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教育范例

机械工业教育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1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制造业企业对机械类岗位员工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今后在制造行业里无论在何种企业从事技术工作,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出口本国的技术设备,这些都需要具备专业英语水平,能够理解大量专业英语资料,能够和外国技术人员流利交流。因此,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而且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如能够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写作或在国际事务中与国际同行沟通交流[1,2]。

2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要求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所需的信息”的要求,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方法,能熟练查阅英文文献,快速阅读机械工程专业文献资料,并通过借助工具熟练翻译相关英文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掌握英文摘要的写作要点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并了解国际机械工程专业的前沿动态,为以后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相关文献以及从事本专业的英文写作奠定基础。

3教学现状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大学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大学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在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方面有许多特点。首先,专业英语含有很多专业性强的词汇,采用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大量使用被动语态、条件句、定语从句和省略句等[3]。目前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存在以下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英语更希望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找到好工作,也能获得企业的认可,而专业英语只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只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专业英语难度更大,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更差;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学方式方法没有足够吸引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看,机械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多,句式复杂,上课课时一般较少,任课老师更多采用传统讲授为主;机械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专业选修课,承担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和理解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不同,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仍按基础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忽视了机械专业英语的独特性,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英语语法、口语教学等方面与英语专业教师存在差距[4]。

4教学方法探讨

从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可以知道,要求能熟练查阅英文文献,快速阅读机械工程专业文献资料,并通过借助工具熟练翻译相关英文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结合目前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方法。

4.1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所需的信息。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用更接近实际工作的内容,比如国外设备的操作手册、产品说明书等。通过实际工作中会碰到有关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能力。

4.2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需要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工业机器人、工业4.0、智能制造等热门话题。由于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课时较紧,既要保证教学进度,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联网资源、翻译工具等,充分准备相关话题内容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较多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需要结合多媒体、交互软件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课件、动画、视频;利用交互软件进行课堂外的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手段的利用活跃课堂内外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教学实践

教材选用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叶邦彦和陈统坚主编的《机械工程英语》,教材共分两大部分,每部分有16个单元[5]。第一部分为机械制造基础,第二部分为先进制造技术,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机械工程技术应用文体范例,有产品说明书、广告、报价单、售货合同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南等。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实际,较符合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根据本学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章节进行教学。本学科机械工程专业分为模具和数控方向,选择的章节为先进工程材料、金属热处理、机床及其加工方法、铣床及其加工方法、数控生产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内容,同时,还选取相关设备产品说明书作为作业。教学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学生可自由组队,每组3-4人。然后,根据每次授课内容分发任务,每组利用多媒体汇报内容。最后,根据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该方式主要是要让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每次上课前较多的学生进行预习,上课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分发任务尽量达到一半左右的同学能上台汇报。小组汇报形式多样,主要对词、句的解释、语法、专业知识的讲解,特别重点难点部分还可采用图片、动画、视频方式进行介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余时间能熟练查阅机械工程专业文献资料,并通过借助工具熟练翻译相关英文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为了让汇报小组能认真准备,汇报结束后必须对其他组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为了调动汇报小组的积极性,根据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汇报讲解各有特色。

6结束语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机械专业学生重要的一门选修课程,分析该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等方面入手,以分组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提高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平.机械工程专业英语[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2]史冬敏,黄伟莉.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118.

[3]周开俊.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2):157-158.

[4]殷赳,范彬,陈昶,等.应用型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优化研究[J].科技风,2017(6):60.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2

根据“ASIIN”工程教育评估要求,结合本专业目前的教学体系以及各门课程的课程大纲,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10类课程模块。分别为:语言类、数理类、信息技术类、非工程类通识课、专业基础类、机械设计类、制造技术类、企业实习类、工程类专业选修模块、本科毕业设计。语言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语———英语,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专业英文资料的阅读能力和应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交流能力。数理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拥有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加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在科学和技术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并求解,为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打好基础。信息技术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非工程类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交能力及团队精神。企业实习类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机械制造企业设计制造规范与流程、产品生产管理和企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拥有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机械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拥有机械设计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已有知识,借助科学工具,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机械设计问题。制造技术类课程要求使学生拥有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已有知识,借助科学工具,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机械制造问题。工程类专业选修模块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特长选择相应课程学习,具体实施采取自由选择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本科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及获取必要的新知识,编制解决方案,借助计算机等辅助工具,独立完成编程、计算、制图、实验、制作、学位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通过中期检查及学位论文答辩。

