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工业工程范例6篇

机械与工业工程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1

实施农业机械化战略的技术措施

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实现耕地基础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全面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在垄作优势条件下以机械作业为载体,以秸秆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免受风蚀、水蚀为重点,划区轮耕,以形成良好的耕层构造、土壤水库和提高地力为核心,以深松为主体,少耕为原则,免耕为方向,建立松、原、免相结合的耕作体系。具体有四个主要技术:一是根茬秸秆覆盖技术,主要实施作物玉米和大豆,收获的同时直接用粉碎装置将秸秆切碎、抛撒于地表,秸秆覆盖率超过30%。二是少免耕播种技术,在秸秆覆盖的地表上,利用免耕播种机械在原茬上进行播种作业。三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采用播前苗后机械喷药或机械除草等控制杂草生长;用农药拌种防治病虫害技术;合理轮作控制和减少病虫杂草发生。四是深松整地技术,采取3年深松一次,深松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即耕深30cm以上;超深松深度一般为50cm;苗期用间隔深松机进行垄沟深松25cm以上。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核心技术为:一是深松整地技术。建立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免耕为方向,蓄水保墒提高地力为核心,实行深耕、浅耕、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要求打破犁底层,一般深度为30cm以上,3年深松一次。二是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播种时以抗春旱保全苗为重点,春耕时要早春顶凌联合整地,抢墒播种,严格控制播深和播量,尽量减少冻土作业。有深松或深耕基础的地块,应用大型免耕精少量播种机播种、深施化肥一次完成。玉米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4~5cm,施肥深度一般为种下4~5cm,保苗株数4500株/亩以上。要选择适合本地的高产品种,播种前用等离子机进行种子处理,并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和浸种处理。三是机械植保喷药技术。进行药剂封闭灭草。四是机械收获。采用玉米收获机械直接完成摘棒、剥皮和秸秆粉碎还田,快速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程度,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一是机械育秧技术。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激活种子活力,达到增产效果。利用播种流水线采用脱芒机、破胸催芽机、碎土筛土机、拌和机、床土输送机、自动化播种机进行播种,应用现代化育秧大棚育苗。二是试验示范钵育栽植技术。此技术在我省是有发展潜力的。这种秧苗由于带土移栽伤根少,秧苗抗逆性强,适合在生育期短的地区、低洼冷凉地块和盐碱地种植,可抵御低温危害、不缓苗,促进早分蘖,用钵育秧苗摆栽解决了秧苗分布不均的问题。钵育秧苗与插秧机结合,在寒地稻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项技术需要对插秧机进行改装。水田机械整地技术一是激光平地技术。激光平地技术与大型拖拉机平地机组组合作业,加强水田标准化、条田化建设,可增加绿色面积5%~10%,增产20%~30%,节水30%~50%,减少肥料流失,同时增加土地利用率。二是水田搅浆整地技术。采用水田搅浆平地机进行插秧前高留茬搅浆整地,做到秸秆还田,省时、省水、提高地力。三是试验示范保护性节水少耕栽培技术。采用水田带状旋耕机,同时加装施肥装置,原稻茬保持不动,在两稻茬之间对水田进行横截面为“T”字型带状旋耕及施肥作业,旋耕后进行镇压整形。水田整地后即可放水泡田,6h后用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应用该技术降低水田耕整地作业时的动力消耗,减少50%~60%耕整地费用,减少泡田用水35%~45%,作业周期由8~12天减为1~2天,根茬及秸秆还田增产8.3%。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一是大力推广水稻高速插秧技术。我省水稻种植机械以机插秧为主,将采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进行作业,可提高粮食产量20%,亩增产100kg,亩增效150元左右。二是试验推广水稻机械深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机械插秧深施肥技术是利用带侧深施肥机的插秧机进行插秧,提高作物对化肥的利用率;对机械收获高留茬实施搅浆还田处理。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根据北方寒地水稻栽培特点,采取四结合方式:一是霜前收获和霜后收获相结合;二是联合收获和割晒分段收获相结合;三是全喂入收获和半喂入收获相结合;四是大型、中型、小型机械相结合。

