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机械工业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机械工业教育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1

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要求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和支撑性,把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全球视野,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来认识,放在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机械工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证来规划,放在机械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引领的位置来部署,放在机械工业软实力建设与机械工业硬实力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来推进。不论是地位、方向和目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都与机械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成为机械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机械工业发展,就一定要说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发展;说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就特别关注 特别报道TEBIE GUANZHU / TEBIE BAODAO一定要说提升机械工业软实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文化永远是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谁重视了文化、掌握了文化,谁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拥有了发展优势、拥有了未来。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推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提升机械行业软实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除了认识其艰巨性和紧迫性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其发展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才能产生活力,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服务、推动作用。所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我们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紧贴行业、紧贴企业、紧贴职工,坚持以改进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改进创新,推动改进创新: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发展,在工作视野、思路、举措上有新有变。二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要搭建平台和传播渠道,大力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创新工作机制。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开展创新成果活动,主要是征集行业企业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广为推广。同时,还要把抓工作中的创新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原则,关注行业企业在形势任务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开展共性文化建设、实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载体创新等方面的新做法、新举措和新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改进创新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驱动作用。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方面都要有一个新的提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认清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秘书处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锤炼出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使我们有能力在改进创新中提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水平。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2

高校作为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高地,必须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培养具有高技能、创新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缺乏产品造型设计教育,以及对工业设计的肤浅了解和不加重视,造就今天中国机械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工业造型设计知识背景的教育,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未涉及单独开设产品造型设计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选修课。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部分学校在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了专业方向选修课“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教材内容设置是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而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入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该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同时,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让学生在开展机械产品设计时,将外观美感性、创意新颖性、设计实用性和技术领先性等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在综合实力强的公司谋得一席之地。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

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细分方向不同,应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为专业技术必修课或专业必选课。作为一门提升设计能力的课程,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和专科三年级第一学期。需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三维建模渲染技术等专业课教学,再进行该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应安排60—80学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各占50%。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的艺术基础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含人机工程学、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等,还要加入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应包括美学法则、三大构成基础、产品形态设计等。人机工程学重点讲解“人———机———环境”系统、人体感知与运动特征、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注:如“人机工程学”已作为一门单设的课程,此部分则可以略讲或者不讲)。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着重讲解目前国内外先进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主要是为了把三维造型设计软件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基础训练、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与模型制作等。课程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国内外优秀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案例。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卷面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50%)成绩综合分数作为最后学习成绩。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设计理念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尽管产品造型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而“工业设计”又是机械工程学科下的分支,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妨以“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作为切入点,从“工业设计”领域中学习先进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满足市场对机械工程产品外观、情感、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新需求。

(二)教材编写与使用

笔者认为适合机械工程类专业“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材寥寥无几。就从网络检索来看,俞志豪、王祖铭1992年编写的《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2007年编写的《各种机械造型产品色彩设计加工生产工艺技术汇编》和《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是为数不多的可参考教材。作者曾在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时,就因无合适教材而把《人机工程学》作为学生上课的教材,但需要补充大量的课本以外的资料和知识。简单地将偏重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应用于机械工程类教学中,有失大学教育之颜面。在探索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尽快编写与之匹配的教材。

(三)教学大纲制订应紧密结合机械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际

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详尽说明;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老生常谈、脱离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实际,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美学基础、人机工程学等几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金属工艺学)等课程涉及的内容删减,或者保留与造型设计教学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强任课教师业务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事关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教师对加工工艺、结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熟悉,但在进行产品外观设计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知识,他们不能从外观造型设计角度出发,很难提出合理、形象化的设计方案,不能准确理解和较好讲授课程内容。对大多数具有工业设计知识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明悉产品设计的程序、方法,对产品设计整体视觉效果能够较好地把握,但在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技术、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知识有待强化,同样不能很好地胜任课程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相融合统一。目前,应加强机械工程教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或者工业设计教师机械工程知识的系统培训。

(五)实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机械工程;工程技术;创新模式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工程的发展也有了显著地进步,但是,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只有提高我国的机械工程企业的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模式,才可以推动机械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一、机械工程发展现状

现如今,国内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而机械工业在经济的带动下,也获得显著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机械工程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我国主要的机械工程还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自主的品牌以及研发能力都是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提高自主的研发能力,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发展机械工程的意义

