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业基础知识范例6篇

冶金专业基础知识

冶金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冶金工程专业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

1.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培养方向与口径过窄。专业划分依然未能摆脱有色、黑色分家束缚而教学过程又把有色金属按轻冶、重冶、贵金属冶炼等方向来进行培养。这些问题虽经改进,但至今仍对现阶段冶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影响。

2.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中,有重专业课轻专业基础课的倾向。这种倾向最终造成了专业基础课学时数偏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对专业课中过细过精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的被动局面。经常形成在专业课教学中给学生补专业基础课的情形。较典型的例子是某份教学计划中《冶金原理》与《重金属冶金学》学时数分别为60与200,类似这样的学时分配也就形成了专业基础课讲不透。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对冶金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大部分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先后转型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一变革过程中又凸显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另一个问题:实践性的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尤其是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较少,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1)原有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未能根据教育重心的转变及时调整原有课程设置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据统计,一般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学时数只占到总学时数的5~10%左右,这个数字无论是相对本科院校的30%,还是对满足冶金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规定的40~50%都有较大差距。

3.缺少教材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遇到的另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缺少适用的教材。由于缺少经过统编的高职教材,很多院校只有仍沿用过去冶金部统编的专科教材。使用专科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1)这些教材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实践性的冶金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探讨不够充分;

(2)教材编写时间较早,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另外,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有时采用的是本科教材或中专的教材,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深浅不一,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单调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单一,内容陈旧突出反映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讨论的仍然是而是甚至三十年前的工艺、流程,未能紧跟上现代冶金工业发展的步伐。内容单一集中体现在仍然只注重分专业的冶金知识的传授,没有与采、选、加工等相关学科进行串联教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仍然以讲授为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很少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到教学中,也很少进行实践性教学,从而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

二、冶金工程专业教改的对策

1.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是既包含了学历教育的内容,又包含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必须根据这个特点,按照“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训练课相结合”的方针来进行课程设置,合理确定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训练课之间的合理比例。着重加强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把专业基础课教学摆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只有合理的安排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才能为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2.教材要适应冶金工程专业的需要

教材要根据冶金工程专业的需要,编写出反映冶金工程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的教材。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反映出当前冶金技术、方法发展的新动态,跟上现代冶金技术发展的步伐;

(2)着重突出冶金技术与信息技术如何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结合;

(3)把对学生基本的冶金专业技能训练作为一个重点;

(4)教材本身也尽可能采用新的方式来进行编写,一般应做到“一本书,一张盘”

(5)教材的编写应遵循打牢专业基础与拓宽知识面并重的原则。

3.安排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和创新

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冶金技术发展趋势来进行灵活的安排与调整,做到“一进一退”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一进”是指把教学延伸到采矿、选矿的部分,使冶金专业的学生能了解采矿、选矿的基础知识,掌握从采矿、选矿到冶金的整个过程必须的一些知识与技能。“一退”则是指还冶金工程材料科学分支的本来面目,把物理冶金学及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中来,推动学科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平行的模块,根据实际需要来加以选用。例如,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可按照专业知识结合技能训练的模式,也可按照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三个模块中的任意一个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和创新,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1)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的职教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这是高职院校的根本特点和优势。只有建立先进和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才能落实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迅速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利用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来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采用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可引进一批仿真软件,加以消化、创新、再开发,进行课程的实践教学,特别是演示性的实验教学,以部分取代传统的实物实验手段。

(3)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由于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给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适应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要求,针对考核工种目录采取分方向、小篆体的专题讲座或采用多个选修课模块的教学方法开满足学生同时取得“双证”的需要,并在该过程中引入专题讲座、选修课模块、模拟实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来促进冶金工程专业的发展。

三、结论

只有充分认识当前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特色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和创新等几个方面加以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冶金工业发展和高职教育特点的“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型冶金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军红,汪琦.冶金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1,(02).

[2]翟玉春,施月循,刘素兰,徐家振.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1,(02).

[3]于钧,苑中国,王宏启,焦圣喜.浅谈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改造[J].中国冶金教育,2003,(01).

[4]朱光俊,吕俊杰,万新,杜长坤,韩明荣.冶金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J].中国冶金教育,2006,(03).

