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标准范例

机械工业标准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1

根据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培养标准中对毕业能力要求之4“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要求,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形成了基础知识递增和设计能力递进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环节结构。其中先修课程包括数学类、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达到“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的毕业要求,设计了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三个能力递进培养环节。

2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每部分。含课内实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定传动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计算、绘图,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5结论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2

本文通过对机械工业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机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机械;新能源;节能技术

0前言

对于机械工业来说,要想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必须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采取相应的节能工艺与技术。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械工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能源的消耗方面更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集中体现在:人工费用所占成本比例相对较大;原料成本持续增加;能源投入数额较大;环保投入也持续升高等方面,使得机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捉襟见肘。只有通过加快新能源的研发速度,推广使用节能工艺与技术,全面梳理现阶段能源消耗与节能中所出现的问题,才可以显著地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效益。

1机械工业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逐步的将新能源推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机械工业方面,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有了不少的成果。如今,我国已对新能源的节能技术的研发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为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实际研发中,一些产品已被应用到机械工业中,并可以满足相关的要求。而有一些新能源节能技术产品开始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其生产规模正逐步扩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工业化生产。不过,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不少的问题存在。首先,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内关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研发要晚一些,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要少,而企业的资金投入更是不多。现今,关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很多都处于试验时期,即便有些企业逐步的增加了研发的资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上来说,还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其次,在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机械中,很多核心部件不具备产业化生产的技术与条件,需进一步的加强。第三,我国对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相关的机械产品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从环保的层面上来说,采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产品,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最后,我国没有统一的关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规范与标准。要想机械工业逐步的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应当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标准与规范,以达到促进机械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发展的目的。

2机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

2.1LNG机械的应用

天然气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两种类型: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CNG是通过加压的方式,让其以气体状态的情况下储存到相应的装置里,和我们通常使用的管道天然气组成一致。而LNG则是将天然气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进行冷凝等处理,让其处于这种低温(一般在162℃左右)环境中逐渐的被液化,从而产生了液化天然气。因为此状态下天然气的密度要大得多,因此LNG机械相应的具有更长的工作周期,也使其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更大LNG机械大部分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工业生产中,其采取特定的设备将LNG液化,然后将气化天然气的压力进行调节以后将其输入发动机,进而完成动力输出操作。通过采用这种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能源的消费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不过,LNG机械依然有着多种问题存在。第一,用于汽车发动机的LNG机械和以柴油为动力的机械比较,其性能依然有所差异。尤其是在动力调节方面,相对的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完美地适应负荷的随时改变。第二,无法实现密闭的作业。因为LNG所储存的装置其内部会存在非常高的压力,而如果其内部的压力超出一定值以后,就会自动的将天然气释放出去,以确保天然气储存装置的安全性。但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天然气就无法实现释放。最后,在LNG机械加注天然气的过程中,要依靠专业的设备完成,而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LNG机械的应用与发展。但是,和一般的柴油为动力的机械相比较,LNG机械是具有非常显著的环保效益,其可明显的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在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意义非凡。

2.2电驱动机械

很多大型的工程机械,逐步开始使用大功率的电驱动马达以代替传统的发动机驱动。而相应的电驱动马达所需的动力来源为电网的电能,与电动机所连接的控制器和变频器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交换,从而实现按照外界载荷情况而实时的变频,达到调整电动机功率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节能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具有较小的噪音污染、较小的污染物排放等特点。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又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2.3混合动力机械

机械工业中汽车行业对于混合动力的使用已逐渐的成熟,并为混合动力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现阶段,机械工业中经常使用的混合动力能够分成三种,分别是油电混合动力形式、油液混合动力形式以及由电液混合动力形式。在油电混合动力机械中,加入电动力,可以较相同能力的机械减少很大的功率,也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减少。相同情况下,采用混合动力可较单一柴油动力机械降低20%左右的能源消耗量,同时可减少2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

