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分析范例

冶金分析

冶金分析范文1

冶金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出口贸易产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缺口量较大,通过加大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力度,分析其特殊性,提高冶金出口贸易英语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特殊性需求,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专业人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英语教育;冶金;出口贸易;素质培养

随着冶金工业与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冶金产业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冶金输出产业国,随着冶金进出口贸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冶金出口贸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在增大[1],本文研究冶金出口贸易英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给出了相关的英语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促进教育发展,改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教学的质量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议,并给出展望和探析,为促进我国的冶金和金属出口贸易提供人才基础。

1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进入的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冶金产业的出口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GDP升值方面发挥中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的冶金出口面向的主要国家如印度、非洲和东欧很多国家,这些国家通常都是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出口贸易中,对英语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的较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特别是对英语实践人才培养的滞后,导致在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的需求和缺口较大,专业人士的实践素质不能跟上国际需求,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人才素质在整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应用水平低、专业基础薄弱和英语词汇的应用通冶金出口贸易的相关实践问题还不能有效匹配[2]。在更好地促进冶金出口贸易的经济建设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归根到底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教育培养的体制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冶金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能走的出去的外贸人才,促进进出口贸易中的项目合作和生成。通过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的培养,从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出发,促进专业人才的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冶金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当前,我国的冶金产业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期,对英语人才的要求门槛较高,对冶金学专业英语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当前对冶金出口贸易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数量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从学历培养向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二是当前我国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拔尖人才比较匮乏,自给率底,人才培养模式还建立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随着高校的扩招,对相关专业的英语人才培养的力度有所减弱,导致不能适应当前冶金出口贸易中人才培养和人才应用中的需求。在当下的产业结构下,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需要从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英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3]。三是当前我国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师资力量队伍和课程的培养设置方面还比较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冶金出口贸易对英语人才的能力素质的需求,当前英语教育中的单词和词汇的应用角度还比较单一,而且涉及的面比较狭窄,导致学习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制约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2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改革举措探析

针对上述分析的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行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具体的见解分析描述如下:一是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统一,至上而下,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对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出发,提高对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力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冶金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该产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扩展,我国的教育部门和相关的院校要随着而动,加大对英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从加大师资力量和教学配套设施的投入下着手努力,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提出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组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冶金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讨,比如组建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文化娱乐设施,进行分工写作、团队合作,各个专业人才集结,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和学习,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实践和应用能力[4]。二是优化课程配套设置。通过对冶金专业学习时间过程中的课程单一问题进行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对之进一步细化和改革,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各个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帮组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理论教育彰显针对性,实习内容彰显实效性,提高素质培养水平。三是加快应用实践转化。在冶金出口贸易的英语教学培养中,需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培养,进行能力和应用实践素质的转化,通过模拟冶金出口贸易的应用场景,进行英语知识和对话水平的实习和融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挑战和征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社会场景的适应,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的时间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3结语

本文根据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特殊性需求,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专业人才建设提供改革性意见和措施。

作者:黄雪芳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参考文献

[1]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1.

冶金分析范文2

实验设备包括:JM10002型电子天平(精度0•1g);TYE-500B型手动压力测试机(Max=500kN);DNG-9036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温度范围50~300℃)。

实验方法

将高炉瓦斯灰和转炉污泥在120℃下烘干5小时,放入干燥器备用;按照计算配比称取冶金尘泥,添加粘结剂和水,混合均匀后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成型后将一半压球放入鼓风干燥箱,在120℃下干燥1小时;分别对湿球和干球进行强度检测,压团成型的流程如图1所示。

试验结果与讨论

1.C/O值的确定

根据试验需要,以C/O为依据计算瓦斯灰和转炉污泥的配比。C/O的计算式如下:C/O=混合料中碳的物质的量混合料中铁氧化物和氧化锌所含氧的物质的量不同C/O值(配碳比)下球团强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从图2可看出,随着C/O增加,湿、干压团的落下强度均明显减小,成型效果恶化。这是因为随配碳比增加,混合料中碳含量增加,由于碳的密度小,润湿性较差,与物料中其它成分啮合能力较差,因此随C/O值增加,混合料与粘结剂的混合、接触效果恶化,不利于成型。为了保证还原能够充分进行,并维持一定的还原性气氛,需要有一定的碳残留,C/O值选取1•2比较适宜。故实验中以C/O1•2作为成型实验的原料配比基础。

2.膨润土作粘结剂

在C/O=1•2的原料结构下,以膨润土作为粘结剂进行尘泥压团试验。膨润土用量、配水量和成型压力等参数对成型效果的影响如图3所示。从图3(a)可以看出,粘结剂用量对压团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随着粘结剂用量增加,生球的落下强度增大,但膨润土用量超过4%以后,落下强度的增幅减慢。在膨润土用量达到了8%时,湿、干压团的落下强度也仅达到4•1次和3•5次,这与冶金尘泥含碳量大及活性不高有关。根据压团强度变化规律并考虑到粘结剂成本和压团含铁品位,在满足生压团强度的情况下,膨润土用量以4%为宜。从图3(b)可以看出,配水量的多少对于粘结剂在粉粒表面的迁移、运动起着重要作用。配水量过少,在成型过程中粘结剂无法快速、均匀地分配在粉粒表面,使得压团强度较低。当配水量达到10%后,粘结剂在物料间的分布大大改善,压团落下强度明显增加,此时再增加配水量对压团的力学性能改善不大,并且过多的水量会使压团与模具粘连,难以脱模。因此,配水量以10%为宜。 从图3(c)可以看出,成型压力也明显影响成型效果。压力过小,物料颗粒不能获得紧密排列,成型后的力学强度会受到影响;压力过大,则有可能无法脱模,而且会使排挤到球体外的粘结剂过多,同样不利于成型。当成型压力为75kN时,干、湿压团的力学性能均较理想;当压力增至90kN时,落下强度没有增加,甚至恶化。因此,成型压力以75kN为宜。

