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调研内容范例6篇

实践调研内容

实践调研内容范文1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 概念界定 构建 要素 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的整合。它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思路,还为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课题组试以系统工程原理为理论基础,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确定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使得实践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为构建新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指明方向。本文拟从概念的界定、构建、要素、优化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究,对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俞仲文等[1]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导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顾力平[2]认为,广义的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等要素。狭义的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专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翟轰[3]认为,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一个完整的体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一般研究者认为,可把实践教学体系按上述四个层面分成以下四个亚体系,即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孟欣征[4]认为,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所构成的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人们经常在教学计划中使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教学系统应该具有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使整个系统有序、有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系统的目标。

吴国英[5]认为,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易自立、卢向阳等[6]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广义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条件和调控均属体系的范畴。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考虑的是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并且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实践教学动力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7]研究认为,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教学系统应该具有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使整个系统有序、有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系统的目标。因此将实践教学体系按动力层面、受动层面、调控层面、保障层面划分了教学动力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条件体系五个亚体系。

徐琤颖[8]指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据此,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五个子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献,发现前人的观点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基本都是从广义、狭义去理解。其中,针对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学者们均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于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以俞仲文、顾力平为代表,他们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二从系统工程原理出发,按照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四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加以论述,仅出现四个子体系观点和五个子体系观点两种。

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认为俞仲文和顾力平提出的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概念过于宽泛。相比之下,我们比较认同根据系统工程原理提出的四个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因为根据系统工程原理构建出的“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较为清晰,且四个子体系的内容足以反映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对实践教学活动实施起着指导作用。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张晋[9]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必须摒弃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重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当然,这种重构并非意味着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靠单纯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来实现,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因素,包括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一系列内容的置换。

李树林[10]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研究架构,但并不完全按照该定义所设定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来确立,它融合了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些要素,从机制、环境、方法的视角构建技术本科教育体系的内容。

沈国强[11]强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特别要强调学生主动实践的实现。制订好实践性教学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注意借助社会力量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和造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成胜利[12]指出,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科技进歩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背景下,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总体目标。

李定清[13]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对教育和教学的要求,促使实践教学体系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转变,主动面向社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吴建设、丁继安等[14]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提高就业竞争力,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顾力平[2]指出,通过调整教学目标、调整培养计划构建目标体系;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构建内容体系;以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管理体系;以师资队伍、设备设施、实践教学环境三个重要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以上文献,均从具体实施的角度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构建的过程中,前人并没有脱离理论教学对其进行讨论,而是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基础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构建。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家都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改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为以“实践”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参考,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本课题通过借鉴张晋、李定清等人的观点,认为在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强调观念的转变,摒弃“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重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添加一些实践教学内容,更不能将实践教学体系仅仅作为封闭的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内容体系。而是要结合社会需要,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以社会体育专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3.目前已形成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3.1“三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由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组成,每个模块下又分若干个实践项目。其特点是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靠近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体系[15]。

3.2“驱动—受动—调控—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由动力层面(教学动力体系和教学目标体系)、受动层面(教学内容体系)、调控层面(教学管理体系)和保障层面(教学保障体系)组成,这是按教学系统论的原理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16]。

3.3“内外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包括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包括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和实践教学实施;外部要素包括实践教师来源、就业机制和社会实践教学机制[16]。

3.4“多要素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它融合了技能的层次、分类、保障及特征。将多种要素综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所包含的要素,对实践教学体系有全面的认识[17]。

3.5“三层次、六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一是基础层;二是提高层;三是综合层。六模块:一是基本实验模块;二是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三是专业实习见习模块;四是科研训练模块;五是综合实习模块;六是社会实践模块[18]。

3.6“三体系、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体系包括: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成果示范体系、实践教学条件支撑体系。四层次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能力层次、专业能力层次、综合训练层次。八模块包括:素质拓展模块、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实验教学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工程训练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和科技创新模块[12]。

3.7“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和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四个子系统即:(1)实践教学目标子系统;(2)实践教学内容子系统;(3)实践教学管理子系统;(4)实践教学条件子系统。四个平台即:(1)基本实验技能教学平台;(2)工程技术实验教学平台;(3)生产现场实训教学平台;(4)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平台。四个层次即:(1)德育及素质培养层次;(2)基本技能培养层次;(3)综合技能培养层次;(4)创新能力培养层次[17]。