3结语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定会给机械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未来机械工业的发展要求和方向。

作者:龙腾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3

机械设计的制造的发展是与各种学科的发展分不开的。不仅是机械专业,还要应用到哲学、心理学、思维和智能科学的研究成果,现代应用数学和化学、物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机械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技术、检测技术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当代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现代设计技术的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具有以下特点。

1.1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过于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主观态度,对人员的技艺和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从而能够制定出更多更快速的方法。现代传统的机械设计更加注重的是新的方法和经验。

1.2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比较单纯地侧重于机械自身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而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更加讲究各个要素的配合。具体说就是:机械设计制造理念与所处的环境和人的需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物性和感官等因素,并且周密考虑机械生命循环的整个过程,充分计算好从设计、加工到使用、修理、报废等与人和环境的联系,从而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平衡了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3传统机械的设计制造更加注重力学的作用,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强调把握力学能力,而现代设计制造发展了这类效果,具有了更宽阔的设计的领域、更广的范围、更多样的手段。

1.4在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方面,在总的目标下,设计方案形成很多的层次,每一遍的方案经修改后进入下一轮,因此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能源才可能完成一个设计,而选择的所谓的最好方案,也可能因为没有直观的感受而带有主观性。现代机械设计对于重复浪费的现象有了很好的避免措施,在计算机内直接输入数字和方案,从而得出立体图,设计人员通过内部数字的调整,就可以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2、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创新

机械创新制造设计主要是指,设计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对现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加以利用,设计制造出新颖、实用、具有创造性的机械装置。机械创新设计制造技术与机械系统、优化、可靠性、计算机辅助、有限元等设计一起,构成现代设计方法学库,邻近学科的有利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随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认识和思维科学、人脑研究的发展,人们益受重视机械的创新设计制造。原因有二:一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认识和思维科学、设计方法学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二是研究和发展创新设计,有利于对于人类的创造思维机理进行解释,又能够推动一系列科学的发展。

创新设计制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生活中对现有机械产品的性能(技术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进行改善;二是为了满足新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创新设计制造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机械产品创新发明的机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索,程式化、定量化地看待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制造过程。受地域广、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的机械工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这难以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对机械工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足,致使重复建设同类型的机械产业,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下。因此,必须要改革机械工业发展模式,优先考虑机械工业质量的提高,坚持以集约型增长方式取代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多的时候,我国的机械工业走的是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道路,不但本土技术严重缺乏,而且严重制约着发展的规模和产品的效益,更是制约国内机械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鉴于此,在“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应抓住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的有利契机,加强开发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主机与零部件行业相互配合和推进,实现二者的同步发展。坚持“绿色为先战略”,一是在机械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做到节能减排;二是在研发制造使用机械工业的产品的过程中,坚持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的目标,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总结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4

关键词:机械工程;工程技术;创新模式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工程的发展也有了显著地进步,但是,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只有提高我国的机械工程企业的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模式,才可以推动机械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一、机械工程发展现状

现如今,国内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而机械工业在经济的带动下,也获得显著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机械工程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我国主要的机械工程还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自主的品牌以及研发能力都是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提高自主的研发能力,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发展机械工程的意义

以发达国家的的工业发展经验来看,注重机械发展,提高机械工业行业地位,至关重要。机械工业相较于企业行业说具有的特殊性较强,尤其是在连锁性能上,所呈现的优势较为显著。不仅能够影响自身行业发展,还能够带动其他行业实现共同进步。所以说,机械工业水平,决定国家现展进步成效[1]。所以,要想推动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就必须要开展机械工程的技术创新,开创新的工业创新模式,并打造出一个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从而实现工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机械工程模式创新具体手段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具体是建立在校企合作体制上所开展的一项创新活动。机械企业与相关教育结构紧密结合,共同开展机械领域创新与研发活动。此种模式主要出现在高新的技术领域或者是新兴的技术方面[2]。通过共享效益或资源作为前提,有一个明确的合作期限以及目标,以合作或者是进行研究开发为主。在机械创新领域,此种模式所呈现的创新性特征尤为明显。

