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青年干部 培养

一、集美区院青年干部队伍情况分析

我院共有干部77人,其中青年干部(35周岁以下)38人,占全院总人数的49.35%。我院青年干部队伍存在以下特点:

1.学历层次较高。我院青年干部全部受过大学本科教育,大学本科生比例为100%,硕士研究生比例(含在读)为47.37%。

2.政治素质较高。从政治面貌看,青年干部中共产党员比例为76.32%,共青团员比例为23.68%,两者共计达100%。

3.普遍工作经历较少,呈年轻化特点。除10人是从社会在职人员中招录,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外,其余均是直接从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招录,且从社会招录人员也大部分仅是工作1-3年,存在社会阅历、其他工作经历相对缺乏的现象。

二、集美区院加强青年干部培养主要做法

(一)规范青年干部任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首先,严格招录和考察程序。由院领导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面试并任主考官,在面试和政审考核中严格把关,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招考的形式招录公务员,严把进人关;制订《集美区人民检察院有关干部任用考察办法》,对试用期满拟转正人员、助理检察员拟任人选以及检察员拟提任人选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廉洁纪律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经考察合格方可任用。其次,人员配置往办案一线倾斜。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执法办案是中心工作。我院青年干部学历较高,法学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为此,我院把多数的青年干部放到合适的业务岗位上去锻炼,引导和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办案,多历练,多积累,在办理大要案和疑难案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逐渐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我院青年干部在业务部门与在综合部门的比例达3.75:1。除此之外,我们还让青年法警深入公诉、侦监等主要业务部门学习办案,熟悉各项检察业务,努力锻造一支懂专业、精技能、善办案的司法警察队伍。再次,加大选拔任用力度。对实干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使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适时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对部分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促进优秀青年干部脱颖而出,正科级干部2人(含领导1人),副科级干部3人(含领导1人)。任中层以上干部领导职务2人,占我院中层以上干部领导职务总人数的11.76%。

(二)强化青年干部培训,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综合教育。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政治、业务等各方面的培训,扩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对近五年进院的青年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为期三个月,邀请集大教授和选择本院多名优秀干警作为讲师,从公文处理、档案知识、保密制度等十个方面开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开展岗位练兵。定期开展观摩评议示范庭、疑难案件评析、法律文书评选等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执法水平。联合区工会开展了检察岗位技能竞赛,包括业务竞赛、演讲比赛、法律文书制作、记录技能竞赛等四个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干警的业务能力。三是适时多岗位交流。近五年来组织青年干部参加上级院组织的业务培训班数十人次,选派3名青年干部到结对子的检察院挂职锻炼学习,5名青年干部到市组、区组或政法委跟班学习,4名青年干部到村、镇挂职锻炼学习,7名青年干部进行科室岗位交流。通过学习交流,青年干部的视野进一步开拓,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鼓励学位教育。在青年干部本科学历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把学历教育的重点转到选拔扶持优秀干部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每年推荐1至3名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报考在职硕士研究生。我院青年干部报考在职法硕已有4人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现有5人在读。

(三)实行文化育检,激发队伍活力

发挥检察文化教育、引导、规范、凝聚、激励功能,努力激发青年干部队伍活力。营造文化氛围,积极组织青年干部参加各类的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青年干部的上进心、责任心,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丰富文化载体,经常开展形式活泼、适合机关工作特点的书画、摄影、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连续20年举办迎新春联欢会;构建检察文化长廊,丰富青年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尽可能帮助青年干部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实行送法下乡,开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等活动,使青年干部深入基层、广泛接触群众,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综合素养;热心社会公益,组织青年干部参加“一帮一”、“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走访慰问,济贫救难。