3.8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即“三结合”、“三层次”和“三段培养”。三结合即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三段培养即校内“基础阶段”、校内教学基地“课内外结合阶段”、校外教学基地“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18]。

3.9“4+1”分层渐进实践教学体系(简称“4+1”模式)。“4+1”模式中的“4”即①基础平台;②业务平台;③体验平台;④就业平台。另外,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网上虚拟会计实习[19]。

3.10“点、线、面”实践教学体系。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包括:点(实验课)、线(课程设计、课程实训)、面(综合实训、实习)、体(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职业资格证书)的系统实践教学体系[15]。

3.11“能力为起点、四因素”的实践教学体系。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应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基地硬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及实践教学文件四大部分构成,明确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与职责[15]。

整理发现,由于分析的维度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与此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最终都是为了将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合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应金萍提出的“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系统工程原理构建而成的;余有贵提出的“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系统、平台、层次三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具体的构建,展现了不同的侧面,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指引,确保了实践教学不断线,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做了良好的铺垫;成胜利、余有贵等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根据各专业的需要构建而成的特殊的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学者们构建出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系统工程原理而构建的。应金萍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余有贵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看似有所不同,但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两位学者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即以“驱动—受动—调控—保障”为主线,以“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四个层次”为展开,通过四个平台的建立,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环节,真正实现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因此,就本课题而言,我们希望能够将“驱动—受动—调控—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以“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四个层次”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4.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孟欣征[4]指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遵从系统性要求,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必须在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型和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同时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构建校企共同推动、共同管理,紧密联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李阳[21]指出,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应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完善和落实实践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做到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实践教学的方法应个性化,实践教学构架要立体化。

应金萍[16],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硬件优化即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化,软件优化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师资队伍的优化、实践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实践管理的优化等四个方面。

叶志攀、金佩华[22]明确表明,工程实践教学优化的研究基本上围绕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根据优化方式,实践教学优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结构优化论”、“内容优化论”和“过程优化论”三种。

徐利平、薛元等[23]认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并针对四体系对实践教学新体系进行了优化。

张耘[24]提出,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多层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真实情境”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科学、创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软硬件”互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大多数学者从微观层面对体系如何优化提出了各种对策与措施。部分学者认为,应从整体优化、结构优化、内容优化和过程优化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而在具体优化过程中仍然强调要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方面出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优化。

就本课题而言,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情况,认清实践教学在社会体育专业的重要性,确定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以优化四个子系统为着眼点阐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一体两翼”的目标体系,“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真实情境”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科学、创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软硬件”互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研读大量文献、书籍发现,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概念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本课题而言,我们比较认同根据系统工程原理提出的“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

在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方面,我们认为应强调观念的转变,摒弃“理论”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以“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也不能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仅仅作为封闭的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内容体系,而是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以系统工程原理为依据构建的“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与余有贵提出的“四个子体系、四个平台、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开放式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组成要素方面,应以教师、课程、学生为根本要素。根据社会需求,形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资格证书获取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四层次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师资、设备、环境为主的保障体系,软硬件管理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搭配基础技能教学平台、专业技术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平台,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需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情况,认清实践教学在社会体育专业的重要性,确定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以优化四个子系统为着眼点阐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要建立“一体两翼”的目标体系,“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真实情境”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科学、创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软硬件”互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5.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3]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2:9.

[4]孟欣征.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5]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6]易自力,卢向阳,莫利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实用指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39.

[7]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48-51.

[8]徐琤颖.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6-49.

[9]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个案[D].中南大学,2008.

[12]成胜利.中原工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河南:郑州大学,2012.

[13]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4):39-40.

[14]吴建设,丁继安,石伟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65-67.

[15]刘仁坤.远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384.

[16]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6):39-41.

[17]余有贵,赵良忠.地方院校生物与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2-115.

[18]盖国强.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7-8.

[19]李松青.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05):14-15.

[20]李阳.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1]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22]徐利平,薛元,吴宣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6):119-122.

