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

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military conceptual mode. Based on the military conceptual mode, establishes equipment support plan of conceptual mode. Then design a project making system of equipment support plan.

关键词:军事概念模型;装备保障方案;方案生成

Key words: military conceptual mode;equipment support plan;project making

中图分类号:E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12-02

0引言

装备保障方案是指依据作战使用要装备使用特点和保障决心,对完成保障任务和实施措施的基本设想。它对规定了作战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装备保障的总体设想和要求,是实现保障工作的一种总体规划,是协调保障性指标要求、进行保障性设计、确定保障资源的依据和基础。[1]目前,部队现行的装备保障方案存在着以下两个个方面的问题:①由于对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没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造成了现行的装备保障方案具有形式多样,内容详细程度层次不齐的现象。②装备保障方案的自动化程度不高,部队现行的装备保障方案基本上都是由人工来拟制,但由于战时装备保障工作具有情况多变、人员机构复杂、专业分工新、技术含量高和要求标准高的特点[2],人工拟制装备保障方案的速度慢、耗费人力资源多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1军事概念模型的概念

军事概念模型借鉴了美军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的思想,是对现实世界某一具体军事行动的一种合理、准确、规范化的描述,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第一次抽象,它将现实世界军事行描述成作战研究人员和仿真开发人员都能正确理解的完整信息,是作战研究人员和建模仿真人员沟通的桥梁,为规范化描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3]

军事概念模型将某一军事活动用EATI(Entity,Action,Task,Interaction)四个要素来描述,利用军事人员的相关经验和所收集的信息,提供可扩展的描述模板和样式指导,辅助进行军事问题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可扩展的描述模板和样式指导,辅助进行军事问题的规范化表述,使其描述的对象、关系、过程具有明确的含义、可理解和可操作。军事任务描述规范是一种语义明确、功能适用、简便实用的公共语言,利用这种公共语言,不但可以简化军事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从军事需求到技术实现之间的转换错误。由此可见,军事概念模型是军事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军事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能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构建自己的任务空间,消除他们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保证了军事概念模型和仿真程序代码的一致性。

2军事概念模型和装备保障方案结构化的关系

军事概念模型与装备保障方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①装备保障方案是战时装备保障的重要文书,是装备保障力量在战时执行装备保障任务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目前的装备保障方案缺乏一种规范化的表示形式,而军事概念模型可以实现对装备保障方案的规范化描述。②军事概念模型为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军事概念模型将装备保障方案的内容以模型的形式反映到装备保障方案数据库中,同时采用规范花的描述,在数据需求描述和规则描述之间建立了严格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为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

3装备保障方案的概念模型的构建

装备保障方案的概念模型包括装备保障方案总体概念模型和装备保障方案执行概念模型。其中装备保障方案执行计划又包括:装备保障力量部署计划、装备通信保障计划、装备保障防卫计划、装备维修保障计划、装备器材保障计划、装备供应保障计划、弹药保障计划、运力保障计划等。下面以装备保障执行计划中的装备保障力量部署计划概念模型为例对装备保障方案的概念模型构建进行说明。首先确定装备保障部署计划的数据元素。包括:装备保障力量名称、装备保障力量编组、装备保障力量编成、集结地域、集结时限、配置地域、保障任务区分、装备保障力量部署。其次,确定个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装备保障力量部署计划由装备保障任务作为牵引,主要包括装备保障力量的编组与配置两大部分。装备保障力量编组是将现有的装备保障力量进行合理的编配,形成有效的保障规模。装备保障力量配置是将装备保障力量编组后的人员、装备进行合理的部署,形成具备一定保障能力的保障群体。再次,构建装备保障部署计划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4基于概念模型的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系统的设计