冶金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技术技能型人才 有色冶金技术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87-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依据有色冶金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订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有色冶金行业的新发展、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课程体系中;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对学生专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有色冶金工业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特点

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有色冶金企业生产一线中从事岗位技术操作,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实践操作技能,在生产岗位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并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人员。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有色冶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色冶金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与有色冶金专业或生产岗位相适应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色金属各生产工序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和操作规程,熟悉各生产工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达到在岗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培训考试,取得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色冶金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设备更新换代将对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具备专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熟悉新设备、了解新工艺,具备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要能够根据岗位实践操作过程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意见,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二、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有色冶金产业人才规格及岗位需求,按照有色冶金技术职业资格标准,经过培养使学生素质和能力达到相应的目标。一是专业知识目标: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生产的基本过程、生产技术条件和主要设备结构等专业知识。二是专业能力目标:掌握有色冶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有色金属冶金生产一线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对有色冶金生产工艺改进、设备结构局部改造的能力,新技术运用、推广的能力,以及生产岗位技术现场管理的能力。三是社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勤恳工作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意识,较强的工作计划、活动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方法能力目耍壕哂薪锨康难习能力,通过查阅专业资料、文献和计算机网络等取得专业信息的能力,较好的判断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二)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定位上与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区别,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根据有色冶金企业的岗位需求,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为以下四类岗位:一是有色冶金生产岗位,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各种有色金属实践生产工作;二是有色冶金生产管理岗位,主要从事有色冶金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三是有色冶金生产工艺改造和新技术研发岗位,主要负责组织实施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及新技术研发工作;四是有色冶金生产过程及产品分析检验与工艺试验岗位,主要从事有色冶金原辅材料、生产过程技术控制检测和冶金产品的质量检验分析工作。

三、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发展意识和学习意识,总结并吸收先进、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加强实践调研,有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与特色,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设立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及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来制订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专业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少。高职学生基础较差,过多、过深的理论教学会让他们难以接受,很多学生由于听不懂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需要对原先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把过去以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课程体系,逐步优化为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上,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的实训,增加实践操作教学学时,使综合实践性教学学时占学生总学时68%以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专业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或实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可考虑实施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理实一体,仿真教学”的教学模式。有色冶金生产过程一般都是在高温、高压或酸、碱等危险条件下进行的,在校内实训室难以进行生产实训。为此,可通过建设有色冶金仿真实训室来解决这些难题,即利用有色冶金仿真软件用大量的现场生产视频、图片,采用3D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有色冶金实际生产的全过程。学生通过操作界面对各工序的生产状态进行有效操作,真实地再现有色冶金生产操作过程。老师通过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操作过程进行实时评分,让学生知道操作过程的得失,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通过仿真实训,学生能亲身体验生产过程,学到企业生产岗位相关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进行广泛的有色冶金企业调研,了解国内外有色冶金产业发展趋势,对接区域内有色冶金技术产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确定有色冶金生产岗位群及其对应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与有色冶金企业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兼职教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实施、管理与考核评价等。基于企业专业人才需求和有色冶金职业能力特点,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学校、企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专业核心课程的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合作企业或校内有色冶金仿真实训室进行,交替进行“实践”与“理论”教学。企业中的教学主要是跟班“工作”,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监控与考核评价,学生作为企业的“学徒”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和“学习”;经过反复交替学习和训练,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发生变化。培养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以有色冶金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不断优化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经验与教训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为有色冶金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冶立,朱光俊,杜长坤.应用型冶金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8(1)

[2]杜长坤,吕俊杰,朱光俊,等.冶金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

[3]刘志宏,张传福,李洪桂,等.2l世纪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冶金专业基础知识范文3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传统冶金高校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冶金传输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知识结构为主旨的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体系。建立了“课程内容设计课堂知识讲授重要知识体验知识升华演绎学习效果反馈”的完备教学循环体系;创造性地开展了冶金传输原理诗词大赛,深化知识体验;建立了开放教学实验平台,强化了知识运用。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输原理;知识体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87-03

冶金传输原理与冶金物理化学、金属学一起构成了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它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基础,进一步向冶金应用理论延伸,作为深入理解和解释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工具,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1-2]。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至今已有40年左右,冶金传输原理课程内容庞杂,物理概念抽象,计算公式繁多,数学推导烦琐,一直被公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犯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3-6]。许多同学难以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勉强通过考试,在似懂非懂中便结束了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继续深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冶金规模快速扩张阶段已然成为历史,冶金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为缓解过剩产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对冶金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冶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7]。因此,夯实理论基础并加强理论实践将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现状

