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范例6篇

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范文1

老有所养,路径更清晰

8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指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居住(小)区要配套养老设施

会议要求,要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标准同步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相关设施。

大连市已出台政策明确规定,新建小区、新改造小区须按规定配建养老机构和适老设施。

减免收费,鼓励社会资本建养老院

会议要求,要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公办养老机构重点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抚养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通过简化和规范程序,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此举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上的边界,明确政府的兜底职责,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松绑”。

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会议要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支持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上门服务。拓展老年服务项目,开发老年产品用品。

北京市海淀区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目前,该区的老年人只要点开“养老服务超市”设备的屏幕,超市、快餐、理发、家政等选项跃然而出,老年人只需轻刷老年卡就可实现“网上”预约服务和购物。

农村养老“五保”机构要“托底”

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坚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的“托底”作用,将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等互养老服务设施。

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各地出台相应措施,山东计划在今年建设2808个农村幸福院,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问题。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会议要求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服务、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领域互动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范文2

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36653人,占总人口的12.1%,其中空巢老人4762人,失能老人1719人。我县现有敬老院18所,社会福利院1所,总床位1045张,供养对象1092人,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28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3个,其中城镇6个、农村27个,总建设面积6386平方米,新增床位65张,覆盖老年人口6181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到2020年,我县老年人口将达5.4万人,占总人口的17.8%。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是倾力支持,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出台了支持养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1+3”相关政策,明确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纳入县政府对乡镇民生工作考核内容;加大资金奖补,对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行奖补,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补助2万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补助1万元,2014年县级公益金还下拨49万元用于居家养老项目建设。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开会专题研究民政工作,多次现场调度推进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县分管领导率先垂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推动居家养老工作,并坚持在一线督促项目建设工作,有效确保了全县城乡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精心选址,规范建设。我县目前已建成了33个居家养老精品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特色明显、示范效应强。我县主要是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人文社区建设为契机,在场所选择上做足文章,重点选择村民活动中心、社区、祠堂和闲置的学校教室、礼堂等场所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级共投入资金达295万元。每个点都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并根据场所实际情况综合设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日托室、配餐室、医务室、工作室,并建有居家养老公示栏、外墙牌匾等。三是形式多样,精心服务。全县共有18所敬老院,1所福利院,其中2所敬老院整体搬迁已启动,1所敬老院原地改建,正在进行设计,15所敬老院改造提升已接近尾声,1所福利院正在改造提升。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围绕“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方面,结合实际创新服务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创出了一条具有各地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如芙蓉镇城中社区的“阳光列车老年服务站”、城南社区的“百姓心语坊”等,两个社区有效整合辖区驻区单位和党员义工、青年志愿者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居室保洁、医疗陪护等服务,开展了一系列关爱老人活动,社区处处洋溢着“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温馨气氛。四是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我县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综合福利服务中心选址县城城区,占地53亩,已完成用地批复、可研批复,正在酝酿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合作方案,建成后可新增床位500张;芙蓉镇城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采取民办公助的模式,改造租赁办公用房2000多平米,预计投资200多万。

近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政事业特别是养老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以百性情怀狠抓养老工作,我县养老服务事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县上下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院、頣养之家)从零发展到覆盖全县28%的村委会和社区,为全县近20%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前些期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民办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完工运营后,可为8000多名城乡老年人解决养老服务困难。

三、提升养老事业发展的困难和建议

(一)XX县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是享受优惠政策有限,项目资金少,服务提升难。其一,我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政策延伸县、原中央苏区县及罗霄山脉片区县,但这些“金帽子”对民政方面特别是养老事业方面倾斜不够。其二,支持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项目难以落地,项目资金较少。近十年来我县真正落实到位的养老服务项目只有几十个,项目资金不到900万元。其三,由于本县基础条件差,场地、资金的缺乏,导致养老服务水平难以提升。

二是养老服务发展无经费保障。我县现有的33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和服务都缺少专职、专业人员,无法满足老人养老需求,各级无后续运营经费安排,养老服务业持续长足

发展缺乏保障。

三是县本级财力弱,可用财力少,政府落实配套资金压力大。养老服务事业资金都要县财政解决,如居家养老中心、养老机构建设经及后期维护及运行经费等,每年我县仅养老服务配套资金就需300余万元,这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县来说,财政压力巨大。

四是PPP模式建设养老服务项目无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由怎么认定民办养老机构的性质,该办什么证,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补助民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运营后怎么监管,这都需要国家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以便基层去操作。

