,全县所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接受至少一次国家(或省、市)级培训。

(七)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教材体系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用好新编和改编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指导特教学校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每生每月至少参加半天普通学校的活动,促进融合教育。

三、组织领导

(一)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发展特殊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每个残疾学生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各部门、各镇街要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明确各自责任,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

特殊学校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分类号:G760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第八条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2012年11月8日,同志在十报告中也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宁夏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同样也是促进宁夏地区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大量数据和文献,分析宁夏特殊教育现状,并就宁夏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宁夏残疾人概况

2011年4月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宁夏现有人口630.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47%,比2000年增长了0.03%。2011年,宁夏残疾人约43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6.8%。而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可见宁夏残疾人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宁夏全区残疾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14万人,占7.69%;15-59岁的人口为19.10万人,占46.82%;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56万人,占45.4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57万人,占35.72%)。

从残疾类别上来看,全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07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5.08%。其中,视力残疾儿童0.11万人,听力残疾儿童0.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0.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0.39万人,智力残疾儿童0.64万人,精神残疾儿童0.05万人,多重残疾儿童0.61万人。在学龄残疾儿童中,59.12%正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各类别残疾儿童的相应比例为:视力残疾儿童87.5%,听力残疾儿童87.5%,言语残疾儿童61.54%,肢体残疾儿童60%,智力残疾儿童61.22%,精神残疾儿童75%,多重残疾儿童31.91%。

2 宁夏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2.1 宁夏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

多年来,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划,保障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开展。如“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宁党发[2009]60号)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1]189号)等一系文件。

基于以上文件精神,在特殊教育领域,宁夏将残疾人教育工作作为宁夏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之中,实行统一领导。《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全区残疾人义务教育入学率到2015年达到85%,到2020年达到90%,要增加特殊教育投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装备水平,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全面规划了宁夏特殊教育工作。

“十二五”时期,宁夏继续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作为宁夏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2.2 初步建立宁夏特殊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夏残疾人学前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残疾人义务教育成果巩固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发展,初步建立了宁夏特殊教育体系,形成了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

宁夏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直到1985年全区才开始有第一所盲聋哑学校和第一个普小附设弱智班,1992年才开始在青铜峡市进行随班就读实验。1994年,全区总共才有5所特殊学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办学形式多样化。截止2011年底,宁夏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另有3所正在建设当中。此外,还有特教班2个,听力语言训练机构7个,民办智力残疾康复机构1个,建立了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在校生共1732人,其中学前教育230人,义务教育1535人,高中阶段教育49人,高等教育67人,形成了以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为引领,以五个地级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及随班就读为基础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格局。

在职业教育方面,宁夏所有特殊教育学校都开设了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和固原市特殊教育学校还开设了中职班,有效提高了残疾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劳动就业能力。在高等教育方面,2006年起创办盲人自考班,已培养盲人按摩师87名(已毕业43名,在学44名)。2009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与中央电大合作办学,举办了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宁夏学院特殊教育分院,目前已招收三届学生,共126人,提升了宁夏残疾人教育的办学层次。另外,在普通高校招生中,放宽了残疾考生录取体检标准,为残疾考生创造了深造学习机会。

2.3 宁夏特殊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宁夏特殊教育的关注,通过募捐、政府投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针对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资金体系,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教学设备、增加康复器材、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此外,还采取提高自治区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等措施,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特教补贴和生活待遇。

2004年至2008年期间,宁夏将第二期国家贫困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先后实施了石嘴山市聋哑学校、利通区特殊教育学校、银川市育智学校异地迁建工程和固原特教中心扩建工程。2009年起,又争取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9所特殊教育学校,目前5所市属特教学校和西吉县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海原县、中宁县、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在建设当中。2011年,又将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列入校安工程,概算投资2670万元,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原地翻建,并将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的生活补助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据初步统计,自2009年以来,宁夏共投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资金和设备采购资金共计7062万元,其中设备采购资金5922万元(自治区3562万元,国家项目资金2360万元),教学康复设备资金1140万元(自治区300万元,国家资助资金840万元)。

2.4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明显提升

随着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确保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将招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纳入宁夏特岗计划,目前共招收特教教师10名,同时,将免费师范生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进一步优化了宁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发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及各市特教中心培训基地的作用,每年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师资水平。三是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送出去、在岗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特教专业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三年间参与培训教师达到500人次,促进了宁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 宁夏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特殊教育儿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正常儿童

虽然宁夏各地积极开展资助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但由于家庭贫困、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原因,与健全儿童相比,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特别是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低,还有大量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未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存在就学难等问题。

据统计,2006年,宁夏全区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0.55万人,高中阶段(含中专)的残疾人为1.57万人,初中阶段的残疾人为6.11万人,小学阶段的残疾人为10.1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20.50万人,文盲率为54.43%。

