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发展范例6篇

社区建设发展

社区建设发展范文1

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不断提升社区建设质量和水平

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探索性强,社会意义大,我们必须围绕既定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我区社区建设提档升级。

(一)要大力强化社区基础阵地建设。目前,我区社区硬件设施整体配套水平还有待于提高,28个社区试点(示范点)中“一站式”服务大厅新建的12处,改建的13处,但是高标准的只是少数,还有3处社区没有足够的办公服务用房,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多渠道解决社区基础阵地建设落后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大家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筹资渠道,积极推行“政府投入一点,镇街承担一点,社区筹措一点,政策争取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六个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不足问题,为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用于城乡社区示范点(试点)建设,各镇街和村居要抓住这一机遇,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同时,要采取挖潜、购买、置换等综合措施,切实解决好社区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问题,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硬件水平,努力建设一批精品社区。

(二)要大力强化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跟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做好社区服务,也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认可度和参与度的关键。要按照要求,加快“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要突出抓好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就业再就业、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综合服务工作,这在当前对于推动改革发展、保持稳定社会尤为重要。要加大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积极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作,着力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完善组织网络,健全治安防范机制,努力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每个社区都要从实际出发,找准优势,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形成特色,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要大力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成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不但要有理论知识培训,还要有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研究社区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机制,用科学的制度管好社区干部,把那些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文化素质高的人才选进社区干部队伍,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老等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并在社区吸纳志愿者,要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开展互助、帮扶活动。总之,要使一切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行为都得到支持、愿望都得到尊重、劳动都得到肯定、价值都得到认可、精神都得到弘扬。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各地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抓社区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社区建设成果显著,硬件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镇街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省、市社区建设发展要求和考核验收标准,我区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内容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这次会议之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部署,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增强和深化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社区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年前完成达标任务,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力抓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各级党政都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水平,参照有关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必须树立全局意识。社区工作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从大局的高度思考社区工作,努力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排忧解难。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各项工作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牵头带动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社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服从大局,形成加快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各帮包单位要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拿出实际行动和有效举措,积极为社区出人、出力、出钱。各镇街、社区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在管理创新、服务创优上下功夫。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全覆盖工作,明年各镇街要把社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制订完善的社区发展规划,统筹利用好各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大规模、高标准、多功能、上档次的精品社区、特色社区。还要根据当前村居规模和服务半径,提倡“多村一社区”的创建模式,争取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全区6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二是必须树立群众意识。群众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也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没有群众的支持参与,是搞不好社区建设的。树立群众意识,首先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源泉,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判断社区工作取得成效的依据,坚持工作依靠群众、服务为了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建设的好处,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认真组织各种群众活动,通过这些参与面广、群众感受深的文体娱乐、志愿者服务、邻里相帮、党员帮扶等活动,促使大家了解社区、参与社区、认同社区。

社区建设发展范文2

一、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居民着想的思想观念

粮斗庄社区工作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一切为社区居民着想的思想观念。过去,粮斗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存在组织不健全的问题,因此,社区党支部从社区组织入手加强了社区居委会党组织的领导,配强社区党组织成员,完善了居民协调,综合治理,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等委员会,各委员会紧密围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作用,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先后解决小区卫生、治安等多种问题,得到了社区居民充分认可和拥戴,居民满意率达95%以上。截止目前社区共有各种服务组织10多家,文化活动场所3处。

粮斗庄社区居委会经常组织居民读报纸,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组织人员到社区给居民讲授有关科技、政法、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并新做图书展示柜11组,建成了图书室,较好地提高了干部党员的素质,先后筹借资金60万元建起了三层200多平米的高标准居委会办公楼,购买了办公桌椅、电视、电脑、DVD等设备,制作了“”、“一制三化”、“一推四解工作法”和政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展板和橱窗。改善和提高了支部办公条件,优化了办公环境,社区政务定期公开,干群恳谈例会每月召开。建立了规范的社区工作机制。

多年来,在社区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社区居民以实践“三个代表”为起点,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为落脚点,以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全社区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完成了上级的各项任务目标,整个社区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居民安康,社会和谐。连续五年受到市、县、镇党委、政府的表彰,事迹被市委组织部《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重点刊发,粮斗庄社区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红旗社区党支部,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三星平安社区。

