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师范院校建设力度越来越大,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相对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队伍,受多种因素制约,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二是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教学方式,重视成绩高于重视素质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相应的,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不强,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还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落实。一方面,小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教师素质与专业水平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学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三是小学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盲目性。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教师对小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不透彻,没有深刻掌握小学生的共同特性与个体差异,导致小学生无法发挥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二、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要确定一套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确定制度能够被认真地贯彻执行。在制度建设方法,应根据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对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进行科学重建,从而完善教育质量。为了确保教学管理制度得以切实执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检查制度,发挥督促、反馈和指导的功能。学校应针对各项教学计划,进行月底检查和讲评,以及期中、期末的全面检查。检查应从教学各个环节如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等进行检查,并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参考。同时,学校还应根据考评和教学评价,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机制要把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主要目标,引导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工作全面平衡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长期持久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小学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全能型教师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首先,学校在招募教师的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其次,要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在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教师以身作则、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再次,学校还应创新教师管理,督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3.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在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其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的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施以人文本理念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学校管理、教师

一、目前我国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偏重经验管理

为了能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教育结果,过分的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关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渐的减弱,使学校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质。现在的学校过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学校经常出现学生顶撞老师或是伤害同学的现象,一部分是因为学校教育体制不合理造成。在我国的小学学校管理中,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学校的管理者过分的使用经验论,运用以前陈旧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来对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进行决策,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过分的注重对于眼前利益的追求,忽视了学校长久的发展。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的重大决策时忽略了其他管理者的意见或是建议,仅凭个人观念来决议,使这些决策严重的脱离学校发展的现状,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1.2教师主体严重缺失,管理缺乏民主

教师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有的学校为了能够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过分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得教师不能按照自身的优势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严重的损害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教育理念较为陈旧,严重的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受中国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学校的管理严重的缺乏民主,学校大小事务的决策权全都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忽略了学校教师的意见。作为学校大多数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学校教师的参与权逐渐的被剥夺,造成学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较为单一,对学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3应试教育影响深重,教育趋向功利化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方式都以学生成绩的最终结果为主要教学目的。中国特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使得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长期以来的教育事业都是以服务于最终考试为目的,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学校的管理者更加的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教育逐渐的趋向于功利化。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固定在传统的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方法的创新,使小学的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童真,让学生的童年在繁重的学业和沉重的考试压力下艰难度过,使学校的教育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二、小学学校管理中以人文本理念的体现

2.1建立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制度

所有管理工作的落实,以及管理思想的实施,都需要有制度所为支持。同样,小学管理工作也是相同的,以人为本小学管理工作实施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就是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设。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协调与约束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管理制度有很多内容组合而成,例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制度,教师课下对学生的辅导制度,教师的教案检查制度等。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以及教学模式的改变,对这些的提高都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在建立以人文本的小学管理制度中,可以建立激励制度,因为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激励制度。每一个小学可以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周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教师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与字节本工作的创新,将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薪酬画上等号。管理者要对那些对教育付出较大贡献的教师提出表扬,并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与薪酬,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小学管理者也可以设立考评制度,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中作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态度进行综合的评价。在小学管理者的重要对象就是教师,所以,只要将教师的管理工作做好,那么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由教师直接去管理的,她们可以更准确的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管理。

2.2创立以人文本良好的管理氛围

要想使小学的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配合在一起,为学校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分为,从而促进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发展。学生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之下,更加容易的感受到学习的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之下,用符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学校各个活动的决策权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见解,充分的融入到学校创造的环境当中。小学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的融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的和谐和平等。

2.3树立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落后是阻碍小学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想让小学的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管理者就要努力的改善自己的管理思想,使自己的管理思想适应学校的发展和时展的潮流。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融入到决策的制定上,并且要加大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宣传教育,使学校的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务人员得到同步发展。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学生的学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使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管理的工作越来越重要。所以小学管理工作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传输给教师,让教师带动学生,一同建立以人文本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可以顺其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并确保小学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宋长福,宋小辉,吴灵芳.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J]. 大众科技. 2010(02)

[2] 周中麟. 以校为本 以人为本 建设现代化的奋斗小学[J]. 教育信息化 2003年04期

[3] 杨鼎芳. 以人为本: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关于对江苏省窗口示范小学的教育考察报告[J]. 现代教育论丛 2003年04期

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更新;观念

教学是一项系统、长期、有计划的活动,涉及多个方面,要协调、运作好整个教学过程,就要对教学进行控制,做好教学管理,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效益。小学教学管理如何与时俱进,关系到小学教育作为奠基工作的作用体现。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阐述如下。