2面向模块化课程的工程教育创新实验平台建设

将科研内容转化为实验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根据教学的特点对科研设备和装置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开展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平台;结合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在实验课程中,提出和设计更多既能满足课程新要求,又有一定方法创新的好实验,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通过丰富的实验内容和良好的指导力量保证学生对各类实验中的工程问题与动手解决能力能够按照“ASI-IN”工程教育认证所要求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利用学院继续加大对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投入和建设,整合与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项目的质量,同时加强实验内容改革。针对我学院自有平面精密磨削实验室、刀具精密磨削实验室、外圆精密磨削实验室、数控功能模块实验区、数控、磨削加工中心实验区、快速成型、伺服电机性能实验区、机械制造工艺实验区、机械部件拆装实验室、液压实验室、现代工程测控实验室、数控机电产品检测中心等各类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围绕学院学科总体发展规划,在智能制造、超精密加工及检测等方向进一步加强实验平台的搭建,另一方面依托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将已完成的科研装备,尽可能地添加到本科实验教学中去。在原有建设基础上,建立工程设计实践平台、工程分析实践平台、先进制造实践平台、工程试验实践平台等创新实践平台;将上述各实践平台进行优化集成,构建代表国内外主流先进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平台”,建立面向“ASIIN”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基于该平台进行典型机电产品案例驱动的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自主分析、自主制造、自主试验的目标。实施全程质量监督与过程控制,按照建设目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任务,培养符合德国“ASIIN”工程教育评估标准的本科毕业生。

3工程教育认证导向下的教辅支持平台建设

围绕“ASIIN”评估标准,不断完善面向工程教育的辅导员体系。每一个专业每个年级设置3名全职本科生辅导员,负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指导、心理咨询,搭建学校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组织学生举行各种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环境。辅导员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就业方向,帮助新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更早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而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会帮助他们合理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改进就业目标,为提高未来职场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四的毕业生,辅导员会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指导他们提高面试技巧,并为学生的生活和社区活动等相关事务提供全面指导和服务。围绕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辅导员定期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使得低年级学生有机会获得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为了配合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辅导员还不定期组织专项技能培训讲座,如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各类专业工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开发技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班导师,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负责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相关咨询与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专业兴趣,结合班导师的建议,进行相关课程选择以及参加各类课程学习方法与经验交流活动。围绕“ASIIN”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在内的课程网站。广泛使用网络教学,所有课程在学校校园网上都设有课程网页,对于课程背景、授课内容、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习题和解答、教师情况等方面进行介绍。各个学院都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网站,学生可以查找有关教学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授课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任课教师每周专门为本科生进行课程答疑,也可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探索新型的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实行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创新项目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包括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由科研一线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与兴趣,自主选择自己的学术导师,并最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在学习中,学术导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为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企业导师在学生企业实习阶段,负责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并与学术导师保持沟通,协同进行教学工作。

4结语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3

根据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培养标准中对毕业能力要求之4“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要求,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形成了基础知识递增和设计能力递进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环节结构。其中先修课程包括数学类、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达到“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的毕业要求,设计了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三个能力递进培养环节。

2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每部分。含课内实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定传动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计算、绘图,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5结论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机械设计实验教学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当前几乎所有相关高校关注的焦点。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高校工程专业与一流企业人才培养的双赢体制,使中国工程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实现中国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间的实质性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机械类专业实验的标准为: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能力,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探索未知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继续采用传统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因此,为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针对实验教学整体结构、实验内容的设定、实验开放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模式、实验内容及评价方式等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人才而言,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目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现状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现状基本相同。

三、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分层开设实验

基于目前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现状,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机械类专业实验的标准,整合与开发现有资源,提出如图2所示的改革方案。认知和验证性实验作为第一层次的必修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综合性实验作为第二层次的选修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等内容的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作为第三层次的开放实验,主要是以创新为目的的各类科技活动制作实验,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个性化发展平台,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个性化发展。