3.甲基纤维素作粘结剂

在C/O=1•2的原料结构下,以甲基纤维素作为粘结剂进行尘泥压团实验。甲基纤维素用量、配水量和成型压力等参数对成型效果的影响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甲基纤维素作粘结剂的成型效果明显好于膨润土。甲基纤维素用量仅0•1%时,压团的落下强度已达到3次。随着用量的增加,落下强度也明显增加,当添加量为0•3%时,压团的落下强度达到比较满意的值。这与甲基纤维素为有机粘结剂,含有的亲水基团较多有关。湿球和干球的落下强度随着添加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满足强度要求同时又节约粘结剂的条件下,甲基纤维素的配入量选取0•3%较为合理。使用甲基纤维素作粘结剂时,配水量和成型压力对压团成型效果的影响与使用膨润土时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均在10%的配水量和75kN的成型压力时就可得到较满意的成型效果。

结论

冶金分析范文3

关键词:有限元技术;概念阐述;冶金机械;设计工作;应用探讨

一、引言

有限元技术出现于二十世纪中期,并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下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机械设计无法再满足时展需求。所以必须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才可以实现对数值的快速求解,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冶金行业工作效率,也可以在有限元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积极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前提下,目前有限元技术已经在我国冶金行业的机械设计工作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工作人员指出,有限元技术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机械设计,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等多个方面都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加强对有限元技术在冶金行业机械设计工作中应用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有限元技术概念以及特点阐述

1.概念阐述。有限元是以有限元理论作为基础的机械结构模型,它具有一定弹性,当系统产生载荷作用,其内部各个单元会随之发生形态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到系统内部全部作用力都达到平衡才会消失。对所有单元来说,各个节点与其产生的作用都存在一定联系。2.主要特点阐述。有限元技术是将系统内所有离散单元进行集合并实现有效联合,目前这种技术主要被应用在冶金机械设计工作中的求解环节。有限元技术的出现,及时有效的解决了计算误差过大的问题,确保了计算数值的准确性,这对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有限元技术应用中,工作相关操作人员需要注意,要取最接近数值,并通过对机械设计求解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更好的满足了求解域条件,以此保证了冶金机械设计环节中计算数值的精确性。如下图所示为有限元工作流程图,作为参考。

三、冶金设计工作中有限元技术的应用研究

1.简化结构模型。对冶金机械工作人员来说,选择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是非常关键的,对模型分析透彻,会大大提升机械设计工作效率。例如我国某省冶金机械工作人员表示,在复杂化的计算模型分析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对问题本质进行科学分析,这在计算模型处理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能够用自己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判断。鉴于以上分析,在冶金机械设计中采用振兴叠加法,周期荷载确定法进行动力学分析和求解是不可用的,反之,如果人员发现,其中冷变量,或者任意一个关系式和时间有关,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处理。某人员指出,在对复杂化的系统结构进行处理时,要注意其构件特点,有必要对系统内部各个构件进行仔细推敲,以此确定构件计算方法。比如判断非线型,线型;动力,静力。例如升降臂三维CAD共有58个部件组成,其应用软件模型系统提供插件接口,同时直接将此模型顺利导入应用软件中。这个应用软件是一个自动六面体,具有网格划分功能,在升降臂网格划分中模型节点数为58个,其结构材料为力学参数,其对应密度值为每立方米7529千克,弹性模量是180GPa。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构件的仔细推敲,所以错将梁当做杆,以为三维块体就是板壳,于是在构件模型的计算中出现结果不准确,误操作现象的发生,从而对整个冶金机械设计工作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改时间发生后,工作人员认识到力学力学概念的重要性,提高责任心,在机械设计工作进行前,先对力学中的杆,壳,板,平面应力等进行充分了解,熟练掌握轴对称真正含义以及使用中所产生的作用力,条件限制,从而避免误操作情况发生,有效保证了构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2.节约资源,优化设计。在冶金机械设计工作中,要求求解人员具有专业的有限元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机械设计经验,有助于产品研发工作的有序进行,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计算成本。在传统冶金机械的计算工作中,分析方法不恰当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有限元技术不断发展前提下,机械设计中的计算量以及求解结果准确性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所以对工作人员来说,应用有限元技术是提高机械设计求解结果准确性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某人员经过多次实践得出,在应用有限元技术的基础上,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企业节约物力,人力,财力,避免了工作时间以及资源的浪费,简化了试件制作流程,有效降低了计算成本,使整个计算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情况下,有限元技术在冶金行业得到了工作人员一致认可,受到机械设计人员青睐。另外,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将有限元技术更好的应用在我国冶金机械的设计工作中,不但可以发挥到提高冶金机械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的优良作用,还可以积极促进我国冶金机械工作的稳定发展,这对提升我国市场竞争力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旋转辊道设计环节,通过使用有限元理论对焊接台架连接环以及支撑力进行科学分析,最终获取旋转辊道位移以及应力,同时对其刚度以及强度进行量化分析,找到刚度和强度控制关键点。3.缩小解体规模。比如在大型机械工程的设计中会出现构件较多,且形状复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构件计算求解的正确性,有必要将整体结构划分为多个小单元,这种小单元含有不计其数的节点,所以方程计算的规模较大,在计算中需要消耗很大费用,所以在确保计算值精确度的基础上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是目前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某省冶金机械工作人员通过利用结构的反对称以及周期性等特点,以此缩短了工程计算规模,之前需要消耗四个小时完成的结算任务,现在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人员意识到,零件设计是确保机械设计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保证。例如空气压缩机的设计,发电机的设计都对设计工作质量造成直接影响,认真考虑零件整体设计,对结构周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及时积极采用静力子结构求解技术,从而降低了计算费用,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某人员在冶金机械设计工作中的求解环节主要采用的是钻心术,先对整体结构网络模型进行综合性分析,然后采用局部观察法进行细致研究,并将综合分析结果作为求解条件,通过对局部某一构件作出分析,接着再将其分离出来,将上次分析出的结果作为此次求解条件,一步一步执行,以此确保最终结果能够满足机械计算工作标准要求,将整个计算任务进行区域划分,因此工作量不会很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冶金机械的设计环节,工作人员将有限元技术得以及时应用,通过对整体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细致分析,确保机械设计工作中计算值的准确性,还可以有效简化计算流程,节约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将有限元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促使计算技术的成熟化,以此推动我国冶金机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云祥.冶金机械设计中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9):88-89.