三、青年检察干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工作完成时效短存在反差

青年干部刚入院,多数放公诉、侦监、反贪等主要业务部门锻炼,尽管法学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办案数量和实践经验都很有限,需要不断积累办案经验,需要逐步成长和成熟。现实工作中,80%的案件处理在基层院完成,工作量大。因此,难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很多的办案部门希望青年干部快上手、多办案,对如何不断提高他们的办案能力、加强有针对性的培养考虑不够,抓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的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部分青年干部对业务学习也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新知识和热点问题不够关注,导致办案能力提高不快。一方面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另一方面基层院大量的案件需要消化,这样,人才培养与工作完成有时难免出现矛盾。

(二)人才培养方法与现实工作需要存在反差

近年来,我院在青年干部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以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为主,侧重于岗位技能、岗位练兵等业务培训。也注意将大部分的年青人放在主要业务部门,通过压担子、交任务的方式锻炼青年干部,也确实促成了一些干部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可是,成为了业务骨干的青年干部,因为科室抓住不放,不容易流动、轮岗,不利于干部自身发展。同时,基层检察院的师资有限、培训能力的层次不高、案件类型有限,很难培养出业务上的拔尖人才。

(三)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反差

青年人具有朝气蓬勃、工作激情的优势,他们学历高,书本知识丰富、理论功底扎实,但多数干部直接从校门到机关,没有接触群众、接触基层的经验,面对着各种复杂矛盾与风险的经验不足。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青年干部比较热衷容易出工作成效的事情,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有的青年干部不屑于装订办案卷宗,认为这是小事情,也有一些青年干部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角色定位不准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气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责,决定了检察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修为,因此对于青年干部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有关品格修养、政治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也要进一步加强,不可偏废。

(四)自我发展要求与制度设置空间存在反差

青年干部充满活力,对于自己未来发展总是有所期许,希望工作成绩能够得到肯定。目前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规范、程序严密,也提倡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但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年青干部多,职位和职数偏少。目前,由于检察院与外部单位交流轮岗的比较少,输出渠道不够畅通,青年干部提拔任用的渠道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青年干部的发展空间,容易挫伤优秀青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青年检察干部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为青年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重视规划引领。青年干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注重谋划长远。必须根据检察工作的规律和队伍状况,合理确定青年干部培养的种类、数量以及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要根据青年干部的个人潜能、能力专长、发展趋势、成长经历等要素,设计合理的培养线路,确定培养锻炼的具体方法,进行定向培养。要按照检察管理型人才、检察业务型人才、行政事务型人才、技术保障型人才的分类,分别进行规划。

2.注意公平竞争。对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应辩证理解,科学把握。有的单位缺乏选拔培养青年干部的紧迫感,在干部使用上搞“论资排辈”,没能很好体现“唯才是举”;也有的单位为了提拔年轻人而设立了不合理的政策,搞特殊化,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挫伤一部分干部的积极性。要为青年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同等条件下优中选青。

3.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用和谐的文化氛围塑造人。建立青年人才队伍考评制度,对于在院内工作期间通过创作或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的青年干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优秀且专业能力较强的青年干部,可在院内岗位轮换时优先考虑,并作为青年业务骨干加以培养;对在院内做出突出贡献且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青年干部,可在干部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

(二)加强培养,为青年干部积累经验提供平台

1.注重多渠道培训。一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聘请专家学者为青年干部进行高层次讲座;有计划地选派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组织优秀青年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经验、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发展意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网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三是强化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要求青年干部每年进行不少于7天的政治理论脱产培训,加强对青年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事业心责任感。

2.注重多岗位锻炼。一是实行轮岗锻炼。给青年干部创造更多的“学艺”机会。加强青年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应该有多岗位的广泛锻炼,又应有对本专业的精通。二是实行跟班锻炼。制定青年干部跟班学习方案,坚持每年选调优秀青年干部到其它部门跟班学习,培养青年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实行挂职锻炼。坚持每年选派一名年轻检察官到村、镇挂职锻炼,及时放到基层一线,提高增强宏观思维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实行重要岗位锻炼。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青年干部参与或承办大要案和疑难复杂案件、承担专项课题调研等并委以重任,培养其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