二、投身社区全面建设,带领社区居民办实事

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先锋模范活动,引导、带动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发展。先后组织党员义务服务小组清扫卫生,硬化道路。制定粮斗庄社区居民公约,依法通过“小宪法”规范管理社区日常公共事务。社区班子作风务实,居民观点深入,能始终把居民关心的事放在心上,想居民所想,办居民所盼。近年,磁县实施县城朝阳路北扩工程,涉及到社区里几十户居民宅基、房屋的搬迁、补偿等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了一年多也没处理清,一些居民意见很大,要到县、市上访,社区领导班子一家一户登门了解情况,耐心细致做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几十户居民的遗留问题全部得到了满意的解决,粮斗庄社区学校是五十年代建的老房,翻建老房是多年来党员居民的心愿。建学校需要40多万元,一提到钱过去只能是无奈的放弃,在社区党支部发动下,全体干部集了一部分,利用几年来在商海中建立的关系借了一部分,筹齐建房款后,党支部又跑城建,又跑设计,搞招标,二层标准化的教学楼建起来了,又购置齐新的学生课桌200余套,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学条件。随后对社区进行了规划,多方筹资70多万元,水泥硬化了社区内1800多米的大街,安装路灯百余盏,为搬迁户和新建房户装上了自来水。一件件实事,办在了居民的心坎上,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三、招商引资,着力促进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社区建设发展范文3

根据全区编制“十一五”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工作的要求,结合妇联工作实际,特制定社区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方针,以提高社区妇女整体素质、组织妇女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为目标,发挥组织优势,构建社区妇女工作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以社区妇女工作的发展推进全区妇女工作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家庭为载体,依托社区人力、文化、阵地资源,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楼幢、巾帼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创业型、奉献型、学习型、和睦型秦淮优秀妇女典型事例,动员社区妇女积极参与秦淮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家政学校分校、下岗女工服务站和维权工作服务站三大阵地建设,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三、主要措施

(一)营造妇女创业的良好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在社区妇女中开展深入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妇女树立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投身社区建设和全区经济建设工作中;组织妇女群众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发挥女企业家联谊会作用,大力宣传创业女性典型,在全区形成有利于妇女创业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二)着力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根据新形势下社区妇女的特点,进一步开展“四自”、“四有”宣传教育,引导和促进广大妇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塑造新形象;结合妇女的实际需求,举办家政服务、托幼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妇女在社区创业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妇女社区创业主题活动。以争创“巾帼文明社区”、“巾帼岗位明星”为主要内容,鼓励广大妇女在经济建设和社区建设中显身手,多贡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社区再就业服务站的作用,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创办适应社区群众需求、适合女性特点的社区服务实体。依托社区妇联,协调社会力量,掌握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

(四)深化巾帼文明社区创建。继续扩大巾帼志愿者队伍,做到活动经常化;进一步完善家政学校、妇女维权站、社区下岗再就业指导站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为妇女群众开展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法律援助服务;以“巾帼社区服务示范站(点)”争创活动为契机,不断拓展创建活动领域,丰富创建活动内容,再创建一批省、市、区巾帼文明社区和巾帼社区服务示范站(点)。

(五)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美德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升家庭文明程度为内容,进一步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创业型、奉献型、学习型、和睦型家庭和个人,评选、推荐一批市、区五好文明家庭。

(六)深入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以“学习的家,快乐的家”为主题,抓好妇联干部、楼幢组长、巾帼志愿者、学习示范户四支力量,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设施,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家庭成员能力素养。版权所有(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广大妇女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读书演讲等活动,举办社区演唱会、社区舞蹈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社区广大妇女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弘扬新时期社区先进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八)不断完善妇女维权机制。以深入社区及时调处家庭矛盾和纠纷,维护全区社会稳定为重点,继续抓好妇联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维权咨询投诉热线和社区维权预警机制的建设,发挥维权志愿者、帮教志愿者等志愿工作者队伍的作用;拓展妇女维权渠道,做好接待工作,及时调处家庭矛盾和纠纷,力争群众来信来访结案率达98%以上;加强基层妇女维权干部和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实现从行政维权到依法维权的转变;广泛开展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妇女权益活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爱护妇女的氛围。

社区建设发展范文4

根据区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初步确定2009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增长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500个;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面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三大计划”。全年安排重点前期和重点项目90项,计划投资116亿元;政府投资项目186项,新开工项目90项,全年投资31.5亿元;计划征地1.52万亩,拆迁6000户,投入资金56亿元,其中区财政支出超过10亿元。

