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制度情况范例6篇

诚信建设制度情况

诚信建设制度情况范文1

[论文摘要]当今整个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建设一个完善的诚信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然而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的是现在的社会诚信度普遍偏低,这一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却得不到普遍的遵守,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诚信又如何构建呢?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诚信缺失构建经济学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行率只有50%左右。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5855亿元。由于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竞争,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诚信缺失不仅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深远影响。加强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诚信的经济学含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业内外竞争的秩序化。诚信不仅属于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的理念,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世界经济学制度主义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人类制度”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它遵循投资、收益、支出、回报等经济学的规律,可以用货币曲线来描绘。“诚信”的观念原本就是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常情况下,诚信是要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源源不断的收益。诚信的投资与收益关系为正比关系,投资越大收益越高。但是这种比例关系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因素,比如社会信用环境等。

二、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里,笔者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来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

“经济人”假设包含的基本含义:第一,“效用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第三,“机会主义行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或者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私利,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经济人要追求金钱或物质利益,而诚信是获得这些的手段之一。对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不妨建立在个人对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

如果市场主体是诚实和守信用的,就会给他带来好处,使他很容易地找到交易伙伴,低成本地进行交易,最终获取利润。此时,人是一个经济人,诚信是利益之源。另一方面,维持诚信也是有代价的。在交易中,必须要守诺,即便是自己遇到重重困难,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也必须要守信,以维持信誉。

市场主体是否坚守诚信取决于守信的机会成本与不守信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如果维护信用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诚信的动机会降低。如果不诚信会给市场主体带来巨大的损害,诚信的动机就加强。事实上,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都不遵守约定,则互惠的交易不能实现。其实每个人本质上都还是认同诚信的,而且诚信也能增进所有人的福利。那么为什么诚信又会缺失呢?诚信是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的,问题也就出现在交易对象之间的博弈中。我们可以从这种博弈当中来分析市场交易主体的机会成本。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囚犯困境式的结局:如果大家都信守承诺、诚实交易,对双方来说会形成双赢;如果一方守诺而另一方背信,背信一方就能得到比双方都守信还要高得多的收益,而守信者一定损失惨重。结果,当对方遵守承诺时,守信固然有益,而背信则更是暴利;而当对方不守约定时,守信就损失惨重,背信则可避免损失。这样一来,无论对方守信与否,背信都是最佳选择,因此双方都会选择背信。由于不守诚信,交易就无法开展,因此结果一定劣于都守信时的状况,此即囚犯困境,因此双方的机会成本都是相当大的。

在市场主体的交易中,不同情况决定了其机会成本的大小,也决定了其是否诚信。情况一,如果双方之间的交易是一次性的,结果诚信缺失的概率就非常大。不过,如果反复交往,结果会有所变化。因为一次易中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要小得多,而获利更多,而在反复的交易中,如果一方失信,则会导致对方的不信任,因此对方就会加强防范风险的措施,甚至会取消交易,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自己获利的概率就要小得多甚至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无限连续交易博弈,每次交易的均衡都表现为双方都遵守规则、坚守诚信,因而是最优结局。情况二,和不同的人交易,每个人都只交易有限次数,但与不同人的一系列交易在时间上错开,而且其交易对象相互之间拥有共同的信息,这也等同于与同一个人连续交易,其结果是双方也会选择守信。情况三,和不同的人交易有限次数,但其交易对象也在时间上错开,但并不共享信息,或信息共享的范围是区域性的。由于信息传递的阻塞导致信息不对称,因此结果跟第一种情况是一致的,欺骗的动机会强化,而诚实的心理会减弱。

正如亚当·期密所说:“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有生意上的来往,他就不盼望从一次交易契约来图非分的利得而宁可在各次交易中诚实守约。一个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宁愿牺牲一点应得的权利,而不愿启人疑窦。”

三、诚信构建的理性思考

1.建立以强制性建设为主的诚信制度

上述市场主体在交易博弈当中诚信缺失的分析是建立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而外界的约束最好的方式便是制度。有效率的制度不仅会减少直接监督、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消除损害他人利益的不良动机。制度的设计应该在承认个人利已动机的前提下,设计一套约束规则,使经济主体在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下,能服从制度制定者的意图。

