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探索范例6篇

科普知识探索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1

低龄小学生的知识科普图书,应该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

小学的适龄儿童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是什么”,他们对世界有更多好奇心,更想对其一探究竟。因此,给他们提供的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就应该加入“怎么样”的内容,除了有知识点,还必须有足够的内涵,引导他们关注世界、发现科学。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能力还不够强,为他们提供的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内容不应该太复杂冗长,通常应该在一两个通版之内完成一个话题,这样有利于小读者的阅读。内容也不要求大求全,而是要从小处出发,做细某一知识点。除此之外,这个年龄段的科普图书中,内容不应该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增加游戏或动手制作的内容,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参与中学习知识,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以前我国常见的知识读物重在知识灌输,轻视参与和操作,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少年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认为青少年有巨大的创造潜能。打开亚马逊图书网站,各种DIY图书琳琅满目,内容新奇巧妙,语言轻松活泼,能与读者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国外出版的一些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值得国内的编辑参考学习。例如,德国经典儿童科普书《妙趣科学立体翻翻书》系列,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接力出版社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第一次发现》丛书,就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解剖学原理,采用透明胶片双面印刷,激发孩子们亲身体验探索的热情,也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的编辑也在不断动脑筋,想方设法增加少儿知识科普图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例如,2008年推出的《小聪仔•自然》,在编辑和出版形式上就别具匠心。阅读《草莓》时,可以在纸上嗅到草莓的清香;阅读《蚂蚁》时,翻动胶片页,可以看到蚂蚁把卵在左右页上来回搬动,用书中配送的小纸片可以看到整个地下蚁穴的秘密……五花八门的道具,让孩子在阅读中手脑并用,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的科普图书,应该以培养博物情怀和探索精神为宗旨

当儿童的阅读能力提高之后,他们对世界的关注度也大幅度加强,对科普读物的要求也就更高,单纯的“是什么”和“怎么样”在他们眼里就显得很小儿科。此时,他们更愿意以少年老成的眼光挑剔世界,挑战权威,那些揭秘的、质疑的甚至玄幻的科普读物,就很容易为他们所青睐。因此,给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提供的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就不能局限于传授绝对正确的知识,还必须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怀疑精神,让孩子们兴味盎然地去探索世界、询问未知、质疑已知,获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同时,科普读物还需要用创新的手法,以博物情怀去感染小读者,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的角色与境界,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2

摘 要 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银桥镇中心完小自2012年起成立双子座天文科普基地,数年来开展多种形式、多维度的天文科普教育。以该校开展天文科普历程为例,探讨建立科普基地,开展小学科学特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 小学科学;天文科普基地;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63-02

大理市银桥镇中心完小始建设于1916年,学校占地7.4亩,总建筑面积3012平方米,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177名学生。教师15人,同时学校拥有图书室、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天文活动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等各种功能室。

1 学校双子座天文科普基地创建及发展历程

初创阶段(2012年) 2012年3月,为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发挥银桥镇中心完小师资及地理环境的优势,弥补大理白族自治州天文科普教育的空白,学校参与了广州博冠公司的“点亮星空”公益计划,该公司为学校捐赠了天文望远镜、牌铭及其他科普器材,帮助学校建立“双子座天文科普基地”,邀请学校参加将于6月6日发生的百年一遇的天象“金星凌日”观测活动。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拟订了实施规划,组建起科普基地天文小组,确定了天文小组活动方案,科普基地如期建成。

2012年6月6日,学校“双子座天文科普基地”举办了成立仪式。这一天也是预期发生“金星凌日”天文现象的时间,科普基地成立日当天便组织了这次观测活动。百年一遇的盛大天象“金星凌日”如期来临,学校利用公司赞助的两台80 mm口径的望远镜和一位教师自制的巴德膜盖进行了观测,观测活动引发了师生强烈关注,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据初步估算,当天参加观测的师生近200人,师生们无不为这百年一遇的天象所震撼。自此,本校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小学中唯一一家有天文教育的学校,学校的天文科普教育和天文科技活动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探索阶段(2013―2014年)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天文科技活动的开展没有先例,我们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总结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形成了比较适合本校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天文科技活动的系统模式。

