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例6篇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文1

从事电子专业软件应用教学多年,笔者发现,专业软件应用读本多以插图为主线,辅以文字说明引导学习者操作,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软件应用的方法,但实际上,学生概念里依然滞于“画图”层面,致使操作中止于间断性的“点动”。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由点而面地迁移,实现软件应用与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有机融合的“联动”,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是值得斟酌的问题。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对学生而言,一幅代表中心思想的生动有趣的图画,能引领学生流畅思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创造空间。而现行的思维导图(mind map/mapping又作“脑图”“心智图”),是享有“世界大脑先生”美誉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创。借助词汇、线条、色彩、符号及图像,会让人记忆的过程简单、迅捷而又凸显重要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会让人记录的结果直观、形象而又确保信息之间关系的明朗;会让信息之间的联系富有娱乐性地表达而又能引导人思考、创新。那么,在ProtelDXP2004专业软件应用教学中以思维导图切入,会否取得异曲同工之效呢?

近几年,笔者在ProtelDXP2004软件应用教学中,尝试以思维导图贯穿始终,结果教学过程精致,头绪简化,内容简明;学生以简驭繁,动手操作有的放矢……课堂的生成无限精彩。

如笔者在10(4)班进行ProtelDXP2004软件应用教学时,针对“单级小信号放大器”PCB项目设计,为学生准备了图1所示思维导图作为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此思维导图时,笔者遵循如下原则绘制:1)从一张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在每一分支为学生“涂鸦”留下余白,以提示学生自由发散思维;2)用关键词表达中心思想,如上“单级小信号放大器PCB”,以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3)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和卡通图像,以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4)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并把主要分支与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5)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以使思维导图更具有灵活性。

如图1所示,以关键词“单级小信号放大器PCB”为中心,以“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为主分支,分别以思维流的形式顺承下来;辅以关键提示信息如“网络表”的生成,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逻辑性整理,同时提供“涂鸦”留白,学生可灵活地在思维导图分支上拓开去。结果,85%的学生(本班33人)很快独立完成设计内容,甚至有学生要“马上把自己设计的PCB杰作加工出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老师,这张图很有意思,感觉操作过程中就是它在引路一样!”班上的李菁主动与笔者交流道。“我可以只挑想要搞清楚的东西,还能在不清楚时来看看框架,感觉有这图参照着,操作不卡壳。”刘苏友也如是表白。“在图上完成思考比做填空题有趣多了!”又一个学生直接坦言……

细品学生的只言片语和他们表露出来的小小成就感,笔者亦心生几许感悟。

1)以思维图“导”,激起的是学生的归纳思维。加拿大一位课程理论家塔巴女士所确立的“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中指出:归纳思维是个人对资料所做的能动的处理加工活动过程。笔者以为,就ProtelDXP2004专业软件应用的学习而言,中职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从外部的展开操作活动向内部概括简化的心智活动过渡的内融过程,所以宜引导学生注重归纳,整合新旧知识,这要比掌握大量零散、具体的软件操作知识更有价值。如图1将单级小信号放大器制作流程归纳为若干关键步骤形成操作框架,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第一眼就可以看清彼此的关系,且可以在留白处自行归纳,主动学会将复杂繁琐的过程简单化而降低记忆容量和记忆难度。同时,学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取出所需。这样,在短时间内简化思维头绪,抛开软件操作牵扯,明确设计主旨,真正走进专业领域,理性地展开PCB设计任务,达到有效促进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

