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原理范例

机械基础原理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1

对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病情稳定者在发病6小时后手术,病情逐渐恶化或起病即病情危重者入院后紧急手术,术前均急查血常规、凝血常规。按颅脑CT测量法定位,应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YL-1型颅血肿穿刺针,以选择的部位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抽吸量约为原出血量的50%,抽吸后接引流袋,并立即复查颅脑CT,观察穿刺针的位置及剩余血肿的量。每日上午8~9时及病情加重时复查颅脑CT,按穿刺针的位置及剩余血肿的量决定给予NS5ml+尿激酶5万U,由引流管注入血肿内,保留4h后放开引流,每日2次。3~7d后经复查颅脑CT或再无引流物排出,拔出引流管。

1.1血量的估算

和术后继续出血的判定标准1.3.1血量的估算采用多田氏公式[4],根据颅脑CT影像估算出血量。出血量=0.5×最大面积长轴(cm)×最大面积短轴(cm)×层面数。1.3.2术后继续出血的判定标准Brott等[5]认为,血肿体积增加33%,即可判定为血肿扩大,因血肿体积增加33%意味着血肿直径增加10%,颅脑CT阅片时,用肉眼足以判断出这一差别。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记录:详细记录可能导致术后继续出血的一切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饮酒史、平均每天饮酒量、术前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脑出血部位、形状、是否破入脑室、原发出血量、发病到手术的时间、穿刺部位、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手术前后患者情绪状况。

1.2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梗塞病史、吸烟史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出血组SBP、每日饮酒量、原发出血量较对照组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DBP较对照组增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后继续出血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关系

出血组发病到手术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30,P<0.01)。

2.4术后继续出血与血肿形态的关系

出血组血肿形态不规则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2.5术后继续出血与手术前后躁动的关系出血组手术前后躁动不安者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3,P<0.05)。

3护理对策

本研究结果显示,颅内血肿发病6小时内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继续出血增多,6小时后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继续出血减少。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后继续出血与术前血压增高有关,尤其以收缩压增高明显。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后继续出血还与患者手术前后躁动、患者手术后用力排便有关,并且早期颅脑CT示血肿形态不规则的患者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后易发生继续出血。

3.1心理护理

患者急性发病,多伴有情绪的不稳定,清醒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压力表现,如因突然肢体活动不灵或失语、吞咽困难表现出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等,护理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流,或以恢复期的病人为榜样,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使病人建立起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与康复,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治疗,避免情绪烦躁造成再出血的发生。

3.2用药护理

遵医嘱常规给予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用药注意事项,以期配合。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应用降压药时,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微量泵严格控制用药速度,避免血压波动幅度过大,给病情带来不利影响。

3.3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以及肢体功能的改变,使用监护仪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详细做好记录,颅内压增高时脉搏和呼吸减慢,血压增高,当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双侧瞳孔不一样大时为脑疝或再出血的表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如术后早期出现高热,提示中枢性高热,及时给予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或大动脉处冰块冷敷进行物理降温;积极控制高血压及颅内压,防止术后再出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尤为重要,血压过高者遵医嘱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50-160/90-100mmHg为宜,勿将血压降得过低,以免影响重要脏器血液灌注。正确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要注意避免一切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活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防血压过高诱发再出血。

3.4舒适护理

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同时减少探视,避免声光刺激及情绪激动引起继发性出血。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患者卧位舒适,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避免身体扭曲,肢体保持功能位,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定时翻身、按摩肢体促进舒适。保持床单整洁、干燥,若被服、衣物潮湿及时更换;做好大小便护理,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昏迷患者若出现心率快、呼吸急促情况,应注意有无尿潴留现象。保持呼吸道通畅,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取下活动的义齿,防止误吸、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引起患者剧烈咳嗽,导致缺氧、血压升高引起再出血。

3.5引流管的护理

根据微创方式的不同,血肿引流时,引流袋的高度应与血肿同一水平或低于血肿的位置,利于血肿腔内残留积血流出;脑室引流时,引流袋应挂在床头,引流袋上端应妥善固定,位置应高于血肿10-15cm的高度,以保持正常的脑脊液压力;每日更换抗返流引流袋,严格消毒处理,防止感染,每日上午8-9时及病情加重时复查颅脑CT,按穿刺针的位置及剩余血肿的量决定给予NS5ml+尿激酶5万U,由引流管注入血肿内,保留4小时后放开引流,每日2次。3-7天后经复查颅脑CT或再无引流物排出,拔出引流管

