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工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包装工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包装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华盛顿协议》是目前国际普遍认可的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1]。我国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因此,我国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本科毕业设计是工科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本科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对高校的工程教育有一个权威的指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3]。该标准在内容中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标准:是否与专业的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协同创新精神是否得以锻炼、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是否得到综合运用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重要的基础。包装工程专业是工科中与工程结合最紧密的专业之一,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如何提高包装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包装工程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包装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包装工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包装容器、包装结构、运输包装的设计;掌握包装工艺的设计;掌握新型包装材料的应用与技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独立、顺利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对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包装工程专业类毕业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前期准备不充分

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从第七学期11月初师生进行双向选择,确定指导老师。而由于包装工程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人数均达到8人,而指导教师要在一两周时间内提供给每个学生一个选题,而且5年内课题不能重复。接到课题后,要求学生在12月中旬完成开题报告。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实习,第五周返校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由于时间紧张,难免会出现选题科学性低、可行性差、创新性不足,课题,学生准备仓促、资料文献查阅不全面,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入等问题。

1.2师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研究环节,指导老师和学生均存在缺乏足够重视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包装工程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例较低,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学生多,而且大部分的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教学、行政或者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指标,无法全过程、有针对性的对单个学生进行耐心、细心的指导。另一方面,作为毕业设计的参与主体,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展的大四上学期和大四下学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问题,如果认识不足或自制力差,就会出现选题敷衍、开题仓促、资料文献查阅不齐、课题研究认识不深入、毕业设计错误频出或缺乏创新等问题。

1.3评价体系偏颇

目前,包装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评审环节主要包括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老师评阅、论文、交叉评阅、格式审查和最终论文答辩等环节。毕业设计总评成绩=格式审查20%+导师评分(含平时成绩)30%+交叉评阅成绩20%+答辩成绩30%。当前,评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总评成绩中格式审查占总成绩的20%,所以老师和学生会将较多的精力花在格式上,这样就会导致重格式而轻内容的现象。(2)由于毕业设计总成绩和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以和下一届指导学生人数直接相关,导致不少指导教师给自己指导的学生评分普遍偏高,甚至出现指导教师评分与交叉评阅成绩或答辩小组给出成绩相差两个等级的问题。(3)由于包装工程专业是学科交叉较多的专业,指导老师的学科背景也相差较大,有些交叉评阅和答辩教师可能对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并不熟悉,因而难以给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包装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销售包装设计、运输包装设计、包装机械设计、包装材料、包装工艺等,如果销售包装方向的老师作为包装材料的交叉评阅或答辩专家,就可能会出现因为研究方向的差异而难以给出比较权威的评判的现象。

2教学改革方案构想

2.1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选题、资料查阅、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确定、课题实验研究和毕业设计撰写等过程。想要做好毕业设计,必须事先进行充分的文献查阅和专业积累,因此,需要在本科毕业设计前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大一入校就分配指导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省、国家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尽早接触专业课题和培养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较早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还可以将师生双向选择时间提前半年,在上一届毕业生开展毕业设计之际,下一届学生一定好导师,可以跟上一届学生提前了解毕业设计流程和具体方法,为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导师分组,课题分类

包装工程专业(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材料、机械、生物以及相关应用学科等多个领域。我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不一,研究方向也多元。因此,可以根据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结合包装工程专业要求,实行导师分组,课题分类的方式。这样有利于指导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程实践对学生给予指导,同时也有利于新进的年轻老师能有机会跟指导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具体方法见表1。

2.3改进评价方法

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应建立完整的任务进度检查制度,进行进度跟踪,有序推进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包装工程系组织老师按教师分组,每小组根据课题类别制定各类课题任务要求,如表2。指导老师按照不同课题将课题任务要求下达任务书,在开题报告时,学生应该按照任务要求安排课题研究内容及进度,必要时,导师小组可开展学生开题汇报,从一开始让学生对自己毕业设计课题有明确的认识,对课题方案有初步认识,对课题的进度有初步把握。接下来的中期检查要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和研究任务认真检查课题完成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在指导老师评审环节,指导老师要严格按照课题任务要求进行审核,完全达到要求的设计才能进行交叉评阅。交叉评阅和最终答辩的专家均是本学科小组的老师,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设计给出权威的中肯的评价。同时,设计格式正确是论文合格的基本要求,可不纳入设计最终评分,降低指导老师评分在总成绩中占分比例,提高毕业设计成绩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3结束语

本文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背景下,结合包装工程专业特点,总结了当前包装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前期工作、导师分组课题分类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改革构想,以促进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工程意识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杰,姜天华,许成祥,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0(11):151-152.

[2]陈剑,徐能雄.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19,4:47-50.

[3]力国民,王凯悦,梁丽萍,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探索与实践.现代职业教育,2019(34):120-121.