制度的形成有诱致性方式也有强制性方式。诚信的诱致性的制度变革,内涵着市场主体在博弈中自己教育自己,制度安排所需时间相对太长,故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诚信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即政府在构造有关诚信的制度安排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强制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造诚信的制度安排的总体判断是强制性制度安排和诱致性制度变革的统一。但是,因为诚信的诱致性建设所需时间太长,所以,从总体上讲,应当是强制性推动为主的。

2.诚信制度的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

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博弈当中是出于自利的目的进行成本收益比较而决定是否守信的。而在现实当中,之所以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会选择不诚信,是因为不诚信的低成本和维持诚信的高成本。我们在制度设置中就必须针对“经济人”的自利目的,加大对不诚信的打击力度,增大其不诚信的成本。只要在制度中适当设计规则,使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是可信的,并且惩罚的力度足以抵消不诚信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人们就不会有激励去背离规则的约束。在社会上出现那么多不诚信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诚信制度不健全,不诚信获益,而诚信相比会“吃亏”,在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之下,作为“经济人”必然会选择不诚信。因此,在诚信制度建设中,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让“经济人”为其不诚信付出应有的代价。

3.诚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诚信体系的建设

我们在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时得知,不诚信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共享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就应通过诚信体系的建设构建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对个人信誉的记录就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警察局对个人违法犯罪等污点的记录也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这些机制足以保证一个人的交易信用为其他人获知,从而使得他的交易具有无限连续的性质。诚信体系在我国虽然已经受到重视并着手开始建设,但是以诱致性为主,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制度约束力的统一的诚信体系。这正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既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银行信用记录体系,也缺乏其他传递和共享个人信用的机制。因此,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让个人的诚信记录成为共享的信息。信息的共享可以将交易或交往变成无限连续的博弈,从而增加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

总之,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交易博弈中追求功利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经济根源。而要扼制“经济人”的不诚信就要强制性建设有效的制度进行外在约束。在制度设计中一是要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旨在信息共享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国慧:《失信损失触目惊心》[N].《京华时报》,2002年3月13日

诚信建设制度情况范文2

为了加强我县公务员队伍诚信建设,树立公务员率先诚信意识,规范公务员从政行为,根据《中共清徐县委、清徐县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诚信清徐的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诚信清徐为目标,以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为主线,以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管理,强化公务员诚信理念,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改进公务员工作作风,营造诚信、廉洁、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形成“建设诚信清徐、公务员率先诚信”的良好氛围,推进诚信清徐建设步伐。在开展公务员诚信建设中我们重点做到:抓教育,树立诚信意识;立规范,建立诚信机制;重监督,开展“百岗评议”;推典型,营造诚信氛围。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把握公务员诚信建设的正确方向

建设诚信社会,人是第一因素,在诚信清徐建设中,政府诚信建设是龙头,在整个政府诚信建设中,公务员诚信建设是核心。为了加强我县公务员队伍诚信建设,树立公务员率先诚信意识,规范公务员从政行为,根据县委、政府《关于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诚信清徐的工作方案》精神,制定了《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诚信清徐公务员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县公务员队伍中开展“百岗评议”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印发〈清徐县国家公务员诚信守则〉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员诚信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公务员诚信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了领导工作网络,提出了公务员诚信建设工作目标,即:以“建设诚信清徐、公务员率先诚信”为主题,开展《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宣传教育活动、以“诚信公务员”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制定《清徐县国家公务员诚信守则》,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进一步推行行政效能监察,及时办理对公务员的行政效能监督投诉,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出国出境等方面的培训,选派年轻干部到先进城市挂职锻炼,提高其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广泛开展公务员诚信宣传