1)规章制度建设。一方面借鉴全国各地其他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制定适合学校自身的制度,如年度活动计划和总结、望远镜操作规范、活动记录、安全制度等。

2)天文科技活动开展模式的探索。学校把天文科技活动的开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规活动,另一类是特殊天象观测活动。每个星期,天文科技小组的成员都要集中一次进行活动,形式有学习天文知识、仪器操作、头脑风暴、知识竞赛、天文演讲、天文讲座等。将特殊天象这一类活动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每当发生重大天象,都要围绕这些重大天象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每年12月中旬的双子座流星雨观测活动,在观测前,有双子座流星雨的知识讲座,进行流星雨的知识普及;而后有报名大会,学生以自愿原则报名,同时开展征文活动及手抄报,科幻画活动;制定报名表、签到表、安全守则,发放给学生及家长,每次活动完后进行观测日记整理;随后进行集中讨论,使活动升华。

发展阶段(2015年) 在创立初期,天文科普基地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专门的活动室,活动开展之后,得到各界关注和支持,镇中心校、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各级领导对活动给予了肯定和表扬。2015年,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天文活动室、另投资6000元购置了一套晶华127折射镜,硬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与校外天文机构的联络方面也有了新进展,学校积极与云南天文台、云南天文学会、云南天好者协会联系,他们都表示支持此类天文科技活动,并承诺将择期来学校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2 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和天文科技活动带来的变化

教师知识素养的变化 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中都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学校天文科普基地开展各项天文科普活动,本校教师都积极参与,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天文知识,为实现多学科融合,特别是天文学与语文、数学、科学教学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开展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和其他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五性”原则,几年来我们的教师在从事科学实验教学或其他科目教学时,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自觉以“五性”为指导。天文科普活动“五性”原则具体如下。

1)知识性。知识性是科普活动开发的灵魂所在。科学知识作为科普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可作为线索隐含并贯穿于天文科普活动的始终。因为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敏感期,容易且乐于接触和感知周围的新鲜事物和知识,也最容易接受、吸收和适应外来事物。青少年在思维上正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利于建立起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和思维能力及思维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2)探索性。天文科普活动的开发要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所需,多开展一些贴近生活、感染性强、探究性强的活动,使青少年通过参与活动,激发起对于科学的兴趣,并形成某种科学的意识和观念,促进智力和思维能力及思维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3)趣味性。趣味性是使科普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让青少年很快接受并融入教育活动中来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表面看来极具趣味的科学现象来揭示出科学的真正内涵,利于接受也容易增强记忆。

4)体验性。天文科普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体验性。参与大多数天文科普活动都是可以亲自体验的,从体验中引导观察、思考,通过动手参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因此,天文科普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学校传授式教育,应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青少年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大自然、宇宙的美妙与神奇,体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5)差异性。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有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天文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针对这些不同的青少年群体设计出不同的教育活动,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的中小学生、青少年对科学的需求。

学生的变化

1)促进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育了科学精神。通过天文科普教育和天文科技活动,初步形成了一个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天文团体。逐步增加了学生天文理论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天文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学生开始热爱科学、放眼宇宙,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立志成长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

2)建立了学生多元评价体系。我们根据天文科普教育的特点,构建起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体系。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自主化。学校在天文科普教育和天文科技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完善天文教育的“搜集信息――集中问题――制订方案――探索取证――扩展研究”的自主化学习方式,以“导学案”为载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在活动中学校开放了电脑室、图书室等,方便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拓展自主探究的途径,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3 推动了特色学校建设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3

读罢此书,脑海中不禁画了一个问号。《幻想》一书如此平实而又富于激情地将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传递给了大众,它成功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于萦萦思索中,想起前贤的一句话:“审美性是科普创作的极致追求。”的确,只有在科学与文学最佳结合状态下,才会产生科普创作的精品,才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科普价值。

我想,《幻想》的作者先生一定是深谙此道的。这部著作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共同领略一下。

首先,史话型的讲述方法,实现了科学知识传播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启迪的完美结合。