包装工程范文2

关键词:本科教育;包装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探索与实践

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着重于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本科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过程性”的特点[1]。自2005年至今,国家教育部出台多项指导性意见,旨在于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2]。包装工程专业立足包装行业,面向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完整包装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自2018年负责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起,一直致力于完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下面就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1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

1)明确选题的工程设计背景,培养包装专业创新人才。根据工程认证需要,选题要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专业老师学习文件,把握选题方向,拟定任务明确、有针对性、符合专业要求的选题。明确每个方向的设计内容及流程、成果要求,细化评价标准,保证质量[3-4]。

2)实施校内外专家协同筛查机制,确保选题符合要求。在审核指导教师上报的课题时发现题目存在范围过大或内容与专业无关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和研究背景来自包装工程、材料、化学、力学、农学、机械、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教师申报的课题也主要与教师的学科背景有关。由此,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前,首先应对指导教师进行遴选,确定指导教师人数及每位老师所带的名额。为进一步确保选题符合工程认证和专业培养要求,对指导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进行初步筛查,返回题目范围过大、不符合要求的选题。汇总后提交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校外专家进一步对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筛查。学院组织进行定性分析,将不合格的反馈给指导教师,进一步整改,以保证立题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实际性。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及选题过程见图1。

3)优化毕业设计的双向互选,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完成主动选择的任务时,其积极性和任务完成质量要比被动选择时高。由此,专业根据立题论证后公布的题目采取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模式,充分尊重师生意愿,确保双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选择公布题目,也可以采用符合条件的自拟题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4)强化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论文撰写质量。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5]。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应具备文献调研和总结分析能力[6],但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总结分析时,经常有随意引用文献,“二手文献”引用不规范、文献质量低下甚至通篇抄袭的现象。这与指导教师管理监督不严和缺少规范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分不开的。在开题检查时,应对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和引用参考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开题报告的质量,也反映出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和监督管理质量。抄袭是当前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必须重视的问题[7],在答辩前,检测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复率(小于25%为合格),不满足要求的学生不得参加答辩。

5)严把论文语言、格式规范,提高论文规范性。语言与格式的不规范是历年来每届学生都会犯的常规错误。部分学生为了通过查重,对一段话进行重新编辑,通过改变标点符号或改变语序、表达方式等手段修改原本通顺的内容。由此,在答辩前,应专门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格式审查,设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不过关的学生直接进入二辩。在答辩阶段,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语言和内容给出客观评价。

6)优化答辩管理与分组模式,凝练包装特色方向。专业比较分析了班级分组和模块化的优劣,发现以班级分组利于管理,包括任务下发、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前中后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但在答辩阶段以模块化分组效果更好。因教师专业或研究背景的差异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运输包装设计、销售包装设计、包装机械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虚拟仿真设计、包装相关软件设计与开发、包装工艺设计和包装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根据题目方向及数量分为4个答辩组,见图2。

7)鼓励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学生基本是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配合,缺乏多学科方向的团队合作式选题,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由此,专业在校内通过组建教师团队、形成毕业设计兴趣小组、高年级学生协助辅导、研究生协助指导,在校外联合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拓宽师资来源,在领域内的企业和实习基地寻求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进行联合指导。这样的师资力量可以改善“指导教师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考研和求职的关键时期,学生经常以考研或求职为由对教师下发毕业设计课题任务书一拖再拖。由此,专业自2018级学生起,将选题和双选时间提前到大三下学期,同时鼓励学生在大学二、大三时尽早进入实验室,多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或老师的纵横向课题,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

8)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引领教师奋发有为。毕业设计仅靠负责人的个人推动不利于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对每一届指导教师建立档案,记录指导教师的过程表现,作为下一届所带学生额度的参考。同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一流专业的建设,并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8]。

9)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和探索精神、操作规范、安全意识、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考核。

10)促进过程管理信息数据化,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通常的本科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以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为核心,忽视了其本质上的过程特性和综合特性[1]。专业制定了涵盖选题、开题、中期、答辩前、答辩中、答辩后等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了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思想,定量评价方法和明确的考核指标,见图3,可进行有效考查和评估。

2结语

包装工程范文3

关键词: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协同式;案例式

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学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的要求,能培养出面向工程、应用、社会、全程互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在包装设计方面充分掌握包装结构及容器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的印刷、材料、机械和工艺等包装工程知识,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且具有丰富综合知识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在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应用领域方面,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增大择业竞争力,减少就业压力,实现包装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橡胶、棉、塑料、麻、纤维、玻璃、胶黏剂和高分子涂料等,以常见的材料——塑料为例,这个分类下的应用琳琅满目,最常用的矿泉水瓶就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快递中的泡沫塑料和外包装盒也是由PS(聚苯乙烯)加工而成,PE(聚乙烯)可以制成脸盆、保鲜膜甚至应用于医疗范围,就连水杯也是由聚碳酸酯(PC)制成,可以在100℃的高温下保持稳定,如今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材料[1]。学习高分子物理不仅能了解到这些基本的高分子材料,还能进一步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运动,即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之间的转化。高分子物理与四大化学联系紧密,学好高分子物理,对四大化学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的教学活动中行为方式的总称,是2种方法的统一。为实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需要以学习方法为基础,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上课模式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由传统传授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高分子物理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有必要在教学方法中进行创新,相互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综合去运用协同式教学、“线上-线下-实验”学习形式、案例式实验教学、合作活动、主题汇报等教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参与包装工程项目的探索性讨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龚春丽等[2]提出削支强干实例教学、突出课程主线、激发学习兴趣的教改手段;常冠军和晁敏等[3—4]提出了把握教学主线的教改手段;梁红波等[5]提出了知识点模块化培育创新意识等教改方法。文中借鉴已有的教学改革手段,通过教学改革的手段,着重高分子物理课程与轻工、食品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将理论实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期取得成效。