狠抓重大项目报批和建设工作。积极做好台塑二期、白纸板四期等重大项目报批工作;促进嘉乐仓储物流、海天电机、*电厂一期码头改建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钢铁、白纸板三期第二阶段扩建、大千纺织、海天数控机床及全电动注塑机、球冠电缆、光明散杂货码头、*七姓涂围涂、峙南二期围涂等项目建设进程;确保*港四期集装箱码头、*山多用途码头、*电厂三期扩建、开发区热电改扩建、吉利汽车技改等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着力推进重点区块开发建设。中心城区:加快太河商务中心、君临国际商业中心、世贸新城、五星级酒店等重点项目进度,力争早出区块形象。*保税港区:加快*大桥、首期两座集装箱码头、商务中心等六大支撑性项目和首期封关监管设施建设,确保主体工程年底前基本建成。春晓生态工业园区:确保年内实现重要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加快重要配套项目建设。东部地区:加快峙南、峙北区块港口码头、围涂工程、LNG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二、以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推动结构转型升级

增强工业支柱地位。深入实施优势企业“122”培植计划,加大对优势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全年力争新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并争取到2012年,全区培育1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产值超十亿元的骨干企业和200家产值超亿元的种子企业,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依托临港工业和优势骨干企业,以横向关联和纵向延伸为目标,促进区内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拓展,提升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推进中小企业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外部倒逼机制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定价权和持久发展动力。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模具、注塑机、数控机床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政策,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申报专利、起草标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鼓励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中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进入全市前两名。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化专项资金。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东南部的港口和岸线资源,加快建设以保税港区为核心,以国际集装箱中转、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业务为主体的港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程,确保普洛斯物流项目2009年建成运营,中外运物流、嘉民物流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峙南液体化工物流园区、邬隘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功能区块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以钢铁中转交易为主体的蓝海资源配置中心开工建设,打造以大宗物资交割或交易为主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拓展和完善产业价值链,推动2.5产业发展。依托数字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园区两大基地,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软件服务、动漫创意、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企业落户。进一步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和各类生活服务业,增强城市功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完成四个市级万亩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各类农业合作社发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转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以内外联动扩大开放为抓手,提高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促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注重项目数量向推进产业质变转化,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带来的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产业链招商和科技型、生态型、税源型、龙头型项目的引入。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稳定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简化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程序,缩减出口退税时间,资助、补贴出口企业的参展和认证费用,引导和支持企业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确保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引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赴境外直接开展生产经营。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网络,鼓励出口企业加大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市场拓展力度。抓住国家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机遇,组织企业加强与重点投资项目对接,开拓新领域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联系,积极谋求建立多层次合作共赢关系。扩大与省内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与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适度梯度转移。

四、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支撑,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按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帮扶与倒逼相结合的思路,合理配置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促进要素向优势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集聚。完善银企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争取保险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对我区的资金支持,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紧张压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运作好5000万元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帮助银行降低贷款风险,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小企业融资的信心。安排8000万元的产业政策扶持资金,加大对列入我区产业发展目录的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措施,降低和暂停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等费用,继续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减免、补助部分暂时困难但发展前景看好企业一定比例的地方税费,认真落实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整合区定各项政策,及时落实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后续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深化“服务进企业,维稳促发展”活动,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探索建立企业服务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行贴身个性化服务,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突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全力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五、以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创新节能减排监管办法,全面落实区域指标控制、项目规划控制、行业标准控制、主体责任控制的“四控”措施。加强用能评估管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依据,对临港高能耗工业开展行业与产品的能耗对标监管,为挖掘节能潜力、确保重点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做好基础工作。积极开展能源监察执法,继续深化能源审计工作,探索建立能源审计长效机制,实施百家企业资源节约行动计划、百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和培育,以项目为支撑,加快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与废物处置再生产“3+1”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税收、环保、差别电价等手段,加快低效益、高能耗、产能落后企业的淘汰。抓好企业清洁生产扩大推广,在试点开展清洁生产34家企业基础上扩大清洁生产推广范围。投运和建设一批中水回用、污水处理、脱硫脱硝、热电迁建等减排项目。