(二)提升养老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切实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上级在安排项目资金时,建议我县应享受参照赣南原中央苏区县待遇,如:县级福利院项目安排500-800万元,乡级敬老院建设项目每个安排300万元,每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新建点安排15-20万,整合改建点5-8万元,且每年安排1万元左右的后续运营经费,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政府参照师范生、农林水技术员“三定向”培养方法,培养养老护理人员,并解决经费和编制,推进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三是建议各级政府要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使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建议上级出台相关文件。统一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模式,健康有序推动民办公助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制订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让90%以上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范文3

一、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成效

南京社会组织介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充分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南京社会组织起步时间早、发展快,形成了一批有知名度的养老服务品牌。截至2013年底,南京共有各类社会组织2.1万家,其中涉及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占总社会组织数量的83%。在建立养老服务品牌方面也比较领先,有着成熟的探索路径,有效满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需求。以“心贴心”养老机构为例,该组织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现业务涉及养老服务培训、托老站等。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心贴心”与鼓楼区60多个社区都建立了紧密的服务关系,服务覆盖1600名老年人,大大减轻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负担,提升了老年人服务的满意度。

其次,南京社会组织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效率高,服务全面,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服务水平。从资源提供的方式来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运行效率较政府直接提供其优越性十分明显。2014年南京市政府共计划购买131项公共服务,其中涉及养老服务的项目包括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养老服务补贴绩效评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助老服务卡管理运营服务等等,平均每个项目一年的运营成本在7~10万,且项目的实施效果由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跟踪保障,这相较于政府直接供给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保障了效率。从提供服务的主体看,社会组织的互益性特征能够使其充分地利用志愿者力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有效整合资源,压缩服务成本,改进和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上的人力与财力上的不足;另外,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十大类,能够满足老人精神、文化、医疗、健康、法律等方面需要。

再次,社会组织影响广、理念新,提升了社区养老服务整体的品质。南京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常常借助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宣传活动,提升了社会对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认识。以南京钟山昆歌昆艺发展中心为例,这是一个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其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如老年大学授课、编制昆曲教材、国际交流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吸引媒体的目光,让社会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南京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理念方面,积极与国际接轨。以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为例,该组织具有基督教及海外背景,在养老服务理念及方法方面不断自主创新,如2011年参与南京市公益创投的“低龄老人(50~70岁)服务高龄老人”项目,充分挖掘低龄老人这个十分有潜力的群体,在社会提倡老年人“五为”的背景下,主要从老有所为的角度来设计这个项目,获得了广泛认同,有效推动了全社会养老服务理念的创新。

二、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问题

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离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反映出我国福利体系存在较大漏洞。当前,南京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过程中,既存在外部的资金、政策、主体协调方面的问题,也存在服务主体整体素质较低、设施陈旧且使用率低等问题。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不足。资金问题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最大瓶颈。当前,社会组织的经费来源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政府拨款,二是慈善收入,三是提供服务的收入。目前,南京大多数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身处财政窘境,捉襟见肘,缺乏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以鼓楼区为例,2013年,全区可用财政收入49.58亿元,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总额为2898万元,占区财政收入的0.58%。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角度看,由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社会化机制不健全,造成服务转化为制度化运营经费的途径不畅通,这也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再者,对南京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结构的调查中发现,南京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大部分资金来自民政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所在区(街道)的拨款,这部分资金的比例高达46%,而能够使用到的自主营利的经费比重相当少,仅占9%,这说明社会组织当前资金来源的独立性较差,对其他渠道特别是政府部门拨款的依赖性非常强。另外的经费来源,例如公益创投经费,由于其风险性与引导性的特征,导致稳定性差,有的社会组织第一年申请到,第二年就无法保证,不能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化的经费来源。

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保障不足且稳定性差。面对独生国策和新单独二孩政策的更替、“4+2+1”的人口结构与“老有所养”的现实,政府、社会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社区的老人却没能享受政府政策的普惠。社会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政策保障不足,主要表现在政策体系不完善、现行政策不稳定等问题。南京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政策上的死角,比如社会组织在成立之初,基本上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当前对于该类组织并没有减免税收方面的优惠制度。而且在政策环境面前,社会组织的力量相对弱小,微小的政策变动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就非常巨大。例如,2012年南京市开始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其中涉及给高龄独居老人每个月一定的补贴。然而到了2013年,原来补贴独居高龄的政策变成补贴失能失智老人,政策改变以后,相关组织服务都无法继续开展。