[2]王秋鹏.有限元分析技术在冶金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锰业,2016,34(4):140-142.

[3]赵雷,张一夫.有限元分析技术在冶金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剖析[J].科技展望,2015,25(35):24-25.

冶金分析范文4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

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顾名思义是着力打造金融相关领域,包括: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区别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着力打造面向操作、经营、管理业务一线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金融业多年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的金融业岗位与员工素质错位的矛盾,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性价比”更高,与岗位的匹配情况也更好。因为在专业教学设计中本着“学会、够用”的原则,设计的知识点与金融保险领域的工作能力要求相挂钩,包括:金融投资、银行柜台业务、会计基础、保险学原理、寿/财险、证券投资、保险营销、理财等课程。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校内外实训、定岗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能。与此同时,现在大部分金融机构很重视员工队伍的层次建设,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关注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金融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目前市场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经过职业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在行业中更受欢迎,因为在单位中大专生无疑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以上诸多优势和发展前景,我们也不能忽视该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金融保险专业从业要求高

笔者在《管理学家保险人才供求两难现状中的教学理念革新》一文中就概括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智力上应具的杰出的思维能力,怀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独立和自主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方面的思维形态,具有强大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合理的、浑厚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支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与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身的发展达到动态的平衡。在能力上应该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能真正学会做事。在人格上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存在和社会的价值。提别是保险行业,其要求更是极致,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概括:保险从业人员一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二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倍加珍惜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在成绩面前不安于现状,在差距面前不甘于落后。三是练就过硬的本领。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坚持学以致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四是弘扬优良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自觉抵制经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因此,高职学生从入校的基本素质来看与以上的要求还是很有差距的。这也是许多教学活动无法达成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就业的主观意愿聚焦内勤工作岗位

从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看,有金融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就业意愿也偏向如银行业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岗位,因此在这些岗位的就业率和留存度也比较高。但是,矛盾点就在于这些岗位对于各个金融企业来说,岗位容量有限,每年发生人员变动或有招聘行为的情况非常少。这与大批渴望涌入相关岗位的学生意愿形成矛盾。与此相反的,金融保险行业领域中,在保险方向的外勤———即一线营销人员存在大量的缺口。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高校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就业情况呈现就业率低,人才流动频繁的现状。这一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矛盾,从而也抑制了行业健康发展。

(三)金融保险业业绩考核方式让学生群体望而生畏

金融保险行业是诞生富翁最快、最多的行业,但这些神话似乎与刚出社会的高校学生无缘,因为学生的社会资源最为贫乏。那金融保险行业中的薪资、奖励办法无不是与业绩挂钩。行业中的“保费英雄”和“高位高薪”收入分配与职务晋升方式,使得许多刚走出校门的高职大学生们望而却步,对许多学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而言,学习是为了取得学历,将来不一定在这个行业就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以上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在金融领域中的保险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以下主要分析金融领域中保险行业学生人才流失、流动的典型原因。

(一)就业思想荆棘的形成因素

1.对传统就业模式的认可根深蒂固。其一,学生们对择业的标准是保守的。所谓的好工作前提一定是稳定。如何保证稳定呢?简单地概括就是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有单位交五险一金。其二,学生们对从事保险人工作的误解。笔者曾就保险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在授课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展开讨论,大家对这两种合同认识比较模糊。特别是对保险合同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更有同学认为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也就导致毕业生即使是留在保险行业工作,宁愿选择收入较少但相对稳定的内勤岗位而不愿在挑战性极高收入丰厚的营销岗位。

2.行业的社会形象不佳阻碍大学生加入的脚步。这一点,在前文已有分析。由于门槛过低进入保险行业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保险人队伍中。换句话说,中国保险业的窗口行业中集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保险专业知识的能力需要,只能用生硬、简单甚至违法的方式进行营销。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大众会把不信任的情绪投向保险行业,更不相信商业保险的意义所在。试问类似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扩散,我们学生的父母怎么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进入保险行业就业呢?而对于还尚未完全独立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这个因素强有力地捆绑了他们选择保险行业从业的脚步。

3.怕吃苦受累,爱面子。笔者认为,学生存在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这一个群体。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不佳是根源。本文不就这一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但笔者必须指出这一因素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挑战性极高的保险行业。保险营销员或人等外勤岗位工作没有底薪,在没有人脉的情况下完全靠“陌生拜访”销售保单,展业压力巨大,收入也不稳定。这样的描述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二)就业理念误区