一、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观念,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发展

为了能够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及时地更新管理观念。教育管理科学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需要树立起以下观念:1.树立起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观念,教育民主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化可以激发出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树立起教育管理自主化的观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十分注重管理者的自,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权限,这样有助于将责任落到实处,从而做到责、权、利的统一;3.树立起教育管理开放化的观念,现代教育管理应该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封闭的系统,如今社会开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没有开放化的管理,就很难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二、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从传统的经验上讲,对质量的管理只是注意对质量的检查,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管理,严重地忽略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创造管理。由于教学的质量并非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出来的,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由以往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进行管理。在目前看来,我们国家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课内外的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远远不够。究其后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统一规定;2.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顾忌自身,没有实现各科作业的和谐统一;3.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相对来讲较重;4.部分学校因为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等。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各科之间的有效协调,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安排、检查等,促使其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管理的实效性。

三、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1.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2.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制度管理

计划的落实靠有力的制度作保证,制度是进行教学管理的"法",有了这个"法",就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它能促使教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能使学校产生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学校要制定一些相关的"教师教研进修制度""目标教学研究课制度'论文制度" 等,从而使教研活动、教师的培训工作有了时间、内容的保证。为了抓好备课工作,学校要规定一些"整零备课制度'教案检查评比制度'开学第一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等。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辅导、考试方面,也要制定相关的"作业批改要求''优秀作业评比制度""帮差培优制度"等。建立健全和执行这些制度,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目标管理的常规化。

五、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校内竞争

评价是教学管理的手段,对教学目标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的质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达到科学性强、可信度高,就能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教育部基教司的精神,我们要健全教案评价机制、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单元形成性评价机制、质量分析评价机制以及对教研组、年级组的管理评价机制、学校管理工作自评机制等,在校内形成一种和谐竞争的局面。总之,评价工作是对教育教学总目标的验收,是检查职责是否尽到,操作是否合格,科学地运用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激励着全体师生进入全面竞争的氛围。

总之,对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不仅仅要制定合理、科学、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从情感上分析和思考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为师生提供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增强师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包宝振.关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国内外对比的探讨[J].教研探索,2010(8).

[2]宋艳霞.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张绍杰,黄文.当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09(11).

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一、全面理解校本教研制度的独特性

校本教研这项制度有它的独特性。一是常规性,校本教研已经是一项常规性制度,要求在学校经常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二是自发性,它要求学校或教师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干预的条件下的自觉、自主行动,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幸福旅程;三是全员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它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去,形成一种真实的、有效的、浓烈的“研究”氛围;四是灵活性,校本教研,既表现它的“规定性”,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活动,又表现它的“随意性”,要求教师“碰问必研”、“茶余饭后研”、“自由结对研”。正是由于校本教研制度的这种独特性,实施起来表现出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就显得更难了。

二、深刻剖析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呈现的现状

对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一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即构建怎样的校本教研制度?构建哪些制度?二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如何在学校中实施?即校本教研制度怎样才能保证教师自觉地去履行和遵守?简单讲就是“怎么管”?

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我们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农情”。这个“农情”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地域环境差,易患教研“闭塞症”。多数农村学校分散、偏远,有的村级小学离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十几公里,对校本教研造成了许多很不利的因素,这些学校的教师外出学习与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外地教师也不乐意进来。学校教师长期没有流动,一干就是好些年。有的教师由于是“本乡本土”,所以是“终身从教”于此。在农村学校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外地教师进不来,本地教师闹着走。优秀教师找门路,老弱病残守山沟。”

第二,学校研究氛围弱,易患教研“忧郁症”。在农村学校,村小和完小的教师不过三五人,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同学科教师数也大量减少,给校本教研活动带来了一定难度。农村学校,80%的是大龄教师,他们缺乏一种应有的进取、竞争的心态,没有研究的热情;90%的教师已经获得了中级职称,他们“中级职称到手,高级职称无望”,认为尝不到研究的“甜头”;70%的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且第一学历低,对教研“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确是难得“红火起来”。

第三,教师教学负担重,易患教研“疲惫症”。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比较重。特别是村小和完小,90%以上是包班,所有课程一肩挑,还要挤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由于教学工作辛苦,他们把教研视为可有可无,可研可不研的“搭头戏”。同时,教师教学效率低、教学水平低、教育幸福感缺乏,也是产生教研“疲惫症”的重要原因。