社会组织与相关主体间的协调存在问题。养老服务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公共服务,需要充分政策保障和多方主体的积极协调,社会组织与所在社区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的联系必不可少,特别是遇到需要共同商议的急事、难事等,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会导致事情无法全面处理。以鼓楼区睦邻中心为例,为了加强社会组织与社区、民政局、街道的关系,睦邻中心在遇到问题时,不定期召开四方工作午餐会,听取各方的工作意见。但是这种沟通模式属于问题导向化而非制度化,随意性较强,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从总体上看,当前南京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与社区中的相关主体,还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超过一半的社区仍未建立,这将大大降低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

提供养老服务主体整体素质偏低且结构不合理。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当前,直接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共16家,共有各类志愿者队伍329支,共有志愿者12029人,注册志愿者达15万人。所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包括,精神关爱、康复医疗、托老管理、送餐服务、文化娱乐“五助”、呼叫保障等30余项,覆盖面为15%~20%。然而从总体上看,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偏低,在养老服务队伍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不能满足需要,学历高、专业性强的比重不足,大多是下岗职工再培训上岗的,在提供专业化服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服务人员的稳定性不强,大多数都是志愿者,且补贴少,这部分群体提供服务的目的性较强,稳定性不足。然而专业社会工作者,又由于收入水平低,工作繁重,晋升通道狭窄等方面的原因,岗位流动性较大。再者,提供养老服务指导的专业督导大多来自高校而非一线的服务人员,能够对社工提供的实效性高的培训相对不足,制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提供养老服务所用的设施条件滞后、利用率低。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所使用的设施条件较为滞后且利用率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与质量。近年来,急剧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使得养老需求与养老体系不健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养老服务的项目也从过去的十几项发展到现在几十项,需求的增加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水平和使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设施条件的角度上看,当前,南京一些社区供老年人锻炼的基础设施长期没有维修保障,使老年人的安全存在隐患。同时,随着城市土地价格的上涨,社区养老服务用地日趋紧张,且相关设施也比较简陋,一些社区养老机构是在社区原有的厂房、库房,甚至居民用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因此在消防、通风、日照、无障碍设施以及室内空间格局等方面,大都难以符合消防安全有关规定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和无障碍设施设计的要求。从养老设施利用率的角度上看,使用率不足带来了较大的资源浪费。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2013年12月底,全区37家民营养老机构(不包括公办公营的鼓楼区社会福利院及分院)共有床位数4111张,入住2263名老人,入住率55.05%。如按全部床位计算,鼓楼区户籍老人入住率仅30.33%,入住率偏低,造成养老资源闲置。此外,某社区设有乒乓球室、台球室,然而这些活动场所只在规定日开放,平日老年人有需求时却不允许使用,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对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做路径探索:

首先,应该完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提供资金与制度保障。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这类组织只能收取少量费用或者不收取费用,然而这些服务又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政府资金方面的扶持。应将这项开支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保障拨款使用合理、公平。另一方面是非资金性的政策扶持,包括对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提供公用事业收费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待遇等方面的政策。

其次,努力构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参与主体提供制度化沟通机制。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故亟须构建多方信息沟通机制,将各方力量综合在一起,协调发展,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建设,可以借鉴南京高淳区探索的“四议两公开”模式,“四议”主要指制度化的会议内容,包括提议、协议、决议、审议,“两公开”指的是会议的程序公开,包括会前公开和会后决议公开。该模式目前在高淳全区推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南京其他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借鉴。

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范文4

 

2018年社区将按照龙山街道工作安排,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2018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社区建设

1、民主协商工作。按照民主协商议事厅工作方案,社区社情民意收集5条,按照民主协商程序,经两委联席会确定2条可以为居民召开议事协商会议。

2、发挥居民会议作用。今年在1月20日和6月15日前召开两次居民会议,向居民代表做社区工作总结,并把居务公开工作向代表进行汇报,向居民代表发放问计问需表,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3、加强社区干部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10次,不断提高社区干部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本领。

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1.落实养老服务政策。贯彻《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认真贯彻落实区级民政部门关于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完善老年协会工作机构。按照龙山街道建立老年协会的工作要求,成立了老年协会,制定年度目标、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完善老年协会的各项制度。

3、开展为老服务活动。

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组织老年人健步走、运动会等活动。

4、开展好常规工作。

今年老年证办理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优待卡办理近15人,增强了养老助残卡社会福利、优待服务、消费优惠等功能。

6、做好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今年社区法律知识讲座8场,广泛普及为老服务各项法律法规宣讲,为老年人维权提供便利。

四、认真开展科普健康教育卫生工作。

1、科普工作。开展科普知识大讲堂四次,组织居民开展科普之春、科普之夏、科技周等活动。组织辖区居民走进科普体验厅,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全面提高居民科学素养,为居民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环境。