3.6饮食护理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2

关键词: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应用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会导致我国出现能源物质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相关问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基于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机械设计节能原理的研究,有效落实机械设计节能效果,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同时,实现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

就目前来看,我国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应用到机械设备,其根本原因在于应用机械设备不仅仅能够缩短相应项目实施周期,对于提升项目整体质量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保证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必须实施机械节能设计,在降低能源物质消耗量的同时,保证相应企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1基于势能的机械设计节能原理

一般来说,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这一定律能够保证相关人员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机械设备运行状态和系统势能变化幅度。机械设备在不同条件下运行,所产生的势能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一旦机械设备中势能因某种因素骤停,必然会导致设备势能转化出现问题,无形中加大能源物质消耗量[1]。针对于这一点,在机械设备运行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将机械设备势能变化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避免势能变化幅度过大造成能源浪费,进一步实现机械设计节能效果提升的目的。

1.2基于动能的机械设计节能原理

在实施机械节能设计之前,需要相关人员对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综合分析,避免在机械设计时出现问题,有效提升机械设备整体节能效果。传统机械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考虑输出功率变化,并分析设备在运行是产生的波动幅度,因此在机械设计加工时,应对设备自身动能状况实施有效分析,并按照机械设备与动能状态进行能源回收转化,有效提升机械设备运行的节能效果。除此之外,还应按照机械节能状况进行输出力调整,在改善机械设备运行节能状态的同时,提升相应机械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机械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摩擦力和阻力,这就需要在机械设备各项零件之间添加润滑物质,这能够在提升机械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降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物质消耗量,有效调整机械设备动能与输出力之间的关系,在节约设备运行能源的同时,提升机械设备运行效率[2]。

1.3降低其他消耗功率

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外在因素的干扰,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无用功现象,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这种现象,势必造成机械设备能耗量提升,影响设备自身节能效果。基于此,应对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无用功综合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在保证机械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机械设备节能设计水平提升的目的得以落实。

2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应用

就目前来看,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其在汽车上表现尤为突出。理论上来说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汽车在不同环境下运行产生的能耗存在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入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尽可能保证汽车内部机械设备运行能源物质消耗量的一致性,避免汽车中机械设备在运行时出现势能和动能上下波动的现象,在减少能源物质消耗量的同时,实现汽车运行节能减排的目的。除了汽车行业,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在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加工机械设备、路桥施工设备中均能得到良好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提升相关项目实施效率,还能减少机械设备运行的能耗,对于推进我国各个行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3-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行业能源物质消耗量逐年上升,在这种条件下必须进行机械节能设计,并从势能、动能和其他能耗功率这三个方面分析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提升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落实力度。此外,通过上文还了解到其在汽车行业、施工行业和生产行业等均有广泛的应用,也说明应用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对于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长志.机械设计节能原理与应用[J].南方农机,2017,48(22):87.

[2]秦楠,王琳.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与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6(30):152.

[3]徐伟.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分析与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7):85+87.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3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创新理念;设计创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本科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原理》理论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核心技术基础课[1-2]。按照《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含近机类)专业应安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单独授课,学时在1~1.5周,且一般安排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这门课程在太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6版培养计划中已提前至大二下学期授课,且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本课程的有关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机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初步具有较为完整的概念,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计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可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主要研究机械一般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系统分析能力,并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基础问题。因此,该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服务的。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现状分析