为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冶金传输原理教学质量,对国内外17所冶金相关高校的课程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院校冶金传输原理课程平均学时数为56。最多80学时,最少30学时。各高校教学学时数较开课之初均呈现减少趋势,但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减少,因此对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外来看,教学学时更少,亚琛工业大学为43学时,其中还包括16学时的课外辅导;东京大学为30学时。国外授课偏向于基本方程和基本理论,更注重学生自学,通过综合性的作业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材方面,沈巧珍、杜建明编写的教材使用率最高(6/17),其次为沈颐身编写的教材(3/16),其余基本由本校教师编写,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东北大学采用了英文教材。在成绩考核方面,82.3%的学校采用闭卷考,并辅以不同比例的平时成绩。亚琛大学为三道综合计算题,东京大学为50%报告+50%考试。在其他教学环节中,64.7%的学校设有不同学时的实验课,以此增加同学们对所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调研的国外两所高校没有相应的实验课程,一是与较少的学时数有关;另外国外学生人数少,实验条件普遍较好,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进行相关实验。课程设置上,很多院校研究生阶段不再开设冶金传输原理课程;开设研究生课程的一般在本科阶段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生阶段偏向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包括建模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此外,查阅近几年冶金工程专业硕士招生情况可知,在每年的硕士入学考试中,选择《冶金传输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的只有寥寥数人,可见其在全国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眼中已成为“不受欢迎”的课程,这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也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分析各高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现行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在本科阶段学习重点为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方程的建立、基本定理的应用,深入了解冶金过程中各种传输现象,为学生将来从事冶金技术开发、提高控制和设计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缺乏对冶金传输原理知识体系结构的梳理,造成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以及深度的把握上缺乏整体规划,知识之间的继承与联系不强,导致同学们理解不深入。

2.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教学活动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是将传统的板书搬到了电脑屏幕上,由于课程内容抽象、烦琐,一味单调地讲授,机械地记忆,学习起来非常被动,且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3.知识体验缺乏。目前的教学过程缺乏知识体验环节,没有提供学生主动体验知识的机会,甚至连演示实验也没有。从人类认知学角度来讲,知识的主观体验是知识学习过程中不能缺少的环节。因此,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深入,也缺乏对传输理论实际应用的体验。

二、教学改进与创新

1.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每门课程根据其性质及应用对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的教学方法,冶金传输原理是一门相对年轻的课程,其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冶金传输原理的内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与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相关教学团队进行研讨,建立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对知识层次进行划分,按照基本定理、基本定理的广义延伸、特定条件下的推理以及实际应用及结论的层次构建知识结构图,使同学们明确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如传输原理中最重要也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其本质可以从中学物理所学的牛顿第二定律F=ma得到,推导过程中用到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将特定物体的质量转换为流过一定空间坐标的流体质量,将中学物理概念中的加速度(实际为时变加速度)拓展为时变加速度和位变加速度之和。流体的受力分析除了熟知的压力、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外场力外,增加了流体特有的粘性力,据此就可以容易地推导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对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在不考虑粘性力(理想流体)、稳定流动、不可压缩以及只有重力条件下,沿流线积分或在有势流动中积分可得到伯努利方程,属于特定条件下的推理。而毕托管、文丘里管、飞机起飞升力以及虹吸管等属于具体应用。结论对应于应用过程中得到的一些重要结果,如管道层流和湍流最大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层流和湍流边界层厚度与板长的关系及阻力系数等。依据此原则将冶金传输原理重点知识进行层次划分,并要求同学们画出知识层次结构图,对同学们理解、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具有很大帮助。课堂教学方面,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所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制作了多种教具并设计了演示实验。如在讲授动量传输的微分方程时,制作了流体受力模型,采用多层平板代表流层,平板间利用橡皮筋连接代表粘性力。在讲述流体流动状态时,设计了雷诺演示实验,并辅以多媒体展示,丰富了教学手段。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了讲解策略,吸纳有经验教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反馈,不断改进。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大纲,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并参考每年的试卷分析。此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师丰富的科研资源,将科研工作中应用传输知识的实例简化为课上讲解的例题,一方面使同学们认识到传输原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教学更生动。在解决知识体验问题上,采用教学实验进行弥补,利用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条件,设计了十余个教学实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综合性验证试验,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升华对知识的认知方面,设计了结合同学们个人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冶金传输原理诗词大赛,收到了预期效果。教学效果反馈上,针对课程整体状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以及考试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每学期考试后分发,公布考试成绩前收回。每学期末,任课教师对反馈情况进行研讨,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了“课程内容设计课堂知识讲授重要知识体验知识升华演绎学习效果反馈”的完备教学循环体系,对每个具体教学环节给出明确的执行方式,具有可持续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2.深化知识体验。引导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将枯燥的问题规律化才能记忆深刻。开创性地设计了冶金传输原理诗词大赛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当代大学生的多才多艺,将其自身特长、才艺、爱好转嫁应用到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以所学传输原理知识为题材,通过总结、分析以各种文学形式进行表达。作品可以是对一类具体问题如管道流动、边界层理论、对流传热等问题的系统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深入剖析。作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作品的正文,第二部分为作品内容的分析、解释,篇幅不超过3000字。将抽象的理论以不同的文学形式进行表达,无疑将极大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发挥各自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由于诗词作品讲究工整、押韵、流畅,易读易记。因此传输原理知识的文学化表达必须在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才能完成,通过作品创造,提高同学们的认知。作品以答辩的形式呈现,现场打分,教师点评和同学们的陈述给大家提供了二次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受益匪浅。作品的创作以团队形式完成,2―3人一组,创作过程中,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完成从简单认知到灵活掌握的助推剂。每个小组针对特定传输原理知识进行总结、升华,深刻诠释知识的内涵及应用,为其他同学学习、体会该部分知识提供便利和帮助。通过不断地积累,将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认知水平,事半功倍。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作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将好的作品汇编成册,七律、绝句、诗歌、歌曲等创作形式一些枯燥的专业知识更接地气,给了专业知识全新的诠释。这种从学生理解角度出发的知识诠释,由于大家知识背景类似,学习程度相近,因此最易于理解,成为新同学学习的有益补充,也增加了学习兴趣。