首先从思想教育上入手,要求全县国家公务员特别是窗口单位的国家公务员增强诚信意识,深刻理解公务员诚信建设的重大意义,印制了《国家公务员诚信守则》、《国家公务员“百岗评议”内容》并发放到他们手中,要求每一个公务员牢记诚信守则中的七项内容,并张贴在办公地点醒目的位置,从政治思想、行风评议、着装仪表、文明用语、工作纪律和服务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学习。还紧密结合公务员诚信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进行立体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报道,重点宣传公务员诚信建设的意义及总体工作安排、公务员诚信宣誓活动、公务员诚信守则、公务员“百岗评议”活动开展情况、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等,营造“建设诚信清徐、公务员率先诚信”的氛围。

三、强化教育,规范行为,增强公务员诚信活动的效果

把诚信教育作为国家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全县广大公务员树立率先诚信的意识。今年8月份,我们举办了三期以公务员诚信教育、《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行政许可法》、电子政务以及网络基础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班,开班典礼上副县长王贵德同志亲自到场做了动员讲话。培训采取集中面授辅导和学习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时组织了严格的考试,将考试成绩填入《国家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登记表》装入了个人档案,并作为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培训结束时组织参训公务员进行了集体诚信宣誓活动,通过宣誓,增强了广大公务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了公务员率先诚信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全县共计500多名50周岁以下一般公务员参加了培训,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四、强化监督,注重实效,开展国家公务员“百岗评议”活动

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规范公务员从政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在全县公务员岗位中选择了117个能够代表行业和部门特点的、与群众利益和我县投资环境联系紧密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公务员岗位进行评议,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公务员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公务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营造诚信、廉洁、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形成“建设诚信清徐、公务员率先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优化县发展环境,实现率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为这117个参评岗位制作了“百岗评议”标志牌,公布了举报电话。在活动期间曾接到投诉电话,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及时给予解决。在10月份,组织了“百岗评议”检查小组对全县各单位“百岗评议”活动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单位领导重视程度、组织机构成立情况、标志牌摆放情况、工作人员在岗情况、挂牌服务情况、工作态度、办事效率等,并进行了详细记录,为年终考核作了充分的准备。

年终我们将组织评议,采取服务对象评议、年度考核评议、暗访投诉考核和综合检查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在参评的公务员岗位中按照评议得分顺序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出标兵岗位5个,优秀岗位10个,评议结果要在清徐报等新闻媒体和县政府网站公布。

对评出的标兵岗位和优秀岗位个人要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并在职务晋升上优先考虑,同时推荐参加我县“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对标兵岗位和优秀岗位所在单位部门行风“双评”、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县级文明单位的评选予以加分。

对综合评分排名靠后(评分低于70分)的后5个岗位要给予行政告诫,并调整其工作岗位,对其所在单位和部门行风“双评”、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县级文明单位的评选予以减分。

在工作中出现故意刁难,收受财物,贪污受贿,对服务对象态度蛮横、造成恶劣影响或举报查证有严重问题及有其它严重违纪行为的,要随时调整其岗位,并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太原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五、树立典型,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营造诚信氛围

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以“守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题的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以“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为目标,强力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业务素质,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公务员率先诚信形象,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诚信建设制度情况范文3

[关键词] 诚信 缺失 构建 经济学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行率只有50%左右。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5855亿元。由于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竞争,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诚信缺失不仅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深远影响。加强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诚信的经济学含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业内外竞争的秩序化。诚信不仅属于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的理念,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世界经济学制度主义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人类制度”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它遵循投资、收益、支出、回报等经济学的规律,可以用货币曲线来描绘。“诚信”的观念原本就是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常情况下,诚信是要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源源不断的收益。诚信的投资与收益关系为正比关系,投资越大收益越高。但是这种比例关系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因素,比如社会信用环境等。

二、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里,笔者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来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

“经济人”假设包含的基本含义:第一,“效用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第三,“机会主义行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或者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私利,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经济人要追求金钱或物质利益,而诚信是获得这些的手段之一。对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不妨建立在个人对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

如果市场主体是诚实和守信用的,就会给他带来好处,使他很容易地找到交易伙伴,低成本地进行交易,最终获取利润。此时,人是一个经济人,诚信是利益之源。另一方面,维持诚信也是有代价的。在交易中,必须要守诺,即便是自己遇到重重困难,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也必须要守信,以维持信誉。