国内许多高校教师在近十几年来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与尝试,包括本科型、面向应用型等不同高等专业学校[3-4]。具体的教学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的题目、教学方法和形式、培养能力等方面。张晋西、尹旭妮从题目的合理设定方面分析了其对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性,提出选题应多样化[5-6]。王涛、黄小龙等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将图纸设计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模式[7-8]。王俊峰、朱玉和吴斌等人分别研究了工程建模分析软件Matlab、PRO/E、Adams和Matlab/Simulink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9-11]。陆凤仪、刘丽明则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文献综述,结合我校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特点,笔者认为,目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环节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现有的课程设计题目单一且重复性高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课程设计题目类型单一、重复性高。我校目前采用4种机械装置课程设计题目,分别为牛头刨床、单杠四冲程柴油机、压床和插床。其中,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已经提供,要求学生根据系统方案对其中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以及齿轮机构进行设计分析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机构动态静力分析和确定飞轮的转动惯量。虽然其中的每一个题目都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且系统地将机械原理中连杆机构、凸轮和齿轮三大典型常用机构糅合在一个机械装置中,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这几种机构,不再孤立分析问题。但是,这些题目中的机械还是偏于传统型,而且题目类型固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些题目无法体现出创新设计的思想。更加灵活性的半开放式的题目,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而且,4种固定式题目仍然稍显偏少,每一届学生重复性虽然可控,但是前后届学生之间依然存在重复性高的问题。

1.2设计手段未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结合

由于题目偏于固定,学生兴趣不是很高,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完成任务。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缺少了对他们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应该使学生将虚拟仿真技术与课程设计内容有机结合,增强他们使用这些工具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参加全国类的机械原理课程经验交流会并跟同行交流,大家有一致共识,图解法仍然应该是机械原理机构分析不可忽视,甚至更应该加强的手段。除此之外,应该将解析法与虚拟仿真技术结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机构进行运动、动力分析,并结合图解法进行验证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1.3创新性能力体现不足

创新是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重要性不用赘述,大家都知道需要创新,然而创新不是口号,而是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体现创新的理念。目前多数的课程设计都基于系统方案已经确定或者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缺失了创新设计理念。高校的许多教师已经逐渐尝试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方法及考核等方面与创新思想相结合,探索能够体现创新设计的课程改革,不过这个任务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地努力和探索。针对上述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一些高校的教师在其教学改革中提出应将创新设计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14-15]。王慧明、黄小龙提倡基于“学科竞赛、创新项目”来开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而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6-17]。

2基于机械创新设计理念的教学方法

本文从课程设计题目的创新选题、系统方案的创新设计、虚拟仿真技术与图解法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法、合理的能力评价方法等4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从系统与细节上将机械创新设计的理念慢慢渗透进整个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

2.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创新选题

基于机械创新设计的理念,依托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思拓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基地”以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对机械专业学生进行拓展性选题。选定“解决小区问题的停车装置”和“辅助人工采摘水果装置”为主题,让学生自行组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题。选题确定后依次进行系统方案的创新设计、机构实现、机构分析及计算、模型制作。整个选题到分析的全过程任务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门课程的设计任务,完成设计图纸以及设计计算说明书,答辩通过,获得成绩和学分。

2.2系统方案的创新设计

学生选题确定后,即开展所要完成目标任务的机械装置系统方案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采取2次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并提出修改方案,从而形成一套合理的机械结构装置系统方案。整个系统方案的创新设计过程,主要实施者是学生,教师起到引导、监督和可行性指导分析的作用,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激发兴趣,在系统方案阶段就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课程设计之中。

2.3虚拟仿真技术与图解法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法研究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应该灵活使用虚拟仿真类软件工具,应该促使学生课堂外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贯通。工程建模分析软件Matlab、PRO/E、Adams和Matlab/Simulink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应该与图解法进行结合,图解法简单有逻辑性,但是这些工程建模分析软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设计的能力,并且对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都有提高。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图解法结合分析,即在机械结构系统装置的形成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PRO/E等三维建模软件进行零部件和装配体建模,并通过这些建模软件中的运动仿真模块或者Adams软件进行机构的干涉性分析及运动仿真分析。对有精力或者能力更强的学生,提倡其利用Matlab和Adams进行机构系统的联合仿真分析。所有基于分析软件对系统机构进行的运动、动力学分析都对最终设计结果的优化提供依据。

2.4课程设计培养能力的合理评价方式研究

基于机械创新设计选题进行的课程设计考核及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第一,根据组队学生选题后完成的系统结构方案的创新性、机构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系统机构的详细设计、运动及动态静力分析;第三,最终设计完成的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第四,进行答辩,考查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根据实际运行过程对上述几方面评价指标进行研究,确定出各部分所占分数比重。最终,每位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将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表现得分,以及其在整个设计小组里面的贡献多少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获得《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课程成绩和学分。