1.就业标准过高。大部分保险专业学生仍希望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的很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脱节,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p#分页标题#e#

2.职业定位不清。从社会就业层面看,保险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内勤和外勤两种。内勤工作相对稳定,职场环境较好,是多数保险毕业生就业首选,但内勤岗位设置有限,常要求员工具有医学、会计、法律、建筑、汽车制造等相关背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保险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外勤人员即保险人,他们工作压力大、流动频繁、社会认可程度低、行业整体形象较差,多数保险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无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进入其他行业。

(三)教育因素———挫折教育的缺失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所受的适应性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一把无形的枷锁,让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和魄力留在保险行业发展。他们被中国保险业一层不太美观的面纱蒙住了探究保险真谛的眼睛,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的教育体制也没有给学生的心智和勇气的培养供给养料。

三、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对策的思考

(一)办学方面

1.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从教育管理体制上,需要对我国现阶段保险教学需求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再认识,明确保险教育的目的、方向、思路,探索适合现阶段国情的保险教学管理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加大对外交流,鼓励和培养“两栖型”和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材上,各大高校要摈弃门户观念,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建立相对统一的专业主干课教材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教材的质量。各院校在主干教材的基础上,再结合各自院校特点,确定专业方向,编写特色教材,尽量实现国外和国内、基础与实务的两个兼顾。

2.创新办学模式

现阶段,我们需加大力度完善保险专业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学界、业界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目前,国内的保险专业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生大部分都要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学界和业界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二)教学方面

1.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目标的思考———基层复合型人才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推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2.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金融机构。学生定位于保险公司的基层营销、统计、后台服务等岗位;另一方面银行业务的扩张与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冶金分析范文5

卫生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内涵非常丰富,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与相关服务的总和。它包括卫生行政、医疗、医学教育、医药科研等组织机构[1](P1)。鸦片战争后,外国组织及个人开始在华建立医院、医学校、医学社团及卫生行政机构。国人对这些外国卫生组织机构及其活动都感到耳目一新,赞叹不已,开始纷纷仿效,并在效仿西方的基础上开始针对中国的国情对此进行了创新并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超越。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仿效与超越两者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本文将以仿效与超越为视角对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演进历程进行回顾与分析,并试图揭示出其对当今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借鉴意义。

一、仿效

中国虽早在西周初期就建立了医事组织,但在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中,我国的卫生事业均主要是为皇室和官僚服务的,广大民众几乎没有卫生机构的服务和保障。鸦片战争后,外国组织及个人纷纷在华建立医院、医学校、医学社团、卫生行政机构,在传入西医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了中国。外国教会、租界等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在这种舆论环境的影响下,晚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开始着手兴办卫生事业。

鸦片战争后,心无旁骛、埋首科举的学子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一些怀有天朝优越感的士大夫也慢慢摘掉了有色眼镜。当时华界“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2](P663),这种情况自古如此,各地官民早已司空见惯。此时,国人见到租界的环境和医院卫生井然、管理有序等西式的医疗卫生管理,遂大开眼界,被时人称之为“天渊之殊”[3](P44)。自此,“益知西人之治术有本”[4](P11),不再妄自尊大,视西方列强为落后的蛮夷。“租界的卫生规范与制度化管理,给华界政府以良好的正向示范,激发了华界政府的民族意识与竞争意识”,租界公共卫生管理的殖民性又“给华界官方和民众以反向刺激……激发了华界民众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5](P291-292)。在变法舆论压力和疫病流行的情况下,清廷开始着手施行卫生新政。20世纪初,京师疫病流行,患病的贫民和乞丐无力医治,只能听天由命或曝尸街头。1902年,给事中吴鸿甲奏请设立医局,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准允。“京师贫民众多,天气炎热,易染疾病,亟宜设法保全,随时医治,着加恩赏银一万两交张百熙、陆润庠会同顺天府五城御史妥议章程,认真兴办,以卫民生而迓天和。”[6](P131)在社会舆论影响下,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卫生科。

并于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卫生科改为卫生司。清廷要改变当时医疗卫生管理滞后的面貌,不但开设了医治贫民救济性质的官医局,还于1906年设立了内城官医院,1908年设立了外城官医院,这两所医院是医治官吏和平民的官立医院。中国传统太医院是为皇室和高级官僚服务的,而内、外城官医院开创了官办平民医院的先河。并且官医院还本着公益性的原则,在其章程中规定所有来院诊治之人概不收费,但住院饭食费用须由本人自备(限于急诊)[7](P63)。清廷虽然移植了西方卫生职能,但许多举措仍然体现着居高临下的、施舍性质的社会救济型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救济型社会保障中的清廷与民众是不平等的,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清廷所设的贫民医局就因管理不善而作用有限。被救济者也就是当时的民众并不天然地具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他们是否能够得到救助或什么程度的救助都只能凭统治者的喜好与恩赐。

