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调研方案范例6篇

青年人才调研方案

青年人才调研方案范文1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钻研共青团工作这门"学问"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老校长赵天麟对做学问提出的要求,吕静秉承"天大人"的品格,从"形而上"的共青团战略思考,到"形而下"的群众工作方法,她都以聚精会神的态度勤学钻研。她注重工作研究,承担团中央、天津市等的调研立项20余项,参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的研究,作为主编、副主编等参编著作7部,由人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

她不但自己钻研,还深入广大团员青年,为同学们讲团课,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了求实团校"4in1"的培养模式,初团、高团、新袖班、太雷班,从创新执行到领导力培养,从基础团务知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晚上和周末都成为她和团员青年分享交流的时间。她讲的团课深入浅出、案例生动,深受团员青年的欢迎,一堂课下来,经常是掌声不断。在她的影响下,天津大学团干部队伍建立了学习型团组织的长效机制。

她深入思考共青团工作使命,结合学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主题,围绕学校育人中心,提出以思想教育为主体,引领青年向上、向善;以科技和人文为两翼,引领青年求真、求美,力求帮助青年在成长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春风化雨、与众不同,探索服务青年成长新模式

她思维活跃,经常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让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引领青年向上、向善。她热爱艺术,不但在音乐和美术等领域有广泛的爱好,更倡导以艺术之美净化人的心灵。天津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兴学强国"为理想和夙愿,她深挖学校的文化灵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主创《师诵》、《共扬校誉于无穷》等体现百余年办学精神和大学责任的文艺作品,在师生中广为传诵。组织创作中国第一部以大学为题材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大学》,用大气磅礴的交响乐诠释大学精神。组织话剧《侯德榜》创作排演,以情景体验的方式引导青年师生学习老一辈师长的师德师风。此外,为适应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她成立新青年媒体中心,打造为"小青梅"卡通形象,增强亲和力。建设800余人的宣传员队伍,成立舆情分析数据中心,每周舆情周报,为青年"把脉".打造"青媒调研"特色板块:"今天你早睡了吗",引导健康生活;关于作弊、关于翘课等微调研,弘扬优良学风……以"掌上国学"手机游戏、app制作等形式,吸引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引领喜闻乐见、润物无声。

她常常思考,怎么才能让创新人才冒出来呢?她以"培养会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为理念,坚持科学和人文并举,引导青年求真、求美。一方面,她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创意-创新-创业"完整创新链条的全过程服务。推动本科生自主科研,年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建设35个创新创业实验室,启发学生创新精神;筹建宣怀学院,打造"众创"空间,募集创新创业基金33亿多元人民币,为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各个阶段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她推进艺术教育体系改革,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艺术团的同时,注重艺术普及,越来越多的同学成为艺术的知音和使者,每周的周末音乐会、每期北洋大讲堂都成为校园里最受学生欢迎的品牌项目,在校园里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她还加强对北洋艺术团建设世界一流的经验研究,提炼"合起来创造奇迹"的团队精神。天津大学"学生中的诺贝尔奖"得主们,不但是"学霸",他们还或通音律,或习书法,或擅诗文。她力争通过共青团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探寻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三、敬业奉献、贴近青年,以群众工作方法增强工作亲和力

青年人才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为使地方本科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方向作战略性调整,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广西顺应形势发展及时颁布《关于开展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从自治区层面启动了广西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目前,广西已经有至少8所本科院校成为全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高校转型发展建设诸要素中,教师的转型是关键要素。高校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总数的37.7%,45岁以下中青年和青年教师超过总数的70%82,因而高校教师队伍转型主体是青年教师。因此,新建本科高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认真抓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学校转型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新建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构筑职业愿景,生成职业发展的内驱力

职业愿景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愿望和景象,它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也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内驱力大于外驱力,正所谓“内因决定外因”。而每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和生存于学校这个环境中,个人职业愿景不可避免地与学校愿景产生交互作用。为此,应恰当处理好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与学校愿景之间的关系。将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融入学校愿景之中,学校愿景又要充分关照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实现既有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又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双向互赢”。事实上,学校愿景的实现为个人愿景的实现创造良好环境,而个人愿景的实现又为学校愿景的整体实现提供助力。按照教育部等部委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转型发展高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前所述,作为专任教师队伍主体的青年教师群体必然成为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主力军。然而,地方高校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学术型大学(或按照学术型大学培养人才的应用型高校),普遍缺乏对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的认识和认知。这就需要学校帮助青年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的内涵,理清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高校和高职的区别。通过对转型发展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帮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认知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科研、社会服务都以应用型为主要特征,这是区别于学术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应用型大学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是区别于高职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目标与要求,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愿景,使之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又融入学校愿景,生成职业发展的内驱力,避免职业发展的盲目性,提高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效率与效果。

