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论文范例6篇

优秀教育论文

优秀教育论文范文1

一、《云南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省级教育期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云南省优秀期刊,云南省A类期刊。标准统一刊号:ISSN1009—2099 CN53—1011/C4

二、主要栏目有:观点、专题、师资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设计、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技术与应用、教学反思、管理与创新、综合教育等栏目。

三、来稿须知

1.论文选题与教育有关,观点鲜明,且文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稿件包含:标题、正文、参考文献。来稿请附作者详细信息: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等,以便于文章的正常发表和邮寄。

3.稿件字数应控制在4000字内。教师每篇论文需交评审费、证书工本费、邮寄费等共计50元。收款人:王燕敏(请在汇款附言上注明“优秀论文选评审费”字样)。所有来稿经审核,优秀论文将集结出版。

4.《云南教育》“优秀论文选”旨在进一步开拓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教师们展示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供一块实质性的平台,也为老师们在工作中的晋职升级、成绩考核、成果评定等提供一件较有价值、较有分量的证明材料。稿件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剽窃,凡是作者原创、见解独到、文章质量高的论文,经编辑室评审后将为作者颁发“云南教育优秀教研论文奖”证书。

5.编辑室对所有来稿会及时审稿,编辑室对来稿有删修权,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6.“优秀论文选”常年征稿,每年评审二期:第一期截稿时间7月20日;第二期截稿时间10月30日。

四、投稿方式及联系办法

来稿最好以学校为单位集中投稿并使用电子邮箱投稿,投稿在线QQ:376175558,投稿信箱:。

联系电话:0871-5172550,5123741

联系地址:昆明市学府路61号云南教育报刊社《云南教育》“优秀论文选”编辑室。

云南教育报刊社

优秀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传承

一、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高职院校更为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这也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因人文素养缺乏而引发的矛盾。

高职院校中大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意义,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容易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学生容易沉溺于电影、电视剧、交友聊天、电脑游戏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心理疾病,比如自我封闭、孤僻症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校园文化建设也多是职业技能比赛,缺乏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平台,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理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之责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创新和转化,高校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最理想的场所。一方面,高校的学术环境更适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教师拥有教学自,其在授课内容、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课堂气氛互动开放,为创新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有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厚资源。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有传统文化藏书,开设的传统文化类讲座等都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奠定了资源基础。再者,高校有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他们处于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在中学储备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高校正规的学术训练,更容易传承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高职院校应创建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如国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院等;召开传统文化研讨会;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鼓励学生成立汉服社、戏曲社、诗词社等传统文化社团,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大学得到延续。

三、运用传统文化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学院重视,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针对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只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作为选修课程的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合理安排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系列讲座。如分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十讲、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修养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邀请文化专家或学者举办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得以大力弘扬。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引入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师;另一方面,还需要鼓励本校教师去重点高校深造,以提高自身水平,并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从而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通过这两方面,使学校拥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掀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

4.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良好氛围,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高职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价值取向。针对学生的特性,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校园内的公共报栏、张贴栏都要合理运用,做好文字和图片展览工作。邀请学者宣讲,张贴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标语,组织学生多进行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打造网络平台、电台广播等媒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成立活动小组,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学生之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文化,2008,(10):20-23.

[2]田 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张 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56-67.

[4]于媛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41-42.

优秀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小学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小学为例”(课题编号:2019ZXXKT8)的阶段性成果。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和帝国主义实施的“洋化教育”提出的教育理论。他倡导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并且身体力行,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学院、育才学校等多所学校。时至21世纪的今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依然对目前的教育思想有振聋发聩的引领作用。今天,中国学校教育在强调现代化理念和技术的同时,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目标。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能为教师提供和打开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1.对“生活”开放丰满的解读

由于经历、学识不同,每个人对“生活”概念的理解也多种多样。有的人认为“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的日常活动;也有人认为“生活”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存所必须从事的职业和劳动;还有人认为“生活”就是街头巷尾和家长里短……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的含义远比以上种种广阔得多。他认为,“生活”的“生”表示生存、生长、生产、发展等;“活”就是活动,凡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是生活。”陶先生把这种生活称为“生活主义”的生活。

2.对“教育”常读常新的解读

对教育和教师最经典的解读,当推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比较传统的理解中,教育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的培养活动,是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方式。而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论述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一是“教育是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就是社会的改造,我们一提及教育便含有改造的意义……教育好比是火……教育又好比是冰……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三是“教育是社会经验的改造”。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的变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化人,在于改造社会。

3.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阐述

“生活教育理论”由三大原理构成,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多次论述“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即“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ionforlife.”意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理论的自然延伸,它表明,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而教育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传统的“教授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学做”是教学这一件事的三个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三个维度,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三为一的,即教的方法应该依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做的方法。

