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文化论文范例

诚信文化论文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1

随着当今社会不同行业的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会计行业中,诚信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极为必要的。建设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措施

会计人员有意识的对会计账目进行修改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会计人员通过作假账、偷税漏税等来非法获取金钱。若要在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加强高校培养过程中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诚实守信,坚决杜绝作假账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多让会计工作人员接触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刚刚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生,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次,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建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信用档案机制的逐渐完善,应该将那些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个人能够通过网络或是相关单位进行查询,进而增强个人和单位的诚信意识。

1.2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即是个人或是单位的道德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会计诚信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会计诚信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1.3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是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会计诚信受到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将严重下降。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诚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并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因此,会计诚信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要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1.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增强企业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如果企业能够对所有的合作以及即将合作的企业诚实守信,必定会赢得良好的,甚至是极高的社会信誉度,进而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也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诚实守信,除了对外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对内更是应该如此。其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传播下去,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助于企业员工养成强烈的责任心,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有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

2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上面论述了加强建设会计诚信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设良好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2.1在会计诚信建设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会计诚信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针对那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同时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到广泛的弘扬。

2.2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使诚信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会计行业。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尤其是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人员的不良、违法记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管理。

2.3强化会计诚信文化的教育力度

在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教育是关键之一。第一,可以将会计诚信文化纳入到会计从业考试内容中,并将个人的平时诚信消费或是其他诚信相关内容也列入到考核范围内。第二,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观念。第三,加强会计人员会计诚信文化的培训,要尽可能地将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概念、内容、内涵等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社会各界可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或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来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2.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2

1.中国传统文化诚信的实质是伦理式诚信。

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特别注重诚信,《韩非子》里就记载有“曾子杀彘”的故事。而作为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更是把诚信作为立国之本、作人的基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土壤上的,是为维护封建伦理统治服务的。诚信主要是在家族与朋友之间展开,仅仅局限在乡土社会狭小范围和熟人之间,具有有限性和人身依附性,缺少开放性和广泛性。《论语》中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对朋友要讲诚信,那么对朋友之外的人那就不一定了。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就对孩子说:“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吃,陌生人说的话不可信!”正是这种伦理思想,使传统中国构成了一个亲族社会和熟人社会。所有的道义,首先在亲族那里发挥作用,然后扩展到熟人圈子。拉关系、走后门、拉帮结派等社会现象,就是这种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熟人社会的表现,只要是关系内的亲属或者熟人,所谓的规则都可以变通。费孝通先生曾把这种社会结构精辟地概括为“差序格局”。伦理式诚信靠伦理关系去维系,由关系的亲疏去看诚信的程度,这是一种狭隘的诚信。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只对自己圈子内的亲朋好友讲诚信,对所谓圈子外的陌生人则要有所保留。人们为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熟人圈子的人伦关系,提出圈子内诚信的道德观,有时代的局限性。一旦破坏规则,伦理式诚信态度是要看你的后台硬不硬,与处罚你的人熟不熟,处理的结果是与你的强势地位、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

2.“义高于信”价值观及其对诚信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义高于信”是儒家文化的主要价值观,《论语》和《孟子》里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义高于信”的思想。孔子曾经这样讲:“君子贞而不谅”;“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有一次别人告诉孔子说老家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去告发了父亲,孔子不认为儿子是正直诚信,而是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孟子则直截了当地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符合儒家的仁义,讲不讲诚信并不重要。所以信陵君可以“窃符救赵”。这就给人们不讲诚信,刻意变通提供了理论支持,只要是打上道义旗号就可以不讲诚信。为了国家、为了他人就可以不讲诚信,为了自己慢慢也可以不讲诚信了。这样的“义”是“虚义”“伪义”。比如,在近些年的国际比赛中,在“为国争光”旗帜下,就能随意改变运动员的年龄;打着为百姓谋福利的旗号,就可以谎报瞒报。久而久之演化成为了所谓的大义,可以为所欲为:为了改善民生可以强行拆毁民房,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可以不顾学生健康,为了给父母看病就可以抢劫别人,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就可以坑蒙拐骗。