市场主体是否坚守诚信取决于守信的机会成本与不守信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如果维护信用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诚信的动机会降低。如果不诚信会给市场主体带来巨大的损害,诚信的动机就加强。事实上,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都不遵守约定,则互惠的交易不能实现。其实每个人本质上都还是认同诚信的,而且诚信也能增进所有人的福利。那么为什么诚信又会缺失呢?诚信是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的,问题也就出现在交易对象之间的博弈中。我们可以从这种博弈当中来分析市场交易主体的机会成本。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囚犯困境式的结局:如果大家都信守承诺、诚实交易,对双方来说会形成双赢;如果一方守诺而另一方背信,背信一方就能得到比双方都守信还要高得多的收益,而守信者一定损失惨重。结果,当对方遵守承诺时,守信固然有益,而背信则更是暴利;而当对方不守约定时,守信就损失惨重,背信则可避免损失。这样一来,无论对方守信与否,背信都是最佳选择,因此双方都会选择背信。由于不守诚信,交易就无法开展,因此结果一定劣于都守信时的状况,此即囚犯困境,因此双方的机会成本都是相当大的。

在市场主体的交易中,不同情况决定了其机会成本的大小,也决定了其是否诚信。情况一,如果双方之间的交易是一次性的,结果诚信缺失的概率就非常大。不过,如果反复交往,结果会有所变化。因为一次易中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要小得多,而获利更多,而在反复的交易中,如果一方失信,则会导致对方的不信任,因此对方就会加强防范风险的措施,甚至会取消交易,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自己获利的概率就要小得多甚至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无限连续交易博弈,每次交易的均衡都表现为双方都遵守规则、坚守诚信,因而是最优结局。情况二,和不同的人交易,每个人都只交易有限次数,但与不同人的一系列交易在时间上错开,而且其交易对象相互之间拥有共同的信息,这也等同于与同一个人连续交易,其结果是双方也会选择守信。情况三,和不同的人交易有限次数,但其交易对象也在时间上错开,但并不共享信息,或信息共享的范围是区域性的。由于信息传递的阻塞导致信息不对称,因此结果跟第一种情况是一致的,欺骗的动机会强化,而诚实的心理会减弱。

正如亚当・期密所说:“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有生意上的来往,他就不盼望从一次交易契约来图非分的利得而宁可在各次交易中诚实守约。一个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宁愿牺牲一点应得的权利,而不愿启人疑窦。”

三、诚信构建的理性思考

1.建立以强制性建设为主的诚信制度

上述市场主体在交易博弈当中诚信缺失的分析是建立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而外界的约束最好的方式便是制度。有效率的制度不仅会减少直接监督、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消除损害他人利益的不良动机。制度的设计应该在承认个人利已动机的前提下,设计一套约束规则,使经济主体在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下,能服从制度制定者的意图。

制度的形成有诱致性方式也有强制性方式。诚信的诱致性的制度变革,内涵着市场主体在博弈中自己教育自己,制度安排所需时间相对太长,故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诚信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即政府在构造有关诚信的制度安排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强制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造诚信的制度安排的总体判断是强制性制度安排和诱致性制度变革的统一。但是,因为诚信的诱致性建设所需时间太长,所以,从总体上讲,应当是强制性推动为主的。

2.诚信制度的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

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博弈当中是出于自利的目的进行成本收益比较而决定是否守信的。而在现实当中,之所以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会选择不诚信,是因为不诚信的低成本和维持诚信的高成本。我们在制度设置中就必须针对“经济人”的自利目的,加大对不诚信的打击力度,增大其不诚信的成本。只要在制度中适当设计规则,使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是可信的,并且惩罚的力度足以抵消不诚信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人们就不会有激励去背离规则的约束。在社会上出现那么多不诚信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诚信制度不健全,不诚信获益,而诚信相比会“吃亏”,在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之下,作为“经济人”必然会选择不诚信。因此,在诚信制度建设中,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让“经济人”为其不诚信付出应有的代价。