六、以城乡统筹为基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加快新农村建设。中提升:遵循分批开发、梯度推进的原则,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核心,商务服务培育为重点,功能性项目为支撑,全力推进中提升。南加速:依托*保税港和春晓生态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通盘谋划两地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增长极。西联动:启动小港区域生产和生活功能区块规划建设,改造青峙工业区周边环境,提升西片区城市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东拓展:结合东部项目开发建设,科学利用东部岸线资源,整体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着力提升以联网公路、道路桥梁改造、信息化等为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九峰山区域成片连线新农村建设和“十百工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创建生态农村为目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清水河道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七、以民生提升为根本,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社区建设发展范文5

一、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城市基层组织是我们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分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城市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加强社区建设,是贯彻“执政为民”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城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个个基层社区有机构成,社区从微观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和谐社会必然以和谐社区为基础。武汉市城区共有1000多个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大量的“单位人”逐渐演变为“社会人”、社区人,同时,作为“九省通衢”和万商云集之地,有百万以上流动人口进入社区,使得社区这一共同体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从企业和政府中剥离出来,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需求和矛盾在社区都有相应的反映。社区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对城市的认识和对政府的认同,社区建设成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只有全面加强各类社区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广大市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第二,和谐社区建设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基础平台。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城市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都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映,推动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要靠生活在社区中的千百万群众去创造、去实现。当前,武汉已步入人均GDP由2000美元到3000美元进而向5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武汉要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且夯实社区建设是做好城市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和政府把社区各项工作做好了,城市工作的基础就得以加强,整个城市工作就有了可靠保证,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幸福感,进而才能激发出投身武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力量。

第三,和谐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新形势下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努力方向和明确要求。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建立“创新、亲民、务实、廉洁”的责任政府建设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切实把主要精力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社区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载体,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合适切入点。建立政府自上而下与社区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结合,创新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好地落实在基层,来自群众的呼声可以更好地得到反应。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社区层面实现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积极努力探索和谐社区建设的规律

在多年的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群众为主题,以完善居民自治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逐步探索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

第一,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素质,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群众对社区建设到底有什么需求?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让广大市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就要从居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急迫、最有条件解决的地方着手。为此,我们提出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拟用三年时间分三批对全市7个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的市政、管理、服务等进行综合治理(计划提出时城市社区数为883个),其工作重点是“四到社区”,即就业和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综合服务社会化到社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我们提出把就业和社保工作直接落实到社区,通过在社区建立社保服务站,实现“就业工作在社区,就业服务在社区”,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对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坚持着眼于建设适宜人居的现代城市,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过去三年,武汉市累计投入20多亿元,改造社区泥巴路和破损路、安装路灯、改造排水管网、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整治社区脏乱差、加大拆除违力度以及增加社区绿化面积,建成覆盖883个社区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体系。

大力开展社会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着力推进治安防范、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进社区,加强社区治安硬件设施建设,实行人防、物防、技防同步强化。今年3月起,武汉市委、市政府为小区居民建造“安全墙”工程正式启动,计划3年内投资9000万元,在住宅小区建立严密有效的防控体系。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实施“星光计划”,开展“吴天祥小组”等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内的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实施社区“纳凉工程”,为保障孤寡残弱等困难群体清凉度夏。实施“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开放工程”,将全市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此外,政府公共服务还进一步向家庭延伸,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600万元,为这些“空巢”老人每人每年购买365小时的养老护理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迈开了实质性步伐。

第二,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不断提升社区自治功能

高度发达的居民自治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有效模式,也是一个城市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引导居民通过自治来解决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疑难问题。2003年,我们注重加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确立“依法行政、有情操作”的原则,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好车主的思想工作,积极想办法为交车后的车主寻找社区就业岗位,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为他们寻找到新的生路。在“禁麻”的同时,将出租车起步价由8元调至3元,同时延伸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

第三,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建立运转协调的社区管理体制

在和谐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社区居委会的主办作用、民间组织的促进作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协同参与作用,形成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与动力格局,建立了运转协调的社区管理体制。切实推进“四到社区”工作,我们要求民政、城建、城管、社保、公安、房产、文化、卫生等41个政府部门重心下移,条条进入、块块配合,使政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方方面面。切实贯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政务承诺公示制,将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投诉电话公示于社区,接受居民群众的求助和监督,保证政府工作真正落实到社区。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集中开展社区“摘牌减负”行动,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任务进社区,包袱出社区,切实减轻社区负担。