2)以思维图“导”,激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思维导图的本质就是充分应用人的左右脑,它还原了人的思维本身特性,充分体现了人左脑的作用,即主要发挥在纵向(不同级别)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使用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思维导图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会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实现概念体系的逻辑性整理。如图1,要完成单级小信号放大器PCB制作,须理清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两条主线,这样把抽象的思维体系用实际的工具和思维流的推演展现出来,促使学生为简单而精致的操作脉络引领抓住实质,达到心智操作主宰动手操作。就如点中了穴、把准了脉,思维导图的引领,使软件应用教学层次分明,梯度了然。潜移默化中,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模式,进而达到有效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以思维图“导”,激发的是学生的创造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的思维工具,因此,它赋予人的思维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说,思维导图主要发挥人左脑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人右脑的作用,即发挥在横向(同一级别)间的创造能力。如图1配以活泼的卡通图片和灵动的色调,进入大脑的文字、符号、颜色、意想等都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无限发散。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在留白处添加PCB设计所需电路元件符号和操作的快捷键等,还有学生添加实际三极管的封装形状,加注“新建封装库”。这样,学生个体思维外显,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独特思想、创造性理解以及对概念、理论理解中的误区和不足之处,做到既关注整体提高,又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最大限度地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继而达到有效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不言而喻,思维导图之所以倍受青睐,是因为它开启了人的思维,发展的是人的思维力。有思维图“导”,学生动手操作不再“蜻蜓点水”,抑或“一头雾水”,而是思维在生成抑或碰撞,它所萌发的“生命力”让学生思想得以升华,行为得以点化,学习力得以终身化。

参考文献

[1]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齐伟.系列1:概念图/思维导图导论[J].教育技术导刊,2005(5):9-11.

[3]沈德立.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思维导图 创新思维 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36-02

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我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及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1 创新型人才具备的素质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发明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发明新工艺,创造新产品的活动。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1 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哈佛第26任校长陆登庭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1.2 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科技信息的增加每年约为20%左右,甚至达到40%。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快速掌握新知识,走在专业领域的前沿。

1.3 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创新是对已掌握知识的发展,在人类知识越来越深奥和丰富的今天,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不但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因此,创新型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用更为宽广的眼界进行创新实践。

1.4 良好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能够与他人共处与合作

道德修养问题是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会内化成一种动力,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并进一步推动创新潜能的发挥。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另外,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门类繁多,学科复杂,知识总量激增,高度综合性的课题愈来愈多。在这种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协同作战的需要越来越突出,边缘学科的创造更是如此。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必须高度重视其组织管理、协同作战的能力培养。

1.5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充满各种阻力和风险。因此,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必须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不轻言放弃。这不仅是对心理的考验,也是对体力的考验。因此,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才能很好地将创新进行到底。

2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由英国的记忆之父托尼・巴赞发明。托尼・巴赞通过研究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科学,渐渐地发现人类头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

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是放射性思考,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 包括文字、数字、符码、节奏、音符、食物、线条、香气、颜色、意象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我们的记忆,也就是我们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MindMap)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像、颜色、空间、整体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

绘制的思维导图(MindMap)一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二是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三是分支有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四是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3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3.1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是有创见性的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能在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这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3.2 思维导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为创新性思维机制的“思维导图”工具,很适合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它利用了一般认为与创造力相连的一些技巧,特别是想象力,思维的联想和弹性。

思维导图的要素包括:用以前存在的一些想法联想新的和独特的思想;在创新思维当中使用不同的颜色;在创新思维当中使用不同的外形:把异乎寻常的因素合并起来;放大并使用维度;调节概念位置;把先前的概念重新布置并联络起来;把先前的概念倒置过来;对好看的物体有反应;对情绪化的物体有所反应;对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物体有所反应;使用可以内部互换的外形和代码。

由上述要素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在培养创新思维时有以下的作用:

(1)思维导图可以自动地利用所有的创新思维技巧,比如联想和想象,这些技巧在思维导图的设计和绘画过程中得到了更好地开发。

(2)思维导图使大脑能够把游离于思想边际、平日深埋不出的想法捕捉起来,归结到一起,让它的制作者一次看到很多的因素,从而增大了产生灵感和创造性想法的可能性。

(3)思维导图让人轻松愉快,充满幽默,因而使思维导图的制作者很容易游离于常识之外,从而容易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导致新想法的产生。

4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1 学习力

学习力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过去,一个人全部知识的80%是在学校学习阶段获得的,其余20%则依靠在工作阶段的学习;而现在却完全相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过占20%,80%的知识需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获得。