(二)自主创新

此种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具有一定差别,后者是多方合作展开创新活动,而前者具体指通过独立研发,获得专业技术或者先进学术思想。此种模式的前瞻性较强,有远见的个人或单位率先提出当前机械市场中还未提出的先进思想或技术。之后,其他企业跟随这一思想或技术潮流,逐渐扩展创新机械使用范围。通过自主创新,能够让获得创新专项的企业在行业中扎根、立足,并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三)模仿创新

所谓模仿创新,从字面上理解便是借别人成功技术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良,以此达到技术创新目的。相较于其他创新模式,模仿创新的具体优势主要集中在成本控制上。首先节省了一大部分的科研开支,利用别人先进科研技术,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自身技术缺点进行改良。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国家现在越发注重知识产权,此种模式在执行上面临的阻碍较大,不适合长期使用。

四、创新模式的实用机制

机械企业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建设使用机制,对创新模式深入发展作用显著。

(一)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显然便是包含了创新模式应用的一整套过程。从模式提出、执行、效果等环节出发建立完善性的实践机制。该机制在内容方面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诠释。首先,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关管理体制,确保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优化创新组组织,专门成立技术创新科研小组。同时,企业要注重新鲜血液引进,确保技术创新人才动力十足。最后,要求财务和审计人员做好创新项目资金稽查和审计工作。

(二)激励机制

激励体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向激励,具体指出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而践行相关激励活动。一类是逆向激励,即在机械市场环境影响下,不得不开展技术创新,以求在机械市场站稳脚跟。企业在制定激励体制时,不仅要注重精神嘉奖,更要从物质层面、尊重知识产权等角度,鼓励内部人才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也根据内部人才实际需求,建立人性化激励体制。确保人才在技术创新领域,在精神、物质、专项产权的激励下,提高创新热情。

(三)动力机制

每一个企业,都会对未来有一个系统规划,或者制定一个短期目标。而企业需要根据一个特定目标,践行技术创新当人们对某项科学技术或者是钱财效绩有了浓重的兴趣之后,在技术创新中工作热情充沛。如何才能够提升创新动力呢,通常,需要在市场和政府的联合干预下,企业在思想上引导内部人才重视技术创新,并将这一创新意识付诸于实践当中。

(四)考核机制

机械企业在技术创新环节中,必须设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当然,该机制必须具备一定原则,确保考核标准公平、合理。其次,企业需要根据内部情况优化考核流程,细化责任分配。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现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机械工程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相当的激烈,所以企业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运用合理的创新模式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机械工程企业的长期以及稳定的发展,不断的将机械技术进行革新和发展,去推动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77-278.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5

【关键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发展前景

当前,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领域之中,并逐渐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局面,改善机械工业的同时加速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本文就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工程的核心技术以及机电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加速机电工程一体化发展。

1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分析

1.1机器构造

就机电工程技术而言,其应用期间涵盖多种生产机器,而生产机器自身有发动机、配器、行驶以及制动等较多的组成部件,想要确保机械的运行效率,需要进行运转精度、改善性能等方面的优化。同时,进行机械效率优化期间,仅考虑机器结构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还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考虑以及改进。一般传统机器产品的原料为钢铁,但是随着传统机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开始倾向性的选择非金属复合材料以及更优质的金属材料,通过新型生产原料的选择,不但成功降低了机器自身的重量,还降低了能力方面的消耗,在提高驱动系统功率的同时提高机器效率。

1.2技术的优化

想要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的应用,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弱电控制线路的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转。具体从提高传感器、电机、微型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展开分析,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内容如下。

