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教育范例6篇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1

关键词:儿童 早期音乐教育 重要性

前言

在2l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加速增长,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早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那么早期音乐教育则更应该贯穿其中。经过长时期的研究发现,儿童智力开发与学习音乐有着重要联系。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所以说人类最好的朋友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始终是音乐,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占据着不可低估的位置。由此,大量的科学实践证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极为重要,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应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共同组成的。而在0-6岁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感受的现象,导致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唱歌、跳舞或乐器才算是接受音乐教育,而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此外,在有些家庭中,虽然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但并未付诸行动,只寄希望于学校和社会,再加上有的父母自身音乐素质不高,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辅导,就造成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缺失。除了家庭教育之外,社会上也有很多教学机构,而对于这类行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比如师资、设备等要求,所以这也需家长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挑选一些正规的教学机构进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重视体验感受音乐,父母双方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除功利思想,让孩子在自然、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想象则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合理的情节、激发儿童的兴趣、营造他们的想象空间。要鼓励儿童大胆并多角度地去思考,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儿童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让儿童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用肢体。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在学习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更需要培养他们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也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创作时机、激发儿童捕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还要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儿童欣赏音乐时,会潜移默化地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儿童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培养儿童的音乐记忆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创造音乐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儿童的音乐记忆力时,每天应让儿童重复唱一些歌曲或跳一些舞蹈。一般重复3~4回,大部分儿童就能够记住了。但由于儿童遗忘的很快,尤其在短时间内遗忘很多,后期逐渐减少,所以要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进行重复练习,这样就可避免遗忘。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成人应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记忆训练。

(三)音乐教育能够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

儿童通过感知,将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便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儿童的情绪体验和感知能力。这些情感体验会使孩子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更容易产生心理的共鸣。音乐对于儿童情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他们更好地认知、学习其它学科。儿童经常接触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会更容易感到心情愉悦,内心平静。这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尤其是人文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施以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

环境是塑造和强化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让儿童处在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之中,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一生都致力于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他主张儿童出生时就给他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从小听好的音乐,在反复的聆听和接触中产生自然的习惯和动力。比如,在家中我们可以播放一些音乐作为背景,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聆听音乐,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与体验音乐,除此之外,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跳舞,让孩子随着音乐摆动,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也可以放一些古典音乐给孩子听,家长也可哼唱一些摇篮曲、儿歌或民歌给孩子听,使儿童充分的接触音乐。即便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音乐运用进去,利用音乐的情境把儿童带入活动之中。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2

作为家长或是教师,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因此,不管是家庭和还是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健康问题例如幼儿园会为孩子制定每周的营养菜谱、家长会尽可能给孩子添加营养品:幼儿园每天都会保证孩子有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家长也会利用休闲时间带孩子去游泳、打球、在社区或到公园跑跑跳跳……等等。然而很少有家长和教师意识到,早期性教育对孩子一生健康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这就使“性教育”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个盲点。这跟家长和教师未能正确、全面理解“性教育”的涵义有关。

一、性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人们通常把性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对青春期儿童进行性知识教育。事实上,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俗地讲,性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孩子认识人体解剖和生育,并且是教他们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男人或女人奠定基础。

二、低幼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未能适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从而给儿童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其严重后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深圳南山区一位5岁女童因偷看小男孩撒尿被亲母体罚失手致死。法官认定其母是教育手段不当造成悲剧,从轻判刑。事实上,如果孩子的母亲适时让孩子了解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生理解剖特征、并教以适当的行为礼仪――比如“偷看别人上厕所、洗澡都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就不会有偷窥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从性教育的角度看,因为孩子的母亲没有掌握性教育的知识与方法,把5岁孩子常有的好奇行为当作“品德败坏”――这才是本次悲剧发生的关键。