实践调研内容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部署,以事关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按照联系实际出题目、深入基层搞调研、求真务实出成果的要求,进行专题调研,使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为促进我市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参考依据。

二、调研时间

2009年4月8日---5月20日。

三、调研课题与安排

开展“问计求智大调研”活动。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定题,分别带领有关科室人员组成6个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强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关注老年群体需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快行业协会发展、建立退役军人维稳机制等专题,结合2009年度民政工作,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对以上几个方面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经验教训、解决思路等进行分析,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召开专门会议,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研讨交流,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搞好调研成果的交流与运用。

1、调研课题:关注老年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调研内容:通过调查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现状,提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努力使全市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共建和谐义乌。

2、调研课题: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

调研内容:通过调查了解我市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内容系列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3、调研课题:稳步推进我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

调研内容:围绕城乡规划、建设、发展和管理一体化,科学合理调整镇、街道的行政区划,稳步推进镇改街道的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阶,逐步实现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推进行政村撤并的体制改革,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调研课题: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探讨

*

调研内容:通过调查了解我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方法及途径。

5、调研课题:新形势下我市退役军人维稳工作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

调研内容:着眼新形势下退役军人维稳工作的特点,成因,提出建立退伍军人维稳工作的新机制。

6、调研课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发展

*

调研内容:调查分析当前我市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对策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大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关系,要加快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健全行业协会发展的管理服务机构。

四、几点要求

这次专题调研活动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我市民政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局领导班子和参加调研的科室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专题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课题责任领导要亲自拟定调研提纲,听取汇报和群众意见,亲自分析解剖问题,亲自撰写调研报告。

(二)作风扎实,深入基层。参加调研的人员要根据调研课题的需要,深入基层,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实践调研内容范文3

【关键字】:信息技术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2―0048―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承载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信息技术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工具。它的自身优势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而网络平台的搭建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交流、展示、评价的新渠道。

“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如何引导学生生成、确立研究主题,在课程实施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活动主题的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一 主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综观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国家一级课程管理大多只有基本要求,没有指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尽管如此,不同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大都表现为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和生活学习。课题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活学习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技能与创造活动。这些规定为地方和学校设计活动领域提供了不少启示。

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主题设计和实践存在一些倾向:一是有的借活动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从时间到内容都服从于应试学科拓展、延伸与练习的需要;二是主题内容的安排形式单一,没有进行学期、学年的统筹计划,随意性大;三是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更新,设计的主题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自,体现不出活动课动手、动脑等特征,或学生只是被动地活动;四是单项活动多,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不够突出;五是主题内容不符合地区、学校实际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设计活动主题时应该依据的指导思想包括:①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②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③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习策略等方面得到发展。[2]

二 主题设计原则

1 教育性、趣味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21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龙的传人》单元,包括“龙出华夏”“群龙聚会”“龙的骄子”“龙腾神州”四个主题系列内容。通过本单元很有趣味性的活动,在学生全员参与,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同时,体会龙的精神,感受龙的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学生不是因为课程存在而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设计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课题。

2 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综合性应体现在:①主题目标综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关注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关注科学精神而且关注人文精神,不仅关注群性而且关注个性。②主题内容的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超越了学校界限、学科界限、自我界限,实现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自然、社会、自我的有机整合。

3 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参与,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活动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时,能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活动中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4 开放性原则

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尽管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但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中小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5 可行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作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要做到可行,一要从主观条件出发,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理解程度;二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置宜,要根据社会、学校、家庭的条件,选择可行的课题,有些课题研究周期比较长,可以将它划分成子课题,分阶段、分学期研究等等。三要避免主题知识化倾向,主题内容要与当地社会环境相结合,体现当地特色。四要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式,从具体内容出发,选择活动方式。如:调查、测量、观察和访问等。

6 生成性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除预先规划与设计活动主题外,需要高度重视主题在活动中的“可变性”,关注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生成性”,依据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增加、改变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 主题领域设计思路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而其他领域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在主题领域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考虑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出发全面切入主题,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有效融合,同时关切课程主题设计“三线索”:社会、自然、自我,建构一张主题网。防止生拉硬扯,“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发生。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领域域的确定可按照指定领域、非指定领域、三线索中任何一项为思考核心,同时综合其他领域的内容。

下面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人与科技五个方面尝试说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领域设计的思路。各地中小学可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或社区背景和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并确定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1 人与社会

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社会政治等。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探究主题:社区或故乡的变迁与发展考察研究、社区或地方产业状况与发展研究、社区或地方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民族历史与发展问题研究、农村或城市交通问题研究、汽车问题研究、老龄人口与养老问题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问题研究、选举与政治生活问题、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现象与问题研究等。