1.2.1电机

电机作为驱动机的代表,应用期间电机响应速度、工作效率存在问题,想要进行电机综合性能的提高,可以研发并选择新型驱动单元,并在期中加入传感器以及控制组件等。

1.2.2传感器

就传感器而言,科技含量低会影响信息精准度、敏锐性以及信息传入的及时性,所以想要提高传感器工作效率,前提就是提高传入信息的敏锐性、精准度。当前,光纤传感器是最为常用的传感器类型,非接触性检测屈董单元是信息传播的介质,能够在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1.2.3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器作为信息处理设备之一,在机电技术应用、微电子学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想要提高微型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前提条件是提高信息处理设备自身的快速、准确、可靠,并对干扰等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另外,要进行专项技术人才的培养,达到在控制研发成本的前提下研发高速快递方式,确保机器运作效果。

2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分析

机电一体化涵盖两方面技术,即软件、硬件(机械本体以及传感器等),为了确保机电一体化发展,需要从机械本体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2.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需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包括性能方面的改善、质量上的减轻、精度上的提高。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就是钢铁材料,想要减轻质量,前提是进行结构改进,并考虑材料的替代,在坚强机械本体重量的情况下实现驱动系统小型化,并最终达到机械本体优化的目的。

2.2传感技术

传感器问题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可靠性、灵敏度、精准度,并预防干扰。电干扰的预防应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外部信息传感器选择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2.3信息处理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接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所以想要更好的带动并发展机电一体化则必须考虑到信息处理设备自身模/数转换设备、输入输出的可靠性情况,提高处理速度。

2.4驱动技术

基于电机驱动机使用期间的快速响应、效率问题,所以开始研发内部装有编码器、伺服驱动单元替代传统的电机。

2.5接口技术

想要实现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确保数据传递具备格式上的标准化以及规格化,利于实现信息传递、维修处理,并进行设计简化。当前,技术工作人员开始在合理控制经济成本的条件下进行高效接口的研发,以解决接口中所涉问题。

3机电一体化技术前景分析

就当前机电一体化发展情况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未来机电一体化主要有智能、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网络化、绿色化等6个发展方向,内容如下。

3.1智能化

当前,智能化俨然已经成为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有效的进行人类智能的模拟,有一定的判断、推理、思维、决策能力,在工作开展期间逐渐的替代某种程度的人脑劳动。

3.2系统化

系统化表现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放式/模式化总线结构以及加强通信功能。系统在灵活组态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裁剪、组合,以实现系统的协调以及综合管理。就未来的技术发展而言,机电一体化需要着重考虑产品、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品中部分人的性能,包括智能、情感等,趋向于生物系统化发展。

3.3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涵盖微机械、微电子、软件技术,成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之一。当前微电子机械系统逐渐朝向更小尺寸的纳米以及微米方向发展中。微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兼具诸多优势,包括体积以及耗能小、灵活性等,能够进入一般机械都无法达到的空间中,利于精细化操作,且开始应用于生物、航天、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中,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3.4模块化

在机电一体化中,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生产厂家繁多,进行机械接口(电气以及动力等)的研发是复杂且重要的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并制定相关标准,确保部件以及单元、接口的匹配。就企业而言,可以借助标准单元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并合理的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

3.5网络化

就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而言,网络化是最常听到的词汇,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对于机电一体化来说网络技术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此行业向网络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所涵盖的种类较多,所以网络的对应方式以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网络的普及使得远程控制终端设备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

3.6绿色化

当前,工业的兴盛发展,在降低资源的同时,更好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了降低生态环境可能受到的污染问题,绿色产品应运而生并占有最突出的市场地位。绿色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绿色化是指使用期间不污染生态环境且报废期间不进行回收,目的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以及运输等)中将生态环境危害降低到最低,并且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绿色化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

4结语

综合本文上述内容,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所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是传统机械设计变革所需,在推动机械产品发展的同时,振兴机械工业的发展。另外,机电一体化有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以及网络化、绿色化等未来发展方向,也对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利于机械工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博.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1):4130.