1教学改革手段

1.1引入协同式教学

协同式教学即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协同地完成高分子物理学科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在高分子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协同式教学手段,将多来源数据(如图书馆、中文数据库等获取的相关资源和补充素材)与课堂内容和包装工程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素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首先,学生指导自学,在学习内容后,列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中的案例材料,并要求学生撰写案例研究报告;其次,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些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研究并准备讨论,在学生小组完成分析方案后,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解释分析,在老师阅读完学生撰写的案例研究报告和分析方案后,对其进行评价,并在课堂上将案例材料和列出的思考问题相结合,向学生解释案例材料中的所涉及到的高分子物理知识,并分析高分子物理知识涉及到的原理。

1.2“线上-线下-实验”学习形式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需要对知识进行加深,针对上课所学到知识进行巩固和验证,开展相关实验课程,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记忆,还能让上课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这能让教师利用每种模式的特点。这种混合模式能解决线上教学的局限性,同时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并简化教学的过渡形式。混合教学模式比单纯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模式更有效,其充分利用了2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与面对面学习相比,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的学生在实践方法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会更高。这种混合模式可以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过渡到以技术为媒介的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同时也具有在线教学实践和特点。在设计混合课程时,教师可以发挥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能够为更多的学生优化教学。虽然混合模式在促进学生成功方面可能更实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对在线技术有相同的熟练程度和支持。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到纯粹的在线课堂的转变可能令人生畏,需要使用新的技能。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教学为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探究式探究、参与式互动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增加课外实践的训练内容,加强课程专业技能的训练。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综合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1.3案例式实验教学

近年来,案例式教学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场景的模拟让学生最大程度置身其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理论。相比单一的理论教学,在理论知识中添加实验的内容,可以使二者相互联系,结合实际操作对理论进行验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6]。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设备,开展实验课,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进行思考,以产生对高分子物理的热爱。新实验课程旨在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让学生为以后的实验课上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做好准备,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理解每种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图书馆和计算机中查找相关资料,提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最终受益的人是自己。随着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综合运用科技和研究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案例式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上效果非常显著。以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综合实验为案例。其实验目的是探究聚合物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意义和测试方法,通过应力-应变试验得到的曲线,判断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绍材料各项拉伸性能指标如何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得到;介绍实验方法,取一个待测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细致到每步的操作,并且对每步操作都对应详细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自主设计和开展有关聚合物的热性能实验,让学生掌握聚合物热稳定性耐热性能的测定,教师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评价。案例式教学的另一层意义是可以通过科研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思政教育。以聚乙烯的发现过程为例,德国化学家汉斯ꞏ冯ꞏ佩克曼在开展重氮甲烷的研究时,偶然在实验事故中得到过聚乙烯。后来英国化学家雷金纳德ꞏ奥斯瓦尔德ꞏ吉布森和英裔加拿大籍物理家弗里德里希ꞏ维勒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乙烯与苯甲醛反应,得到“意外产物”。他们发现的“意外产物”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耐化学品和溶剂腐蚀,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通过这2个实验事实教育学生,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构思设计、实验实施、结果讨论与分析的循环调整中进行的,切不可随意删除一些数据,拼凑实验规律,更不要随意处理实验产品,也许会有惊喜的发现[7]。

1.4参与式教学

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生活的主体,这种教学方法叫作参与式教学。以多种教学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主要以主题汇报的形式,让本科生课前查阅高分子物理课本,并根据查阅到的内容制作PPT进行汇报演讲,学生需要理解知识,并阐明认知过程,汇报后其他学生可以向汇报演讲的同学提问,再根据问答的内容对PPT进行完善,最后老师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期末的时候要求学生上交规定字数的课程论文,这样能让每位学生对所感兴趣的部分更加了解,拓展了每位同学的知识面,还能锻每位同学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5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设置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思考,环环相扣推导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启发式教学的重点:要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问题应合理,问题应根据学生个人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合理设计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同时也不能过高超出学生的自身能力;保持课堂热情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师生间可通过高效的“问”与“答”实现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对每章的内容都有深层理解,并且将其反馈给学生。现代课堂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只有结合以上几点,才能有效培养,深入贯彻启发式教学[8]。

1.6探究式教学

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叫作探究式教学,具有更高效的学习效果。探究式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以下3种: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并且给出解决办法,学生对此进行自主探究;在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提供解决方案,学生对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归纳总结,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和巩固;课堂翻转教学模式,在翻转式教学中,学生与老师角色互换,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9]。1.7协同合作能力培养协作课程围绕学习者持续和频繁的互动而设计,大部分交流发生在这里。这些交流可以在公开的班级讨论中进行,对所有学生开放,或者在小组会议上,只有同团队的学生可以参加。在协作环境中,教师的角色类似于引导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对话中,并定期介入,从小组讨论中综合关键思想。合作活动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增加社交存在感和在线社区意识,当与同伴一起工作而不是单独或仅与老师时,焦虑和不确定性会减少,原因是学习者与他们的队友交流时可以共同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除了改善社会情绪氛围,合作活动提供了增强学习的机会。由于影响认知过程的特定机制,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学到的东西更多。这些机制包括小组讨论中冲突或分歧的解决、知识更丰富的同伴提供解释的内化和自我解释效应,因为向他人解释可以澄清自己的理解。同时,在虚拟团队中工作可以让学生反思他人的书面贡献,并鼓励他们在写之前阐述自己的想法。在以技术为中介的环境中,团队协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群体的有效性。诸如个人缺乏承诺、对活动了解不足等问题可能会减少潜在学习优势。尽管有这些潜在的缺点,但合作活动仍特别重要,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缺点的出现。