二、“生活教育理論”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思考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重要历史责任。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

1.学校是学生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措施

学校是社会构成的一个特殊场所,通常有明确的范围,有牢固的围墙及坚固的大门。我们常常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今天更应该把它当作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场所。这个场所既有别于个性、单纯的原生家庭,又有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和职场,朗朗的读书声是它的标识。因此,对于在其中学习的学生来讲,这里是一个以文化导引为主的大家庭和大环境。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张桌椅板凳、每一幅字画诗赋都会产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感化和教化作用:校园中窗明几净的教室、活动室,无疑是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的保障;学校墙面上的彩画、招贴画、座右铭,既美化了校园,又让身居其中的人感受到某种昭示和感染;校园中明显的告示牌和警示线,提醒着学生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也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序、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中显眼的特色建筑、雕塑和装饰,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学校的特色;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也默默引导着学生探求生命的秘密;校园门口的休息亭,既是学生日常放学时等候家长的空间,又是风雨时呵护家长和学生的重要场所;等等。

2.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做学生知识和文化的引领者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条件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最“亲近”的人,是文化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程度。调查发现,学科不同的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理念和接受度不同:语文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也有所努力和尝试,数学和科学教师时常有为难情绪。

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尤其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更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导师,因此,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3.“教学做合一”,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则之一,活动是教育的载体,在活动中,学生是“做”的小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做”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辅助者。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中我们也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智慧,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太谷明星小学在低学段持续举办了“书写达人”竞赛活动,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一节课是“书写达人”的竞赛时间,不以班级确定获奖名额,而是完全在年级中进行无记名评选,并张榜表彰入选学生,以此来检查学生日常书写的成果。这也是激励教师管理和带动班级学生共同学习汉字、规范书写汉字的一种非常好的机制。

优秀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43-02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政治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体现在观念形态的哲学体系中的多元动态的文化系统,是各朝各代各种文化思想碰撞同化的产物,更是在中国人民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种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强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现在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在工作中学习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意识。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足。现在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现代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的,教育方式也多为理论教学,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并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此外,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没有明确统一的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要求非常空泛,而且也没有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政治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普遍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不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文化也随之有了融合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令人担心,平日只浏览动漫卡通、时尚杂志、通俗小说的他们,可能连我国四大名著都没有阅读过,传统人文经典阅读得少,从中获取的文化内涵自然更少。此外,由于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自私自利心较重,严重缺乏民族使命感和荣誉感,不可否认这是由于社会上后现代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盛行的影响,但客观上来说也是没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

3.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载体不够。由于思想政治课是当今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自然缺少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载体,比如,举办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等,即使开展也多处于重大节日或是活动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也没有形成常态化。此外,现代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行为、思想影响较重,但很多高校并没有在互联网这方面媒体进行开拓,使网络媒体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已有的工作也较为零散,没有系统性,难以发挥出网络媒体的巨大优势。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以及吸引力。由于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思想较为活跃跳脱,对古板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抵触情绪,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但也容易受到观念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学生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若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吸引和影响学生,更容易被接受。

2.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公德心等,这些内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品德思想。传统的文化涵盖了人格修养、爱国主义等各方面的精神元素,其各种各样的文化作品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资源。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具有丰富的道德哲理,影响甚至遍及全球,因此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道德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也是现代大学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包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大学生能认可这些文化,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只有当大学生认同了传统文化的整合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内容,时刻用传统文化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尊重传统文化的和谐校园氛围。

5.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与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思想不光影响着年轻的学生们,也同样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职业人士,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更快地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为我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6.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熏染的同时,更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教育,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7.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源。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道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不计其数的仁人志士一心为国甚至为国捐躯。其二,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指引着我们为实现个人以及祖国的伟大梦想而时刻奋斗。其三,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儒家思想中体现出“慎独”,大学生应该时刻注意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修身养性。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1.组织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人才,故高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理论教育和书本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也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如:社会群体应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来源背景,在传统的节日中可组织相关的传统表演。

2.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网络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平台获得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应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的网络管理部门,并认真负责地建立、管理和监督维护网络平台,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主流的文化背景。高校也了建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站,但应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中国大学生在线”这一网站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可以学习借鉴。例如,通过网站开展旨在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的活动,以及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的活动。或在网站提供名师讲座等学习传统文化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号召力。

3.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在高校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但现阶段,部分高校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对传统文化知识没有系统和科学地讲解,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涉及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这些都将导致传统文化在学生中不能很好地弘扬和继承。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可开设独立的课程,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包括偶我国古典的音乐、诗词和书法作品等欣赏课。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优秀思想家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做好其传承和保护工作,要不断地结合实际发展创新我国传统的文化,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在新时期下,应充分地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地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帮助各大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莉萍,王芳,张莹莹,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1):61-67.