如今,知识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远远比教给他们纯粹的知识更为重要。

4.2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习力的培养

(1)思维导图可以作可视化学习笔记,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思维导图可以用作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为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在学习中,做学习笔记是每一个学习者为了掌握所学知识经常要做的事情,学习笔记的积累是每一位学习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源泉。而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学习笔记,可以把重要的信息以图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且随时记下学习当中的每一个设想、每一条思路、每一点体会。通过一张可视化的图,不仅可以清晰地理顺学习内容,还可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痕迹,为日后查阅奠定基础。

(2)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思维导图绘制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有:突出重点、使用联想、清晰明白、有个人风格。这几个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突出重点,强调重点是改善记忆力的重要因素。联想也是记忆力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学生进行知识记忆和回忆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学习者把以往学习过程中零零散散的知识非常系统的归类和组织,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个书本的知识要点和脉络。这样就对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了整体的印象和把握。而且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系统整理时,对于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了解和掌握了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穿插关系,从而促使知识系统化。

(3)用思维导图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头脑中的信息常处于无序存放的状态。多数学者认为这些隐含于头脑中的个人知识不能表达出来,难以通过人员之间的交流得到传播和共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对自己大脑中的知识进行管理应用时,重点之一,就是要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因为只有将知识外显化,才能通过信息科技储存于知识库中,并经过适当地分类、储存后,有助于知识的分享与再利用。利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对隐性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表达,将人们头脑中的思想、理论、概念等一一展现出来,以便于人们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地应用,而不是被遗忘。

5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知识有两个途径:一是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中获得;二是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因此,思维导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5.1 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思维导图用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的特性要求强调出重点、关键词,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线性笔记埋没关键词的弊端,让学生对重点印象深刻,同时,知识点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有利于大脑对知识的归入和吸收。而思维导图中的节点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这些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就打破了思维的局限性,使思维更具有创新性。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步骤:

(1)课程准备。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课程中的知识点,将知识点根据重要的程度以及结构层次,做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制作因人而异,但是都要以能帮助学生学习为前提,能突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更好。绘制时要注意颜色的应用,恰当地应用颜色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进行有效地记忆。

(2)知识呈现。

上课的过程中,将做好的思维导图逐步展示给学生,对照着学习材料,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并将整体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不但能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含义,也能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进行消化吸收。另外,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将有见解的,有新意的思维导图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

(3)知识回顾。

复习的时候,对照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每个关键词进行回忆,因为每个节点上的关键词都有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它对应,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翻书找知识点的时间。最后把整个思维导图的结构以及其中分支上的关键词都记下来,这样在回忆的时候,就有很多关键词在脑中,不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的现象。

5.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不仅可以应用在教师的教学中,也可以用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就是将新知识与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并最终纳入到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它的原理,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并最终学会驾驭自己的大脑,学会学习。

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涉及到学习方法的内容并不多,很少有人意识到,学会有效运用自己大脑的重要性。而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终身教育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他们知识更为必要。

6 结语

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呼唤创新型人才。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积极应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思维工具,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培养的过程中及时改进不适宜的部分,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

[2] (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杨成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浅探[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54.

[4] 盛晓娟,张秋月,佘元冠,等.基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J].科技与经济,2011,6(3):77.

[5] 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2006,5:17.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应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所创,他首先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分成为同年级中的佼佼者。1971年开始,他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可视化的过程。放射性思考亦称为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联结,而每一个联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这些分支联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成为你个人的数据库。

按照巴赞思维导图的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时,能够同时启动左右脑,使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有关的关键知识逻辑地综合起来,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仅仅使用左脑进行的线性思维方式,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将左脑的序列、文字、数字、清单、行列及逻辑和右脑的节奏、色彩、空间、图像、想象力和总揽功能等都调动了起来,它是结构化的放射性思考模式,符合大脑的结构倾向及运作方式,将原本枯燥的一长串信息变成了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彩色图像,简洁明了,活泼有趣。在绘制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对内容的记忆,还可以增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组织能力,掌握思考技巧,激发联想与创意,提高学习兴趣,集中专注力,加速学习进程等。