第四,专业引领缺失,易患教研“恐惧症”。农村学校信息比较闭塞,教研资源贫乏,网络设备滞后,缺乏应有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条件。教师则很少走出去,没有机会参与教研活动或参与学习培训。教研部门下乡视导,也只光顾中学和中心小学。村小和完小长期处于被教研遗忘的角落,造成了他们对教研的“内涵”理解不清。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于己无关;教研是“做学问,搞科研”,我们望尘莫及,高不可攀,没能力去做。由此,造成教师长期与教研无缘,对教研既熟悉又陌生。

三、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面对这样的“农情”,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又如何去评价?只有把“制度”和“评价”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适应农村大多数教师的“胃口”了,农村校本教研这盘棋才能盘活,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才能自觉、自发地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是构建“一校两制”管理模式。“一校两制”就是一所学校,采取两种评价与管理制度。在构建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总体思路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即:城镇与乡村学校有别,村小、完小与中心小学有别,规模小与规模大的学校有别,小学与中学有别。学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做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即大龄教师要与年轻教师区别对待,能力强的教师要与能力弱的教师区别对待。做到“一校两制”或“一校多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原本就存在差别的教师群体。“一校两制”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模式的建立,要达到既能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又能满足大龄教师有“奔头”的心理取向。当然,不是所有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都必须采取“一校两制”评价与管理办法,但是,在校本教研制度总体建设与评价方面,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是可以采取“一校两制”的评价与管理办法的。

二是推行“成功星级”评价模式。“成功星级”评价就是对教师在教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实行终身享用制,并对教师一次次取得的成功用累积的办法,采取“星级”的形式进行管理与评价,鼓励教师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可以是对校本教研薄弱的学校实行“成功星级”管理与评价,激励学校或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确定的近期或远期目标,是需要通过成果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星”的一级一级递进去实现的。对“星级”管理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教师,实施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只要是教师努力了,付出了,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认可或肯定”。

三是开辟“研训一体”行为模式。校本教研的主体形式,一是培训学习,二是教育研讨。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研训一体”的策略。“研”就是研究探讨校本教研制度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如何去建立这些制度等。“训”就是把这些制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考证。把“研”和“训”有效结合起来,反复验证校本教研制度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构建真正体现农村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教师教研的行为机制建设。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走向专家型的行为机制,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职业和生命价值。二是校本教研行动管理机制。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一开始都能自觉、自发地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行为机制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需要依靠管理来促进、帮助和引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研实践之中。我们只有把“教师研究的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的行动机制”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并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研训一体”的行为管理模式运行,才能创建出“切合农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性化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与教师交朋友,让教师在学校有信任感,让教师做他们擅长、喜欢做的事情,多正面鼓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工作中尊重并采纳教师的意见,创造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等等。校本教研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体现在制定文本制度的条款与实施时,应该考虑教师的基本需求、时间、精力、硬件条件、文化背景和教师的情感实际、生活实际,实行刚柔结合,使制度既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亲和力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震慑力;其次体现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常走近教师,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了解教师在做研究过程中的所想、所悟、所困,以共同研究为契机,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改变以往对教师缺乏信任、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倡导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人性化管理。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文本制度的构建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文本的内容和指标要切实体现农村学校特点,贴近本校教师在研究方面表现的状况,利于兑现与实施;二是实施评价的指标确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文本制度的内容和指标要细化与量化,要便于实施评价,并能为广大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科学性原则。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体贴农情”,制度要能激发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制度要能引领农村教师自发“走好幸福研究之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保持活力”,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性,它既要求学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实施这种制度,又要求教师自觉、自发地去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校本教研“文本制度的建立”和“文本制度的实施”的科学性,就是要保持“校本教研制度”在与学校其它“规章制度”同步实施过程中的活力,并赋予校本教研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彰显生机”,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在学校里既要彰显个性化的研究特色,又要凸显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推进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整体推进,不留“教研死角”。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保持优秀层面的不断发展,又要满足弱势对象的不断进取。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就是要用综合、系统的理念来指导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工作,统筹兼顾,刚柔兼备,协调发展,形成管理合力,从而确保校本教研管理的整体效益。

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校因素;师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34-02

从整体上看,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主流上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现象也是存在的。这种师德失范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管理因素值得注意。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的学校原因

(一)学校领导者表率作用欠佳

1.学校领导者是否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对教师师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很大。有位中学校长说:“今天学校的管理,很大的方面,不是靠纪律去管,是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去管。”[1]这人格魅力,就主要体现在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公正严明上。