3.建立开放教学实验平台。知识体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及现有条件,设计了管道流动中的质量平衡;不可压缩流体定常流能量方程;平板法测定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卡门涡街;气隙对材料导热性能影响;流动过程中的流线和迹线;毕托管测量流体流速;雷诺实验;多种传热形式综合传热;液―液间传质;气体蒸发过程的扩散传质等11个基础教学实验。利用学院开放教学实验平台,逐渐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每个实验设计包括五个部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步骤、结果与讨论。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主要描述对应的传输原理知识;实验设备的介绍使同学们对实验平台有直观认识;实验步骤提供了实验操作指导;结果与讨论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实验背后的基本理论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此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实验室资源,在开展相应科研工作时,在开放实验平台上提前公布,鼓励同学们观摩、学习和参与讨论。

三、结束语

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教学基本状况基础上,提出通过教学体系完善、深化知识体验以及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研究结果对改善本课程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较高的借鉴价值。此外冶金人才培养全国应为一盘棋,建议整合国内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工具,建立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教学课件库、习题库、学生自我测试平台,重点难点解析专栏,并定期安排优秀教师网络答疑,通过不断努力,使冶金传输原理课程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铿.冶金传输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2]岳强.冶金工程专业传输原理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12-213.

[3]何飞.关于提高《冶金传输原理》课程学习兴趣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6,(3):70-71.

[4]刘然,王杏娟,艾立群,李运刚,李俊国.《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35-136.

[5]王超,袁守谦,杨双平,鲁路.冶金传输原理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9,(4):42-43.

冶金专业基础知识范文4

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多样,总体分为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两部分,且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25%。(1)实践教学分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大类。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有课程设计、专业基础、专业技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环节与实习环节;独立的实践教学有开放性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充分利用校内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完成;企业实践要达到35周。(2)实践训练包括书面写作训练、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网络模拟炼钢竞赛、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训练加强了学生了解工程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具及仪器装备,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计算等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性实验的定位及规划

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建设,是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参与的学生具有冶金实验以及数据分析的能力,可运用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理论方法,独立且优化完成实验设计、操作、结果分析等环节,为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持。

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和综合提高部分,并突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这部分实验的考核成绩是根据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和报告撰写情况综合给出。部分实验课题的内容结合科技工程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编制冶金生产工艺、制定冶金企业标准、调查分析冶金企业实际生产、优化实际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解决冶金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冶金工程专业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冶金实验室和生产实践环节常用检测仪器与设备的名称型号、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维护等,以及掌握在冶金实验研究和生产工艺过程中常用的分析研究方法的原理与操作等。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验技术的讲解和归纳,实验课题除安排基本部分外,还应有不同深度的选做内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有实验均要求学生独立操作,选做内容和带有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探索式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利用所学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能够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1.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在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为提高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已经开设的“冶金专业实验”(12个综合性、设计性专业基础、专业技术实验,共计48学时)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8个全新的综合性开放专业实验(32学时),实验学时增加到80学时。