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范文5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完善养老的重大意义:

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受到各方面质疑时,我们更加需要清醒认识养老的重大意义:

①政府机构转变职能的尝试之举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提到:“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是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购买养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不仅仅是政府对于解决养老问题的积极探索,更体现出政府在寻求职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尝试的步伐。

②政府是解决养老难题的金钥匙

社区养老因其投入大,服务人数多,服务种类丰富等独特优势倍受老年人的欢迎和认可。作为一种典型的养老形式,其发展必须紧跟社区服务,而这些仍暂时得不到满足,需要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

2、针对城市社区养老出现的资金困境的建议:

①由中央、省级或市级财政部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②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在拨款的前提下,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形式将福彩和体彩收益以及社会捐款等收入,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减轻政府在养老资金方面存在的压力。

3、针对参与养老的企业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建议:

①成立老年人自治组织

建议在每个社区选举有能力、有影响力和有意向的老年人,成立专门的老年人自治组织,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赋予一定的权力,使这一组织可以代表绝大多数老年人对企业提供的服务进行考评,同时也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当然还可以充当政府政策的宣传者、社会矛盾的协调者。〖JP〗

②将养老院以社会招标的形式委托给专门的管理企业来管理

政府对参与养老的企业监管不当,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特殊性的角色所决定的。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招聘专业的管理人员,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用企业经营的相关经验来实现对养老院的管理,以提升养老院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养老院的经营成本。

③政府定期召集各方利益代表开展关于养老的工作会议

政府应该每月召集老年人自治组织、参与养老企业联合会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定期开会,汇报和总结上个月工作的具体情况,从中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也便于及时发现在养老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

结语

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和载体,切实考虑老年人养老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层次保障,多样化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出发点。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根本。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养老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其发展成为符合我国城市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新林,田旭.城镇社区治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2]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刘素卿.完善城市社会化养老事业的思考[J].理论界,2004.

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范文6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构建全覆盖的保障体系。一是理顺管理网络,提供组织保障。多年来,海安镇一直把老干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大力推进。镇建有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老干部工作领导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各街道社区把做好老干部在社区养老工作纳入工作重要内容,成立了街道老干部服务中心、社区老干部活动站,老干部支部建立活动小组,形成了由党委政工书记分管,各街道牵头,社区具体落实的层级式管理网络系统。为扎实推进社区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各街道成立了老干部高龄养老工作联席会,街道相关职能部门与社区单位联手,共同为社区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二是完善运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由党委统一部署,各街道社区对辖区内老干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对所有居住在社区老干部的工作经历、身体状况、特殊困难、生活习惯及性格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并普遍建立“一表”、“一册”、“一卡”(老干部基本情况登记表、老干部健康档案册、老干部服务优惠卡),为做好社区老干部服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对社区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努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制度,社区认真落实“四必访”制度,坚持对每个离退休老干部,尤其是高龄干部,做到有病必访、重大节日必访、有困难必访、突发事件必访,切实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三是建好活动中心,提供阵地保障。为支持社区做好老干部工作,党委政府根据各街道社区情况,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近两年来,镇财政拨款30多万元,用于社区老干部工作的经费开支。目前,全镇6个街道采用新建、改造、调整、共享并举的方式,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活动中心(活动室),总面积达1028平方米,人员设施齐全,做到了“五有”,即有桌椅茶具,有健身器材,有娱乐器具,有书报杂志,有活动经费,并落实专人管理,为老干部就近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2、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一是聚合社区资源,开展全面服务。为进一步完善老干部社区服务网络,各社区切实做好了“三个一”工作,即发放一份服务需求征询表,开通一部服务热线电话,建好一支助老志愿者队伍。通过发放征询表,全面了解老干部的愿望和需求,对老干部实行优先、优质、优惠服务;通过开通热线电话,及时帮助解决老干部急、难、愁问题;通过志愿者助老服务活动,重点对独居、孤寡、空巢老干部进行上门服务,逐个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全镇有干部、职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内的各类助老志愿者400多人,他们为老干部送温暖、献爱心、提供免费服务,受到广大老同志的欢迎。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少社区要求每个党员每年为老干部做一件好事和实事。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也利用人才和资金优势,积极与老干部支部进行结对共建,两年来,社区各单位赠送给老干部支部空调、沙发等物品价值4万余元。二是利用医疗资源,开展专项服务。针对老干部高龄多病的实际,社区通过建立体检制度、健康档案、医患结对等措施,提高老干部医疗保障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老干部需要,平时免费为老干部量血压、测体温,并经常开展医疗知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义诊活动。镇中心卫生院每年都为老干部进行全面体检,对老干部就医实行电话预约、定点上门服务、发放爱心卡(卡片上记录老年人的年龄、住址、血型、主要疾病),保证社区老干部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享受低偿护理,急病得到及时救治。三是挖掘自身资源,开展互助服务。针对社区内老干部独居、空巢等现象,我们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夕阳小组”,开展老干部自我服务活动,弥补社区养护的不足。根据“居住相近、兴趣相投、性格相合”的原则,老干部自主选择,由三到五人组成一个“夕阳小组”进行活动。他们自发聚在一起,或吟诗作对,或吹拉弹唱,或泼墨挥毫,或对弈,有效排遣了儿女在外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退教协的几位老教师把小组活动时一起搜集的养生知识编辑成《康乐歌集》印发给其他老干部,使大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益寿延年。同时,夕阳小组成员之间也开展了一些简单的生活互助活动。