3.“成王败寇”价值观及其对诚信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成功者是不应当受到指责的,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成功了的称帝称王,并且拥有了公共宣传、历史编撰的自由,无人敢责难;失败了的被称为寇贼,失去了合法地位,没有发言权,有口难辩,即使被贬损,也没有申辩的机会。孙中山后来把它称为“历史习惯”。他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甚至有人认为:“自古以来成功的大英雄,也必是大流氓,他们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他们从不信守什么仁义道德。我们分析了刘邦、曹操、朱元璋等历代的大人物,几乎很少有例外。”“成者王侯败者寇”是伴随着儒家信义文化同时存在的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指和主流文化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的、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文化。其特点是不见于官方与主流社会的明文倡导与正面认同,但事实上却为人们所熟悉,并且心照不宣地彼此默认。在这些人眼里,成功是唯一的目标与原则,只要获得成功就将诚信抛在一边,甚至屡屡尝试用计谋和背叛来获得成功。为了成功他们不承担道德责任,在他们眼里成功就是至真、至善、至美。成王败寇价值观作为敌我双方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需要本无可厚非,但久而久之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实生活的潜规则:只要获得成功,可以突破道德底线。考试作弊、科研造假、论文抄袭、假唱假摔、短信诈骗等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诚信底线。“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价值观根本无视诚信的存在,甚至无视道德的存在,把诚信当作成功的附庸,不问过程只看结果。民间流传的“英雄不问出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谋大事者不拘小节”等都是它的翻版。它的存在与蔓延不仅破坏了人们交往中的诚信,而且直接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带坏了社会风气,造成社会上行贿受贿、贪赃枉法、买官卖官、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

二、市场经济需要契约诚信

“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原义为交易,是双方或多方协议认可并承诺遵守的行为规则。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未能履行义务时的惩罚措施。在契约关系中,大家都必须信守承诺,如果一方违约,对方就会取消他的利益实现的保证权利,并要受到惩罚。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加上契约的外在约束机制,就会促使社会成员之间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诺言。契约信守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精神,人们订立契约源自彼此的不信任,当契约上升为契约精神以后,人们订立契约就成为彼此的信任。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他们的诚信准则,同中国人的伦理式诚信大不一样。他们的诚信,建立在契约基础上。早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贵族、领主附庸通过分封采邑就确立了权利与义务关系。附庸必须履行兵役和劳役义务,否则领主就有权收回采邑;同样,领主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附庸,附庸就可以另找其他领主。这种制度下,贵族一方面需要忠于国王,另一方面又可以反抗违背契约的国王。由此,形成了欧洲式的契约传统。当然欧洲式的诚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不是以熟人圈子为前提,而是以双方缔结的权利义务的契约为基础。契约的达成构成了诚信的界限,一方的诚信,必须有赖于另一方履行义务方能实现。随着近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契约精神成为一种契约文明,不仅在商品领域人们要遵守契约原则,也体现在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中,契约原则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契约文明的产生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历史发展表明,人性的自由、权利的平等、政治的民主、体制的宽松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正义取向,既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客观的保障体系,可以说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在当代,进一步强调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从契约理论发展史来看,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市民社会就是契约社会。市民社会正是依靠各种形式的契约,来规范交往主体行为,从而实现经济交往的公平。从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到市民生活方方面面,契约精神被公认为最具有公平、自由、效率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成熟,契约已经广泛地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

三、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的根本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道德自律基础上的诚信,相信人可以通过教化、修身而达到诚信,诚信主要靠道德约束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又是建立在不平等精神基础上的诚信,本质是为强势服务的,有利于强者,不利于弱者;有利于熟人,不利于“生人”。对强者而言,是权利大于义务;对弱者而言,是义务大于权利。而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契约诚信的出发点是,人是靠不住的,只有通过“契约”的形式迫使其诚信。西方的契约诚信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规则诚信,任何人在规则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人都不能破坏规则,否则必受惩罚。诚信的对象包括整个社会上所有互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不仅仅是熟人。四、传统诚信、契约诚信对当代社会重建诚信的启示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一方面需要承接中国诚信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要实现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伦理诚信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契约诚信,都是人们诚信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但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对待。