二、思维导图的特征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脉络,并可以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记笔记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等诸多缺点与不足。

然而,由于思维导图在中小学中实践不足,人们往往会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与概念、图像混淆,虽然两者在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准确地理解思维导图,区分于概念图,保证在学习过程中高效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维导图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并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阅读、记忆、思维的规律,协助学习者进行高级思维和有效记忆,进而增强创造力。那么,中小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前准备:自主学习的实践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先备知识,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过自己的系统研究后坚信学生已有的先备知识在其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他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句既代表他的中心理念又成为教育心理学史上的话:“如果要我只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地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2]既然先备知识这么重要,学生个体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呢?

首先,老师要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包括教材、教辅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这些阅读的材料中总结、提升出这节课将要讲授的核心概念。其次,学生要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结合在阅读阅读材料中了解、学习到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结构,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阅读材料上没有体现但自己对此核心概念有更多层次、更多认识的知识,运用各种符号、线条和图形,尤其是线条简单但很有创意的简笔画,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以树状的形式将这一核心概念展示出来,使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可见。最后,学生个体将这种自主学习“创作”的思维导图,通过班级中已经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作品展示与交流,通过各式不同的思维导图,学生个体可以学习到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思维过程。这种“想象力的激发”与“思维的碰撞”的方式,鼓励小组各成员通过这种展示与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同制作一张集结集体智慧的思维导图。

这样,学生个体通过自主学习的实践与小组合作的体验,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锻炼思维能力;在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扼杀想象力的痼疾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主张,学生不同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不同,这种差异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恰恰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导致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以共享不同个体的思维成果,达到对知识较为全面的和丰富的理解”[3]。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式的交流,学生个体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学习到他人就这一核心概念思维的过程,提高小组成员整体的思维水平。

(二)课上理解:课堂效率的提高

学生知识学习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学习,因此,课堂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效。那么,如何在课堂学习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呢?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通过在学习小组中展示的小组制作思维导图,了解学生针对这堂课将要讲解的核心概念的基本认识和思维过程,做到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甚至更正确地学习“核心概念”。只有教师以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学生才听得顺心,听得悦心。有了这种心理情绪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积极的表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听课的效果。

其次,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听课的笔记工具。传统的提纲式笔记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大量的文字容易埋没了关键词,不能突出重点;知识只是记在了笔记本上,没有进入大脑,不易记忆;知识点较为分散,再次翻看时,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等,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记笔记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以致丢掉很多重要信息。因此,为了减轻学生听课时的压力,提高听课效率,以思维导图作为新的笔记工具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而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4]在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就是要将这堂课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关键词或者主题作为笔记的中心,然后基于这个中心连线,在连线上快速记下教师所讲内容的重点部分作为主题,然后是主题的下一级主题,依次向下延伸,以此形成一个有隶属关系、层次鲜明的树状层级图。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体现了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更建立了一个多维的、富于联想的、具有笔记功能的图形,不仅帮助学生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便于记录更多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活跃度。

(三)课后记忆:知识编码的清晰

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要重视学生课后的记忆,将学生课前初步的知识交流与积累,课上教师深入的讲授与建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知识编码体系,需要在可课后通过细致的复习与准确的记忆,将这一编码系统更加体系化、稳定化,以便于以后有效地提取、应用与迁移知识。

首先,利用课前与课上制作的思维导图,将两种思维导图存在的利弊加以权衡,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这样简单地回顾与总结学习过程,通过线条连接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各个重要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用色彩把节点之间的连线设置为不同的颜色,将关键词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种框架结构与大脑的记忆模式相统一,使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易遗忘,能够形成永久记忆。基于关键词、核心概念的知识点逐步完善思维导图,使之更有条理性、更具层次性,可视化思维更具流畅性。这种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不仅很好地回忆与复习了知识,还有效地对自己学习思维作了反省,提高了思维水平。