4.1 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系统主要包括:①初始化部分。主要是读取作战任务、装备保障对象和装备保障任务的数据信息,进行初始化。②装备保障方案拟制人员(战技参谋)操作部分。主要由装备保障方案拟制人员(战技参谋)根据作战任务的要求,结合装备保障对象和装备保障任务,对装备保障方案进行创建、编辑、修改和生成等。③装备保障方案审批人员(装备保障指挥员、部队指挥员)。主要是对装备保障方案拟制人员(战技参谋)上报的装备保障方案进行审批,对装备保障方案中存在的不能满足作战保障的部分提出修改意见。④装备保障方案的生成和保存。装备保障方案经装备保障方案拟制人员(战绩参谋)拟制完成,并通过装备保障方案审批人员(装备保障指挥员、部队指挥员)的审批,自动对拟制完成的装备保障方案进行保存并生成装备保障方案的文本。图2为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系统的逻辑流程。

主要实现的功能有:①装备保障方案文件操作功能:主要包括装备保障方案的创建、编辑、修改和保存等。②数据、模型读取和显示功能:在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系统中,装备保障方案拟制人员可以对装备保障方案模型进行控制、拖动和修改等操作。图3为装备保障方案建模界面。③装备保障方案审批功能:主要包括装备保障指挥员、部队指挥员对装备保障方案的审批,以及提出对装备保障方案的修改意见等。④装备保障方案文本生成功能:主要包括将审批通过装备保障方案自动生成规范化的装备保障方案文本。图4为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界面。⑤装备保障方案的存储:对审批通过的装备保障方案进行计算机化的存储,实现装备保障方案的保存、管理等。

5结论

本文以军事概念模型为基础,研究设计了装备保障方案的概念模型,并以装备保障部署计划为例对概念模型的创建过程进行了说明。设计装备保障方案生成系统,介绍了其主要构成模块以及主要功能。

参考文献:

[1] 曹小平,孟宪君,周红,朱三可.保障性论证[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1.

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2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注释:

①张自烈.正字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②孙庆增.藏书纪要.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③(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④葛鸿雁.书籍设计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日)杉浦康平.日本现代图书设计.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99.

[3]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3

(1)组织制度层。

组织制度层是包装设计文化的中层,也可以理解为包装设计文化内层的物化。组织制度层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与时代性特征,包括协调包装设计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规范设计行为并判断矫正设计的一系列组织制度。目前,在包装设计文化较为先进的各个发达国家,都村罪恶与国情相适应的比较完备的组织制度。与之相反,包装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其组织制度也多不完整,只是零散地散布在如文化、法律、政策。经济等其他组织制度中,并没有独立而健全的体系与地位。倘若缺失了这个层次,包装设计的个体就一定处于无序的状态。

(2)概念层。

概念层是处于核心或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也是包装设计系统内各要素间一切活动的依据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包装设计文化遭遇了一系列的冲击,主要表现就体现在生产生活观念、思维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民族心理观念等等方面。概念层是包装设计文化结构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也作为包装设计文化的灵魂而深入人心。一旦出现发展变化,最终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组织制度层,并且借此规定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吸收、排斥或发展异质文化要素来左右包装设计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这三个层次,彼此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有机系统。其中,包装设计文化的物质层最为活跃,它变动频仍、交流方便。而且,包装设计文化的发展变化也总是率先体现在物质层中。比如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学习,装饰品的逐渐渗入正在扮演着这一场西方文化冲击的先导角色。而组织制度层则是规定包装设计文化整体性质的权威与科学实施的保障。概念层则相对保守稳固,是包装设计文化的核心所在。三者相互依存、结合、渗透,融合反映于每一个具体的包装设计活动及作品中。

2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包装设计的文化要素既在一定时域传播又在一定地域存在,因而必然存在着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进而构成了包装设计问文化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属性。