实施农业机械化战略保障措施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我省农业机械化战略工程建设的扶持,加大购机补贴、连片深松作业补贴力度,做好部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另一方面,要采用外资贷款争取政府贴息等办法,加大投入,加快农机化工程建设步伐。同时,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农村集体、农民个人、农机大户和其他社会自然人对农机化投入,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尽快制定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信贷、贴息、保险等手段,促进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培训各类社会化农机科技服务组织,构建以县乡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机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推广能力,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机推广体系,从而建立以县、乡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主要力量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机教育培训要深化农机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加强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调整思路,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培养现代管理人才、维修人才和应用人才,建立健全农机教育培训技术保证体系和机制,不断加强对农机教育培训的投入,以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为核心,开展农机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工程,对农机生产、销售、维修行业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特别要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多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机制创新,建立符合市场化、企业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股权明晰、责权统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和机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路线,以科学的创新谋求更大的发展。同时,要以机械化为动力,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强我省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对农机制造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目前,我省农机制造企业以小型居多,要扶持和鼓励农机企业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围绕当前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装备,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力度,不断填补农业生产装备的空白。尽快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和水平。

作者:杨琳 单位:黑龙江省农机信息中心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2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 就业

一、引言

我院在2008年开设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招收51名学生,2009年招收78名学生。目前,2008级的就业情况为:10人到中铁十二局二公司,10人到中铁四局五公司,10人到中铁十一局二公司,6人到南宁恒欣工程劳务公司,5人到中铁十三局三公司;2009级顶岗情况为:26人到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16人到浙江联顺道路筑养科技有限公司,10人到中隧二处,6人到天路公司,2人到浙江交工集体,5人到新疆北新路桥公司,1人到中铁港航局,1人到西安军械修理厂,1人到渭南有色合金焊料厂,1人到上海劳务公司。2008级就业率和2009级顶岗率高达100%。而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还有好多企业联系我院招聘学生。从这两届学生的就业和顶岗情况来分析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就业岗位、学生跳槽、就业中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来寻找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便于更好的去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学生就业空间。为其他同类院校相近专业拓展就业开拓思路。

二、就业顶岗岗位分析

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为:中铁四局五公司5人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及油料管理,1人搅拌站站长,4人架桥队分管架桥物资。中铁十三局大部分管物资机械,个别人搞技术(测量),中铁十二局以开盾构机为主,中隧四处(南宁劳务公司)也是以负责物资机械管理为主。其中机械管理和油料发放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设备的调配、做好设备的进场及合同签订、与当地供电公司协调好工程用电、油料的核算与管理。搅拌站站长职务的主要负责的是管理项目部所有机械的租赁与使用管理兼职搅拌站所有调配。

2009级顶岗实习的情况是: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26人分别在南京地铁和北京地铁,有些人做各种资料,有些人干电工,有的开盾构机。浙江赤道筑养路机械公司16人,其中3人搞CAD制图,主要是画CAD图纸、整理图纸,4人负责开ASTEC型搅拌站,主要是操作和维修,3人负责安装和调试搅拌站,1人质检,负责检验生产部做出来机械的合格程度,3人是搞售后服务。中隧二处的10人,有1人是盾构司机,1人是电工,1人是机械维修,中铁十局二公司的主要是从事机械管理的工作。

从以上情况分析,2009级岗位群比2008级的多,顶岗的工作单位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好多同学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开始瞄准了私企,转变了去国企比较有保障的想法。而且许多同学都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踏踏实实地工作,转变了原来大学生只是去做管理工作的观念,这是比较值得我们惊喜的地方,如果现在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观念的话,我们国家的实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跳槽情况分析

2008级51人顶岗实习,结束实习后大部分人留在了原来的岗位,只有5人离开了原顶岗单位,原因是由于有些同学身体状况不好,适应不了恶劣气候,还有的同学是在岗位没兴趣,还有的是家庭的原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不稳定,也有能力帮孩子找到好的工作。2009级的同学去顶岗才几个月,但是已经有6人选择了重新寻找单位,原因也是身体原因,受不了高温、高寒等天气状况,还有的是因为得病不能继续在原顶岗单位实习,也有的是因为嫌工作性质不好,常年在外所以选择稳定的工作性质,还有的是因为地域问题,不愿意在偏远的地方工作,想在城市工作;还有的是因为待遇低的问题选择跳槽。针对上述情况,学院应该有针对性地去给学生推荐就业。

四、就业时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根据对08、09级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性质、签订的合同的方式,是国企还是私企,是正式合同还是劳务合同。80%的同学还是选择去国企就业,私企不愿意去,大多数人优先选择的是签订正式合同的单位;然后才考虑签订劳务合同的企业,原因是因为感觉国企更加稳定。私企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合同的问题也是为了寻求稳定,觉得劳务合同对他们压力比较大,怕可能随时被劳务公司辞退而失业。其次,学生考虑的就是待遇问题,待遇低的不愿意去。再次,就是考虑工作环境的问题,有的学生愿意去大城市,有的愿意去偏远的地方。这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只有少部分来自于城市。根据调查,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容易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而城市的学生相对来讲,适应性差些。奇怪的是,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状态下就业的,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只是单纯地为了一份工作。对以后自己的发展空间考虑的也不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摆脱困扰他们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高职教育者研究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学生清除他们就业时面临的困扰:

1.经常分别引进国企和私企的人员来给学生做报告,让他们一点一滴地去了解各种类型的企业的优缺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企业人员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打消私企不如国企的想法。

2.增设一些有关与合同方面的课程,让他们能很好地了解正式合同和劳务合同的区别,而且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将来从事机械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讲也特别重要,因为现在的工地上很大一部分都是采用租赁的形式,这样租赁合同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或者是采购合同,由于工程机械的价格都是非常昂贵的,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也会使企业更愿意要我们的学生,给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3.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学院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时刻激励着每位学生成长,而且组织了大量的社团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对于人生发展规划、职业规划这样的教育课程应该加强,应该让每个学生对他自己的就业意愿非常明确,真正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是处于被动地去选择职业,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没什么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我院2008、2009级工程机械运用维护专业以上四个方面的学生顶岗就业的状况分析,得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整体就业情况良好,而且在工程单位目前还需要大量的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要能真正吃苦耐劳的下得去工地的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别的领域内的状况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希望在工程领域的此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能帮助到同类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对于我校的这个专业来讲,还要拓宽就业渠道,向别的领域进军。

参考文献: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3

【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4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机电专业的本科教学是以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具备应用机械、电子、传感、测试和计算机技术,从事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2],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尽快实现这一重大转变,人才是关键。培养大批适应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机电专业人才,对我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3]。工科领域人才培养有别于其它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实践能力是无法传承,必须经过不断实践和积累才能获得。

根据社会发展,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应机电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短板效应”难题,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满足个性培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1. 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定位

坚持用产学研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导向,兼顾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兼顾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冶金企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特色将相应的科研经验引入到教学中来,并建立相应的产学研基地,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企业发展密切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2. 打通多样化机电人才培养通道

人才培养方案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前提[4-6]。以人才终端市场对人才的期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的去向市场做调研与考察,以他们对毕业生的期望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教师的科研尽量与这个目标吻合,学生的实习场所也以此为据进行取舍。了解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改革的意见,调整培养方案适应市场需求。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问题,让我校培养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与人才终端市场形成无缝连接。

2.1 建立教学科研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的科研平台与实习基地,将实践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的平台。并探索渐进性实践模式:先开始校外实习,接触科研环境,培养科研兴趣,夯实基本功;接着增加校外实践,提高理论结合实际能力;最后加强专业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2.2 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实践模式

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多种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走出去到企业与研究所等生产第一线实践;将企业与研究所的专家请过来讲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实习基地,可以同时培训在校生与员工,并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等。

3.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机械基础实验国家示范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控制原理实验室、机械测试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气压传动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电液伺服控制实验室、数控加工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等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

本专业依托钢铁行业,在冶金机械、智能机械、数字制造、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提倡学与用相结合,得到全面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上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并对参与教学实践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教师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项目,让教师做到学用结合,提高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品质与个性发展。

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创造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让课程内容具有“广范”、“浅显”、“新颖”、“实用”的特点。“广范”是指学科知识覆盖面要宽广;“浅显”是指将理论深度适度,贴合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环境;“新颖”是指授课中不断将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加入课程,且所用案例也不断更新;“实用”指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要以应用性为导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案例、模拟训练、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如课程笔试、口试、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职业证书等方式。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达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5. 结束语

改革措施实施后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更贴近社会和技术发展,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融入生产和科研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几年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探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龙腾发,李明顺,陈孟林等. 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 88-91.

[2]Wang Y,Yu Y,Xie C,etal.Mechatronics education at CDHAW of Tongji University:Laboratory Guidelines, Framework,Implementations and Improvements[J].Mechatronics,2009,19(8):1346-1352.

[3]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梁燕.对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4):2-22.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5

【关键词】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教育类型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它培养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无疑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被广泛推崇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近年来我院工程机械专业以服务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创新了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但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销售的较多,而从事售后服务工作的毕业生较少。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大量的工程机械将投入使用。社会需求给工程机械行业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对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不足、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制约了工程机械售后服务岗位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解决实训设备与师资不足的问题,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座谈会的方式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课程体系,以适用、够用为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发展相匹配使培养出的人才能迅速走上岗位实现培养目标。

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及实训设备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高职毕业生由于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有别于普通本科毕业生。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依赖于良好实训环境。