1.产生传统文化当中的伦理诚信的经济基础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造成人们依靠伦理诚信的社会土壤还没有消除干净。

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还需要不断推进。比如社会福利制度,目前我们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人们之间,特别是亲人与朋友还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候主要的支柱。要改变中国这种现状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改变人们之间的依附关系。

2.现代化的浪潮虽然摧毁了滋生伦理式诚信的社会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诚信文化在我们重建诚信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另外,我们在继承传统伦理诚信的同时要善于科学分析,结合时代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在此问题上,既要反对那种认为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一味地追求和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要反对打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把中国诚信重建的希望寄托在照搬古人的做法上。

3.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趋利性必然产生非诚信行为,契约诚信无疑是实现诚信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形式。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3

不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亦或是工作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有效传递能够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很大的便利。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活动的开展贡献着非常显著的力量。正是基于信息的重要性,所以在当今社会要积极的做好信息传递工作。对于建筑行业来讲,其发展也不能脱离信息。它所需要的信息是非常广泛的,其牵扯的区域非常广,总数也很大。要想将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开展好,就要确保信息处理时遵照三个原则,即规范、系统、精准。信息化建设工程必须从两个方面做到细致,第一就是要注意管理好信息化的建设工程,还有一个就是要抓好有关的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容忽视。信息化对建筑施工工程来说,对其在管理水平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还可以使建筑施工更加的标准化,因此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2.1积极的做好投入工作。

不论在什么年代,社会的发展都要靠着人来完成,因此人是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要想带动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相关单位就要积极的引入优秀的人才。拥有了强大的专业队伍才可以开展好后续的管控工作。要确保以最为合理的投入获取最合乎本身发展的信息管控体系,确保系统符合实际发展情况。举例来说,许多的建筑单位都在成立了局域网络,而且适时地进行信息管控体系的自主研发。

2.2认真强化信息收集工作的力度

。对于信息收集工作来讲,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以传感科技等为前提的信息采集体系,这个体系的存在不单单能够提升活动的效率,还可以降低失误的发生几率。比如通过先进的传感装置能够从工作场地获取最为真实的数据信息,比如能够得知混凝土本身的温度值以及机械的运作情况等等。

2.3强化检索活动的工具使用率。

对于信息检索工作来讲,要不断的强化工具的使用率。例如,统一的工期信息可分别为建筑工程施工的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出发,统计部门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进行检索。除此之外,还可将数据库的类型增多,将其规模扩大,确保工作者不仅仅能够以最快的速率获取项目发展所需的信息,还能够通过检索获取有关的技术内容以及管控要求等,进而更好的辅助工作的开展。

2.4结合项目的具体状态研究发展规划。

我们国家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对较为落后,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讲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建筑方过分的注重项目的建设速度,忽略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此时不但不会起到其期盼的作用,反倒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项目的发展。基于上文我们得知,建筑单位要切实的结合项目的具体状态研究有关的信息发展模式,要有规划。要不断的吸收国外的优秀工艺科技,将其有效的应用到自身的发展中。

2.5打造优秀的工作团队。

目前我们国家大部分的项目管理系统都是交付软件公司来制作的。由于此类企业自身的能力有限,领导人对项目的管理步骤以及工作要点和具体的活动细节等不适很了解,单纯的听取一些简单的会议介绍就按照规定去开展制作工作了,很显然这种背景下得到的系统是无法有效运作的,除此之外,一些使用人对于自身的需要也很模糊,此时就使得系统的实践性不强,非常复杂,在实际的使用的时候工作者必须接受繁琐的培训,此时在其心目中就会对系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想使用这种软件。所以为了处理好上文讲到的这种问题,相关单位就必须积极的吸收一批优秀的工作者,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不但确保其懂得软件研发,还能了解项目的业务规定。

2.6完善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缺乏统一全局的IT战略规划,由于没有统筹规划,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一些地方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形成了很多在权力保护下的信息孤岛,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究其原因,这是信息化建设制度的安排缺失。因此,未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须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应用实践问题。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项目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人员素质、IT技术、应用环境等很多因素,需要多方协调和考虑才能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当中去,从而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在当前时期必须要积极的分析信息化管控工作面对的不利现象,了解项目管控和工作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的提升管控的能力。