(1)民族性。

这一特性涉及文化的发生学,由于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并非来自同一源头,包装设计文化自然就产生了民族性的问题。民族性主要表现于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概念层,反映了所属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民族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文化观念,在设计活动与产品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比如说,德国设计具有理性、严谨的造型风格和突出的逻辑性、科学性特点,日本设计则比较灵巧、新颖、轻薄玲珑且富有人情味,法国设计又饱蘸优雅温润的浪漫情怀。这些包装设计文化风格无不诞生于各自民族的文化观念氛围。与之相应,中国的包装设计风格趋于平稳、圆满,充满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同时讲究形式的完整对称性,也折射了我国人民比较内向的心理特征与相对保守的社会意识。

(2)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反映于包装设计文化的物质层与组织制度层。设计理念和方法,都是紧跟时代科技与时尚观念的。每一时代的包装设计文化都具有绝对的内容与观念体系,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今天,社会主观形式已发生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信息的高速广泛传播,开放观念愈演愈烈地激荡,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也趋于多元,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及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工业文明的异化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与能源危机。这一切时代特征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元素,值得包装设计工作者去潜心适应、去挖掘利用,使包装设计真正跟上发展的节奏成为时代的产物。

3结束语

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4

1装备作战概念基本问题

1.1装备作战概念构成要素

装备作战概念是以武器装备作战使命为依据,围绕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特征而提出的关于武器装备的使命任务、作战运用、能力需求与系统需求的创造性构想描述。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由构想出的未来武器装备在作战中的任务背景、运用方式、能力需求和系统需求4部分构成[12]。

1.2装备作战概念层次划分

装备作战概念是作战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3],重点围绕部队作战任务目标,开展装备作战运用方式的创新。按照研究的层次,可将装备作战概念划分为3个层次。1)集成级装备作战概念。着眼于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以联合作战任务或合成作战任务为牵引,研究完成作战使命的武器装备编成编组、指挥控制和信息交互方式,提出武器装备体系的作战运用方式和要求,形成集成级装备作战概念。2)行动级装备作战概念。着眼于武器装备分队的作战任务要求,研究完成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编成编组、部署、指挥控制和信息交互方式,提出武器装备分队的作战运用方式和要求,形成行动级装备作战概念。3)系统级装备作战概念。着眼于武器装备系统的作战功能要求,研究武器装备技术创新、功能创新和结构创新对武器装备作战功能的影响,提出武器装备系统自身的操作使用方式和要求,形成系统级装备作战概念。3级装备作战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集成级装备作战概念可包含若干个行动级装备作战概念;行动级装备作战概念也可包含若干个系统级装备作战概念。

1.3装备作战概念研究阶段划分

装备作战概念研究主要分为构想阶段、设计阶段、验证阶段、鉴定阶段和应用阶段,如图2所示。构想阶段是指由军事人员构想出装备作战概念的阶段;设计阶段是充实和完善装备作战概念内涵的阶段,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图2用实线标注);验证阶段和鉴定阶段是指装备作战概念的有效验证阶段和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鉴定的阶段;应用阶段是指经过验证和鉴定生效的装备作战概念用以牵引装备论证工作的进行,进而牵引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阶段。

2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框架

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框架是指为开展装备作战概念设计而确定的模型驱动的设计流程及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描述。构建框架的意义在于明确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的输入输出、设计的内容以及设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同时便于设计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本文构建的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框架如图3所示。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活动是以装备作战概念的文档描述为输入,经过任务背景、运用方式、能力需求和系统需求的设计,输出以任务模型、运用模型、能力模型和系统模型表述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过程中,装备作战概念描述文档采用以文字、军事图形为主要特征的军事语言来描述;装备作战概念模型则采用基于SysML(SystemsModelingLanguage)的体系结构产品来表述。

3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流程

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采用模型驱动体系结构,体系结构驱动设计的方式,构建了4类19个基于SysML的装备作战概念DoDAF(DepartmentofDefenseArchitectureFramework)视图产品模型,实现了装备作战概念从基于文档到基于模型的表述,具体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在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中,装备作战概念DoDAF视图产品模型由SysML中的模型来描述,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46]。