2结语

包装工程范文4

关键词:包装机械;教学改革;双创型;实践教学

自1984年教育部批准试办包装工程本科专业以来,我国的包装工程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学科体系逐渐趋于完善,更为我国包装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1]。尽管我国包装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须认清我国目前在包装工业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较其他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2]。为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促进我国包装工业更快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包装工程专业积极努力培养“双创型”人才,为经济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我校包装工程专业被设置为机械工程学院的一个专业分支,其开设的课程包含包装材料、包装运输、包装装潢、包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包装机械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为包装机械行业发展及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立足,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目标。如何基于包装工程机械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好“双创型”人才培养,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包装机械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机械专业知识匮乏

包装工程课程涉猎广泛,涉及机械、材料、食品、艺术、力学、管理、计算机等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性专业。这就造成学生课程科目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在学习各科课程时缺乏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包装工程机械类课程缺乏机械类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支撑。

(二)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知识更新慢

随着商品包装样式的多样化,包装机械行业发展迅速,机械设备相关技术、机构更新快。包装机械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为2011年5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卢立新主编的《包装机械概论》一书。教材内容详尽,体系完整,但较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要求仍存在相异之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整合及筛选,重新安排教学内容[3]。同时,由于相关教材较少,内容更新速度慢,学生学习内容无法跟时代接轨,所学知识陈旧。

(三)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差

受学校培养计划限制,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缺乏实习经验。在相关课程及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掌握的机械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学生无法顺利完成相关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内容,进而导致学生在包装机械设计方面动手能力差,对今后机械类岗位的就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针对包装工程专业应有所偏重,以包装技术为主线,可选择机械、材料、食品、设计和印刷等某一方向[4],以定位学校包装工程专业特色。针对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时优化课目,扎实相关专业基础,拓展专业深度。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将目前市场上的新技术、新设备引入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教师要利用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应用,进一步夯实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及信心,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研究能第7期Feb.2020No.7力。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随着科技进步,智慧教室、智慧课堂、云平台、VR智能教学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手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观众变成课堂的主角,最大限度地接收信息,加快知识的学习速度,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得到加深与强化。台湾大学电机系叶丙成教授首创PaGamO教学方法[5],将学生最喜欢的多人竞技在线游戏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高层次兴趣爱好的同时,将同伴间的鼓励与竞争机制作为引导学生的主导因素,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达到学生快乐学习、教师轻松教学的目的。

(三)以项目为媒,产学研相结合,创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校内有限的实验课程可以提供常规的实践教学内容,但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6]。牛津大学调研报告指出,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消失。因此,只是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实验操作已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大学教师应考虑增加课堂外的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发现问题后能够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实现“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依托国家、省市及校级举办的相关专业竞赛或创新创业支持项目,把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拓展到课堂外。同时,通过产学研项目,实现校企合作,将教育与科研、生产、市场密切结合,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创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为市场带来活力,为企业输送人才,为教育提供平台。同时,还可将现有项目或竞赛课题具体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采取课堂分组讨论、专题研讨等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新工科专业背景下的双创精神和能力,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赛事、创新创业、科研的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制定相关决策时,既要借鉴往年的教学经验,还要考虑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学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更要兼顾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通过包装机械课程改革,力求学生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成为符合未来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伟民,毛中彦.包装工程专业“三能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包装学报,2009,(1):79-81.

[2]王柳莹.就我国实现全面包装机械自动化的相关探讨[J].包装世界,2013,9(5):24-25.

[3]宋晓东.包装工程专业中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147-148.

[4]许文才.包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包装工程,2003,24(4):152-154.

[5]叶丙成.为未来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81-183.

包装工程范文5

关键词:新工科;数值仿真技术;数值仿真实验;包装工程;金属包装

新工科的建设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以国家战略导向为基础,为培养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2019年,教育部发布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通知,一些高校组织力量对专业改造升级的路径、方案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包装工程专业一流本科及新工科的建设更需要一系列先进教学资源的支撑,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持续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新工科建设既涉及到专业宏观、总体、方向性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也涉及到课程层级的教学改革[2]。《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课程是介绍金属包装制品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过程的一门系统应用型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包装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金属包装容器是用金属薄板制造的空间薄壁腔体结构,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药品包装、日用品包装、仪器仪表包装、工业品包装和军品包装。金属包装材料相比一般包装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且方便运输,不易破损,款式多样,印刷精美,是主流的包装容器之一。由于金属材料强度大,金属包装容器制备和实验对设备的投入大、危险性高,目前在包装工程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国内高校的《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试验课程很少开设,影响了学生对金属包装容器设计理论的理解,需要融入更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支撑理论教学[4]。为促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解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5]。国内外高校掀起了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热潮,解决了部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虚拟仿真在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待持续的建设、改革和探索[6]。目前数值仿真已经成为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并称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传统的包装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基于理论教学加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其已不能满足包装行业新的发展需要,需要根据包装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包装行业的新需求和数值仿真分析技术特点,将仿真分析技术引入到包装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优化专业培养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仿真分析技术具备丰富的多物理场模拟分析功能和结构优化设计功能,能够对包装工程专业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补强和增厚[7—8]。