那么,现在农村中小学的领导者的情况如何呢?有人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农村中小学校长整体情况是好的,但[2]“部分校长素质偏低、管理思想滞后”“相当一部分校长领导水平不高”“有些校长的专制思想较为严重”。笔者与不少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同学聊天时,从他们的口中也发现了类似问题,笔者曾经还亲耳听到有位农村中学校长说:“我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我说了算。”专制思想一览无遗。曾经有一个学校的不少老师向笔者抱怨:“要讲师德,你先把我们校长的师德提高了,再来和我们讲!”原来,这个学校的校长言行不一,给教师的承诺通常不会兑现,说一套做一套,而且每周在学校待的时间不多,对教师基本不管不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怎么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呢?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形成和发展怎么不受到负面影响呢?当然,这只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偏低,管理思想滞后,“官本位”和专制思想较为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严重伤害了教师的感情、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遵守师德规范的内在动力,使学校的师德建设大打折扣,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部分学校领导者不重视师德建设。笔者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不重视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情况:首先,由于现在全国上下都对学生的安全很重视,不少地方都实行了“学生安全一票否决制”。因此每个农村中小学校长都极为重视学生的安全,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教师只要保证学生在学校中的安全就是大功一件,其他的好商量。其次,由于如今高考制度仍然要以应试教育来应对,因此社会和家长还是很看重学生的成绩。所以,只要是能让学生不出事、又能拿出好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这样的教师即使出现一些失范行为也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有的觉得“这是小节”,不会有伤大雅。再次,还有些学校的领导者由于领导水平有限,能够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交给的任务已经不错了,因而无暇顾及师德建设这个“软任务”。这些都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良好师德氛围的培育。

(二)教师管理评价制度缺乏人性化

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起到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的作用,又要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对教师需求的关注。然而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只有制度的刚性,过于注重制度的“管、卡、压”的功能,没有人文关怀的“柔性”,忽视了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主体地位在制度中缺失。笔者发现,不少农村中小学都实施了比较苛刻的考勤制度,对教师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过度控制,缺少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比如,有些农村中小学规定:教师迟到早退1分钟罚款4元,5分钟罚款10元,20分钟以上按旷工计,处罚加倍。学校领导不定期到办公室和教室进行查岗,在办公室10分钟未回者和在教室未见教师者都按旷课一节处罚等等。访谈中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考勤制度苛刻,过于压制人,而且罚多奖少,带给教师的多是压抑、焦虑、痛苦甚至愤怒,觉得自己每天就像犯人一样,特别没劲。

另外,由于对学校及老师的评价实行“学生安全一票否决制”,教师们如履薄冰般地守护着学生,生怕有半点差错。虽然保护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是师德的应有之意,但过分强调甚至当成唯一工作,那学校和教师就失去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完全是本末倒置了。不仅学校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使教师失去了职业尊严,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做出有悖师德规范的行为就在所难免。

(三)师德教育乏力,师德监督机制缺失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教师师德教育比较缺乏,作为在职教师培训的主阵地――教师继续教育,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师德的培训。平时偶尔有师德的学习,也是老生常谈的说教和流于形式的过场,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和打动人的东西。农村中小学师德的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很多监督制度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很好地机制去实施对中学师德的监督,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监督的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学校和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教师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客观造成了师德修养下滑。

二、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抓好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

师德建设,领导是关键。要在学校这一教师职业成长的最重要的微观职业环境中重视校长的道德领导意识和能力,用校长的高风亮节、率先垂范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成长创建良好的环境条件。

1.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抓好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师德建设。首先,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师”表率。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学校领导只有不断地接受再教育,不断地完善自我,掌握先进教育理论,运用先进教育手段,才能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去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2.改革现行的领导干部任命制,实现竞聘与任命相结合的制度。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目前我国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仍然实行任命制。这样校长往往更多地只对上级负责,不能很好地关心师生切身利益,不能将心思用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因此,应改革现行的任命制,实行竞聘与任命相结合制度,先由教师选出的候选人中再由上级主管部门考察、公示择优录用;同时,加强考核、评估、监督,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平淡淡靠边站的有效竞争机制。