[2]安振华.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3]王轩.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与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7):683.

[4]郝智勇.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5]高铁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和其自动化问题剖析[J].科技展望,2015,25(28):96.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6

【关键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发展前景

当前,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领域之中,并逐渐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局面,改善机械工业的同时加速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本文就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工程的核心技术以及机电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加速机电工程一体化发展。

1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分析

1.1机器构造

就机电工程技术而言,其应用期间涵盖多种生产机器,而生产机器自身有发动机、配器、行驶以及制动等较多的组成部件,想要确保机械的运行效率,需要进行运转精度、改善性能等方面的优化。同时,进行机械效率优化期间,仅考虑机器结构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还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考虑以及改进。一般传统机器产品的原料为钢铁,但是随着传统机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开始倾向性的选择非金属复合材料以及更优质的金属材料,通过新型生产原料的选择,不但成功降低了机器自身的重量,还降低了能力方面的消耗,在提高驱动系统功率的同时提高机器效率。

1.2技术的优化

想要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的应用,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弱电控制线路的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转。具体从提高传感器、电机、微型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展开分析,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内容如下。

1.2.1电机

电机作为驱动机的代表,应用期间电机响应速度、工作效率存在问题,想要进行电机综合性能的提高,可以研发并选择新型驱动单元,并在期中加入传感器以及控制组件等。

1.2.2传感器

就传感器而言,科技含量低会影响信息精准度、敏锐性以及信息传入的及时性,所以想要提高传感器工作效率,前提就是提高传入信息的敏锐性、精准度。当前,光纤传感器是最为常用的传感器类型,非接触性检测屈董单元是信息传播的介质,能够在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1.2.3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器作为信息处理设备之一,在机电技术应用、微电子学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想要提高微型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前提条件是提高信息处理设备自身的快速、准确、可靠,并对干扰等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另外,要进行专项技术人才的培养,达到在控制研发成本的前提下研发高速快递方式,确保机器运作效果。

2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分析

机电一体化涵盖两方面技术,即软件、硬件(机械本体以及传感器等),为了确保机电一体化发展,需要从机械本体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2.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需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包括性能方面的改善、质量上的减轻、精度上的提高。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就是钢铁材料,想要减轻质量,前提是进行结构改进,并考虑材料的替代,在坚强机械本体重量的情况下实现驱动系统小型化,并最终达到机械本体优化的目的。

2.2传感技术

传感器问题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可靠性、灵敏度、精准度,并预防干扰。电干扰的预防应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外部信息传感器选择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2.3信息处理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接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所以想要更好的带动并发展机电一体化则必须考虑到信息处理设备自身模/数转换设备、输入输出的可靠性情况,提高处理速度。

2.4驱动技术

基于电机驱动机使用期间的快速响应、效率问题,所以开始研发内部装有编码器、伺服驱动单元替代传统的电机。

2.5接口技术

想要实现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确保数据传递具备格式上的标准化以及规格化,利于实现信息传递、维修处理,并进行设计简化。当前,技术工作人员开始在合理控制经济成本的条件下进行高效接口的研发,以解决接口中所涉问题。

3机电一体化技术前景分析

就当前机电一体化发展情况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未来机电一体化主要有智能、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网络化、绿色化等6个发展方向,内容如下。

3.1智能化

当前,智能化俨然已经成为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有效的进行人类智能的模拟,有一定的判断、推理、思维、决策能力,在工作开展期间逐渐的替代某种程度的人脑劳动。

3.2系统化

系统化表现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放式/模式化总线结构以及加强通信功能。系统在灵活组态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裁剪、组合,以实现系统的协调以及综合管理。就未来的技术发展而言,机电一体化需要着重考虑产品、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品中部分人的性能,包括智能、情感等,趋向于生物系统化发展。