1传统《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课程突出容器设计与制造相结合的主体思路,注重实践性,由于金属包装容器实验开设要求比较高,目前国内高校《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课开出率难以保证。在传统的《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主要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构成。实验教学方面设计了金属卷边实验和冲压实验,金属卷边实验设备操作难度较大,设备维护要求比较高,该实验很少能够正常开设,2015—2016年作为演示性实验开设的2年,由实验教师做演示,学生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工艺参数对卷边结果的影响。冲压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危险性,经过安全评估不建议在本科实验室开设。

2)理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金属包装容器结构及成型工艺复杂,其典型的结构有波纹、膨胀圈、环筋、圆边、穹顶等结构,成型工艺有卷边、辊筋、膨胀、冲压、拉伸、缩颈等,知识点较多,采取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典型结构对金属包装容器性能的影响,也不能够观察到典型加工工艺的作用,效果有待提高。如有些学生不理解金属容器中的弧面结构、箍筋结构等是如何成型的,以及这些结构对提高容器强度、减少材料使用方面的作用。

3)工程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金属容器设计涉及到材料、结构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载荷条件等因素,在流通过程中的载荷工况往往多种形式,有时甚至是多种载荷的耦合。如金属桶在流通过程中既要承受横向的冲击载荷,也要承受顶部的堆码载荷,在车辆运输时既有垂直堆码载荷也有横向冲击载荷。传统的实验往往只能施加1种载荷条件,多种载荷的耦合条件在一般的高校实验室很难建立。

2《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数值仿真教学资源建设

CAE数值仿真平台具有优异的人机交互特点,具有强大的材料模拟能力,能够形象逼真地模拟复杂的物理系统,便捷地对系统施加载荷及约束条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以曲线、图表、云图、动画的方式演示,也能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9]。大型的CAE数值仿真平台是数值分析技术与计算机、材料科学、力学及物理学等领域科研成果高度集成的结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建筑工程等领域[10]。将CAE数值仿真平台强大的工程模拟及计算能力融入到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是对包装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升级。

2.1数值仿真教学资源的形式

AnsysWorkbench是最有代表性的大型的数值仿真平台,利用该仿真平台,能够方便地建立复杂物理系统的虚拟仿真模型,并进行实验分析,其强大的协同仿真能力是传统的虚拟仿真实验无法比拟的。数值仿真平台用于包装工程专业教学,需要结合专业及行业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分析及评价体系。为配合《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理论教学,湖南工业大学的《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基于AnsysWorkbench数值仿真平台,设计了多项金属容器数值仿真实验项目,内容涉及易拉罐、金属桶结构设计,以及金属板挤压成型、金属板材弯曲成型、金属容器抗压性能实验模拟等。其中关于易拉罐穹顶结构数值仿真分析、金属桶箍筋结构数值仿真分析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步骤在《包装虚拟仿真》课程中,在《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课程中描述了数值仿真思路和分析目的。金属板挤压成型、金属板材弯曲成型、金属容器抗压性能实验模拟等数值仿真分析实验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资源。通过建设线上线下课程,数值仿真教学资源以视频、PPT、电子教材、指导书等多种形式提供。《金属包装设计与制造》数值仿真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数值仿真教学资源建设见图1。

2.2数值仿真实验思路

《金属容器设计与制造》数值仿真实验项目的主要包括材料参数的确定、几何模型的建立、数值模型的生成、载荷及约束条件的施加、求解及分析结果提取等。基于AnsysWorkbench的结构静力分析流程见图2。完成这个数值仿真分析过程,相当于对该课程进行工程实训,也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的一次系统性的应用和梳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包括包装材料学、包装CAD、工程力学、包装虚拟仿真课程等。基于大型数值仿真平台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仅能够实现传统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所需的功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创新性研究,使学生掌握了先进的工程设计和分析技术,为其毕业后迅速融入行业及企业提供助力。