(三)健全机制,为青年干部施展才能提供保障

1.建立青年干部信息库。对青年干部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记实,详细记录学习、培训、提拔、奖惩等情况,有利于组织及时了解和考核优秀干部,增强指导管理青年干部队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职业学校 青年教师 人才培养

一、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自身存在不足

一是自主意识强烈,但协作精神不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网络社会日益形成、新媒体力量异军突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成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思想活跃,知识更新快,学习和接受新理念、新事物的能力强,但集体主义思想淡漠,缺乏群体意识及与人协作意识。

二是学历层次高,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不足。职业学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本科、硕士毕业,其中不乏非师范类毕业生,很多青年教师不熟悉教育理论,没有接受过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规律认识不足,难以驾驭课堂教学。

三是成功欲望强烈,但苦干实干精神不足。青年教师有较强的上进心、好胜心,希望在工作中施展才华,脱颖而出。但与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缺乏苦干实干的劲头,希望在短时间内出成绩,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工作强度大就放弃。

2.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是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培训形式单一、随意性强,尚未建立全面规范的体系。

二是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缺乏保障,相关激励措施仅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落实,难以取得实质效果。

三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考核结果难以客观反映青年教师的真实水平,挫伤了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对策

1.以培养师德为先,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观念,提高“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依法执教、以德从教的意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培养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善于合作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对品德好、业务精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后备力量。

2.多部门协同,形成培养青年教师的合力

各职能部门要多角度、多方面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均衡发展。教务处、学生处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要全面培养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工会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协同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组织好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训、法规法律教育、管理制度学习、校史校情教育、教育理论讲座、业务能力竞赛等活动;办公室协调各部门安排好青年教师的轮岗培训;招生就业办应积极联系企业,协助安排青年教师走向岗位;团委应发挥青年教师团支部的作用,积极组织相关活动,积极参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全力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3.实行导师团队制,全面提高青年教师培养质量

以整体化、系统化、专业化为原则,组建导师团队,承担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导师团队要选拔德才兼备、业务突出的教师担任导师,发挥导师团队资源整合的优势,对青年教师给予专题化、有针对性、全面的系统指导。在教学业务上,导师团队要从教育学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要在班主任工作内容及要求、班级日常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巧、沟通交流与评价、德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要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创新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导师团队建设上引入校外专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技能大师担任导师,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指导。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关系的重新组合,还要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让青年教师全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掌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艺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86-0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2 年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决定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联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卓越农艺师的培养”作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围绕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东北农业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211 学校,率先把培养卓越农艺师及建立符合黑龙江省地域特色的农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十二五”本科教育的重点任务。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以及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项工作。植物保护专业是植物生产类的主干专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践实训着手,积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自1948年建校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集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作为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多年来为植物保护领域的各个部门输送了一批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培养模式已很难满足对新时代卓越农艺师的要求,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20人具有博士学位,每年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人数大约有300人左右,生师比基本符合教育部规定的14:1-18:1的要求范围。尽管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但是目前不同价值取向的制度安排及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大多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

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当前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利于创新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进行教材立项、教育课题及精品课建设等大多是出于对评职晋级的要求,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也是制约卓越农艺师培养的一个要素。植物保护专业多数课程的讲授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过程,而多数青年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技能培训,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也比较少,所以缺乏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通常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满足不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在实践课程方面,由于授课内容烦琐、教师待遇低等原因使得目前承担本科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师。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不能协调统一。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能胜任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代表了四种类型的能力。但学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很少有人在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而实际上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则导致学生共性较多,没有个性,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知识面狭窄,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不相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致使制订的教学计划不合理、不科学,不能起到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的目的,这一切导致这一复合型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包括四方面内容:(1)校级公共课、基础课;(2)专业课;(3)选修课;(4)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校级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课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缺乏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公共课和基础课占了相当学分,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被压缩得越来越小。选修课的设置理论上是弥补公共课的不足,通过给学生提供多学科综合性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启迪学生思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在真正操作时,由于师资及教室等硬件设施的不足,导致学生主观自愿想学习的课程选不上,很多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挑选剩下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内容和时间上也表现出弱化现象,由于实践实习经费不足及缺乏对实践教学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学过程、内容及结果评价基本由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确定,缺乏各个层面的有效管理和评价,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充实、过程简化、教学效果不佳。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比例较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不能涵盖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全部实践能力培养范围,达不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基地建设薄弱