3.1任务背景设计

应用DoDAF全视图产品和作战视图产品进行设计,建立概要和摘要信息(AV1)、综合词典(AV2)和高层作战概念图(OV1)。SysML中的类图可实现对OV1的描述[79];但SysML不支持对AV1和AV2的描述。

3.2运用方式设计

应用DoDAF作战视图产品进行设计[36],建立作战节点连接描述(OV2)、作战信息交换矩阵(OV3)、组织关系图(OV4)、作战活动模型(OV5)、作战状态转移描述(OV6b)和作战事件跟踪描述(OV6c)。其中:SysML中的块定义图可实现对OV2、OV4的描述,活动图可实现对OV5的描述,状态机图可实现对OV6b的描述,顺序图和活动图可实现对OV6c的描述[1011];但SysML不支持对OV3的描述。

3.3能力需求设计

应用DoDAF能力视图产品进行设计,建立能力构想图(CV1)、能力分类图(CV2)、能力阶段划分图(CV3)和能力隶属关系图(CV4)[36]。其中:SysML中的块定义图可实现对CV2、CV4的描述,内部块图可实现对CV3的描述;但SysML不支持对CV1的描述。

3.4系统需求设计

应用DoDAF系统视图产品进行设计,建立系统接口描述图(SV1)、系统通信描述图(SV2)、系统系统矩阵(SV3)、系统功能描述(SV4)、系统状态转换描述(SV10b)和系统事件跟踪描述(SV10c)。其中:SysML中的内部块图可实现对SV1、SV2的描述,活动图可实现对SV4的描述,状态机图可实现对SV10b的描述,顺序图和活动图可实现对OV10c的描述[711];但SysML不支持对SV3的描述。

4示例分析

采用模型驱动的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方法,以新型装甲突击系统的“侦察、机动、打击一体联动”作战概念为例,首先对军事人员提出的描述文档进行分析,然后依次分别对任务背景、运用方式、能力需求和系统需求进行设计,构建了4类19个基于SysML的装备作战概念DoDAF视图产品模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展示构建的部分模型。1)新型装甲突击系统“侦察、机动、打击一体联动”作战概念的文档描述(部分)。在未来复杂环境中作战,敌方目标具有快速袭击和迅速隐蔽的能力,对己方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网络信息支持下,地面突击力量能形成高效的“侦察感知、机动突击、火力打击”一体化联合动作机制,以实时感知战场态势能力、快速机动突击能力、精确火力打击能力为支撑,力求在未来作战条件下能做到先敌发现、先敌机动和先敌打击。2)任务背景设计。分析军事人员提出的装备作战概念文档描述,确立作战使命任务、参与者及作战场景等,建立高层装备作战概念图(OV1),如图5所示。3)运用方式设计。运用方式设计主要完成2项工作。(1)建立作战节点连接描述(OV2)、作战信息交换矩阵(OV3)和组织关系图(OV4)。其中:OV2主要描述完成作战任务或活动的作战节点,以及为完成任务或活动,作战节点间进行的信息交互;OV3主要描述为完成作战节点承担的作战活动,作战节点间进行的信息交互;OV4主要描述为完成作战使命或任务,在体系结构中的各级组织可能存在的指挥或协同关系。由表1可知:SysML的块定义图能提供对OV2、OV4描述的支持;OV3可利用表格矩阵进行描述。图6为侦察节点的块定义图,表2为作战信息交换矩阵(OV3),图7为组织关系图(OV4)。(2)建立作战活动模型(OV5)、作战状态转移描述(OV6b)和作战事件跟踪描述(OV6c)。由表1可知:SysML的活动图可对OV5、OV6c进行描述;状态机图可对OV6b进行描述;顺序图可对OV6c进行描述。图8为作战活动模型(OV5),图9为作战状态转移描述(OV6b),图10为作战事件跟踪描述(OV6c)。4)能力需求设计。新型装甲突击系统的作战能力构想(CV1)如图11所示,作战能力的隶属关系(CV4)如图12所示。5)系统需求设计。由于DoDAF系统视图产品较多,篇幅有限,本文仅展示了新型装甲突击系统的系统功能描述图(SV4),如图13所示,其他系统视图产品不再赘述。