2.7加强风险管理,避免信息化“黑洞”。

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效果必须规划先行,标准化先行。信息化工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由于系统编码的关系、软件兼容性的限制、数据接口的复杂性,如果信息化规划没有做好,导致半途而废或推倒重来,那么,原来的投人就会“打了水漂”。其次,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特别是数据安全意识。信息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如果企业关键数据和信息泄露出去,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无疑会是致命打击,因此,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投入。再次,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最好找一家大的、有信誉、负责任的和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软件公司做合作伙伴,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管理的升级,因此,这就要求软件企业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长期地为企业提供维护及升级服务。

3结束语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4

(一)文化阵地名存实亡

乡镇文化站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依托和前沿,而且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和纽带,在继承文化成果、教育娱乐群众、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作用难发挥。各乡镇对文化站的财力投入微乎其微,中央关于“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二是活动场所被挤占,活动难开展。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独立办公场所,与其他站所联合办公,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等基本成了仓库或其他办公室。三是基础设施简陋陈旧,阵地难巩固。由于活动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文化设施长期得不到维护和更新,没有文艺演出队伍,没有开展活动必须的器材,文化站基本成为“空壳”,名存实亡。

(二)文化队伍管理松散

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是管理人员短缺。许多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文化站工作人员常常兼职乡党委或政府的其他职务,或者文化站工作人员非体制内人员,没有编制,其工作积极性势必不高,责任心不强。由于不是专门人才,一般很少举办文体活动,即使举办活动其形式往往单一枯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形成制度化。二是农村文艺人才不多,力量薄弱。由于经济、教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有文艺特长的人才较少,专业文娱队伍更是匮乏。乡里村里组织的文体活动多数属于自娱自乐性质,其艺术性、观赏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三)文化活动少之又少

近年来,尽管每年各级政府都会组织“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法律下乡”等活动,但活动的场次有限,难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活动和陈规陋习在一些村镇仍然存在。早在2012年,我国就将“加快城镇化建设”列入了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未来的城镇化更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而单纯从经济建设的层面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条件就真的会把农民变成市民了吗?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对落后的生活习惯、单调枯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相对较低的道德标准会适应新形势下的文明标尺,与城市大环境水乳交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有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融入都市,生活习惯乃至行为准则真正进入文明行列,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城镇化。这就不仅需要建设现代化的生活社区,更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实施积极的精神层面的引导和带动,从而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拉近农民与城镇的距离。

二、双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

2012年,双城市新兴镇着手撤村并屯,陆续建设农民新居。其中,新兴镇新民村建设的五龙源社区以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传播平台,在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尝试,率先创建了一个综合管理模式———“五龙源模式”,为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的文化传播打造了一个样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开启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新生活、新家园、新风尚”的“三新”进程。

(一)宣讲思想道德文化

住进五龙源社区的居民大多都是新民村当地村民,搬进楼房以后,很多旧有的生活习惯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随意摘花、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电梯内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与崭新的居住环境格格不入。文化具有约束和规范行为和调控特定秩序的功能,行为上的文明也直接推动思想观念上的进步。为了帮助村民推进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五龙源社区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社区内开设道德文化大讲堂,加强农民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理解与认知,广泛开展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百善孝为先等道德文化教育。同时,社区还重点传播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降低违法犯罪率,传递社会正能量。宣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除了办板报、开座谈会、听报告会、观看教育专题片之外,社区内的农民还自编自演了以宣讲道德传统为内容的文艺演出,组织开展了义务劳动、十佳优美小区评比、身边好人好事评比、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效果显著。与此同时,社区还举办了生日祝福活动,当小区住户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时,小区院内的LED屏幕上会出现祝福标语,并播放生日歌,这些活动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情谊,而且也为居民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