2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生活的社区直接相关的自然现象或问题。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研究。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遇到的自然问题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探究主题:水资源及其状况研究、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研究、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植被与绿化问题研究、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研究、动物及其保护问题研究、资源或能源问题研究、水土流失与水灾问题研究等。

3 人与自我

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研究活动主题或课题,使中小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探究,可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中小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中校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中小学生的服饰与审美问题研究、音乐与中小学生追星现象研究、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家长、中小学生的理想调查研究、中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中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等。

4 人与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还可以围绕学生各门学术性课程的学习,开展有关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的人文科学领域问题的探究。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要超越某一门具体学科课程领域知识的局限,尽可能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通过实践来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的研究。应从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出发,从体现地方特色出发,综合考虑乡土地理、历史、民俗、人物的影响,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文史资料记载,更多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当地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生敬仰爱乡之情。

5 人与科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通过一些主题的选择和设计,纳入学生所期待的科技讯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科技常识解决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主题生成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方法:

1 选题推荐法

学校或教师在参考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水平、资源状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拟定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推荐清单,分类罗列相关的主题以体现学校的意志和特色。由指导教师向学生推荐,学生从中选取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

2 问卷调查法

指导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交往等情况,调查学生希望开展的主题和形式,统一和分析调查的数据,将结果提交到班级民主会上,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班的活动主题。

3 行动反思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一些现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自己的某些行为、阶段的“流行文化”谈感受,作反思,把握学生的关注取向,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4 成果衍生法

向学生提供一些同校学生的经验文章或案例,学生在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别人经验与方法的时候,常常会对结果或应用的方法充满疑问,表示出在这个成果上继续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确定选题。这是一种学习借鉴法。

5 条件商榷法

在确定选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校(或社区)现有的条件有利于开展哪些主题活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就确定为相应的主题;受到限制的,等待机会成熟再开展。

6 新闻讨论法

让学生把社会见闻、一些热点问题与新闻时事、或是自己亲历的一些事情介绍出来,引起大家的争鸣和碰撞,从中撷取大家关注的问题作为行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实现主题生成有取之不尽的来源。

五 活动主题的层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主题筛选过程,一个主题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分层次的。上文所谈到的主题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在大主题被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主题范围缩小,逐步确定学生真正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有时可以将主题明确地划分为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等等,主题的层次越高,包括的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但有时主题又没有明显的等级。缩小主题的工作一般在主题活动的前期进行,有时持续到中期,有时甚至持续到后期。

例如“飞天梦圆”这一主题可以分解为“中国航天大事记”、“世界航天大事记”、“人类航天史之最”、“航天器的种类与比较”、“航天科普知识问答”、“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我国未来航天研究的动向”、“创建人类航天图片库”、“中小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项目”、“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全程记录”、“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与食品”、“为人类航天事业献身的人”、“航天英雄是怎样‘炼’成的”等等[3]。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缩小主题范围,确定最适合的学习、研究内容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查找资料、分析讨论等主题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和适合学习什么小主题或内容。从理想状态来看,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也最适合于自己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课程个性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

2001,(9):6-8.

实践调研内容范文4

关键词:化学;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及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1.问卷调查说明

本研究面向10所本科院校的化学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及作用、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设备、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及管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500份,收回492份,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收回95份。有效问卷570份,有效率为97.1%。

2.数据分析

(1)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及作用

91.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很重要”;78%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课程对实践技能水平提高作用“一般”或“没有作用”。35%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

从数据分析看出,当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但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上存在较大偏差。

(2)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手段

55.4%的学生认为实践“学时少,内容编排不合理”;45%的学生认为“实训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技能训练需要”。70%的教师认为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应用“严重脱节”;68%的教师认为训练“设备落后”。

从数据分析看出,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设备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3)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60%的教师年龄“45岁以上”;35%的教师为实践教学“专职人员”;30%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10年以上”;20%的教师具有“工程师”职称。

由从数据分析看出,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历偏低、人员年龄偏大、具有工程师职称人员少、长期从事本工作人员少、流动性较大、兼职人员较多。

(4)实验室条件及管理

80%的学生认为实验室对学生自主研究支持“较差”;70%的学生认为实验室开放“时间短”。70%的教师认为在实验室完成自主研究的“条件不具备”;85%的教师认为全天候服务学生“人员严重不足”。