三、低幼儿童性教育的原则

原则1:要掌握好时机

性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随机教育。它首先要求父母善于把握“可教的时刻――即自然而且很容易给孩子提供有关性信息的时刻”:如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时、当你在给孩子洗澡的时……,而在幼儿园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把性教育渗透于当一日生活环节之中。总之,低幼儿童的性教育不能像中小学那样设立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它要求家长、教师心中有准备,敏锐地把握“可教的时机”,巧妙地渗透性教育的内容,使低幼儿童的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原则2:要掌握好分寸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性知识和信息需要了解。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性教育内容的重点与讲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低幼儿童进行性教育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要拿捏好分寸:讲什么?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既是原则,更是技巧。例如,父母不应该也不必要向5岁的孩子详细讲解避孕措施;但是他们绝对应该从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向孩子灌输“防范性侵犯”的观念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随意触摸的,如果有人对你做些感觉怪怪的事情,你一定要说“不”,并且赶快告诉爸爸妈妈……

原则3:自然地对待“性”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性”当作自然的事物来看待:既不应将“性”神秘化,对孩子绝口不谈“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应把“性”透明化,即在公众场合(专题讨论会除外)随意谈论“性”的问题。

四、低幼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身体部位与自己的性别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孩子了解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名称和用途。在家庭里,父母在给婴儿洗澡和换尿布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像认识手、眼睛等器官一样,很自然的认识生殖器官的名称。同时也很自然地认识了自己的性别。通常这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抓住“可教的时刻”,或配合主题活动,借助图片、模型等让小朋友认识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的名称。

2、性别角色扮演

这一部份的内容就是要让孩子不仅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而且还能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出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应的适当的行为:男孩子不能像女孩子那样穿裙子;如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

3、“我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我从哪里来?”――这是3到5岁孩子通常会给父母或老师出的“考题”。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应做好随时“应考”的准备。如果成人事先有心理准备,那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就显得比较从容:先简单回答(――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是妈妈的肚子里……),再根据情况判断可以跟孩子讲到哪一程度。其实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性教育的问题,还是生命教育的问题。

4、相应的礼仪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他必然要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问题。虽然礼仪的问题受文化背景影响较大,不同时代、地区有不同的礼仪,但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对个人都会有以下要求:即不能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性器官是人的隐私处,不能随便外露或让别人碰,也不能故意偷看或碰别人的隐私处;洗澡时必须关上浴室的门等等。因此家长和教师应从小教给孩子相应的礼仪,这样才能使孩子社会化过程更加顺利,同时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5、防止性侵犯:

在西方国家,儿童性侵犯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我国,以往大家对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够敏感。比如在一些地方就有成人公开随意逗弄小男孩的生殖器习俗,大家对此都不以为然。严格来讲这实际上已是涉及到“性侵犯”的界限了。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3

1 早期教育产生的基础

1.1 医学理论基础 大脑的重要问题―关键期和可塑性,脑的不同功能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 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期最容易获得, 此关键期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 发展速度最快。一般认为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因而也必将是儿童早期教育有所突破的时代,许多珍贵的病例证明了大脑惊人的可塑性和代偿性。最新研究成果正在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与医学与教育等。教育曾经更多的属于经验学科,现在,幼儿教师和家长将脑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来解决儿童早期教育的种种难题,更好的为儿童服务。神童并不神秘,从脑科学角度看,他们只不过是在大脑发育的各种关键期,受到了丰富而适宜的后天养育,形成了比一般儿童更多的神经突触和更发达的神经回路而已,脑科学关于大脑发育关键的这一成果也印证了布鲁姆曾在《人性的稳定和变化》中指出的: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量度与最初潜在的量度无关,但是与一个人在智力迅速发展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关系重大,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将永远达不到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智力发展的影响在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受环境的影响为最大,变化极为缓慢的时期则甚小。遗传决定大脑――这是片面的理论,轻视了环境对大脑潜能的重要作用,脑科学揭示脑演化的自然法则是: 环境造就大脑,功能决定结构。即使那些大脑具有先天良好结构遗传的人,如果没有后天环境的作用,没有及时的教育培养,其大脑的潜能也得不到开发,终生就不会有所成就,大脑的变化、学习和记忆及脑内神经元的联结程度决定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脑科学研究发现,早期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刺激对大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实施“脑的十年”研究计划。我国也启动了“跨世纪脑科学”研究计划。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应建立在脑神经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上。