《幻想》的读者更多的是“听”故事来感受科幻文学、了解科学探索过程的。翻开《幻想》,一个接一个的人物故事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力量之一,史话型的讲述方法成为这部著作的最重要特色。在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料和科幻小说发展史料中,作者撷取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科幻作品、科学发现,将其故事化、艺术化,娓娓讲述,张弛有度。

其次,结构上的双线并行使著作兼收科幻文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内容,可读性强。

科学幻想与科学探索,这是人类了解未知世界的两种不同而又紧密相关的步骤和手段。科学幻想推动了科学探索,科学探索使科学幻想变成现实,反过来又调动科学幻想。作者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科学幻想历程和科学探索历程,同时安排作为本书的讲述主线。

在全书中,两条主线始终是互动的。科学幻想与科学探索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有时候甚至交织在一起。正是借助这种双线并行的结构,《幻想》既勾勒出了人类对太空、生命所进行的种种科学幻想的行进历程,又描画出人类对太空和生命进行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再次,文学气息浓郁,迎合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如果说科学探索之美贵在理性,那么幻想之美则是富于浪漫的。《幻想》一书中,关于太空和生命科学的种种幻想被作者描绘得浪漫、神奇、富有激情,全书处处弥满浓郁的文学气息。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4

一、利用科学史教学需要“创设情景”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作用之一,它的作用结果是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物提供了物质与能量。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的来源经历了许多科学家的探讨,亚里斯多德曾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于土壤汁。今天,虽然有许多学生隐约知道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但事实上更多的学生还是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于土壤。

课堂中,老师抛出问题――“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何处”让学生思考,结果有部分学生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更多的学生是保持沉默(其实就是不认同植物体内的物质来自光合作用)。在老师的疏导解压下,沉默部分的学生大多认为是通过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获得。于是老师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植物体内的物质是否来自土壤,并将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学生间的讨论逐步完善了实验探究的基本要求。由于本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所以老师将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结果呈现出并让学生进行分析。最终学生在前人的实验结果上得出:1.土壤减轻的可能是误差或被植物吸收;2.柳树质量的增加主要不是来自土壤。海尔蒙特的结论是: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水。通过所得出的结论差异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创设的新的情景。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关于科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前概念,前概念的形成往往来自生活经验但往往不一定科学,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并通过还原认知规律进行释疑抽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通过还原科学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发现人类探索科学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开展科学史教学也需要创设情境,只有这样才会是教学过度的自然流畅,才会不至于让人感到别扭,才是利用科学史组织先学习。

二、科学史教学需要“实事求是”

科学往往使人感觉到神秘,科学家的事业往往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心理上的距离往往终止学生的科学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史展现有助于缩短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也会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普利斯特里实验往往被认为是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氧气的实验,许多习题的标准答案也是如此。事实上,普利斯特里自己得出的结论并非如此,他的结论:植物可以使污浊的空气变为清新。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呈现了普利斯特里实验:普利斯特里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将一只小白鼠放在玻璃钟罩内,结果小白鼠死亡,于是他认为是空气被污染了的结果,于是他使用了很多方法如用水淋灌空气、用阳光暴晒空气、用薄荷植物净化进行很多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能让小白鼠活的更久。于是得出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让污浊的空气转变为清新的空气。普利斯特里得出的结论应该符合当时的知识背景,也是符合人类放热认知规律。又如,海尔蒙特得出柳树实验的结论是:植物体的物质来自于水,也是符合当时的科学背景。

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介绍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真实一面,科学的认识需要不断的完善而不是一撮而就的真理。通过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介绍会让学生科学的理解以前的科学家,特别是亚里斯多德。同时通过科学史的介绍也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三、科学史教学需要“精神提炼”

科学史的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史教学要让学生体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质疑精神。利用科学史渗透的科学精神至少有以下几点。

1.探索精神。课堂中,老师以植物体内物质的来源组织教学引入,解决之后带出新的探索问题并引出植物体内物质来自水与空气,接着引出如何验证来自空气等许多探索问题。一节课内老师就是在不断的释疑与生疑中进行,在解决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提出光合作用中的其他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整个流程就相当于科学史。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2.质疑精神。课堂中探究植物在光照下是否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过程中,教师出示普里斯特利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中,学生回答的结论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课堂中,老师反问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结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然后组织实验探究进行探索证明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了二氧化碳,也证明了释放的是氧气。科学就是在不断的质疑中被修整、被完善,科学的发现需要有质疑精神,只有在不断质疑中进行探究科学才会不断被完善。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5