从数据分析看出,高校实践教学设备、师资、管理等存在不足。

(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的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一个月以上”;15%的学生认为实习指导教师对企业流程及工艺“非常熟悉”。20%的教师与校外基地“有横向研究课题”。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存在联系不深入、学生进入驻时间短等问题。

二、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充实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应化专业人才能力体现在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实践教学应合理设置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有机结合教师科研、企业需求、学生创新等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形成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链,通过环环相扣,达到层层提高的目的。

2.“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本条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一是聘请企业专家、技术研究人员,加强实际问题的解决及实践经验的传授。二是高校教师进驻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更新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

3.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场所。其教学内容要统筹好基础实验与拓展创新性实验、校内与校外基地衔接等内容,在管理上要在开放、教学、自主实验等环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校外实践基地在适应社会需要能力培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与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制定大纲及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训、实习有章可依,质量可控。同时,通过与企业共同研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柏杨,彭游,帅敏.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做实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12):180-183.

[2]张其志.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刍议[N].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1).

[3]陈丽梅,袁明月,闫毅,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链”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7):62-64.

[4]Chan, Yuen, Fooka. Best practices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 a case study[N].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46).

实践调研内容范文5

【关键词】社会学 实践教学 方案设计 社会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01-03

社会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文科专业,它需要学生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以及文理交融的专业知识,该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有使用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专门的社会学知识进行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提出了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总体框架,而其中包括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和训练,具体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实习,这些实践教学内容具体都由各高校的社会学系自己设计并实施。本文以华侨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融入社会学干预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目标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的需要,培养出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目标是建立起能有效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应同已有的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的能力,包括使其能具备一定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具备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应用方案的专业技能。该目标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义。首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意见,设置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开设社会学专业的基本要求。目前华侨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已设置了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但需要进一步的统筹优化,并对实践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其次,现行的社会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适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完善、补充、优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才能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路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可行的思路。针对社会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设计思路是:首先,要确定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该如何设计;其次,搞清诸环节的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再次,统筹诸环节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最后,将该方案整体用于教学实践并接受反馈以做出相应调整。此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方案能够有效实施,也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提出改革优化方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而这种优化方案需要符合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意见,并且也符合本专业目前的实际教学条件。

三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理念

社会学实践教学方案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设计思路,但仅遵这些设计原则并不够,还要有核心设计理念,是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灵魂。该项设计原则是以往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不太提及的,但这一点很重要。有了理念,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才能具体实在而不流于形式。结合社会学专业特点及社会学理论,我们提出将“社会学干预”作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何谓“社会学干预”?它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的“行动社会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图海纳在其著作《行动者的归来》中提出不同于功能主义的观念,即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使其不再是被决定的个体,而是可通过自身的社会行动来作用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时代。那么个体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呢?图海纳提出了行动社会学的方法,即社会学干预(或翻译为“社会学式介入”)。这一方法对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有极大的启发:首先,“行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只是社会学研究中传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它本身就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它还是一种改变社会的方式,一种帮助我们产生社会知识的途径。以往我们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目的就是收集跟某个社会问题有关的数据或资料,然后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虽然有时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社会学专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这种认识是同传统的社会学观念分不开的,社会学研究讲求客观、价值中立,所以并不强调社会学者能做什么,或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什么。而“行动社会学”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对社会学研究的认识,非常契合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其次,可获得真正的社会学知识,或者说认识到社会学知识的真正起源。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通过使用已学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使用已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套用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再次确认或否认书本上的知识,事实上并没有发现新的知识,从而也就无法真

正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因为分析并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行动社会学”的方法告诉我们,社会学知识不仅是或者根本就不是社会学者的工作成果,它其实是社会学者与社会行动者之间共筑的结果。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以往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内容设计。

四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内容及体系

在明确方案设计目标,理清方案设计思路,并找到有效的方案设计理念之后,可开始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的具体内容并使其形成体系。这里体现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路的三个方面:(1)搞清诸环节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2)确定诸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3)统筹诸环节的实践教学衔接方式。

1.诸环节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提及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首先,社会调查与研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综合使用社会调查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其次,在掌握基本能力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检验其掌握已学技能的实际水平,并发现和总结出现的问题。再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应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起来的,并为后续的专业实习奠定能力基础。最后,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综合应用实践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反思实习过程。可以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实践教学能满足社会学类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它们构成了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诸环节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需要达到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目标,而且要能体现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目前华侨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两次各为期4周的社会调查、学年论文、各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个主要环节,另有不占学时的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在设计这些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尝试将社会学干预的理念融入其中。