5结论

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5

包装设计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个行业。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包装也随之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在世界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装设计促进了相关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市场繁荣,其对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也不可小觑。当今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理念,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潮流,低碳包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在全球兴起。因此,低碳包装是包装工业的发展趋势。首先,低碳包装的说法不断深入教育领域,在各个高等艺术院校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中,低碳包装概念设计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在专业设计领域,低碳包装设计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实现包装低碳化的设计创新,要求设计师视野开阔,具有进行广泛专业合作的能力。但是,相当一部分设计师并不具有这样的设计素质,因此,在艺术院系的教学中,必须更加注重从源头上培养设计师的素质。

二、包装教学中如何体现低碳概念

低碳包装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不污染生态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可循环和再生并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不造成污染环境并保护人体健康是低碳设计的前提,由于具有可循环和再生的特性,低碳包装既能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又能达到最终回归自然的目的。可以说,低碳包装囊括了环保和资源再利用两大主题的内容。一般来说,最环保的包装是材料使用量最少的那一种。因而在低碳包装设计中,在确保包装的运输、保护和销售等功能的基础上,应该首先考虑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在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用量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在垃圾回收与处理方面,日本有一套完整且有效的循环体系,从分类、回收到再利用,其根据不同包装材料的不同特点进行归类、回收处理,将垃圾分类别、分地点装入不同的回收袋中。对于市场上的塑料瓶类容器,可以压扁、洗干净装好,这样既干净卫生又节约空间。

三、低碳包装设计的前景及教学目的

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等院校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臭氧层持续受损、温室效应日益加剧、环境不断受到污染,因此,避开环保问题,以一种纯粹或抽象的形式展开的包装设计研究并无实际意义。低碳包装设计是一种可持续性设计,低碳包装要变革的是设计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摈弃在产品包装外观上过于强调标新立异的设计理念,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体现创新的真正意义上,找到创造环保产品及其包装形态更为有效的方法,并采用简单得体、经久不衰的造型,尽可能地延长产品或包装的使用寿命。在教学中大力提倡低碳包装设计,既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以培养出具有环保理念和顺应低碳趋势的设计师。

四、低碳包装教学研究方法

倡导和发扬低碳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实践教学中具有指导性意义和科学价值。低碳包装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在包装设计中逐渐渗入低碳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包装理念,提倡使用环保材料,把握节省、循环利用的原则,杜绝过分注重奢侈华丽外观的现象,提倡简约、必要的包装。教学应从包装材料、包装理念、包装形式低碳化三个方面着手。在风格设计方面,应采用简约的低能耗、功能实用、可重复利用的风格。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强调低碳设计这一理念,理清包装设计教育教学与低碳概念的关系。高校包装设计专业应多方面开展设计教学活动,提倡低碳概念,强调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设计观念,提升设计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加思考怎样选用材料设计低碳产品包装,在包装形式、包装结构、包装材质、可利用价值、使用功能等方面尽可能符合低碳要求。教师要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应注重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课程组例会制度,即每个月定期召开项目研讨会,讨论设计课的所得所想并交流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总结,及时讨论,相互学习交流。同时,要求每位课题组教师提交讨论成果,整理得到齐全并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后进行归类总结。课题组每名教师每个研究阶段都应该根据研究计划,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汇报并进行课后反思,虚心听取课题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弥补不足,加以整改。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每一项工作分工明确,设计内容清楚,师生相互督促。课题负责人组织教师听课,学生要评课,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每项课题按时实施、高效完成。第三,选择典型内容听课,客观评课,争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题组长的指导下,各组研究人员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善于总结,将设计过程中的成果转化成有效的实践结果,总结有效经验,在每堂课中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思想。包装设计课程中囊括了能源环境、生态循环问题,同时涉及较多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包装设计实验等内容,为培养学生的低碳理念提供了可以充分利用的良好素材。本研究旨在通过将低碳知识和理念在高校包装设计教学中进行系统性的传播和渗透,促进学生低碳行为习惯和素质的养成,以达到培养具备低碳知识和低碳意识的设计师的目的。进入21世纪后,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难以回避的消极影响,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最终使得人类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多能源结构为特征、倡导节能的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旨在缓解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上,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普及与利用新能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知识的传递和传承,高等教育更应致力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低碳意识。低碳意识可以概括为绿色、循环、可持续、节能等概念,作为以建设未来和谐社会为己任的高校学生,更应当具备全面的低碳知识、深刻的低碳意识以及持久、务实的低碳实践态度。