“与国际接轨、参与万国竞争”是晚清士绅呈请成立红十字会的一个重要理由。1898年《申报》社论指出“红十字会者何?泰西各国临阵救护受伤兵士之善举也。今则合欧亚美诸洲,除野蛮外,凡有教化之邦,无不踵兴斯会,所未兴者,惟我中国及朝鲜耳。朝鲜孱弱,几不克自存,原在不论不议之列。若中国则声名文物照耀寰区,王者之师最重仁义,而坐令兵卒效命于疆场之际?不特中心有所不忍,且不将贻四邻之笑而鄙之为野蛮乎?”[8](P169~170)1899年,上海绅士汪炳等人设立了一个名为“中国施医局”的慈善机构,并在章程中称“同人酌照红十字会章程办理,有事施于军士,无事施于贫民”[8](P171)。这本是一个地方慈善机构却以“中国”冠名,其不仅体现了中国民间对西方医卫组织的仿效,也体现了国人不甘人后的一种心情。在此思想影响下,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在上海创立。创立之后,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其组织机构和运行程序都很成熟,也非常有效率。例如,红十字会经常为防治流行病而设立一些临时性的时疫医院,疫情结束后一般要刊印《征信录》。《征信录》除了刊载了相关章程和事件经过外,捐款者、捐献数目以及所有支出的内容也都要记述清楚。比如,“医院就医者不论中外不拘贫富本埠外埠男妇老幼随时施治,病人入院后除头等二等酌收病费外,三等一律免费并无号金等各项目”;“贫病治愈后如实在无力还乡,由医院理事查明实在报告本会酬送船票”[9](P110-111)。红十字会以这种公开的方式接受社会和捐献者的监督,基本实现了筹款与支出的透明化,这值得我国当今红十字会借鉴。

二、超越

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华人的卫生事业超过在华外国组织的现象。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奠基人———伍连德、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创始人———陈志潜、中国顶级医学团体———中华医学会等就是华医后来居上的典范。

1.回顾整个中国近代医学界,首屈一指的人物非伍连德莫属。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的先驱,他创办医学校培养医学人才,并创办中华医学会;该会的会刊《中华医学杂志》与他和王吉民合著《中国医学史》是中国与世界医学界双向交流的代表。总之,伍连德可谓是中国近代医学界的泰山北斗。1910年,伍连德成功地防治了东北肺鼠疫,由此奠定了他在世界医学界防疫权威的地位。此次鼠疫从东三省迅速向华北蔓延,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人数就超过了16000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然而,我国传统上一直以应急性、临时性的态度来对待,而因疫病的影响较天灾的影响小,所以统治者的重视程度也是前者逊于后者。1910年东北肺鼠疫传染迅速,日、俄两国以保护侨民为由,均派遣医生进行防治,两国均以清廷无力抗疫为由,甚至以派兵要挟,试图借此卫生防疫事件进一步扩大其殖民势力及范围。这引起了清末中央和东北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清廷为了保卫“大清龙兴之地”,不得不突破常规,委任伍连德博士为全权总医官。#p#分页标题#e#

在此次防疫工作的过程中,清末政府一改旧日的拖沓、因循的官僚习气,对伍连德这位毫无政治资历和背景年仅31岁的医官委以重任,可以给医生、警察、军队,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伍连德是一位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侨。他在剑桥大学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外国行医数年后毅然回国报效。在此次鼠疫防控工作中,伍连德与外国专家共同研究病例,并力排众议,否定腺鼠疫之说,作出了肺鼠疫的正确诊断并制定出高效的防治举措。正因为决策果断、措施科学、行动迅速等原因,疫情被有效地控制了。此次事件的处理虽然有稳定民心的国内因素的考虑,但抑制外国殖民势力的扩张确是清政府能如此高效的主要原因。所以清廷在控制了疫情后,于1911年4月召开了万国防疫大会,向世界宣布清廷的自治能力。伍连德是这次万国鼠疫防治大会的主席,他在会上介绍了此次鼠疫的防治经验,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普遍称赞。在此之后,1919年和1926年哈尔滨两次霍乱流行中,伍连德指挥东北防疫总处以数倍低于日本和苏联医院的病人死亡率而傲视远东。伍连德用他高超的医术证明中国医学界在防疫、检疫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具有检疫权的自治能力。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于1930年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在1932年霍乱大流行中,海港检疫处承担起大上海300多万人的防疫工作。在伍连德的带领下,……病人死亡率为全国最低,仅7.4%。同样是在上海,英法租界的病人死亡率均为30%……再一次大幅度领先洋人医院,而且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这被视为当时全世界大城市流行病控制的最出色的行动。”[10]伍连德作为世界顶级医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使他无愧于“中国科学界第一人”的赞誉,也是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

2.陈志潜在协和医学院就读期间,受到公共卫生学主任教授J.B.兰安生(J.B.Grant)的影响,决心致力于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博士毕业后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公共卫生学,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健康教育学;后又到德国德累斯顿市健康教育中心进修,学成之后马上赶回来报效祖国。1932年,陈志潜和他的同事毅然舍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贫穷的定县,开展了举世瞩目的定县实验。陈志潜首先对当地医生的情况、死亡率、造成当地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医药费支出等情况作了调查和分析,并据此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定县三级保健网络。陈志潜创造性地“为极端贫困的华北农村社区找到了一个享受现代医疗保健服务可行的模式,避免了当时著名于世的苏联、南斯拉夫、印度等国模式在试图解决同一问题中出现的种种缺点或不足之处”[11](P99)。国际上以很高的荣誉褒奖他的成就,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也在1934年底决定在全国推广定县的模式。世界卫生组织至今在农村卫生发展策略上仍借用陈志潜当时的先进经验。

3.如果说伍连德、陈志潜等人都是以个人的成就卓然于世的话,那么,中华医学会的崛起标志着华医在医学水平、医学交流、医学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或影响力都赶上或超越了在华的外国医生(当时在华的外国医生有许多都是世界一流的,例如世界一流水平协和医学院的外国医生),成为支撑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力量。医学团体在各国的卫生事业发展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近代卫生工作者也对此十分重视。中国博医会与中华医学会是当时中国顶级的两大医学团体。中国博医会于1886年成立,会员中既有外国医生,也有中国医生;而中华医学会是于1915年由华人自办、全部由华人参加的医学社团。中华医学会成立后,经过近代医家的努力,学会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后来居上成为中国医界的主要代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博医会负责人麦克斯威尔(Maxwell)只得让步,主动要求两会合并。经两会协商,中国博医会并入中华医学会[12](P582)。