(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创新综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使用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创新综合实训平台包括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离合器、联轴器及曲柄滑块机构等组合实验,共计50余项,可根据各零部件的属性开发创意组合若干项实验。该实训平台可满足机械设计课程的认知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教学。该实训平台的开发与使用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三)机械设计立体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机械设计立体教材覆盖机械设计的整个教学内容,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平面机构基础知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与链传动、连接与弹簧、轴承、轴、联轴器、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等章节内容,可在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等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学习。

(四)实验室全天开放与管理

实验室全天对师生开放,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对师生开放,这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如下:公开实验课表与资源→实验室开放记录填写→仪器设备使用前后保养与维护→开放监管(监控、教师)→奖励与激励政策(举办实践大赛等活动)。(五)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相结合机械设计实验室可作为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学生学习、研讨、创作等活动的场所,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灵感和激发创新思维,有效实现实验室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机械类专业实验的标准分析目前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现状,整合与开发现有资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高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逐一落实各改革方案并不断完善,从而使实验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林林,伍俏平,邓朝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40-42.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机械类专业认证标准[S].2017.

[3]李建霞,闫朝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56-159.

[4]吕帅帅,朱建兰,汪兴兴,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27):138-139.

[5]司慧,王猛猛.“机械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5(2):52-54.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工程教育;机械工程;实践课程;评价方法

工程教育应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而生,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为工程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回顾历史,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变革与进步,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每项技术变革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现代工程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日益突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践成绩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估和评价是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严格的实践评估体系可以在教师、学生和教育三个方面发挥反馈作用,并对教学形成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校实习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机械专业来说,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检验与提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前适应机械相关岗位的工作,因此机械专业的实践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评价方法也非常关键。本文把工程图学课程实践、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海工装备课程实践、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机械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

1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课程评估是贯穿课程系统设计整个过程的一项工作。这是一项进行价值判断并寻求方法以响应相关问题(例如课程计划、实施和结果)的活动。通过对现有的课程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存在以下问题。

1.1单一、主观且综合性不够

课程评估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反馈功能又具有导向功能。目前,课程的评估和评价主要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方式。其中考试课通常基于百分制,平时成绩为10%~30%,中期考试成绩为20%~30%,期末成绩为40%~7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形式[1];而考查课成绩通常采用五级评分制或百分制,这主要基于对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或大作业成绩的综合评估。专业实践课常被归为考查课来进行评价,仅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来对复杂综合性较强、全面且又较为灵活的实践课程进行评估,往往无法真正、科学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水平情况,存在评价过于单一、主观性较强和综合性不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能够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

1.2缺乏职业性考虑

当前,大多数实践课程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确定的,并且根据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来制订教学计划。为了给学生注入较为生动的岗位职业思想意识,营造强烈的工业生产和工程技术应用环境气氛,实践地点一般都安排在校内实训车间或校外实践基地。就着装要求而言,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穿工作服,并佩戴安全防护设备(如戴安全帽、戴防护手套和防尘口罩等)。然而,在传统的实践课程评价中,往往强调最终的展示成果,利用最终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没有考虑机械专业在实际操作中的危险性和设备环境的复杂性,从而没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意识。因此,必须强调劳动纪律,在实践课程中必须严格考勤评估,以培养学生劳动纪律意识,养成尊重纪律的习惯。加强对安全操作和安全教育的重视,不仅是组织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还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2]。

2面向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方法

我们在探究实践课程评价方法时,应着重于它的科学性。在确定实践课程的目标时,有必要评估它是否满足教学目标和培训目标,是否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同时解决现有实践课程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主观性、综合性不足以及职业性考虑不全等问题。

2.1职业意识评价

安全意识和职业意识是职业者必须具有的意识,是每个人从事工作岗位的最基本素质。因此,在机械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安全意识。有必要训练学生从思想水平上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行为上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不迟到、不早退、遵守操作规程和文明生产等方面的检查和评估,以实现实践课程评价方法的完整性。具体的职业意识评价如表1所示。