以发达国家的的工业发展经验来看,注重机械发展,提高机械工业行业地位,至关重要。机械工业相较于企业行业说具有的特殊性较强,尤其是在连锁性能上,所呈现的优势较为显著。不仅能够影响自身行业发展,还能够带动其他行业实现共同进步。所以说,机械工业水平,决定国家现展进步成效[1]。所以,要想推动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就必须要开展机械工程的技术创新,开创新的工业创新模式,并打造出一个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从而实现工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机械工程模式创新具体手段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具体是建立在校企合作体制上所开展的一项创新活动。机械企业与相关教育结构紧密结合,共同开展机械领域创新与研发活动。此种模式主要出现在高新的技术领域或者是新兴的技术方面[2]。通过共享效益或资源作为前提,有一个明确的合作期限以及目标,以合作或者是进行研究开发为主。在机械创新领域,此种模式所呈现的创新性特征尤为明显。

(二)自主创新

此种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具有一定差别,后者是多方合作展开创新活动,而前者具体指通过独立研发,获得专业技术或者先进学术思想。此种模式的前瞻性较强,有远见的个人或单位率先提出当前机械市场中还未提出的先进思想或技术。之后,其他企业跟随这一思想或技术潮流,逐渐扩展创新机械使用范围。通过自主创新,能够让获得创新专项的企业在行业中扎根、立足,并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三)模仿创新

所谓模仿创新,从字面上理解便是借别人成功技术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良,以此达到技术创新目的。相较于其他创新模式,模仿创新的具体优势主要集中在成本控制上。首先节省了一大部分的科研开支,利用别人先进科研技术,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自身技术缺点进行改良。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国家现在越发注重知识产权,此种模式在执行上面临的阻碍较大,不适合长期使用。

四、创新模式的实用机制

机械企业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建设使用机制,对创新模式深入发展作用显著。

(一)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显然便是包含了创新模式应用的一整套过程。从模式提出、执行、效果等环节出发建立完善性的实践机制。该机制在内容方面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诠释。首先,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关管理体制,确保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优化创新组组织,专门成立技术创新科研小组。同时,企业要注重新鲜血液引进,确保技术创新人才动力十足。最后,要求财务和审计人员做好创新项目资金稽查和审计工作。

(二)激励机制

激励体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向激励,具体指出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而践行相关激励活动。一类是逆向激励,即在机械市场环境影响下,不得不开展技术创新,以求在机械市场站稳脚跟。企业在制定激励体制时,不仅要注重精神嘉奖,更要从物质层面、尊重知识产权等角度,鼓励内部人才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也根据内部人才实际需求,建立人性化激励体制。确保人才在技术创新领域,在精神、物质、专项产权的激励下,提高创新热情。

(三)动力机制

每一个企业,都会对未来有一个系统规划,或者制定一个短期目标。而企业需要根据一个特定目标,践行技术创新当人们对某项科学技术或者是钱财效绩有了浓重的兴趣之后,在技术创新中工作热情充沛。如何才能够提升创新动力呢,通常,需要在市场和政府的联合干预下,企业在思想上引导内部人才重视技术创新,并将这一创新意识付诸于实践当中。

(四)考核机制

机械企业在技术创新环节中,必须设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当然,该机制必须具备一定原则,确保考核标准公平、合理。其次,企业需要根据内部情况优化考核流程,细化责任分配。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现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机械工程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相当的激烈,所以企业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运用合理的创新模式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机械工程企业的长期以及稳定的发展,不断的将机械技术进行革新和发展,去推动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77-278.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4

(一)管理制度混乱

随着近年来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确,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受到影响,有些地方农机工作甚至空白。另一方面农机推广体系仍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推广人员观念落后,缺少危机意识,不明确工作职责所在,同时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也难以适应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发展要求。

(二)推广人员素质偏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推广,所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调查显示,全国推广人员中,县级农机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67%,初中以下无专业知识的人员占16%,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总数的10%,可见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薄弱、思想陈旧老化,后备力量不足,限制了推广工作的开展。

二、如何将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推广

(一)转变农机推广服务观念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根本、科学是关键、人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首先农机推广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地位,支持和鼓励农机推广人员采取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各种形式,增强农机推广人员为“三农”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进一步优化推广人才结构。其次,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要积极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让高校与科研院所等部分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二)加强机械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

积极探索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新路子,做好政策推动与示范带动,大力推广与优化服务相结合。机械技术推广宣传的对象不仅仅是农民,更重要的是对县、乡、村各级政府加强宣传,鼓动他们对该技术项目出台政策引导扶持,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另外,可以现场推广,从市、县、乡镇甚至村庄,层层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大力示范推广新机械化技术。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采取专家讲座、开办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和幻灯片等形式,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机械技术得到不断的推广与发展,带动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要创新,要发展,只有机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更多的人了解先进的机械技术,能运用机械技术去创造生产,我们国家的机械工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国际上才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总结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5