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1.2.1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祖国的未来和花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爱护,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也是家庭唯一的未来和希望,家长对于儿童的教育往往舍得投入,希望自己的宝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也越来越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一个经济上的保障。

1.2.2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出人投地,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更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将来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不惜血本的投入。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让宝宝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给宝宝的智力及心身发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2.3 家庭模式的转变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加上外公外婆,还有爸爸妈妈,家里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这些条件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得以实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1.2.4 儿童出生先天素质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不断加强,婚前检查的开展,围产期检查的开展深入,大大降低了出生缺陷率,儿童的出生先天素质不断提高为早期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广阔的舞台,即使是那些脑发育不良的患儿,经过早期教育大脑智力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儿童早期教育可以提高智力的发展

2 早期教育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早期教育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通常是指对0~3岁正常儿童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给予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刺激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在感知觉、认知、语言、动作、社交等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智力发展。早期教育也可针对5~6岁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尤其是3岁前儿童,希望通过早期教育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它的形式多样,有亲子式的、有在专业保健机构接受早期教育的,有社会专业早教机构,门类繁多,我们一定要有判别力,选择科学合理,适时适度的早期教育,因为早期教育必须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育规律来进行,决不是灌输知识和拔苗助长,它有它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家长们也要有正确的心态,切莫急攻近利,异想天开。0~5岁是感觉的关键期(2~2.5岁达到顶峰),其中视觉是从3月~2岁;秩序是1~4岁左右;语言是出生后2个月~8岁;词汇是9个月~6岁;运动发展是从出生到6岁;数学与逻辑是从1~4岁;器乐演奏是从3~10岁;情绪控制是从2~30个月;儿童心理学研究3~6岁是个性形成期。所以家长要根据规律,因势利导,对于个别方面超常超前发展的儿童,根据情况针对性的给予教育与指导,另外教育要有的放肆,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家长切莫一厢情愿的给予灌输,尊重孩子们的兴趣,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早期教育是对孩子全方位的培养,不是片面的,是对宝宝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教育培养,决不是象社会上有些兴趣班,如:美术、音乐、跆拳道等只是就某一方面的培养,早期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为孩子的整个人生身心健康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只要适时适度科学的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满意的成果,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陈锦光 .108例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6:27.

[2]曾祥芳.儿童适早期教育应时与合理地进行[J].高等函授学报,2004:34.

[3]常艳春,楚城.教育孩子切莫急功近利,异想天开[J].家长,2006,1:23.

[4]刘启珍,朱金莲.试论早期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2:42.

[5]闫桂芳,李长卿,张彩霞.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儿智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

[6]王淑娟.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影响的初探[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

[7]鲍雪梅.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28.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4

一 早期教育是具有广泛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

1.早期教育为各类教育打好了基础

作为个体接受教育的发端,早期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五年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早期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明显提高他们小学、中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失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早期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2.早期教育能促进家庭幸福

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独生子女问题使得早期教育更显迫切。中国有众多独生子女,他们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他们绝不能失败,包括他们的教育都不能失败。但这些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非常孤独,加上高楼住宅里隔壁邻居来往不方便,独生子女从小缺少玩伴,这意味着他们缺乏交往的技巧。另一方面,中国年轻的父母大多数是上班族,没有太多时间、精力承担对幼童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或学习早教知识。换言之,急剧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中国年轻家庭事实上难以胜任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这部分工作势必由社会来承担,或为这些家庭提供帮助。早期教育机构通过承担幼儿教育与保育,将幼儿父母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母亲就业,改善了妇女经济、家庭和社会的地位,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