其次,学习的编码系统就是要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个体个体对外价额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一套感知的类别’”[5]。所以,学生可以完全运用思维导图完善知识编码系统,使之更清晰,更稳定。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就会一种比较结构化的展示思维过程,将对基于关键词和核心概念而建立的思维导图,内化到自己的“一套感知的类别”中,使这种类别系统更加完善,分类更加牢固,形成这样的编码系统会大大增强记忆效果。

(四)整合迁移:知识应用的灵活

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知”,更是为了“用”,学生需要将自己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并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回应。学习者需要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按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既然迁移的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的程度,那么,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提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最佳的学习结果就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思维导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将自己所知知识的个性化、结构化的整合方式,课前准备、课上理解、课后记忆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完善、稳固这种良性化的认知结构,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可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结构性,更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思维导图都是以某一关键词或者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将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的过程,有效地管理了自己所已知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和个体的二次知识加工,使得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更加体系化,结构化,有可能达到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程度,当然这是最好不过的;一旦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完成这种整合和二次加工,个体进行知识迁移的心向与行动将会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主动地进行迁移,这种“举一隅而三隅反”的主动学习态度,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能够通过思维过程的可视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方式提高学习者的思维水平,在充满想象力的绘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能非常容易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组织,提高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可以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毕竟思维导图的理念符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探究能开发学生潜力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60.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9.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复习;意义

一、初中数学复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所在学校数学复习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复习课常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学生参与,缺乏深层次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存在着以下问题:(1)对已学的知识,只“温故”而不“纳新”,学生缺少学习知识的新鲜感,难以激发兴趣;(2)拖翱斡胂疤饪位煜不清,教师对复习教学的理解及学生对复习的认识都存在偏差,教与学的目标不明确,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熟悉题型、学会解题技巧,较少关心学生是否学会了数学思考,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3)复习时间因面面俱到而紧张,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教师的“流水线”操作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同的学生需要复习的是不同的薄弱内容,教师难以完全预计也难以充分展开,造成复习效率低下。为此,笔者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尝试引入了思维导图,有效地提高了数学复习教学的效益。

二、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也称为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家东尼・伯赞提出的,最早只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图示工具。它按照人的自然思维习惯进行编排,通过放射性的思考记录人的整个思维过程。它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其能够调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运用图示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数学概念、思想、理论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让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快速判断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现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其作用有:(1)知识表达。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外化、可视化,这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基础。(2)知识整合。思维导图的绘制和精细化,可以表现思维过程与知识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有助于学生与“自我”的互动。(3)知识建构。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小组讨论更有针对性,增强学生互动水平,建立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网络,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尝试

基于数学学科与思维导图都有结构性、关系性强的特点,数学学习与思维导图理论表现出极大的相容性。这些特点恰恰为笔者营造了研究、探索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空间。

1.构建知识体系,引导有意义学习,变“浅学”为“博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之具有不断吸收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自我生长的能力。在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数学复习教学时,我们要“反复地回顾这些基本观念”,并“以这些基本观念为基础”,根据数学核心知识的内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多元联系表示”,加强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组块,增加知识的生长活力以及知识检索和提取线索,促进学习的迁移、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发现其对所教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对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关注整体、关怀个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成”,学生经历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整理的思维导图是不够清晰的,也一定会“缺胳膊少腿”,学生往往会缺少二次函数与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对解析式三种形式也会出现遗漏,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进一步深化与完整,集众人的智慧,从而对二次函数的知识体系梳理出如下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含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与性质、图象的平移,二次函数的应用,还涵盖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我们用思维导图将这些新的知识点总结下来,以后大家只要看到这个图,就很容易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自然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相应的习题了。

2.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变“厌学”为“乐学”

数学复习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导图逻辑严密,结构清晰,线条明快,赏心悦目,符含大脑的思维规律,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复习教学前,笔者往往会提前给学生布置思维导图作业,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实际操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核心知识,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构建思维导图。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知识点、概念、法则的罗列,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整理留出了空间。