3.诚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诚信体系的建设

我们在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时得知,不诚信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共享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就应通过诚信体系的建设构建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对个人信誉的记录就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警察局对个人违法犯罪等污点的记录也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这些机制足以保证一个人的交易信用为其他人获知,从而使得他的交易具有无限连续的性质。诚信体系在我国虽然已经受到重视并着手开始建设,但是以诱致性为主,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制度约束力的统一的诚信体系。这正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既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银行信用记录体系,也缺乏其他传递和共享个人信用的机制。因此,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让个人的诚信记录成为共享的信息。信息的共享可以将交易或交往变成无限连续的博弈,从而增加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

总之,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交易博弈中追求功利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经济根源。而要扼制“经济人”的不诚信就要强制性建设有效的制度进行外在约束。在制度设计中一是要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旨在信息共享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国慧:《失信损失触目惊心》[N].《京华时报》,2002年3月13日

诚信建设制度情况范文4

一、诚信的经济学含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业内外竞争的秩序化。诚信不仅属于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的理念,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世界经济学制度主义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人类制度”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它遵循投资、收益、支出、回报等经济学的规律,可以用货币曲线来描绘。“诚信”的观念原本就是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常情况下,诚信是要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源源不断的收益。诚信的投资与收益关系为正比关系,投资越大收益越高。但是这种比例关系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因素,比如社会信用环境等。

二、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里,笔者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来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

“经济人”假设包含的基本含义:第一,“效用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第三,“机会主义行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或者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私利,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经济人要追求金钱或物质利益,而诚信是获得这些的手段之一。对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不妨建立在个人对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

如果市场主体是诚实和守信用的,就会给他带来好处,使他很容易地找到交易伙伴,低成本地进行交易,最终获取利润。此时,人是一个经济人,诚信是利益之源。另一方面,维持诚信也是有代价的。在交易中,必须要守诺,即便是自己遇到重重困难,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也必须要守信,以维持信誉。

市场主体是否坚守诚信取决于守信的机会成本与不守信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如果维护信用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诚信的动机会降低。如果不诚信会给市场主体带来巨大的损害,诚信的动机就加强。事实上,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都不遵守约定,则互惠的交易不能实现。其实每个人本质上都还是认同诚信的,而且诚信也能增进所有人的福利。那么为什么诚信又会缺失呢?诚信是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的,问题也就出现在交易对象之间的博弈中。我们可以从这种博弈当中来分析市场交易主体的机会成本。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囚犯困境式的结局:如果大家都信守承诺、诚实交易,对双方来说会形成双赢;如果一方守诺而另一方背信,背信一方就能得到比双方都守信还要高得多的收益,而守信者一定损失惨重。结果,当对方遵守承诺时,守信固然有益,而背信则更是暴利;而当对方不守约定时,守信就损失惨重,背信则可避免损失。这样一来,无论对方守信与否,背信都是最佳选择,因此双方都会选择背信。由于不守诚信,交易就无法开展,因此结果一定劣于都守信时的状况,此即囚犯困境,因此双方的机会成本都是相当大的。

在市场主体的交易中,不同情况决定了其机会成本的大小,也决定了其是否诚信。情况一,如果双方之间的交易是一次性的,结果诚信缺失的概率就非常大。不过,如果反复交往,结果会有所变化。因为一次易中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要小得多,而获利更多,而在反复的交易中,如果一方失信,则会导致对方的不信任,因此对方就会加强防范风险的措施,甚至会取消交易,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自己获利的概率就要小得多甚至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无限连续交易博弈,每次交易的均衡都表现为双方都遵守规则、坚守诚信,因而是最优结局。

情况二,和不同的人交易,每个人都只交易有限次数,但与不同人的一系列交易在时间上错开,而且其交易对象相互之间拥有共同的信息,这也等同于与同一个人连续交易,其结果是双方也会选择守信。情况三,和不同的人交易有限次数,但其交易对象也在时间上错开,但并不共享信息,或信息共享的范围是区域性的。由于信息传递的阻塞导致信息不对称,因此结果跟第一种情况是一致的,欺骗的动机会强化,而诚实的心理会减弱。