3数值仿真分析教学案例

易拉罐穹底结构数值仿真实验设计的工程背景:易拉罐穹底结构主要为了保证摆放时的稳定性,穹底结构使易拉罐的加工更为复杂,很多学生并不理解穹底与平底结构对于稳定性的作用。课程组教师基于AnsysWorkbench设计了易拉罐数值仿真实验。由图3可知,易拉罐底部设计成穹底结构,顶部设计成平底结构,易拉罐顶盖厚度为0.38mm,罐体及罐底厚度为0.21mm。分析易拉罐承受内压能力为0.15MPa的情况下罐体底部及顶盖结构的变形情况。数值仿真实验分析过程如下。1)确定材料模型。易拉罐为铝合金材料,在内部0.15MPa压力下易拉罐的变形属于小变形,用线弹性材料模型,弹性模量68GPa,泊松比为0.35。如果模拟易拉罐成型过程,要选择非线性材料模型。2)选择分析单元。易拉罐为空间薄壁结构,数值仿真分析时选择SHELL181单元进行模拟。由于易拉罐的罐盖与罐身、罐底厚度不同,需要分别设置不同的厚度参数。3)建立易拉罐几何模型。按照图3建立易拉罐的几何模型建立易拉罐三维实体模型,见图4。4)划分单元。将材料属性与单元属性赋值给三维实体模型,执行单元划分,得到易拉罐的有限元模型,见图5。6)施加载荷及约束。模型施加0.15MPa的内部压力,见图6。7)选择分析类型进行计算。选择静力分析类型,执行计算。8)分析结果提取。基于数值分析软件能够提取丰富的计算结果,包括应力、应变、变形等云图,某点或路径的应力、应变状态变化过程曲线,全部或局部模型的动态变形过程等。易拉罐整体变形云图见图7,罐盖变形云图见图8a,罐底变形云图见图8b。结果表明,在0.15MPa内部压力下,罐底中部相对于罐底边缘的变形量为0.627mm,罐底仍然保持比较好的内凹形态,保证放置时稳定性。罐盖中部相对于罐盖边缘部位的变形量为4.146mm,罐盖变形量远大于罐底,穹底结构的耐压能力远大于平底结构。

4结语

包装工程范文6

关键词:教科产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业建设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教学环节。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度关切。齐鲁工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是传统的轻工类专业,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一直面临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脱节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欠缺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一直是解决问题的研究热点[1-2]。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3],强调产学融通。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本科教育方面,不少学校也进行了教科产方面的探讨[4-5]。齐鲁工业大学秉承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一直重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2017年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体合并,在科教融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办学多年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6]。随着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专业建设中不断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7]。以产教融合建设专业,其实践内涵包括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以及一体化资源共享3个方面[8],笔者所在学校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建设方面也积极推动资源、师资的共享。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传统的包装工程专业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还需要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里对教科产融合模式中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在笔者学校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

1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

针对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OBE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思政引领下,形成基于教科产融合模式的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改革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1.1思政引领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的全面育人观,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有机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课程思政建设-轻化工程》即将出版,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保持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1.2理实融合

坚持问题导向,丰富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的联系。针对教学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了课堂、网络和移动端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轮驱动的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研、创”的有机结合。

1.3科教融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科研同教学的结合,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实现了科研对教学的有力支撑。学校和山东省科学院合并后开启科教融合时代,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推行“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方法,支持校内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本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4产教融合

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统一导向,与轻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将产业发展的成果融入课堂;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媒体技术新工科专业。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应用

1)思政引领、科学规划,构建“教科产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在齐鲁工业大学“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基础上,成立了轻工课程思政工作室,制定了《轻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培养方案支撑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设计实现专业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构建了思政引领的教科产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见图1。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学业导师制,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校企专家组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开展真实工程项目训练。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智慧课堂、手机APP等信息技术手段,课堂、网络、移动端三位一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名匠”工作室等形式,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先后获“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以及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等荣誉称号。

3)推进科研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科教协同育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教师将高质量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有效建构“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性学习。大二开始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超过40%。近5年来,学生获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4)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优质产教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统一,以学科前沿、产业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加入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产教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中心、“学习工厂”,合作开发课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近20位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目前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等达到40余家,“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

3教科产专业建设模式创新之处

3.1培养理念创新

德育为先、思政引领,挖掘凝练轻工类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方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建设中深入挖掘凝练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强化德融课堂建设,给课堂注入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重构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设计。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好教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2培养模式创新

创建并应用了轻工类专业建设的“教科产融合”的模式,成效显著。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科学规划,通过理实融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轻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了一批高质量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印刷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3学科专业创新

创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工科专业,开创轻工类专业建设新格局。针对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没有对应的二级学科、高学历人才匮乏的问题,2013年设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已培养了60余名硕士毕业生。为满足传统媒体产业转型过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合利用教科产资源设立新媒体技术专业,拓展了轻工内涵,学科专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3.4工程实践创新

建成轻工工程“学习工厂”式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共享覆盖包装、印刷与媒体产业链的“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配置了材料检测、制版、印刷、虚拟演播等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实训教学、课程教学和工程研究环境,开创了轻工领域“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建设的先河。

4结语

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应用以来,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育人平台组多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5年来,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总计80余篇(项)。每年为包装印刷行业输送应用型人才100名以上。据第三方专业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5%以上。毕业生于世平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赵文全荣获“第二十二届青年泉城榜样”称号,程明武荣获“山东省十大就业创业标兵”称号。2021年校友会轻工类大学排名中笔者所在学校居第2位,软科学科排名笔者所在学校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居前30%、新媒体专业排名第1位。

2)师资建设效果明显。通过“教科产融合”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思政引领”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先后获得“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课题20余项,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包装工程范文7