例如,在实数一章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把这一章中的各节知识利用思维导图整合并联系起来,把本章的核心知识作为中心词,重要内容、主要问题作为副主题绘制思维导图,逐渐细化知识点作为章末思维导图第三,第四级的分支延伸,进一步扩充数学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和隐性联系较为科学准确地挖掘出来。另外,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收集并阅读大量资料,概括出主题关键词,然后还需展开丰富联想,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所学知识,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的自主性也很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会得到形状各异,具有鲜明特色的思维导图,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

3.引导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变“要学”为“愿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章末复习前可先让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独立完成的思维导图作业,在组内协作探究环节,每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参照复习提纲,协作完成思维导图的建构。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协作探究中,每个小组都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思维导图。在各小组完成思维导图后,由各小组组长代表小组汇报成果图,陈述探究的思路和结论,并对其他组的提问和质疑作出解释和回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集思广益,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和补充,作出适当的点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间的交流和探讨,学生进一步优化小组思维导图,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趋于严谨、完善。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全班成果。这一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个体、小组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主动的知R建构、表征和交流,以学生个体、小组生成的思维导图为交互“中介”,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分三个步骤进行构图。第一次构图:个体构图。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先独立形成个人的思维导图。为了降低难度,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供“可视化支架”,给学生一些样例或者留白式的思维导图,供学生模仿或填充,样例与当前知识点的相似程度、留白程度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通过观察,学生只是粗线条地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建立了一个大概的框架,没有深入进行分析。第二次构图:组内交流,个体修改。教师在巡视学生绘图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所画思维导图的质量,并挑选部分学生给同伴讲解,分享建构过程的心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次构图更加细化,学生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分为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而且还引申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第三次构图:组间交流,小组修改。教师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后,每个小组完善本组的思维导图。活动结束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细化,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建立的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发现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直接开平方法进行求解,而且发现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之间也有联系,还给出一道题来举例说明。最后请一个组展示最终修改后的作品,让全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

4.揭示解题过程,锻炼数学思维,变“苦学”为“巧学”

数学复习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浸在题海战术当中,纯粹地只为做题而做题,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遇到典型题不会用灵活多样的解法;遇到信息稍为繁杂的题目不会分析和解答;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又找不出共性和通性来解答;或者是同样的错误更正了多次,再做还是会再错……究其根源是学生缺乏解题技巧和对该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和策略缺少系统合理的分析。笔者在数学复习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可视化的优势,采取以图形化的方式把知识点的信息结构化,使其更好地分析、理解、联想、综合找出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产生新的想法。借助思维导图分析问题局部,以及通过将局部信息分支串联成网,联接相关信息把握问题的全局。通过对问题的局部及全局的把握能使我们更容易解决数学问题,促进我们的数学理解。例如,在坐标与函数的复习教学中,笔者就出示了以下例题:

已知点P(1-2m,m-1),则不论m取什么值,该P点必不在

(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在教学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建构解题思想方法的思维导图,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解题的全过程,达到真正的理解。首先,准确审题,提炼关键词,此过程使学生更加重视分析、理解各种信息,并加强信息的全面性与关联性,使信息更加系统化,更具条理性。注意关键词可以是题设中的关键条件,也可以是结论中的关键因子。其次,对关键词展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判和逐级联想获取所需知识点、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联想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应尽可能全面。最后,经过提炼、删除、综合等过程筛选出最优的解题方案并进行解题后反思。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后出现如下的思维导图:

解法思维导图:对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剖析得到如下的思维导图。

方法1:根据横纵坐标符号特征,分类讨论求解。根据每个象限所在点坐标的符号规律进行求解。只要知道横纵坐标的正负情况,就能确定P点所在象限。因为m不确定,所以可先求出零点,然后根据m的不同取值范围,利用分类讨论进行求解。也可由各象限点横纵坐标的符号规律,列出不等式组,然后根据不等式组有无解进行判断。