参考文献:

[1]曹刚“.低碳概念”在现代包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

[2]史晓甜,王静.论绿色设计在包装中的运用.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5).

[3]王安霞.绿色包装设计——可持续性包装设计.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6

在很多人看来,体现“中国概念”的服装设计是最能突出作为一个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显著之处,然而什么是“中国概念”、这一概念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又是什么?本文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当下国内服装设计界在“国际化”和“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和困境,通过具体的服装设计个案研究,分析了服装设计定型化的危险,将服装设计中的“中国概念”看作一种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在当代设计艺术语言之中的重建、关照与建构。

关键词:

中国概念 服装设计 权力建构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46-03

“中国概念”作为国内服装设计领域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与设计元素,体现了这一概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对于“中国概念”的具体含义、表现手法、文化内涵及其与权力建构的关系,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设计界却都始终没有定论。基于此,本文将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出发,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服饰文化中的权力建构及其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内在相关性。

1 “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与现状

有学者认为,“‘中国概念’,既有中国也含世界,既有历史也有现代,其内涵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中国的‘神’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则包括中国的历史、现代与国际时尚流行趋势两个方面。”“‘中国概念’符号则可分为三个部分:特有地域的‘自然符号’如领土领海、气候、人种、黄河、泰山等;偏于精神性的‘文化符号’如汉字、儒学的表征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特殊状态的‘无形文化符号’如古琴、昆曲、年节、语言思维等。”

那么服饰设计中的“中国概念”到底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本文认为,首先应该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服装设计。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中国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此外,“中国概念”应该是一种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在当代设计艺术语言之中的重建、关照与建构。体现“中国概念”的服装设计符号也不能“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是定位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上。”

2 服饰文化中的权力建构

在众多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中,文化与权力是其核心主题。“在文化研究看来,权力和权威分布与社会之中,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形构与权力形构,而解释这些权力结构便是文化研究的核心主题。”谈到权力与政治,服装设计似乎与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看,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与“传统”意味着什么,是怎样塑成的又为何如此7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服装设计和秀场文化中权力建构的追踪与透视。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马克思所预见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因而,在整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对话包含着复杂的多重的含义:既表现为对话、沟通和交流,也表现为竞争、对抗和征服。“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对话、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实际上是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之间的一场基于综合国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角逐而来的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较量。”较量必分高下,那么谁能够被代表?谁在言说?如何言说?谁是沉默无声的?尼克,库迪( Nick Couldry)在《走近文化》 (Inside Culture)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并认为文化研究即是在与权力的关系中思考文化。

回到对服饰文化的思考中,回答尼克,库迪的几个问题,得出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前行的中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间发生了严重不对等,整个民族在文化对话中丧失了话语权,其中包括在断层中迷失徘徊的服饰文化。袁仄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说“传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有千年农耕文明和众多少数民族的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服饰文化,而这也一度成为制约当代服装设计师的弊端。余英时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文中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短促,而且是以急迫的功利心理去‘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余英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描述与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情况不无相似,在西方服装体系中匍匐前行的中国服装设计一方面在寻找与“国际化”的无限靠拢,一方面又难以舍弃“中国概念”这张王牌,将自己置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