[2]刘红旗,王秀丽,李斗争,等.传统文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87-89.

[3]魏媛媛,杜瑞平,张晓峰,等.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期价值体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5):75-77.

[4]李赛钰,张雅丽,李晶晶,等.新时期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与回归[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2,14(1):34-36.

[5]马其南.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20-222.

[6]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5):38-40.

优秀教育论文范文5

为客观公正开展评选活动,首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研究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李 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张 燕(西南大学,指导教师:刘云艳)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李 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 华 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

廖 莎 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

西南大学

魏 燕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

赵丽君 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刘智成 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件的个案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志成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吕 晓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A幼儿园为例

本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左慧慧(中华女子学院)熟手――新手型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

张 怡(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研究

王微丹(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韩佳伶(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剑琳(上海师范大学)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何海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研究

熙(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于现场的观察研究

李 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现状及思考――以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博聪幼儿园为例

江扬帆(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网站栏目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黄 俊(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菊芳(杭州师范大学)4~6岁学前儿童心理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许大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张 娣 5~6岁幼儿面积守恒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向亚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史秀芳 对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王迎双 国内外幼儿插图比较研究

许倩倩 高教育背景父母指导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

王 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徐仲卿 上海0~3岁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俞洁静 幼儿园小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初探

仇 芸 基于0~3岁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任 蕾 “抒情型”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朱丹丽 对三套幼儿园教材(中班)艺术活动目标的比较研究

俞 洒 受欢迎幼儿的个案研究

王子 师幼互动中幼儿对教师影响的初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

毛美君 幼儿美术教育中范画价值的初步研究

吴奶儿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调查研究

严倩颖 短期训练对小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大学

唐 赢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述评西北师范大学

路 娟 关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鼓励奖:

王海霞 吴爱梅 刘丽娜(中华女子学院)

沈笑英 杨欣琳(陕西师范大学)

张 俊 姜 飞 白 云 陈 佳(首都师范大学)

张 颖 陈 夏 金爱萍(杭州师范大学)

陈 琳 张洁琼 陶 涛 邱莹莹 胡巧红 吴海燕

郁 蕾 谢巧玲 高乐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 卓(湖南师范大学) 刘 冉(西南大学)

吴丽玲(华南师范大学) 陈竹君 钱舒琴(上海师范大学)

专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婷婷(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关于2~3岁幼儿早期阅读倾向的调查

胡 静(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数学活动中建构有效互动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邹 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体态动作在中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覃小秋(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

吴锦婵(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赖慧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关系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杨 媛 浅谈角色游戏与幼儿生活

许丽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失败

蒙小华 幼儿散文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谢莉莉 中班幼儿快乐感、同情心的研究

王爱萍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吴霞花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庄碧云 大拇指翘起的度――附属幼儿园家庭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忠明 关于合肥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张 芸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与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唐翔燕 关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宣杨杨 幼儿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现状调查

卢 静 关于小学生感恩心理的现状调查

鼓励奖:

马丹荔 王 茹 王燕茹 马 静 王亚楠 汪 霞

余琼瑶 杨 蕾(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 群 周 卉 容 秋 李梅花 蓝 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吴桂婷 主子吟 肖 雅 林 玲 林李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为更好地将这项社会公益性学术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切实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全面客观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更有效地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充分总结首届评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主办单位决定。第二届(2008年)评选活动将提前至2007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8年4月30日。从第二届评选活动开始,评选过程将采用严格的“双盲”评审方法。第二届评选结果将及时于2008年5月31目前揭晓。

优秀教育论文范文6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青岛幼儿师范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结果予以公布(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三届(2009年)评选活动将自2008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9年5月30日。第三届评选结果将于2009年6月31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幼儿教育杂志社

研究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周 英(华东师范大学)中班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对其

同伴冲突情境中表现的影响研究

王兰枝(内蒙古师范大学)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

园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幼

儿园园本课程研究为例

优秀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

吴慧源 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谭 峰 亲子教育机构中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策略现状研

究――以桂林市A中心为例

赵俊婷 儿歌的教育观研究――基于广西幼儿园课程文

本的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

翁晓鸣 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鲍艳辉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

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黄美贤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及相关

因素研究

本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梅 莉(中华女子学院)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有效阅读指