实践教学内容落后跟不上当代农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内没有教学实习基地。农业科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如果学生缺乏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训练,将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更没办法实现卓越农艺师的培养。

1.实验室条件落后。经费不足是很多学校实验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造成人均仪器设备拥有量较低,更新速度较慢或多年没有更新,仪器设备老化且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分组的要求,只能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教学过程,导致实验内容无法更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少,创新性实验匮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2.实习基地偏少偏小,实习经费不足。校内实习基地面积小,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不健全,根本不能展示现代农业的整体状况,学生实习效果差;校外实习基地少,或者档次水平低,不能满足实习学生人数和质量的需求;实习经费不足,实习费用还是执行多年前的标准,导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不得不压缩。

二、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的设想及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本科教学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

制。学校和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加强教学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下大力气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扭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在全校范围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师资动态管理体制,形成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正在逐步通过提高教师为本科授课待遇、提高教学工作在教师晋级中所占比重等方法,使从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不断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投身到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工作中。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历练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其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深入探索。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事业核心要素的教师就必须积极投入到课程、教材及教法的改革实践中,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时俱进,加强历练。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等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3.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外,在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下,必须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的机会;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引导、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建立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培养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已经派出多名植物生产类专业青年教师到黑龙江省的多个县、乡镇挂职锻炼,极大地提高了这些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

(二)优化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就曾指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1]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践化,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培养卓越农艺师,就必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植物保护专业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搭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课、公共课平台。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发展特点及趋势,设置符合实际需要,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具体方法如下。

1.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体的确定。在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制订时需要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征求包括用人单位、同行专家、毕业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地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融入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东北农业大学在启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主体,明确了制订主体的任务内容。

2.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与分析。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国内外现有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历史和现状对这些培养方案进行横向、纵向、国内、国外比较与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符合国内外本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符合本地区域特点和卓越人才的具体要求,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继而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

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程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征求用人单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其他院校同行专家、毕业生意见和建议方案修改、完善 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校审批方案执行。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启动时,东北农业大学已在学校、学院和各个专业层面统一明确方案制订的基本程序,为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4.建立系统的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

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实践能力[2],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是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分两个部分:一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向农业基层、农业生产一线进一步靠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设置三个具体的目标,即知识获得目标、技能训练目标、素质培养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来把握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教学目标。在知识获得目标体系中应了解国情、省情、农情,熟悉农业、农村、农民,熟练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在技能训练目标中培养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应包括以实验课为主的实验教学系列;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的实习系列;以专业劳动为主的劳动课系列;以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系列。在实验教学系列中,实验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特点,体现目标体系的各个要点,并紧密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要多样化,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在实习系列中着重设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培养学生面对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系列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进一步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内容,为确立人生目标和工作目标奠定基础[3]。

(三)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农科教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实现卓越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知识与训练的培养思路,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等多角度、多方位和多视野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条件的保障[4]。

一方面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物价上涨,适当提高原有学生实验经费标准。此外,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是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环节。鼓励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这些单位的良好条件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卓越农艺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在进行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根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秉林等.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贡福海,范守信.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素质教育的契合[J].中国农业教育,2011,(6).