二、强化在职指导和培训,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大多为毕业于非教师教育背景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几乎不曾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导致他们入职适应周期长。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欠缺。但是,一方面,短暂的入职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知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水平,必须将教学认知转化为娴熟的教学技能,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胜任高校教师角色;另一方面,新形势下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双师双能”素质,对青年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探索在职指导和培训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双导师”制,助力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发展

多年来,青年教师入职初期担任协助教授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事务的“助教”角色,随着本科教育规模扩大,新入职青年教师褪去原有的“助教”角色直接登台执教,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高校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加之转型发展对“双师双能”素质更高要求,使得传统的指导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形势需要,“双导师”制就此应运而生:理论导师———指导理论课程教学和纵向科研,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实践导师———指导实践和横向科研的行业专才、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对于理论课程教学,由理论导师全程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采用“先听后导”“先导后听”两种方式。“先听后导”,是导师先进入课堂听青年教师的课,再于课后就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点评指导;“先导后听”,是导师课前指导青年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再进入课堂,并于课后点评指导。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可以采用“先学后上”“先上后学”两种方式。前者是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和关键内容可以先观摩学习导师的课然后自己上课;后者是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可以先自己摸索上课然后观摩学习导师的课。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实践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下行业、企业接受指导,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培训、实践锻炼过程提供指导;二是在高校接受指导,实践导师到高校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实践教学等,青年教师可以跟岗接受指导。这种“跟师学艺”的实践指导模式,有助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提升。

(二)有针对性设置专项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

在培训之前,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调查了解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基于青年教师需求和相关文件精神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专题。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而多数青年教师对于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甚了解,针对这种现状,优先选择这些知识作为培训内容。研究表明,教师的学习是一种成人的学习,成人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情境性。为此,专题讲座可以采用理论嵌入案例的方式。如,在讲授参99肖春梅,等论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式教学方法时,嵌入如下案例: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的参与式课程考试。不是教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教师。当学生提一个问题,蒙教授就知道该生的学识程度,当即判定该生的成绩。更有趣的是,蒙教授是在四川大学旁边的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学生问得好,他就猛吸一口叶子烟,请该生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所提问题详细评价,问得不好就请学生离开。学生既紧张又兴奋,都希望自己能留下陪老师喝茶。

如此的理论嵌入案例式讲座使青年教师在具体的鲜活的情境中理解教学理论,有助于教师内化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分享大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智慧,增长教学知识。理论嵌入案例讲座形式可灵活运用。其形式一般分为三种方式:演绎方式、归纳方式、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方式。演绎方式是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分析案例帮助理解理论知识;归纳方式是先分析案例,再从案例中归纳理论知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方式就是在理论讲解中以案例明理,同时又通过案例归纳理论。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听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讲座。行为跟进是关键。当青年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后,如果不及时运用于自身的教学中,就会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甚至很快遗忘。行为跟进就是避免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行为跟进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教学自觉地、及时地运用所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二是在院系内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砥砺,评课环节还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发现不足,明晰改进的方向,提高教学水平。

三、搭建实践平台,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接受的更多是图书馆、实验室的系统学术训练,而缺乏将专业知识对接到行业、企业实践领域的能力。新建本科高校设立的教师发展中心应当发挥作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机构的作用,统筹校内外多元化资源,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提高实践能力。

(一)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践平台

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实验室、校内实践中心、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和课时,增加实践课程和课时,加大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积累实践经验。建立竞赛平台,开展区(省)级、校级、院系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行业企业实践技能竞赛。通过上课、说课、微课、教学软件设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创新创业设计、机器人设计、中小学学科教学设计等专业实践竞赛,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通过指导学生竞赛来历练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科研和科技开发。因此,需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平台。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不同职称层次和不同学科专业类别安排青年教师实践岗位。初级职称青年教师以认知性、体验性实践为主,如,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到实习车间跟班学习,了解当前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观摩课堂、参加班团队活动,了解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学科教学方法、班团队管理方法等。中级职称青年教师以强化实践能力为主,可在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挂职、学习。如,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到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进行学科教学和班团队管理实践,通过顶岗支教、中小学管理等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能力。高级职称青年教师,以技术开发与应用型科研服务实践为主,可在高级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参与技术研发、决策,以及合作开展服务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以研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帮助中小学解决教学实践与理论困惑,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获得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和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开展服务中小学应用研究提供素材、积累经验,实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互惠共赢。理工科青年教师可以为企业行业提供理论培训、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也可以针对企业某一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从而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三)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转型发展