3、创设载体,构建多样化的活动体系。一是重视思想政治,老有所学葆先进。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干部们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党委每年为老干部活动室订购《银潮》、《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社区购置了法律知识、老年保健、文学艺术、花鸟养植等方面的书籍供老干部学习。各街道社区普遍建立了老干部读书会或理论学习小组,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定期开展活动。为激发老干部议政热情,街道社区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结合重大节庆,邀请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干部座谈讨论,向老同志通报社区工作情况,既让他们紧跟发展步伐,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组织文体活动,老有所乐怡性情。在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在街道社区的支持和引导下,近几年来,社区以老党员、老年人为主体的文体团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老年腰鼓队、老干部舞蹈队、老干部门球队、戏曲联谊会等,经常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老干部参加。新陵街道筹措资金,组织社区32名老干部成立了海安镇“夕阳红文工团”,他们经常深入学校、工厂、农村演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通电视台》曾对该团进行专题报道。每年,街道社区还发动辖区机关、学校提供活动场所,组织诸如友谊赛、门球赛、老年运动会等活动,通过比赛活动增进社区老干部与其他老同志的友谊,增强他们对社区和党组织的认同感,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引导作用发挥,老有所为献余热。各街道社区在为老干部服务的同时,也为老干部发挥优势作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全镇各社区共组织成立了85个关心下一代活动站,老同志们自编教材深入学校、工厂,激情宣讲;不计个人得失,开设少儿书画琴棋课程,悉心辅导;与失足青少年结对帮教,循循善诱,耐心转化。我镇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绩显著,受到省市县关工负责同志高度评价。全镇共有126名老干部加入了治安志愿者协会,他们红袖套戴起来,治安标志服穿起来,治安联防活动搞起来,走大街,穿小巷,保一方平安。在打造“百亿强镇”的过程中,广大离退休老干部热切关心海安工业园区建设,主动参与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镇域经济发展,他们投入到园区的闲余资金达100多万元。另外,老干部们还在调解邻里纠葛,化解家庭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海安镇依托社区推进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依托社区对老干部进行高龄养护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加之这项工作在我镇起步较晚,一些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所以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比如对街道老干部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干部活动站的职责、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社区老干部工作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激励性需要进一步探索。

2、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畅通。尽管在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老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责权不统一,辖区内的条块关系较难协调。有时会议召开了,问题提出了,方案制订了,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由于一些辖区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加上社区对辖区单位本没有约束力,致使一些工作滞后或者久拖不解决,工作形不成合力。

3、服务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由于体制转变,很多工作都实行属地化管理,社区本身的承载力有限,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而这在为老干部服务的网络中却是关键的一环。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人员任务繁重,所以对老干部的服务目前还停留在相对较浅的层次,对老干部精神需求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另外,社会工作人员为老干部服务还仅仅停留在志愿者自发的基础上。

三、进一步推进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的对策思路

1、培育典型,整体提升工作水平。按照“抓典型,树立导向;抓培育,促进辐射;抓推广,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以创建社区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示范点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点的榜样效应,促进全镇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适时召开现场推进会,定期召开老干部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一步强化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出典型,瞄准更高目标,创新举措,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实现社区建设与老干部工作的有机结合。

2、创优载体,完善高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大对有关工作的考核力度,同时强化载体建设,促使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街道社区立足主体地位,健全完善辖区单位参加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形成街道社区在高龄养护工作上的组织优势,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充分依靠社区居民群众,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助老活动。通过镇级联席会议动员和组织有关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向老干部开放,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