在整个模具设计中,包含了对零部件结构的解析,依照相关资料选出注塑机以及模架,还需要对注塑机的参数进行验证。还包括分型面设计,浇注系统设计,包含各系统在整体上的作用,以及所需零部件的各项数据、作用和要点。

关键词:

点滴瓶;瓶盖;模具设计;分型面

模具,是在工业加工生产上用以注塑、压铸等手段能够做出各种需要的零件的模型的模子。产品不同,使用的模具也不一样,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一样。

1注射成型的原理

将足够塑料颗粒倒入到注塑机料筒内,塑料在螺杆的作用下,沿螺槽方向运动,经过加热、螺杆螺纹的剪切等作用而升温转化为具有均匀密度、成分及温度分布均匀的粘流态塑料流体,然后在螺杆的压力下塑料流体快速注入到低温的闭合模具型腔中,熔融塑料在低温下逐渐凝固并成型,最后开模取出成品。

2注射成型机的选择

若通过计算分析塑件体积为1V,流道凝料的质量2V,可按塑件体积的20%来估算。本设计确定为1模16腔,需要的注射量为:(1)取PE的密度为0.92g/cm3。因此,塑件的质量为:(2)总的质量为由上述查到的PE材料的成形工艺参数,查找资料及文献,选择SZ-60/450型卧式注射机。

3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

3.1浇注系统的设计

组成浇注系统的要素为: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井。1)主流道是连接机台喷嘴与分流道进口处中间的通道,其尺寸与塑熔物的流动速度和充模时间有紧密联系。此次设计为小型模具设计,为了加工方便,衬套和定位圈使用的是分体式,主流道长度取40mm,大约是定模板的厚度。衬套材料为T10A钢,通过热处理等加工工艺后的表面硬度为53~57HRC。2)分流道是主流道与浇口之间的通道,通常开在分型面上,具有分流和导向的作用。分流道的设计应保证塑料的流向获得平稳的转换并很快地布满型腔,流动中温度变化尽可能小,也应能将塑料熔体均衡的分拨到每一个型腔。3)浇口是分流道与型腔之间的通道。本次模具设计使用的是侧浇口,形状为矩形。4)冷料井一般情况下设计在主流道尾部,当分流道长度较长时,在尾部也可以增设冷料井。此次为小型模具设计,可以使用底端包含拉料杆的冷料井。

3.2凹凸模的结构设计

凹模作用于成型塑件的的外轮廓。由于该模具的构造非常简单,又属于小型模具,因此是凹模板利用嵌入组合式。凸模用于成型塑件的内轮廓。由于该模具中使用的是推板脱模,又属于小型模具,所以使用圆柱形的单个的型芯。

3.3导向机构的设计

此次设计为小型模板,因此使用单节式导柱。由于该模具要求不高,因此不再设计加油槽。导向零件应该合理地设计分布在模具的四周,其中心离模具体边沿应该保持充足的长度,以确保模具有充沛的强度来克服压入导柱和导套后形状发生变化的情形。

3.4脱模机构的设计

此次设计模具选用普通推杆推板导柱引导推板动作方向,成滑动配合;导套与导柱之间会互相作用,为了减轻导套的损耗,应该设计成有利于替换的淬火套。在此次设计的模具中,并没有单独设计复位杆,通过推杆使被推出机构回到原位,当模具关闭时,定模表面与推件板接触,从而利用推杆带动上、下推板使其恢复原位。在开模时,主流道中凝固的废弃渣在拉料杆的作用下被拉出。本模具采用半圆形拉料杆。

3.5冷却系统的设计

模具在加工过程中的温度为60℃,用普通的水作为冷却介质,平均约20℃,其从出口处流出时的温度可以达到30℃。选出冷却系统的水道的直径为10mm。

参考文献:

[1]张永俊,刘晓宁.矿泉水瓶盖注塑模设计[J].模具工业.2002(6):32-34.