3.3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涵盖微机械、微电子、软件技术,成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之一。当前微电子机械系统逐渐朝向更小尺寸的纳米以及微米方向发展中。微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兼具诸多优势,包括体积以及耗能小、灵活性等,能够进入一般机械都无法达到的空间中,利于精细化操作,且开始应用于生物、航天、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中,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3.4模块化

在机电一体化中,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生产厂家繁多,进行机械接口(电气以及动力等)的研发是复杂且重要的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并制定相关标准,确保部件以及单元、接口的匹配。就企业而言,可以借助标准单元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并合理的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

3.5网络化

就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而言,网络化是最常听到的词汇,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对于机电一体化来说网络技术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此行业向网络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所涵盖的种类较多,所以网络的对应方式以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网络的普及使得远程控制终端设备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

3.6绿色化

当前,工业的兴盛发展,在降低资源的同时,更好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了降低生态环境可能受到的污染问题,绿色产品应运而生并占有最突出的市场地位。绿色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绿色化是指使用期间不污染生态环境且报废期间不进行回收,目的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以及运输等)中将生态环境危害降低到最低,并且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绿色化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

4结语

综合本文上述内容,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所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是传统机械设计变革所需,在推动机械产品发展的同时,振兴机械工业的发展。另外,机电一体化有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以及网络化、绿色化等未来发展方向,也对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利于机械工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博.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1):4130.

[2]安振华.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3]王轩.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与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7):683.

[4]郝智勇.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5]高铁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和其自动化问题剖析[J].科技展望,2015,25(28):96.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7

关键词:搁物架;注塑模具;CAD

0引言

本次设计主要是根据对冰箱抽屉搁物架注塑模的研究,对注塑成型的工艺设计过程和模具的设计过程进一步探讨与分析。针对注塑成型,模具设计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缺陷问题,根据注塑成型工艺设计理论,在实践中重视塑件的工艺结构满足其性能要求和使用环境,进行模具的合理设计,从而达到避免缺陷,增进塑件工作性能的目的。

1塑件分析

塑件总宽达到了380mm、长335mm、高120mm、厚5mm,总体积较大,在前方有拉手式凹陷,在边缘有凸起,边缘凸起厚度与塑件厚度相同,前方有凸起高度20mm,形状较简单,为典型抽屉结构。塑件在工作过程中,因为需要载物,所以需要一定的强度性能,同时考虑使用条件下基本不承受冲击,工作温度基本为-5~10℃,因此成本需要降低,塑件体积较大所以成型时间相对较长,需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刚性及耐腐蚀性。综合以上考虑,选择材料聚丙烯(PP)。它拥有良好的成型性能,具有满足要求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价格比较便宜。

2模具结构和浇注系统的确定

2.1模具结果的确定

经过充分考虑开模方向、分型面的选用原则、以及锁模力和浇注系统等相关系统设置,及塑件最大截面,选择了塑件上表面为分型面。因为塑件体积大,根据标准模架的尺寸范围及模具尺寸对应成本,因此型腔选择一模一腔。一模一腔与一模多腔相比,生产成本较低,设计制造、维修简单方便,模具结构简单,塑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一致。根据《塑料模设计手册》P78表7-2根据计算的塑件注塑所需的注塑容量以及考虑到塑件较大,模具也较大,查表选择XZY-4000。

2.2浇注系统的确定

浇注系统的作用是将塑料熔体充满到型腔并将注射压力传递到型腔的各个部位,以获得外形轮廓清晰、使用性能优良的塑件。浇注系统将直接影响塑件质量。本模具选择一模一腔,因塑件体积较大,为保证成型效果,填充速度和填充时间,设计2个分流道,2个浇口。为保证充模,选用点浇口。点浇口截面积小,便于塑件与冷凝料分离。主流道是连接注塑机的喷嘴与分流道的进料通道,一般情况下垂直于塑件分型面,设计为圆锥形,目的是便于将冷凝料从主流道中拔出。其尺寸与注塑机有关。这种浇口的特性:它显著提高了溶体的剪切速率,使溶体粘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充模。浇口截面积小,便于塑件与冷凝料分离。因为塑件较大,设计2个浇口以保证填充的速度,时间及填充效果。