[3]赵奎军等.植物保护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周骥平等.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收稿日期:2013-10-31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一、组织管理

根据市教委统一部署,**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培养工程办公室”)全面负责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工作;设立“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项目组”,设在“市培养工程办公室”。

各区县要确定相应职能部门,并结合实际制定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办法,负责日常培养管理事务。

二、培养目标

通过优青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普教系统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建立教育高端人才培养梯队,市与区县联动,为**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工程储备后备人选。

三、选拔培养范围和名额

**市普教系统“优青项目”选拔范围为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优青项目实施意见另发),从事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工作,年龄在35岁以下(含35岁)的在职青年校长和教师(校长年龄可适当放宽至40岁以下)。

首批**普教系统“优青项目”选拔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400名,其中校长105名,教师295名,推荐名额由市教委统一下达。

四、选拔条件

1.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专业基础(教师):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

3.研究能力:具有发展潜能,在教育、教学中有创新性构想,在学科建设中能发挥一定作用。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4.管理水平(校长):有5年以上学校校级管理经历,善于团结协作,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5.身心素质:身心健康,能从事正常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工作。

五、选拔程序

1.公开选拔:市教委人事处通过**教育网站公开选拔条件和名额。

2.个人申报:根据选拔条件与要求,个人可以向学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3.区县推荐: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后备人选在区县骨干校长和教师中产生(应享受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待遇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并严格按照规定条件提出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后备人选名单。

区县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经公示一周无异议后,被推荐人填写《**市普教系统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推荐表》(附件2),由区县审核后,报送市培养工程办公室。

4.原则审定:市培养工程办公室根据区县推荐、专家评议意见对后备人选进行原则审定,以文件形式确定正式人选。

六、培养措施

1.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是“优青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各区县要成立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培养办公室,办公室一般设在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应制定“优青项目”工作方案,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事务。

2.市教委设立**市普教系统“优青项目”专项经费,给予每人1.5万元资助,用于课题研究、基地培养、研究生学历与硕士学位学习等,专款专用。区县需按1:1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可加大支持力度。培养期结束时,各区县教育学院对每位候选人的经费资助项目作出总结报告(样式见附件3),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市培养工程办公室备案。

3.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培养期为两年。在培养期内区县要为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在市名校长名师及其学员中产生),各有关部门应对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关心其思想、工作、进修及生活。培养方案报市“优青项目”组备案。

4.区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优青项目”校长、教师参加社会考察。

七、考核

1.对选拔培养的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指导教师与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拟定培养计划,区县每年要对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发展能力和工作实绩等状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优青项目”组备案。

2.市培养工程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优青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估。

3.对在培养期间成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优先推荐为**市普教系统第三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后备人选。

4.在培养期内不称职、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相应待遇。

八、时间安排与材料要求

1.各区县应于**月**日前报送《**市普教系统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后备人选推荐表》一式三份。推荐材料和电子版,以及本人提交的论著、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1.1重知识轻育人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常常将知识讲授作为首要任务,而忽略了课堂育人的功能。个别老师甚至认为,育人应该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情。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即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1]。

1.2重结果轻过程

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单一,教学管理能力弱等现象。比如,期末试卷“一卷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成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中使用的主要评价方式,缺少对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反馈,不能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不利于营造开放式、协作式的大学生学习氛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长此以往,便不能形成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良性循环。

1.3重科研轻教学

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近年来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且具有浓厚兴趣。对于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而言,教学工作却是一个全新领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掌握,加之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等政策导向,于青年教师个人而言,科研工作更容易“出成绩”,造成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精力分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2]。