3.早期教育有助于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而早期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早期教育具有显著的补偿作用与功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早期教育,能有效提高和促进这些儿童融入主流社会,降低因出生和成长环境的不利所带来的影响,减少社会分层现象和社会贫困。美国长达三十年的“开端计划”和“佩里早期教育项目”等追踪研究均显示,对家庭经济贫困、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实施早期教育,能成功地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圈,使其因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而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学业并获得工作上的成功,能自立而不是依靠社会福利,更有可能组建家庭并对婚姻生活忠实,减少未成年父母人数、减少特殊教育开支、增加高校毕业率、增加就业率、减少犯罪率等情况。

二 早期教育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干预

1.早期教育投入问题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是完全市场化的,即由私人投资建设早教场所、购买相应设施和教学玩具、招聘员工,再通过向家长兜售其课程服务取得收入,其总收入扣除投资成本以及各种税费后的差额,即投资利润。为便于招生,早教机构一般选择在人流集中的位置,因而场地租金较高,在激烈竞争下,其收费不可能太高,导致其利润较低。总体来说,早教机构的场地租金、特许加盟费、教学玩具采购费、员工工资构成其成本的主要部分。早教机构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员工招聘困难、流动性高,管理难度较大。作为私人投资,早教行业门槛高、投入大、管理难、利润低、投资回收期长,这让很多有意进入的私人资本纷纷退却。完全市场化的早期教育不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早期教育中来,进而不利于早期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发展。从解决早期教育巨大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分担相当部分投入,还需要政府推出各种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早期教育领域,以分担财政压力,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

2.早期教育公平问题

如上文所述,私人投资早期教育需要考虑进入门槛、成本与利润、回收期限、管理难度等现实问题。出于成本考虑,私人早教机构的收费不可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支付能力较低的家庭提供服务。私人资本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意愿这么做。进一步讲,早期教育与服务的效用更多地体现为减少犯罪、减少贫困等社会效用,这部分成本完全由私人包括早教机构和家庭来承担,这是不公平的,因而也是没有动力的。因此,如果早期教育完全由市场提供,显然弱势人群的孩子将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早期教育,这对其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是不利的,要解决这个负激励问题,需要政府主动承担起保障所有儿童能平等享有早期教育机会的财政责任,需要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进入早教行业。

3.早期教育监管问题

教育领域的消费明显带有“不完全信息”的特征,家长对什么是早期教育、什么是优质的早期教育并不具备完整的信息,在选择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有可能被误导甚至欺诈,这就是市场化的早期教育可能导致的负外部性。由于行业竞争或专业能力乃至职业伦理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原因,各个早教机构往往会对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质量标准、价格标准、师资标准等各执一词,一些实力较差的早教机构所推出的教育内容可能是缺乏核心理念引导的,甚至在实践中为迎合家长而出现各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面对早教机构的宣传轰炸,作为消费者的家长也很难判断早教机构及其课程服务的优劣、好坏,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需要政府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制定早教市场的规则,这些帮助其实就是居于公正中立者的政府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这是市场无法自发提供的。

三 早期教育纳入政府职能范围是国际大趋势

1.加强基础研究

美国的早期教育非常发达,但其发展也经历一个过程,其中,政府以科研成果为发展早期教育制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是其重要的经验。在美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许多人并不认为早期教育机构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些州对发展早期教育并不支持,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少。为提高公众对早期教育价值的认同程度,并通过公众舆论促使州政府对发展早期教育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积极投入资金,组织大学、专业组织的专家进行早期教育研究,并及时公布科研成果,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推动州政府积极发展早期教育。

2.加大财政投入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政府管理。美国、英国、韩国、墨西哥、印度等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把为家庭提供早期保健、保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以儿童早期教育为主题的国家行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从1965年开始实施的《提前开始项目》到2005年的《入学准备法案》,拨款金额由9600万美元上升到68.99亿美元,40年间上升了70多倍,英国《确保开端计划》财政预算金额从2001~2002年度的1.8亿英镑逐年增长,截至2007~2008年度已高达17.6亿英镑,增长了近10倍,印度面向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儿童综合发展服务计划》的投入在1992~1997年间就达到260亿卢布,2002~2007年间更迅猛增至1168亿卢布。各国充足的早期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早期教育的稳步发展。