2.2实践过程性评价

根据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提出基于实践项目过程的达成度,并将其作为基本指标对机械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更加准确有效完整的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同时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基于实践项目过程的达成度是一种定量化评价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实践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关键项目,针对每个项目,将其细化为学生实践中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评价时,以教师评价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他评,根据各个项目的阶段完成状况给出各部分的评价。以机械专业的金工实习课程为例,可以将此实践课程分为车工项目、钳工项目、铸造项目、数控加工项目、表面处理等项目,其中,车工项目的具体实践过程性评价按照表2所示。

2.3实践考核方式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对员工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高级实践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求职者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快速上岗作业的能力[3]。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实践时,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相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课程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多样化,而不是单项操作考试。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借鉴学习成果的概念,提出基于学习成果对机械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学习成果指课程结束后学生预期能达到的具体可测目标和结果,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所能达到的可评估结果[4],基于学习成果评价是一种定量化评价方法。以机械专业的金工实习课程中的车工项目为例,其具体实践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6

一、人工智能驱动下工业设计“智创”研究

(一)人工智能语义驱动的自动设计决策

工业设计是一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以真实目标为导向的学科。工业设计的设计任务有两种路径呈现,一种是通过大量的用户研究发现问题及解决语义表征,第二种是设计委托方对设计任务的表达。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设计任务或者设计概念。而如何将语义转化为针对特定目标人群认可的设计语言是人工智能正在介入的点。设计师接到设计任务时,常常用设计语义学的理论去界定未来感、亲和力等关键词如何在产品中表达,再从造型美学、品牌基因、人机工程,品牌战略、商业模式等方面考虑,将设计经验与设计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将感性认知体现在一个产品的造型和功能上,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对于关键词的界定,不同的人由于经验积累及造型敏感度的差异,在转换为造型语言时具有极大的差异。如何界定关键词是工业设计中设计精准度的关键。人工智能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和语义映射打通语义与设计关键词之间的链接。如特赞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Mobo,通过学习图像的设计风格和文本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对新输入的图像进行快速风格分类,大大减轻了设计师对个人灵感库的创建工作。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不但能打通设计师与委托方对于设计任务及其语义的视觉化认同,再次从视觉角度明确设计任务及设计方向。对于工业设计而言,通过语义驱动的用户研究可以给设计师节省时间、理清思路、增加准确度,让研究结果更有可行性。

(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设计自动生成

设计生成是根据用户研究聚焦问题,通过程序性劳动寻找灵感后的创意表达阶段,用最短的时间和成本做出解决方案是设计师工作效率的表现。得益于谷歌Tensorflow、微软DMTK、Facebook的Torch等提供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开源模块,形成了一系列设计人工智能系统。如智能标志生成系统withoomph、tailorbrands和Logojoy、智能网页设计服务wix和weebly、智能室内设计系统magicplan、阿里巴巴鲁班智能设计平台,冲击了具有重复性、程序化、简单化的设计任务,大大缩短了传统设计过程。如基于云的3D建模、CAD、CAM、CAE和PCB软件的Fusion  360产品设计和制造平台,通过输入材料、制造方法和强度等设计参数,为设计师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设计选项以及针对可制造性和其他设置约束的预先验证结果,提高设计师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将完整的工作流程整合到产品之中(图1)。

二、人工智能驱动下工业设计的“智联”研究

在智能时代,工业设计的产品也趋于智能化与物联化。产品与网络、产品与产品、产品与人、产品与数据、产品与服务之间都在不断建立智能连接,在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对工业设计师来说面临了知识迭代的挑战,因此提出“智联——产品的智能功能定位联结”概念回应人工智能对于工业设计的冲击。在工业设计领域,与其说是产品智能化,不如定义为依据应用场景而形成的人与物、人与时间实体交互的媒介。自我学习系统的智能直升飞机、无人驾驶的汽车、拯救人类生命的智能手术器械、智能运输机器人、智能娱乐机器人、智能家庭终端等,数据成为连接物理实体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的设计媒介(图2)。与此同时,工业设计在设计范围上极大的拓展,不仅仅是物化的智能产品,智能端的交互界面、智能家庭中的空间规划等都将以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现在的智能家居为例,在物联网技术之下,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将不同的产品智能化并连接在一个终端中,还需要产品应用场景连接用户数据,通过数据积累、挖掘与分析,迭代产品并推出更符合用户喜好与习惯的功能。