2“三三制”培养型教学比赛机制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内容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教学设计文案、教学设计阐述、现场教学、现场答题。教学设计文案提供参赛课程(范围为: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2章课程内容的完整教学设计文案,赛前交给组委会,进行网评。虽然只有两个文字性教学文件,却融入了教学大纲、讲稿、人才培养方案等一系列文案。在现场教学时参赛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阐述,用时5分钟,占总成绩的40%。现场教学分为教学演示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通过现场抽签从已准备的5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确定1个单元,自主选择其中20分钟的内容进行完整的教学演示,以考察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的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语言逻辑与表达能力等,占总成绩的40%。在教学演示活动结束后,参赛选手现场抽取题目回答问题。题目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知识,用时5分钟,占总成绩的10%。参赛者必须紧抓时代脉搏,对现代高等教育具有独特而深入的理解,通过高超的授课艺术表现出来,才能在众多选手中胜出。实践证明,通过构建“三三制”培养型教学比赛机制,是快速提升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一个“三”即抓住教学过程中三个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课堂讲授、教学法研究;第二个“三”即对青年教师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团队化三方面培养。并基于此参加教研室、二级学院或学校、国家教指委多层次比赛,不断在参赛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2.1三个环节培养型教学比赛机制

2.1.1第一环节-教学设计比赛

如果将人才培养比作建造金字塔,课程便是建造金字塔所需的每一块巨石,教学设计是实现巨石功能的途径之一。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有效运用、教学过程的精心安排,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通俗易懂,便于理解[3]。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更新了传统的教案,更加体现了对教学活动的策划和教师的个性。考评一个教学设计的良莠,应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规划的关键点着手,整体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4],将牢固专业思想、三观培养、素质提升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学习传递给学生,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教育所不能及的作用。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教学设计高于教案、讲稿是在熟悉了教学大纲基础上对教学策略的体现,是对纲领性教学文件的表达和对实际教学活动设计。做好教学设计,青年教师必将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除了研读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还要学习多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与运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比赛,青年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领,可以合理的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用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活动

2.1.1.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强调与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由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为纲,较易设计。而对于化学类、药学类、制药工程类等自然科学、工科类课程,情感目标设计较难。如何合理将“立德树人”“育人”“三观”等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终身发展等方面融入课程设计中呢?发现牢固的专业思想,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热爱生活、服务社会等都是很好的着陆点。如有机化学课程醛类化合物章节的学习,一位青年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由“甲醛”的危害为导入点,从化学学科“绿色环保”“健康”角度出发,以设计除甲醛产品为主题,学习其化学性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1.1.2教学内容导入

教学内容导入的设计“上好一堂课”的开始,用1-2分钟的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启教学内容的讲授。通过竞赛发现,教学内容导入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选择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式导入,比如,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振奋人心的新闻,为中药学类专业的课程讲授提供了良好的导入素材,与“中药的国际化”“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等课程内容都可以由此导入。二是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问题式导入。放映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播报、病人案例、生活场景等视频,由此引入相关知识讲授,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人王俊良的新闻报道,是中药炮制课程绪论部分良好的导入素材。三是选择行业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式导入,比如,引用发表在《Nature》《Science》或是行业里具有权威的杂志中的文章,分析文章论述的先进技术、理论等,联系教学内容进行导入,拓展学生视野,牢固学生专业思想。

2.1.1.3教学方法设计

常用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目标,适宜于教学对象,以教学效果评价为依据。教学方法常常不会单一使用。如一位青年教师将教学大纲中的难点内容,录制成6分钟的微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在线学习,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题目进行分组讨论,而后小组发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活动。与传统讲授相比,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丰富多彩,增强对学习的热情。

2.1.2第二环节-现场授课比赛

现场授课比赛是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学中理性设计与感性表达之间完美的结合。也是“三三制”培养型教学比赛机制中对青年教师授课水平提高最为明显部分。日常教学中,比赛过程发现,现场授课比赛应抓住以下关键环节:语言表达、肢体动作、交流互动。教学比赛中,青年教师的现场授课能力提升最为明显,尤其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博士。由于走上讲台时间不长,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还未完全转变,语速、语气、语调的运用还略显稚嫩,肢体动作不自然大方,交流互动不恰当。通过比赛过程的培养,发现个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也从参赛的教师身上审视自我得到提升。