高校的友好关系,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内、省内转型发展先行先试的高校学习,如,到厦门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合肥学院、黄淮学院等地方高校,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还可以到同步转型发展的同类高校走访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加强与国内211、985高校的合作与联系。新建本科高校多是由原来的师专或师专与中师合并升格而成,无论是教学教研水平还是学术研究水平,与211、985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充分利用这些高校的优势资源、智力资源、数据资源,有计划、有目的选派青年教师到这些高校进修、访问、合作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学术水平。加强新建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选派青年教师到海外应用型大学留学、访问,与海外高校互换学生、互换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校成功的实践经验,使青年教师放眼世界,开阔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视野。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实质上也是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转型发展。就内因而言,需要青年教师“脱胎换骨”式的职业发展观念转变,更需要青年教师“凤凰涅槃”式的行动跟进;就外因而言,需要高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在现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条件尚未进行较大改革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校内特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合理化安排,适度推行优秀青年教师破格任用或低职高聘等弹性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职业的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

[5]钱理群.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J].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2012(2):63.

青年人才调研方案范文3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青年人才调研方案范文4

【关键词】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为解决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于2011年决定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1]。首批特色名校建设遴选出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5所、应用型特色名校10所、技能型特色名校13所。

青岛农业大学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紧紧围绕山东省教育厅确立的扶优做强、突出重点、特色发展总体目标要求,我校林学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笔者现对我校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为特色名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综合林业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更新调整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管理、城市林业、森林旅游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林业、园林、环境保护、农业、城镇建设等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乡)镇环境建设与维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土绿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既继承了传统林学专业以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为己任的专业特色,又拓展了现代林业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管理为重点的特征[2]。

2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能力培养,构建了林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总学分184.5学分,其中包含通识课34.5学分,学科基础课52学分,专业课31学分,专业拓展课程22.0学分,文化素质课8学分,实践课程37学分。通过本次课程体系调整,形成了课程设置目的明确、课程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化学课程群(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学课程群(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态环境课程群(土壤肥料学、基础生态学、林业气象学等)为基础,以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传统课程群为骨干(如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以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课程群(城市林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旅游文化、林业推广学、林业调查规划、树木栽植养护等)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3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准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3]。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如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会话训练、阅读、写作与翻译技能训练。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森林培育技能、林业调查与计测能力、林业软件应用技能、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技能模块的培养。针对相应能力培养目标,分别设置4周的林学专业综合实习、1周的种苗学实习、1周的林业3S技术综合实习、1周土壤肥料学实习、1周测量学教学实习。拓展能力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训练培养拓展能力。在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计37学分,已占总学分的20.05%。

4 提升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

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为提升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校大力推动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外教师聘任等,大大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执教水平,青年教师教学测评成绩均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

5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为增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各年级学生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经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过程的锻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已经先后开展青岛市林火迹地调研项目、沿海防护林结构与功能调查等活动。

6 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为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及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赛教融合和以赛促学,学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学校按照竞赛规模、竞赛性质等给予1万元以内的经费资助。目前,分别结合2014年山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活动和2015年山东省林地变更调查项目,林学专业技能竞赛已经连续开展两届。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实现了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7 结语

名校建设的立足点要落脚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岛农业大学应用特色名校启动建设以来,林学专业积极梳理和总结自身特色,查找与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差距,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桂清,张秀省,井冈.浅析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以聊城大学新农科技社为例[J].高教论坛,2015,01:22-25.

青年人才调研方案范文5

一、跨世纪的展望

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①;正回顾着即将过去的20世纪,正接受着新世纪的召唤。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吴宝康同志呼吁建立“国际档案学”,并提出将档案学划分为内容研究、管理研究、保护研究,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一分为三”观点②;王德俊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档案界的三个学术新动态:即纪念荷兰手册100年、世界记忆项目、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档案记忆、后保管模式、档案事业三大支柱、档案文件保管费用、档案所有权等五个学术新观点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契机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时更新档案学理论,尽快制订长远学术研究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改进研究方法的改革观点⑤;李财富同志发出了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倡议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档案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思考⑦;以及《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4期编发的“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之笔谈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当然,分支学科的细化、创建不应是“人为制造”,而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反对“为学科而学科”,甚至动辄冠之以“×××学”,而没有该学科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相反,一些理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和系统,既便不称为“×××学”,也应该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又如,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室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产权的归属与流向、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何进一步体现、档案工作的立法与执法、档案价值鉴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CAD技术在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各档案馆信息联网的现状与前景等。这些档案部门的实际问题,档案理论界将给予科学的探索与指导。

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从研究机构来看,有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理论研究室设在教育中心内,有中国档案学会,包括地方分会和行业分会,有些省也成立档案科研所,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从研究力量来看,上述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各高校档案专业的师生队伍等都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⑧,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和今后档案部门的重大科研课题,靠自发、个体的力量已很难完成,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中所列的“2110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档案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书处理与立卷问题研究及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⑨等等重大研究项目的完成,只有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由熟悉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人专长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学术研究将呈现个体自发研究和集体攻关相结合发展的态势。