正如亚当·期密所说:“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有生意上的来往,他就不盼望从一次交易契约来图非分的利得而宁可在各次交易中诚实守约。一个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宁愿牺牲一点应得的权利,而不愿启人疑窦。”

三、诚信构建的理性思考

1.建立以强制性建设为主的诚信制度

上述市场主体在交易博弈当中诚信缺失的分析是建立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而外界的约束最好的方式便是制度。有效率的制度不仅会减少直接监督、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消除损害他人利益的不良动机。制度的设计应该在承认个人利已动机的前提下,设计一套约束规则,使经济主体在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下,能服从制度制定者的意图。

制度的形成有诱致性方式也有强制性方式。诚信的诱致性的制度变革,内涵着市场主体在博弈中自己教育自己,制度安排所需时间相对太长,故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诚信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即政府在构造有关诚信的制度安排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强制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造诚信的制度安排的总体判断是强制性制度安排和诱致性制度变革的统一。但是,因为诚信的诱致性建设所需时间太长,所以,从总体上讲,应当是强制性推动为主的。

2.诚信制度的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

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博弈当中是出于自利的目的进行成本收益比较而决定是否守信的。而在现实当中,之所以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会选择不诚信,是因为不诚信的低成本和维持诚信的高成本。我们在制度设置中就必须针对“经济人”的自利目的,加大对不诚信的打击力度,增大其不诚信的成本。只要在制度中适当设计规则,使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是可信的,并且惩罚的力度足以抵消不诚信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人们就不会有激励去背离规则的约束。在社会上出现那么多不诚信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诚信制度不健全,不诚信获益,而诚信相比会“吃亏”,在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之下,作为“经济人”必然会选择不诚信。因此,在诚信制度建设中,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让“经济人”为其不诚信付出应有的代价。

3.诚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诚信体系的建设

我们在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时得知,不诚信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共

享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就应通过诚信体系的建设构建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对个人信誉的记录就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警察局对个人违法犯罪等污点的记录也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这些机制足以保证一个人的交易信用为其他人获知,从而使得他的交易具有无限连续的性质。诚信体系在我国虽然已经受到重视并着手开始建设,但是以诱致性为主,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制度约束力的统一的诚信体系。这正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既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银行信用记录体系,也缺乏其他传递和共享个人信用的机制。因此,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让个人的诚信记录成为共享的信息。信息的共享可以将交易或交往变成无限连续的博弈,从而增加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

总之,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交易博弈中追求功利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经济根源。而要扼制“经济人”的不诚信就要强制性建设有效的制度进行外在约束。在制度设计中一是要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旨在信息共享的诚信体系。

诚信建设制度情况范文5

【摘要】医师电子诚信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一个新兴产物,本文通过阐述医师电子诚信档案在应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介绍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试点医院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诚信档案

在医院建立医师电子诚信档案是加强医务人员诚信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惠州市纪委、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的督促指导下,积极探索电子监察系统的使用,是惠州市医院管理电子监察平台的试点医院,医师电子诚信档案是该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建立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的意义

(一)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的建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创新性措施,是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抓手,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持续改进业务的关键环节具有重大意义。档案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及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基本资料、专业方向、培训经历、情况、奖惩记录、工作经历等,能记录医护人员和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使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二) 促进医德医风建设。诚信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本。医师电子诚信档案一方面能起到约束作用,对医师开具处方、投诉记录等进行实时更新,倘若医生所开处方不规范,“阳光用药”系统会给出警示,相关信息会反馈到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留下“不规范用药”记录,医生被病人投诉或群众举报,也会在“医师电子诚信档案”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具有考核作用,诚信档案中记载着每位医务人员的处罚或获奖情况,每个人历年来的考核情况能方便地查阅。通过监督、考核、公示、处罚一系列措施,医师电子诚信档案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医德压力,促使医务人员提高医技水平,增强自律意识,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三)提高管理效能。相比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具有成本低、时效性强、存储量大等优势,能全面客观地为管理者提供信息,是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医师电子诚信档案是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情况的动态反映,通过信息整合和共享,可以随时调取和查看全院医务人员的学历、进修培训、、奖励、惩罚、服务投诉等个人信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进而提升成本效益,对补充完善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的概况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于2008 年12 月,是按照三级医院的规模和标准建设的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该院于2012 年正式运行医院管理电子监察平台。