冶金工程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利用基础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加强和巩固了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的实验基础与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开发的综合性开放专业实验项目有:

(1)铁矿粉造球与球团矿抗压实验。球团矿是除烧结矿外另一种为高炉提供“精料”的造块方法。球团法是将细磨精矿制成能满足冶炼要求的块状物料的一个加工过程。通过实验掌握铁矿粉造球的原理,研究影响造球过程的诸因素,确定最适宜的因素;成球机理与固结机理的研究;掌握球团矿抗压强度机理。(2)精密火花直读光谱仪的应用与实践。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METAL-LAB75/80J型精密火花直读光谱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方法、试样的制备、维护保养知识等。(3)红外测温仪和红外热像仪的应用与实践。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3i-2MSC型红外测温仪与VST-H型便携式工业红外热像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等。(4)煤粉爆炸性测定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高炉喷吹煤粉长管式煤粉爆炸性测定仪测定机理。(5)煤的着火温度测定。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高炉用喷吹煤粉的着火温度测定机理及试样制备等。(6)氧氮氢分析仪的应用与实践。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G8GALILEO氧氮氢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方法、试样的制备等知识。(7)同步热分析仪的应用与实践。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STA449F3综合热分析仪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方法、试样的制备等知识。(8)岩相显微镜观察与耐火材料荷重软熔点测定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岩相显微镜的矿物观察方法,以及耐火材料荷重软熔点测定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本课程为实践性环节,通过本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冶金传输原理”、“钢铁冶金原理”、“钢铁冶金学”、“冶金原料处理与工艺”、“冶金实验技术”等课程后,巩固了所学的冶金理论知识和冶金工艺流程等知识,掌握了冶金工程技术的基本实验研究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工程意识,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冶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冶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制定冶金生产工艺、制定冶金工程相关标准、调查分析冶金企业实际生产、优化实际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解决冶金工程实际问题等的能力。例如铁矿粉造球与球团矿抗压实验教学环节从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到实验操作过程都是生产工艺的模拟,可以使完成实验的学生掌握铁矿粉造球的原理,针对物料特性研究制取生球团的方法和工艺,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研究影响造球过程的诸因素,确定最适宜的因素;成球机理与固结机理的研究;掌握球团矿抗压强度机理等。以提高学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2.实验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知识讲授、实践操作、研讨与分析和实验分析报告四部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学时分配见表2。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冶金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维护保养等,掌握在冶金实验研究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实验研究技术。

实验前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的目的、原理、任务、要求、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学生根据各个实验的任务,10人一个实验小组,在规定时间内依据课前预习相关实验指导书的情况独立完成实验测定、数据处理与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前,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明确本次实验中的各参数、实验方法、仪器操作规程、条件控制以及安全问题等。这些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勤于动手、细心操作、敏锐观察、全面的思考分析钻研问题,准确记录原始数据。教师要对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提高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与理论课程、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校内进行的实验要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完成,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又可以节约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同时还可以面向本专业和相近专业其他年级的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多元化开放实验室的作用。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课的内容以紧跟时代、紧跟现代化的生产实践为目标,更多地开发出现代实验、设计性、开发性实验和综合性研究实验。

三、结束语

冶金专业基础知识范文5

1、石油工程专业:

石油工程学的基础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加利福尼亚建立,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2、冶金工程专业:

冶金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冶金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冶金专业基础知识范文6