三、人工智能驱动下工业设计“智造”研究

随着3D打印、4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成熟,提升了工业设计的“智造”能力。这种“智造”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物理空间,更是在虚拟空间的拓展。一方面,分布在高校、企业,甚至家庭中的3D打印机开始成为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的输出端,基于互联网的、面向服务的、协作的、可定制的、灵活的、社会化的智能制造系统,用于促进小批量生产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形成了基于虚拟社会的数字孪生场景。设计师可通过数字孪生模拟设计兼容性,用于产品设计、实时测试、规定客户或最终用户将如何使用它们以及设计如何补充产品环境等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比如工具类产品设计,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使用者在不同极端恶劣环境中的产品使用情况,以便调整产品功能、外观、结构、受力点、材质耐候性、材料轻便性、表面纹饰防滑性能、涂装工艺的稳定性等因素,以符合不同使用方式、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安全性、易用性与舒适性。

四、人工智能驱动下工业设计教育的变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设计教育同样也需要紧跟时展。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讨论设计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应对新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图3)。从设计教育的教学目标角度,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导致工业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从强调传统的设计表现技法到人机共存的训机师转变,国际一流的设计院校在过去三年间增加了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生产式对抗网络”等为题的课程、实验室和相关专业方向,如麻省理工学院开设计算设计(Design Computation)专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设了设计与机器学习实验室(Laboratory for Design & Machine Learning)、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策略(PSDS)系开设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Creativity With A.I.)、湖南大学与百度合作成立智能设计与交互体验实验室、同济大学与特赞合作成立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合作成立IDEA Lab智能、设计、体验与审美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和皇家艺术学院联合成立A.I. Design Lab实验室。从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角度,通过MOOC和SPOC等网络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实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快速与国际前沿设计思维对接,使设计教育模块化、高效化,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使学生需求精准化;从艺术教学的教学学情角度,由于设计教育具有很强的经验传授性和感性成分,改变原有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为以学生为核心,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关系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学生的状态、情绪、能力、已掌握知识等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持学生的专注度与高效接受性,使设计教育个性化、精准化;从设计教育的教学过程角度,运用VR技术、物联网及计算机视觉的智慧教室、智能教具等切入整个艺术教学过程中,真实与虚拟的结合让课堂变得简单化、高效化、智能化、游戏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设计教育直观化、可视化;从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角度,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介与设计艺术的高度融合,市场需求也从传统行业逐渐向数字媒体、交互设计、智能设计等领域拓展,需求的转变要求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编程及传感器相关的知识;从设计教育的教学评估方面,通过自动内容识别、图像识别等系统,使艺术教学的评估与管理可控化,通过智能匹配和深度学习技术,使艺术教学的评分更为公平化、理性化;通过云存储及云共享平台服务,使艺术教学知识数字化、可量化。

五、结语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7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机械专业;改革

1引言

在美国,专业认证与高等院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经过可靠的认证机构认证的专业才是被承认的专业,只有通过认证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成立于1932年,是美国工程和技术专业领域最权威的认证机构。目前,全美大概有550所大学的2700个相关专业通过该机构的认证。1989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六国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并签署了《华盛顿协议》,它是国际上第一份相互承认的有关本科工程学历专业认证的协议。2013年6月2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工科专业在校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90%以上的本科高校设置了工科专业,而专业认证是工科专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2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立足本校,围绕一条主线、两大教学体系、三大教育平台,结合民办高校的学情,对全国民办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带头示范作用,后期在西京学院同类专业或其他兄弟院校同类专业中试行、实施、改进;其次,公办院校的其他专业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已有所研究,但民办高校的其他专业尚未涉及,因此,该项目的研究能为下一步在本校其他专业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再次,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最后,在经济效益层面,只需投入同样的时间和培养经费,就能获得明显优于传统教育的成果。