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的气氛。如围绕着“档案的商品属性”、“档案的分类问题”、“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是否建立文件中心”、“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馆主体论、重点论”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与争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档案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档案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没有不同观点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没有不同流派的学科不成为真正的学科,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三、对策

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落伍。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如果说,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在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和相关的丰富知识与理论,善于总结和升华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那么,近年来档案界一些文章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甚至观点偏颇等现象则总能找到其学习不够、功力不足、知识面欠宽的根源。当然,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是很丰富的,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不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不断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学习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同时,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这样,在我们积极倡导的学习之风蔚然兴起之时,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与飞跃。

3、加快人才培养

跨世纪的事业需要跨世纪的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事业发展、学术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首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挑战迫在眉睫,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培养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其次,适当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在职培训中则应强调提高技能、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一句话,强调能力的培养,即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身上,努力造就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志讲:“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针对中青年的特点,各级领导既要爱护和支持他们;又要大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他们;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较好的条件,以适合中青年的快速成长。而中青年档案工作者则要在老一辈档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下,虚心学习,继承传统,承上启下,有所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跨世纪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新课题。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创造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

注释

①《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和人才》,《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6期。

②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3期。

③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北京档案》1998年第1期。

④何振:《敢向路在何方棗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契机》,《北京档案》1998年第9期。

⑤魏莉:《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变革》,《山西档案》1996年第5期。

⑥李财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刍议》,《档案》1997年第5期。

⑦潘玉民:《档案学若干问题研究》,第6页,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

青年人才调研方案范文6

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①;正回顾着即将过去的20世纪,正接受着新世纪的召唤。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吴宝康同志呼吁建立“国际档案学”,并提出将档案学划分为内容研究、管理研究、保护研究,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一分为三”观点②;王德俊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档案界的三个学术新动态:即纪念荷兰手册100年、世界记忆项目、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档案记忆、后保管模式、档案事业三大支柱、档案文件保管费用、档案所有权等五个学术新观点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契机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时更新档案学理论,尽快制订长远学术研究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改进研究方法的改革观点⑤;李财富同志发出了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倡议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档案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思考⑦;以及《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4期编发的“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之笔谈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当然,分支学科的细化、创建不应是“人为制造”,而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反对“为学科而学科”,甚至动辄冠之以“×××学”,而没有该学科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相反,一些理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和系统,既便不称为“×××学”,也应该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又如,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室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产权的归属与流向、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何进一步体现、档案工作的立法与执法、档案价值鉴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CAD技术在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各档案馆信息联网的现状与前景等。这些档案部门的实际问题,档案理论界将给予科学的探索与指导。

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从研究机构来看,有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理论研究室设在教育中心内,有中国档案学会,包括地方分会和行业分会,有些省也成立档案科研所,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从研究力量来看,上述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各高校档案专业的师生队伍等都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⑧,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和今后档案部门的重大科研课题,靠自发、个体的力量已很难完成,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中所列的“2110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档案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书处理与立卷问题研究及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⑨等等重大研究项目的完成,只有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由熟悉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人专长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学术研究将呈现个体自发研究和集体攻关相结合发展的态势。

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

的气氛。如围绕着“档案的商品属性”、“档案的分类问题”、“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是否建立文件中心”、“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馆主体论、重点论”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与争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档案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档案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没有不同观点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没有不同流派的学科不成为真正的学科,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三、对策

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落伍。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如果说,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在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和相关的丰富知识与理论,善于总结和升华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那么,近年来档案界一些文章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甚至观点偏颇等现象则总能找到其学习不够、功力不足、知识面欠宽的根源。当然,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是很丰富的,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不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不断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学习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同时,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这样,在我们积极倡导的学习之风蔚然兴起之时,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与飞跃。

3、加快人才培养

跨世纪的事业需要跨世纪的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事业发展、学术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首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挑战迫在眉睫,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培养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其次,适当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在职培训中则应强调提高技能、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一句话,强调能力的培养,即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身上,努力造就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志讲:“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针对中青年的特点,各级领导既要爱护和支持他们;又要大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他们;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较好的条件,以适合中青年的快速成长。而中青年档案工作者则要在老一辈档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下,虚心学习,继承传统,承上启下,有所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跨世纪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新课题。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创造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作者系国家档案局教育中心副主任

注释

①《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和人才》,《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6期。

②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3期。

③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北京档案》1998年第1期。

④何振:《敢向路在何方棗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契机》,《北京档案》1998年第9期。

⑤魏莉:《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变革》,《山西档案》1996年第5期。

⑥李财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刍议》,《档案》1997年第5期。

⑦潘玉民:《档案学若干问题研究》,第6页,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