2.1.2.1语言表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肢体语言上”[5]。清晰的语言表达是一位优秀教师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一定要用词准确、语句简洁、表述清晰、观点鲜明,也是教师个性的体现。比赛发现,教师的语言表达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铿锵有力”和“娓娓道来”两种类型。如比赛中有位讲授医古文课程老师,便是娓娓道来型。由诗经中的诗句引入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配合美丽的画面和清幽的音乐,引导师生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乐在其中、享在其中,在这美好的意境中完成了学习,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位讲授分析化学的老师,讲授酸碱滴定理论,从实验操作录像引入,突出该课程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和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理性之美。教无定法,教师依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精心的设计,使得现场授课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2.1.2.2肢体语言

根据调查,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肢体语言常常比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所以良好的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甚有裨益[6]。小学生的作文里便常常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样的词句描写老师,即老师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也在向学生传达着丰富的语言。比赛中常会出现面对黑板讲话,手下意识的做小动作,或是在讲台上来回踱步,这样不合理和多余的动作,干扰了学生的听讲。且让学生会对老师职业素养产生怀疑,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赛中恰当的肢体语言为表达增色不少,比如,一位有机化学老师在讲授共价键类型内容时,由于分子中原子的电子云重叠方式不一样,所形成的共价键类型也不相同,为了将抽象的电子云重叠在课堂上生动具体表达出来,只见他将胳膊放在胸前,两个拳头“头对头”相顶,瞬间就构成了σ型共价键,一秒钟解决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形象而生动。

2.1.2.3交流互动

良好的课堂气氛离不开交流互动,“满堂灌”“独角戏”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需更要多渠道交流互动。比赛中要避免以下几种交流互动形式,一种是整节课全班同学齐声回答,这样的互动形式教师不能准确获取学生反馈信息;二是封闭式问题,这样的提问有标准答案,不利于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问题,设计教学氛围。比如,“温故而知新”在进行新内容引入时,常常会先将前期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这时可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进行回答,比如,一位分析化学老师在讲滴定这部分内容时,这样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学时我们都学过哪些滴定的方法?请分别举例说明一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回忆、讲述、补充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课堂气氛活跃,为新内容的讲述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将中学知识与大学知识有机衔接,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比赛,规范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肢体、互动等课堂表达形式,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和审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对自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通过教学比赛,青年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开阔思路,对课堂教学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1.3第三环节-教育教学研究类论文评比

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科学问题,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思考,将教学作为科学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索与改革,将日常的教学工作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持续性研究与改革,更加利于青年教师的教育事业的终身发展。教改论文、课题是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领域研究的显性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在教学方面研究水平。评比中论文选题大致分为:教学方法改革(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多是围绕教学过程的科学问题展开。

2.2“三”方面培养型教学比赛机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培养的过程,青年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自我体会,形成个人风格,体现教师的个体性差异,这一过程需要有长效机制作为保障。

2.2.1多样化培养

“三三制”培养机制采用多种类型的培养方式联合作用,依据比赛类型差异进行不同方式培养。教学比赛根据其举办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培训类、技能类和选拔类三种。培训类如: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转正定职授课比赛和教师新开课、开新课授课比赛,其目的是通过竞赛的形式,对教师阶段性的工作进行检验,便可采取短期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技能类如:多媒体课件比赛、微课比赛等,通过竞赛的形式,推广先进教学技术或是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采取讲座、校外专题培养等方式。选拔类如:行业内、省级、部级比赛,比赛时间相对固定,采取教研室与二级院系长期培养方式,在校内一定范围内举行,而后推荐优秀教师参加。

2.2.2个性化培

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长期坚持执行,从青年教师进入教研室或实验中心开始,由年资较高的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学习[7]。青年教师由于专业背景、学科类别、个人价值观等差异,使得每个人对教学工作的理解各有不同,导师指导过程逐渐清晰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形成个人教学风格。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培养,使其在比赛中彰显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蓬勃发展。