三、对近代卫生事业演进历程的分析

中国近代卫生事业中的仿效与超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仿效的基础上有超越,在超越后还要向更高的目标、更多的领域仿效。为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卫生事业基础极其薄弱,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就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卫生事业的演进历程又受到哪些羁绊和阻碍呢?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方面、思想心态方面和发展机制方面对其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今的卫生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政治经济方面。中国近代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形成多方办医的局面;独霸一方的军阀也常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其巩固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种政治经济状况也对卫生事业起到了负面影响。中国自古只设立为皇室和高级官僚服务的太医院,民众的医疗均由民间自行解决。清末和民国政府忙于战事与处理乱象,减少了对民间的控制,使中国近代的政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和宽松,这就给医生个人和医学团体参与卫生事业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和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水平,虽然近代政府开办了一些官医院,但因无力满足所有的卫生需求,所以出现了官医院与民间办医并行的格局。正由于民间可以自由办医,很多外国医院、医学校、医学社团及租界的卫生行政机构都从沿海逐渐扩展到了内陆。这里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协和医学院和医院,有远东最高水平的上海工部局卫生处等等。这些高水平的效仿对象也成为了中国卫生事业的良师益友。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壮大,仿效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在华的外国组织与个人,而是发展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本土。这些医学生学成之后毅然回国,又把各国先进的卫生管理经验带回祖国。

虽然此时中国贫穷落后,但宽松的政治条件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首先,有广阔的天地可以让医学家们去进行实验。例如,陈志潜等人就在定县农村用原来1/3的(即人均0.05美元)的支出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理想。其次,可以自由办医院、组织医学团体,实现参与卫生政策的制定、实行行业自律及学术交流的目的成为中国卫生事业的民主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执政者常常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尊重人才。如前所述,晚清政府虽然是在俄、日的政治压力的情况下才启用伍连德防治鼠疫,但一经任命便委以全权,使伍连德感到自己像一个司令官可以指挥医生、军警甚至地方官员,遇到重大决策上报摄政王也能在48小时内就得到批准,鉴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和官场一贯拖沓作风,这种雷厉风行的作法是很可贵的。之后,清末政府又召开国际会议,使与会者尤其是伍连德及其他中国医生在防疫方面收益匪浅。#p#分页标题#e#

此后的清末和民国政府对伍连德的防疫事业也大力支持,否则他本领再高恐怕也无法创造这么多防疫奇迹。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军阀们为了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治势力抗衡,对直接关系到每个人切实利益的卫生事业高度重视。本文将以广西为例,对此进行介绍。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其卫生水平较低。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针对地方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具体措施有: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卫生事业的设计和实施、增加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比一般省份的支出比例多3倍以上)、努力培养公共卫生和医疗人才。这些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大大促进了广西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3](P219-223)。中国近代的政治环境虽然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许多不利之处。当时频繁的战争使全国总体上的卫生经费无法保障,影响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医药科研的发展受到掣肘。受经费水平所限,科研队伍无法稳定、必要的科学仪器无钱购置,这使大量的有志于科研的人士只能作一名临床医生,严重影响了医药科研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只在统治者最重视的防疫、检疫及不需要大量经费的医学史等少数领域实现了超越。另外,割据的状况使很多中央的卫生政策和规划难以在全国各地执行,全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较严重。军阀占领地区的卫生事业缺少制度化,常常具有短期性、偶然性和因人而变的特点,缺乏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在思想心态方面,中国近代医学界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将卫生事业视为救亡保种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中国近代医家一方面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民族尊严而奋起直追;另一方面又具有开放包容的心胸,博采众长,善于合作。自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始,中国主权日益丧失,割地赔款,民不聊生。亡国的黑翼笼罩着华夏大地,“东亚病夫”的帽子使国人备感屈辱。许多仁人志士深感医学是救亡保种的利器,需要向外国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知识界包括医学界的心态非常开放,直面自己的落后,虚心向先进国家学习,尤其是掀起了一股向后起之敌国日本学习的热潮,这是十分难得的。在救亡保种的学习动机的促进下,中国大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医学专家。他们不贪慕高官厚禄,伍连德几次请辞国家最高卫生官员的任命,却根据当时最紧急的需要或办学校培养防疫人才,或不作部长只当海港检疫处处长,收回海港检疫的主权并把此项事业作到世界一流水平;陈志潜、杨崇瑞等人放弃了高薪舒适的生活,筚路蓝缕为从机制上提高国人的卫生保健水平而奋斗终身。在此民族危亡之时,医界不但个人非常努力,而且其群体空前团结,运用西方先进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经验,实现了纯中国医生创办的中华医学会以后起之秀身份吞并老牌以西方医生为主的中华博医会的胜利。

3.在发展机制方面,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具有既重视竞争又加强合作的特点。竞争是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外部竞争、中外竞争和国内竞争三方面。外部竞争主要是指西方各教会、各租界、各慈善组织在华建立卫生事业或卫生管理时的竞争。医疗卫生事业是基督教会传教首选的一项事业。自从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就开始在华建立医院、开办医学院校,主要为英美基督教系统和法国天主教系统,以美英基督教会系统为多[14](P7)。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式成立后,专门对中国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在中国投资发展医学教育。1914年,洛克菲勒派出考察团,走访了中国十几个城市和几十家医院,写成了一份名为《中国的医学》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当时外国教会、租界与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的不足;强调了在中国兴建高水平医学教育机构的重要性。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兴办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采用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院和医院管理办法,使得协和医院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的一流医院,超过了当时的教会医院,确立了协和医院在中国医学界的领先地位。在卫生管理方面,各租界自治组织不甘人后,产生了较激烈的竞争,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建设。例如,面对公共租界卫生管理井井有条地全面铺开的情形,上海法租界不甘落后,在种牛痘的工作上面颇有建树,比公共租界更有力[15](P779-780)。