3.以立法为保障

为了促进早期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许多国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早期教育法规和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先后通过了《儿童保育法》《提前开始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等多部法规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早在1972年就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葡萄牙于1997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法》,德国于1990年实施《儿童及青少年救助法》,2007年开始实施《联邦父母津贴法案》。印度在2003年和2005年先后颁布《国家儿童》和《国家儿童行动计划》,日本于2004年提出“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动议,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为未来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做准备;英国也出台了很多项早期教育政策,如“确保开端”项目《每个孩子都重要》《儿童十年保育策略》《2006年儿童保育法》《早期奠基阶段规划》《儿童计划》等。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8〕75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基二厅函〔2012〕8号

[3]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王亚新.我国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分析[D].西北大学,2008

[5]熊文洲.陕西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庞丽娟、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作用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其不仅具有很好的审美欣赏作用,也被应用到学前教育中,旨在通过学习音乐陶冶学前儿童的情操,也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如今已经成为学前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实施,但由于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和不足,此种情况也导致了我国学期儿童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

1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如今素质教育虽然全面普及,但是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也有很大差异。城市幼儿园教学设施完善、对教师水平、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音乐教育的普及水平也处在比较均衡发展的水准。然而乡镇幼儿园却普遍存在教学设施缺失、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和客观原因影响,我国虽重视教育的成果却缺少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若不及时调整陈旧的教学方式,并加大学园教学设施建设,则很难使音乐教育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1]。

2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作用

2.1促进德育发展:音乐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快乐,也能使学生通过音乐认识生活认识自然,并且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学习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如今教育改革的实施使得我国教育不再单调枯燥,因此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增加了很多其他的环节,如游戏、音乐表演和律动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尊敬长辈、热爱大自然、互敬互爱等。

2.2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当代儿童相较于从前的儿童而言,虽然拥有了很多电子设备可以供其玩耍,但却使儿童缺少了很多户外体育活动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儿童身体健康、血液循环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作用。而音乐需要儿童开口发生,通过声带的发生振动带动机体相关方面机能的协调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则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来调整儿童呼吸的频率。从心理方面来说,音乐可以带给人愉悦放松的精神享受,因此学习音乐也可以使儿童处于愉悦满足的状态,幼儿在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时更会随着音乐蹦蹦跳跳,跟着节奏有频率地进行呼吸和肢体动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心率稳定和血液循环。另外,幼儿音乐教育中往往会以舞蹈、音乐游戏或体操等配合教学,在此种情况下也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2]。

2.3促进团结精神:自我国施行“少生优生”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导致了现代很多儿童均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往往会受到家长更多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于儿童今后融入群体生活来说是很不利的。音乐教育中通常需要儿童进行合唱,在合唱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使儿童受到约束,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来实现,使儿童逐渐了解团体精神的意义,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2.4促进感知能力发展:音乐教育中不只包括听、唱、跳,也包括学习五线谱以及其他的乐理知识,通过学习五线谱可以使儿童锻炼认知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也可以增强其逻辑性的发展,而通过唱、听等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发声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听觉、视觉等都是人类重要的感知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2.5促进左右脑功能开发:左右脑对于人类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配以及辅助作用,不难发现在众多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左右脑发展失衡的现象,此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教育形式也存在一定关系,传统教育中并不存在儿童前期教育,这也使得学生在正式进入教室学习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而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左右脑发展尽量平衡,音乐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人类左右脑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学习音乐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改善左右脑发展不均衡的状态[3]。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负责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音乐教育能够充分渗透到早期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丰富幼儿的音乐领域的相关活动。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尚未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实施,因此全面普及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吴雅楠 单位:海口市教育幼儿园碧海分园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1,08(02):254-255.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6