以祁刚为例,他的设计语言关键词是“结构”、“华丽”、“艺术”,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一方面是工艺多用提花印染、喷绘、手绘、刺绣、盘绣、珠绣、再造肌理等;材质方面坚持以丝绸、蕾丝、高支棉、丝羊绒、丝麻纱线、皮草、水晶、珠饰、金属、羽毛等材质进行多样组合;结构上除“X”形、“T”形、“S”形外,多以里外层透的多层次、层叠和褶皱来强化对廓形的追求。另―方面,“诗情画意”也是祁刚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体体现在服装往往是水墨画印制的面料、晕染的中国画色彩等,而舞台布景和秀场中的表演也每每出自祁刚本人的编排。故此,通过“中国概念”的艺术载体将结构的高级定制礼服呈现出来的这种表征方式,也成为了祁刚设计的理念和标签。在这样“交织”的情感下,祁刚的作品展现出犹如万花筒般的纷杂。在他的秀场中可以看到类似唐朝世时妆的夸张妆容、庞大的龙形配饰、宏大的罗马战场场景、唯美的花前月下古装表演,显示出“文化混搭”的边缘化特征。(图1-图4]

将中国民族与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一句“经典台词”想必是前些年流行的一个口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口号一度成为引领各行业走向国际的制胜法宝,在服装设计领域亦是如此,然而却多少带有些自我催眠的蒙蔽性。

首先,这带有明显的定型化特征。“民族”显然成为了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标签,以及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话语,即包含民族文化也包含传统文化。民族情结令很多设计师囿于这种束缚,认为不继承传统就无法创新,从而不能冲破定型化的思维模式。两届“金顶奖”获得者,中国FDI指数最高的服装设计师张肇达擅从风格主题、造型结构、纹样色彩等方面展现本人对华夏文化及自然风光的热衷。张肇达重视民族文化和旅行,他认为做设计一定要走出去,被旅途中所见到的与生活环境不尽相同的异域景观所触动,从而有感而发的进行设计。他曾说过自己设计的三要素是“裁剪、肌理、色彩”,从他“不受滞碍的画笔泼洒”和叠加的三要素中,不难得出“张肇达作品”的特有形式。融合东方灵感与立体廓形,使他的服装设计作品更像是时装画的衍生品。(图5)

霍尔认为,“定型化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定型化是对差异加以简化、提炼并使差异本质化和固定化的结果;二,定型化应用一种‘分裂’的策略,通过排他的实践,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维持―种既定的秩序;三,定型化倾向于在权力明显不平衡处出现”。将设计“固定”于民族的设计师张肇达,寄灵感于旅行,在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景和人文情怀激发下做了将近10年的“民族”系列,以繁复的肌理和浓郁的色彩表达心中被广袤中华大地激发所带来的设计激情,并且在每一季的秀场中展示的作品数量颇丰。然而,自2009年以后,张肇达逐渐不再单独自己的设计作品,转而与其他设计师合作,开始着手于一些商业品牌的运作或是索性开始画油画、办展览,虽然成绩斐然,然而他在个人品牌服装设计上的表现不禁令人感到一丝对于民族情怀“固定化”的担忧。

其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还带有一定的边缘化特征,即“在权力不平衡处出现”(霍尔语)的边缘化。这一口号带有积极性,试图颠覆“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在人们心中的定型化特征,然而却暴露出没有摆脱定见的自相矛盾的二元对立结构。这―观点的基础是承认和赞美我们的民族存在,强调积极却没有取消对立,民族一世界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用更激进的方法说,民族就等于世界的话,那么世界等于民族吗?世界又等于全部国家吗?世界究竟是谁在言说的世界,是不是仍是西方言说的世界?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换句话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甚至可以看作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味追求以至于对民族的一种否定。改变这一自我边缘化的心理首先应当做的就是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结构,放弃对民族符号的刻意追求和对国际认可的一味向往,因为每一个受中华文化影响,在当代教育中成长的中国设计师做出的就是中国设计。

3 “中国概念”该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