五龙源社区立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各类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元宵灯展、中秋赛诗、端午画展等。为了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传播力度,每逢春节,社区还专门邀请省内书画名家送文化进社区,现场书写对联儿、字画,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一句句吉祥如意的祝福,让老百姓欢喜不已。社区居民们都说:“这样的春联不但年味足,也更有文化气儿。”除此之外,社区还专门建造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将社区内外的戏曲文艺爱好者汇聚一堂,免费提供场地、乐器等设施,大家在这里吹拉弹唱,才艺比拼,很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三弦、大鼓书等都在这里得到展示和传承。如今,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改善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过去打麻将、看小牌的陈规陋习,选择唱歌跳舞、读书阅报、写字下棋等健康而又有意义的休闲方式。他们也带动了周围村子的村民,大家纷纷主动加入到“人文社区”的文化活动行列当中,农村文化活动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推广优秀先进文化

当下,许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将土地流转给大型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也有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进入合作社打工,这种“离土不离家”的务工方式得到很多农民拥护。为了提升这一群体的专业水平,增强他们的技术能力,社区每个月都会专门从县、市聘请科学技术人员,开设科技大讲坛,传播最新、最权威、最贴近群众生活的相关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社区还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其教学重点培训对象是家庭剩余劳动力。通过远程培训,他们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业的积极性,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能。与此同时,社区还针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开设文明讲堂,这不仅有效地抵制了封建迷信之风,而且培养了广大农民爱动脑、勤思考、大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转变家庭教育方式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创办多彩文化生活

在建设“农村文化社区”理念的引导和带领下,村民们的思想意识更新了,生活习惯改善了,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了。为了帮助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单身群体拓宽沟通渠道,五龙源社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文化节”,吸引了五里八村的乡村青年积极参与。一时间,公安、医疗、空军部队、教育、金融等多个系统青年以及自由创业者加入到相亲活动中,上万人报名,场面热闹非凡。此外,社区还探索了很多特殊节日,比如“社区电影节”、“社区艺术节”、“社区环保日”等等,住在社区里的农民整天忙个不停,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新生活。

三、双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五龙源社区打造的农村新型文化传播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身体进城了,精神没进城”的农村文化建设难问题,更为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分析推广“农村文化社区”的时代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造氛围,激发了农民活力

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大多数农村乡镇文化阵地萎缩、文体活动贫乏、文化传播受阻的状态下,“农村文化社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互动,充分激发出农民的热情活力和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融入其中,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变“文化输血”为“文化造血”,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潜力,培养其主人翁意识。这种传播方式从扩大传播效果上说更具有优势。

(二)拓展传承,培养了文化能人

很多传承剪纸、书画、编织技艺的民间手艺人、东北二人转、皮影戏或其他民间曲艺爱好者和传承者,在农村地区都十分活跃,这些民间文化传播者更是农村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他们的手艺、技艺更需要传承和保护。“农村文化社区”大力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注重培养文化能人。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在这里得到尊重,在他们的引导和带领下,村民自发地投身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创作出更多反映农村新面貌、贴近群众新生活、适合大众新口味的文艺作品。“农村文化社区”还通过组织民间传统文化大课堂活动,拓展民间传统文化,培养了年轻的文艺骨干,打造了一支传承有序、资源丰富的队伍。

(三)科教兴民,繁荣了地方经济

新时期,先进文化更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跃文艺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靠农民掌握科技、改变生产方式来完成。只有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文化社区”的成功运行,开启了农民知公德、懂法律,爱传统、重先进,懂文化、信科学的生活新篇章,充分保障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向城市过渡并与之相融合的各项基本权益,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这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还打造了良性秩序和稳定环境,凝聚了重要力量。

(四)共建文明,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5

不仅要有国家统一规划,而且还要有地方城镇规划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再全国范围内加强城镇化建设,确保我国东、中、西,以及大、中、小等,全面协调发展。在每一个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结合本地的环境条件、人文地理以及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等,对其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做精、做细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案,最终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以此来避免千城一貌、格式化发展局面。在此过程中,城镇规划应当具有前瞻性、连续性以及权威性和衔接性,一旦形成了规划方案,除按必要调整或修改的部分,一律不能随便改动。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做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步骤。