第四,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灵魂,着力塑造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支撑

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既能潜移默化社区居民的言行,又能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我们将和谐社区建设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全市性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社区体育运动会,开展武汉市“十大贤媳”、“十佳小公民”评选活动,设立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展览中心,展示优秀民间艺术,挽留城市“流动的记忆”,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第五,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正确评估社区建设的绩效

维护和增进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衡量和谐社区建设的最高标准。在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过程中,始终强调群众满意的标准,坚持将社区成员受益率的高低、受益面的广度、受益的程度和频次、受益项目的重要性等,作为判断和谐社区构建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尺。将“883行动计划”冠以“行动”,意在强调社区建设工作必须务实和落实,而不是停留在“讲故事”、“搞表演”上。武汉是内陆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社区建设要从武汉市情出发,在建设模式上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着力解决与居民群众密切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强调社区建设“为民”“普惠”标准,就是要通过扶贫帮困、排忧解难,让广大群众从社区建设中感受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为民建设社区、社区建设为民”,政府工作必须贴近群众,真正把社区居民放到决策者、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的位置。为此,我们将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细化量化为10大项1000分,请群众对社区建设打分测评。

武汉百步亭花园等社区受到、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和民政部等部委联合推介,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创新社区建设工作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武汉市社区建设将迈入新阶段。武汉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武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把“883行动计划”引向深入,让市民享受更民主、更舒适、更和谐的现代生活。

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公共服务,既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又是社区建设综合性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以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我们将抓紧制定《社区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决策与监督、设施维护与管理、利益关系调处等方面的制度,实现社区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科技、社区体育、社区治安服务,进一步明确市、区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加快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新举措,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坚持组织性动员和群众路线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法。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既是居民的法定权利,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方向。推进社区民主自治,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的组织领导,努力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积极探索建立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处理好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等横向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社区文明程度在“四会”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是全面推进社区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本网络、以“四到社区”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为有效手段、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主体的社区新型长效管理模式。着力扩大“96956武汉社区在线”的品牌效应,推进“户籍城管”进社区工作,建立社区联络员制度、社区巡查制度,健全社区预警应急机制和社区环境整治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层级化和快速化,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经验管理为专业管理,变传统管理为现代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四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向农村延伸。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在做好110个建制村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全面实施以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四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使武汉和谐社区建设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惠及更多市民。

社区建设发展范文6

一、目标任务

在去年我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按照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和嘉兴市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以“一村一社区”和“一个中心集聚点,两个一般集聚点”为基本模式,以“示范、整合、创新、提升”为工作着力点,力争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初步达到规划超前、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要求。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使全市城乡社区基本达到和谐社区建设目标。

二、主要内容

(一)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村庄建设规划。按照我市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继续修编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二是对照“新村示范、村庄整治”标准,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快启动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健全农村宅基地置换集聚机制,鼓励引导农民翻建住房向新村集聚点集中,启动村中心集聚点建设。四是加快服务功能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村中心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集聚功能。

(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达到嘉兴市级标准。经常性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定期开展各类培训。二是拓展以96345社区服务为主体的便民服务网络,把96345社区服务延伸到村,实现全方位、全天候为村(居)民提供服务。三是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依托,创新发展“新仓经验”。着力构建新型农村服务平台,加快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咨询代办、生产生活、文体休闲、志愿互助等为民服务,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四是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做好村(居)民免费健康体检。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三)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各村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社会保障服务、农业综合服务、文体卫生服务、公共设施管理、综合治理服务、志愿者服务、新居民服务等服务组织和网络,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拓展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二是建立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设,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落实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等民利。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实事工程来抓,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狠抓落实,严格考核,尤其要按照农村社区建设内容,逐项督促检查,确保今年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二)制定方案。各镇、街道要根据《*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平政办发〔20*〕103号),制订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意见,特别是对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作出详细计划。硬件建设如服务中心、服务设施、活动设施等;软件建设包括组织网络、服务体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要求职责明确到人,措施具体到位,切实保证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今年要有50%以上的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各镇、街道将今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村于8月5日前上报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

(三)整合资源。要整合部门建设资源,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有关建设项目上要向农村社区重点倾斜,形成共同创建、成果共享的良好格局。要探索和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村企共建、资金募捐、项目对接、企业自建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参加农村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