1.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冶金工程卓越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校企联合授课与校内单独授课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习习惯与创新思维培养有机结合“五结合”原则,坚持“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1)公共基础课及素质拓展教育课。政治理论课14.0学分、大学外语16.0学分、高等数学11.0学分、大学物理8.0学分、物理实验4.0学分、大学计算机基础2.0学分、体育8.0学分、工程导论2.0学分、形势与政策1.0学分、军事理论1.0学分、就业与创业指导1.0学分。(2)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3.0学分、线性代数3.0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0学分、工程力学6.0学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3.0学分、机械设计基础3.0学分、电路与电子技术4.0学分、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2.0学分、普通化学3.0学分、普通化学实验1.0学分、物理化学6.0学分、物理化学实验2.0学分、材料科学基础4.0学分、冶金传输原理6.0学分、工程应用法律实务2.0学分、工业工程与管理2.0学分。(3)专业必修课。冶金物理化学(双语)5.0学分、冶金学Ⅰ(双语)5.0学分、冶金学Ⅱ(双语)5.0学分、有色金属冶金学(双语)2.0学分、冶金工程实验技术2.0学分、冶金流程工程学2.0学分、现代冶金工程设计原理2.0学分、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2.0学分、钢铁冶金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2.0学分、技术经济分析2.0学分、综合实验4.0学分。(4)专业选修课。冶金反应工程分析基础、冶金过程数值模拟、纯净钢生产技术(双语)、冶金工程新技术(双语)、冶金过程检测与自动控制、轧材质量性能控制、矿物材料加工技术、铁矿球团还原技术(双语)、冶金辅助原料技术、金属压力加工(双语)、粉末冶金概论、复合材料概论、冶金机械、能源工程、冶金企业生产安全、工程数学。专业选修课程每门2学分,选修10学分以上。2.校内实践教学。冶金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践是以一级项目(现代冶金工程设计)为主线,以二级项目(软件综合设计项目、工程素养训练项目、综合工程素质训练项目、创新设计项目、专业拓展训练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如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学等。将主干核心课程和整个课程体系统一起来,结合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设计项目的具体性可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项目的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社会、历史、道德和文化的认知力、批判力和传承力,使学生不仅在专业修养上,而且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适应与调控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感知等多方面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3.企业实践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累计时间为40周,40学分。企业培养阶段主要包含工程实践(I-V)、岗位实践、现代冶金工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个部分。(1)工程实践。工程实践共计18周,18学分。

工程实践I设在第二学期,时间为3周。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加工的工艺与过程,包括切削加工、压力加工、焊接、钳工、数控与特种加工等;掌握简单零件加工方法选择和工艺分析;熟悉相关设备的安全使用及操作;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及了解技术条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团队协作精神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作风。工程实践II设在第三学期,时间为2周。培养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发展规划目标、运营及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在采矿与选矿现场,参观铁矿石生产,使学生了解铁矿石的品位、性质及相关生产指标等。工程实践III设在第四学期,时间为2周。使学生了解焦炭、耐火材料的评价指标和生产指标。了解炼铁、炼钢、精炼、连铸、轧钢等生产环节的工艺特点、评价指标以及生产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等。使学生初步了解钢铁冶金企业的系统构成、各系统之间的作用、联系和特点,建立钢铁冶金生产流程整体概念,了解钢铁冶金行业文化沿革,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IV设在第五学期,时间为1周。参观烧结、球团等生产现场,使学生掌握烧结矿和球团的生产工艺及评价指标。工程实践V设在第六学期,时间为2周。使学生掌握轧钢生产工艺及设备,了解冶金工程的能源动力及冶金机械制造过程,了解现代冶金产品和工艺的研发态势及流程。工程实践I-V主要以现场参观和企业教师讲解为主。最后由企业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考核组,对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报告、实习内容的掌握,以及创新思维的展现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确定企业实践成绩。(2)岗位实践。岗位实践设在第七学期,时间为6周。使学生熟悉炼铁、铁水预处理、炼钢、炉外精炼和连铸等钢铁生产工艺,掌握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技术要点,了解设备的运行和管理维护方法等,能够进行生产操作。学生通过教师现场授课、生产操作、技术报告、专题调研、流程参观和工程问题讨论等环节完成岗位实践,最后由考核组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确定岗位实践成绩。(3)现代冶金工程设计。现代冶金工程设计设在第七学期,时间为6周。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要求学生充分了解现代钢铁生产流程特点和功能,综合运用工程基础和工程专业知识,完成来源于实际的钢铁厂炼铁或炼钢的工程计算与设计,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工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工程概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集中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际设计任务,聘请企业或设计院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最后由考核组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设计内容、绘图能力、团队配合、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确定现代冶金工程设计成绩。(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毕业设计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18周。内容要能够体现冶金行业发展前沿趋势,反映冶金产品研发态势和特点,符合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充分展现学生对冶金文化的领悟和创新思维特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冶金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目标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充分阐述项目的可行性和项目进度分析,成果效益预测分析等。每周向指导教师至少汇报一次工作情况。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有责任就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每位指导教师每周要与学生交流一次设计进展情况。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提交答辩申请,经校、企指导教师共同确认同意后,由教务部门组织学生答辩。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评价占30%,学校教师评价占30%,答辩小组评价占40%。在答辩小组中,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40%。在评审未通过时,学生可申请延长该阶段时间,指导教师重新认定后,再申请答辩。学生在对评审结果有异议时,可向学校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请复议,由学校重新组织答辩。

建立长期跟踪追加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