2.2.3团队化培养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培养,根据课程所属学科或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引导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成长方向,优化团队结构,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同时,在团队内部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和探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70-03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是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关键。落实和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善职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既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在行业企业的具体岗位上获得。[2]近两年来,我校将企业实践作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与江阴市人民医院共同搭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实践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来源于企业,其习得和养成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是分不开的。[3]学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选择江阴市人民医院作为青年教师脱产临床实践基地,为教师驻入企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江阴市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技术力量强、仪器设备齐、管理水平高、服务理念新、教育基础好,与笔者所在学校有近20年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是学校师生实习和实践的优秀基地,现已被省教育行政部门确立为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二)教师情况。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对口安排教师到专业所对应的医院临床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两年共选派25位青年教师在暑期入驻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脱产临床实践。青年实践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也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示范能力,而且能够针对自己的专业教学选择临床案例及教育教学素材,充实课改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医院和社会的需求。两年企业实践后,教师素质提升情况见表2。

二、基本过程

(一)双重推荐定目标。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系(部)按照专业建设的新动态制订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在组织选派与个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教研室、系(部)两重推荐人选,层层把关,级级负责,最后由学校考察确定,选派“德才兼备、有潜力、能发展”的青年教师参加医院临床实践,并以项目任务单的形式为每一位企业实践教师制订素质提升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双方导师制方案。江阴市人民医院依据学校提供的项目任务单为每一位实践教师选派“素质高、业务好、带教能力强”的临床一线医药护技术骨干作为导师,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师带徒制。根据培训目标,结合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特点、企业经历等情况,医院导师与学校原有的“青蓝结对”导师共同为徒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训方案。方案涵盖了实践技术项目的内容、流程、标准及考核细则,明确和规范了师徒双边活动。“一人一方案”的做法提高了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务实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双元主体共研习。青年教师在医院导师的指导下,依据培训方案主动开展实践活动。按技术项目深入临床相关岗位研习,掌握相关技术及技能操作规范、流程及应用,了解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感受医院文化,学习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还参与临床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医院科教研水平的提升。

(四)双重考核评效果。在青年教师实践期间以及实践结束后,医院和学校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位教师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定。考核中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举,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自身专业实践技能与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行原则。医院考核侧重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情况,学校考核侧重于青年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医院和学校考核分值比为7:3,总分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之一。

三、基本要素

(一)三方通力合作。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不仅要积极联系医院,促进校院合作,而且要做好教师的遴选、时间安排,不仅要明确教师到医院实践的任务要求,而且要做好与医院共同对教师的有效管理。医院则要根据学校提供的企业实践任务单,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指导教师、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实施“师带徒”式的目标责任管理及综合考核等。青年教师则应及时转换角色,以医院员工身份自觉执行医院相关制度,接受医院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实践技能、职业岗位素养及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医院、教师三方相互理解、交互联动、通力合作。

(二)三标连环合拍。目标是导向,研习是过程,考核是抓手。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一是示标:学校和医院根据培训目标共同为青年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考核细则。二是达标:师徒双方围绕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测标:学校和医院依据考核细则在实践过程及实践结束后对青年教师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使示标、达标、测标连环合拍。

(三)三者贯通合一。建立以目标责任管理为主体且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有效执行责任体系,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有效性和长效性的根本保障。在这个体系中,执行主体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明确,完成进度明确,考核标准明确,惩奖细则明确。学校和医院的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具体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的责、权、利高度统一,贯穿于企业实践的始终,形成“双方”、“三层”的责、权、利三者贯通合一,在有效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鲜明特色。

四、结语

企业实践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是完善职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的具体举措,但亟待相关政策支撑和法律约束,尤其是健全基地建设的机制,以推进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化、实施精细化、资源多元化、手段信息化、考核综合化的建设,为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参考文献:

[1]谢勇旗.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与养成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