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系统是以考核记录医生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记录了医生的基本信息、荣誉资质、有效投诉、用药情况、奖惩记录及不良记录等内容。医师各类定期考核中的职业道德评定,以医德医风记录结果为依据,考核周期内,有投诉、处分等不良记录的,将在考评中扣分。

(一)基本信息。在医务人员信息录入界面,可新增人员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教育背景、身份证号、所属部门、科室)、专业信息(专长、技术成果、情况、专家情况)、就职信息(教育培训情况、出国/ 出境情况)等情况。

(二)奖惩信息。包括立功、获奖、评优评先的奖励情况,及有效投诉、违反医院规定等处罚情况。

(三) 处方点评。医师电子诚信档案与“阳光用药”平台联通,对医师开具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包括低金额处方、超时用药处方,医师如开具了不合理处方能通过医师电子诚信档案查阅,起到警示作用。同时,每季度组织专家小组对处方合理性进行分析点评,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公示和处罚。

(四)服务投诉。医师电子诚信档案与医患绿色通道相关联,普通群众可以通过医患绿色通道进行投诉、提问、提出改进意见,如涉及医师个人的服务投诉可直接通过医师电子诚信档案查询。

三、 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的应用

使用该平台以来,全院200 多名医师信息全部录入电子诚信档案,院党委、纪检监察室专职人员结合医师年度考核、创先争优,医德考评等进行定期更新录入。同时,惠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监察室能直接监控到该平台信息,直观地掌握到医师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处理。医院成立了医德考评领导小组、处理违纪违规工作领导小组、处方点评领导小组,由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和成员,定期组织考评和处理服务投诉,并将结果记录在医师电子诚信档案中,强化监督,确保人员信息全面、客观,促使医德医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经过探索和实践,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建立医师电子诚信档案,可以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档案管理。同时,医院还要制定相关的制度,结合档案对医师的德、能、勤、绩、廉进行量化考评,以诚信促进医德医风建设,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建立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的思考

建立医师电子诚信档案的基本目标是监督医师用药行为,改善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建立医务人员诚信体系,实现医院管理的良性循环。医师电子诚信档案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利用档案资源的优势,为领导决策、科研、医疗等事业提供即时信息,只要经过不断地完善,必定能实现潜在的利用价值。

(一)建立档案考评应用机制。一是完善公立医院医德医风长效监察机制,进行教育、引导和警示,让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德规范,运用医师电子诚信档案进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及业务成绩考评,考评结果与晋职、晋级、评优、岗位聘用等挂钩,增加管人用人的透明度、规范性和公平性。

二是以医师电子档案的情况、奖惩记录等基础资料作为综合考评依据,不断完善考评应用机制,形成激励奖惩的长效制度。

(二)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医疗档案共享的程度较低,各自的管理系统不能兼容。2014 年,我市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项目将覆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和综合管理6 项业务。从我院展开试点,目前全市已推广使用医院管理电子监察平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7000 多名医生全部建立了电子档案。若以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为依托,将医师电子诚信档案与行政主管部门平台对接,实现一方采集,多方共享,建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就能为医疗机构及行政部门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三)完善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措施。医师电子诚信档案面向医院及行政部门管理者,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使用医师电子诚信档案要关注医务人员个人隐私及网络安全性的问题。

一是要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者及维护人员的职责,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要建立并执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规范,保护网络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

参考文献:

[1] 梁红娟,郭照江,李刚,闵婕. 诚信与医德建设[J]. 医学与哲学,2005,26(3): 28~31.

诚信建设制度情况范文6

逃费、医保异地结算、新农合,国人的期待,对于“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很多人把这个制度当做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救命稻草,但“先看病后付费”到底是什么?目前国内的试点和国际惯例上的先付费后结算是不是一回事?全国推行又是否现实可期?