从入学人数上来看,2000年与2011年相比,2011年的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都较2000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就2006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内,各年度之间宁夏特殊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的变化并不明显。

在这些在校就读残疾儿童中,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成为其主要就学形式。如2011年宁夏教育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宁夏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共1535人,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797人;小学附设特教班1个,其中学生6人,且都为听力残疾;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共计603人;初中随班就读共计129人。

由此可见,与其它各类教育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发展总体相对薄弱,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与当前社会需求和残疾学生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以上所统计的招生人数及在校人数均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而没有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相关统计,而高中阶段残疾儿童的教育也仅限于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如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年度宁夏共有44名高中阶段残疾学生,且都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3.2 宁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宁夏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但是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2010年西部地区平均每省(市)有特殊教育教职工772人,专任教师635人,而宁夏特殊教育教职工数为190人,专任教师数为174人,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值;西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来看,西部地区均值为19人,低于全国均值,宁夏为平均每所学校25人;特殊教育学校女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例西部均值67.49%,宁夏为70%,超过西部地区均值;代课教师在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宁夏为24%,比值低于西部均值。

就宁夏特殊教育教师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与2000年相比,近几年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女教师的数量明显提高。但特殊教育学校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数量相对稳定,2011年,受国家和地方特殊教育相关政策影响,特殊教育教师数量有了明显增长。

从质量上来看,宁夏特殊教育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干部队伍、教研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急需提高。自2006年至2011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历结构以本科和专科为主,2011年开始才有2名研究生,突破了以往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生学历的零记录。从统计数据上看。2006年至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点教师总数的75%-85%,但2011年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仅占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和宁夏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从2006年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以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为主,中学高级职称人数极少,整体结构极不均衡。这些数据仅仅是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统计,而普通学校负责随班就读的教师以及普通学校特教班班主任等并没有进行统计。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段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宁夏全区残疾人口中,城镇残疾人口为11.82万人,占28.98%;农村残疾人口为28.98万人,占71.02%。农村残疾人口是城镇残疾人口的2.5倍。但是,从目前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情况来看,全区虽然建有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吴忠市特殊教育学校、石嘴山特殊教育学校、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固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和银川市育智学校等7所特殊教育学校,但其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城区,2所在镇区,乡村O所,特殊教育学校及培训机构城乡分布极不平衡。而且各区市之间以及各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宁夏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受到很大影响,2011年宁夏1535名特殊教育学生中,有633人寄宿于学校中,占总人数的41%。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贫困山区的残疾儿童不能接受应有的教育。

3.3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且区域分布不均衡

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非常少。以2007年为例,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非常大。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都各有上百所特殊教育学校,而西部地区省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尤其是青海、新疆、宁夏和各省(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都不及10所。

在特殊教育学段上,小学和初中阶段有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随班就读、初中随班就读等形式,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发展非常缓慢。2011年,宁夏统计在校的1535名特教学生中不包括学前教育阶段。

3.4 特殊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比例失调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募捐、政府投入等方式加强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但宁夏特殊教育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资金分配比例失调等问题。

从经费投入量上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相对较低。特殊教育学校班额小、功能教室多,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目前,宁夏全区还没有一所专门的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已有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需要。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偏低。

从投入资金的分配方式上看,近年来,宁夏特殊教育的经费主要用于改善教学设备、增加康复器材、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如表7所示,2008年到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安工程,尤其是2008年和2011年地方投资要高于中央投资。不可否认,这些举措对于宁夏仅有的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条件。但在残疾儿童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建设上投入不足。

4 促进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4.1 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在宁夏特殊教育发展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需要将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体制建设作为地方政府自觉、主动的政府行为,制定整体规划方案,设立具体达成标准。尤其要强化宁夏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特殊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和完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大力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继续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别关注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入学率。

4.2 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管理体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其它教师一样,终身化、专业化成为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这就需要改革宁夏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管理体制。

第一,依托本地高校,建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一体化发展。宁夏特殊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高师院校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并不乐观,这与社会对特殊教育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显明的对比。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本就不多,但迫于就业及教育成本等压力,一些高师院校如陕西师范大学等在特殊教育专业上实行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等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而地方高校中开设或者有能力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为数不多,在宁夏诸多高校中,尚没有一所为宁夏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院校或培训机构。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的特教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严重影响了宁夏特殊教育的质量。

从宁夏全区教育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应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相互分离的局面,探索多元化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如可以依托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尝试在宁夏开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或在高校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方向,以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既要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还要实现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一体化,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加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审管理。专业认证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专业认证就需要制定专业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应在现有的职称评审和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严格细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工作,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通用的“学历证书+教师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模式,来凸显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对于达到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条件的教师在工作条件和待遇上,较其它专业的教师予以倾斜,切实做到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服务于特殊教育实际。