中外竞争主要体现在外国组织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在这种舆论环境的影响下,近代政府为了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开始着手设立卫生机构、兴办卫生事业。通常情况下,经济基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然而,清末卫生新政是在辛丑条约后的经济困境的情况下施行的,其中竞争激励无疑是主要动力。在各种势力的激烈竞争的激励下,卫生事业管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尤其以上文所述的红十字会的诞生、东北鼠疫和上海霍乱的抗疫活动最能体现中外竞争的影响。内部竞争主要在近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之间展开。首先,清末卫生新政的一个主要竞争动力就是来源于北京的邻居———天津的卫生行政机构的示范作用。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军阀之间、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在卫生事业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时间形成了多点式发展的格局。这种多点式格局针对各地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行政化的窠臼,使一些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或农村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改善了地区之间的差距。虽然,北京、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是医疗卫生水平最高的地区,但其余各地也在某些方面颇具特色或一枝独秀。例如,伍连德主持下的哈尔滨医学校在防疫方面全国领先;旅顺的自来水系统全国第一;佛山比广州早13年就成立了精神病院;广西第一所公立医院就不是设立在已经有较好医院的省会南宁,而是设在相对落后的梧州;农村卫生事业除了定县实验外,还有山东邹平、江苏汤山等地的一些卫生保健事业。在此时期里,中国民间医疗组织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

冶金分析范文6

2012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其核心是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近年来,方城县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遇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科技进步。笔者通过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需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方城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微乎其微,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目前,县里还没有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连起码的试验场地及必要的仪器设备都没有,很难完成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目前,方城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知识老化。农业系统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57人,占总人数的15%,具有大学学历的仅7人,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很不适应。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曾经在方城县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的农业科技学会已消亡;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由于人员、资金、政策等限制,发展缓慢,运作也不规范;除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尚能发挥作用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无钱办事和无人办事的状态,村级更是缺少农技推广员;农业职业高中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及市场化运作机制,已不复存在。

(四)农技推广手段落后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人们接受技术程度的提高,农技推广迫切需要现代化的设备。可目前的农技推广工作仍是凭着“两条腿、一张嘴”和印发资料的原始方式面对农民,没有条件利用电脑、投影机、放映录像光盘等先进设备,缺少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不能很好地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建议与对策

(一)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在争取国家对农业投入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探讨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应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并保证执行到位。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攻关与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社会发明创造及实施科技人才工程等方面。同时,要规范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切实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如果没有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专家,就等于没有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切实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待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对于拔尖人才、先进科技工作者、学术带头人要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

(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抓好农村教育,培育新一代知识型、科技型、外向型农民,通过组织中青年农民、返乡创业者和农村女性劳动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和阳光工程等学习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和技术能手,建设一支宏大的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大军,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四)加快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普及推广的前沿阵地,曾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加强完善,紧紧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为依托,加快建设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不断增强农技推广能力。

冶金分析范文7

[关键词]业财融合;企业管理;财务分析

业财融合管理体系的改进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财务转型也在进一步深化,企业对财务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财务报表数据,而是数据背后挖掘出来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业财融合和传统的财务分析弊端有所了解,才能够更有效地思考改进现有的财务分析体系。

1企业业财融合及财务分析体系

(1)业财融合。所谓业财融合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深入融合到业务运营工作中,通过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以及财务会计系统的一体化融合,帮助企业更好地规划战略性目标,推进运营决策。企业如果能够改进科学合理的业财融合体系,让财务了解业务工作的实际,让业务工作了解财务可以提供什么服务以及对业务工作有什么协作要求,很有可能实现业务与财务之间的精益协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甚至可以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2)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是以会计报表为信息依据,使用一些专业的分析方法,围绕营运能力、盈利能力、风控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多种维度选取恰当的财务分析指标,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财务分析体系不仅帮助企业了解过去,还旨在帮助企业衡量目前的财务情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通过财务分析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效益情况,分析盈亏点和风险点,将财务数据转换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科学的决策,有效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2传统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际性不强,过于“形式化”。从过去的财务分析体系来看,很多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考虑企业的战略背景问题,更多的是简单地进行数据明细罗列,也没有很好地与各个业务部门展开深入的沟通,无法获知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同时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没有对数据信息进行共享,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之间彼此孤立,两者贴合度不强,对业务动因的挖掘力度不足,所以财务分析对管理问题和重大风险的提示可行性并不强。比如,在传统财务体系中耳熟能详的杜邦分析法,它用若干个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的比率形成了一套指标体系,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情况分层次进行分析,帮助管理层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但管理层一般也只能了解到指标较过去期间发生了变动,却对这些指标产生变动的关键环节或要素不甚了解,同时一些技术创新因素或无形资产估值问题,也是杜邦分析法无法解决的。再比如分析方法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比率分析法,直观简单,但分析维度单一,对比情景分析、对标分析、敏感度分析等前瞻性较强的分析方法,在为企业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可以说参考价值很低,难以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前瞻性的可靠依据。

(2)指标的考核体系比较单一。传统财务分析中,数据多是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然后再通过利润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甚至很少出现现金流量的指标,更没有风险分析指标。但是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主要是因为报表的制作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部分数据也具有一定的假设性,在此基础上出具的资产、负债、利润等数据都不能完全、精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总是将目光聚焦在这些数据上面,显然是不成熟的。