3改革的思路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即高校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使用的思路,其中,“1”是指一条主线,即围绕拟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智能工艺装备”学科内涵支撑需求,体现专业特色;“2”是指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育全局;“3”是指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专业教育结合;“3”是指三大教育平台,即人才培养过程被划分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专业主线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4当前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为了提升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与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改革道路,但由于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未能解决,导致迄今为止都未能取得满意的成效。首先,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只重视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自我价值以及生存能力的教育并不关心,导致机械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狭隘,环境适应能力低且核心竞争力差,甚至无法将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其次,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发展相脱节,只是以单纯的理论内容为教学核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1]。虽然也有学生参与校内的实践课程,但通常是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某个项目,然后再以某个学生的成绩代表整个小组,实践过程流于形式。最后,机械专业的知识结构无法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统一。在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常是以“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这一传统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对于学生的系统化学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5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5.1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除了要有高校的支持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就业需求、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纳入考虑范围,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5.2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一专多能”。高校可以调查当前用人单位对于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和标准,然后把这些内容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彻底摆脱“学科本位”的陈旧课程思维,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核心,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把专业课程中的一些公共课和基础性的内容进行淡化处理,摆脱传统课程体系的局限性[2]。由于国内产业格局的变化,高校在机械课程体系中如果延续传统的单一性结构,就无法适应新时期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因此,高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说教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要做好大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未来的职业取向和岗位需要增设相应的小专业课程。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在同行业、同岗位竞争中有更多的优势。

5.3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配比改革。对于机械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配比不均的问题,高校要因势利导,把原本课程内一些冗余、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把一些文化课和选修课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把更多的课时用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操作上。把传统的“三七模式”(即理论知识占总课时的七成,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三成)调整为理论与实践“五五开”的学时分配模式;按照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除了要重写专业大纲之外,还要增加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实验课时,以确保工程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配比能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在重视机械产品性能的同时,对于材料、造型设计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除了要引入当前主流的机械专业知识和技术内容外,还要及时更新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工程材料”中加入一些最新的材料学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就业与发展中加以运用。

5.4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5.4.1推行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为了解决机械专业学生实践交流机会少、实践水平不高的问题,高校应结合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探索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机械专业校企深度合作问题。学校在原有教学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可以和西北地区一些知名度高的机械制造企业(如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进行沟通交流,并与这些企业联合构建“产研一体”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随后再邀请这些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能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校企合作可以帮助机械专业授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教师构建先进的科研环境,还能解决企业在技术上的难题,可谓一举多得[3]。5.4.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改革。针对机械专业学生专业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高校要从根源上着手,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将“机械创新理论”引入机械专业,并将其设为必修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高校也要加大教学上的投入,扩大实验室的规模,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广大师生创造科研条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本专业的科研活动。此外,高校也可以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各种机械工程技能大赛,以此来调动机械专业师生创新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6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推行对于加快我国机械专业发展、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标准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的机械专业要与时俱进,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上着手进行改革,在推行校企合作共赢战略的同时,重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红,李文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6-38.

[2]赵倩,孙首群,钱炜,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8(8):45-46.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8

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要求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和支撑性,把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全球视野,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来认识,放在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机械工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证来规划,放在机械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引领的位置来部署,放在机械工业软实力建设与机械工业硬实力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来推进。不论是地位、方向和目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都与机械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成为机械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机械工业发展,就一定要说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发展;说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就特别关注 特别报道TEBIE GUANZHU / TEBIE BAODAO一定要说提升机械工业软实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文化永远是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谁重视了文化、掌握了文化,谁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拥有了发展优势、拥有了未来。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推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提升机械行业软实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除了认识其艰巨性和紧迫性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其发展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才能产生活力,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服务、推动作用。所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我们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紧贴行业、紧贴企业、紧贴职工,坚持以改进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改进创新,推动改进创新: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发展,在工作视野、思路、举措上有新有变。二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要搭建平台和传播渠道,大力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创新工作机制。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开展创新成果活动,主要是征集行业企业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广为推广。同时,还要把抓工作中的创新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原则,关注行业企业在形势任务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开展共性文化建设、实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载体创新等方面的新做法、新举措和新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改进创新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驱动作用。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方面都要有一个新的提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认清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秘书处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锤炼出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使我们有能力在改进创新中提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