方法2:根据横纵坐标的可变性,利用平移求解。根据选择题的特殊性,用适当的m代入判断求解,利用排除法求解。也可将m代入得出一个特殊值,然后利用增减性与坐标的平移,得出点的变化趋势,由此求解。

方法3:根据横纵坐标的关系,利用函数求解。由题意可知,点的横纵坐标均随着m的变化而变化,考虑根据坐标的特征得出横纵坐标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求解。

解后反思导图:从考查内容、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得到如下的思维导图。

解后拓展导图:从题型变化,题目拓深,题目本质得到如下的思维导图。

由以上典型的思维可观察出学生的“图式”思路,学生的反思基本是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进行的,这也正体现了学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5.提供互评契机,增强反思意识,变“学会”为“会学”

传统的评价方法常常只能考查学生的离散知识,而思维导图却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产出新知的能力,有效地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教师还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与诊断学生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是形成性评价的好方式。思维导图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有用工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反馈信息,能看清自己有没有关键的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被遗漏,以此来检查自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状况,这样就会激励他去努力弥补不足。另外,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会自然地流露出对认知的情感,会以各种各样的图形或色彩表达出来,尤其现在出现了专门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借助于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学生可以创设生动、美丽的画面。因此,思维导图不仅可用以评价学习者对知识理性认识的清晰性,同时也可了解其情意品质。通过对学生比较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共性问题集中指导,个性问题个别指导。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能使课堂更加有效,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达到思维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理解数学复习的实质

数学复习就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连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立足点是深化认识,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综合、构造,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系统,反映在大脑中,就是在记忆系统中存储一个“数学认知结构图”。而思维导图正是加速学习、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

2.绘制思维导图不能包办代替

在学生制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其自主性,尽量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绘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辅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只有通过分析和理解知识内容,确定知识要点,自主绘图,积极内化,才能准确地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思维导图的训练不能急功近利

思维导图因其具有发散结构,对初学者较难操作。在应用过程中,起初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运用思维导图,嫌麻烦。这不是“思维导图”本身有问题,而是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本身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提出不同的要求,将思维导图与学科特色和学生个人情况相结合。而且思维导图由于其末端具有开放性,使课堂中的“生成”教师难以预料,教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个极大挑战。

4.思维导图运用不能束之高阁

绘制思维导图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我们要善于从所完成的思维导图中l现自己学习的不足,及时纠正,予以补充,并可将各章复习思维导图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整合,生成期末复习思维导图乃至学段总复习思维导图,将之作为期末复习或学段总复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作为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从一点出发,沿着多个方向到达思维的目标,通过多种思路,多个方案,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只做“听众”“观众”,而是做自己复习的掌控者。通过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操作,学生从最初的好奇,到深入时觉得繁琐,再到初见端倪,最后到得心应手,乐在其中。

应该看到,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间的关联,能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方法解决复习中的数学问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自我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复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受到学生本身思维习惯的影响。因此,要让孩子明白,思维导图的绘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思维导图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做出来让别人看,而是做出来给自己看,成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处事管理工具,把思维导图更多的变成一种思维习惯,而并非是画在纸上让别人看的图。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学习力;思维导图;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变为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是目前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程据此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授之以渔”已经成为如今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提升学习力正是这个原则的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学习力与思维导图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学习力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比如能力结构观、心理要素观等,但这些观点都比较抽象,对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我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通过整合相关理论,从实践教育入手,将学习力定义为: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等综合品质,是支持学习活动的基础能量。

思维导图是记忆之父东尼・巴赞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模拟人脑神经网络放射结构,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来表示概念间的关系,展现认知结构,是外化大脑思维的图谱。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人的左、右脑同时运作,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从一个中心主题延伸出各级次主题,各级主题呈现出相互包含的层级的关系,形成一种类似树状的思维方式。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可行性

如果仅从学习力和思维导图的概念来分析,两者之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如果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的特征以及学习力的结构成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是表里相依的关系。