3结语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4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建设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战略部署,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两项重要规划纲要,指出我国要由工业生产大国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强国,必须首先成为工业教育的强国,培养出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系列人才。2010年6月23日,我国教育部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发展规划,在全国工科院校范围内正式启动了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程性人才为目的,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以工程技术应用为教改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措施是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机械原理课程是我国工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核心专业必修主干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理论教学与工程生产紧密相连的“桥梁”性实践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机械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机械原理教学经验,充分利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动手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上进行探讨和改革,学生学以致用,以适应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高等工科院校培养新要求。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现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是以牛头刨床、钢板包装机构、面霜灌装机构等传统架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机械传动方案的总体设计,让学生运用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学过的机构运动分析去设计各种合理的机构,学会自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和巩固机械原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建立一个完整的机械原理知识体系。但随着社会对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体系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是给定的,缺乏自主设计内容,学生没有自主创新的空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传统的课设题目只注重训练学生分析和设计执行系统方面的内容,缺乏对完整装置设计理念和运动方案等方面分析和选择的训练,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2.由于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都比较经典,大多数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相关的参考资料非常多,从网上就可以找到现成的设计说明书等内容。这些都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完成课设任务时产生依赖或者懒惰心理,不深入思考课设内容,极大地影响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弱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采用图解法分析机构,思路清晰,过程简单,但精度差,不适合现代机构设计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解析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课程设计必须培养学生更多地使用现代计算技术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模式与时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大学生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必须根据现状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与实践。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设计选题范围,丰富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设置与分配对于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具有关键意义,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设计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题目数量偏少、内容僵化、使用次数过多等弊端,应在原有给定题目的基础上开设学生自主选题和基于工程项目的选题作为补充的方式完善课程设计选题方式。为此,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原有的15天教学环节安排基础上安排2天左右的课题论证环节,鼓励同学们自组团队,3~5人一组,或结合生活实际,或结合某些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结合近期2~3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在2天左右的时间内自主查阅相关课题资料,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最终到指导教师处进行答辩以确认选题。为了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有多样化选题,训练其创新设计理念,对于自主选题且合理论证可行性的同学予以1~5分的额外加分,而对于选题不合理的同学则让其在给定题目范围内进行选择。由于每届学生总会有少数同学无法自主寻找到合适的课设题目,而传统的题目又容易被抄袭,为了避免这些学生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任课教师应在平时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题目,以便扩充和更新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库,题目来源可以结合科研项目或者社会上的热点需求等进行拟定,也可以在历届学生的自主拟题中选择做得较好的课设题目作为备选。以学生自主选题为主,指定题目库为辅的课程设计选题模式既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培养创新性思维,又可以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2.更新课程设计工具,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机构的运动分析、凸轮外部轮廓线的设计等都是采用作图法进行求解和设计,过程简单,但是效率偏低,求解精度差,无法适应现代机械设计的技术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CAD\CAE等工程应用软件功能愈发强大,利用其进行机构运动仿真分析和凸轮外部轮廓线的解析法设计非常便利。与此同时,相较于手动画图计算,年轻的学生更乐意学习一些偏计算机类的软件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方案的创新和机构的设计。因此,在课程设计考核过程中,专门设置了一项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评分标准15分,要求学生必须使用一种工程应用软件(MATLAB、ADAMS等)对设计过程中的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或用解析法分析机构的运动轨迹。这一环节的设置正是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具有使用现代计算机工程应用软件的基本能力,适应当今企业对于工程性人才的实际需求,训练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研究、实践和解决各种工程实践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3.强化多人团队合作,促进综合素质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仅需要培养高校工科学生的个人工程能力,还需要适应现代制造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很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制造企业所遇到的工程问题规模愈发庞大和复杂,个人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更多的是需要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一些复杂工程问题。因此,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我院取消“一人一题”的单打独斗模式,改为学生自由组队的模式,以3~5人的团队为课设基本单位,从论证选题开始既可以分工协作,共同分析课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直至完成任务。由于一个课设题目改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考核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了很多,除了需要完成传统的课程设计任务外,还额外增加了课题论证环节、计算机绘图任务、工程软件应用和系统方案中机构三维运动仿真等任务内容,在最后答辩中除了主讲外,每个人都要有回答指导教师提问的环节。充分利用机械原理实验室资源和工程训练中心中的开发实验室资源,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尝试搭建实物模型验证团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次课程设计改革中专门留了5分作为奖励,鼓励学生动手验证方案。这些内容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程设计,除了让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的氛围,还可以利用工作过程中探讨及答辩环节、各种电子文档制作、现场答辩等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益于更好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四、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是机械原理的附属课程,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模式上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顺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改革,将课程理论知识、工程实践问题和创新解决方法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课程设计成绩上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有效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培养目标,为后续的机械类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宋少云.面向工程的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4