在对科普图书市场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后,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从目前国内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来看,科普图书可以分为青少年科普读物、大众科普读物、特定科普读物和高端科普读物。青少年科普读物,也称少儿科普读物,读者对象为青少年、少儿;大众科普读物,内容多是公众话题,如养生保健图书,对象为初高中文化水平的普通民众;专题科普读物,对象为有特定兴趣的读者或者是特定专业读者群,如汽车爱好者、武器爱好者、电子爱好者、恐龙爱好者、UFO爱好者、鸟类爱好者等;而高端科普图书,在进行科学普及的时候,往往不是就知识说知识,而是站在思想、方法和历史的层面上,其读者对象多是大学生、研究生、在职或退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迷、民间科学家和科学传播工作者等,即所谓的知识阶层和社会白领。

高端科普图书或是前沿科学的进展及前进方向的探索性著作,或是能够启发读者对科学引起的问题产生社会关注的科普图书。这是高端科普书虽然品种不多,但影响深远,独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它长期受到有识人士关注的魅力所在。经过对国外图书市场的长期关注,笔者发现能够持续走好且长期再版的大多是高端科普图书。

然而,纵观国内图书市场,高端科普图书总体来看品种不多,每年新书也就几个,因为能够对前沿科学进行探索性科学解说的总是少数,如《时间简史》《平等宇宙》等。经过对市场的长期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科学技术史和自然探索两个方面的选题是当前开发高端科普图书的一个首选。

根据个人对市场的调查,科学史领域的书籍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稀缺的品种之一,优秀出版物更是少之又少,售卖较好的也就只有《万物简史》《发现之旅》《自然史》等几本屈指可数。其中《万物简史》还是经历了三年左右的搁浅而不被出版社看好被迫尝试,万万没料到,它的出版填补了科学史学科的空白,至今还不断重印。而《发现之旅》继平装本大卖后,又推出了精装本,读者并没有因此降低购买热情,相反因为一本的成功带动了后续图书的销售。

科学史图书总的品种数并不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有更多的人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科学史好书,了解世界科学史中那些被忽视的、迟到的科学革命。由于国外对科学史的研究历时较长,国内原创的图书,缺乏在科普方面的学术积累和文化积累,因此,这方面还主要以寻找合适的外版图书为主,或选大家之言,或选制作考究之作。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6

关键词:物理;探究;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案例一,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就要采用问题讨论式探究的模式,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电磁效应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那么磁铁是否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演示实验:安培在此三个月后发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

学生:磁场

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

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的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案例分析: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案例二,精心设计物理实验。

如在探究“多普勒效应”实验时,先简单介绍多普勒效应源于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带着女儿在铁道旁散步时,听到火车汽笛声音调变化的偶然发现,启迪学生应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或许伟大的发现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预习并自学本节的知识,使学生对该节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介绍一课外小制作民间玩具──叫蝉。启迪学生能不能通过设计方案来探究多普勒效应呢?

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带着学生列队到学校操场完成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先旋转自己制作的叫蝉,使其发出“知知……”的声音。对于不发声的叫蝉,教师指导学生改进,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索设计方案。然后,确定探究方案(学生兴奋不已)。

将学生分成10组,选出叫声较响的10个叫蝉做实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探究,研究在哪些条件下会发生多普勒效应?(或者让学生做实验并设计方案自主探索研究。)

第一种情况:一人在水平面内匀速率快速旋转细线,使叫蝉发声,该组的其他同学站在原地仔细听,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

第二种情况:一人在水平面内匀速快速旋转细线,使叫蝉发声,该组的其他同学靠近或远离叫蝉,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效果比第一种情况更明显。

第三种情况:一人在水平面内旋转细线,使声源(叫蝉)绕着人做匀速圆周运动,此人在转动轴心处倾听,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

第四种情况:学生甲在水平面内旋转较长的细线,使叫蝉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另一学生乙随着叫蝉一起运动,学生乙、叫蝉和圆心始终三点共线,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