2、强化非农用地供应控制,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对于13亿的中国而言,只是单纯地依赖国际市场发展,可能无法有效地确保粮食作物的及时供应和生产安全性。因此,实践中为了能够确保我国十八亿亩耕红线不便,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控制耕地总量,尤其是在非农用地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土地规划的动态平衡性。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土地的有效利用率,通过城市建成区内部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利用度的提高,节约土地资源。

3、新型城镇化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生态建设。在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及低碳绿色经济。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和力求节能减排,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能耗、防治污染,淘汰落后企业产能,从而促进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还要有效利用节能技术、新工艺产品和新材料。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当优先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而且还要适当的采用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主要是指收费、排污权交易以及补贴。实践中,补贴和收费制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处,但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宁愿少交罚款,也不愿投资污染治理。在未来的环境监管中应积极研究和尝试排污权交易制度,以达到污染物总量的控制。

4、要通过信息技术发展,系统推进和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为我们展现的绝不是一个大干快上的跃进计划,而是强调人的城镇化和绿色智慧城市的伟大蓝图。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阶段,解决“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一再强调要把创新放在深化改革的核心位置,尤其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李江颖领航动力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2信息化被寄予了厚望。如何将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行融合发展,似乎也成为诉求相关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也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过程,在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背后,掩盖的是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巨大经济与社会问题。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城市病”层出不穷。这警示我们:在解决了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问题之后,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宜居环境,以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城乡保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镇)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有效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满足现代化新型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帮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其中包括污水处理、交通设施、空气质量监测、水电气供应、轨道运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金融以及城管等系统,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从实践来看,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供需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转变,促进经济成功转型,以此来确保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可持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应用的普及,将改变政府、企业和居民传统的交易和消费行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要积极筹划,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又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稳中求进,不可急功近利,不搞城镇化的“”。

5、结语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6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分割依然存在;农民工进城仍面临着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城市房价过高;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严重,等等。

1.户籍制度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享有不同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通常而言,城市户口有着较高的“含金量”,承载着较多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有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民身处社会底层,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教育医疗差。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城乡发展不均衡。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由于农村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收入分配扭曲、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远高于世界平均比值1.5。其次,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城市以服务业、工业等为主,有着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农村以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再次,城乡人口素质差异大,农村人口多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1%;城市人口以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异。最后,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配置差别很大,城市的教育、医疗、通讯、交通、文化等方面普遍高于农村,这种公共资源投入上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发展滞后。

3.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居民 的地位不平等、待遇不一样,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农民进城务工常面临着医保、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之中;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权限不清,农民无法合理支配和处置土地,在土地征用中农民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农村集体事物管理中,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得不到保障,等等。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方法策略

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制度根源,要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破除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首先,应逐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中小城镇要取消农民工落户的障碍,大城市应降低落户标准,有秩序、有条件地引导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其次,应减少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民工进城所面临的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益。

2.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应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应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民收入多元化。例如,可以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应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应理顺农产品价格机制,适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不断缩小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加大良种补贴、种粮补贴等补贴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基础。

3.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下,广大农民面临着户籍身份、福利待遇、社会就业等诸多歧视,这使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逐步消除各种社会不平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登记制度,用法律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应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使农民在土地征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如,应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让农民管理农村事务。

三、结语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形成;意义

由于我国对文化自信已经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新时代下文化自信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比较规范化的理论结构。文化自信理论的相关内容不但可以正面回答我国在文化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文化难题,还能有效的将我国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等内容进行完善整合。同时,它能为我国在将来的文化理论建设上指明发展方向,并且对我国构建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尝试、改变、积累、沉淀的精神记忆和历史创造即为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得已发展和生存的坚实根基,它能深刻的与民族生命力彻底融为一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趋势能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昌盛与衰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文化事业的前进发展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高度关注,在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把先进的优秀文化作为精神支撑,来实践和培养与时展相符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且立足于在对我国特色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传授、继承和改革的基础之上,将社会主义的优秀先进文化彻底融入到文化体系里,要坚持做到不忘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善于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理念,来坚固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并且借助文化自信的能量打造出属于中国的特殊化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文化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关联,其不但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也基于动态的视角下认识和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重视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能大大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对文化自信理论内容进行探析时要格外认真仔细,以便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理论能有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有力的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建设提供与之相符的文化保障。