【关键词】母亲;儿童阶段;教育职能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担任了儿童早期教育中第一重要人的角色。但是现代社会,许多女性在分摊职业和社会责任时,履行母亲职责的时间和范围却缩小了,很多女性在做了母亲之后,还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职能是什么,重视教育但不知道怎么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

早期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作为母亲,要想对孩子实施行之有效的早期教育,就必须要清楚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也需要首先了解儿童阶段的划分。

一、儿童阶段的划分

关于儿童阶段的划分,一般是采用儿童心理学根据儿童在年龄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来划分的。我国心理学者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1.乳儿期――出生~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因此,儿童期是指人生自胎儿期至青春期初期的阶段。但目前,社会公认的儿童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3岁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青春期之后父亲的作用则更大。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儿童早期阶段就是少年期以前的儿童阶段,即0~12岁的儿童。

二、母亲在儿童早期阶段的教育职能

1.乳儿期(0~1岁)――“母子感通”的建立期

由于怀孕、生育和哺乳功能天生为女性所独有,教养子女的功能,也就成了女性生育及哺乳功能的延伸。胎儿还在腹中的时候,其身体素质、感官能力、语言形成甚至性格都不同程度受到母亲的影响。瑞士小儿科医生舒蒂尔曼曾专题研究过新生儿的睡眠类型,他将产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分别对她们所生的孩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早起的习惯,而晚睡型母亲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晚睡的习惯。可见,母亲与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母子感通”。医学界认为这种“母子感通”大约在胎儿出生前三个月就已形成,并在出生后数日内,特别是出生后数小时内最终建立。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有妈妈陪伴,就会有安全感;认准了妈妈,就会和妈妈最亲。这一时期的孩子不光需要食物的喂养,更需要心灵的哺育。因此,陪伴孩子、哺育孩子、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

2.婴儿期(1~3岁)――早期教育的关键期

婴儿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因为0~3岁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具有天才般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作为母亲,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期,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这个时期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是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心理阶段,同时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也很强。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孩子识字,效率会很高。但是,这时的儿童也会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岁的儿童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因此,母亲必须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同时遏止孩子坏习惯的形成,并对其实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婴儿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在西方,孩子在1~3岁基本上是完全由父母直接哺育的。而在中国,许多母亲在这一时期,将第一教师的天职交给老人或保姆,每天早出晚归,与孩子真正共同相处的时间很少,而孩子也得不到与母亲之间的亲子互动。母亲与孩子的教育纽带被扭曲,这种育婴模式浪费了人生一世最宝贵的黄金时期。

3.幼儿期(3~6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期又叫学龄前期,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思维具有直觉性,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想象力丰富,表现在他们的游戏等活动中。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但这种现象在6~7岁以后会慢慢改变。因此,在学龄前这个阶段,母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包括对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已相当丰富,但不太稳定,缺少控制。儿童5岁后,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积极评价的儿童会比较自信;而经常受到否定、消极评价的儿童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这些脾气、性格、情绪、行为的特别表现,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成长必须有母亲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母亲是孩子情感世界的支撑者,是孩子每一步成长足迹的见证者。

4.童年期(7~12岁)――社会交往的关键期

童年期又叫学龄初期,这时的儿童处于小学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由于学龄期儿童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会使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作为母亲,应该学会协调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母亲是家庭中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教师。

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行动的冲动性开始减弱,能慢慢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这一时期儿童行为往往在“果断”中露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他们即将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妈妈,要有预见性,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

总之,为人母亲是一件劳神的事,教育孩子需要付出无数的牺牲和持续的努力。作为母亲,只有懂得了自己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职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的实践家。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可以这样说:母亲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叶婕妤.13岁以前妈妈决定孩子一生[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2.

[2]王东华.发现母亲[M].人民出版社,2008:25.

[3]张晓宁.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