[2]李大胜,张辉,吕明,等.“工程化”背景下《机械原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3

[3]张婧,赵坚,张玲莉,等.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

[4]华剑,周传喜,袁新梅.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5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或近机类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达到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的有效成果。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应用型技术;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根据高等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面向具有适应社会企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更应注重本课程的设计性和实用性,即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机械设计的实践能力。以此为培养目标,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讨。

1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是由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精缩而成,教科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用来介绍不同机构的工作原理,但主要以二维图的形式为主,二维图不够直观,对刚刚学习专业课的同学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比如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直接讲内燃机的结构,由于学生没见过实物导致听起来会迷茫,甚至会有一部分机械制图薄弱的学生无法读懂机构的工作原理图[1]。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慢慢的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教学的改革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学的改革分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两个部分:2.1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具有实践性强和教学内容多的特点,部分章节知识点难度大且较繁琐,用口头表达的形式难以叙述清晰,往往会出现教师讲的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而学生依然懵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首先是在课堂上使用教学手段的革新,如将挂图、模型及实物等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实现两者互动,以学生为本,教师带着问题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要达到“精讲多练、分析讨论、加强自学”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2.2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知识和机械设计感性认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将所学到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不会应用在实际工程上,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多结合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来讲授不同机构的原理和应用,这也高度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以实用性为主,讲解上更加突出课程在工程应用上的重要性[2]。案例:在讲解连接章节中螺栓连接时,用已发事件来强调用螺栓进行连接时没有控制好预紧力造成脱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列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那霸机场降落时由于螺栓的脱落刺穿了油箱引发大火[3],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螺栓连接预紧力的印象。在讲授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时,列举工厂内在吊装床身时,吊环的螺栓强度不够导致断裂,致人伤亡的惨案,来强调强度校核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工程上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更加形象具体,可以使学生牢记相关知识、掌握其原理,达到了良好效果。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是理论分多于实践分,学生只要会一些计算方法或硬背一些公式就会取得好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与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初衷相隔甚远。因此,改进当下考核办法是大势所趋。革新后的考核方式贯穿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想象的能力,可以以个人名义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套机械设计项目。此环节与设计开发性实验相辅相成,包括模型的建立、运行的模拟、方案的优化及进一步的验证等,总结成实验报告并提交,这个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此种考核方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了实践能力,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初衷得以实现,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夯实基础。

4结论

根据高校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本,提高当代应用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宋永石 王涛 明浩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可桢,程光蕴,李仲,钱瑞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6

针对当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其不足,并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并付诸实践。《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模式的改革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机械类学生机构选型、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OBE;工程教育;《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为了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实施专门性认证,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行业提出的基本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合格性评价[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3]。我国若要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就必须基于OBE理念,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体制。《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紧随《机械原理》课程之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延伸[4]。基于OBE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毕业能力要求及课程规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需培养的主要能力包括:1)掌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2)具有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3)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复杂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毕业要求3)。本文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能力的上述四条要求,结合近年实践经验,阐述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模式,并为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