关键词:创新能力;包装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本科教育[1]。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被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创新[2]。作为教师,关注教育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探索每个教学过程的新模式,将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3]。包装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包含多门设计类课程,包装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设计,其涵盖内容广,涉及力学、材料学、美学、心理学、设计学和市场学等诸多学科[4]。课程设计是一个包装设计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学生针对具体的被包装对象,运用课程知识进行包装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5]。以包装工程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设置、选题、具体执行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旨在为包装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包装设计人才。

1存在的问题

1.1选题方式单一,缺少市场调研。设计题目往往由任课教师选定,或是由学生自选,题目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个体包装和独立包装已成为主流,这种现象往往会限制学生的设计思维。以“物流运输包装设计”课程设计为例,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会围绕生活中常见的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多是体积较小的产品,如电子产品、食品和化妆品等。大体积产品的独立包装和多件产品的集合包装容易被忽视。学生选题后忽视市场调研环节,造成设计的新颖性缺失,甚至出现不及现有包装的问题。

1.2设计目的不明确。包装设计涵盖包装材料学、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和物流运输包装设计[6],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但归根结底是以产品为根本,是为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服务的,所以也称之为“包装系统设计”。各设计类课程之间既相关又相互制约,所以课程设计虽然是为了巩固课程中所学的设计方法所设置的课程,但也不能忽略它们之间的联系。课程设计要求往往由任课教师制定,很容易出现仅突出该课程的知识要点,而忽略了其他设计类课程要求的现象,造成学生整体设计、系统设计理念的缺失,所设计的包装无法满足产品的需求。

1.3课程内容重叠现象严重。包装设计类课程中的内容容易出现重叠,如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物流运输包装设计中都涉及到瓦楞纸箱、塑料和金属包装容器的设计。一方面在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课程重点不突出、设计内容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的教学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这可能就会出现设计条理混乱的情况。过去的课程设计都是由教师将设计要求下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缺少了师生互动环节,设计时间零散,这将对课程设计的完成效率产生影响,也容易出现拖拉现象。

1.4课程设计评价体系不健全。在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中,设计方法和步骤仍占较大比例,对设计的创新性要求较低。评价标准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制定,整体性、系统性不突出,这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不足,认为课程设计仅仅是设计方法的应用,并不应具有创新性。

2解决措施

2.1扩展选题思路。课程设计的要求虽不同于毕业设计,但合理的选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选题方式:①利用课堂教学展示成熟的热门产品的包装;②包装设计类的各级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在校学生展示设计才能的极好平台。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竞赛要求制定选题标准,推进自主选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鼓励学生在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和素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自主拟定题目。无论是哪种选题方式,市场调研都是设计的前提,利用调研结果去指导设计,将市场调研穿插于设计课程中,让学生去观察产品的现有包装,并形成书面报告,从而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做准备。

2.2明确设计要求。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应由设计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在突出本课程的设计要点的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的基本要求,充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7]。例如,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侧重包装外观的结构与设计,但在材料、成本和环保等条件的约束下,一些新颖的设计思想可能受到限制。所以在确定设计要求时,应首先对包装材料进行限定,并要求学生在设计说明中除对色彩、造型和结构进行说明之外,还要兼顾印刷方法、成型工艺等环节。

2.3优化教学计划。包装设计的方法可以分成2种,一是由内向外设计,即分析产品特性后,依次设计内包装、中包装和外包装;二是由外向内设计,即根据外包装(如集装箱)的尺寸,为提高空间利用率,依次设计中包装和内包装。内包装和中包装的设计主要包括包装结构设计、造型与装潢设计,外包装的设计方法则出现在物流运输包装设计课程中。因此,合理安排课程的开出时间,并对课程设计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对设计流程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结合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图1)制定课程设计的内容。从产品包装调研到创意设计,再到样品检验,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包装设计思维。将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与其同步进行,能较好地突出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例如,“物流运输包装设计”课程中,在讲解第一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产和生活中产品的运输包装,主动发现问题,为后续的课程设计选题做铺垫。优化课程内容,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学时比例,设置弹性学时,保障充足的设计时间[8]。另外,采用集中设计、统一指导的方式,建立公共设计室,创造宽松、良好的设计氛围。

2.4完善评价体系过高的评价体系可能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过低的评价体系又可能会使学生过于自信,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使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设计作品,有助于寻找设计的缺陷和不足[9-10]。

3结语

包装工程范文8

通过对照明类家居产品的调查研究,将照明类家居产品中使用尤为广泛的台灯作为设计内容。此次设计结合产品市场调查与用户研究的归纳总结对台灯进行设计定位,运用技术功能设计、审美形式设计与心理象征设计的设计方法,依靠设计构思、创意草图描绘与初步方案评估确定了设计方案,借助专业软件完成了设计方案的三维造型设计。此次台灯设计侧重人机交互及产品语义,智能化、情趣化的设计,在现有产品上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关键词:

台灯设计;人机交互;产品语义;智能化;情趣化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灯具发明之初是供人类照明之用,但伴随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灯具不断实现技术与功能的突破并跳脱单纯的照明工具角色,逐渐走向多元化[1]。尤其是在这个推陈出新、竞争激烈的世纪,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为生活打拼的同时渐渐缺失而又渴望人情味。人们在购买产品时已经不仅仅追求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而且越发看重产品的情感价值与美学价值。富于情感、拥有个性的产品往往更能打动消费者。因此,人类开始挖掘灯具设计在室内装饰、交互乐趣、人机操作、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潜力[2]。作为灯具的台灯同样跟随社会变迁的脚步日新月异,这折射的不仅是灯具的飞速发展,而且是时代的进步。结合现今智能化、情感化设计趋势,将其合理运用到台灯设计中,希望能赋予台灯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实际使用价值,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3]。

1设计说明

1.1设计构思

调研发现,人们对简洁的造型更容易接受[4]。根据意大利孟菲斯激进的设计理念,以及后现代的设计风格,利用基础几何形体以及仿生设计元素,构思出一台既具有现代感又不乏情趣的灯具[5]。考虑绿色设计和互联网的大背景,故在其中融入生态元素和智能化设计。在保证基础照明的前提下,对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方式的角度出发,从功能叠加、操作方式、人机交互方面对台灯进行改良优化[6]。

1.2造型设计

造型灵感来自侏罗纪时代的綦江龙,綦江龙体型庞大、头部小巧、颈部细长、四肢粗壮。另外,产品语义吸收自苏联构成主义大师李西斯基经典平面设计作品《红楔子攻打白色》,该海报采用完全抽象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当时人们的革命观念和热情。这款台灯运用圆球体形为基本构架,而旁支突出的不规则柱形灯管部分看似突兀,实则是打破了圆球的中规中矩。似乎是隐喻着突起的波澜打破了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平静,从而迸发出个性与热情,符合当代年轻人张扬不羁、特立独行的性格特色[7]。

1.3功能设置

功能设计上首先满足基础照明,其次赋予智能调光和生态绿植的功用,以此改善人机交互关系和提升产品情趣[8]。台灯面部唯一的按钮为照明开关,台灯在电源供应方面,背面可以充电,下部可以安放电池。作为两用台灯既可以满足在家庭日常需要,又可以携带出行。按压按钮即可启动台灯,旋转按钮还可调节光线强弱[9-10]。台灯主体可以通过植物培养基种植绿植,在缓解到日常工作压力的同时又可以增加生活情趣。台灯连入家庭互联网,能够通过手机app来观测绿植的生长状态,以及调节光的色温、亮度[11-12]。

1.4材料选择

主体使用ABS塑料,绿植顶盖采用透明亚克力玻璃。

1.5色彩设计

主体为红黑相搭,隶属三原色的红寓意着热情奔放与生机斗志以及积极活泼,作为中间色的黑则象征着深邃与力量。黑色具有很好的交融性,红黑相搭更能体现出产品简约而不单调,稳重却不失激情的特色,并隐喻了年轻一代乐天达观和豪迈不群的个性。

1.6尺寸设定

析台灯设计方案三视图(本人绘制)

1.7人机分析

当人体视野中所分布的亮度不适宜,或在空间、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会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从而产生眩光。视野内产生人眼无法适应之光亮感觉,可能引起厌恶、不舒服甚或丧失明视度。本次设计的台灯采用了加宽型优质LED芯片排布,可以增加光线覆盖率,提高均匀度,减少眩光,适合长时间读写作业。其次,按键一般由手指或者手操作。对于按键设计,应该保证手指操作时不会滑落。本次设计的台灯按钮直径为16mm,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能够给用户带来好的使用体验。

2结语

本次台灯设计采用仿生设计,同时受到构成主义大师李西斯基经典作品《红楔子攻打白色》的影响,采用完全抽象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当时人们对现代生活观念和热情。通过简约奔放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来象征年轻人张扬不羁、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以及传达其所追逐的不拘一格和自我突破的理念。在功能上满足基本照明功用并附加APP智能调光和生态绿植作用,以此改善人机交互关系和提升产品情趣。在色彩上主体为红黑相搭,隶属三原色的红寓意着热情奔放与生机斗志以及积极活泼,而作为中间色的黑则象征着深邃与力量。在人机上考虑改善光源与按钮尺寸提升使用舒适程度。台灯产品发展至今已日趋完善,但是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给其提供新的课题。因此,对于台灯设计的探索不应就此止步。相反,唯有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且不断改良、创新才可能实现技术和设计的突破,才可能解决人类对于产品设计越来越丰富的诉求。此次台灯设计事实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研究,但台灯设计与改造无法通过浅尝辄止来得到真正质的飞越,这需要我们每个有志之士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为人类谋取福祉。

作者:彭娟 李世超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斯珀•莫里森.灯具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裴继刚.LED照明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9,(7):177-178.

[3]裴悦舟,刘颍希.LED智能照明产品创新设计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6,(16):14-17.

[4]游佳丹,黄蜜.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灯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1,(8):115-119.

[5]陈昕,姚君,卢新睿.基于和谐情境的家用照明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12):111-115.

[6]李楠.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再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4):90-91.

[7]金鹏,刘苏.自然形态在现代灯具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2):228-230.

[8]张崟.光与影在灯具设计中的创造性运用[J].包装工程,2012,(14):68-71.

[9]林绮芬.智能家居需求驱动下的软材料产品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15,(4):22-25.

[10]杨茂林.智能求解交互设计流程研究[J].包装工程,2015,(1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