第一,社会调查的设计安排。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固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我们共安排了两次各为期四周的社会调查,它们担负着不同的功能。第一次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将《社会研究方法》中所学的调查研究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侧重于定量调查方法和技术的练习。调查的主题原则上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需要根据既定的主题拟定调查问卷并利用问卷收集资料,然后尝试进行统计分析,鼓励学生将数据分析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第二次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六学期,侧重于定性调查方法和技术的练习。调查的主题仍由指导教师拟定但不指定,学生可从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学生要根据选定的研究主题拟定访谈提纲,还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访谈,最后要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两次社会调查涉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路径,这样安排可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社会调查练习。需说明的是,两次社会调查的时间安排既考虑了两次调查练习的难易程度,也兼顾了课程教授的实际。学生在学习完《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应用》后从事定量调查练习,学完《定性研究方法》后从事定性调查练习,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二,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设计安排。这一环节属于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内容,需我们结合社会学专业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自主选择社会实践和服务的主题或领域,根据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团队来实施。我们鼓励学生将实践和服务结合起来,突显社会学干预的理念。如学生选择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这个主题,可选定若干个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收集所需的资料,然后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资料分析方法找出问题,最后就本次调查对象所出现的问题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并身体力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研究对象的现状。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磨炼了学生的身心意志,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三,研究论文的设计安排。该环节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年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由学生自主选题,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撰写。此时的学生已完成了两次社会调查和一次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具备了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撰写学年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步骤和写作要领,我们特别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本课程通过对范文的评析以及适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逐步了解论文选题的原则,掌握查阅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方法,熟悉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培养对论文写作的兴趣。而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还可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理论类课程、方法类课程、数据统计分析等课程知识打通,形成统一整体。学生在修完该课程后撰写学年论文,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生可选择学年论文的主题及研究方式,但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并写作论文,因为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就是实证性,而且只有撰写实证分析类的论文才能真正锻炼学生全方位的研究技能。毕业论文虽然也是撰写学术论文,但它与学年论文的定位不同。首先,它是“命题作文”。学生只能在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主题中选择,这样就增加了研究和写作的难度。其次,它的要求更高。它是检验学生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达到毕业论文的既定标准后才能获得学位。可以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反映了学生研究和写作能力的不同阶段。

第四,专业实习的设计安排。设置专业实习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并为就业做好准备。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的实习机构,也可以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实习,但都要按照拟定的实纲和实习计划施行。学生可从事咨询和公关策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调查、媒体编辑与评论、社会组织工作、社区工作等领域的实践实习。在该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仍然可以融入社会学干预的理念。专业实习不同于单一的社会科学研究,除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外,还要尝试找出可能的问题解决之道。在此过程中,社会学干预方法可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挥,且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可尝试寻找可行的社会学干预途径。

第五,其他实践教学的安排。除了上述几项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这些科技项目或比赛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践感”,学生可获得一定的研究资助,且通过比赛的形式,可激发学生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适当利用好课外比赛的机会,既是锻炼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机会,也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试金石。

3.诸环节的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

在搞清诸环节的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后,我们可统筹优化诸环节的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的延伸,为了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做好相应的课程设计。第二,课内教学与课外比赛的衔接。课内教学的目的在于技能的掌握,而课外的学生项目和比赛是最好的应用场合。第三,调查研究与实践实习的衔接。调查研究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实践实习还需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强调社会学干预理念。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衔接,社会学诸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发挥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力。

五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效果

通过对现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的调整、优化,我们重新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案。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用于实际。在社会调研、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上的表现有较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信心也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学术比赛活动,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我专业的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福建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优秀奖,这就充分证明了这套实践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当然,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需要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市场需求的调整而调整。此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重视设计理念的融入,我们认为社会学干预的理念对社会学专业来说恰如其分。

参考文献

[1]周桂林.“实践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实践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43~144

[2]张红主编.社会学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冯波、季蕾、陈文玲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效果[EB/OL].http:/// channel/shehuixuexi/view/241

[4]〔法〕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实践调研内容范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3-02

1.引言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型地理信息系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外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讲授GIS理论及实践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GIS理论和GIS应用[1]。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得更为紧密,集中安排类似于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部分课程将实习穿插其中,重视测量工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野外实践,一些高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率先开始使用面向专题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专题应用情境等实践中学习[2],强调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在GIS实验室中完成一定的研究实验和创新实验。