导策略的研究

杨 云(中华女子学院)中日关于大班幼儿同伴冲突与教

师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日本九州女子大学附

属幼儿园与中国恩儿园的比较研究

章佳颖 (华东师范大学)关于综合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

教育现状的调查

王丽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劳动合同法在呼和浩特市公

立幼儿园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陈 丽(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视觉支架式教

学提升自闭症幼儿语言能力研究

马芝(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阅读障碍

的ERP研究综述

苏 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行为异常幼儿 的个案观察与分析

骆晓笑(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教师专业

成长动力研究――以L老师为个案的叙事研究

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刘 欢 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

周惠文 4~6岁儿童对生长和死亡现象认知的研究

刘小娟 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

淮北煤炭师范大学

王颖莉 脚手架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首都师范大学

刘晓川 幼儿园教师常规教育观念的研究

吕小烨 不同时期父母教养观念比较研究

张 艳 北京市幼儿教师游戏观的调查

张 菁 关于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的对比研究

王雪艳 不同情境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研究

西南大学

张璐琳 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的困境研究

刘淑美 学前专业本科男生专业学习的困惑及对策初探

――基于某大学学前专业本科某年级三位男生

的个案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董钰萍 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分析

何一南1987-2007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状况与分

析――基于四种核心期刊的研究

叶 静 幼儿园新手――专家型教师备课比较研究

汪 静 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虐待调查

卢美君 平阳县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鼓励奖:

李 娜 刘陈岑 田 甜(中华女子学院)

刘晓娟 赵雪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郝芳超 徐 菲 王新洁 张莹雪(首都师范大学)

宋 坤 索长清 王宏霞(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梦怡 吴小平(西南大学)

胡 莹 张佳誉 徐丽芳 张 婧 袁慧兰 李慧慧

金晓乐 张放放 张燕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张梦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周 洁 关于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现状之调查报告

唐守翠 如今的男幼师在哪漂泊――合肥男幼师的生存

现状与分析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吴 晓 幼儿园中男女幼儿舞蹈学习的差异研究

姜美玉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研究

阮巧丹 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连丽芳 初探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陈青南 大班调皮儿童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

策研究

杨 飘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周 虹 5-6岁独生子女独立性的研究与思考

郑婷婷 中班幼儿生活自主性学习的观察与分析

河南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张秋平 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方珊珊 中班幼儿游戏合作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宋佳萌 关于青岛市某幼儿园一日食谱中营养成分的初

步分析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韦 微 当前城市幼儿存在的主要膳食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李汪明 开启选择性语言障碍孩子的心灵

优秀论文二等奖:

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亚男 关于大班幼儿独立性的调查

吴桂香 幼儿园活动室墙饰初探

赵 方 关于教师对幼儿奖励方式的初步调查

锁孝雯 关于同伴交往中“被忽视”幼儿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刘冉冉 关于合肥市幼儿园大班教学“小学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廖韫玉 蚌埠地区城乡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发展差异性的调查

苏晓妹 有关幼儿入园准备工作的调查研究

余 彤 孩子在幼儿园安全吗――幼儿园接送和门卫制度的完善及实施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范小颜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乔 莹 谈幼儿数学活动区的开展与指导

未克青 “否定”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研究

谢 丹 幼儿攻击的成因及矫正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罗晓丹 中班某幼儿攻击的矫正研究

严圆圆 实习幼儿园小中大班区域活动的探索

林 丹 新老师管理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策略初探

施冬婷 新老师对小班表演区调控组织的基本指导与策略

林 红 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来自于对大班幼儿的调查

陈真真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成因及策略研究

林 燕 小班幼儿社会与家庭环境的相关调查研究

高丽丽 小班幼儿的告状原因及应对策略

王佳秀 浅谈台实幼大二班语言区的创设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秦续姣 浅谈新教师如何提高教育策略与机智

邵 分析小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刘 楠 大班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调查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张悦涵 异性玩具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研究

罗合亮 解开孩子“对着干”的心锁

韦柳媛 幼儿与同伴冲突的原因探析

卢 巧 城市家庭环境对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影响

文 雯 幼儿语言过早成熟刍议

石富莲 教师吓唬幼儿的现象分析

施 慧 谈谈幼儿园师源性心理伤害

赵 露 谈谈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鼓励奖:

黄丽倩 王 璐 张 咪 李伟伟 张婷婷 韩 萍

陈 辉 许媛媛 尤亚平 韩兰兰(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万 雪 王罗敏 刘 欢 付 慧 牛 圆 张晓玲

曲 佳 董 旭 姚 笑 刘翠莲祝 琛(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罗雪梅 周瑜征 陈 芳 汤媛媛 郑自新 郭慧兰

张 云 刘安娜 张 瑛 张 利 陈 娟 严 媛

陈丹凤(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