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特征

首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对知识注入了更多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控制,这个过程是自主的;第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偏好、认知程度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他们所制作的导图也就不同,因此,这些思维导图是一种个性化的作品。这种个性化元素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各自的思维特点,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其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从一个中心出发,对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而思维导图由点出发,将头脑中丰富的素材通过联想和扩散进行组合,这与发散思维的工作方式是相符合的,由于这种拟合特征,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

再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谱式的工具其突出特点在于可以让知识之间的隶属关系得到清晰的呈现,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找到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分类等方式将这些知识点组合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整理。因为有了思维导图这样一个工具,分析信息的速度得以提高,学生便有更多的精力运用知识、创造知识,这更加有利于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2.自主性学习、发散性思维以及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力的影响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默曼曾经对自主学习提出过一个系统的框架,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能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的自律者,对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有充足的信心,而且还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在行为方面,能够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可以带来以下影响:(1)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令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2)提高学习的自控性,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对学习进行自我支配、自我监控。(3)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自主学习者会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能够根据合理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与调整。(4)更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自主控制者知道如何使用、计划、分配学习资源。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在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明确指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打破思维定式进行创新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发散思维的提高对知识的转化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思维导图的运用使知识掌握的更好,主要是由于知识建构的更加合理。美国教育学家奥苏泊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等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因此,知识建构的是否合理对知识的迁移至关重要。而知识的迁移能力正是知识转化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推理的过程: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得也更好。而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对内部动机、自控性、自信心、策略的使用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的情况是迁移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基础,当知识掌握的更好时,这两方面的能力便得到很大的提升;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发展了发散性思维也就是发展了创造力。回到之前学习力的概念,学习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这“五力”,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的特征恰能够通过提升自主性、发散思维能力、知识的掌握来提高这“五力”。

目前关于学习力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及以上群体,对中小学群体的关注度不够。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基础,关系着学习者的终生学习以及国家的发展,若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及其相关策略,主动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2006,28(5).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思维导学;生物;实践

一、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

1.思维导图定义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2.生物知识的体系适合思维导图模式

针对目前初中生物备考要求:夯实知识点,通过知识连接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培育出新的生长点,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很明显,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概念图策略将整章(整单元)知识点形成网络,利于学生弄清楚新旧知识的关联及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知识点记忆障碍、知识结构欠缺、逻辑推理差、试题题干信息获取能力障碍等,以至于考试屡屡失误。

3.如何画思维导图

(1)最大的主题:图形体现纸的中心――中央图。

(2)一个次级主题一个大分支: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

(3)每条分支用不同的颜色:让你对不同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3)运用代码:小插图―强化―关键词―记忆,节省―空间。代码:如细胞可以用Cell来代表。

(4)箭头的连接:各主题―信息关联―用箭头―连接,很多信息―有联系―用代码,同样的代码―同样的联系。

(5)只写关键词,要写在线条的上方: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

记住:关键词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

(7)中央线要粗:层次感分明,由中心往外。中间的线最粗,字体也最大。越往外延伸线会越细,字体越往后面的就越小。

(8)纸要横着放:空间感比较大。

(9)用数字标明顺序:从1开始,把所有分支的内容按顺序地标明出来。

(10)布局:合理地利用空间,画前――思考如何布局,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

4.思维导图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示例

例如:“家蚕的一生”:一级主题―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可以有不同的结构,以图1为例,延伸2级主题。

二、思维导图在中学生物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1.转换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个体和群体结合为主的课堂教学,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明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自然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并且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共同学习还能够找到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2.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师的传统角色被打破,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指引,而学生却变为学习的主导者,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在生物教学中占据主导位置,通过思维导图教学,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生物的学习探索与互动中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2)课程实施的新变化。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生物问题解决的学习,其具有学科交叉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同时还强调在生物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并且对标准答案进行淡化,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被标准答案所束缚,学生得出的结论也许是未完成的,而共同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是不完整、不美观的,但是这些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都不会产生影响。学生在思维导图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生物的主动权和自由权,从而改变了过去传统、死板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使得生物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具有重要帮助,而且对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伟.思维导图助学初中生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