(3)非财务信息分析技术相对局限。在传统财务分析体系中,所应用到的绝大多数资料都是财务报表上的数量性信息,由于受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影响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信息应用范围多限于以货币为代表的信息数据之内,对供应商、客户、人力资源、高新技术、商誉、文化等非财务信息的分析经常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复杂的建模和繁复的计算让很多财务人员望而却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意识到非财务信息对企业运营会产生积极作用,是影响企业实际利润的重要驱动因素,想要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中完全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就必须结合新技术手段重新对所有经营要素进行梳理、分析、研究,此时传统财务分析体系就很容易暴露出缺陷与阻碍来,因此有必要趁势突破旧体系的局限,纳入新的要素。

3基于业财融合改进财务分析体系

(1)转变管理观念,落实财务分析体系。业财融合下的财务分析旨在挖掘企业财务数据背后所隐匿的信息,这需要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更加密切的沟通、合作,而不再是按以往的经验,单靠财务部门去开展分析工作。因此可以从管理层层面率先转变管理观念,推动全公司联动,建立定期化的业财一体化分析机制。而财务人员也要主动跳出传统财务分析的思维模式,从企业经营角度进行思索,过去可能只是一个“财务通”,而现在则必须成为“全通”,不仅仅要对企业、行业的财务政策进行熟悉,还要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模式等,只有真正搞清了企业的管理短板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搞清新财务分析体系的分析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引入多维指标要素。在业财融合的状态下跳出原来的财务逻辑,重新解构经营、财务与报表的关系,可以拆解出更具针对性的经营驱动因素,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把设想中的多维度多组合型的财务分析体系变成现实。以销售额为例,不是简单地与上年同期做个增长比率分析或者导出收入明细账,而是拆解出影响销售额的驱动因素,比如可以把销售额按流程拆成“获取目标客户、判断意向客户、进行商务谈判、成交”几个环节,也可以把销售额按维度拆分成“渠道、价格、销售人员能力”几个影响因素等,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比分析、回归分析、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等多种复杂的分析方法,判断各因素与销售额是怎么样的相关关系,从而满足管理层按业务、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等多维度、关联性的分析和决策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在新的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现金流量分析指标、非财务指标、风险分析指标等多维度指标要素,也是基于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激发企业未来发展潜能的需要。管理层不仅关心经营层面的分析,也关注战略层面的分析,综合性企业甚至需要编制不同业务板块个性化的分析指标体系,同时合理运用行业报告和各类外部数据挖掘工具展开全面化分析。

(3)深化业财融合,打造专业分析团队。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业财融合和财务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些企业却可能因为过于强调数据保密性对信息传递进行干预,导致业财系统接口无法打通。只有打破这类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深化业财一体化的全局观,搭建全面信息共享中心,实现数据及时有效地抓取,才能真正地推进业财融合状态下的财务分析工作。企业还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财务分析团队,可以通过加强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沟通交流,将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研讨的方式予以结合,提高财务人员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了解,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和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分析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业财融合的大趋势下重新思考改进财务分析体系,需要从财务、业务方向共同出发,转变管理观念、落实财务分析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引入多维度指标要素,同时进一步深化业财融合,打造专业的财务分析团队,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快速有效地挖掘企业财务数据变化背后真正的驱动因素,从而为管理层提供切实的决策信息,助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杰.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思考[J].财经界,2019(02):137-138.

[2]黄园.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纳税,2019(32):63-64.

冶金分析范文8

关键词: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及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发展任务。

1完善改革体制

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首先必须创新农业经营的模式,要尊重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创新体制化改革,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并存发展。只有扩大经营模式,才能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化生产元素,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由于扩大经营模式后的农业生产,增加生产量势必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增大,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效益的分配、经营主体的变更等等,这时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管理体制来制约和维持农业稳定。在考虑农业经营提高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农民的收益,注重和普及农民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培养新时期的农民意识,做好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和转型发展。

2协调发展

要想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如果单单只靠发展农业本身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稳定有序地协调前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满足国家粮食需求为前提。因此要严格保护耕地制度,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能满足国家的藏粮战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土地、天气、环境等分析,最后部署战略性的农作物生产,不但可以推进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发展支柱产业,提出建设特色农副业产品体系,从而全面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农业进程中,推进农业机械发展,离不开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必须通过提高或是引入新技术,在带动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当地的经济组成,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注意融入城乡发展的概念,无论是配置、服务、保护、布局等,都要把农村的建设列入到未来城市建设当中去,实现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城市发展,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方面考虑,只有农村的同步发展,才能给城市提供“锦上添花”的帮助,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的发展能力。

3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农业机械发展新理念,仍然要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已然注意到环境对农业的重要性,先后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保护政策,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的发展,不仅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绿色农副产品,例如:一改传统的大量使用农药、抗生素等,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也给农副产品提供了二次污染。而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从种子、肥料、农业废弃物等各个环节做起,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批量的种植,施用农家肥,统一处理农业废弃物,不仅为农民减轻负担,也为资源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强有力的贡献。拓宽视野,着眼于国际。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不仅受到国内市场单一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虽然使用农业机械大面积种植,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市场动态,很可能使得所种植的农产品产量大于需求,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必须着手研究国际市场动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调剂,保证国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的新发展。

4结束语

农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和对农业新格局要求不断提升,势必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同理,推进农业机械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同时也打破了小农格局禁锢,促进了农业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大胆探索、从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2]杨菊观.发展浙江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7,(06):200.

[3]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