2.3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计算

模具中确定塑件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的零件称为成型零件。通常包括型腔、型芯,各种成型杆和成型镶件。进行成型零件设计就是根据塑件要求,确定成型零件的结构形式,计算工作尺寸,并确保其强度和刚度。经过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塑料模具型腔需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如果强度不够将产生塑性变形或断裂。如刚度不足,则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产生溢料和飞边。因此有必要对模具型腔进行设计计算,以确保满足要求。经过计算,型腔侧壁强度需求最小壁厚较大,为满足强度要求应取65.99mm为最小壁厚。支承板厚度,刚度需求最小厚度较大,为满足刚度要求应取76.16mm为最小厚度。

3推出与复位机构和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在注塑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都必须使塑件从模具型腔中或型芯上脱出,模具上这种脱出塑件的机构称为脱模机构。

3.1脱模力的计算

根据《精密注塑模具设计》脱模力近似计算公式:

3.2推出机构的设计

常见脱出机构分为6种:推杆推出机构、推管推出机构、推件板推出机构、推块推出机构、联合推出机构、压缩空气推出机构。本塑件形状接近箱形,推杆推出比较适合,推杆推出位置限制少,同时为保证平行推出以及降低对推杆的强度及尺寸要求,设置16根推杆环形于塑件内形。

3.3导向与复位机构

注射模的导向机构主要用于对模具运动进行导向,让模具运行正确的路线和方向。主要形式有导柱导向和锥面定位两种类型。前者应用广泛,后者在精密模具中常与前者配合使用。导柱:常见的导柱结构形式有带头导柱和有肩导柱。有时为减小导柱与导柱孔之间的摩擦,常在工作部分设置储油槽储存润滑剂。导套:常见的导套结构形式有直导套和带头导套。

3.4冷却系统的设计

模具成型过程中模具温度影响塑件的质量,对于本模具来说,模具温度不存在特殊的高温要求,模具仅设置冷却系统。模具温度调节影响塑件的质量因素一般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

3.5排气系统的设计

塑料注塑模具的型腔,在成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低分子气体,必须利用排气系统及时排出否则会降低充模速度,还可能导致充不满,排气方式可以利用排气槽,也可以利用型芯、镶件、推甘等的配合间隙及分型面上的间隙排气。本设计利用配合间隙及分型面间隙排气。

4结束语

本文对冰箱抽屉搁物架模具进行了设计,通过规范的设计流程,设计完成了塑件设计,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脱模系统的设计,排气系统的设计,冷却系统设计,模架及标准件的选用,模具材料选择等流程。其中脱模机构推出机构使用推杆,利用配合间隙和分型面间隙排气,冷却系统为2根水道,选择了规格为FCI6570-A195-B115-C180的模架,导向机构则大量选择了标准件模具材料多为45号钢,型芯型腔为Cr12MoV。通过本文,完整展示了注塑模具设计的基础流程,为后来者提供可参考的例子。之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结合具体的产品要求改进塑件结构,并对应修改模具结构,达到增进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久新,王群.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付宏生,刘京华.注塑制品与注塑模具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洪慎章.实用注塑成型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黄毅宏,李明辉.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陆劲昆等.注塑模具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彭建声.模具技术问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8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合理化

机械设计对机械制造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机械生产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甚至会对机械的性能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在工业发展中,需要对先进技术措施的应用进行重视,不仅需要对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把握,还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及机械制造的工艺进行优化,进而更好的推动机械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与特征

机械制造工艺是按照机械设计和产品的加工要求,然后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机械加工制造的技术和方法的总称。机械合理化设计就是根据相关要求的要求,对机械的结构、性能和组成进行合理化安排的一种策略。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产业中必备的内容,这些技术主要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在先进的技术理念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对整个机械产品的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能够满足机械产品生产的需求。