[2]许发樾.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陈锡栋,周小玉.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洪慎章.实用注塑成型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减速器设计

对于机械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如何运用机械类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企业实践知识完成以机械原理为基础的机械方案,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所面临的难题。虽然,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细致认真的进行课题设计,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下面从5个方面就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进行阐释。

1选题

确定毕业设计内容,要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等情况,选用学生学过的机械零部件组成的传动装置或结构相对简单的机械作为设计对象,经过思考和筛选,最后确定了以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带式运输机为设计题目进行设计。设计的过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毕业设计。

2设计过程

题目确定后,学生要着手进行设计,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逐步展开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知识搜集整理阶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着手进行设计之前,要对毕业设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搜集、整理,此环节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将毕业设计所需理论知识设计成毕业设计理论知识任务书,包含机械知识的概念、应用范围、设计过程等内容[1],由学生自行填写。

2.2实践设计阶段

参照选定的教材,运用已有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展开设计。减速器的设计过程是围绕运动的传递过程展开的,首先要根据工作机的转速、转矩等要求来确定总体的传动方案,接下来按照传动过程,从动力源———电动机设计,经带传动减速后、相互啮合的齿轮减速后传递给工作机[2],由此也确定了设计的顺序:电动机(功率、转矩、转速)—带传动(V带、大小带轮)—齿轮系(齿轮及其上作用力)—传动轴(中间轴、高速轴和低速轴的设计顺序)—附件的设计与选择,在进行附件选择之前,要通过绘制装配草图来验证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需及时修改数据,这是重要的数据验证过程[3]。

2.3知识探究阶段

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参数的选择是设计的重点同时也是设计的难点所在,如何在允许的范围内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参数选择,需对所设计内容的理解、掌握并运用自如。以电动机转速的确定为例,在允许的转速范围内,通常会有2~3个常用转速可供选择[4],在工作机转速确定的情况下,电动机的转速高,则电动机价格低、结构尺寸小,但传动装置成本高、尺寸大[5];电动机的转速低时,情况与之相反,因此,要根据设计需求,综合考虑选取。

2.4脉络梳理阶段

减速器设计说明书以及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的完成,也就是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但是,要想达到毕业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成一体并运用自如,则需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梳理,总结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举一反三,逐步拓展到更广泛的设计空间[6]。

3设计总结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需要将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难点及收获,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并安排师生研讨会,由老师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收获,交流经验,尤其是对如何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经验的沟通,使学生能就问题的解决经验互通有无。

4毕业答辩

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机械专业教师团队组成评审小组,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就学生完成的减速器设计说明书及绘制的零件图、装配图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在对毕业设计内容充分地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解答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教学反思

在指导高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鉴于学生原有机械知识或已遗忘、或掌握不扎实、或理论脱离实践、或知识体系不成系统等情况的存在,前期对于毕业设计———带式输送机中需要用到的机械知识进行了梳理,但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更改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来解答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设计教学任务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相关内容的小设计上,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此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设计中来,并在设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秀宁,施高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华大年,华志宏.连杆机构设计与应用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张春宜,郝广平.减速器设计实例精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1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制造业企业对机械类岗位员工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今后在制造行业里无论在何种企业从事技术工作,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出口本国的技术设备,这些都需要具备专业英语水平,能够理解大量专业英语资料,能够和外国技术人员流利交流。因此,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而且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如能够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写作或在国际事务中与国际同行沟通交流[1,2]。

2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要求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所需的信息”的要求,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方法,能熟练查阅英文文献,快速阅读机械工程专业文献资料,并通过借助工具熟练翻译相关英文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掌握英文摘要的写作要点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并了解国际机械工程专业的前沿动态,为以后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相关文献以及从事本专业的英文写作奠定基础。

3教学现状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大学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大学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在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方面有许多特点。首先,专业英语含有很多专业性强的词汇,采用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大量使用被动语态、条件句、定语从句和省略句等[3]。目前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存在以下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英语更希望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找到好工作,也能获得企业的认可,而专业英语只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只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专业英语难度更大,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更差;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学方式方法没有足够吸引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看,机械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多,句式复杂,上课课时一般较少,任课老师更多采用传统讲授为主;机械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专业选修课,承担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和理解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不同,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仍按基础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忽视了机械专业英语的独特性,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英语语法、口语教学等方面与英语专业教师存在差距[4]。

4教学方法探讨

从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可以知道,要求能熟练查阅英文文献,快速阅读机械工程专业文献资料,并通过借助工具熟练翻译相关英文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结合目前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方法。

4.1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所需的信息。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用更接近实际工作的内容,比如国外设备的操作手册、产品说明书等。通过实际工作中会碰到有关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能力。

4.2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需要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工业机器人、工业4.0、智能制造等热门话题。由于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课时较紧,既要保证教学进度,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联网资源、翻译工具等,充分准备相关话题内容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较多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需要结合多媒体、交互软件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课件、动画、视频;利用交互软件进行课堂外的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手段的利用活跃课堂内外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教学实践