央视新闻报道了“先看病后付费”将在全国推行的消息后,舆论鼎沸,2月19日卫生部又否认了将在全国推行,原因是“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医保报销水平等问题”。对这一制度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表示支持,但广东还没有全面推行的时间表。

时代周报:你对“先看病后付费”的制度持支持态度,但广东还没有实行的时间表,你支持先看病后付费的原因何在?

廖新波:首先,这一制度是和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各个国家都不存在“先付费后看病”的情况。其次,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诚信建设,这也是一种对社会诚信的拷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和三方面原因有关,一方面是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健全,第二个是诚信低,再次是看病贵等社会问题的影响,导致诚信度不高。最后,先看病后付费,有利于医生专心致志看病,不用担心费用问题,也方便了病人。在其他国家的普遍实践中,医生只管看病,只开账单,由保险或者政府医保来支付,这一制度的推行需要诚信体系的保障。

所以说,这一制度不仅对医疗体系是一个进步,对整个社会也是一个进步。

时代周报:你是否说“先看病后付费”所要求的医疗诚信体系建设能够倒逼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廖新波:医疗诚信体系建设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个方面,也是对政府诚信的考验。负责医保的部门就是政府,现在欠医院钱最多的不是个人,而是医保,虽然医保是“有拖无欠”,但是不管是拖还是欠,都影响医院的发展和医疗诚信的建设,医院的相关制度包括决算、医生的奖金等运营都需要资金。如果因为医保的拖欠导致医院将这种社会责任强加到医生、科室或者护士身上,是不合理的现象。实际上这在无形中会促使医生“向钱看”。

举个例子,医生看病的时候问病人“有没有钱”,就会造成病人的误解―“医生是看病还是看钱?”

时代周报:这会影响医患关系催化医患矛盾吗?

廖新波:是的。如果医生问“你有没有医保?”有的病人会误解“有医保你就可以拿我的钱吗?”其实这种理解不对,医保制度是规定了哪些项目不能用,哪些可以报销。公费医疗也是如此,其实公费医疗规定了一张处方的账目,可以进行核算。其实就是类似这般众多的细微因素影响着诚信体系的建设,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卫生部说能实现的可以先实现。

我个人认为,推行的主要难度在于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

时代周报:你刚刚谈到欠医院钱最多的是医保体系,而有新闻报道谈到各个医院每年都有医保封顶,会出现医院挑病人的情况,对此网友的意见很大,你怎么看?

廖新波:挑病人是可以理解的。医院不是无底洞,医院不能不计较成本,长期无偿地为病人服务的社会责任也不应由医院承担。我们应该从生存制度上去解决,而不应该从表面现象上去责怪医院。

时代周报:对于那些车祸、事故等突发急诊的情况,仍旧未能囊括在内,有人认为这仍然无法避免会出现“耽误在手术台上”的情况,你怎么看这个制度设计的问题?

廖新波:原本作为医生,应该不问造成伤害的原因,直接看病。但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诚信畸形,造成双方都不信任。医生就会问,谁来付款?只能实事求是,谁是打人的,谁负责?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无人认领尸体的处理费用都是医院来承担的,但医院不是民政部门也不是福利机构,这就是在拷问其他部门和其他制度的完整性。

时代周报:按照你的意思,医改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那么先看病后付费这个制度在整个医改体系中处于什么阶段?要推动这个改革要有多少种配套的制度在前?

廖新波:医改是个系统工程,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就不做,应该循序渐进,能做多少先做多少。预约制度该做、病人自费部分也按照规定支付,这也是建立诚信的保障。

时代周报:广东也有试点,深圳福田区也出现了实行半年逃单200多的情况,你是否了解这些试点遇到的问题?

廖新波:其实很多医院都是先看病后付钱,特别是急诊都是先看病。但是对于赖账的情况,政府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补偿措施。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广东也是各个区域不同。

时代周报:新华网调查显示,9成以上民众对此表示欢迎?你如何看待民众这种一边倒的期待?

廖新波:这种期待是正常的,谁都愿意看病有人买单。所以说社保制度覆盖多少、覆盖多深是一个质量的问题,并不是覆盖广就代表群众看病负担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