二、机械制造工艺的流程

(一)生产环节

机械制造是经过人工劳动之后,对机械元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一种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制作成品,其中比较关键的内容就是原材料的质量和利用率。在进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准备的环节,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原料的购买、运输,其次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各种零部件的应用熟练程度等等、另外,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产品和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进行适当的团结,通过这样的控制可以对制造大的质量进行一定的掌握,进而生产出的产品也能更加符合工艺标准。

(二)技术环节

在技术环境当中,需要对生产环节中的半成品进行一定的加工,然后时期可以切合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对于技术环节来说,它的加工程度变得更加精细化,并且对于产品的精度和的质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零件的处理

在进行机械的组装之前,需要对零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主要的步骤就是,将零件放在夹具或者是机床中,然后对其位置进行一定的稳固,继而对零部件的位置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对零部件的稳定性进行保证。对于机械制造来说,其中的零部件处理环节也会对最终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对零件进行加工,进一步的提高产品的销量。

(四)机械定位

定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会直接的影响到工件加工的精度,对机械制造整体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根据加工工件的具体情况对定位基准进行选择,然后对工件与加工工具间的关系进行确定,进而为加工顺利提供一定的基础。对于定位方式来说,主要有直接找正、划线找正、用夹具装夹三种,在应用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选择。

(五)加工精度

加工精度是机械制造加工中的非常关键的内容,会直接关系到工件的质量和产品的品质,其中比较主要表现在尺寸、形状和位置以及表面质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不同领域中的实际精度进行保障,继而对加工的精度进行提高。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这几种方式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需要灵活的选择,进而对整体的机械加工质量进行保证。

三、机械制造工艺视域下的合理化机械设计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度

对于机械零件来说,精度是对其质量进行衡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想要对零件的精确度和与客户需求的符合程度进行保证,就需要在合理化的设计当中,对设计方式进行有效的应用。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在测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测量内容是由测量工具获取的,因此在测量工具的精度是非常重要的,但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测量的整体精度,因此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需要与实际的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另外,要与客户的需求进行契合。其次,在加工的过程中,还要对加工工具进行重视,要及时的优化加工的方式,对加工工具的质量进行保证,进而增强工具与产品之间的契合度,减少之间可能会产生的误差。最后,在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加工中,需要根据相关的因素采取相适应的控制方式,继而最大程度的减少误差。

(二)确保加工表面的质量

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表面加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项内容对于加工件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寿命以及可靠性方面都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制造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质量进行保证。首先要合理的选择加工的工具,要与加工工件的属性相吻合,从而更好的进行工件的制造,减小工具表面粗糙的程度;其次还要选择会是的切削条件,要根据材料的不同才采用不同的切削速度,进而提高表面的质量;最后要减少表面层的变形,在进行工件加工的时候,要合理的控制后刀面磨损程度和切削用量。

(三)强化设计标准化的水平

机械设计和加工标准化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之下,可以对机械零件的尺寸、规格和性能以及结构进行有效的统一,进而对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的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通过对设计标准化水平进行强化,不仅可以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还能推动机械设计加工的顺利进行,对提高机械加工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绿色化机械设计

在合理化的机械设计当中,绿色设计的理念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绿色理念进行充分的应用,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能对设计的水平和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对于绿色理念来说,其中的关键性内容就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在保证制造水平的基础上,对制造的效率进行保证,继而得到综合性的效果。想要实现绿色化的机械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进而为机械设计和制造带来更为良好的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机械设计提出的要去越来越高。对于机械工业来说,设计和制造工业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对其进行明确,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机械制造工艺的流程进行优化,合理的使用机械设计的策略,进一步的推动机械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卫文.基于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合理化的机械设计制造探讨[J].南方农机,2018(09):195+199.

[2]闫梅.机械制造工艺视域下的合理化机械设计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8(2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