二、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理论形成的相关意义

(一)能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指明方向

在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过程当中,运用筛选过滤型手段来选取文化内容是发扬传承并创新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应引起关注的问题,要把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与在现代还具有指导意义的传统文化科学慎重的区分开来,有选择性的展开传承与弘扬的相关工作,更好的为将来引导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特色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愈加强烈,所以极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发展综合国力时需要重视的工作内容。并以此为指导背景,促使形成的文化自信理论在特定的基础上能正确指明传承弘扬特色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让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能有力推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对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精神引导的作用

文化自信理论不仅对当代中国文化前进发展工作有着特别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指引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促使社会主义优秀的先进文化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得到了延续性发展。此外,以文化的视角去观察并进行探析,文化自信理论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文化熏陶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自信的理念影响感染下更进一步的提高社会凝聚力量,也促使社会主义先进的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以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及价值普及性,并彰显出文化的特殊力量和重要价值,促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取得更出色的成绩。

(三)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发展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下形成的文化自信理论能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进程中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为其奠定了稳定的根基。当下我国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互动交流愈加的频繁,由于与各国的文化思想差异化很大,因此只有完全借助文化自信理论的引导作用,在坚定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虚心吸纳世界的各种优秀文化遗产,以此来更有力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全新的发展支柱,同时促使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超前的骄人成绩。

三、结语

综合以上所说,在新时代的背景环境影响下,文化自信理论的发展和形成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体系中,一定要加强重视文化自信理论的意义,并且要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找寻有助于更好发展文化自信理论的相关措施,利用文化自信理论力量的助力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不会走偏,始终按照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从而显示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陈春会.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4):70-75.

[2]刘雷.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J].农家参谋,2019(13):222.

[3]桂峰兰.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研究[J].国际公关,2019(08):270.

诚信文化论文范文8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淮北市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13年城镇化率58.6%,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合肥、芜湖等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矿统筹发展不够,城镇化的质量不高;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度不够;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尽完善,承载能力偏弱;第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市矿统筹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化内在质量,构建以相濉主城区为核心,以临涣、百善、南坪等镇为基础,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单位的城镇格局,引导和推进主城区、濉溪县、中心镇、一般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协调、一体化发展。1)在地、矿统筹上,淮北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强化地矿统筹,统筹地上建设与地下资源开采。主城区重点治理东湖、中湖、南湖、相湖、乾隆湖,以绿道为串联,形成五湖连珠的生态公园;濉溪县城向东拓展尽量避免占压杨庄煤矿资源,向西发展应与刘一、刘二矿煤炭开采相协调,逐步治理塌陷区,形成以休闲娱乐为主,调蓄、水产养殖为辅的西部生态公园;市辖三区及濉溪县下属各镇,压煤村庄应及时搬迁,煤炭开采要反哺塌陷村庄搬迁安置,按照城市居住区或美好乡村的标准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化质量。2)在规模结构上,到2015年,城市主要设施指标和环境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5万,建成皖北区域性大城市。形成主城区———开发区新区———县城———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为梯次的城镇结构体系,从而扭转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人口集聚程不高的不利局面。3)在职能定位上,主城区和濉溪县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筑交通同网,生态共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使其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中心镇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特色乡镇经济,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农村地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和环境优美的优势,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在产业构筑上,以市开发区新区、龙湖项目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和杜集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载体,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两者之间的有序互动和协同发展,加快产城相融,实现产城一体。不仅要把产业发展平台建成产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更要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之间的互促互动,为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规划引导。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使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2.明晰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

坚持以产促城,以产兴城,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布局跨行政管辖区域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坚持错位发展,明晰产业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形成主城区和各乡镇之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

把城乡一体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乡村,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重要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一体化和同城化,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4.完善土地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注重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制定村庄合并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时序安排,避免大拆大建,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以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村庄居民点为重点,探索建立土地指标分配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5.创新投融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