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从09年6月开始与重庆惠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装备,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数量与质量与学生的就业环境不同步的不足,将企业的场地及设备变成工程机械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将师傅的真实维修过程变成实践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与生产一线相贴近,同时从企业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不仅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且教学中可以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更贴近企业。学校教师则从讲台走进生产一线直接进行生产实践,通过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方式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校企还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进行人才考核,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局面。

但学生一入校即被“预约”,虽然增加了就业的稳定性,但因就业压力减少反而造成了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积极;课程的量身定做也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变成了一个定制产品的加工车间,由于忽视了人的教育,使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协同能力。如何实现“订单培养”的毕业生既具备高技能又具有高素质呢?突破这一屏障的有效措施就是将单一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向一体化培养模式转化。

三、“订单培养”一体化模式

为实现“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从能工作到会工作最终到胜任工作的这一职业能力的转换,必须加强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使企业人员和教师都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院的教师,使企业的生命力与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的的一体化

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企业的量身定制到面向行业的宽范制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聘请订单企业的专家参与,同时我们还聘请了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专家参与指导,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门职业能力,又具有能适应企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发生的需求岗位变化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必要的敬业精神,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以“工作站”的形式实现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的一体化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达到定单培养的目标,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内成立工程机械售后服务工作站,

工作人员由公司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共同担任,企业为工作站提供所需的设备,学生跟随企业人员从事售后服务工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既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又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敬业精神,融入了与企业共命运共荣辱。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为已任的企业文化,使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在工作站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名师专家的指导实践技能得到加强,真真实现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工作站的主角是企业的能工巧匠,他们既是工作人员同时也扮演兼职教师的角色,将企业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培养的学生与时代同步,实现校企真真的融合。

3.课程体系的一体化

我们将凡是能够促进工作能力形成的课程称为一体化课程。例如在职业教育中原来认为语文与职业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被削弱甚至砍掉。但语文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在岗位上进行语言交流能力的课程;德育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情感的课程,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能克服挫拆不言放弃的品质,培养学生能与同事互敬互爱、相互关心和帮助的情怀,所以语文课、德育课均属于一体化课程范畴。一体化课程作为课程体系,通过各分立课程与学习领域的“搭配”与“衔接”,实现课程的充分“整合”和“融合”。

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请了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其中,将学生综合的能力目标进行分解成各个分目标,找出各分目标的支撑点即“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将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基本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化的顺序将其串起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将知识与工作中的“默会”经验结合起来并逐渐养成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培养的人才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任务引领”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每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一个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来能力。

总之,“订单培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现可以达到培养的毕业生是具有综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不是只有专项能力,学习的过程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就业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为区域的发展服务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惠平.高职教育实行“订单培养”模式的困难与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2]王保军.订单培养,校企双赢[N].中国职业教育,2007-06-21

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工作过程;实施保障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hongqing energy Career Academy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designed, An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pl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 and measure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mechanical type of high quality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igh quality technical skill type; Innovation; work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0 引言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应该突出学生动手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长期的建设发展目标,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石,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具备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切实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适合高职高专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指导思想

1)根据社会需求,面向西南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为办成本科专业做条件准备;

3)加强内涵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 发展思路、拟打造的专业特色

2.1 发展思路

(1)课程建设(一强化、一增设):强化现有的“机械设计”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机械自动化”课程群;增设“现代制造技术”课程群、“机械创新性设计”课程群。

(2)实训基地建设(一完善、一增设):以课程建设为宗旨,完善已有实训室的功能;增设“电梯零配件CAD/CAM实训室”、“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

2.2 拟打造的特色

(1)面向“电梯零配件、通用机械零配件”的CAD/CAM;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3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与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对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行业与企业调研、分析,参照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产品的生产工作过程,结合重庆的地域情况和学院实际,确立了本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

3.1 主要职业岗位群

(1)初始就业主要岗位: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

(2)初始就业相近岗位:机械设备修理人员、机械设备安装(机械、电气)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

3.2 培养目标

本R抵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机械工程技术(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制造等)、机械冷加工、生产一线管理、机电维修工、设备安装员等一线岗位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机电产品、生产线、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车间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原则,以企业职业岗位群为主线,以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加大实践课程课程学时比例(实践学时达50%),实施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体能训练、5S管理融入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纳入考核成绩,设计了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5 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

5.1 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为了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落到实处,经过调研、分析、论证,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高职高专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表,下面以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三维建模、包含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综合实训)为例加以说明,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的实践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5.2 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及保障

为了保证表1中的实训项目落到实处,并报纸保量完成,特制订了如下的实施及保障体系(见图2),经过实践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婷.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践诉求[J].渤海大学学报,2009(02):140-143.

[2]于云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3]张世义.基于新质量观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7):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