目前我国GIS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很快,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上不同背景GIS专业都汲取其各自学科的营养精华,重视GIS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但是与国外相比,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些教师存在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方面的教育,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只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验课,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敷衍了事,更别谈向工程型人才转变了。因而从现在开始,应该着手对GIS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各学校GIS专业学科优势、企事业合作特点和特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特定的工程领域培养受欢迎的GIS人才。

2.研究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是与计算机技术、地理学、测绘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4]。目前,GIS专业已经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地质、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正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很强,研究GIS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来培养更高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能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内容。GIS专业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术,而实践教学可以弥补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

(2)实践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稍显枯燥的理论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了解GIS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让学生自主学习。

(3)实践教学能培养“来之能战”的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重大,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自主创新、企事业合作等实践教学全面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将来工作和走向社会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3.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环境的特定应用领域为主线,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以学校提出的“卓越人才工程培养”为契机,分析GIS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现行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新的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GIS人才。

(1)分析GIS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模式的优缺点。经过8年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GIS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课内实验、项目研发、创新实验、GIS竞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也比较高,说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科技和社会都在进步,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也有待加强,比如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在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今天,讨论GIS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任何GIS专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将GIS技术用于具体的行业领域,才能使GIS永葆活力。本研究结合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资源、环境),以资源、环境领域的专题应用为主线,以矿业资源、矿山环境为特定发展领域,探究GIS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

(3)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同学校、依托不同的专业,GIS专业实践内容会有所不同。该文中所有的实践内容以资源、环境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指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实践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平衡,以实践课来强化对理论课的理解,以理论来加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教学内容应从课程实践、野外实践、创新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企业实践等方面来全方位考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从不同的实践方面来分别培养,从而做到由易到难,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内容,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不同方向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4)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好的方法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因此,在确定了实践教学内容后,就要制定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来说, 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先易后难”、“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重视专题、加强应用”。“先易后难”就是首先通过简单的应用为引入点,以一个简单的GIS应用作为案例,激发学生对于GIS专业的兴趣,然后学生才愿意在更深入的方面做些实践,可以先进行课程实践和野外实践,然后过渡到竞赛实践、企业实践和创新实践。“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像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一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创新能力,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重视专题、加强应用”就是要以资源、环境这个特定领域为专题方向,引导学生将GIS技术应用到该领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型的竞赛项目,向学生提供参与教师项目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强化GIS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以GIS专业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同时,资源、环境优势学科领域也可以拓宽GIS专业的发展方向。

(5)研究GIS专业的实践考核方法。课程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机制,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虽然考核不是目的,但是可以通过考核适当给学生压力,让学生主动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巩固,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对于实践的考核不能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要研究新的考核办法。可以通过老师出题,学生上机的方式来及时考核。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给出规定的时间后,让学生准备报告,现场答辩并演示选题成果。也可以让合作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工程化训练提供最终的考评结果。

4.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教学研究者对实践教学改革都进行了探索[6-8],因此,可以基于国内外GIS专业(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优势学科相关的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模式,对比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分析该体系、方法的优缺点,好的方法继续保持并深化,有缺陷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调查研究。调研国内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前沿,将GIS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进行关联,对于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GIS专业来说,应该将矿山GIS作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所有实践的内容以此为主线,培养为资源、环境领域服务的专门GIS工程人才。

(3)实例研究。基于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课程实践、野外实践、创新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等方面,以资源、环境领域为主线,在各个实践方面具体实施,验证实践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效果。

(4)统计研究。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收集相关信息,比如就业率、竞赛成绩、创新成果、参与项目、企业合作成绩等,经过统计分析,来评价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5.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可以推动GIS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来之能战”的专业型工程人员,促进GIS专业的就业率。而且始终以资源、环境特定应用领域为切入点,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为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甚至可以将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建立GIS实践示范工程,建设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最后将其转化成科研成果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郑贵洲,赵雷.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测绘科学,2010,35(5):250~253

2.罗德安,朱光,王晏民.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GIS软件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6,10(10):40~42

3.侯立春,徐磊,许正昊. 高师院校 GIS 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1,9(1):146~148

4.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树文,闫浩文,孙建国.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2011,36(1):226~228

6.韦波,李景文,蓝贵文.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4):34~36

7.石永明,田永中.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