《机械原理》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现有机构的学习,包括构型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习;其二是针对具体任务,利用所学机构学知识,设计传动方案。前者称为分析,后者称为型综合,《机械原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型综合的高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正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遗憾的是,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体现不出OBE所要求的设计系统的能力,复杂机械系统更无从谈起,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其思维,并且课程设计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题目不宜太深太复杂,其原则为:题目具有综合性,以运动方案设计为主;题目要覆盖《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题目应结合生产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熟悉的;题目的设计结果应包括两到三种基本机构,也允许选用其他常用机构或组合机构;题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设计题目确定后,需对已选题目提出三种运动方案,并经反复论证,确定一种最佳运动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这种自由选题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同学的兴趣。设计方案由学生独立提出,经独立地分析、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以发挥其主观性、创造力,使学生受到一次真实的设计训练,进而提升其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此外,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共同讨论、研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使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作用。这也符合OBE培养大纲中工程毕业生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方案确定之后,其相关运动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利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所选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力进行分析,并绘制机构运动线图和作误差分析,最后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设计仅能算一次作业,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学生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对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缺乏深刻理解,谈不上对学生的毕业能力的培养。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考虑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间较短,教师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需提前做出安排,如现代工具的使用、软件的学习、各种方法的比较、综合性作业安排等。任务的不确定性导致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任务,基于所学的机构学知识,甚至查阅相关文献去设计解决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必然会深入了解每个所设计的传动方案,最终方案确定后,需对其进行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因有了方案设计的深刻理解,设计的目的已非常清楚,在相应分析时,对方法的选择和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明确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不至感觉学无所用。

三、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

在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中,第二条毕业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5]。传统课程设计整个传动方案为教师所指定,分析方法固定,无需学生深入了解,只需按部就班完成画图和分析即可,可见,传统课程设计在第二条毕业能力要求上基本没起到培养作用。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从设计任务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均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传动方案,并需要通过多方案的比较而得出可行方案。在方案确定后,详细设计传动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任务确定各参数,最后对机构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为了更真实地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正确性,要求学生对所设计的传动方案进行全部或者部分的搭接实验,通过搭接实物并测量参数,再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对比,找出误差存在原因,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课程设计所培养能力相对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分为四部分:选题成绩、平时成绩、设计成绩及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分值及考核依据如下。选题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能力。每个团队均需通过PPT形式,结合参考文献查阅或调研情况,对自己团队的设计任务进行说明,根据所定任务设计两到三种机械传动方案,每个方案中必须包含两至三种典型传动机构,并且必须包含四杆以上连杆机构。根据传动方案是否合理、考虑是否周全、有无创新点、是否实用进行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依据设计阶段的出勤情况和态度评定,这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初步对毕业要求9中个人与团队能力的培养。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根据所选择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正确性、模型建立、运动仿真、简图绘制等进行评价。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各组将集中设计阶段的工作及成果以PPT形式作汇报,主要介绍组员分工及完成情况,组员自评分,搭接视频等,并回答提问,据此评判答辩成绩。通过此类考核方式,对毕业生的能力9(个人与团队)和10(沟通,包括撰写报告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也起到初步培养的效果。此外,上述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投入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繁琐的教学目标分解和教学方法选择,要求其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广博的基础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案及其特点要有充分认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比较后,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案。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根据OBE教学理念改革后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学生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OBE工程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是在设计内容,还是在设计方法和评估方式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毕业能力,实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的目标。

作者:曾达幸 李飞 侯雨雷 宜亚丽 郑立娟 张芳芳 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认证一点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7

关键词: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0引言

从我国当前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形势来看,对实验内容的重视程度不足,但是基于学科特点,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需求日益强烈。机械类学科的理论知识非常复杂,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实验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实验教学的改革不仅能够提升机械类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对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背景

各大院校中基本都设置有机械类专业,且机械类专业往往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这与市场需求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对于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许多高校都侧重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在机械类专业中,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复杂,专业性很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在机械类专业中属于基础性学科,也就意味着它是机械类专业大多数学生都需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对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日后在机械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通过教学课程向学生们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安排足够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加深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也可以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我国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只有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案,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实现机械类专业教学的长远发展。

2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作为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开设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群体,这也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培养人才的常用方法。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暴露出一些不足,具体如下:第一,当前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安排比较单调,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实验的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进行验证和演示,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实际锻炼意义不是很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能真正参与其中,学习热情也受到打击。第二,在当前的实验教学课程中,为了使教学计划顺利完成,许多复杂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都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述,导致学生对机械原理专业知识的理解普遍存在障碍,这种口头的讲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第三,当前实验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教学课程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安排,这使得教学实验不够完整。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实验指导书来完成具体步骤,致使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得不到实现,无法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教学环境中,创造性思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会被逐渐削弱,实验教学的开展也将失去意义,因此,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3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