(二)实现学校制度的伦理化

“德性的学校制度是学校成员德性之善得以体现的前提。”[3]因此,实现学校制度的伦理化,是师德建设和促进良好师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应该保证学校制度建设公正。罗尔斯认为:“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公正,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4]教师制度的公正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发展机会的均等,学校管理标准统一、决策民主,对教师评价结果公正、全面、客观。只要制度内容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做到“目中有人”,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关爱与信任,这个制度就是公正的制度,就会得到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2.应该保证学校制度建设民主。要做到学校制度建设民主:首先,要在核心管理层内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成员的意见,必要时可展开辩论。其次,将制度制定的目标、意图、内容等放到学校中层管理者会议上征求意见,并据此修改补充制度的构想,形成初步的方案。再次,将由中层管理者会议上形成的初步制度框架交予全体教工进行广泛地讨论。最后,将制度草案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另外,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和教师保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倾听教师对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使制度在不断地改进中得到完善。

3.坚决履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教育法》第29条明确规定,“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学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乃至生活的地方,因而也应该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后盾。农村中小学应该在教师需要时,及时站出来为他们说话,让他们深深体验到“学校即家”的感觉,并为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而骄傲自豪。

(三)建立健全师德管理评价监督制度

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既需要教师的自律,也需要适合教师的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制度约束和保障。

1.建立和完善师德的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制度,是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法规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对教师个体的师德状况进行经常公正的评价,促使其扬善弃恶,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师德评价的方法一般有观察了解、问卷调查、谈话、座谈会、意见箱等。

2.在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建立师德建设有效机制就必须重视奖惩机制建设。就笔者走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来看,他们很希望把师德评价考核结果与教师物质奖励、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以及聘任、辞退等真正挂起钩来。所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规定,凡是获得师德评价为优秀等次的教师,在其职务聘任、晋升和评优、评先进中优先考虑,凡是年度师德评价为不合格的教师,学校有权责令其停职检查和待聘。对连续三年师德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学校予以解聘。

3.构建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各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以形成系统的师德监督体系,构建“舆论、学生、家长、教师”四位一体的监督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师德自律。

参考文献:

[1]闫小柳,赵忠义.师德修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2.

[2]苏艳红.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现存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从学校的管理组织机构来看,可以分为学校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及监督反馈机构,本文将有侧重地进行探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三十年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其对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及效益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显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此外在中小学管理体制中,安全管理机制及伦理价值问题,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认知错位

首先,校长负责制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许多教师对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和意义产生了错位和偏差。校长负责制作为一种制度,却没有充分的相关法律依据,因此才有了对校长负责制不同的理解。其次,校长负责制没有充分的配套规范作支撑,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出现无据可依的现象。因此,校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校管理执行效果的好坏。

2.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实际参与度低

教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不参与”“知情”“参与意见”等程度,不能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也是学校管理体制中的漏洞。首先,学校领导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其次,从教师角度而言,大多数教师的参与意识淡薄,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也是教师难以参与管理的阻碍之一。

3.缺乏完善的安全危机机制

近年来,中小学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学生被侵害事件见诸报端,让人痛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缺乏。中小学对学校的安保投入不高,导致安全预警迟缓,容易发生意外。通过调查发现,师生的危机意识也较为薄弱,对安全事故的警惕性不高也增加了其危险性。此外,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对安全事故的宣传和教育缺失,为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

4.学校管理功利性突出

在制定学校管理目标中,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盲目作出选择,忽视了对学生的长期的培养。一味地重视管理技术上的效率,而忽视了价值、伦理、道德和文化,以“牺牲”学生成长为代价,将“升学率”作为单一的管理目标。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长远发展。

二、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对策分析

1.明确校长负责制内涵,建立校长职业化机制

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对校长负责制的一些错误看法,认同“校长全面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概念。校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只有加快建设校长负责制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才能真正让校长负责制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认真审核担任校长的资格,并建立有效的校长激励―监督机制,逐渐培养出职业化的校长,促进中小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2.提高教职工民主意识

教师是学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一环,应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的管理中来,积极引导教师的正确行为。此外,培养教师民主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形式要丰富化,不能采取单一的灌输方式,而是要更多地进行交流,通过案例分析、课题探讨等多种方式,唤起其民主意识,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监督能力,为学校民主管理运行创建良好的环境奠定基础。

3.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防控机制

从心理上,首先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以预防为中心,防范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制定出完善的应急预案,降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要强化安全培训和实践,从新生开始就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开展多种安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从物质上,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配备良好的现代化安保系统,加大安保人员数量等。

4.伦理道德制度化

管理不仅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伦理道德制度化是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伦理道德制度化有助于师生道德的养成及对道德正气的弘扬,有利于学校公正目标的实现,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存的土壤。学校能从校训、校歌中建设有益的精神文化,从规章制度中建设优秀的制度文化。将情感与制度结合起来,体现学校尊重、平等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