4.3 合理调整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针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少且布局不均衡等问题,要采取“外援”和“内发”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外援”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宁夏特殊教育资源配置的援助力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残疾人口的区域和城乡分布特征统筹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同时,根据特殊教育生源变化情况,对闲置或分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尽快实现全区所在地级市和30万人口以上县建有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

“内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宁夏特殊教育现有的资源,实现特殊教育资源的内部开发。如改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之间相互独立的局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特教班之间的合作,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和设备的共享。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及其教师的带动、提高普通中小学特教班教师和随班就读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创造更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

4.4 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号召,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关心和支持”的层面,应提高到“大力发展”的高度。在把特殊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成立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管理和监督宁夏特殊教育。

特殊学校工作计划范文6

一、实行“一人一案”,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各地要以区县为单位,对每一个孩子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订具体解决办法,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对于适合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孩子,要就近就便、优先安排随班就读。对于中重度残疾孩子,要安排到特教学校就读。对于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要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机会

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构建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使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将残疾儿童纳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早康复。拓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残疾学生的招生规模,使更多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完善普通高校无障碍设施,扩大特教学院招生规模,增强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办法,在考试形式、试卷、时间、环境等方面为残疾考生提供更多方便。

三、深化课程改革,增强残疾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要完善课程教材,修订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新编改编各学科教材。改革教育教学,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组织特教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制度,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强化培养培训,提高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更多的责任、爱心和奉献精神。要切实加强教师培养,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加大特教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把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要对特教教师予以重点安排,三年内完成一轮特教教师全员培训。关心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表彰评优等方面给予特别倾斜。

残疾孩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殊的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提升全社会文明和谐水平作出新贡献。

改善条件 健全体系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

扶残助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了今后三年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会议要求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加强特殊教育规划建设,努力保障就学机会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提高素质能力,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让教育公平惠及全民的重要途径。这是各级政府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期间在中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为加快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尽快完善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建设效益,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前全部投入使用。

下一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继续加大支持,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时,把提高特殊教育就学机会和普及水平,作为政府“保基本、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引导全社会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少年成长,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和配套支持,健全特殊教育体系

一是要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残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重点拓展延伸到非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力量加强建设一批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残疾人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对这些项目要“特事特办”,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加强建设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二是要加强资源统筹,积极推进医教结合。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正在实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民生设施建设,做好资源统筹,支持孤儿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为残疾孩子提供文化教育、肢体康复、精神关爱等多重服务。

三是要增强政策协调,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研究拟定发展战略和综合协调社会政策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各类学校开展全纳教育,举办残疾人教育培训,同时协调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配套,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扎实工作,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让残疾孩子不但学有所教,而且学有所能,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进一步提升特教发展水平 财政部

近年来,各级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如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等等。下一步,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部署,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残疾学生。

一、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经费

各地要足额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从2014年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单列,年生均标准要达到4000元,2016年达到6000元。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所需资金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各级财政要按照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应分担的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二、进一步提高对残疾学生的资助水平

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各地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时,要优先保证残疾学生。要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三、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等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适当倾斜。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四、积极创新拓展特殊教育筹资渠道

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爱心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力量在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发挥拾遗补缺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和力量。

五、严格特殊教育资金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管,严肃财政纪律,对挤占、挪用、截留特殊教育资金的行为要严惩不贷,确保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广大残疾学生,支持他们谱写精彩人生。

为残疾人广泛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今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孩子的特别关爱、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特殊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特殊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教育层次不断提高。很多残疾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有的还获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走向幸福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资助残疾学生,有力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残联助学项目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6.5万人次,为260多所特教院校添置了教育设备,支持全国和省级特教师资培训5000多人次,联合教育部共同对900名优秀特教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是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各级残联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特殊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

中国残联将与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以及残疾人接受普通教育的引导政策;继续与教育部、国家语委合作,加快研究制定“国家通用手语标准”和“国家通用盲文标准”,为残疾人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各级残联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教育等有关部门,编制好本地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残疾学生资助力度,推进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特教教师待遇。要继续完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实名登记制度并跟踪去向,与教育部门和学校一道,针对残疾人教育需求,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就学,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

要积极整合残联系统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机构、康复机构、托养机构等资源,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工作,促进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发展,为残疾人提供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教育服务。继续实施残联系统相关助学项目,不断完善扶残助学长效机制。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特殊教育的全面提升,为残疾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深化特殊教育改革 推进融合教育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尽最大可能接收残疾学生,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北京市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了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近年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2013年3月,启动了“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符合首都地位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二、落实政府责任,研制特殊教育公共服务标准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等10个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研究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及实施细则,研制《特教教师基本功标准》、《特教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以标准化推动特殊教育发展规范化、优质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师生比标准由1:3.5提高到盲校1:2、聋校1:3、培智学校1:2.5,解决了多年制约特教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普通学生的7倍。