3.1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抽象思维,正确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对当前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完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大纲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体系方面的设计,细化实验教学各个阶段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自主探究,使实验教学发挥应有的效果。

3.2开放实验教学环境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教学内容丰富而抽象,其中涉及大量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以及各种零件尺寸的调整和匹配等,这对教学实验室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依赖于各种实验设备,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在各类机械实验教学中都能使用相应的设备,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验模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3.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依赖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从实验选题阶段就要重视学生的内心想法,并在后续实验阶段听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建议,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对于实验教学的热情,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结语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该学科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离不开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包含丰富的实验环节和操作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传统实验教学对这一点不够重视,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目标。未来机械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必将向着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使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金花.机械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效果[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06).

机械基础原理范文8

由于“电气机械复合型”专业教师不是非常普遍,电气工程制图课程大多数只能由电气工程师背景的专业教师或者有机械设计背景的任课教师承担,前者擅长采用AutoCAD绘制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接线图、明细表制作等一些基础制图功能,后者擅长采用制图软件进行二维、三维机械制图,都会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偏离课程目标,无法实现从电气原理图开始到电气控制柜效果图、加工图设计这样整套流程的教学,导致学生普遍认为电气工程制图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或者无法独立完成实际工作中电气工程师需要的设计技能。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企业要求电气工程师具备哪些制图和设计能力来确定。通常一个小企业中电气工程师人数不会太多,因此要求电气工程师需要掌握涉及电气方面多数的技能。在承接一个项目后,由机械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进行项目机械结构的设计,通常都会采用Solidworks、Pro/E、UG等结构设计软件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电气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驱动和控制机械设备,因此在机械结构设计时,会与电气工程师协同设计电气部分,电气工程师要根据控制对象,绘制电气原理图,通过计算,选择电气元件的类型、型号、供应商等,再进行采购;完成采购工作后,需要对电气元件进行排布,设计电气控制柜、控制面板,此时需要与机械结构工程师协调设计,如何安装方便、美观等工作就在此时确定;根据设计结果,绘制电控柜的效果图和加工图,外协加工;完成加工后,电气工程师进行元件布置和接线,然后进行调试。在这个过程中,电气专业毕业生需要会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接线图、明细表制作等一些基础制图技能,同时要熟练使用三维机械设计软件,进行机械电气协同设计,绘制效果图和加工图,才符合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在68课时的教学时间里,要精通所有的软件有相当的困难,因此教学内容主要突出AutoCAD的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接线图设计,加上三维结构设计软件中其中一个到两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学习,通过教室内电气控制柜的实测练习,初步掌握整个流程的操作方法,在后续的课程里,通过加深练习,完全掌握上述流程和技能。

三、优化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电气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是采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体系转化过来的模式进行教学,对识图和二维制图能力进行充分教学,缺乏直观性,由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里面缺乏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方面的先修课程,使得电气学生在学习识图和绘制机械零件图形时非常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二维软件和三维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较易被学生接受。采用简单图形学维制图软件Autocad,在掌握一定技能后,绘制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接线图等专业图形,配以国家标准的图框和表格,采用虚拟打印的方式展示学生设计成果。在二维软件学习同时,采用简单机械3D模型的绘制,让学生渐进式掌握三维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后续通过实测计算机房里面的电脑、桌子、配电箱、路由器控制箱等设备综合练习,获得三维设计技能。在后续的课程里,可以加入测绘复杂的电气控制柜、流水线等内容,使得电气学生熟练掌握电气工程需要的制图技能。从三维设计简单模型或者零部件入手,使没有机械制图和画法几何基础的电气自动化学生容易入门和掌握机械制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避免传统的大量时间进行二维机械设计过程教学,符合现在企业中大量采用三维设计二维出图的设计流程。同时,在机械设计同时,学习Autocad绘制简单的二维图形,进而掌握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接线图、明细表制作等一些基础电气制图技能,使得学生逐步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分析几届学生的课程教学,大多数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中等难度的电气工程图绘制任务,达到教学要求。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