教材选用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叶邦彦和陈统坚主编的《机械工程英语》,教材共分两大部分,每部分有16个单元[5]。第一部分为机械制造基础,第二部分为先进制造技术,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机械工程技术应用文体范例,有产品说明书、广告、报价单、售货合同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南等。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实际,较符合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根据本学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章节进行教学。本学科机械工程专业分为模具和数控方向,选择的章节为先进工程材料、金属热处理、机床及其加工方法、铣床及其加工方法、数控生产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内容,同时,还选取相关设备产品说明书作为作业。教学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学生可自由组队,每组3-4人。然后,根据每次授课内容分发任务,每组利用多媒体汇报内容。最后,根据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该方式主要是要让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每次上课前较多的学生进行预习,上课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分发任务尽量达到一半左右的同学能上台汇报。小组汇报形式多样,主要对词、句的解释、语法、专业知识的讲解,特别重点难点部分还可采用图片、动画、视频方式进行介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余时间能熟练查阅机械工程专业文献资料,并通过借助工具熟练翻译相关英文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为了让汇报小组能认真准备,汇报结束后必须对其他组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为了调动汇报小组的积极性,根据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汇报讲解各有特色。

6结束语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机械专业学生重要的一门选修课程,分析该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等方面入手,以分组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提高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平.机械工程专业英语[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2]史冬敏,黄伟莉.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118.

[3]周开俊.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2):157-158.

[4]殷赳,范彬,陈昶,等.应用型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优化研究[J].科技风,2017(6):60.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8

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世纪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笔者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实践平台,建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

1.调整教学目标

以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机械基础课程,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工程实际设计中,达到“懂理论、会设计、知发展、想创新”的目标要求。

2.根据教学改革需要,推进教材建设

为提高工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机械基础教学团队2006年编写的21世纪高校机电类规划教材《机械原理》使用至今。2008年编写《机械设计》教材,后于2011年修订《机械设计》教材,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吴宗泽教授作为主审,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发行。2002年,为适应我校轻工专业特色的需求,对近机类、非机类机械基础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改革,在21世纪教材指导方针下,编写《机械基础》教材并出版。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实践性,淡化公式理论推导,与后续各轻化工专业机械相结合,编写了21世纪高校机电类规划教材《机械设计基础》,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2013年修订并出版《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

3.更新教学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课程理论教学方面,继续坚持“以设计为主线,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思路。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机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同时,恰当解决内容在增加、学时要压缩的矛盾,以减轻学生负担,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矛盾。为此,适当删除一些在工程实际中基本不再使用或已失去指导意义的内容以及对先修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运用理论知识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增加机构方案设计和机构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增加现代设计方法、机械结构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新增通识选修课“工程设计”。

4.创新教学方法

以现代教学手段补充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以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补充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案例教学中,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机械为例,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启发、探究式方法结合大作业,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5.在现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平台建设

机械基础课程在前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典型零件测绘的基础上,加之课程设计、实验及大作业,还是使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尤其有部分学生感觉到有“吃不饱”的现象。自2004年起,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2011年起,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竞赛,同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为支持这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院成立了机械创新基地,并不断完善。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提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使笔者以竞赛要求为题目、短期性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转变成常态化的课外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使开放的创新基地更加繁忙。该团队教师所指导的创新项目占到学院总项目的半数以上。这些平台的搭建,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从选题、到方案设计、完善、结构设计、改进、图纸绘制、材料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再改进、创新成果的报告撰写、答辩验收等一系列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的严谨与做事的坚持。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思维得到了提高,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

6.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反哺教学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发现知识结构的缺陷,理解课程的衔接与综合应用,提高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时,笔者又将这些作品带进课堂,这些鲜活的案例,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课外科技活动除了将学生带进课堂,更是将学生推向社会和市场。为了完成选题,他们走出了校园,擦亮了眼睛,观察了生活与生产;为了加工制作,他们走进了市场,认识了材料,理解了公差,学会了制图。而这些收获,无一不有助于综合教学效果的提高。它不仅仅提升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都得到了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拓宽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选题,对于陈旧、单一的课程设计题目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笔者采用教师提供选题、当年的学生竞赛题目或由学生自由选题与教师审核相结合的方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了大作业的完成质量,例如机械原理课程中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章节“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与设计”大作业,为使其计算结果应用于下一步的设计,计算更加仔细认真。课外科技活动改善了部分创新型、综合型实验的完成效果。另外,机械类课外科技活动使得我校其他近机类、非机类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非主修专业的课外科技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行业设备的认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