三、立足实际需求,创新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先后出台关于随班就读、特教教师、资源教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硬件建设、规范管理、师资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将其工作职责由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拓展到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实施双学籍制度,学生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四、健全融合教育体系,扩展特殊教育覆盖范围

在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不断完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以2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1所高等特教学院为骨干,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60个幼儿园和55个职业高中建立了随班就读教学点。市属高校对于达到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做到“零拒绝”。依托北京数字学校,开发优质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满足残疾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突出政府责任 办好特殊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长春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高位统筹、全面规划、强力推进,特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成果不断显现。

一、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特殊教育发展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把发展特殊教育纳入政府重要日程,建立市长负总责、分管市长具体抓、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教联席会议制度,连续5年把发展特殊教育列入幸福长春行动计划。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制定《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全力实施特殊教育攻坚工程,努力做到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师待遇、办学质量“五个提高”。

三是完善政策支撑。出台《关于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大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强化措施,全面加强特殊教育保障

一是硬件建设到位。利用5年时间累计投入1.5亿元,对全市公办特教学校进行改造,配套更新教学康复仪器设备。

二是教师培训到位。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近3年投入300余万元实施培训工程,累计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全市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三是资助救助到位。在全部残疾儿童少年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免除作业本费、校服费,做到“四免一补”。2014年将免除公办特教学校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

四是教研指导到位。落实指导、研究、培训、评估、服务、督导六大功能,对全市特殊教育教学进行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是激励机制到位。市政府建立了“以奖代拨”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设立特教专项资金,对特教学校进行奖补,用于购置教学康复仪器设备、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及教科研活动等。

三、多措并举,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拓宽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渠道,构建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格局。不断扩大公办特教学校招生规模,目前全市有公办特教学校9所,在校生1120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鼓励4所民办特教学校发展,在校生364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2940人,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3%,有效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建立支持保障体系 做好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萧山区将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

一、以“零拒绝”为目标,实现适宜性教育安置。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

通过区办特教学校、片设辅读班、镇建资源教室、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残疾孩子生活在融合与无障碍的氛围中。在城市,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的随班就读运行机制,在农村采取了“适宜性安置、协同化运作、多平台支持、个性化培育”的工作模式。目前,我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816人,随班就读生598人,占73%,已连续8年保持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学生入学率100%。

二、以资源教室为抓手,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一是推进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按照“梯度推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全面实施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对照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细则,积极开展资源教室品质化运作,有49个资源教室通过了杭州市的评估。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的规范化运作。出台了《特殊学生筛查认定办法》、《轻度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课程学习指南》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规范。

三是开展残疾儿童的个别化教育。优化师资队伍,丰富课程设置,充分结合地域经济文化特点,开展了鞋艺制作、苗木种植、雨伞加工等社会适应性劳动训练和实践,为特教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打下良好基础。3年来,为1500多个残疾孩子提供了个别化教育,促进了他们的多元发展。

三、坚持特教特办,实行优先化服务保障,提高随班就读的支持力度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随班就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健全经费保障。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同级普校的10倍以上拨付,每年再单独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2013年共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资源教室建设、特教教师津贴等特教经费630余万元。三是落实师资保障。对全区特教教师进行建档核编,要特教学校师生比达到1:3,普通学校辅读班师生比达到1:4,连续3年随班就读学生在8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增配1名资源教师,现共有专职教师87人,实际师生比为1:2.5。通过师资招聘、专家带教、共同研讨等方式,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珍惜发展机会 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我校是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为盲童提供15年一贯制教育。现有学生248人,教职工63人。近年来,我们在提高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造适宜盲生的教育环境

我们坚持把满足盲生生活、学习和成长需求作为学校建设的准则。2008年投资近亿元新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盲生生均公用经费不断提高,达到了万元。针对盲生特点,学校建立了视觉功能康复训练室、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室、盲人专用电子阅览室,配备了盲文点字刻印机、复印机,以及弧形防撞桌椅等盲人专用教育教学设施。

二、以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始终把打造一支爱盲孩子、懂盲教育、术有专攻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针对每一名教师的特点,制定专业能力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系统培训。一是为每一名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二是精选培训内容。根据盲校特点,将盲文读写、盲教学教法、视障儿童心理研究、定向行走、触摸教具制作等作为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三是实施分层培训。对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进行盲专业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研修型提高培训。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承担了“提高视力残障学生社区适应能力研究”等10多项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引领教师参与科研,提高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